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论析

合集下载

“文化民族性”观念的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文化民族性”观念的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早期 中国共产 党人对 于文化“ 民族性 ” 的
机械否定
的重要一环 。 早期 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 中国传统 文 化 总 体 上 是 否 定 的 。这 主 要 是 受 无 产 阶级 “ 世
界 革命 ” 与历 史 阶 级 性 理 论 的 影 响 。此 时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人 主 要 强 调 文 化 的世 界 性 、 革 命 性 与 阶级 性。 不 承认 文 化 的地 域性 与 民族性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是 时 间上 的 ” , “ 人 类 社 会 的 发 展 .因 为 天 然 条 件 所 限 ,生 产 力 发 展 的 速 度 不 同 ” , “ 正 因 为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有 共 同 的规 律 . 所 以 东 方 文 化 与 西 方 文 化
有相异 之处” . “ 是 时 间上 的 迟 速 .而 非 性 质 上 差
间上地域异同” [ 3 1 糯。在与东方文化复兴派 的论 战 中, 瞿 秋 白更 直 言 : “ 东西 文化 的差 异 . 其 实 不 过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1 2
基金 项 目: 教 育部哲 学社 会科 学研 究 重大课 题攻 关项 目( 0 4 J ZD0 0 1 ) ; 教 育部 中央高校 科研 项 目( NKZ XB1 2 3 7 )

动。 换句话说 , 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 的重要 原 因。 ” 【 1 】 m陈独秀也有类似 的表述 。 这一时期 的中 国共产党人将经济 问题的解决作 为中国革命 的核 心, 文化问题只不过被看成是经济问题 的附属。 文
化 的“ 民族 性 ” 认识 更 无 从谈 起 。 对 于 中国文化 的认 识是 文化 “ 民族性 ” 认 知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本文概述《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文旨在深入解析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及这一进程如何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文章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随后分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进程,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内涵、主要特点和实践路径,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科学地理解这一重要理论创新过程,并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背景自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苦难与挣扎。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带领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征程。

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指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紧密结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信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特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型与世界意义上的建构——兼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构建

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型与世界意义上的建构——兼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构建

【 基金项 目】 教 育部人文社科研 究专项任务《 马克思主义 民族性与世界性研 究》 1J 1O 1阶段性成果 (O7 O 3 )
【 作者简介】 章仁彪 , 同济大学政 治与国际关 系学院教授( 上海 ,00 2 ; 2 0 9 )朱哲恒 , 同济 大学马克 思主 义学院博士研 究生
( 海 ,0 0 2 。 上 2 09 )
程 中, 在西 方 现 代 文 化 的外 在 冲 击 下 , 法 多 于 创 方 文 明开 始 了具 有 世界 意义 的文化 再 造 , 最终 导 效 并 新, 虚无 压过 守成 , 极端 者则鼓 噪 “ 文化 的革命 ” 。应 致 了世 界 重 心 的转换 ,东 西文 化 的 民族 性差 异 , 演

2l ・
创新
2 1 年 第 4期 总第 4 02 0期
证 的基 础 , 种 “ 胜 于 古 ” 这 今 的线 性 历 史 观 , 空 间 在
表现形态则是“ 西方强于东方” 的空间布展。在强势
的西 方现 代 性 文 化 的冲 击 下 ,历 史 悠 久 意 味 着 历 “ 史停 滞 ”“ ,荣耀 也就 成 了耻辱 ” ・ 。【 ]
在 长 达数 千 年 的前 现代 时期 , 应该 说 中 国文 化 叙事中 , 中国文化的标签是野蛮。作为现代性精神 是一 个理 论 体 系完备 、 思想 特质 卓 异 的 自民族文 化 的最重要观念——历史进步观 , 成为现代性 自我确
【 收稿 日期】 2 1- 4 1 02 0 — 0
【 摘
要】 在“ 现代性” 目标 下, 的 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 转型是以批判 和解构 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流。 当代市场经济确立过
程 中, 文化思想市场的建设滞后 , 文化创新与发展 的紧迫性 凸显。在 当代 文化 的创 新和发展 中, 坚持传统与 时代的结合 、 应 民 族性与世界性 的统一。西方文明在基本 完成现代 化的历程后 , 重新寻求“ 世界 意义” 的新路径 时, 目光更多地投 向中国文化 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民族性
2007 年 5 月 第 23 卷 第 3 期
桂海论丛 GUI HAI TRIBUNE
May, 2007 Vol.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 No.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民族性
□徐 建
"""""""""""""""(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 """""""""""""""
摘要: 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的具 体国情、历史文化、民 族 特 性 相 结 合 , 进 行
同时, 对 马克思 主义与 中国的 传 统 思 想 、历 史 文 化 、 民族特性之间的融合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它们之间 的融合并不是简单地让马克思主义取得外在的中国化的 形式, 如取得“中国话语”的形式, 而是要内在地使两种文 化、文明相互融合, 这才是本质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在 吸取、改造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基 础上产生的, 是世界历史的产物,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 是, 人类各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 又有 个性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中有些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未能涉及到的或未曾展开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 是马克思主义未能涉及到或未曾展开的, 因此, 中国民族 文化必须要与马克思主义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而不是让 两者之间进行简单的“话语转换”、“话语对接”, 要使中国 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注入新的内涵, 获得新的生命和 活力, 使马克思主义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 化中汲取智慧, 借以丰富发展自己, 使自己中国化, 使两 者内在地融合为新的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 在 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的同时, 我们也要对传统 文 化一分 为二, 采 取辩证 的态度 , 正视其 中消极 的、腐 朽 的东西, 防止这些消极、腐朽的因素渗入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 的过程 中, 坚决 杜绝“马 克思主 义的封 建化”、“马 克 思 主 义 儒 家 化 ”现 象 发 生 。

