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土地开发的集约化利用研究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以南通市为例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以南通市为例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研究——以南通市为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稀缺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已成为有关各界所重点研究的一项内容。

基于此,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为例,对当地的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同时根据评价结果,从规章制度、土地资源开发方式等多角度入手,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相关措施,以期为今后的有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前言:土地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是不可或缺的。

而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地区的落后产能仍然存在,这种传统型的高耗能、高投入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此时对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进行研究恰好符合时代要求,这有助于促进国内各地区逐步实现节约资源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更高层次水平。

1基本概况南通市位于江苏东部沿海地区,水土资源较为丰富,地势较为平坦,且地质条件相对较为稳定,因此成为江苏省内适宜进行开发建设的重要区域,其承担着转移接收长三角地区产业的重要任务。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通市的工业企业大部分向周边的开发区和园区进行集中,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等也呈现出显著上升的态势。

整体来看,南通市工业用地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供应总量较大,近年来,全市的工业用地供应,已经占据了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地位,每年的占比均超过52%;二是工业产值地耗已经基本趋于平稳;三是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已经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南通市各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已经基本较为合理,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但部分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仍然相对较低,呈现出粗放的开发管理格局。

2南通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综合评价工作的首要阶段,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科学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层次性原则;(4)全面性与可操作性原则;(5)动态变化原则;(6)引导性原则;(7)弹性原则[1-2]。

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与土地开发利用研究

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与土地开发利用研究
t e Y n t eRi e l e a i g s r so s e u h a h r h r g swe l st e r a o a l s fl n e o c . h sP D l h a gz v rDe t a a i f cn e e fi u ss c s t e e s o t e a l a h e s n b e u e o d r s u e T i a e ar s i s a a r -
Id s r l g a ig a d L n e i n t e Rie l e n u ti a Up r dn n a d Us Ya g z v r n Det Ar a a
WuQ og, uLj F o g2 hn n H xuu F nC e g in P ie uR n Z a g ig e jn, a hn i2 , J 2 (. pr n f uies miirt n Naj gU iesy Naj gJ n s 10 3 2 p r n f a dR sucs n 1Deat t B s sAd ns ai , ni nv r t me o n t o n i , ni ,i gu 0 9 ; . at t L n eo re d n a 2 De me o a T u s Sine, nigU ie i , nig J n s 10 3 3 Deamet f ra dR go aPann , ni ies , o rm c csNaj nvr t Na n ,i gu2 09 ; . p r n U bna e i l ln i Naj gUn rt i e n sy j a t o n n g n v i y
Naj g J n s 10 3 ni ,i gu2 0 9 ) n a

土地利用论文:我国中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集约化开发利用研究

土地利用论文:我国中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集约化开发利用研究

土地利用论文:我国中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集约化开发利用研究摘要:我国中部地区进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时期,各类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以湖南省常德市为典型案例,研究中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十二五”期间的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有助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开发;集约化;常德市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135-02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规模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加快,我国中部地区进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时期,各类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中部地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湖南省常德市为典型案例,研究中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十二五"期间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

一、常德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与主要问题(一)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1、土地利用结构较合理。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市域以山地、丘岗和平原为主,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

2010年,常德市土地总面积1818982.48公顷,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1392455.5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55%,其中耕地498392.31公顷,园地32963.13公顷,林地655180.26公顷,牧草地306.66公顷,其他农用地205613.23公顷;建设用地171242.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41%,其中城市用地8228.05公顷,建制镇用地12256.15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96870.81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5496.08公顷,采矿用地2867.4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1427.68公顷,水利设施31254.94公顷,其他建设用地2841.34公顷;未利用地255284.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03%。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县域土地利用形势分析 ——以芜湖市弋江区为例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县域土地利用形势分析 ——以芜湖市弋江区为例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县域土地利用形势分析——以芜湖市弋江区为例摘要: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土地利用带来新的挑战,如何解决长三角地区县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土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之一的芜湖市弋江区为例,深入分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给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为长三角区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耕地保护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一体化弋江区位于芜湖市中心区域,四面环水,由长江、青弋江、青安江、荆山河所围绕,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校园区位列其中,是全市的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中心,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8亿元,常驻人口为34万人。

