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与对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刘庆斌来源:《求知》2015年第07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时指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只有让更多的农业人口实现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待遇与市民均等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受到诸多问题的影响和制约1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户籍制度是造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性制度之一。
长期以来,这一制度的存在,导致从总体上将农村农民与城市市民逐渐分离开来,并由此附加了不同的身份功能,表现在城市市民享受良好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和子女教育,而进城农民则在某种程度上遭受城市社会的排斥,使得他们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保等诸多方面的权利不平等或者缺失。
近年来我国大量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大都没有从根本上实现身份功能的转换,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性制度障碍就是户籍制度。
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又明确提出,将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的合法权益。
至此,意味着户籍制度改革才真正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但是,中央政策的善意如何才能转化为民众的福祉,并切实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分以后,如何真正打通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则考验着各级政府的决策智慧和执行力。
一旦推进迟缓,或者难以落实,必将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思考
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思考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转移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农村转移人口已超过2.5亿,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口已经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多年,但仍未完全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合法的城市居民。
对于农民工来说,获得合法居住权、劳动权、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是他们走向城市化的必经之路。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问题。
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目前,我国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不够成熟完备。
农村转移人口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难以保障其劳动权益和生活权益,给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
其次,农村转移人口素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难融入城市社会,面临着各种就业和生存问题。
最后,农村转移人口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获得城市居民基本福利和保障。
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具体措施如下: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体系是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政府应当完善农村转移人口工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确保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和待遇,布置规定农民工就业合同、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并成立与农民工有关的仲裁、监督机构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鼓励农村转移人口学习和培训由于农村转移人口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学习和培训,专门开设与城市生活和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门课程,提高农民工素质和能力,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村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是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政府应当加强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农民工提供更完善的社保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和权益。
增加城市居住权在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力度保障农民工的城市居住权。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与对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农村地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减少,导致农 村经济发展滞后。
农村社会结构变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留守儿童、空巢 老人等问题凸显。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0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社会不平
等现象可能加剧。
社会稳定性风险增加
保障。
完善土地制度
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土 地权益,允许土地流转或退回 原集体。
建立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取消城乡户籍限制,实现 人口自由流动。
住房保障政策
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住房补贴 或公租房等住房保障措施。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和能力
总结词
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技能 和综合素质。
城市规划和管理滞后
城市规划和管理滞后,未能及时适应农业转移人 口市民化的需求,导致他们在城市中面临各种问 题。
0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人口压力增大
随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 人口数量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住房等需求也随之 增加,给城市发展带来压力。
城市经济发展动力
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的 机会和质量普遍较低,存在教育不公的问 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1 2 3
制度障碍
现行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存 在制度性障碍,限制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 程。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市民 化进程存在差异。
来源。
0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低
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及建议
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及建议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困难问题一是农业专业人口素质偏低,就业情况不良。
目前城市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一部分也是农村的佼佼者,但是农业转移人口总体上的文化技术水平和能力素质都不高,进城就业的竞争力比较低,特别是在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城农民大多专业技能差,不能满足企业开展需求,企业用工难和农业转移人员就业难的双重矛盾并存。
尽管目前人社、教育、农业等多个部门都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任务,但存在培训资源不集中、培训工程分散、技能培训质量不高等问题。
同时,农民大都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开展,加上季节性农忙影响,对集中脱产培训不积极,组织培训的难度较大。
所以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从事职业主要是建筑装潢、货运安装、酒店餐饮服务、商场销售以及食品、服装加工等以体力为主的劳动,收入低且工作不稳定。
真正自己从事个体经营的很少。
进城打工农民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低而不稳。
有的没有固定职业,找不到就业门路。
社区建设管理滞后,难以适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需要。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社区根本划归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不等同于村委会建制,也不属于行政、事业管理范畴,社区工作人员未纳入编制管理,工资待遇低,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效劳职能缺失。
社区重管理轻效劳,大部分从事的是相关部门延伸出来的工作职能,加之社工人员队伍素质参次不齐,提供专业效劳力量薄弱,难以满足效劳对象特别新增农业转移人口的需求。
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加大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统筹管理的难度。
农业转移人口管理涉及公安、人口、教育、卫生、人社、住建等多个部门。
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建立起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但信息资源在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横向共享、流通还不畅通,一些公用信息例如流动人口规模、转移人口数量、在校学生规模等数据资源难以共享,基于人口的各类统计工作口径差距大,加大了新增城镇人口有效管理的难度。
新时期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问题分析
新时期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问题分析【摘要】本文围绕新时期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若干问题展开分析。
在文章提出了研究的主题,并引出了后续内容。
在分别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背景、影响、困境、对策和未来发展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背景的社会变革和政策导向,然后探讨了市民化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接着指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存在的困境,如城市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限制和社会融合问题。