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斯大林是俄国继列宁之后 又一位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他成长在列宁主义产生 、 发 展并 日益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时期。在当时能否接受 列 宁思想及其路线是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标志 , 也是革 命 者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形 态 系统 化 、 明 化 和通 俗 化 的 任 务 。 他 在 把 马 克 思 主 义 简
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并 愈益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 2 就 政 治 策 略 而 言 , 述 情 况 表 明俄 国大 致 已经 进 入 工 厂 生 产 上
阶段 , 无 产 阶 级 是 未 来 的 对 立 阶 级 , 产 阶级 将 成 为 民 而 无 全球 化 的格 局 , 时也 对 全 球 马 克 思 主义 和社 会 主义 提 出 同 了严 峻 挑 战 。 ( ) 二 马克 思 主 义 的 中 国化
Theor y Resear ch
学 ★ ★ 理 ★ ★ 论
论马克 义的民 思主 族性品 质及其 国的 展 在中 发
李 立
( 新疆 大学 政 治 与公 共管 理学 院 , 乌鲁木 齐 80 4 3生后 , 作为 当时人类历史发展的崭新文 明成就 , 影响 了整个世界 的发展。 很多国家采用马
收 稿 日期 :0 0 0 — 8 2 1 - 4 2
在历史上 , 斯大林第 一次完成 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六大 以来 , 以胡锦涛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 中央提 出了科学发
作 者简 介 : 李立( 7 )女, 1 8 一 , 河北衡 水人 , 9 硕士研究生, 从事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 究。
主革命 的领导者 。( ) 3 如果承认 以上两点是正确 的, 便赋予 了激进 的知识 分子 以在一 个政党 中领 导无产阶级 的权利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我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实践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主题和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时候的中国实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来成为了一个整体,每个国家都和这个世界紧密相连。

与此相应的是,每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地发生和存在着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创新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同样作为反映客观的主观也应该是不断变化的。

视认识和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也必然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而失去真理性。

所以我们称马克思主义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要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路。

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相继诞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三大理论成果,不仅成就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业,而且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希望。

·时代性时代性特征是指它始终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要求。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中国共产党人把时代要求摆在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要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创新思想理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科学内涵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正文: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呢?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

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篇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篇二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又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优秀范文五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优秀范文五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性的理论,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理论飞跃的民族性意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理论飞跃的民族性意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理论飞跃的民族性意涵
张淑娟
【期刊名称】《民族学刊》
【年(卷),期】2022(13)9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实质是恪守现代民族的原初意涵,并以此为基本原则强调主权国家疆域基础上的独立、主权和利益,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主权国家、推动建立平等外交关系、维护民族尊严等国家利益为目标,并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等各领域的积极努力巩固上述目标。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民族性构成要素、目标与任务随之改变,形成具有鲜明阶段性特征的三大理论飞跃,而三
者的连续性体现在从为民族复兴作准备到民族复兴本身成为奋斗目标。

无论是三者的内在连续性还是各自的阶段性都可由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来表征,其内在逻辑总体
上呈现为民族性“浓度”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又是中华民族在政治、经
济和文化心理上实现独立的过程。

【总页数】13页(P1-12)
【作者】张淑娟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6
【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理论飞跃——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3.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三次重大飞跃
4.百年来党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5.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基于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历史逻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理论成果的过程。