根据2018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弋江区总面积16927.17公顷,其中农用地7761.1公顷,建设用地6999.69公顷,未利用地2166.38公顷。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弋江区国民社会经济发展将面临着新的形势,势必也对土地利用提出新的挑战。

1.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带来的机遇1.1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必将给弋江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条件,尤其是2019年5月22日在芜湖召开的首届长三角峰会,更将芜湖尤其是弋江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推向新的高点。

1.2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弋江板块将是弋江区党委政府今后的重点工作,随着十里江湾公园(包括长江岸线治理)、元亩塘湿地公园的陆续建成,生态弋江逐渐呈现。

1.3基础设施建设效果逐显。

长三角地区历年出让工业用地规模及价格特征分析

长三角地区历年出让工业用地规模及价格特征分析

2023-11-08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范围与方法•长三角地区历年出让工业用地规模分析•长三角地区历年出让工业用地价格特征分析•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01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的工业用地需求持续增长,同时该地区的工业用地供应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此外,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用地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趋势,而长三角地区的工业用地价格更是处于全国较高水平。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工业发展历史悠久,且近年来该地区的工业用地出让规模及价格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

研究目的分析长三角地区历年出让工业用地的规模及价格特征,为该地区的工业用地管理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长三角地区的工业用地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有关该地区工业用地的投资价值和风险评估的依据。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的工业用地价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建议,以促进该地区的工业用地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02研究范围与方法地域范围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

时间范围历年出让工业用地数据,以2010年至2022年为主。

研究范围文献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统计数据、学术论文等,了解长三角地区历年出让工业用地的政策变化、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

图表展示使用图表形式展示分析结果,包括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以便直观地呈现数据变化和分布情况。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出让工业用地的规模、价格、区域分布等指标,并对比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差异。

综合分析结合文献资料、数据分析和图表展示的结果,对长三角地区历年出让工业用地规模及价格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研究方法03长三角地区历年出让工业用地规模分析历年出让工业用地规模概况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规模有所下降,总面积为797.3平方公里。

2019年规模略有回升,总面积为839.3平方公里。

2018年规模持续下降,总面积为789.6平方公里。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概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东部地区一个由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等城市组成的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群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模的增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规划。

1. 城市功能优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城市功能。

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群整体经济竞争力。

此外,还应着重发展教育、医疗、文化和旅游等服务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 城市间的协调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涉及多个城市,要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协调。

建立联动发展机制,推动城市群内城市间的资源共享、互补发展,提高城市群整体实力。

政府应加强沟通协调,推动各城市间的合作项目和重大建设,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重要。

要加快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方便人员流动和物资交易。

此外,还应推动城市群内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高运输效率。

4.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资源有限,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群发展的关键。

应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推进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土地保护,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确保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5.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要加强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应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建设生态景观带和生态保护区,提高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

6. 人才引进与培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政府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到城市群工作和创业。

此外,还应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提高本地人才的素质,为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的建设用地市场。
探索建立土地资源权益分配机 制,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加强土地政策创新,完善土地 税收政策,发挥税收对土地节 约集约利用的调节作用。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地开发利 用,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 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 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反映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包 括容积率、建筑密度等。
生态环境指标
反映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包括绿化率、环境质量等 。
社会效益指标
反映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包 括就业岗位、居民收入等。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与流程
数据收集与整理
收集相关数据,整理和分析,为评价提供基 础资料。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根据评价目的和实际情况,确定各评价指标 的权重。
02
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 现代服务业,限制高耗能、高 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03
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 艺、新设备,提高土地利用效 率和效益。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效益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宣传教育,提 高全社会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意识。
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方法
对比分析法
将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与国内外同类 开发区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和不足。
趋势分析法
根据历史数据和趋势预测未来土地利 用潜力的变化。
专家打分法
邀请专家对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 评价,给出潜力分值。
模型预测法
建立数学模型,对开发区土地利用潜 力进行定量预测。
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优势分析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长三角一体化是指上海、浙江、江苏三个省份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合作与协调,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给地区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然而在一体化发展中,三农问题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和难题。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在长三角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长期落后于城市,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经营主体的结构性矛盾较为显著,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素质和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村治理水平相对较低。

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因素。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

