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10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

(重点)2.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体会唐雎有胆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难点)一、文本导入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想吞并一个弱小的国家,便假惺惺地提出要以10倍的土地来换取弱国的疆土。

如果你是这个小国的使者,你能用什么办法保住自己国家的疆土和尊严呢?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一个叫唐雎的人,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使自己弱小的国家免遭强大秦国的吞并。

那么,他是怎样做的呢?好,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二、预习交流1走近作者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

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2相关知识《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策。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3背景探源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4文言知识梳理(1)生字注音唐雎.(jū) 怫.然(fú) 徒跣.(xiǎn)抢.地(qiāng) 休祲.(jìn) 缟.素(ɡǎo)韩傀.(guī) 色挠.(náo) 谕.(yù)(2)词语解释加惠:给予恩惠。

唐雎不辱使命反思(精选6篇)

唐雎不辱使命反思(精选6篇)

唐雎不辱使命反思(精选6篇)唐雎不辱使命反思篇1教学过程拟定了合理科学的学习目标,教学中能放手发动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学习状态比较好,重视了对课文的朗读训练,体现了新课程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不足之处,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时普通话问题没有及时纠正;对课文的字词强调、落实的不够突出;译讲环节应发动学生开展互学互帮,不能仅局限到同桌之间交流。

这节曾让我短暂拥有愉快和满足的语文课就这样以另外一种形式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它不仅让我明白了教学相长,相辅相成的道理,同时,也为我进一步探索课程改革的奥秘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示例。

范例七我通过观察课堂展示后学生表现,认为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

这得益于我能够在实现本节课教学重点的基础上,不忘为学生创建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充分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学生乐学、会学、能学。

唐雎不辱使命反思篇2自己执教后整体感觉基本达到了教学设计目标,实现了教学意图!但是缺憾还是比较明显的,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多次强调的字词学生还读不准音;译讲课文出现的错误较多;学生普通话把握的不够好,发音不规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安排自读课文时,学生不够投入!分析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一是自己对学生的情况了解的不够透彻,对学生课前的预习能力和效果估计偏高,导致课堂上表现略显冷场,学生思路没有预先相像的顺畅!二是教学设计中没有体现中考的导向,对字词重视的不到位!没有切实体现“怎样考,怎样教”的教学思路;三是教学环节中对新课程理解的还不够深,没有从“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高度入手!鉴于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自己还需要继续学习,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教改模式,把新课程的理念学实用活!唐雎不辱使命反思篇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一堂热闹的语文课结束了,同学们以空前的热情全员参与了这节语文课,下课后我沾沾自喜地品味着今天“成功”的原因:一、改变了以往小组竞赛的方式,而变成了一对一的个人较量,是一些原本依靠心理较重的同学也不敢怠慢。

初中语文_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内容,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熟读并积累文言常识。

2、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了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疏通了词句,初步感受了唐雎这个人物。

今天这堂课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人物性格,学习唐雎的不以精神。

一、复习检查:解释画线字,并翻译句子。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3、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5、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6、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7、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里。

8、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9、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0、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11、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三、研读课文,思考讨论:1、秦王是真心“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吗?在这件事上,安陵君与唐雎的表现有何异同?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唐雎回答比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三人的事例有何用意?“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折服。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唐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读课文,理解大意,找出学习中遇到的疑问。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

2. 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课文重点内容:分析唐雎的言行举止,阐述其不辱使命的精神品质。

2. 解析课文中的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唐雎的形象特点。

但在课堂上,对于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的讲解还不够深入,今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课后习题答案:1. 唐雎是谁?他有什么历史背景?答:唐雎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外交家。

他曾出使秦国,成功地说服秦王放弃了侵略魏国的计划,被后人称为“不辱使命”。

2. 唐雎在课文中展现了哪些品质?答:唐雎展现了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忠诚爱国等品质。