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运用中国人民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由世界性理论向民族性理论转化的民族化过程,由经典性理论向当代性理论转化的当代化过程,由普遍性真理向具体性实践转化的实践化过程,由精英化理论向群众性意志转化的大众化过程。

根据中国的国情,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也无法照抄别国的经验,只能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找到我们的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以往的经验加以概括的提炼,使优秀的历史传统在新的条件下传承,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中而得以生长的繁荣起来。

我们在利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变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熟阶段(1938——1956年)的典型特征

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变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熟阶段(1938——1956年)的典型特征
界性 与民族性 的双重变奏下 , 中国共产 党 以革命和 建设 实践主题 为转移 , 实现 了 13 - 15 9 8 9 6年马克 思主义 中 国化 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 推动其进 一步延 伸。
[ 关键词 ] 世界性 ; 民族性 ; 马克思主义 ; 中国化 ; 中国共产 党
中图分类号 : 8 l A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4 3 2 (0 1 l —o 1_0 10 - 9 6 2 1 )2 27 _ 4
斗, 中共及时做 出战略调整 , 加强 了与苏联 的沟通 和联 系 , 在 苏联 的帮 助下 , 并 迅速 完 成 了对 东 北 地
区 的抢 占; 快 了其 反 美 的步 伐 , 加 不仅 在 与美 国记
者谈话时讥讽美 国反动派是 纸老虎, 要与美 国支
持 的 国民党 政 府 展 开 针 锋 相 对 的 斗 争 , 且 在 国 而 统 区掀 起 了反美 浪潮 。三 大 战役 的 胜 利决 定 了 中
二 、 界视 阈 : 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的外在 场 阈 世 马

世 界历 史 :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的历 史背 景
作为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考察历史发展 的重要 尺度 , 为我们考察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提供 了重要 的历史视野 和方法论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 , 资本 主义 生产 方式 在西 方 的确 立 彻底 改 变 了民族 历 史 的进程 。生产力 的发展 、 流通领域 的发达 、 消费能 力的增强 , 为资本成功实现增值奠定 了基础 ; 资本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拓 展; 坚船利炮 冲锋陷阵, 成为资本主义打开世界市 场的有力后盾 ; 航海业 、 陆路 交通运输的发展为资 本主义 冲破地域壁 垒 向全球 扩 张提供 了便捷 之 道。世界市场应运 而生。、 “ 各个相互影 响的活动 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 中越是扩 大, 民族 的原始 各

浅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意义

浅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意义

浅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意义摘要:本文主要从哲学视角出发,结合相关哲学原理浅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民族性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并综合论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研究的学科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意义一、民族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毛泽东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不同历史条件和国际形势,我们党重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其中,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也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形成的问题。

而民族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其表现主要有两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普遍性)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必然具有普适性,也即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那么,当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全世界不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时,就必然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即立足该国的国情(特殊性)。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恩就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绝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一种能够被灵活应用的行动指导。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中论述了共产主义者不是以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各国文明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

在指导各国的具体实践活动时,马、恩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上民族性的印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延续和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要真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结合当前新形势,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摘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运用并得到长足的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质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时代特征、人民需要相结合。

国情基础、时代背景、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成果具有科学性的客观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植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土壤之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基本国情、时代特征及人民群众生动实践的结合点,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之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对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

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殊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如果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至今已有158年了。

马克思主义于德国产生后,就把解放全人类、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崇高使命。

而要实现这样的伟大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走出德国。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民族化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

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全球性与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全球性与民族性

世界历史转变是社会发展 的必然趋势 , 中国在这一 过程 中, 不能 自我封闭、 我孤立, 自 置身其外, 而是要 积极地融入其中, 在全球背景下解决 自身的发展 问 题 中国实践的世界性特点, 决定了关乎中国发展命 运 的 马克 思主义 哲学 中国化 就不 能 只是局 限于 中华 民族狭隘视野之 内, 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 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兼具全球性与 民族
性 双重 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 民族性特点是显而
易见 的 , 实质 就 是 马克 思 主义 哲 学基 本原 理 与 中 其
西方 , 但却是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集大成者 , 具有世 界性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前人成果进行积极扬 弃的基础上, 在分析资本 主义社会发展灭亡的过程
的矛盾运 动, 构成 了推 动马克 思主 义哲 学中国化的 内在动 力, 并在这一过程 中形成 了具有 中国气派 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熏新
成 秉 。正 视 和 处 理 好 全 球 性 与 民族性 的 辩 证 关 系 , 于 实 现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进 一 步 中 固化 、 导 当前 实践 具 有 重 大 的 现 实 意 对 指
国传统哲学。 由此可见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 马克 思 主义哲 学 中华 民族 化 、 中国本土 化
但是 ,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中 国化不 是 简 单 的 民族 化、 本土化 的过 程 , 同时又具有全 球 性 的属 性也 是 它
不争的事实。其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民族历史 向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 学; 中固化 ; 全球性 ; 民族 性
【 中图分类号】 B 一0 o
【 文献标识码】 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变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面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进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结合的精神实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成果的实践价值,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的文化意蕴。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的革命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的理论前提,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实质;时代特征;思想路线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并上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从民族性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背景