随着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农民子女多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流失,直接影响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和发展潜力。

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人口引进政策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愈发突出。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之一,土地资源紧张,土地利用高度集约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城市化用地所吞噬,导致农村地区的土地流转问题日益凸显。

在整个长三角地区范围内,农地的流转问题仍然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收益分配、流转融资等问题存在许多争议。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不断突出,给长三角地区农村发展和一体化进程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面对长三角地区的“三农”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投入,提高农村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提升农村交通、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生产生活条件。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日益加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增长极。

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在城市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此长三角地区的“三农”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成为制约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瓶颈之一。

如何有效解决长三角地区的“三农”问题,已成为当前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长三角地区“三农”问题的现状长三角地区的“三农”问题主要包括农民收入低、农村落后、农业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问题。

长三角地区农民收入低的问题十分突出。

据统计,长三角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一直较大,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等指标都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依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长三角地区农村落后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尽管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迅猛,但相对来说,农村的基础条件仍然相对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落后等问题仍然严重,长期以来一直成为长三角地区“三农”问题的瓶颈。

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此农业发展的不平衡也十分突出,从区域上看,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县之间农业发展水平的不同差距明显,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协调发展的难度也较大。

长三角地区“三农”问题的存在,原因主要包括城镇化进程过快、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等方面的问题。

长三角地区城镇化进程过快是导致“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持续增加,而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人口减少,农村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动力相对不足,这就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长三角地区“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三角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偏于传统模式,规模小、单一生产结构的农业生产方式普遍存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有限等问题难以解决。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

农村土地利用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

一、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 耕地数量逐年减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的不彻底也使得耕地数量逐渐减少。

2. 农村土地集约化程度较低在农村土地利用中,耕地集约化程度较低,一些农民仍然采取传统耕作方式,种植较低效的作物。

此外,农村生态公益林、草原、湿地等没有得到合理保护和规划利用,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程度不高。

3. 土地利用模式单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土地利用模式以耕地种植为主,少有多样化的利用模式。

这导致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较低,而且在灾害等异常情况下易受损失。

4. 土地市场的规范化程度较低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法规的保障,土地交易存在诸多问题,如价格不透明、流转难度大等。

这也限制了农民土地资产的有效流动。

二、农村土地利用优化策略1. 加大土地保护力度要加大农村土地保护力度,促进生态公益林、湿地等土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落实土地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流转,并建立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土地交易。

2. 推行土地集约化利用要推行针对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政策,鼓励农民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改变传统耕作方式,提升农业产值。

促进非耕地多种经营,发展养殖、林果、观光农业等多种经营模式。

3. 拓展农村土地利用模式拓展农村土地利用模式,引导农民开展多样化经营活动,例如农业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4. 改进土地流转机制改进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土地的有效流转,并加强农民土地资产的保护和维护。

三、总结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我们需要关注耕地数量的不足,并加强土地保护和规划管理,推行集约化利用、多样化经营及完善土地交易市场等政策,以实现合理利用农村土地,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

收 稿 日期 : 0 2 9一l 2 0 O一 9 作者简介 : 杨少敏( 90一)女 , 18 , 湖北荆门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 向为十地资源管理。 通讯作者 : 邵虹 。
1期
杨少敏等 : 开发 区土地集 约利用评 价研究综述
l5 8
建。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尽管兴起不久, 已取得较好 但
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开发区。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 重要载体 , 这些开发区在带动产业升级、 推动区域发展和 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近年来 , 我国 , 开发区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中所表现出来 的特征也不容忽 视: 重扩张轻挖潜、 重规模轻效率、 重引资轻规划等 其实质则是土地的粗放利用问题 。为保证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 提高土地资源的持续保障能力 、 缓解土地供需 矛盾 , 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的要求 , 着力改变开发 区外延扩张 、 用地粗放的局面, 建
辉等人认为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是在有 限的土地利用
总面积和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上, 通过宏观调控 , 科学合理 地安排土地资源,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以坚持节约用地、
高效用地 、 科学用地 、 提高土地效益为主旨, 最大限度地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的土地投人产出率 , 促进土
地作为生产要素 的市场 、 行政 的最佳配置 , 促进经济发
集约度 , 最后对评价结果给予简要分析 的过程 。主要研 究 内容为开发区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的合理程度, 侧重 于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挖潜 , 评价 的关键是指标体系的构
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指出:在经济学上 , “ 所谓耕作
集约化 , 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 而不是分散在 若干毗连的土地上” 这一论断是中国学者研究土地集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开发区是现代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对开发区土地使用效益的科学评估,为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研究,探索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揭示当前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进而推动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内容1. 收集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相关数据,包括土地面积、土地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等。

