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血瘀型肝硬化的症状及疗法
治疗肝硬化的偏方
治疗肝硬化的小偏方(1)水湿内阻型:属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轻症,症见腹胀如鼓,按之坚满,或如蛙腹,两胁胀痛,胸闷纳呆,恶心欲吐,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或薄白,脉弦细。
治则:运脾利湿,理气行水。
方药:胃苓汤加减。
苍术、厚朴、泽泻、陈皮、木香、柴胡各10g,云苓、白术各15g,车前子30g。
若体实而腹水多者,可配黑白丑粉、禹功散、十枣汤以逐水;腹胀以气滞为主者,加川楝子、莱菔子、沉香末;若气虚较重者,重用黄芪、白术各40g~60g;兼黄疸者,加金钱草、赤芍;挟淤血者,加泽兰、桃仁、丹参、当归。
(2)气滞血瘀型:多见于肝硬化代偿期,亦可见于失代偿期患者,除消化道症状外,尚有肝脾肿大,压痛明显,质硬,面色晦暗或紫暗,有蜘蛛痣和肝掌等。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消积。
方药:化瘀汤加减。
丹参、牡蛎各30g,当归、炮甲各15g,郁金、桃仁、红花、青皮、白术、赤芍各10g。
如伴目黄、溲黄,加茵陈、金钱草;兼阴伤者,加生地、石斛;兼脾功亢进者,加阿胶、熟地、大枣等。
(3)肝郁脾虚型:多属早期肝硬化患者,并见胃纳减少,胸腹闷胀,两胁胀痛,嗳气不舒,四肢倦怠,乏力,便溏,面色萎黄,入暮可有足趺微肿,舌色或暗红或淡,舌体较胖或边有齿痕,脉象虚弦,重按无力。
治则:疏肝健脾,兼以活血。
方药: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化裁。
柴胡、枳壳、香附、川芎、白术、白芍各10g,茯苓、太子参各15g,炙甘草6g。
若湿滞较重,加苍术、厚朴、泽泻;短气神疲者,加党参,并重用黄芪。
(4)脾肾阳虚型:除水湿内阻症状外,尚有面色萎黄或苍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白,大便稀溏,下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则:健脾温肾,化气行水。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化裁。
附子、党参、白术各10g,干姜6g,泽泻、茯苓、大腹皮各15g,车前子30g 。
兼阳黄者,加茵陈;腰痛劳困者,加杜仲、川断、狗脊;夜寐多梦者,加夜交藤、合欢皮;神志异常者,加菖蒲、胆星、郁金或至宝丹。
治疗肝硬化的最好方法
治疗肝硬化的最好方法治疗肝硬化的最佳方法是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减轻肝脏负担、补充营养、保护肝细胞、控制病因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治疗肝硬化的最佳方法。
一、药物治疗1. 解毒:应用门冬氨酸钾镁片、乙酰谷胱甘肽和尼麦角圣龙胆等药物,可以滋养肝脏,改善肝细胞代谢与解毒功能。
2. 利胆:可以使用黄芪、柴胡、郁金和牛黄等药物,可以改善胆汁排泄,刺激胆道蠕动,促进胆道内毒素排出。
3. 抗病毒治疗:对于肝硬化患者中出现的病毒性肝炎,应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4. 消炎:使用人工胶体、低分子右旋糖酐、乙酰胆碱等药物,可以减轻肝细胞的炎症反应,缓解肝脏损伤。
5. 修复肝细胞:可以使用乳酸菌素、肝素和血凝酶等药物,可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二、减轻肝脏负担1. 戒酒: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戒酒是减轻肝脏负担的重要措施。
酒精对肝脏损害较大,会进一步加剧肝硬化的进展。
2. 控制药物:肝硬化患者应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特别是非处方药和中草药,必要时应经医生指导调整用药方案。
3. 合理饮食:肝硬化患者应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和蛋白质,以减轻肝脏负担。
同时,要确保充足的营养摄入,适量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三、补充营养1. 合理膳食:肝硬化患者应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水果、蔬菜、鱼虾、瘦肉等,以提供肝脏修复所需的营养物质。
2. 营养支持:肝硬化患者常常存在食欲不振和营养不良的问题,可以通过口服营养液或使用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提供充足的营养。
四、保护肝细胞1. 抗氧化:使用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和谷胱甘肽等,可以减轻肝细胞的氧化损伤。
2. 护肝药物:可以使用水飞蓟素、丹参等中药,具有保护肝脏功能,减缓肝硬化的进展。
3. 调节免疫:使用中草药,如黄芪、参等,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肝脏损伤。
五、控制病因1. 抗病毒治疗:如果肝硬化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应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以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肝硬化的中药方剂
肝硬化的中药方剂肝硬化是慢性弥漫性肝脏病变,可由多种疾病所引起。
由于种种原因,肝细胞破坏后,得不到修复,形成脂肪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造成肝硬变。