从民族性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背景
人, 却始 终是东 方专制 制度 的牢 固基础 ; 它们使人 的
头脑局 限在极小 的范围 内,成为迷信 的驯 服工具 , 成 为传统规则 的奴隶 , 表现不 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 首
在初期 共产党 人用 马克思 主义解 决 中国革命 问 题时 , 照搬马克 思主义原 理理论 , 而 没有 与 中国具 体 国情相 结合 , 忽视 了 中国几千 年来 的民族特 性 , 产 生
革命损失重大 的历史 经验也充分证 明了 , 只有从 中国
基本 国情 出发 ,辩证 的结合 马克思 主义基本 理论 , 才 能取得革命 的成功。
二、 “ 奴 性” 是 中华民族特性
马克思 在 《 不列颠 在 印度 的统治 》 文 中以印度 为 例分析 了东方 民族 的社会经 济特点和 国民消极性 格 : “ 这些 田园风 味的农村公社 不管初看起来怎样无 害于
承认各 民族有其特殊 的民族性 , 各个 民族地 区的不 同 社会环境和生产力发展状况是 形成 民族特性 、 造 就 民 族精神 的首要原 因。从本 质上看 , 民族性始终是 一定 社会生产发展 的产物 , 任何 民族 性都只存在 于特 定的
历史条件之下 , 与一定 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 。因 此, 从马克思 主义原理本 身要求 认识到 民族性是 历史 的和具体 的 , 不能刻板 、 僵硬 的照搬原理 , 要尊重 民族 性 的客观存在 , 要 与实 际情况相结合 。
中国化 ’ 了” 。


“ 民族化 ” 是 马克 思主义 的本质要求
“ 民族性 ” 是马克思 主义 强调 的重要理论 , 也是 应 用于实际 的科学方法 , 要尊 重“ 民族性 ” 存在 的客观事
根据历 史唯物 主义研 究 , 马克思 、 恩格斯 尊重 和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形成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为深入研究阶段,时限为从19世纪80年代 至恩格斯逝世。
撰写了《自然辩证法》、《摩尔根〈古代社会〉一 书摘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基础扎实 的研究专著,特别是恩格斯执行马克思的遗言所写的后一 本研究专著 , 对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了科学的论述 , 从而 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奠定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 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成为有史以来 唯一科学的民族观。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然而事实上,“自马克思主义陷入低潮后,任何 政治思想都未能提出复杂的思维和远大的目标。”在 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方面也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关于人类社会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 点,虽然距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今时代已相当 久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和成就,则在 不断证明着“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在 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是能够解 决这个问题的”。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20世纪90年代,苏东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包含了解决 民族问题的失败,由此也导致了西方政要所谓“民族主义战 胜 了共产主义”的判断,所谓“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 论调纷 至沓来。然而,正当西方世界为“共产主义大失败” 而弹冠 相 庆之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种族矛盾、 民族冲突、 民 族分离主义运动普遍高涨起来, 属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诸 多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分裂、种族冲突, 部族仇杀、教族矛盾 也纷纷爆发。这也导致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等族际政治 理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二)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和策略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民族思想之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四大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品质;民族思想;中国化一、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民族思想之中。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 世纪40 年代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在领导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理论创造,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以前各种民族观的合理成分特别是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族观的优秀成果后逐步形成的。

在19 世纪的四、五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民族的形成、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的性格问题、民族问题从属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两种民族运动问题、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坚持单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共和国、反对分裂主义、落后民族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等一系列问题,并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在实践中继续加以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思想问题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民族问题思想,是和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分不开的,当时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尖锐斗争的时期。

而德国当时正处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法国1789 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1830 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波及到德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势力反对封建专制势力的斗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也进一步尖锐,马克思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站在革命民族主义的立场上阐述民族问题思想的。