2. 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考虑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多样性等指标,为评价提供科学的方法。

3. 进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开发区各类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分析。

4. 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5. 根据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制定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战略和政策,为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四、研究方法1.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开发区内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获取相关数据。

2. 借助统计学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

3. 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运用专业软件对模型进行建模和分析,获取评价结果。

4. 结合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和完善。

五、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月份):收集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相关数据,进行初步整理。

2. 第二阶段(月份):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

3. 第三阶段(月份):进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评价结果。

4. 第四阶段(月份):总结评价结果,分析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5. 第五阶段(月份):制定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战略和政策,撰写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1. 完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对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基础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基础

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面临的新挑战(一)国家区域政策导向转变的挑战加入WTO后,我国区域政策的“空间干预”倾向日益淡化,代之以“空间中性”为主、“空间干预”为辅的政策导向。

“空间干预”是指针对特定地方的干预政策,在国外通常以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为主要目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普遍应用于培育空间增长极和激励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快速发展方面。

“空间中性”的观点则强调,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一体化互动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一体化的基石应该是不考虑空间因素的制度。

“空间中性”政策也被视为基于人员的政策,该政策代表了一种最有效地增强效率、保证享有平等发展机会以及改善个人生活水平的最优方法。

尽管关于两类政策的优劣始终存在着争议,但是充分和客观考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全面审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区域经济关系带来的影响,是政策取舍的关键所在。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演进中,“空间中性”的政策转向有迹可循,在局部的、外缘空间的“点”和开放的、全局空间中都有所体现。

在“点”的层面,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安徽在2010年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被纳入泛长三角的广域范围,符合长三角区域整体商务成本上升的产业外迁需求,同时安徽省的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也能够就近得到充分利用。

相较于“空间干预”政策,“空间中性”的区域政策更加尊重市场选择的结果。

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泛长三角区域经历了由空间发展不平衡到趋平衡的态势。

如何顺应这种趋平衡态势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实施“空间中性”区域政策的初衷。

当然,即便是在“空间中性”的政策导向下,也不排除更小的地理尺度仍然可能追求效率优先,采取“空间干预”的发展策略,在特定的地区集聚有限的资源、承担特定的任务。

例如,在被纳入泛长三角区域范围的第二年(即201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发园区发展规划纲要》。

某种程度上讲,“空间干预”的区域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恰恰为逐步落实“空间中性”的区域政策,提供了相对优选的策略和方案。

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

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

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和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该地区的土地利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生态环境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现状和挑战。

一、土地利用变化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田逐渐被城市建设所取代。

大量农田转向工业园区、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建设,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影响。

此外,城市扩张还引发了大量土地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过度的土地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的加剧。

同时,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需求增加,对土地的要求更高。

因此,大量农用地被转化为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压力。

此外,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引发了城市扩张,导致城市建设用地的大量消耗。

土地资源的紧张不仅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空间,而且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

二、生态环境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过度的土地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加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其次,农田的减少引发了粮食安全问题,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快速人口增长使得粮食供应压力增大。

农田面积的减少还让农业生产面临着更多的生态和环境挑战。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还带来了大量的工业污染和交通尾气排放,给空气质量和水质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工业园区和交通枢纽的建设使得大量的废水和废气排放到环境中,加剧了水、空气的污染程度。

长期以来,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大量建设和人口密集的城市也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城市建设引发了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城市的随机扩张还造成了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水污染问题的加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长三角土地开发的集约化利用研究