早期表现与慢性肝炎相似,此时若不注意治疗调养,可发展到肝脾肿大、腹水,甚或呕血、昏迷等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肝硬化的中药方剂,希望能帮到你。
肝硬化的中药方剂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龙胆草、苦参各12克,五味子4.5克、甘草6克。
将上药加水淹没药,以慢火煎至300毫升,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主治早期肝硬化。
△当归、云苓、半枝莲各15克,槟榔9克、沉香3克。
将上药加水以淹没药为度,煮沸半小时将药液倒出,再加水重复煎煮,将两次药液混合即成。
每日2次早晚饭前分服。
△柴胡24克、龙胆草18克、元胡18克、郁金15克、茵陈45克、苦素粉0.2克。
将上药研成粉末,合蜜成丸,每丸4.5克,每日2次,每次1丸。
△鸡内金100克、大枣20个、炙甘草9克。
将鸡内金用温火焙黄研末,大枣、炙甘草煎液送服鸡内金粉末3克,每日2次。
△丹参30克、甘草6克,加水煎至200毫升,每日2次,每次服100毫升,连服1—2个月。
△葶苈子15克,大枣10个,加水煎至200毫升,每日2次,每次100毫升。
△木贼60克、连翘20克。
将二味药用温火炒微黄,研成粉末即成。
每次服2—3克,每日2—3次。
肝硬化是一种难治性慢性疾病,部分中药治疗肝硬化效果不错。
丹参: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变血液流变学状况,抗凝、抗炎、耐缺氧、提高免疫功能等效果。
适用于气滞血瘀兼有血热而表现为肝硬化、脾大,益有低热、烦躁、失眠、胁痛、痈肿疮毒等症。
可用丹参注射液或丹参片等。
桃仁:破血行瘀,适用于血瘀征象明显,伴有肠燥便秘、舌质紫暗、面色黧黑、肝区刺痛、腹腔感染等患者。
冬虫夏草:补虚损、益精气,适用于各种虚证肝硬化患者。
不过,此药价钱较贵,非一般患者可以承受。
茯苓:渗湿利水、益脾和胃,适用于脾气虚弱、肝硬化所致的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
肝硬化的辨证论治
肝硬化的辨证论治中医治疗肝硬化主要根据积聚型和鼓胀型进行辨证论治。
中药对消除腹水、恢复肝功、消除症状有一定疗效,但必须辨证准确,用药恰当,才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1.积聚型(1)肝郁脾虚:此证多见于肝硬化早期。
治法:疏肝健脾,兼以活血。
常用药方: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化裁。
柴胡、枳壳、香附、川芎、白术、白芍各10克,茯苓、太子参各15克,炙甘草5克。
加减:若湿滞较重者加苍术、厚朴、山楂;短气神疲者,加党参,并重用黄芪(45~60克)。
(2)气滞血瘀:此证可见于肝功能减退之失代偿早期。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常用药方:化瘀汤加减。
丹参、牡蛎各30克,当归、炮山甲各15克,郁金、桃仁、红花、青皮、白术、赤白芍各10克。
加减:如目黄、溲黄者,加茵陈、金钱草;阴伤者加生地黄、石斛;脾功能亢进者加阿胶、熟地黄、大枣等。
2.鼓胀型(1)水湿内阻:此证属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轻症。
治法:运脾利湿,理气行水。
常用药方:胃苓汤加减。
苍术、厚朴、泽泻、陈皮、木香、柴胡各10克,白术、茯苓各15克,车前子30克,陈葫芦瓢60克。
加减:若体实而腹水多者,可配黑白丑粉、禹功散、甘遂末;腹胀以气为主者,加川楝子、莱菔子、沉香末;气虚较重者,重用黄芪、白术各40~60克;兼黄疸者,加金钱草、赤芍;瘀血者,加泽兰、桃仁、丹参、当归。
(2)瘀血阻络:此证多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明显者。
治法:祛瘀通络,活血利水。
常用药方:膈下逐瘀汤加减。
柴胡、当归、桃仁、五灵脂、炙山甲、地鳖虫各10克,丹参、白茅根、大腹皮各20克,茯苓、白术各15克。
加减:腹胀甚者加沉香、莱菔子;便秘加枳实、大黄;脾大明显者加服鳖甲煎丸;有出血倾向者加田七粉、白及粉、青黛或云南白药。
(3)肝肾阴虚治法:滋补肝肾,养阴利水。
常用药方:一贯煎加减。
沙参、麦冬、枸杞子、阿胶各10克,生地黄、泽泻、茯苓、猪苓、茯苓皮、车前子各15克,白茅根30克。
加减:若神志异常,可加鲜石菖蒲、郁金;潮热明显者加银柴胡、地骨皮;津伤渴甚者加知母、天花粉、阿胶(烊化);神昏者急用安宫牛黄丸;出血者加大黄末、三七粉冲服;气随血脱者,急用独参汤益气固脱。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胁肋灼痛,或纳呆,或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
(二)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三)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便溏,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薄白。
(四)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爽,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或齿痕多,舌苔薄白或腻。
(五)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膝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热,耳鸣,耳聋,头晕,眼花,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六)脾肾阳虚证:五更泄,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早泄,耳鸣,耳聋,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胁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避免疼痛的诱发因素。
