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全面
全面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与改革
全面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与改革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与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与改革进行全面解析。
一、政治制度的建设与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改革中,政治制度是关键的一环。
中国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权力配置得到了优化调整,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二、经济制度的建设与改革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文化制度的建设与改革文化制度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展示和传播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改革注重培养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加强版权保护、文化产业发展、传媒融合等措施,中国的文化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空前活跃。
四、社会制度的建设与改革社会制度是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改革注重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法律体系建设等。
通过加强社会治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国社会实现了良好的秩序和稳定。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与改革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通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的制度建设与改革不断取得成果,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制度建设与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持久的力量和保障。
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1949至1956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在全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进而取得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胜利,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攻防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成为新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所谓“社会性质”,就是社会经济形态或生产关系总和的本质特征。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因此,社会性质只能由社会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体系来决定,并以此作为其历史的标志。
建国初期一直存在着五种主要的经济成份。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所预言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
新中国诞生后,它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就不断地迅速增长,从而充分地显示了自己的优越性。
可是,能否认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呢?不能。
因为,作为判断社会性质依据的是该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其中的个别成分。
我们不能不管国民经济的全局,而孤立地谈论其中的某些部分。
对此,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作过分析。
自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重点笔记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6、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年内,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实际步骤?
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引导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大部分走上了初级形式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
3、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反映出的历史的必然性
(1)中共中央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出了历史必然性
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
本章提示
比较工业化的两种道路,掌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政治文化上: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已经确立。
(3)社会的两种基本矛盾: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从内外来说,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总体上社会主义因素在增长的过渡性社会。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1954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提出《关于有步
骤地将有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
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开始了个别行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公私合营,进入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在个别行业公私合营阶段,企业利润分配依然 是“四马分肥”。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 国家税收
企业公积金
职工福利
国家税收:34.5% 企业公积金:30%
得利润不再随企业盈利多少而增减。
全行业公私合营
农业合作化
严格区分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界限。 对官僚资本采取剥夺、没收政策。 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 策。最终实现和平赎买。
利用,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对国计民生有利 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继续存在,并有一些发展。限 制,就是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利于国计民生的 消极作用。改造,就是把资本家的私有制改造为 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4. 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 合起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 劳动者。
1956年1月,荣毅仁就社会主义改造答记者问
记者直率地问: “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
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 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动用了其陆军的1/3,空
军的1/5,海军的近1/2,消耗作战物资7300万 吨,直接消耗战费达200亿美元以上。其伤亡 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36万人,也超过了第 二次世界大战时太平洋战争44个月的18.1万人
的一倍还多。
今日三八线
二、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建立(练习及答案)
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建立本章练习与思考(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A.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2.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A.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B.肃清国民党军队残余、特务、土匪 C.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D.进行土地改革3.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是:A.《论十大关系》 B.《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C.《不要四面出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4.建国后,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A.征收富农的多余的土地财产 B.消灭富农C.保存富农经济 D.限制富农5.1951年至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的内容是: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B.反贪污,反盗骗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 C.反腐化,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D.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6.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的改造的正确方针是:A.利用、团结、教育B.利用、限制、批评C.利用、限制、改造D.利用、团结、批评7.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采取的政策是:A.限制B.征用C.没收D.赎买8.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二)多项选择题:1.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为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条件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B.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C.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D.物价稳定E.实现财政经济工作统一领导2.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策略方针是:A. 消灭民族资产阶级B.不要四面出击C.必须稳步前进,调节各方面的关系 D.全面开展阶级斗争E.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3.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是:A.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 B.不要四面出击C.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 D.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E.关于国家资本主义4.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D.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E.落后农业国和先进工业国的矛盾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条件是:A.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 B.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C.恢复了国民经济 D.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E.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6.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形式是:A.加工订货B.统购包销C.经销代销D.个别公私合营E.全行业公私合营7.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形式是:A.互助组B.变工队C.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D.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E.人民公社8.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原则是:A.自愿互利B.互相合作C.典型示范D.公私兼顾E.国家帮助9.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成份有: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农民和手工业个体经济E.资本主义经济10.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是:A.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初步打开了外交工作局面C.1953年12月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1954年参加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E.1955年参加了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三)辨析题:1.1949年到1952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四)论述题:1.评述建国初期国内外的复杂形势。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版
