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核心素养专训(001)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浙江专用)模块素养评价:——选考评价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模块素养评价——选考评价(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Ⅰ(每小题2分,共40分)(2020·杭州高一检测)2019年6月5日,我国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黄海海上发射平台,将“捕风一号”等7颗卫星成功送入离地600千米的预定轨道。
据此完成1、2题。
1.与陆地比,海上发射运载火箭的优势有 ( )①发射点选择更灵活②发射平台更稳固③火箭航落区更安全④物资补给更充分⑤设备运输条件更优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2.“捕风一号”运行轨道位于 (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臭氧层【解析】1选B,2选C。
第1题,与陆地相比,海上发射运载火箭的发射点选择更加灵活;但发射平台受海洋潮汐的影响没有陆地稳固;在海上发射火箭,火箭的航落区更加安全;海上发射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民用船舶资源、港口资源、测控资源,社会资源深度参与,物资补给更充分;海上发射火箭只能整体组装后运输到平台,设备运输条件差。
第2题,根据材料,“捕风一号”的预定轨道离地600千米。
据此推断:对流层范围由地面至离地12千米处,不满足条件;平流层大约在离地12~50千米处,不满足条件;高层大气在离地50千米以上,满足题干要求;臭氧层在平流层中。
下图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附近的约特干古城遗址某处地层剖面图。
据此完成3、4题。
3.约特干古城遗址的文化层被埋藏在地下的原因有 ( )①海浪带来的泥沙沉积②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③周围风沙的沉积④冰川带来的冰碛物堆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4.根据该地层剖面图,可推知约特干古城遗址自然环境变化的特点是( )A.距今 6 000 年以前气候稳定不变B.距今 2 000 年以来沉积速度加快C.距今 8 000 年以来湿润期大于干旱期D.距今约 4 000 年开始出现绿洲【解析】3选C,4选B。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全套跟踪训练习题00001
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1.自然资源在数量上的有限性,是下面哪些原因造成的()A.受时间和资源地带性分布规律限制B.受技术水平限制C.受资源地带性分布规律限制D.受资源之间相互制约性限制解读:所谓有限性指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同时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人们利用资源的能力、范围和种类也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答案:B2.下列自然资源中,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是()A.地下热水B.铁矿资源C.煤炭资源D.气候资源解读:陆地上受水热分布影响形成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都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答案:D3.下列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森林资源B.土地资源C.气候资源D.矿产资源解读:自然资源根据其自然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其中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答案:D4.下列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A.煤、天然气B.森林、草原C.棉花、粮食D.阳光、温泉解读:煤、天然气、森林、草原、阳光和温泉均为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故属于自然资源。
棉花、粮食是人类农业生产的产物,故它们不属于自然资源。
答案:C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的是()A.粮食B.钢铁C.龙卷风D.铜矿解读:自然资源必须具有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答案:D6.下列物质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优质铁矿石B.含硫低的煤炭C.保护较好的土地资源D.烧制石灰的石灰岩解读:煤、铁等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
1 / 4C答案:) .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有色金属,体现了自然资源的(7 .地域性C.社会性DA.整体性B.多用性自然资源分布具有地域差异性。
解读:D答案:.在下表中填入相应的代号。
8 .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B自然资源性质:A. .海洋资源.水资源e.生物资源c.矿产资源d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种类:a.b解读:先找表中所列资源的种类,后看自然资源的性质。
2020-2021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3章第2节 大气受热过程(001)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热点链接】2020年4月18日,京城天空,一道美丽的日晕出现在太阳周边。
日晕是阳光通过云层时,受冰晶影响形成的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民间谚语称,“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4月19日为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谷雨,顾名思义“雨生百谷”。
日晕是如何产生的?提示日晕是阳光通过云层时,受冰晶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当光线射入卷层云中的冰晶后,经过两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水平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
水平2: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影响大气削弱作用的因素,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水平4:根据图表资料,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合理安排人类活动,调控人类活动。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表现形式作用形式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作用特点反射大气中的01云层和较大颗粒的02尘埃没有03选择性,04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散射05空气分子或06微小尘埃改变了太阳辐射的07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向08四面八方弥散,不能到达地面吸收09臭氧、10水汽和11二氧化碳具有12选择性。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13可见光却吸收得很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向两极14递减。
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15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16短,被大气17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18多;两极地区的情况则19相反。
