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想象-《紫色》中女性群像

合集下载

艾里斯·沃克《紫色》作品中的妇女主义解读

艾里斯·沃克《紫色》作品中的妇女主义解读

艾里斯·沃克《紫色》作品中的妇女主义解读作者:吴英楠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5年第04期摘要:艾里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杰出的黑人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紫色》使她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黑人女作家。

在其小说和文学评论中提出的"妇女主义"概念受到美国黑人权力运动和妇女运动的深刻影响。

以爱与赎罪为灵魂的妇女主义思想始终贯穿于沃克的艺术创作,作品《紫色》为杰出代表。

妇女主义是解读沃克不可或缺的金钥匙,妇女主义批评也成为当代美国文学文化批评中不可忽视的少数话语。

关键词:艾里斯·沃克;妇女主义;紫色;黑人女性文学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13-01艾里斯·沃克以一个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的身份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关注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在当代美国文坛史上,艾里斯·沃克(Alice-Walker)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黑人女作家与文学评论家之一。

在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艾里斯·沃克一直坚持弘扬爱与拯救这样一个主旋律。

她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她对美国黑人大众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种族平等的殷切呼吁。

但是,她不仅同情整个黑人种族在美国社会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更关心存在于种族在美国社会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更关心存在于种族内部的严重的性别主义(sexism)问题。

可以说,身为黑人女性的她关爱的第一对象便是她的黑人姐妹的生产状态,并且她把毕生都致力于黑人妇女在男权社会中"寻找一间自己的屋子",也因此被称为黑人女权主义者及"黑人妇女的辩护士和发言人"。

这种力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借助一位愚昧的黑人女子作为叙事者以及书信体这一较独特的文本样式造就的。

《紫色》(1982)中女主人公茜莉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生活在暴力中,幼年时被继父强暴,后来又被像牲口似的卖给丈夫某某先生。

浅议艾丽丝·沃克小说《紫色》中的妇女主义

浅议艾丽丝·沃克小说《紫色》中的妇女主义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艾丽丝・沃克( Alice Walker)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被誉为“黑人妇女写作文艺复兴运动的灵魂人物”,她的前期创作根植于南方黑人社区生活,尤其关注黑人妇女的生存状态, 关注她们的苦难和抗争。

针对黑人妇女受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煎熬, 沃克孜孜以求完整的生存 (Survival Whole) ,并提出了独创性的妇女主义理论, 以实现包括男人和女人在内的全人类的生存与完整。

《紫色》发表于1982年,继而在美国引起轰动,次年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

《紫色》这一作品本身的内容形式丰富、深刻,它涵纳了一个黑人女性作家对自我种族与性别身份多角度的思索。

沃克在作品中深刻揭露了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歧视和迫害, 并且着力表现和挖掘了其现实和历史根源, 诠释了她对妇女主义的定义。

一、妇女主义的内涵艾丽丝・沃克以她独特的爱的哲学,独创妇女主义理论(womanism),专门用来探讨黑人妇女的生存与发展。

在其代表作《紫色》中,她打破了卑贱的黑人妇女形象的固有模式,塑造了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全新的黑人妇女形象。

正是为了显示黑人女权主义的特殊立场,沃克甚至在1983年放弃了“女权主义”(feminism)而选择了一个新词“女性主义”(womanism),并将其定义为“献身于实现所有人民的,包括男人和女人的生存和完美的主义”。

它具有四个基本特点,即反性别歧视、反种族歧视、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

沃克坚持认为,黑人妇女争取男女平等的斗争,与其反对种族、经济压迫的斗争紧紧相关。

由此可见,艾丽丝・沃克的妇女解放观念不是狭隘的,她认识到黑人女人不但是黑人,更是女人,是人。

妇女解放意味着男人思想的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这些观点在《紫色》一书中表露无遗。

在这部小说中,沃克用最真实的手法,描写了黑人妇女在夫权专制下的种种不幸,反映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完善过程。

她投入全身心塑造的女主人公茜莉,凭着对生活的渴望和对幸福的执著追求,一时间成为新一代黑人妇女形象的化身。

试论电影《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试论电影《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试论电影《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作者:李聪李焕征来源:《教育传媒研究》2017年第06期【内容摘要】美国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播的价值观影响颇大,然而,许多好莱坞影片都或多或少带有主流白人社会对少数族裔的刻板印象。

本文以影片《紫色》作为个案,分析当代美国电影中的少数族裔形象,力图揭示黑人女性受到的更深重的压迫,并着重指出她们在社会、种族问题之外还面临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关键词】少数族裔;女性主义;《紫色》;好莱坞电影2017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骚乱再一次引起全世界对美国种族问题的关注。

现实中如此,一向以美化美国民主、宣扬美国价值观为己任的好莱坞电影又是怎样的呢?本文以影片《紫色》(The Color Purple)作为个案,分析其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发掘好莱坞电影中被虚饰的自由、平等、尊严,探讨深藏其中的种族偏见和性别歧视。

一、《紫色》提出的社会问题20世纪的好莱坞电影对于少数族裔(尤其是黑人)形象的展示程度和数量呈现阶梯式上升的状态,40年代、60年代直到斯皮尔伯格拍摄《紫色》的80年代都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一)非裔黑人与好莱坞的80年代20世纪40年代是好莱坞的全盛时期,主角是清一色的白种人,黑人只能充当“忠仆”和“家奴”,并且种族之间的矛盾被有意地掩盖了;到了60年代,全美民权运动高涨,好莱坞关注黑人生存状况的电影逐渐增多;8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黑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扮演的角色范围也越来越广。