有些事情注定会发生,有的结局早已就预见,那么就改变你可以改变的,适应你必须去适应的。面对幸与不幸,换一个角度,改变一种思维,也许心空就不再布满阴霾,头上就 是一片蔚蓝的天。一生能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很多事情,很多人已经渐渐模糊。而能随着岁月积淀下来,在心中无法忘却的,一定是触动心灵,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无论是 伤痛是欢愉。人生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不要错过了清早的晨曦,正午的骄阳,夕阳的绚烂,暮色中的朦胧。经历过很多世态炎凉之后,你终于能懂得:谁会在乎你?你又何 必要别人去在乎?生于斯世,赤条条的来,也将身无长物的离开,你在世上得到的,失去的,最终都会化作尘埃。原本就不曾带来什么,所以也谈不到失去什么,因此,对自己 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应怀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平常心,面对人生小小的不如意或是飞来横祸就能坦然接受,知道人有旦夕祸福,这和命运没什么关系;有一颗平常心,面对台下的 鲜花掌声和头上的光环,身上的浮名都能清醒看待。花不常开,人不常在。再热闹华美的舞台也有谢幕的时候;再奢华的宴席,悠扬的乐曲,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刻。春去秋来, 我们无法让季节停留;同样如同季节一样无法挽留的还有我们匆匆的人生。谁会在乎你?生养我们的父母。纵使我们有千般不是,纵使我们变成了穷光蛋,唯有父母会依然在乎! 为你愁,为你笑,为你牵挂,为你满足。这风云变幻的世界,除了父母,不敢在断言还会有谁会永远的在乎你!看惯太多海誓山盟的感情最后星流云散;看过太多翻云覆雨的友 情灰飞烟灭。你春风得意时前呼后拥的都来锦上添花;你落寞孤寂时,曾见几人焦急赶来为你雪中送炭。其实,谁会在乎你?除了父母,只有你自己。父母待你再好,总要有离 开的时日;再恩爱夫妻,有时也会劳燕分飞,孩子之于你,就如同你和父母;管鲍贫交,俞伯牙和钟子期,这样的肝胆相照,从古至今有几人?不是把世界想的太悲观,世事白 云苍狗,要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懂得爱惜自己。不羡慕如昙花一现的的流星,虽然灿烂,却是惊鸿一瞥;宁愿做一颗小小的暗淡的星子,即使不能同日月争辉,也有自己无可 取代的位置其实,也不该让每个人都来在乎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单行道,世上绝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家生活得都不容易,都有自己方向。相识就是缘分吧,�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本章重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建国初期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4、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必然性。
5、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政策、方针、原则、形式、步骤和经验。
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
本章提示比较工业化的两种道路,掌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
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中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3、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4、“三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时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
5、“五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年1月起历时半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6、“一边倒”外交方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针上紧密联系苏联。
7、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1952年6月,在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议。
8、工业化的两条道路:欧美及日本所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走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9、“一体两翼”和“一化三改”:对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的形象表述,“一体”“一化”:指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一体两翼”和“一化三改”:指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成为中国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标准,以行政机关为主体,以司法机关为保障,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基本要求的基本方略。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依法治国不断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一、坚持党的领导在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在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党执政的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和各项决策都体现了法治精神,党的领导不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而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二、加强宪法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引领作用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和根本,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权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必须以宪法为准绳。
宪法的修订和完善进一步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原则,充分发挥了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三、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宪法、行政法规、立法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法律文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健全法治机制、加强法治宣传,以确保法律在全社会的实施和执行。
四、加强行政机关的法治建设行政机关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必须自觉按照法律程序行使权力,依法行政,为社会提供公正、高效、便利的公共服务。
加强行政机关的法治建设,包括健全行政机关内部法制机构、完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可以更好地落实依法行政的原则,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
五、加强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司法机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必须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重点知识点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重点知识点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点知识点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制度安排。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解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述,以便读者全面了解和深入掌握这一制度。
一、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
在这个制度下,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执政党,也是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地位,通过完善党的领导体系和党的建设制度,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人民民主的实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保人民以各种形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建立了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体制机制,促进全民族的团结统一。
二、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一经济制度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鼓励、引导和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了有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强调按劳分配原则。
在这一原则下,通过建立健全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成果的公平、合理分配。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文化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这个制度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兴盛的体制机制。
通过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护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注重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基本内涵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基本内涵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是中国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其基本内涵如下:
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统一。
这意味着中国国家发展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这意味着中国国家发展要在国家建设、改革、法治和党的建设方面全面进行,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项事业。
具体来说,四个全面的基本内涵包括: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国防建设、民生改善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旨在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全面深化改革:指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个领域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全面依法治国:强调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执政,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提高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4.全面从严治党:指在党的建设方面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的领
导、加强党的建设,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加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作为中国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系统、有力的指导,推动了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是什么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是什么1. 介绍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五位一体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四个全面则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任务。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内涵和意义。
2. 五位一体的内涵和意义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
它强调了各方面的协调和统一,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首先,经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核心。
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
通过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创新驱动,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次,政治建设是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通过加强党的领导,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法治,保证政府的公正廉洁,实现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
再次,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的重要内容。
文化建设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通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实现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
此外,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的重要环节。
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才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进步。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民生幸福的基础。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位一体的理念意义重大,它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统一要求,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推进,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 四个全面的内涵和意义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四个全面内容及其关系
四个全面内容及其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面建设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这四个全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实现全面进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这需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个领域进行全面推进,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再次,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最后,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总之,四个全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支持和保障,四个全面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个全面内涵及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内涵及逻辑关系“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个方面的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创新。