1.判断正误。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具有选择性。
(×)(2)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所以大气的削弱作用比较弱。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核心素养专训
答案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例的海拔高度,皖南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集 中分布在中南部,北部有平原分布。地势南高北低,中南部地表起伏较大。 第(2)题,结合经纬度位置,皖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类型 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从气温、降水及其组合关系方面分析气候条件。 第(3)题,结合黄山松生活习性及当地地貌、气候、土壤条件分析。
解析
16.该实验模拟的是(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垂直运动
C.大气的热力环流
D.大气水平运动
解析 根据上题解析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是大气的热力环流。
解析 答案
我国某地农民根据多年的经验,在裸露的土地上覆盖上一层秸秆,对 农业生产有利。完成 17~18 题。
17.覆盖秸秆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 )
解析
7.形成“女王头”地貌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海浪侵蚀
C.风力侵蚀
D.海浪堆积
解析 该地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浪侵蚀作用,形成“女王头”地貌形
态。
解析 答案
读“石灰岩塌陷型天坑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 8~9 题。
8.塌陷型天坑形成的主导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解析 读图可知,哺乳动物在新生代最为繁盛,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
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
解析 答案
野柳地质公园位于台湾省新北市万里区,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女 王头”是野柳地质公园的象征。完成 6~7 题。
6.“女王头”地貌为( )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微专题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涉及的人地协调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合理表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人类对其产生 的影响。构建的地理知识系统如下图所示。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 和能力。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综合条件下,地 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 思维素养的养成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 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高 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涉及的综合思维,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 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构建的 地理知识系统如下图所示。
核心素养微专题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 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地理学 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 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 确价值观,是地理学科研究的核心主题,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 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 观和发展观等。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 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 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 观的养成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
三、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 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 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 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的养成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 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高 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涉及的区域认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 合理表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事象。构建的地理知识系统 如下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 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我们感悟、体验 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地理实践力的养成有助于 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 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课时素养评价: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十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分钟·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据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该示意图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解析】1选B,2选B。
第1题,农业灌溉使土壤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使气温变幅减小;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
第2题,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0·绍兴高二检测)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3、4题。
3.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但不一定相互影响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4.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3选A,4选C。
第3题,自然环境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第4题,植被破坏,该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量和降水量减少,调节径流能力减弱而使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也因水分下渗减少而减少。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第一章测评 Word版含解析