长三角土地开发的集约化利用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3年第 1 9卷第 3期
J O U RN A L O F C H O N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 o 1 . 1 9 N o . 3 2 0 1 3
利 用考核 体 系等 。
关 键词 : 长三 角 ; 土地 开发 ; 集约 化利 用 ,
中图分 类号 : F 0 6 1 . 6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5 8 3 1 ( 2 0 1 3 ) 0 3 - 0 0 0 1 0 - 7
长 三 角 经 济 圈 主 要 由上 海 、 江苏、 浙 江两 省一 市 组 成 , 本 文 所 使 用 的 长 三 角 相关 数据 均按 照上 海 、 江苏 、 浙 江 两 省 一 市 进 行 统 计 。 目前 长 三 角 经 济 圈 区 域 经 济在 全 国乃 至 在 世 界 迅 速 崛 起 , 到 2 0 1 0年 , 长 三 角 地 区 的城 市 化 率 已超 过 6 0 % , 快 要 进 人 城 市 化 高 级 阶段 ; 工 业 化 发 展 已 初 步 进 入 后 期 阶段 ; 人 均 GDP达 到了 7 8 0 0美 元 。 工 业 化 、 城 市化 、 现 代 化 已成 为 长三 角 地 区 发展 的必 然趋 势 。 在此 背景 下 , 土地 资源 的紧缺 越来 越成 为 了长三 角经济社 会 发展 的硬瓶 颈 。


长 三 角 土 地 资 源 日益 紧 缺
长三 角地 区 的土地 资源历 来 十分 紧张 , 居 住 人 口多 , 人 均 耕 地 面 积 少 。尤 其 是在 当前 城市 化加 速度 发展规 律 的推动 下 , 在“ 率先 建 成全 面小 康社 会 , 率 先基

城市化进程中集约化用地的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集约化用地的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集约化用地的研究1. 引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资源呈现出日益紧张的趋势。

为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并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集约化用地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化进程中集约化用地的研究。

2. 集约化用地的概念集约化用地是指在有限的土地区域内实现高效、经济、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

通过集约化用地,城市可以在占地面积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 集约化用地的原则(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采取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规划,使不同类型的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充分发挥土地的功能和效益。

(2)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开发利用率,确保土地的高效使用。

(3)节约土地资源:采取节约型用地方式,减少土地的占用,实现同样功能与服务下的土地节约。

(4)保护生态环境: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4. 集约化用地的方法与策略(1)混合用地:将不同功能的用地合理组合在一起,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例如,将住宅区与商业区、公共设施区、休闲娱乐区相结合,减少通勤距离和交通拥堵。

(2)空间整合:通过整合零散的土地资源,形成连续、高效的用地格局。

例如,整合多个小型业务用地,构建大型综合用地,提高土地的集约度。

(3)产城融合:将生产要素与城市功能相结合,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市规划和设计。

例如,将工业用地与商业、科研机构等聚集在一起,形成产城融合的综合发展模式。

(4)公共交通优先: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为此,需要完善公共交通网络、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票价等措施。

5. 集约化用地的优势和挑战(1)优势:-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获得更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 减少土地占用,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

-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整体竞争力。

(2)挑战:- 城市扩张的压力使得空间资源更加紧张,制约集约化用地的发展。

在借鉴长三角地区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几点建议

在借鉴长三角地区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几点建议

招商引资工作在借鉴长三角地区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几点思考7月1日-7日,市委组织部、市投资局在上海展望学院组织了为期7天的招商引资培训。

全市15个县市区47名投资促进干部参加了培训。

通过学习考察,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迪,特别是他们思想解放程度之深、招商引资力度之大、服务水平之高、发展速度之快,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

现结合遵义招商引资现状提出几点思考:——领导重视,加强引导。

作为招商引资工作,是克服要素制约,解决缺钱、缺地问题的“杀手锏”,是遵义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助推器,是做大、做强“遵义经济”的生命活水,要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生命线”工程、“一把手”工程,只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长期抓,招商引资工作才能有新的进展。

同时,必须做好政策导向:一是要加大对产业招商的引导,鼓励多招国家鼓励、前景看好、市场急需,以及产业链较长、带动较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项目。

二是要大力提倡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关系,致力于在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利用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摒弃以大量消耗土地资源为代价的错误发展模式,积极提倡、扶植“零土地技改”、“无土地招商”和“楼宇招商”,多招投资密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项目,提高土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