下面将分别就这四个方面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进行阐述。
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指的是要全面推进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换言之,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实现重要制度和机制的变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前进基础。
二、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指要通过全面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法治运政府建设,在治理现代化事业上把依法治国作为一条重要手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框架下,全面依法治国是向法治社会迈进的必要阶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三、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指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深化党的自我清查和整改,落实管党治党“两个责任”,切实解决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纪律和行为问题,从根本上维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是指要推进全方位的现代化建设,加快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发展的融合,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同步发展,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发展水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领域,“四个全面”的结构也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证。
以上就是“四个全面”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所做的阐述。
借助“四个全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破解问题和发展规划。
不仅是一个呼唤历史与现实相符的口号,更是在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坚定实施依法治理、严肃党风党纪,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人民的根本利益。
八个明确和十个明确的内容
八个明确和十个明确的内容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八个明确的内容
2.十个明确的内容
正文
【八个明确的内容】
1.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2.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强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明确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明确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7.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个明确的内容】
1.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
2.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5.明确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
6.明确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7.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9.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增强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教学目的: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经验,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过程有总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我国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经验和不足教学难点: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经验和不足教学时间:2学时主要内容:第一节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开始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的发展问题上,达成了三个基本共识:革命的成功标志这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到城市,中心任务由革命战争转到和平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并且这个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实践,基本上都是按照这种共识进行的。
一、建国后的国际国内形势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从国情出发,按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共同纲领》精神,带领全国人民认真实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
1、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建立的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的国家政权不是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对过渡时期的国家性质、政权机构、人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规定的国家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建国的政治基础,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的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深刻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
深刻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作者:邸乘光来源:《求知》2015年第06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特别是提出并形成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布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科学内涵。
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
一、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为了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1979年,邓小平同志最先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命题,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为“小康之家”“小康的状态”“小康的国家”。
后来,他又把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提出了一些新构想和新要求,使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
四个全面是哪四个
四个全面是哪四个四个全面指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全面依法治国以及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这对推动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一、四个全面的基本内容详细解读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演进的历史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2、全面深化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进行了全面部署。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
4、全面从严治党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
二、四个全面的关系及意义具体意义有: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从当代中国的现实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从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是否应该全面禁止社会主义制度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全面禁止社会主义制度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全面禁止社会主义制度辩论。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在历史上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
许多国家曾经试图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结果却导致了经济崩溃、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例如苏联、中国、朝鲜等国家都曾经实行过社会主义制度,但最终都面临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正如美国总统里根所说,“社会主义只会让每个人都变得一样糟糕。
”因此,我们应该禁止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论,以避免误导人们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可行的制度。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剥夺个人的自由和财产权利。
社会主义制度强调集体所有制和国家管理,这意味着个人的努力和财产都将被剥夺,而且个人的自由也将受到限制。
正如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所说,“社会主义不是为了解决贫困,而是为了解决自由。
”因此,我们不应该允许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论,以保护个人的自由和财产权利。
最后,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论可能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论可能会导致社会分裂和对立,甚至引发暴力冲突。
正如历史上的一些案例所示,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论往往会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不稳定。
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应该全面禁止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论。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失败、对个人自由和财产权利的剥夺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全面禁止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论。
反方观点,不应该全面禁止社会主义制度辩论。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思想和制度,应该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禁止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论,意味着限制了人们的言论自由和思想交流的权利。
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所说,“即使一个观点是错误的,只要它不被允许被表达,那么真理也将受到损害。
”因此,我们不应该全面禁止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论,而是应该允许人们自由地表达和辩论。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也有其一些积极的一面。
例如,社会主义强调公平和社会正义,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
在一些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福利和平等。
是否应该全面禁止社会主义制度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全面禁止社会主义制度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全面禁止社会主义制度辩论。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在历史上已经证明了其失败和不可行性。
许多国家曾经尝试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最终都陷入了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的境地。
例如,苏联和东欧国家在20世纪末就相继崩溃,而且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
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不可行的。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容易导致集权和腐败。
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通常掌握着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控制权,这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例如,中国和朝鲜等国家就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这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再者,社会主义制度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
在社会主义国家,个人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通常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这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和创新。