第一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18年1月31日晚,天空中上演了一场万众瞩目的月全食。
因为这是一个月全食+“蓝月亮”+“超级月亮”的组合亮相,天空中出现150年来的首次“超级蓝色月全食”。
据此完成第1~2题。
1.“超级月亮”属于()A.星云B.恒星C.行星D.卫星2.“超级月亮”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总星系1题,“超级月亮”就是月球,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故选D项。
第2题,“超级月亮”即月球,属于地月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总星系,因此超级月亮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地月系。
2.A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科学家认为M行星上极有可能存在生物,原因是()①距日远近适中②质量和体积适当③有卫星绕转④不停绕日公转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M与N组成一个天体系统,与该天体系统级别相同的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3题,根据行星的轨道位置可知,M为火星,该行星距离太阳远近适中,质量和体积与地球近似,故①②正确;有卫星绕转和绕日公转,不是生命存在所需的条件,故③④错误。
第4题,M属于行星,N 属于卫星,M与N组成的天体系统,与地月系级别相同,故A项正确。
4.A到目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火星探测器搭载的高分辨率照相机向地球发回了大量有关火星大气的宝贵数据。
据此完成第5~7题。
5.火星在太阳系示意图(局部)中的位置是()A.aB.bC.cD.d6.进入火星轨道的火星探测器属于()①太阳系②地月系③可观测宇宙④银河系⑤河外星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④7.火星探测器用于探索地外生命可能存在的环境,主要目标是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A.大气和云雾B.山脉和平原C.太阳辐射和火星引力D.液态水和有机物5题,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示意图中c表示火星,位于地球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浙江专用)课时素养评价: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20分钟·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采用太阳能电池)。
据此回答1、2题。
1.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A.海拔B.风力影响C.阴晴状况D.交通流量2.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 )A.拉萨B.重庆C.大庆D.海口【解析】1选C,2选A。
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以太阳能为电源的交通信号灯,因此影响其亮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阴晴状况。
海拔、风力影响和交通流量不会对交通信号灯的电能造成影响。
第2题,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应该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大量使用,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选项中四个城市,拉萨的晴朗天气和太阳辐射明显大于其他四个城市。
(2020·金华高一检测)下图所示地区正在打造“太阳山”——建设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
光伏发电站的发电效率主要与日照强度、日照时间等因素有关。
据此完成3、4题。
3.在①②③④四个荒山草坡安置太阳能板,②地发电效率最高的原因是( ) A.降水最少 B.海拔最高C.纬度最低D.地处阳坡4.与青藏高原相比,该地建设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的优势是( )A.太阳辐射强B.离电力消费市场近C.用地成本低D.年日照时数长【解析】3选D,4选B。
第3题,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小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地降水相差不大,从图中读出四地纬度和海拔差别不大,只有②地位于阳坡,光照强,发电效率高。
第4题,青藏高原海拔高,多晴天,相比该地,太阳辐射强,年日照时数长;青藏高原人口少,荒地多,用地成本低;青藏高原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离电力消费市场远,而华北平原地区离电力消费市场近。
2020-2021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核心素养+期末真题测评(001)
核心素养专训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核心素养定位表]核心素养题号人地协调观13、14、17、18、26、34综合思维4、5、6、7、8、20、21、22、28、29、31区域认知1、2、9、19、23、24、25、27、32地理实践力3、10、11、12、15、16、30、33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2019年2月在中国内地上映。
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下称“计划”)。
“计划”中,地球将被推入木星轨道,弹射出太阳系,最终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开启全新的地球时代。
完成1~3题。
1.比邻星属于()A.行星B.卫星C.彗星D.恒星答案 D解析地球最终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说明比邻星比地球高一等级,比邻星为离太阳最近的一颗恒星,故D项正确。
2.在《流浪地球》故事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下列关于地下城所在地层论述正确的是()A.隶属于岩石圈B.是岩浆发源地C.横波无法传播D.处于莫霍面答案 A解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面。
莫霍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9~41千米,古登堡面的平均深度为2 900千米。
岩浆发源地位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故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位于地壳,属于岩石圈。
故选A项。
3.以下各图反映的天体位置关系,有利于在地球上观察木星的是()答案 C解析由图可知,A、B、D三图中,太阳均位于地球与木星之间,由于太阳的阻挡,地球上不利于观察木星;C图中,地球与木星位于太阳同侧,利于观察木星,故C项正确。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
完成4~5题。
4.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A.爬行类B.鸟类C.两栖类D.鱼类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爬行类、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晚期,鸟类出现在新生代。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核心素养专题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2021060
怎样才算不挡光?运用地理知识我们就可以做一个明白的“小业主”。
【思考探究】 (1)若小区位于北京(40°N),业主买房应选择哪一天正午看房? 提示:选择在冬至前后看房,因为冬至日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 如果冬至日有足够的光照,其他时间就都可以了。
谢谢观看!