三是做好统筹兼顾,坚持高效、科学、合理利用资源。

通过建立大项目评估机制,对引进的大项目进行筛选,对项目的规模、质量、投资强度、科技含量以及能产生的综合效益等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和论证,科学合理地制定项目规划,核定用地面积,以减少盲目招商、盲目圈地的行为,确保土地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招商引资,环境是基础,项目是生命,服务是品牌,产业是支撑,创新是根本,招商引资要不断总结和提高,发现问题是政绩,直面问题是责任,研究问题是进取,解决问题是能力。

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必须认真分析招商所面临的形势、困难和问题,解放思想,定位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在确保总量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益和质量,这是招商引资的目标和责任所在。

“三地协调”的土地利用分区及其管制研究——以江苏省昆山市例的开题报告

“三地协调”的土地利用分区及其管制研究——以江苏省昆山市例的开题报告

“三地协调”的土地利用分区及其管制研究——以江苏省昆山市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要求对土地进行高效利用和合理规划。

然而,由于区域的不同,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三地协调”模式,即城乡统筹、跨区整合和协同发展。

在‘三地协调’模式下,土地利用需进行更精准的规划和更有效的管制。

因此,本研究旨在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探讨“三地协调”的土地利用分区及其管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 探讨‘三地协调’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包括利用分区的确定、分区政策的制定、管制标准的设定以及协调机制的构建等。

2. 分析昆山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3. 基于“三地协调”模式,结合昆山市的实际情况,提出适用于昆山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制措施。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三地协调’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及其制定过程。

2. 昆山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3. 基于‘三地协调’模式的昆山市土地利用分区详细划分与管制标准设定。

4. 江苏省昆山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验研究分析。

5. 结果解读和案例分析。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三地协调”模式下土地利用规划和管制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昆山市及其他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制工作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激发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和研究成果,深入了解‘三地协调’模式下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制。

2. 实地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了解昆山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归纳法与演绎法:通过对昆山市及其他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的先前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演绎出‘三地协调’土地利用规划和管制方案。

4. 宏观分析法:对昆山市和其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建立科学的土地利用模型。

062.城中村土地粗放利用解析与集约化利用对策

062.城中村土地粗放利用解析与集约化利用对策

城中村土地粗放利用解析与集约化利用对策胡雪倩,谢亚,吴迪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迅速扩展,大量农村被城市所包围,由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隔离,致使这些村庄未能真正融入城市。

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城市建设由向外扩展转为内部更新,城中村尚未完全释放的土地价值,成为关注热点。

本文以实证研究基础,切入城中村的土地利用与更新问题。

首先,本文简单梳理了南京市区城中村的梳理、类型、改造等情况,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

其次,选取了红花村进行深入研究,从宏观区域对接—中观土地利用—微观个体生活三个层面对其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剖析,说明了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相关规划要求等情况,进一步挖掘到在这些情况下孕育而生的特殊土地经济依赖模式,并指出其潜在的社会问题。

最后,笔者试图从土地管理、土地利用和物质环境更新的角度提出集约化策略。

关键词:城中村,土地利用,粗放利用,集约化1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快速城市化导致“城中村”的出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迅速扩展,越来越多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村镇被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

但由于土地所有制、户籍管理、社会福利保障等多方面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阻碍,这些村庄未能全面纳入到城市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之中,在土地利用、经济、环境等方面与城市建设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保留了大量的村庄特征,从而形成了“城中村”。

1.1.2经济转型对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型时期,但城市土地粗放利用阻碍了经济发展,给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改变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的现状,缓和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土地利用实现集约化已刻不容缓。

“城中村”作为“城市里的乡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其土地利用结构混乱、利用率低下,是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的典型。