2.病室宜安静,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
3.遵医嘱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4.遵医嘱药熨,热熨疼痛部位。
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章门、阳陵泉等穴。
6.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腹胀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观察腹胀发作的规律,定期测量腹围及体重。
避免腹胀发作的诱因,如饮食过饱、低钾等。
2.保持大便通畅,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便秘者遵医嘱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穴。
4.遵医嘱药熨,热熨腹部。
湿热内阻证不宜此法。
5.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
湿热内阻、肝肾阴虚发热者忌用此法。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胃、大肠等穴。
肝硬化引起脾大和脾功能亢进的表现及治疗
肝硬化引起脾大和脾功能亢进的表现及治疗几年前,家里老人因为肝硬化导致脾大,最终将脾摘除,在与病魔抗争的道路上走的异常艰辛,在经过几年的治疗后,基本稳定了病情,没有一直恶化下去。
看到老人被病魔折磨的如此痛苦,我们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病房里的病友只多不减,知道还有很多人被肝硬化所困扰,所以写出肝硬化及继发疾病的表现和治疗。
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患者及家人了解与此相关的问题,一起对抗病魔。
一、肝硬化的病因患上肝硬化后患者会感受到自身乏力、腹胀、面色暗黄,尿少,下肢肿胀及皮肤出现淤青斑块。
肝硬化属于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
一般是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得形成导致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成肝硬化。
肝硬化一般分为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营养不良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
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其他种类相对较少。
肝硬化的病因有很多种(1)病毒性肝炎:慢性乙肝、丙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是引起静脉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2)酒精中毒:大量酗酒,会对肝脏造成极大的负担,长期酗酒非常容易患上肝硬化。
(3)营养不良:长期的营养不良会降低肝对外界染源和病毒的抵抗能力,成为肝硬化的直接病因。
(4)工业毒物或药物:有些特殊工人需要在特殊的地方工作,长时间接触有害气体,如四氯化碳、黄磷等。
有些人长期服用四环素、甲基多巴等药物,这些都会产生慢性中毒或药物性肝炎。
(5)循环障碍和代谢障碍。
(6)血吸虫病及其他不明原因的隐源性肝硬化。
二、肝硬化引起脾大和脾亢进的表现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门脉高压,表现为脾肿大、肝腹水、消化道出血等。
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证的常见表现为脾功能亢进。
肝脏是我们人体内重要的消化和解毒器官,脾脏的血液要经过门静脉回到肝脏解毒。
当病人得了肝硬化,脾脏的血液在内发生拥堵不仅造成门脉高压,还会让很多血液堆积在脾脏,淤积的血液使脾增大。
中药治疗肝硬化的案例
中药治疗肝硬化的案例
以下是一个中药治疗肝硬化的案例:
患者,男性,65岁,被诊断为肝硬化已有5年。
已经服用了
西药透析疗法和干细胞移植,但病情没有显著改善。
他选择寻求中医中药的治疗。
中医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了中药方剂。
主要方剂包括:
1. 赤芍草药汤
赤芍、白芍、黄精、白当归、桂枝、黄柏、茯苓、川芎
2. 膏药
黄连、黄柏、黄芩、金银花、秦艽、荆芥、川芎、乳香、没
药
以上草药加入甘草、炒麦芽,煎煮后敷贴于肝腹部,每天更
换一次。
患者坚持服用中药方剂3个月。
在此期间,他坚持适量运动、饮食调理和按摩等辅助治疗措施。
治疗后的效果如下:
1. 肝功能指标改善:肝功能指标如肝酶、血清蛋白等恢复正常范围。
2. 腹胀和腹水减轻:患者的腹胀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腹水减少。
3. 情绪稳定:患者的情绪波动得到改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4. 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可以正常进食,体力恢复,不再因疼痛和腹胀而受限。
总结:中药治疗在这个肝硬化患者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改善了肝功能和减轻了症状。
然而,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不同,中药治疗的疗效也会因人而异。