(2)若楼房为17层,层高3米,楼间距为50米,则业主应该考虑买几层以上楼层才 不会挡光? 提示:先计算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H=90°-两点纬度差=90°-(40°+23.5°)=26.5°,可采用30° 再计算50米影子对应的楼高: L1 挡光的楼层为:(51-28.33)/3≈8 故业主应该考虑9层以上。
核心素养专题——地理实践力 第一章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 “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 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1.地理价格、环境、交通之外,很多人都要考虑采光的问题,但
新教材2021-2022学年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第1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课后训练巩固提升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答案:C解析: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
飞行着的空客是在地球空间里的物质,不属于天体。
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时是(人造)天体,返回到地面就不是天体。
天体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不能算作天体。
下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
据此完成2~3题。
2.“蓝月亮”属于()A.行星B.恒星C.卫星D.彗星3.“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A.太阳B.地球C.行星D.恒星答案:2.C 3.D解析:结合图示可知,“蓝月亮”绕行星做公转运动,应属于卫星。
由于行星不发光发热,其光照只能来自恒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是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之一。
据此完成4~5题。
4.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可以描述为()①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②地球是河外星系的组成部分③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④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远的一颗行星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八颗行星中比较特殊B.现代宇宙探测结果表明,科学家在宇宙中找到了类似地球存在智慧生命的天体C.地球自身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特征的“巧妙”组合,为生命活动提供了理想条件D.太阳系中的行星几乎都在同一平面上沿着各自正圆形轨道和相同方向绕太阳运行答案:4.A 5.C解析:第4题,由于地球是地月系的质量中心,且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故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①正确;地球属于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故不属于河外星系,②错误;按照太阳系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排序,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③正确,④错误。
故选A项。
第5题,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八颗行星中并不特殊,A项错误;地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存在智慧生命的天体,B项错误;八颗行星的轨道具有共圆性,并不是正圆,D项错误。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核心素养专题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五章
1.综合思维:
含义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形式论述、探究、分析、说明等
①运用相关资料,了解墨西哥的自然地理特征
素养要求
②运用相关资料,分析物种丰富的原因
2.具体案例:
提起墨西哥,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墨西哥人头戴的大草帽。
墨西哥有一句话,有墨西哥人的地方就有大草帽,足以看出草帽在墨西哥人心中的地位。
下图为墨西哥简图。
(1)简述墨西哥人喜欢戴大草帽的原因。
提示:海拔高,光照强,可以防晒;雨季时,降水丰富,便于遮雨;当地草类资源丰富,便于取材。
(2)墨西哥境内植物资源丰富,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提示: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南北所跨纬度广,水热差异较大;山地垂直相对高度大,自然带垂直分异
显著。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核心素养专训 Word版含解析
核心素养专训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核心素养定位表]核心素养题号人地协调观9、10、12、13(4)综合思维1、2、8、11、13(2)、14(1)(2)区域认知6、7、13(1)(3)、14(3)地理实践力3、4、5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18年2月2日15点51分,我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成功入轨。
据此完成1~2题。
1.“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前与发射成功后相比()A.发射前不是天体,发射成功后是天体B.发射前与发射成功后都是天体C.发射前是天体,发射成功后不是天体D.发射前与发射成功后都不是天体答案 A解析“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前,还是地球上的物体;发射成功后存在于宇宙空间,属于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是人造天体,属于天体,故A项正确。