就《紫色》来说,影片不仅是一部讲述黑人故事的电影,而且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由黑人女性担当主角的电影。

除了少数白人配角,其他角色均由黑人出演。

由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黑人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的身份地位、白人对他们的态度、黑人对女性的歧视等。

黑人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在80年代的好莱坞已经有了一席之地,掌握了部分话语权。

与此同时,一批描写黑人文化、讲述少数族裔与主流白人关系的影片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猜猜谁来吃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弱点》(The Blind Side)等,不乏优秀之作。

《紫色》中西莉的认知与成长历程-精品文档

《紫色》中西莉的认知与成长历程-精品文档

《紫色》中西莉的认知与成长历程一、引论Tillie Olsen曾把文学史喻为“缄默又低贱的弥尔顿、文盲、女人”。

压抑的氛围预示了黑人女性作家的写作使命――让黑人女性摆脱无处不在、令人窒息的男性文化与男权社会。

艾丽斯?沃克在作品中竭力为女性代言,描绘了一个个主体意识强、创造力丰富的黑人女性形象。

《紫色》阐释了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

由于自我无法被男性肯定、受到男权迫害,女性之间变得相偎相依、不离不弃。

二、雅克?拉康的个人成长心理分析理论拉康认为,婴儿六个月大时便开启意识之门、形成镜像。

婴儿在镜中投射美好映像并产生自恋情愫,但婴儿夸大了镜像的纯粹与完整。

意象阶段紧接着镜像阶段而生成。

此阶段,婴儿先前支离破碎的个体概念变得完整,但并不完全真实。

这致使自我感知的“我”与外界感知的“我”略有分歧。

为了返璞归真,婴儿需要下一阶段的协同,象征语言阶段也就随即产生。

拉康将语言的选择归为需要(对基本需求的基本满足)与欲望(对其他需要的理想满足)两种。

语言,尤其是日常口语,通过与“他者”的对话,让儿童在生活中体验真实。

三、西莉寻求自我的历程3.1西莉的悲苦经历――扭曲的镜像《紫色》以西莉14岁时向上帝写的一封信为开端,信里她倾诉了她被她“父亲”(后来被证实为继父)强暴的事实。

她生育两次,但生下的两个孩子都被“父亲”带走了。

随后,她的“父亲”又将她送给了X先生。

在X先生家里,她像母牛一样辛苦劳作并照看四个调皮捣蛋的孩子。

X先生仅把她当作性机器和劳作工具,她过着非人的生活。

依据拉康的心理分析理论,西莉的自我认识与外界对她的认识间存在一个裂口。

男性霸权笼罩下,她失去了最初对自恋身份的认同,并被施加了一个错误的镜像――丑陋、多病与伪装。

由于身单力薄,西莉不知道抗争,只想到如何苟活。

信里她写到“我把自己变成木头,反复对自己说,西莉,你是一棵树。

我也就知道了树怕人”。

莎格?艾弗里出现前,除了上帝,她没有人可以吐露苦水,只能借助书信来宣泄自我。

性别表演视域下《紫色》中的女性身份建构研究

性别表演视域下《紫色》中的女性身份建构研究

性别表演视域下《紫色》中的女性身份建构研究性别表演视域下《紫色》中的女性身份建构研究导言《紫色》是美国作家爱丽丝·沃克的著名小说,以黑人女性塞利·首先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她的一生展现了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身份的交织与冲突。

本文以性别表演视域为研究角度,探讨《紫色》中女性身份的建构,旨在揭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力和角色的演变与转变。

一、塞利的身份转变塞利是一个典型的性别角色框架的受害者。

从小被父亲卖给弗尼克斯先生后,塞利的性别身份直接变成了妻子,她需要遵循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勤劳、顺从、无条件为丈夫和家庭服务。

然而,塞利不仅要承受丈夫的暴力和压迫,还遭受到白人男性的性侵犯。

这些经历使得塞利开始怀疑女性的地位和社会对她们的期待,进而对传统性别角色展开思考与反抗。

在女性社群中,塞利遇到了鸟、苏菲、雪莉等众多女性,她们各自都在努力找到自己的声音和力量,并致力于为其他女性争取权益。

这种团结和支持也使得塞利意识到女性不再只能被动受害,她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塞利逐渐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一个自立、有主见的女性。

她果断地决定离开弗尼克斯先生,并与携带着她的一生秘密的苏菲共同生活。

通过与苏菲的相处,塞利学会了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开始关注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并为自己争取权益。

二、性别表演的拆解本文将性别视为一种表演,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所规定的性别角色就是表演的要求。

然而,塞利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些角色在实质上是对女性权益的剥夺和压迫。

通过探讨塞利的身份建构,我们可以看到性别表演的虚假性和对女性的束缚。

性别表演不仅影响了塞利和其他女性的内在自我认同,也在社会中营造了男性至上的氛围。

作为性别表演的一部分,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规范使得她们被视为弱势、被动和需要依附他人的对象。

然而,通过塞利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们正在逐渐对这种表演进行反抗,寻求突破和解放。

三、塞利的女性身份建构在《紫色》中,塞利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与其他女性的互动,不断探索和建构自己的女性身份。