因此,在接受中药治疗前,务必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并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肝硬化的中医治疗方法
肝硬化的中医治疗方法肝硬化可以说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疾病,该病在进展到晚期后可发生肝癌。
导致肝硬化因素较多,可见病毒性、酒精性以及自身免疫性。
该病可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
在相关的研究中得知,采取中医治疗肝硬化可起到不错的疗效。
那么本次就和大家一起在下文中了解下关于肝硬化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何为肝硬化肝硬化常见的表现为“臌胀”,那么什么是臌胀,其是中医所说的腹部胀满,其表现为腹壁青筋突出,且皮肤发黄,并且患者可出现四肢消瘦的情况。
在我国中医典著如《素问·腹中论》中指出:“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
导致臌胀的原因较多,一般以多种的原因相互的作用,时间长而形成的,我国历代医家有较多的医学家对导致臌胀的病因有较多的见解。
例如宋代的陈言、杨士瀛提出肝气郁结能够导致气机郁滞、水湿内停,气、血、水壅结于腹中,进而产生鼓胀;朱丹溪指出多因嗜酒伤害脾脏导致臌胀.对予以该疾病的中医治疗,在古代的临床实践中,其提出了较多的治疗方法,对于现在的肝硬化治疗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该疾病的治疗中通常以内外治疗的区分。
二、肝硬化的中医内治法在中药的物治疗中,通常采取甲鱼壳、肉桂、白术、王不留行等几味药物,其中甲鱼壳可起到软坚通滞不伤正的效果。
肉桂能温补肾阳,白术可起到健脾利尿的功效,王不留能促进膀胱气化利水,在臌胀的早期应用较多,提倡应当抓紧早期治疗,对疾病进行长时间的干预,以祛邪而不伤正的治法。
在治疗肝腹水中,我国中医大家张仲景指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准则,主要基于利水、攻下的方法为主。
同时还指出了“血不利则病水”,从而体现出瘀血对肝腹水的产生有着较大的影响。
在中医典著《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提出了治疗肝腹水的方法则为“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
这表明血通络利水是治疗肝腹水的有效方法。
常见治疗该病的中药可见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其方药为:厚朴、黄芩、姜黄、干姜、黄连、泽泻、知母、茯苓、白术、砂仁、猪苓、陈皮等等。
中医内科肝硬化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肝脏逐渐变形变硬)。
按病因可分为:肝炎后、酒精性、胆汁性、瘀血性(包括心源性肝硬化)、化学性(药物性)、代谢性、营养性及原因不明等多种肝硬化。
在中国以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较常见。
属于中医学“瘢积”、“水朦”、“黄疸”等病范围。
多因长期嗜酒,饮食不调,情志郁结,或继发于肝脏疾病之后,而致湿热内郁,肝脾两伤,日久则气滞血瘀,水湿内停,气、血、水互相搏结,形成瘢积、水般。
由于郁热可以耗伤肝肾之阴,湿邪每易损伤脾肾之阳,所以病久常见本虚标实相互夹杂的证候。
【诊断】1.可有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长期营养不良、嗜酒等病史。
2 .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可有右上腹隐痛或不适;晚期多见消瘦乏力,食欲减退,腹痛腹胀,腹泻,牙龈、鼻腔出血,或皮肤黏膜紫斑,甚或呕血、黑便,或有不规则发热等症状。
3 .面色薰黑,或有黄疸,面部毛细血管扩张,面、颈、胸部蜘蛛痣以及肝掌。
检查:肝脏肿大或缩小,质地较硬,或脾脏肿大;晚期肝脏可能反见缩小,而脾脏则明显肿大,伴有腹壁静脉曲张、腹部移动性浊音等阳性体征。
4 .可作肝功能试验、超声波检查和食管饮餐X线检查,以了解肝功能损害程度,并协助鉴别诊断。
5 .注意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并发症的出现。
6 .应与肝癌鉴别。
后者有明显的右上腹胀痛、厌食及贫血、消瘦等恶病质表现,肝脏呈较迅速的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不光滑,呈结节状。
血液甲胎蛋白阳性,B型超声波或放射性同位素肝扫描或CT检查可发现占位性病变。
【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当分别标实和本虚的主次。
标实为主的,治以疏肝运脾,用理气、化瘀、行水等法;本虚为主的,治应补养正气,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等法;虚实夹杂者,采取消补兼施的方法。
1.肝脾不和面色暗滞,头昏无力,食欲不振,右胁胀痛,脱痞,暧气腹胀,大便常清,舌苔薄,脉细弦。
治法:疏肝运脾。
方药举例:逍遥散加减。
柴胡5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陈皮5g,茯苓10g,木香5g,砂仁(后下)3g,炒枳壳10g。
肝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
肝硬化的中医辩证治疗一病因:引发本病之源多以久患肝病,毒邪不除,而使肝脏进一步受损为主。
其致病多由情志郁结、湿热疫毒、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用药不当、禀赋不足等因素而发为本病。