2.“张衡一号”正常工作后,对其电磁监测影响最大的太阳活动是()A.黑子B.耀斑C.日珥D.台风答案 B解析耀斑爆发时,释放出大量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对“张衡一号”卫星电磁监测影响很大,故B项正确。
小明暑假到山东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因有“穿堂风”而感觉凉爽。
下图为房屋布局图。
据此完成3~5题。
3.小明推断,“穿堂风”的形成过程类似于()A.热力环流形成B.大气受热过程C.温室效应D.热胀冷缩答案 A解析堂屋北侧的植被区和南侧的水泥地的热力性质不同。
白天水泥地比植被区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区,风从有植被的高压区吹向水泥地低压区,形成穿堂风。
夜晚水泥地比植被区降温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区,风吹向植被区,形成穿堂风。
该原理属于热力环流,故A 项正确。
4.小明观察到,白天“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A.由西向东B.由东向西C.由北向南D.由南向北答案 C解析白天,南侧的水泥地气温高,气压低;北侧的植被区气温低,气压高,所以近地面的气流由北向南流,C项正确。
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人教第一册:第三章 核心素养专训(一)
核心素养专训(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核心素养定位表]核心素养题号人地协调观2、9、10、14综合思维1、3、4、7、8区域认知11、12地理实践力5、6、13目要求)2018年6月1日,某天文爱好者在云南西双版纳目击到火流星划过天际,随即消失在夜空。
据此回答1~2题。
1.火流星体原本可能属于()A.绕地球公转的天体B.绕太阳公转的天体C.绕彗星公转的天体D.绕卫星公转的天体答案 B解析火流星为流星的一种,是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形成的,流星体是绕日公转的天体。
2.火流星绝大部分已在大气中燃烧成灰烬,这反映大气作用是()A.降低了地球表面温度B.避免地球生物遭受紫外线伤害C.减小地球表面昼夜温差D.利于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安全答案 D解析火流星绝大部分已在大气中燃烧成灰烬,这说明大气有利于保护地球的生命安全,D项正确。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
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约1.4亿年的地质时期。
因其形态与鸟类较像,定名为“中华龙鸟”,后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
读中华龙鸟化石图片,完成3~4题。
3.“中华龙鸟”生活在()A.前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答案 C解析结合材料信息“距今约 1.4亿年”“小型食肉恐龙”可知,“中华龙鸟”生活在中生代。
4.根据化石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A.火山频发的高原山地B.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C.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D.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由于该岩层中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说明中华龙鸟生活的环境可能是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故B项正确。
在寒冷的冬季,教室门打开,前排的同学先感觉到腿冷,会看到进来的老师眼镜上起了一层白雾。
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温度:②>③>④>①B.②地阴雨天气,③地晴朗天气C.气压:③>②>①>④D.②地垂直方向大气下沉答案 D解析由图可知,温度:③>②>④>①,气压:②>③>④>①,②地气流下沉,为晴朗天气,③地气流上升,为阴雨天气。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核心素养专题课件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2021060
1.综合思维:
2.具体案例: 材料 下图为某年5月10日2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谢谢观看!
【思考探究】 (1)根据材料分析,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的自然灾强降雨。该地位于横断山区,地势起伏 大,岩层破碎,强降雨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故当地政府可能发布滑坡、泥石 流预警。 (2)推测北京市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 提示:读图可知,北京位于冷锋的锋前,未来两天可能经历冷锋过境。冷锋过境 时会出现降雨天气,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专训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核心素养定位表]核心素养题号人地协调观13、14、17、18、26、34综合思维4、5、6、7、8、20、21、22、28、29、31区域认知1、2、9、19、23、24、25、27、32地理实践力3、10、11、12、15、16、30、33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2019年2月在中国内地上映。
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下称“计划”)。
“计划”中,地球将被推入木星轨道,弹射出太阳系,最终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开启全新的地球时代。
完成1~3题。
1.比邻星属于()A.行星B.卫星C.彗星D.恒星答案 D解析地球最终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说明比邻星比地球高一等级,比邻星为离太阳最近的一颗恒星,故D项正确。