从“对抗”到“对话”:浅析电影《紫色》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

从“对抗”到“对话”:浅析电影《紫色》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

从“对抗”到“对话”:浅析电影《紫色》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作者:侯旭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5期摘要:电影《紫色》改编自美国女性主义作家艾丽丝·沃克的同名小说,电影中呈现了四个主要黑人女性:西丽、奈蒂、索菲亚、秀格的反抗意识之觉醒与改变的过程。

从两性关系角度审视电影《紫色》,这四位女性的反抗方法各不一样。

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反抗,女性才会最终实现平等“对话”并赢得尊重,获得幸福。

关键词:电影《紫色》女性形象“对抗” “对话”《紫色》是黑人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力作,该书于 1982年第一次出版,一经问世便赢得了读者和批评家的广泛好评,被誉为女性主义的杰作。

小说《紫色》凭借深刻的内涵和女性主义精神一举占据美国文学的前沿,该作品首先获得普利策文学奖,而后又两获殊荣。

该小说于1985年由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改编为电影,引起巨大轰动且荣膺十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这是一部难得的由黑人创作的小说和黑人为演职员的电影。

其主题不仅揭露了黑人社会的现实,而且是提倡女性主义的范本,原著中的女性主义精神更是被传神地呈现于电影中。

电影《紫色》源自小说,又超越了小说。

电影以女主角西丽的成长为主线,探讨了黑人女性的生活困境和觉醒的成长历程,亦完美地诠释了沃克的女性主义思想。

本文旨在通过两性关系角度,对电影《紫色》中的几位主要女性人物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一、两性关系间的“对抗”影片开始就是一片紫色的花海,女主西丽和天真无邪的妹妹奈蒂穿梭其中,嬉戏欢笑,像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然而继父的出现:“西丽,你有全世界最丑的笑容”,将这一幕烂漫美好的画面彻底打破。

西丽的成长历程十分曲折:幼年的她完全没有任何自我意识,只知道任由继父凌辱。

她14岁被继父强奸并生下孩子,自己的亲生骨肉也被迫送人。

在被继父嫌弃之后,西丽像货物一样被“出售”给了丧妻且有三个孩子的某某先生。

婚后,某某先生对西丽的虐待有过之而无不及,白天他视西丽为仆人和干活的牲畜,夜里把西丽视为泄欲的工具,稍有不满便轻则谩骂,重则拳脚相向。

美丽与完整的紫色_艾丽丝_沃克的_紫色_中性别角色的分析_李欣

美丽与完整的紫色_艾丽丝_沃克的_紫色_中性别角色的分析_李欣

第11卷第4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1,No.4 2 0 0 9年8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Aug.2 0 0 9收稿日期:2009-04-07作者简介:李欣(1969-),女,辽宁灯塔人,讲师,硕士。

美丽与完整的紫色——艾丽丝·沃克的《紫色》中性别角色的分析李 欣(辽宁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摘 要:艾丽丝·沃克为当代黑人女性文学的建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理论(womanism )是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区别于传统黑人文学和女权主义的分水岭。

通过对《紫色》中的女性性别角色的分析,旨在展示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的思想。

关键词:《紫色》;性别角色;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 (2009)04-0035-0420世纪的最后30年代,美国黑人文学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如火如荼,美国黑人女作家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黑人女性文学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同时,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也给世界文学史浓浓的抹上了一笔。

随着广大黑人女性的不断觉醒,美国一批黑人女作家异军突起,斐声文坛,并发展成为一股独立、强大的学术力量,这些黑人女作家喷薄奔涌的创造力震撼着世界文学界。

这些女作家中,除了荣获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托妮·莫里森外,艾丽丝·沃克也极为引人瞩目。

她的《紫色》出版后不久,立即成了闻名全国的畅销书。

1983年,《紫色》获得了美国文学作品的三个大奖: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

艾丽丝·沃克成为获得普利策奖的第一个黑人女作家。

随后,根据小说改编拍成的同名电影片,被列入奥斯卡金像奖的候选名单。

试析电影《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试析电影《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试析电影《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作者:牛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摘要:电影《紫色》是根据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作家艾丽丝·沃克的同名小说《紫色》改编而成的,以女主人公茜莉的生活为主要线索,进而从性别差异角度和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来对其进行刻画。

影片中不仅是体现了种族歧视等问题,而是升华到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层面,向我们揭示了一部美国黑人女性从被压迫到最后反抗成功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更体现了一个民族精神的觉醒。

在整部电影中,以茜莉为典型的四个主要黑人女性人物形象的存在是整部电影中女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在男性霸权主义下被凸显的贯穿整部电影的重要核心,是一部独特的黑人女性成长史。

关键词:意识形态;黑人;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1黑人问题从一开始就是美国社会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没有得到过很好的解决,尤其是黑人中的女性,更是一直都在遭遇着不堪的处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黑人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紫色》这部电影就非常鲜明以黑人女性作为线索,来对其中的黑人女性形象进行刻画,以黑人女性从被压迫到反抗的过程来表现黑人女性的成长变迁史,使她们在社会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通过对她们各自不同女性形象的分析来展现黑人女性的不同性格特点,从而为我们能更好地了解黑人女性最终觉醒与反抗的复杂历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一、觉醒的茜莉茜莉摆脱了丈夫的奴役走向自由,最终使阿尔伯特也认识到人与人的平等,男人与女人的平等,茜莉在开始的被压迫到中间的觉醒再到最后的反抗成功,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做人的尊严与自由,更赢得了夫妻的平等关系,使女人在男人面前树立了自信与自尊,是黑人女性得到解放与自由的良好开端,也使黑人女性形象从开始的“沉默”到最后的“发声”展现得淋漓尽致,是黑人女性形象勇于表达自我的完美改变。