本文对“城中村”土地利用进行研究,分析粗放利用现状,提出“城中村”土地集约化利用对策,有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013 年第 19 卷第 3 期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表 1 “十一五” 期间上海市 GDP 与耕地变化状况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0 比 2005 变化情况 GDP 总值 / 亿元 9 248 10 572 12 189 14 070 15 046 16 872 增加 7 624 增加率 82% 耕地面积 / 亩 3 559 500 3 120 000 3 090 000 3 075 000 3 034 500 3 015 000 减少 544 500 减少率 15% 人均耕地 面积 / 亩 0. 20 0. 17 0. 17 0. 16 0. 16 0. 13 减少 0. 07 减少率 35% 年份 , “十一五” 综合来看 期间, 长三角地区苏浙沪三 省市 GDP 从 41 264 亿元增长到了 85 002 亿元, 共增 加 43 738 亿元, 增长率为 106% ; 耕地总面积( 浙江 省为农作物播种面积) 则从 11 783. 42 万亩减少到 了 10 934. 94 万 亩, 共 减 少 848. 8 万 亩, 减少率为 7. 2% ; 人均耕地面积( 浙江省为农作物播种面积) 则 从 0. 83 亩减少到了 0. 70 亩, 减少率为 15. 7% ( 表 4) 。 表4 “十一五” 长三角地区 期间 GDP 增长、 耕地面积减少情况 GDP 总值 / 亿元 41 264 85 002 耕地面积 / 亩 人均耕地面积 / 亩 ( 浙江为农作 物播种面积) 117 834 150 109 349 389 ( 浙江为农作 物播种面积) 0. 83 0. 70
“十一五” 从表 3 中可以看出, 在 期间, 浙江省每 增加 1 亿 元 GDP 则 减 少 农 作 物 播 种 面 积 384 亩 ( 5 299 350 亩 ÷ 13 809 亿元 = 384 亩 / 亿元) 。 在 “十 二五” 期间, 按照规划, 浙江省的 GDP 要从 2010 年 的 27 227 亿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40 005 亿元, 将新 如果用地方式不改变, 经济增长方式 增12 778 亿元, 2015 不调整, 按照 384 亩 /1 亿元的比值关系, 那么, 年 则 还 要 减 少 农 作 物 播 种 面 积 4 906 752 亩 ( 384 亩 × 12 778 4 906 752 亩) 。 即 现 有 的 37 269 750 亩耕地还要减少 13% 。 , “十一五 ” 再单纯从耕地面积减少情况来看 期 间, 长三 角 地 区 耕 地 面 积 ( ( 浙 江 为 农 作 物 播 种 面 积) 从 2005 年的 11 783. 42 万亩减少到了 2010 年的 10 934. 94 万亩, 减少率为 7. 2% , 人均耕地面积从 2005 年 0. 83 亩减少到了 2010 年的 0. 70 亩, 减少率 “十二五” 为 15. 7% ( 表 4 ) , 如果 期间, 这种用地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不调整, 还是按照 7. 2% 的减 不改变, 少率来减少耕地面积, 还是按照 15. 7% 的减少率来 减少人均耕地面积, 那么到 2015 年时, 长三角地区 的耕地面积将只剩下 10 147. 62 万亩, 人均耕地面积 也将从 0. 70 亩 即使按现在长三角地区的人口计算, 减少到 0. 59 亩, 远远达不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 到 2020 年时, 长三 人均 0. 8 亩警戒线。 照此下去, 角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到半亩了 。 二、 长三角土地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分析 造成长三角土地资源紧缺现状的原因, 既有长三 角地区人多地少, 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客观原因, 也有 人为造成的粗放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主观原因。 近年来, 在长三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 走的是一条 单纯依靠增加土地供应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粗放、 浪费、 效益低下、 消 耗的土地资源过大。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 一) 土地开发利用项目用地过于浪费 改革开放以来, 长三角地区在土地开发利用上