3. 课文中的唐雎是如何说服秦王的?答:唐雎运用了智慧与勇气,先是自残以示忠诚,以理服人,最终说服秦王放弃了侵略魏国的计划。

初中语文_《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

2、品味人物语言,探究语言的精妙,赏析人物形象。

3、了解“士”文化。

【学习重难点】分析人物的特点,探究语言的精妙。

【友情链接】《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记事上起前453年,下迄前209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战国策》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导入课文的题目是《唐雎不辱使命》,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他凭什么不辱使命?又是怎样不辱使命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学习一下。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我——读故事、品人物、析特点(一)我——读故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吗?(齐读课文,思考回答)明确:秦王想假装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看破秦王的骗局,于是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最后秦王被唐雎折服,唐雎保全了国土,取得了胜利。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秦王、唐雎秦国是崛起中的大国,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属小国,此时的魏国已经被秦国所灭,90多岁的唐雎作为这一区区小国的使者,如何折服强大的秦王?(二)我——品人物,析特点齐读课题,----------怎么来读这个题目?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强调了“不辱”一词,那么我们把它联系到文章中,读这个句子时,你体会到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敬佩(赞美……)作者为什么会对唐雎产生如此情感呢?让我们走进故事,走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4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4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4篇)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本章知识网络:知识点:一、导入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二、作者、背景简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三、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fǘ)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四、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大意第一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1、重点字词,使:派遣以:用,拿,把,介词易:交换其:加重语气,一定加惠:给予恩惠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虽:转折连词,即使然:代词,这样于:从弗:不使:派遣,动词使:出使,动词于:到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清醒、不悲不亢)评析: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6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牛牛范文将不胜荣幸。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靠勇敢和智慧取得成功的人士。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他的名字叫唐雎。

(板书课题《唐雎不辱使命》)2、简介《战国策》。

二、疏通文意。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出生字词读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弄明白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不懂的词标出来问老师或同学解决。

3、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1)解释红色的词语。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请广于君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长跪而谢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三、熟读背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进行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品读人物。

1、找出文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看两人是怎样较量的?较量的结果如何?从中看出人物有何性格特点?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盛气凌人,先发制人)唐雎“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恼羞成怒,进行恫吓)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反思篇1一、满意之处:1、课上得比较本色,虽有预设,但更多的是生成。

学生在预习中思考了不少问题,课堂上呈现出来,自然生动,多姿多彩。

2、古文教学经常因着眼于字、词、句的落实而沉闷死板,但本课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为主,既让学生提出了疑难字词,也让学生提出了篇章写作、人物塑造等问题,探究意味较浓。

如有一位同学提问:“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本文的研究点达到教学预想。

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精当。

现在学术界鄙薄语文课堂上的多媒体运用,仿佛用了多媒体,就是哗众取宠。

其实诟病不在多媒体本身,而在于运用是否得当。

过犹不及,但投鼠忌器也不对。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就有意识地将准备好了的PPT雪藏,当用时才出示,在学生对“秦灭韩亡魏”质疑时,我出示“战国形势图”,补充介绍了魏国的附庸国安陵国与强大的秦国对峙的情况,恰当地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可谓点眼之用,效果良好。

二、遗憾之处:1、学生的层次不同,质疑时层次低的学生因听课教师多而不好意思就字词句的疑难提问,部分丧失了话语权,学得相对被动。

2、分角色朗读不够充分,学生未能读出秦王的语言特点。

3、教师朗读的处理也值得商榷。

我在读唐雎的对话时过于强硬,表现出了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的一面,而未能表现出唐雎有礼有节,有勇有谋的一面。

课后的评课中有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深有同感。

说明我的备课还不够细致。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反思篇2《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共4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共4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共4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往往容易顾此失彼,其实,文与言都是教学内容,单方面的重言或重文固然是不对的,先言后文或者先文后言其实也很糟糕。