从电影中对茜莉形象的塑造也能深刻体会到艾丽丝·沃克的理想,那就是黑人女性首先要得到物质与精神上的独立,才能摆脱受奴役、受压迫的命运,争取到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与自由。

试析《紫色》中的女性主义

试析《紫色》中的女性主义

3292014年3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男人和女人的关于权利和社会地位的斗争自古就有,而在西方国家,不仅有男人和女人的斗争,还有一个是黑人和白人的种族的斗争。

而在种族斗争中还掺杂有男人和女人的地位斗争,就是近代以来美国国情的真实写照。

女人为了自己的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与男人进行不懈的斗争,女性主义应运而生!一、女性主义妇女主义,又称为女权、女权主义、女权运动,是指为结束性别歧视、性别剥削和压迫,促进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除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女性主义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如女性、跨性别)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性主义本质上讲是一部妇女的斗争史,血泪史,如果没有男人对女人从身体到精神的欺压和凌辱,令女性忍无可忍,女性也不会奋起反抗。

因此,每一个女性主义者的身后,都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抗争史,每个女性主义者都一定经历了从最初的受欺凌的无知—-探索和觉醒---奋起反抗的过程。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色》充分体现着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之间为权利和地位而进行的斗争。

最可圈可点的是其中以主人公西莉为代表的传统女性的抗争,尤其是作者刻画的主人公面对男性权威欺凌的茫然、踌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身边人物的不同命运而逐渐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为了女性主义的权利而抗争的描述表现的淋漓尽致、引人深思!二、《紫色》背景及作者简介《紫色》的作者艾丽丝•沃克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上最杰出的黑人女作家之一,1944年出生于美国南方乔治亚州伊坦顿的一个黑人家庭。

社会的偏见、家庭的贫困,使她深深体会到身为黑人的艰难与困苦。

她的长篇书信体小说《紫色》自1982年发表以来轰动了美国文坛,并在1983年一举拿下代表美国文学最高荣誉的三大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

《紫色》是一部的黑人女权主义的佳作,洋溢着女性主义色彩。

全文讲述了一位名叫西莉的女性,从十几岁开始屡遭继父奸污生下两个孩子后又被迫嫁到了另一个黑人家庭成为四个孩子的后妈。

论沃克《紫色》中的女性空间建构

论沃克《紫色》中的女性空间建构

论沃克《紫色》中的女性空间建构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沃克的小说《紫色》是一部探讨女性身份认同和生存状态的文学作品,其中对女性空间建构的描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女性空间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过去,女性在社会中往往被边缘化和忽视,她们的空间受到限制和束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空间的建构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

通过对沃克《紫色》中女性空间建构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对女性空间的建构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1.2 研究意义女性空间建构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深入探讨沃克的《紫色》中女性形象和社会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女性空间建构的研究,可以揭示小说中女性角色在特定空间环境中的行为和情感体验,进一步探讨其在家庭、社会和文化中的角色和地位。

女性空间建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整个作品中的女性主题和象征,揭示作者通过对空间的描述和塑造来表达对女性命运和解放的思考和关注。

探讨女性空间建构还有助于我们思考和批判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社会不公问题,促进更多人对妇女地位和权利的关注和改善。

研究沃克《紫色》中的女性空间建构在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沃克《紫色》中的女性空间建构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女性在小说中所拥有的独特空间体验,揭示女性空间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对女性空间的主题和象征进行解读,揭示小说中对女性空间建构的批判视角,探讨女性空间的重要性及影响。

通过研究女性空间建构的启示,提出对于性别研究及文学研究的新思路,同时也探讨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从而拓展对于女性空间建构的理解以及相关领域的探讨。

2. 正文2.1 女性空间建构的理论基础女性空间建构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女性主义理论、空间理论和文学理论。

在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下,女性空间建构被理解为女性对于空间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以及在特定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权力关系。

试析《紫色》中的女性主义

试析《紫色》中的女性主义

试析《紫色》中的女性主义作者:韩雅洁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3期女性主义是深受歧视和压迫被迫起来反抗的产物,小说《紫色》就是反映女性反抗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的斗争过程,是一部优秀的时代小说。

男人和女人的关于权利和社会地位的斗争自古就有,而在西方国家,不仅有男人和女人的斗争,还有一个是黑人和白人的种族的斗争。

而在种族斗争中还掺杂有男人和女人的地位斗争,就是近代以来美国国情的真实写照。

女人为了自己的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与男人进行不懈的斗争,女性主义应运而生!一、女性主义妇女主义,又称为女权、女权主义、女权运动,是指为结束性别歧视、性别剥削和压迫,促进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除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女性主义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如女性、跨性别)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性主义本质上讲是一部妇女的斗争史,血泪史,如果没有男人对女人从身体到精神的欺压和凌辱,令女性忍无可忍,女性也不会奋起反抗。

因此,每一个女性主义者的身后,都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抗争史,每个女性主义者都一定经历了从最初的受欺凌的无知—-探索和觉醒---奋起反抗的过程。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色》充分体现着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之间为权利和地位而进行的斗争。