2.在《流浪地球》故事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下列关于地下城所在地层论述正确的是()A.隶属于岩石圈B.是岩浆发源地C.横波无法传播D.处于莫霍面答案 A解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面。
莫霍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9~41千米,古登堡面的平均深度为2 900千米。
岩浆发源地位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故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位于地壳,属于岩石圈。
故选A 项。
3.以下各图反映的天体位置关系,有利于在地球上观察木星的是()答案 C解析由图可知,A、B、D三图中,太阳均位于地球与木星之间,由于太阳的阻挡,地球上不利于观察木星;C图中,地球与木星位于太阳同侧,利于观察木星,故C项正确。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
完成4~5题。
4.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A.爬行类B.鸟类C.两栖类D.鱼类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爬行类、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晚期,鸟类出现在新生代。
5.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
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A.爬行动物时代B.哺乳动物时代C.海生藻类时代D.裸子植物时代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哺乳动物在新生代最为繁盛,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
野柳地质公园位于台湾省新北市万里区,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
“女王头”是野柳地质公园的象征。
完成6~7题。
6.“女王头”地貌为()A.风成地貌B.海岸地貌C.流水地貌D.雅丹地貌答案 B解析据材料信息“野柳是突出海面的岬角”可知,“女王头”地貌为海岸地貌。
7.形成“女王头”地貌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堆积B.海浪侵蚀C.风力侵蚀D.海浪堆积答案 B解析该地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浪侵蚀作用,形成“女王头”地貌形态。
读“石灰岩塌陷型天坑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8~9题。
8.塌陷型天坑形成的主导作用是()A.风力侵蚀B.流水沉积C.流水侵蚀D.风化作用答案 C解析石灰岩天坑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导致岩石被溶解后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一系列特殊地貌,C项正确。
9.图示地貌景观所属的地貌类型多见于我国的某地形区,该地形区是() A.云贵高原B.黄土高原C.青藏高原D.内蒙古高原答案 A解析图示为喀斯特地貌,常见于我国的云贵高原地区,该区域石灰岩广布且降水量较大,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某地理兴趣小组对我国某一地区进行考察。
下图示意地理兴趣小组考察区域。
完成10~12题。
10.在该地区考察线路上,坡度最缓的路段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①段经过4条等高线,密度大,坡度大;②段有2条等高线,坡度较小;③段是在两条等高线之间行进,坡度小;④段经过3条等高线,密度大,坡度大。
故C项正确。
11.在该地区考察线路上,位于阴坡的路段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①②③三段均位于山地南侧,为阳坡;④段位于山地北侧,为阴坡。
12.地貌观察时,海拔常用于判断()A.地貌类型B.地形起伏C.坡度D.坡向答案 A解析海拔一般用来区分地貌类型,故A项正确。
读图,完成13~14题。
13.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起主要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D解析白天多云时,云层的削弱作用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
14.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主要起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C解析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减少地面损失的热量,使温度不至于太低。
读某校学生设计的模拟实验,完成15~16题。
15.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①纸片M下降②纸片N上升③纸片M右偏④纸片N左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D解析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气温升高,气流上升,底部形成低压,上空形成高压;冰块气温低,气流下沉,底部形成高压,上空形成低压;在箱内,底部空气从冰块处流向电炉处,上部空气流向相反,形成热力环流,所以纸片M向右偏,纸片N向左偏,③④正确。
16.该实验模拟的是()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垂直运动C.大气的热力环流D.大气水平运动答案 C解析根据上题解析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是大气的热力环流。
我国某地农民根据多年的经验,在裸露的土地上覆盖上一层秸秆,对农业生产有利。
完成17~18题。
17.覆盖秸秆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①减少蒸发②增加地表径流③增加下渗④稳定地温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答案 B解析覆盖秸秆可减少地面直接受太阳辐射,降低地温,减少蒸发,①正确,④错误。
减缓水流速度,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③正确,②错误。