1844 年在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文章,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两大转变的彻底完成。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摘要: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最初表现出水土不服,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是因为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国情联系起来,在这个探索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国情[中图分类号] 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2-0061-02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直面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

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来说,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

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作语录,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1期社会主义研究No.1,2010 (总第189期)SOC IALISM STUDIES Serial No.18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论析储峰 高宏星【摘要】 体现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性【中图分类号】 A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527(2010)01-0014-03【作者简介】 储峰(1975-),女,汉族,湖北随州人,法学博士,后勤指挥学院总后干部轮训大队讲师;高宏星(1973—),男,陕西宝鸡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深深熔铸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

一、体现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民族性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马克思恩格斯面对的是欧洲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和发展进程,回答的是当时欧洲社会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制定的是欧洲工人运动的战略和策略。

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具有历史的特点,其形式也是民族的,是科学内容和民族形式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需要突出民族性马克思主义源于欧洲,当它被应用于其他地区时,就有一个同其他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民族特点相适应、相结合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强调,离开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来谈论他们的理论,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要领导本国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从自己国家的历史条件出发,制定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路线和政策。

至于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采取什么样的民族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则是由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各国国情的多样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然要采取丰富多彩的民族形式。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这种理论要付诸实践只有同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是可能的。

在这种结合中,普遍真理被具体化,具体的实践经验和民族文化优秀成果被概括和提升,融汇在一种既体现普遍真理又各具民族特色的新型理论中,并成为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打上鲜明的民族烙印。

(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源于民族性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必须以时间、地点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要求。

马克思主义160多年的发展史表明,凡是马克思主义国别化、民族化、具体化做得好的国家,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成功;凡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生搬硬套,不与本国国情、民族特性、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国家,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表明,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宝贵源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14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民族性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初期阶段,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化的理解和认识并不十分深刻,对民族化的理论价值和意义的探讨也不够深入。

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性理论价值认识的深刻,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逐步深入。

由于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国际主题和民族使命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具有时代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四大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时代的历史使命是实现民族自由,中华民族所面临的问题是摆脱殖民和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民族国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建立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制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时代特点是中华民族独立问题。

在邓小平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的主要历史使命是民族振兴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二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找到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建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

邓小平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华民族立场,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这种价值理念是邓小平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特征。

邓小平理论总结了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从中国的改革实际出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时代特点是民族振兴问题。

在江泽民时期,实现国家强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三个重大问题。

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回答的主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指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阐述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时代特点是国家强大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世界的发展潮流,重视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中国实践,创造中国经验,把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模式推向前进,以创新发展精神创建和谐社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确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和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和目标是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时代特点是人民富裕问题。

民族独立、民族振兴、国家强大和人民富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近百年的发展史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临的民族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完成这些使命的过程中,也逐渐完成了民族化的重大理论创新,进而从理论内容上表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采用民族文化语言等形式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通俗地描述和阐发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性的显著表现。

毛泽东历来重视使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的特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①,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②。

民族形式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要条件。

在这方面,毛泽东做了大量独创性的工作。

比如,他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命题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来说明认识的发展过程,用“愚公移山”来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说明实践出真知,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来说明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用“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来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

毛泽东写作的《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经典著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普及、大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性飞跃,重塑了中国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

邓小平理论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也非常的鲜明。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民”“安民”“富民”的治国智慧,“日新月异”和“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和而不同”和“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等等,在邓小平的著作里都有突出的体现,又都经历了唯物史观的改造。

“实事求是”、“拨乱反正”、“义无反顾”、“当断不断,必受其乱”、“礼之用,和为贵”等中国传统典故中15的成语或警句,经常被邓小平用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样,充分吸收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

例如,源出于《诗经》的“小康”,最早曾在《礼记·礼运》中得到阐述,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并从各方面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做了系统的阐述。

另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等等,也都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改造而熔铸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

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土壤,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内容作原材料去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独特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必要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特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表现的尤为深刻而明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中华民族具有经世致用的优秀思想传统。

经世致用原为儒学思潮,“经世”即“经国济世”,“致用”即“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以求天下治平。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求真务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对“贵在力行,重在履事”、“循名责实,重效致用”、“清谈误国,实干兴邦”等中华民族致知力行、学以致用民族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

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体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真理与价值相一致的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爱民惠民的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始终是重要的政治观念;顺应民意、敬畏民力、施行德政、惠民保民,一直是执政者治国安邦的重要理念。

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探索并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

我们党强调的以人为本,充分吸收了传统民本思想的进步因素,把“人”视为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

民本思想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扬弃,已经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升华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