最可圈可点的是其中以主人公西莉为代表的传统女性的抗争,尤其是作者刻画的主人公面对男性权威欺凌的茫然、踌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身边人物的不同命运而逐渐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为了女性主义的权利而抗争的描述表现的淋漓尽致、引人深思!二、《紫色》背景及作者简介《紫色》的作者艾丽丝·沃克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上最杰出的黑人女作家之一,1944年出生于美国南方乔治亚州伊坦顿的一个黑人家庭。

社会的偏见、家庭的贫困,使她深深体会到身为黑人的艰难与困苦。

她的长篇书信体小说《紫色》自1982年发表以来轰动了美国文坛,并在1983年一举拿下代表美国文学最高荣誉的三大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

从《紫色》解读爱丽斯·沃克的黑人女性小说创作

从《紫色》解读爱丽斯·沃克的黑人女性小说创作

<学教育 2。

19.〇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 m m i 从《紫色》解读爱丽斯•沃克的黑人女性小说创作®刘#内容摘要:爱丽斯•沃克是20世纪中后期一位出色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紫色》是一部在美国文学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作品。

本文介绍了小说的创作背景和梗概,主人公女性意识觉醒及其身份认同并最终获得 经济和精神的独立是小说的主题;小说采用书信体的艺术手法,运用南方黑人的语言,乡土气息浓郁。

关键词:女性意识身份认同艺术手法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的 种族歧视仍然比较严重,尤其是 南方各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 直不许黑人孩子与白人孩子同校 读书。

黑人与白人在政治上、就业 上和生活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一些黑人领袖不断呼吁取消种族 歧视,动员黑人为自己生存的权 利而斗争。

70年代,黑人文学日益 繁荣,黑人作家开始获得各种文 学奖,甚至诺贝尔奖,比如托尼.莫 里森打破了黑人与女性的“双重 藩篱”,成为20世纪美国文学史 上、世纪史上第一位获得诺奖文 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爱丽斯•沃克 是20世纪中后期一位出色的黑人 女作家,她的小说《紫色》声名最 隆。

整部小说构思巧妙,内涵深 刻,表现了男性中心社会中女性 意识的觉醒和身份认同,是一部 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 经典作品,并获得多种代表美国 文学最高荣誉的奖项,多次被影 视界搬上银幕。

一.作家及创作背景爱 Iffl斯•沃克(Alice W alker,1944-)出生于南方佐治亚州伊 汤顿镇的一个黑人佃农家庭,是 家里八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六 十年代初,沃克大学期间受到一 位教授的影响,积极投身民权运072动,参加社会活动和调研,为黑人的境遇和文化摇旗呐喊。

大学毕业前夕,沃克特意去了一趟非洲体验本民族的文化。

这次非洲之旅对沃克影响极大,一方面,她更好地体验当地的民族风情,为她日后创作提供素材;一方面,她在非洲逗留期间失身怀孕遭受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使她深切感受到做为女性的不容易,也给她的世界观里增添了性别这一新的维度。

论沃克《紫色》中的女性空间建构

论沃克《紫色》中的女性空间建构

论沃克《紫色》中的女性空间建构沃克的小说《紫色》描绘了一个黑人女性在美国南方农村社会中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建构个人独立空间的过程。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形象丰满,个性独立。

她们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仅是作为母亲和妻子,更是作为个体的存在。

奥利菲亚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她在家庭中承受暴力和压迫,但她并不气馁,而是通过创作信件和日记的方式,建构并展示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情感世界,形成了自己的女性空间。

她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不仅是实体空间,更是精神空间,她能够在这里自由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奥利菲亚的创作让她获得了解放和力量,在社会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小说还通过其他女性角色的形象揭示了女性独立空间建构的多样性。

妮迪是一个自由奔放的女性,她担任着电力公司的职位并且独自生活,她以与传统期待不符的方式生活,成为众多女性中的一股正能量,展示了女性独立空间有无限可能。

而夏洛特则是一个传统的保守女性,她拥有自己的家庭和婚姻,并通过经营家庭来表达自己的个人价值。

她认为女人的天职就是照顾家庭,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非常普遍,但她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建构了属于自己的女性空间。

除了家庭空间,小说中还展示了女性在社会中建构空间的过程。

奥利菲亚在男权社会中遭受了亲身的压迫和歧视,她受到了家庭暴力的伤害,并且在社会中被歧视为黑人女性。

她并不屈服于压力,而是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

奥利菲亚选择在家族里开设裁缝店,在这里她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并为自己和其他妇女提供经济支持。

她的创业使她不再依赖于家庭和丈夫,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空间。

影片《紫色》的女权意象分析

影片《紫色》的女权意象分析

作者: 李军[1]
作者机构: [1]长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48-14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4期
主题词: 黑人女性;意象;《紫色》;觉醒与反抗
摘要:影片《紫色》改编自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同名小说.影片以四位黑人女性为主体,生动地刻画了20世纪初黑人女性意识从混沌到觉醒的艰辛历程,鼓励现实社会中的女性解放自己.影片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手法,以其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片中紫色、裤子等多个意象的分析,论证其在凸显主题的神奇作用,揭示了黑人女性意识觉醒的艰难和在多重压迫下摆脱种种歧视的复杂过程.虽隐含,却有着极强的渗透力.借助这一表现手法,影片唤起了观众的共鸣.。

从边缘人理论看《紫色》中的妇女主义思想

从边缘人理论看《紫色》中的妇女主义思想

| 海外艺术1从边缘人理论看《紫色》中的妇女主义思想□韩文娟/文艾丽丝·沃克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致力于黑人种族,尤其是黑人女性的解放运动。