二病机:该病之病机核心是以肝实质与功能的改变。
肝为诸脏器化之枢纽,为气机升降之轮转。
其疏泄之道便是肝之气化之道。
肝之气化正常而人这气机升降有序,故能使肺有治节,脾可运化,心有行血藏神之功,肾有开合封藏之本。
肝受毒害,其气必逆,逆则诸气皆逆,治节不行则一身之气皆滞,故肝之疏泄之机受阻,而肝之藏血、调血和水津代谢失常。
肝气窒塞而血行不畅,内毒自生,久而为瘀不毒,瘀毒损害肝络,促使肝体失养而或肿或萎,使肝叶刚而不柔,成硬变之象。
因肝气逆而损及各诸脏器机能,《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此为肝病之邪毒不得外泄与木气横逆而犯中克土,移毒于脾所致。
肝气横制于脾,脾胃乏升降运化之功,故出现清气在下,浊气在上之象,因此常见有恶心、干呕、腹胀、便溏或不爽诸症。
肝本藏血、调血,如久瘀,必致脾之血络不畅。
血瘀于脾,水精不输,留滞于脾则脾大。
脾胃相为表里,脉络相连,血瘀于脾胃络亦瘀,若加以肝胆逆生之火灼伤胃络,则可见呕血、便血之侯。
肝肾为乙癸同源,子母相连,若肝气内变,受毒致深,必移毒于肾,邪毒伤肾则肾失封藏开合之能,久而真气耗竭而母子具绝。
三治则:肝病日久,每以虚实为纲。
或驱邪以扶正,或扶正以驱邪。
常用炎法有:调肝、健脾、益肾、行气、活血、驱邪、治血、治水等。
本病多见本虚标实之侯,大凡久病不宜剧攻,恐其正气愈耗,元气内竭,应查其虚实之孰轻孰重,补之应得当,攻之应适度。
四辩证分型:1,肝郁脾虚型:胃纳缩减胸腹闷胀两胁发胀隐痛嗳气不舒四肢倦怠乏力便溏脸色萎黄舌暗红或淡舌体常胖或边有齿印痕脉虚弦重按无力。
治法:疏肝健脾,活血消积。
选方:柴胡疏肝饮合四君增减。
2,气滞血瘀型:胃纳差食入则胀两胁胀痛肝脾肿大压痛明显质硬脸色晦暗或紫黯常有蜘蛛痴或肝掌等。
肝硬化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如何治疗
肝硬化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如何治疗什么是肝硬化?肝硬化是消化科的常见病之一,是一种或多种病因对肝脏长期或反复的影响,造成了弥漫性的肝损害。
肝硬化常见的病因有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胆汁淤积,血吸虫感染,药物或毒物,遗传和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循环障碍等。
从病理上来说,肝硬化存在肝脏弥漫性纤维化、肝的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出现。
要了解认识肝硬化,就要从肝硬化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说起。
1、肝硬化的病因导致肝硬化的病因有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1)病毒性肝炎肝硬化;2)酒精性肝硬化;3)代谢性肝硬化;4.胆汁淤积性肝硬化;5)门静脉回流受阻性肝硬化;6)自身免疫性肝硬化;7)毒物和药物性肝硬化;8)营养不良性肝硬化;9)隐源性肝硬化等。
具体病因如下:(1)病毒性肝炎: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如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2)酒精中毒:长期并且大量的饮酒。
(3)营养障碍:多数学者认为营养不良会降低自身的免疫力,导致肝细胞对有毒物质和病毒的抵抗力不足。
(4)工业毒物或药物:如含砷杀虫剂、异烟肼、黄曲霉素等。
(5)循环障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可使肝内长期淤血缺氧,引起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称淤血性肝硬化,也称为心源性肝硬化。
(6)代谢障碍:例如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
(7)胆汁淤积:肝外胆管阻塞、肝内胆汁淤积时,高浓度的胆红素会损害肝细胞,时间长了也会导致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所致者称原发胆汁性肝硬化,肝外胆管阻塞所致者称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8)血吸虫病:血吸虫病也可导致肝硬化,引起显著的门静脉高压。
(9)病因不明:部分肝硬化病因不明,称为隐源性肝硬化。
2、肝硬化的临床表现早期(代偿期)的肝硬化一般来说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晚期肝硬化(失代偿期)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消化道症状,其表现为恶心、纳差、腹胀。
(2)肝区表现,其表现为肝区疼痛、胀满。
典型肝硬化大体标本描述
典型肝硬化大体标本描述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其特征是肝脏组织逐渐受损,导致纤维组织增多和结构改变,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
典型的肝硬化大体标本描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观特征
肝硬化的外观特征通常表现为肝脏明显缩小、边缘变得不规则、表面呈现出颗粒状或结节状的凸起。
有时还会出现腹水、脾大等现象。
2. 肝质地
在切开肝脏时,可以发现其质地变得坚实、干燥,且颜色变淡。
由于纤维组织增多,肝脏的弹性也会降低。
3. 纤维化程度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形成了许多结节,并且与正常的肝组织相比,结构紊乱。
此外,在染色后还可以看到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沉积。
4. 肿瘤和癌变