言是基础,文是语境,是文化,是文学;缀言而成文,言也是文的有机组成。

字词固然重要,可脱离语境背词语解释实在痛苦,正如我们小时学英语,记单词最好的方法也是语境阅读。

所以,文言并重,让学生在语境和情境中理解词句,感悟作为文化经典的作品的文化、艺术和思想价值,比之僵化的串讲和灌输式教学,教学效益高而延续时间长,使学生的“学”不只停留在文言基础知识之上,而升华到对形象的理解、作者意图和写法的感悟上,真正使文言文成为一篇优质的文学作品而非被拙劣翻译过来的“外国作品”。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短文不仅语言凝练优美,而且唐雎的精神也成为中国文学殿堂中的一种永恒,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块,每节课突出一个重点,既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又培养了他们赏析文言文的习惯。

当然,该节课也有不足,若让学生改编成课本剧,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二:下午是公开课《唐雎不辱使命》,前一天已经上过了一部分,这一节课是接下去,主要的目的是积累文言文语句,理解人物的性格。

我先是收缴作业,清点作业,分发前一节课小测,告知各组小测的成绩,最后一组的平均分线下的学生需要写作文,然后开始转入课堂来,首先先提问前一节课中的一些词语,学生上一节课听课效果尚可,然后接着讲解本课的内容。

侧重于词语,学生也挺积极的,但是课进度有些不足,到最后一个环节,理解人物性格这个环节,时间不足,本来想通过词语积累环节对课文内容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性格进行总结,然后利用这些总结的人物性格的特点指导朗读,利用朗读来深化对人物的性格的理解,但是来不及了。

本节课优点是班上的学生比较积极。

缺点是有些环节比较乱,我反思为什么会比较乱,是因为我担心时间来不及,没法子仔细地解释课文的词语,所以,我只对一些重点的词语和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话题主要是这一句如果让你来出题目,你能出什么题目,学生还是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住重点词语。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共4篇_1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共4篇_1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共4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往往容易顾此失彼,其实,文与言都是教学内容,单方面的重言或重文固然是不对的,先言后文或者先文后言其实也很糟糕。

言是基础,文是语境,是文化,是文学;缀言而成文,言也是文的有机组成。

字词固然重要,可脱离语境背词语解释实在痛苦,正如我们小时学英语,记单词最好的方法也是语境阅读。

所以,文言并重,让学生在语境和情境中理解词句,感悟作为文化经典的作品的文化、艺术和思想价值,比之僵化的串讲和灌输式教学,教学效益高而延续时间长,使学生的“学”不只停留在文言基础知识之上,而升华到对形象的理解、作者意图和写法的感悟上,真正使文言文成为一篇优质的文学作品而非被拙劣翻译过来的“外国作品”。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短文不仅语言凝练优美,而且唐雎的精神也成为中国文学殿堂中的一种永恒,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块,每节课突出一个重点,既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又培养了他们赏析文言文的习惯。

当然,该节课也有不足,若让学生改编成课本剧,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二:下午是公开课《唐雎不辱使命》,前一天已经上过了一部分,这一节课是接下去,主要的目的是积累文言文语句,理解人物的性格。

我先是收缴作业,清点作业,分发前一节课小测,告知各组小测的成绩,最后一组的平均分线下的学生需要写作文,然后开始转入课堂来,首先先提问前一节课中的一些词语,学生上一节课听课效果尚可,然后接着讲解本课的内容。

侧重于词语,学生也挺积极的,但是课进度有些不足,到最后一个环节,理解人物性格这个环节,时间不足,本来想通过词语积累环节对课文内容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性格进行总结,然后利用这些总结的人物性格的特点指导朗读,利用朗读来深化对人物的性格的理解,但是来不及了。

本节课优点是班上的学生比较积极。

缺点是有些环节比较乱,我反思为什么会比较乱,是因为我担心时间来不及,没法子仔细地解释课文的词语,所以,我只对一些重点的词语和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话题主要是这一句如果让你来出题目,你能出什么题目,学生还是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住重点词语。

初中语文_《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战国策》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2.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的读音、意思。

3.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演读,理解文意、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2.以问题带动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特征(三)情感和价值观: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的读音、意思。

2.通过分角色朗读、演读,理解文意、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3.教学难点: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国与国之间,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相夺。

各个国家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

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把这些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整理编辑成书,是为《战国策》。