艾丽丝·沃克在1982年发表了代表作《紫色》,这本小说一经发表便获得了学术界极大的关注。

她在作品中着力描写了白人对黑人以及黑人群体内部黑人男性对黑人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反映了黑人群体处于社会边缘位置的生存困境,以及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歧视下寻求解放之路的艰难。

本文试图从斯通奎斯特和迪克-克拉克的边缘人理论出发,探讨处于边缘位置的黑人群体实现自我解放的道路。

通过对小说中黑人群体摆脱边缘地位、实现自我解放之路的分析,揭示了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指出艾丽丝·沃克的双重边缘身份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和艾丽丝·沃克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1 艾丽丝·沃克《紫色》中的妇女主义思想艾丽丝·沃克作为首位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她提出的妇女主义理论引起了西方文学家的广泛关注。

黑人女性主义者的“妇女主义”不仅旨在寻求黑人女性的解放,更重要的是要实现黑人群体内部男性和女性的和解以及不同种族的和谐相处,也即实现全人类的生存和完整。

艾丽丝·沃克在1983年出版的《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一书的序言中明确提出了这一理论,妇女主义指的是致力于全人类的生存与完整,包括男性和女性的和谐生存。

换言之,妇女主义思想旨在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在没有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的情况下和谐相处[1]。

2 边缘人理论边缘人理论来源于齐美尔的“陌生人”概念,齐美尔的学生罗伯特·帕克在《人类迁移与边缘人》中提出了边缘人的概念。

帕克认为,边缘人是一种新型的人格,即边缘人生活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但这两种文化从未相互渗透或融合。

帕克指出边缘人大多是混血儿,包括种族混血儿和文化混血儿。

《紫色》中的女性形象剖析

《紫色》中的女性形象剖析

《紫色》中的女性形象剖析
吴迪
【期刊名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0)003
【摘要】在<紫色>这部小说中,艾丽丝·沃克描写了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夫权专制双重压迫下的种种不幸,反映了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完善过程.艾丽丝·沃克摆脱了善良宽厚、思想简单、逆来顺受的传统女性形象,将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执着追求倾注到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黑人妇女形象.
【总页数】3页(P74-75,78)
【作者】吴迪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紫色》中黑人女性的形象剖析 [J], 黄晓鹤
2.《紫色》中的黑人女同性恋主义剖析 [J], 薛小惠
3.从艾丽丝·沃克的《紫色》看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J], 张海琰
4.《阳光下的葡萄干》中黑人女性形象剖析 [J], 马思源;梁艳
5.女性主义视域下贾平凹《废都》中女性形象的再剖析 [J], 何如意[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艾丽丝·沃克的《紫色》看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从艾丽丝·沃克的《紫色》看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从艾丽丝沃克的《紫色》看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张海琰
【期刊名称】《兰州学刊》
【年(卷),期】2000(000)004
【摘要】@@长期以来,黑人问题就是美国社会最重大的问题之一,而且两百多年来,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从19世纪开始,黑人的命运开始受美国作家的关注,从早期白人女作家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到当代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的《根》等一大批作品,都不约而同地描写了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和不公正的命运,揭露了美国社会无处……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张海琰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学院外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上帝是个黑女人——从《紫色》看艾丽丝·沃克的黑人妇女主义宗教观 [J], 王琼
2.美丽与完整的紫色——艾丽丝·沃克的《紫色》中性别角色的分析 [J], 李欣
3.从《紫色》看艾丽丝·沃克的黑人女性写作立场 [J], 郭玉英
4.美国黑人文学的新突破——评艾丽丝·沃克的《紫色》 [J], 杨仁敬
5.从《紫色》主人公成长的心路历程看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 [J], 杨永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色想象:《紫色》中的女性群像摘要:《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命运的悲惨和可能的出路,通过四个看似截然不同的女性表现出来:茜丽的从黑人女性动物般的存在走向自主的存在;莎格的对于黑人性别传统的挑战;索菲娅的对于黑人男性及白人的反抗;以及耐蒂的非洲寻根之旅。

通过这些女性形象,作品展示了黑人女性寻找真实独立的人格的可能性。

关键词:《紫色》性别歧视种族压迫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黑人女性对于自我的寻求和建构一直是《紫色》的中心话题。

艾丽丝·沃克在小说创作中即便揭示的不是黑人女性真实命运的全部写照,但也至少表示了黑人女性寻求独立自我的愿望的真实。

通过对于一系列黑人女性命运的想象,沃克呈现了黑人女性命运的出路的各种可能性。

小说《紫色》的背景设在作者沃克的出生地乔治亚州,而乔治亚州也正是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家乡。

发表于1982年的以黑人女性命运的转变为主题的《紫色》,无疑也受到了马丁·路德·金的民权思想的影响,或者说是对黑人民权运动精神的一种反思和延续。

在美国非裔黑人摆脱奴隶制和争取民权之后,对非裔黑人女性的命运的关注必将是随之而来的最密切的话题。

《紫色》是美国黑人女性对于黑人民权运动的一种呼应,而摆脱奴隶制和争取民权不仅仅是美国黑人男性所渴求的人权,也是美国黑人女性作为人的存在的正当诉求。

《紫色》的发表为作者艾丽丝·沃克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但也激起了有关黑人文化表征的激烈的讨论。