相反,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能够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基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和不可行性,以及其容易导致集权和腐败,限制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特点,我认为应该全面禁止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论。
反方观点,不应该全面禁止社会主义制度辩论。
首先,言论自由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禁止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论,等于是剥夺了人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这是违背民主原则的。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也有其优点和成功的经验。
例如,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就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案例,其公平和包容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禁止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论,就意味着否定了这些成功的经验和价值。
再者,禁止辩论会导致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误解和偏见。
只有通过辩论和讨论,人们才能更加全面和客观地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缺点,从而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观点。
因此,基于言论自由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点和成功经验,以及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客观辩论的必要性,我认为不应该全面禁止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论。
“四个全面”的基本内容
“四个全面”的基本内容专家指出,对于管党治党来说,“全面”二字至少包含三个层面。
一是内容无死角,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
二是主体全覆盖,从严管党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
同时,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意味着一把手不仅仅“独善其身”,还要把班子成员管好。
三是劲头不松懈,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
那么,“四个全面”有哪些基本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的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报告提出了“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
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
但其主要精神在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讲人:王天娇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HULUO·MORE THAN ACCOUNTING第一节《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第二节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三节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来到,中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重要意义★★独社稳政权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独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独)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前提条件。
(社)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稳)4、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在政治上翻身,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
(政)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权)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二)执政面临的严峻考验★★1、保: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2、经: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3、独: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4、风: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二、祖国大陆的初步统一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巩固(一)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人民政权1、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解放除西藏、台湾和少数岛屿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
2、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3、在少数民族地区成立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二)开展土地改革及其他民主改革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掀起土地改革运动。
从1950年冬到195春,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2.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镇压反革命的指示》镇压反革命运动。
镇反运动的胜利,实现了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安定,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各项民主改革与建设的进行。
3.1950年5月,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妇女解放是整个社会解放的标志。
4.1951年9月,在全国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使知识分子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
意义:没收官僚资本,一方面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另一方面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1、建国初期的经济措施1)控制金融市场,打击金融投机商的活动2)调集全国主要物资,实行集中抛售,稳定物价3)1949.7成立了以陈云为主任的中央财经委员会,4)1950年颁布《关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统一财政工作5)1951年新中国统一货币的实行三、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2、七届三中全会(恢复元气第一会)★1950年6月,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
毛泽东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俭。
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一次最重要的会议。
会议决议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三)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1951年底至1952年春,针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1952年1月,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第一节《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P11三、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四)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主要原因:1、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2、对国家财经实行集中和统一的管理,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3、加强自身建设,抵制资产阶级的腐蚀第一节 《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 P11四、为新中国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初步开展•••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照会中国政府,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12月,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1953年,中国政府抗美援朝,彭德怀为总司令。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标志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它是过渡性质的社会,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和性质★1949.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主要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1949-19521、国: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2、转:开始将资本主义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3、合: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二)提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中共中央在1953年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所以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排挤和苏联的支持。
第三节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P121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改造原则:自愿和互利。
★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由低至高):★①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②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的性质③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的性质中国农业合作化道路,其基本原则和方针★★1、在中国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合机)2、充分利用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互助)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自利)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增产)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社技)手工业改造形式★1、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2、手工业供销合作社3、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从供销入手,从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第三节 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P123(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赎买政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1953年9月,毛泽东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由资本家经营,与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通过订立合同的办法建立联系:••工业: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司联营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三节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P123• 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1954年 1月《关于有步骤地将有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成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
第一步:开始时主要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
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部分。
第二步:1955年,北京、上海、天津的一些行业先后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定股定息。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
其特点是:1.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所有制2.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3.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一)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2)培养建设人才;(3)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4)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平(二)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物质基础★1、三大钢铁基地:鞍山、包头、武汉2、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北京电子管厂、沈阳飞机制造厂3、交通:武汉长江大桥;青藏新藏康藏铁路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表明中国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
2、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