由于长期的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的肝脏易于发生恶性肿瘤。
在大体
标本中,可以看到一个或多个肿瘤,通常呈现出灰白色、分叶状、边
缘清晰等特征。
5. 血管和胆管的改变
在肝硬化患者中,由于血管和胆管的阻塞和压迫,这些结构也会发生
改变。
在大体标本中,可以看到血管扭曲、变窄或闭塞,胆管扩张等
现象。
总之,典型的肝硬化大体标本描述是多方面的,包括外观特征、质地、纤维化程度、肿瘤和癌变以及血管和胆管的改变等方面。
这些描述有
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并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浅谈肝硬化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阴虚 、 水湿 内停 型 , 肝 肾精 虚、 湿浊蒙心型 , 肝 肾精 亏 、 湿浊 内闭型 , 肝 肾
精亏 、 肝不藏血型。 郭力平也分别从早期和晚期对肝硬化进行辩证分型 : 其 中早期分 为肝胆郁 热 、 肝 脾不 调、 气滞 肝郁 、 气滞血 郁 、 血虚、 脾虚 6 型, 而将晚期肝 硬化腹水 归纳为气滞 水郁型 、 虚型 、 肝 肾阴虚型 3 种证 型 。根据病机的传变规律和病情 演变的不同阶段 , 可将肝炎后肝硬化分 为早 、 中、 晚三个时期, 辨证 以这三期 动态征 候作为分型依据。早期以湿 热困阻 、 脾虚 肝郁为主 ; 中期 以水 湿 内停 、 瘀血 阻络为主 ; 晚期则 以肝肾 阴虚 、 脾肾阳虚为主。
今 日健康 ・源自2 0 1 4 年1 月 第l 3 卷 第1 期
J a n u r a r y 2 01 4 Vo 1 . 1 3 No . 1
1 6 4・
J I N RI J I AN KANG
浅谈肝硬化 的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李大庆 (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 区贾汪镇卫生 院, 江苏
【 摘
徐州 , 2 2 1 0 1 1 )
要】 肝 硬 化 是 一 种 以肝 组 织 弥漫 性 纤 维 化 、 假 小 叶和 再 生 结 节形 成 为特 征 的慢 性 肝 病 。临 床 上 以肝 功 能 损 害和 门脉 高压
为主要表现 , 晚期常 出现消化道 出血 、 肝性脑病 、 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肝硬化病情复杂 , 迁延难愈 , 病死 率高, 是我 国常见疾病和主 要死 因之一 , 西医至今尚无特 效治疗 。 根据肝硬化的临床表 现 , 可归属 中医 ” 胁痛 ” 、 ” 黄疸 ” 、 ” 积聚 ” 、 ” 鼓胀 ” 等病证 的范畴 。 近年 来 , 中医药在防治肝硬化 方面取得 了重大成就 , 近期 生存 率及 生存质量有所提 高, 在, 临 来上 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 , 显 示 了其 良好 的前景 , 较 西 医治疗具有较 大的潜力及优势。
浅谈肝硬化的辨证选食
(0 273 2 0 ——0收稿 )
茯苓具有 抗肝损伤 ( 低转氨 酶)抗肿 瘤、 降 、 利
尿、 增强 免疫 力 等 作 用 ; 山药 具 有 补 脾 养 胃, 肺 生 益
津 . 肾涩精 的作 用。 临床 上 常 用茯 苓 、 补 山药 治 疗寒
浅谈肝硬化 的辨证选食
陈新胜 李 占先
维普资讯
・
1 34 ・
I f c s I o,2 02,Vo . 5, No. n e tDi nf 0 11 3
正落 实 , 2 1 到 0 0年 , 世 界 就 可 预 防 290万 人 免 全 0 一 受 HI AIS感 染 。分 析 表 明, 延 迟 应 用 这 1 V/ D 若 2
胁 腹 刺痛 , 质 紫红 , 细 涩 为 主要 表 现 , 见蜘 蛛 舌 脉 可
机 主要 有 气滞 湿 阻, 寒湿 困 脾, 湿热 蕴结 , 脾 血瘀 , 肝
肝 肾 阴虚 , 肾 阳虚 等证 型 。 脾 我 们 根据 中医认 为 药食 同 源 , 以祛之 , 以随 药 食 之, 药食 都 有 四性 五 味, 寒 者热 之 、 者寒 之 、 则 按 热 实 泻之 、 则 补之 的 原 则 , 肝 硬 化 患 者 ( 多是 肝 炎 虚 对 大 后肝 硬化 患 者 ) 行 辨证 选 食 , 疾 病 康 复 过 程 中, 进 在
21 0 0年 全球 各 国将 多 花 费至 少 2 0亿 ~4 0亿 美 元 7 0 的支 出 ; 命 财产 的丧失 还 不计 在 内。 生
王 维 宁整理
食寒 凉 、 冷之 品 , 生 以免伤 及 脾 阳、 阳。食 疗方 如 : 胃
西瓜 、 瓜 、 瓜 、 豆 、 齿苋 、 、 、 蜂 蜜 、 肉 苦 冬 绿 马 鸭 鹅 生 鳖 等, 冰 箱 、 从 冰柜 内拿 出 的冷 冻食 品 、 料等 切 勿饮 饮
肝硬化中晚期的症状以及预防措施
肝硬化中晚期的病症以及预防措施肝硬化是现在社会当中危害很多人的一种疾病,它对于人的安康影响十分大,在早期的时候很多人会无视,那么肝硬化中晚期的病症有哪些呢?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肝硬化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面色发生变化。
因雌激素的增加,体内硫氨基的减弱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也会减弱,面部黑色素增多,皮肤会比以往黝黑;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因肝脏不能代谢腺垂体或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所致。
除了面色的变化外,手掌以及皮肤也有色素沉积的现象。
患者面容会逐渐消瘦枯萎,面颊有小血管扩张且口唇枯燥。
出现腹水。