表面看来,小说中展示的美国黑人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暴力、乱伦、强奸、同性恋的混乱而黑暗的世界,但实际上,这部作品把对于黑人世界性别压迫的披露当作了和披露种族压迫一样重要的任务。

虽然有些黑人文学评论家会认为小说《紫色》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主流世界对于黑人文化的窥视癖似的歪曲的想象,以及削弱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诉求的正当性。

但《紫色》在美国主流文学界以及美国黑人女性世界所造成的强烈反响却从另一个层次说明了性别压迫如同种族压迫的帮凶,都是造成黑人女性悲惨命运的幕后黑手。

《紫色》中所塑造的黑人女性命运以及黑人男性的种种局限性看起来似乎是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但在高度浓缩的小说创作中却体现出一定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作为个体性存在的《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她们的性别自觉和种族自觉的发现也必将是黑人女性在普遍意义上要经历的自我建构的必然。

茜丽、索菲娅、莎格以及耐蒂的形象塑造体现了四种看似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黑人女性的命运: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茜丽是一个受难者,索菲娅是反抗者,莎格是游离者,耐蒂是帮助者。

然而她们的不同角色之间却有着共同的身份:黑人女性。

这就注定了她们无论是哪个角色,都摆脱不了种族压迫和性别压迫的藩篱,且性别自觉和种族自觉成为她们发现自我的必经之路。

茜丽是一个受难者。

但在茜丽最初的意识中,她把一切苦难都当作是上帝的赐予而默默忍受。

在小说中,作者没有过多地着笔于茜丽生活的物质环境,而是将重墨落在少年茜丽的内心世界:“没有人可让你能说起这件事情的,除了上帝。

不然就会害死你母亲。

”(p11)14岁的茜丽被继父强暴后,她得到的唯一的交流信息来自于这个强暴者的威胁。

这个威胁不是针对茜丽自身肉体的安全,而是针对茜丽在这个世界的所爱和所系:茜丽的母亲。

茜丽作为女儿的身份在这里被强暴者所利用。

继父对茜丽的“忠告”有着如下的暗示,即如果茜丽把被强暴的秘密透露出来,就会导致她母亲的死亡,那么茜丽就成为了她母亲死亡的凶手。

茜丽当然不想杀死自己的母亲,所以她选择了沉默。

然而,年方14的沉默寡言的茜丽,无法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无法解释继父所说的“你母亲不愿意做的事情,就归你来做了”,(p11),她更加无从明白为什么对人透露这件事情就会导致母亲的死亡。

茜丽不想成为杀死母亲的凶手,而太多的不解和秘密使得她要寻找一个突破口来倾诉。

因此,她不仅接受了继父关于“透露秘密就会害死母亲”的心理暗示,还接受了他关于上帝的建议——对上帝诉说。

但是,对于继父来说,上帝就等于“没有人”。

如果继父信奉他自己所说的那个上帝,他就不会对茜丽做出如此的伤害。

他所指点给茜丽的慰藉的途径,实际上是他根本就不相信的存在。

他将茜丽的安慰导向了他根本不信奉的虚无。

他引导茜丽去倾诉的那个上帝,也只是男性的上帝,是宽宥男人所犯的一切罪恶、对女人的苦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上帝。

继父阿方索对于茜丽的侵犯,不仅仅是对茜丽的女性身体(未成年)的侵犯,也是通过威胁茜丽作为女儿的身分对茜丽的话语权的剥夺,还包含着对茜丽的可能寻求的宗教解救途径的遮蔽。

茜丽对自己的身体无法自主,她的话语权被剥夺,信仰被误导。

而这一切皆源于这个以黑人父权的身份实施着黑人男权的暴政的代表阿方索。

在茜丽随后的生活里,她对于继父阿方索和x先生(阿尔伯特)的存在,仅仅在于她的身体的使用价值,即她作为雌性的肉体的使用价值,以及她的劳动力价值。

茜丽作为人的存在的标志(身体的自主权、话语权)被忽视、被搁置、被蔑视、被剥夺,黑人男权的暴政将茜丽的生存打入了动物般存在的境遇。

然而,有着身体的自主权和话语自由权的另外一个黑人女性莎格的命运又如何?她是完全自主、自由和幸福的吗?在茜丽对莎格照片的凝视中,茜丽感觉到莎格是她“所见到的第一个真正的人”,是她“所见到的最美丽的女人”。

(p16)音乐是美国黑人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符号,也是美国黑人赢取物质成功和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音乐使得莎格经济上完全独立,经济上的独立也为她带来了视野的开阔以及精神的独立。

她看似漂亮性感、放浪不羁,公然蔑视黑人传统与已婚的x先生同居,并且拥有不止一个的男人之爱(即便仅仅是性爱)。

在卑微如芥末般存在的茜丽面前,莎格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意志的自主力,她帮助茜丽恢复了作为人存在的欲望以及找到了人的尊严。

在对她一往情深的x先生面前,她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和自由意志。

在男权恣肆的黑人圈里,她如同一个自由的精灵,点燃着黑人女性心中对自由的向往。

然而,莎格真的是完全自由和幸福的吗?年轻时的莎格无疑是另一个年轻时的索菲娅:叛逆、蔑视黑人男性传统标准、未婚先孕。

然而年少时的莎格却没有成为x先生的名正言顺的妻子,因为x先生显然有着一个比他本人更守旧更顽固的权威横阻在他和莎格之间,即他的父亲。

虽然莎格的音乐天赋使得她的经济能力和人生视野都高踞于乔治亚州的那些黑人女性之上;她的精神和人格使得她周围的男人无法凌驾于她之上,她就像一个自由的精灵,但是却为周围的黑人文化所不容。