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12策。

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唐雎()怫然()韩傀()免冠徒跣()缟素()轻寡人与()色挠()以头抢地()休祲()寡人谕()矣2.先解释划线词语,再翻译句子(1)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3)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3.一词多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以君为长者()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故不错意也(2)仓鹰击于殿上5.词类活用天下缟素三、整体感知1.唐雎是哪个国家的人?这个国家怎样?(明确:唐雎是安陵国的使者。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属国,是一个仅有五十里地的小国。

)2.唐雎的使命是什么?(追问:从原文的哪个地方可以看出秦王易地是一个阴谋?)(明确:挫败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阴谋。

初中语文_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解读】1、初中阶段浅易文言文,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对文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战国策》,主要记叙了安陵国使者唐雎面对骄横凶暴的秦王,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从而维护了个人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全文以对话为主,生动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

这篇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故事性较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学情分析】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来看八年级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具有独立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而这一部分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预习质疑,再由小组释疑,扫清字词障碍。

概括故事情节、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是中考阅读题中常见题型。

《唐雎不辱使命》尽管是一篇文言文,但故事性强,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知人物形象。

提高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

从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来看教学中以朗读为主,通过集体读、个人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品味语言进而感知人物形象。

本文人物形象鲜明,刻画人物的写法有独到之处,对于学生的写作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所以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描写的方法。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唐雎小小安陵国的使臣,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勇赴国难、不畏强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或许对于这种精神不能透彻的理解,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是本节课的难点。

初中语文_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第1课时)教学设计执教者学情分析从整体来看,本班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乐观:目前班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学生在讨论、探究、分享的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学习相关知识。

本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能当堂完成作业并充分展示。

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人物的思想面貌,对学生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

本文选自《战国策》,主要记叙了安陵国使者唐雎面对骄横凶暴的秦王,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从而维护了个人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全文以对话为主,生动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

本文故事性较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安放)②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③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一词多义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与轻寡人与(语气词,相当于“吗”)与臣而将四矣(连词,和,跟)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以以头抢地耳(介词,用)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词类活用①形容词用做动词。

请广于君(扩大,补充)轻寡人与(轻视,看不起)②名词做动词。

天下缟素(穿丧服)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且秦灭韩亡魏(“使……灭亡”“使……亡”)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使……伏”“使……流”)《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唐雎不辱使命》生动地描述了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住了安陵国土的事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仔细体会唐雎与秦王鲜明的性格特点。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反思、课后习题答案)

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领悟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唐雎不辱使命》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人公唐雎及其使命。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在课堂上分享。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唐雎完成使命的过程和原因。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朗读感悟(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唐雎的忠诚、勇敢和智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唐雎的品质和价值观。

二、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与唐雎类似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完成使命的。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反思(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习题答案解析(10分钟)1. 教师给出课后习题的答案,并引导学生理解答案的依据和意义。

2.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及优秀教案反思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及优秀教案反思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及优秀教案反思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及优秀教案反思《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及优秀教案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实验中学吕萍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3.学习文章的写法。

4.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1.复述、解释、翻译、朗读、积累。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解决字词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雎()怫()跣()抢()祲()缟()傀()挠()请写下你认为还需注意的字词读音: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加惠怫然免冠徒跣抢地休祲色挠谢谕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及意义: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不错意也()②仓鹰击于殿上()5.理解词类活用,然后翻译句子。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6.难句翻译。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③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把握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重点)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3.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重点)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翻译。

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教学策略:诵读法、讨论式、探究式三、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PPT课件2、学生: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根据注释了解文意。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背景导入: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吞并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将其吞并。

安陵君婉言拒绝,秦王很不高兴,万般无奈的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于是,《战国策》这部史书中便有了一个小国胜强国的外交传奇故事,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唐雎不辱使命》。

(板书题目)(2)师:请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战国策》,划出知识要点。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33篇。

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辞说。

同时它还是一部散文集,文章的说理透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二)师:请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出示PPT课件1.理解文意,把握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重点)2.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3.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重点)活动一:读通——说内容1、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停顿及情感,并努力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PPT课件中的课文录音。