患者在中晚期会先出现肠胀气,再逐渐出现腹水,其出现过程一般较慢,在短期内腹水会迅速形成的一般是有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诱因的,且不易消退。
出现大量腹水,腹内压力显着增高时,脐可突出而形成脐疝。
出现发热。
患者常有不规那么低热的情况出现,由肝脏不能灭活致热性激素所致,这种病症只有在肝病得以好转时才会逐渐消退。
假设出现持续高热,可能是由并发呼吸道、泌尿道或腹水感染所致。
出现黄疸。
肝细胞出现明显的损害而导致黄疸的出现。
发现这一情况一定要尽快治疗。
如嗜酒过度,或不加拘谨地多吃肥腻和甘甜的东西,酿湿生热,蕴聚中焦,清浊相混,壅阻气机,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湿浊内聚,遂成鼓胀。
情绪波动太大及肝脾,肝失疏泄,气机滞涩,日久由气及血,脉络瘀阻,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失健运,那么水湿内停,气血水壅结而成鼓胀,所以平时要保持乐观的情绪。
凡因他损伤肝脾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均有续发鼓胀的可能。
如黄疸日久,湿邪(湿热或寒湿)蕴阻,肝脾受损,气滞血瘀,或癥积不愈,气滞血结,脉络壅塞,正气耗伤,痰瘀留着,水湿不化,或久泻久痢,气阴耗伤,肝脾受损,生化乏源,气血滞涩,水湿停留等。
1、出现高度疲乏,导致不能自理。
2、严重腹胀,尤其在夜晚比拟严重,常常引起坐卧不安,彻夜难眠,气短发憋。
3、下肢、面部肿胖,腰围大幅度增长并且出现腹水。
也是肝硬化病情恶化的表现。
中医所说的肝血瘀的症状及治疗
中医所说的肝血瘀的症状及治疗概述血瘀体质是指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易出现体内血液运行不畅或内出血不能消散而成瘀血内阻的体质,常表现面色晦黯,皮肤粗糙呈褐色,色素沉着,或有紫斑,口唇黯淡,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细涩。
多因七情不畅,寒冷侵袭,年老体虚、久病未愈等病因而发病,常随瘀血阻滞脏腑经络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发病倾向:易患症瘕、痛症及血证。
应以活血化瘀为总治则,平素注意调护改善血瘀体质防止疾病发生。
病因血瘀体质发病常因各种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体内血液运行不畅或内出血不能消散而成瘀血内阻证候,瘀血形成之后反过来影响脏腑经络功能。
病因如下:1.七情不畅肝主疏泄喜条达,若情绪长期抑郁,肝失疏泄,气机瘀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或恼怒过度,肝郁化火,血热互结,或血热煎熬成瘀。
“心主血脉”,“脾统血”,思虑过度,劳伤心神,易致心失所养,脾失统摄,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溢脉外不能消散而成血瘀。
2.寒冷侵袭气候骤冷,久居寒冷地区,寒邪侵袭人体,经脉踡缩拘急,血液凝滞,即寒凝血瘀。
3.年老体弱脾胃虚损或肾阳虚衰,气虚鼓动无力,血液运行不畅,血液瘀滞,即气(阳)虚血瘀。
4.久病未愈久病入络,血脉瘀阻,血行不畅;久病正气亏损,“气不摄血”,血行脉外不能消散而成血瘀。
临床表现血瘀体质常见面色晦黯,皮肤粗糙呈褐色,色素沉着,或有紫斑,口唇黯淡,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细涩。
常随瘀血阻滞脏腑经络部位病变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发病倾向:易患症瘕(症:结块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瘕:结块无常,时聚时散,痛无定处)、痛症及血证。
辨证施治1.瘀阻于肺证候:胸痛咳嗽,气促,甚者喘息不能平卧,胸闷如塞,心悸不宁,舌质紫暗或淤斑、瘀点,脉弦涩。
治则:活血理气,行瘀通络。
主方:桃仁红花煎。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桑白皮、薏苡仁等。
2.瘀阻于心证候:胸闷疼痛,痛引肩背,心悸,口唇青紫,舌质青紫或淤斑、瘀点,脉涩或结代;治则:活血理气通脉。
淤血肝超声报告
淤血肝超声报告
患者信息:
姓名:***
性别:男
年龄:45岁
检查日期:2022年10月10日
临床诊断:慢性淤血性肝病
超声检查方法:经皮肝脏超声检查
超声表现:
肝脏大小:肝脏形态呈现肝硬化表现,肝脏大小正常,边缘尚光滑,肝包膜未见明显异常。
肝内回声:肝内回声分布不均匀,部分区域呈现斑点状回声,肝实质回声增强,肝内血流速度减慢。
门静脉血流: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流呈现湍流,部分区域有血流堵塞现象。
脾脏:脾脏明显肿大,脾脏回声增强,脾内血流速度减慢。
胆囊:胆囊大小正常,胆囊壁未见明显异常,胆囊内无明显结石。
胆道:胆总管未见明显扩张,胆总管内无明显结石。
结论:
1. 肝脏形态呈现肝硬化表现,肝内回声分布不均匀,部分区域呈现斑点状回声,肝实质回声增强,肝内血流速度减慢,提示慢性淤血性肝病的表现。
2. 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流呈现湍流,部分区域有血流堵塞现象,提示门静脉淤血。
3. 脾脏明显肿大,脾脏回声增强,脾内血流速度减慢,提示脾淤血的表现。
4. 肝内胆管系统未见明显异常。
建议: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明确慢性淤血性肝病的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超声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以上即为张三患者慢性淤血性肝病的超声报告,希望能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所帮助。
肝硬化如何鉴别诊断?