在第22封茜丽写给上帝的信中,莎格的病被黑人圈认为是生活放荡和滥交的结果。

周围的人对她的敌意不加掩饰地向她袭来。

闲言散语和幸灾乐祸不仅来自于对她羡慕嫉妒恨的左邻右舍,她自己的母亲也认为她得了这种不光彩的病是罪有应得。

莎格成了牧师口中道德败坏受到上帝惩罚的典型,虽然牧师并未直接提到莎格的名字。

但当这个理应仁慈宽宥的牧师在布道坛上对一个几近病入膏肓的黑人女同胞口出秽言的时候,也可一窥乔治亚州的主流黑人社会对于莎格这样的具有独立女性意识的女性的又恨又怕的根深蒂固的拒斥。

如果说莎格由于歌唱事业的成功而游离于黑人性别歧视的传统之外,那么另一个和莎格一样具有独立人格意识的女性则由于走入了黑人婚姻家庭的束缚圈远远没有莎格幸运。

索菲娅·巴特勒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莎格的另外一种命运的延伸,即有着独立意识的黑人女性在黑人男性性别歧视和白人的种族歧视的双重压迫下可能的际遇。

x先生和莎格未婚先孕,但在他传统保守的父亲面前,却没有足够的勇气迎娶自己所爱的女人。

x先生的儿子哈泼和索菲娅也是未婚待产,“他们手牵手走向”哈泼的父亲x先生时,颇有并肩作战的意味。

索菲娅身材高大健壮,x先生对将临产的她进行了极大的侮辱:“你们这些女人现在都坏透了,碰到什么男人都把腿张得开开的。

”此时的索菲娅展现的是莎格曾经展现出来的勇气:面对着在父亲面前不敢抗争的哈泼,索菲娅的放声大笑显示出了对x先生的父权的挑衅和对x先生的财产的不屑。

而哈泼在这里也表现出比他父亲更进一步的勇气,他到索菲娅的姐姐家迎回了索菲娅,并在一所破旧的房子里安了家。

但是好景不长,索菲娅在男人面前从不卑躬屈膝,从不胆小错愕,使得茜丽在此都成为黑人男性的同谋,要哈泼揍她让她臣服。

哈泼的黑人男性的暴力没有真正的压服自然精灵的化身索菲娅。

因为索菲娅为自己婚姻的自由和爱情的神圣所作的抗争对象只是哈泼个人,最多再加上茜丽和x先生作为其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帮凶,因此她的独立意识并没有丝毫的沦陷;但是在白人,特别是有权有势的白人所代表的种族歧视的政治体制面前,索菲娅的自由不羁的个性却遭受到了体制的迫害。

市长夫人看到索菲娅健康阳光,看到索菲娅所养的孩子活泼干净,意欲要索菲娅去她家当保姆。

索菲娅的拒绝招来了市长的一记耳光。

市长对索菲娅的身体的侵犯,代表了男人、代表了白人男性对于黑人女性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和蔑视。

而索菲娅对于市长的还击则没有被看作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恩怨,而是被当作黑人对于白人的攻击与大不敬。

她被警察投入了大牢,折磨得不成人形,并被判处了12年监禁。

索菲娅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来抗争个人压迫,但作为一个黑人,面对着白人的政治体制的压迫,索菲娅的力量却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被关进监狱饱受折磨的索菲娅,学会了茜丽般的忍耐与顺从:“茜丽女士,每次他们命令我做事情,我就像你一样,马上站起来照办”。

(p88)黑人作为一个种族,他们所屈服和惧怕的,不是作为个人的白人,而是作为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的代表的白人种族。

人格再坚强独立的黑人个体如索菲娅,最终为了逃脱监狱的严酷也只能成为市长夫人的保姆。

本来是市长夫人个人想要索菲娅当她家的保姆却遭到了拒绝,但在白人体制的护佑下,市长一家就把索菲娅从监狱里服刑改为替市长家人服务,原来的市长夫人对索菲娅的个人请求现在却变成了她对索菲娅的恩赐。

索菲娅的悲剧,不仅仅是她作为女性个体的悲剧,更是她作为黑人女性群体的一员的命运的写照。

无论是屈服顺从的茜丽,还是洒脱不羁的莎格,或是任性骄傲的索菲娅,都体验到了黑人社会男性对于女性的道德约束和压迫。

那么,美国黑人社会的生活是命中注定的吗?茜丽的妹妹耐蒂的非洲寻根之旅带给了读者对于黑人文化和黑人命运更进一步的关注。

早期黑人命运的多舛与改变打上了深刻的奴隶制的烙印;而现在白人世界以开发和开化的名义对于非洲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掠夺和信仰的洗劫则在延续着奴隶制的精神统治和经济统治的传统,这种传统能得以延续借助的是军事强权。

茜丽的非洲之旅是黑人苦难的一次回归和发现之旅,在非洲的部落中,性别歧视仍旧存在,种族压迫也伴随着开发者的步伐而现出狰狞原型。

耐蒂最后携丈夫和茜丽的一双儿女回到美国,暗示着美国非裔黑人女性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能靠屈服,不能靠逃避,而是要积极地改善和提高自身,团结黑人女性,才能逐渐实现黑人女性的摆脱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梦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