故B项正确。
18.农田覆盖秸秆的主要作用是()A.蓄水保墒B.防风固沙C.增加光照D.增大昼夜温差答案 A解析农田覆盖秸秆可减少蒸发,增加下渗,起到了蓄水保墒的作用,A项正确。
覆盖秸秆不能防风固沙,会减少地面受到的光照,减小昼夜温差,B、C、D三项错误。
透明度及水色是水光学因子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
前者表示海水能见度的一个度量,后者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及海洋中悬浮物质所决定的海水颜色。
二者都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的指标,关系极为密切,水色高(水色号数值小),透明度就大;透明度小,水色就低。
读某海域等水色线分布图,完成19~21题。
19.结合图中信息推断,中国()A.近海水色高,透明度大B.近海水色高,透明度小C.远海水色高,透明度大D.远海水色高,透明度小答案 C解析由材料信息“水色高(水色号数值小),透明度就大”可知,图中近海水色号数值大,水色低,透明度小;远海水色号数值小,水色高,透明度大,C项正确。
20.影响图中等水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蒸发B.降水C.洋流D.径流答案 D解析图中等水色线距海岸线越远,数值越低,说明影响因素为径流,D项正确。
21.等水色线在年内会发生变动,试推测图中P点距大陆最远的时段是()A.1月B.4月C.7月D.11月答案 C解析影响水色的主要因素是径流,夏季径流量最大,P点距大陆最远,C项正确。
我国某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分布的特征。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产生的径流、侵蚀产物、有机质、氮及溶解养分中大部分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
下图为该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
完成22~23题。
22.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A.增加湿度和地表径流B.减小风速和沙尘C.阻止冰川和固沙D.拦截地表径流和泥沙答案 D解析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减缓径流流速,拦截径流和泥沙,D项正确;有植被阻挡,地表径流量减少,A项错误;图示内容没有减小风速和沙尘、阻止冰川和固沙的内容,B、C两项错误。
23.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最可能位于()A.荒漠地区B.沿海地区C.湿润地区D.热带地区答案 A解析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植被以灌丛为主,呈斑块状分布,说明该地位于干旱区,最可能位于荒漠地区,A项正确;我国热带地区、沿海地区及湿润地区,植被以高大乔木为主,B、C、D三项错误。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见下图)。
完成24~25题。
24.与南方红壤相比,东北黑土()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B.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弱C.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D.降水使土壤的养分流失少答案 D解析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A、B两项错误;东北地区降水少,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弱,土壤的养分流失少,C项错误,D项正确。
25.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水分条件变化B.热量条件变化C.农业类型差异D.地势高低差异答案 A解析从青到黄再到白,降水逐渐减少,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故A项正确。
下图为某城市对废水进行收集、循环利用示意图。
完成26~27题。
26.图中红树林的主要作用是()A.调节气候B.美化环境C.截留雨水D.处理污水答案 D解析据图可知,收集的污水通过沉淀池进入红树林,经过滤材料层后进入出水井,故红树林的作用是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以便使废水再利用。
27.下列城市中,最适宜推广此技术的是()A.三亚B.北京C.苏州D.乌鲁木齐答案 A解析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三亚地区红树林资源丰富,适宜推广此项技术,A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发生频次统计资料。
完成28~30题。
28.在西北地区发生频次较高的是()A.洪涝B.干旱C.台风D.寒潮答案 D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我国西北地区,寒潮的发生频次最高(大于4次/年)。
29.我国东南地区旱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复杂多样B.地形平坦开阔C.南北跨纬度大D.夏季风进退异常答案 D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东南地区洪涝和干旱发生频次均较高,旱涝灾害频发。
东南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风进退异常容易导致旱涝灾害频发。
30.台风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危害。
下列措施能正确应对台风侵袭的是()A.躲在树下躲避风雨B.开船去近海捕鱼C.关闭门窗减少外出D.组织进行野外考察答案 C解析台风过境往往伴随着狂风暴雨,应关闭门窗,减少外出;不能躲在树下躲避风雨,更不可开船去近海捕鱼,也不适宜组织进行野外考察。
二、综合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0分)黄山松是喜光、深根性树种,喜凉润、空气相对湿度较大的高山气候,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及向阳山坡生长良好;耐瘠薄,生长迟缓。
左图为皖南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右图为黄山迎客松景观图。
(1)描述皖南地区的地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