肝硬化如何鉴别诊断?中医诊断依据:辨证分型:(1)肝气郁结证(含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纳差或食后脘腹胀满,恶心嗳气,脉弦,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证候分析:肝脉布胁肋,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胁肋胀痛或窜痛。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不畅,故情志急躁易怒。
肝气横犯脾胃,脾胃升降失调,而有纳差、脘腹胀满、恶心、嗳气等症。
(2)脾虚湿盛证:证候:纳差或食后脘腹胀满,便溏或粘滞不畅,恶心或呕吐,口淡不欲饮,气短,乏力,面色萎黄,下肢水肿,脉沉细或细弱,舌质淡胖多齿痕,苔白腻。
证候分析:脾主运化,脾虚失运,水谷不化,出现纳差、食后脘腹胀满、便溏、恶心呕吐、下肢浮肿、舌胖苔腻等症。
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出现气短、乏力、面色萎黄、脉细弱等症。
(3)湿热内蕴证:证候:身目发黄,胁肋疼痛,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倦怠无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溏,脉弦滑或滑数,舌红,苔黄腻。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蕴结,熏蒸脐胆,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身目发黄。
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调,而出现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诸症。
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湿热之象。
(4)肝肾阴虚证:证候:胁肋隐痛,劳累加重,两眼于涩,腰酸腿软,手足心热或低烧,口干咽燥,脉弦细或细数,舌红少苔。
证候分析:肝经阴血不足,肝脉失养,而有胁肋隐痛;不能上滋于目,则可两眼干涩。
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可致腰酸腿软。
阴虚生热,可出现手足心热、低烧、口干咽燥、脉数、舌红等症候。
(5)脾肾阳虚证:证候:脘腹胀大,如囊裹水,状如蛙腹,脘闷纳呆,便溏或五更泄泻,小便不利,腰腿酸软,阳萎,形寒肢冷,下肢水肿,脉沉细,舌质淡胖,苔白滑。
证候分析:脘闷、纳呆、便溏为脾虚见症。
五更泄泻、腰腿酸软、阳萎为肾虚见症。
脾肾阳虚,不能温养形体,而见形寒肢冷;不能运化及蒸腾水液,以致小便不利,水湿潴留而出现腹水及下肢水肿。
脉细、舌淡胖、苔白滑为阳虚停湿之象。
(6)肝血瘀证:证候: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或胁肋久痛,肋下症块,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腹壁青筋暴露,脸色晦暗,脉弦或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肝硬化的辨证食疗方
肝硬化的辨证食疗方一、概念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反复损害肝细胞,而致肝脏结构发生慢性弥漫性进行性改变的疾病,病理改变特点是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与再生,并伴有纤维组织增生。
二、特点本病临床上表现为肝功能障碍、门静脉高压、内分泌血流变化以及肾脏、免疫、造血等多系统功能紊乱。
失代偿者常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与肝性脑病。
肝硬化病因很多,大多为肝炎坏死后肝硬化及血吸虫病引起的门脉性肝硬化,其次为慢性酒精中毒、药物或工业中毒、营养失调、肠道感染等。
三、分类肝硬化可分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寄生虫性肝硬化、中毒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循环障碍性肝硬化、营养不良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
四、辨证食疗肝硬化属中医“胁痛”、“积聚”、“臌胀”等范畴,中医辨证常见为:湿浊阻滞证、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
(一)湿浊阻滞证【病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
【临床表现】腹大胀满,胁下痞胀或疼痛,纳食减少,食后胀甚,嗳气,小便短少,大便不爽,矢气,舌淡红苔白腻,脉弦。
【食疗原则】祛浊解毒,除湿消满。
【食疗处方】1.水蛭散(1)原料:生水蛭30克,生山药250克,红糖适量。
(2)烹制方法:将生水蛭晒干,研成细粉;生山药焙干研末。
每次用生山药末20克,冷水调匀,煮为稀粥,至熟后加红糖适量调匀,送服水蛭粉1~2克。
(3)食用方法:每日服2次,连服10天。
2.黑白茶(1)原料:黑丑、白丑各等份。
(2)烹制方法:共研细未,白开水送服。
(3)食用方法:每日服1次,每服1克。
3.参苓粥(1)原料:人参5克(或用党参15克),茯苓15克,生姜3片,粳米100克。
(2)烹制方法:将人参、生姜切片,茯苓研成粗末,浸泡30分钟后煎取药汁共2次,将2次药汁混合后,同粳米煮粥,待粥至熟时,放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食用。
(3)食用方法:早、晚2次,喝粥。
4.豆腐鸡血汤(1)原料:嫩豆腐500克,鸡血500克,木耳30克,笋片30克。
(2)烹制方法:先将豆腐、鸡血切成小块,与木耳、笋片一同放人锅内,加生姜、葱头、胡椒、盐、大蒜,煮熟,放少许味精调味即可食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脾血瘀型肝硬化的症状及疗法
肝硬化属中医学“积聚”、“臌胀”病范畴,多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所致。
其中肝脾血瘀型为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隧道不能室长水气内聚。
其临床表现与治疗如下:临床表现:胁下可触及症块,两胁可见刺痛或酸胀感,面色晦暗,可见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肝掌、蜘蛛痣,舌紫暗有瘀斑,脉沉弦而涩。
治则与方药:理气活血,消症散结。
膈下逐瘀汤加减。
基本方:五灵脂10克(炒),当归12克,川芎6克,桃仁10克(研泥),丹皮6克,赤芍12克,乌药6克,玄胡索5克,甘草5克,香附5克,红花10克,茯苓30克,泽泻20克,车前子10克,鳖甲12克(先煎)。
水煎服,每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
加减:肝脏实质较硬,酌加牡蛎、丹参、三棱、莪术;脾虚气怯,纳食不佳,腹泻腹胀,酌加人参、黄芪、白术、砂仁;伴有腹水,酌加金钱草、鸡血藤。
验方:1、鳖甲16克,丹参13克,茯苓13克,白术10克,当归身10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郁金9克,青皮6克,枳壳7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为当代名老中医李聪甫的经验方。
2、选当归10克,泽泻10克,鸡内金10克,白芍20克,淮山药20克,丹参20克,姜黄20克,茵陈20克,板蓝根20克,茯
苓15克,三七6克(研末,分2次冲服)。
逐水化瘀,补益脾肾,养血疏肝,适用于肝硬化伴有腹水者。
药膳:小母鸡一只(约500克),加入三七15克,炖时可加入少许姜、葱。
连汤带肉同吃;还可适当加入调料,分2—3次服食。
每天或隔天服1剂,连服7—10天。
丹参15克,田鸡(青蛙)250克。
将田鸡去皮洗净,加水与丹参同炖,熟后调味,饮汤食田鸡。
每天1次,连服10—15天。
温馨提示:因个人体质差异,具体诊疗需老中医把脉问诊后才能拟定中药处方,确保辨证施治,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