检查字词读音。

出示课件中的字词,找学生朗读。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情感,并准备用自己话简述课文故事情节。

学生齐读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

师总结概括故事情节的方法。

(出示课件)学会梳理故事情节:(谁?)唐雎(做了什么?)只身出使秦国,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结果怎样?)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3、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译读课文。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下面请你在预习的基础上,对照注释读出你理解的文义并划出疑难词句。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商讨疑难词句。

(出示课件)桌之间相互翻译、相互纠正,并标出理解有困难的句子,组内析疑问难。

效果检阅出示重点词句,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词、句(出示PPT课件)通假字1、秦王不说()2、故不错意也()3、仓鹰击于殿上()古今异义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2、虽然,受地于先王3、非若是也4、岂直五百里哉5、长跪而谢之曰一词多义(祥见课件)词类活用1、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2、且秦灭韩亡魏()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4、请广于君()5、轻寡人与()文言句式判断句:1、非若是也。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倒装句:1、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2、请广于君。

省略句: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活动二:演读——说形象出示PPT课件:思考:作者重点刻画了哪两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方法?通过人物的-------------- 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

分组演读课文:师: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来再现一下文中的人物形象呢?出示课件,提出要求:1、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其余同学读旁白。

2、读的内容分别为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3、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学生分组演读。

各组选两名代表上前台演读。

说人物形象:(出示课件)通过四位同学的演读并结合全文内容,你能否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请用“文中的……表现了……”的句式,分别说几句赏析这两位人物的话。

同位之间互相谈看法,然后学生代表发言发言。

师投影展示图片:我心目中的秦王生1:从“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句中,我看到一个阴险狡诈,不动用一兵一卒就让安陵君交出土地的秦王。

生2:“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句中,我看到一个以强凌弱、骄横狂暴的秦王。

生3:从“先生坐!何至于此”一句中,看到一个他外表虽然强大,但内心其实十分懦弱,即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秦王。

师投影展示图片:我心目中的唐雎生4: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终守之”一句中,我看到一个已识破秦王的伎俩,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不卑不亢的唐雎。

生5:从“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一句中,我看到一个爱国忠君、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的唐雎。

生6:从“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一句中,我看到一个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唐雎。

(若学生找不全,教师可以提示原文,这句话(或从这一神态、动作描写)能看到一个_______的秦王/唐雎,并做好板书。

)师总结:(出示课件)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

唐雎确实不辱使命。

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试想,作者在着力刻画唐雎这一形象的同时,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秦王?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生回答秦王的描写对塑造唐雎的作用——对比分析安陵君这一形象对塑造唐雎的作用——烘托(板书:对比烘托)师总结并导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活动三:悟读——说启示(出示课件)众所周知,最近,“萨德”入韩事件激起了国人强烈的愤怒。

请你结合课文,联系这一事件,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给予的屈辱?生回答,师评价并做出简单总结。

拓展性作业(出示课件)课下请搜集几个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的故事,下节课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唐雎不辱使命秦王对比烘托唐雎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两年多的学习,初三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朗读表演能力等应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前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枯燥的翻译、呆板的分析又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所以,我准备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表演为辅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效果分析由于我备课认真,教学设计科学合理,课堂教学力争艺术化所以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课堂上提出的若干有价值的问题,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3、教学过程中我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读,说,演,做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因此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人物的思想面貌,对学生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

本文选自《战国策》,主要记叙了安陵国使者唐雎面对骄横凶暴的秦王,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从而维护了个人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全文以对话为主,生动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

本文故事性较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评测练习1、给加粗字注音。

(1)秦王怫然怒()(2)以头抢地耳()(3)亦免冠徒跣()(4)聂政之刺韩傀()(5)休祲降于天()(6)天下缟素()2、解释加粗词语。

(1)请广于君()(2)非士之怒也()(3)岂直五百里哉?()(4)弗敢易()(5)休祲降于天()(6)长跪而谢之()(7)秦王色挠()(8)寡人谕矣()3、翻译下列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聂政之刺韩傀,白虹贯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其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感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7、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9、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