表 2 “十一五” 期间江苏省 GDP 与耕地变化状况 2005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GDP 总值 / 亿元 18 599 21 742 25 741 30 982 34 457 40 903 耕地面积 / 亩 71 705 550 71 145 000 70 957 200 70 779 900 70 320 900 69 064 639 人均耕地 面积 / 亩 变化 0. 96 0. 94 0. 93 0. 92 0. 91 0. 88 根据苏浙沪三省市制定的“十二五 ” 发展规划, “十二五” 上海市在 期间 GDP 平均增速为 8% , 按此 到 2015 年 GDP 将达到 24 790 亿元, 将比 2010 计算, 年的 16 872 亿元新增 7 918 亿元; 江苏省在“十二 五” 期间 GDP 平均增速为 10% , 按此计算, 到 2015 年 GDP 将达到 65 875 亿元, 将比 2010 年的 40 903 “十二五 ” 亿元新增 24 972 亿元; 浙江省在 期间 GDP 增 速 为 8% , 按 此 计 算, 到 2015 年 GDP 将 达 到 2005 - 2010 年, 浙江省 GDP 从 13 418 亿元增长 到了 27 227 亿 元, 增 加 了 13 809 亿 元, 增加率为 103% ; 农作物播种面积则从 4 256. 91 万亩减少到了 3 726. 97 万亩, 共减少 529. 93 万亩, 减少率为 12% ; 人均播种面积则从 0. 87 亩减少到了 0. 68 亩, 减少
[2 ]
( 表 2) 。
收稿日期: 2012 - 10 - 26 “长三角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研究” ( 07JA790052 )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作者简介: 朱同丹( 1955 - ) , 男, 江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全国政策研究会副会长, 江苏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 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 主要 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区域与城市经济、 自然辩证法以及公共 关系学研究。
[1 ]
( 表 1) 。
2005 - 2010 年, 江苏省 GDP 从 18 599 亿元增长到了 40 903 亿元, 增加了 23 304 亿元, 增加率为 120% ; 耕地总面积则从 7 170. 55 万亩减少到了 6 906. 46 万亩, 共减少 264. 09 万亩, 减少率为 3. 7% ; 人均耕地面积则从 0. 96 亩减少到 减少率为 8. 3% 了 0. 88 亩,
[3 ] 率为 22% ( 表 3 ) 。
2010
情况
减少 0. 13 增加 43 738 减少 8 484 761 增长率 106% 减少率 7. 2% 减少率 15. 7%
2010 比 2005 增加 23 304 减少 264. 09 万亩 减少 0. 08 变化情况 增加率 120% 减少率 3. 7% 减少率 8. 3%
区域开发
1
2013 年第 19 卷第 3 期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19 No. 3 2013
长三角土地开发的集约化利用研究
40 005 亿元, 将比 2010 年的 27 227 亿元新增 12 778 GDP 总 亿元。按此统计, 长三角三省市到 2015 年, 将比 2010 年的 85 002 亿元 值将达到 130 670 亿元,
[4 - 6 ] ( 表 5) 。 增加 45 668 亿元, 增长率为 54%
“十一五”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 在 期间, 上海市每 增加 1 亿 元 GDP 则 减 少 耕 地 71 亩 ( 544 500 亩 ÷ 7 624 亿元 = 71 亩 / 亿元) 。 在“十二五 ” 期间, 按照 规划, 上海市的 GDP 要从 2010 年的 16 872 亿元增 长到 2015 年的 24 790 亿元, 将新增 7 918 亿元, 如 经济增长方式不调整, 按照 71 果用地方式不改变, 2015 年则还要减少耕 亩 /1 亿元的比值关系, 那么, 地 562 178 亩( 71 亩 × 7 918 = 562 178 亩) 。 即现有 的 3 015 000 亩耕地还要减少 19% 。 “十一五”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 在 期间, 江苏省每 增加 1 亿元 GDP 则减少耕地 113 亩( 2 640 911 亩 ÷ “十二五” 23 304 = 113 亩) 。在 期间, 按照规划, 江苏 省的 GDP 要从 2010 年的 40 903 亿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65 875 亿元, 将新增 24 972 亿元, 如果用地方 式不改变, 经济增长方式不调整, 按照 113 亩 /1 亿元
朱同丹
(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
摘要:“十一五” 期间, 长三角地区 GDP 显著增长, 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土地资 “十二五” 源的粗放式开发利用。要在 期间防止长三角土地资源紧缺状况继续恶化 , 必须显著加大对土地实 行集约化开发利用的强度。 主要对策有进一步改进与深化农村“三集中 ” 模式,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扣紧土 地开发利用环节, 强化用地批后监管, 有效利用暂闲耕地, 积极推进土地复垦, 用活土地置换政策, 构建土地 利用考核体系等。 关键词: 长三角; 土地开发; 集约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 F061. 6 文献标志码: A 5831 ( 2013 ) 03000107 文章编号: 1008-
2010 比 2005 增加 13 809 减少 5 299 350 变化情况 增加率 103% 减少率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