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放宽户籍制度和加强社会保障。
最后展望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未来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分析、背景、影响、困境、对策、未来发展、结论。
1. 引言1.1 新时期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问题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转移人口逐渐向城市迁徙,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社会经济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空缺和农业生产力下降。
城市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也加快了农村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吸引他们进入城市。
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
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中面临着就业歧视和生活困难,城市化进程并没有完全解决他们的问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导致了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给农村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
城市化进程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
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关注,促进他们在城市的融合。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情况汇报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情况汇报各位领导: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们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进行了全面汇报。
具体情况如下:一、工作总体情况自国家实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以来,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投入力度。
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
二、政策措施1. 完善市民化政策: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市着力完善市民化政策,特别是对于市民化补贴、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确保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权益得到保障。
2. 加大资金支持:政府出资设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资金,用于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市民化补贴、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有效解决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资金困难问题。
3. 多渠道引导就业:我市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市劳动力市民化水平。
三、工作成效1. 市民化率不断提升: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资金支持的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率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我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率达到了80%以上。
2. 就业创业效果明显:通过政府资金支持和引导就业创业,农业转移人口不断增加,就业创业效果明显,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了社会保障覆盖面,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1. 资金支持不足:目前,市民化资金虽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仍然不足以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市民化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资金支持到位。
2. 就业培训不够精准: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培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培训内容和形式不够精准,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培训,提高其就业质量和技能水平。
3. 社会融入程度有待提高: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社会融入程度有待提高,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培训和帮扶力度,提高其社会融入能力。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摘要】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着就业困难、社会保障缺失、城市生活成本高等现实困境,急需化解。
政府应当引导和支持农民工有序转移,建立健全的城乡统筹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推动农业转移人口顺利融入城市生活。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庞大,市民化问题日益凸显。
农民工在城市遭遇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不完善,生活成本高昂等困境。
应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困境,提出政府引导和支持、建立健全的城乡统筹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化解之道。
只有通过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顺利过渡,促进城乡发展和社会和谐。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实困境、就业困难、社会保障、城市生活成本、政府引导、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市民化过程中,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和隔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就业困难、社会保障缺失和城市生活成本高等困境,如何有效化解这些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挑战。
问题意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许多农民在城市生活中遭遇种种困境和挑战。
他们往往缺乏城市就业技能,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同时也面临着城市生活成本高昂、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
这些困境不仅影响着农民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我们亟需思考如何化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为他们走向城市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1.2 问题意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希望在城市中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一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业困难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摘要】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着诸多困境,包括城市户口限制、就业机会不足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政策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教育培训被认为是解决困境的有效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放宽城市户口限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缩小城乡差距,改善转移人口的生活条件。
教育培训也是关键,通过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水平,提升他们在城市就业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境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实困境,城市户口限制,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政策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教育培训。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转移人口占据着很大比例。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涌入城市,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一方面,城市户口限制使得他们无法获得城市居民的权利和福利;就业机会有限,许多农民工只能从事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许多农民工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和权益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化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来促进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消除城市户口限制,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
城乡一体化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可以促进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和发展。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也是解决困境的有效途径。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以为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铺平道路,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1.2 问题意识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农业转移人口。
这些农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分析
范畴有广义和狭 义之分 。 广义的农业转移 人口其范畴相 当宽 泛, 凡是 目前依 旧保 留农 民身 份即农业人 口户籍 的 , 被 企事
无法实现身份的转变 、 经济地位转变的同时无法实现社 会地
位 的转 变 、 转 变 中 公 民权 无 法 得 到切 实 保 障 , 这_ _ _ _ = _ 方 面 严 重
其次 , 基 于户 籍 制 度 基 础 之 上 的社 会 福利 制度 也 出 现 分
首先, 城 乡分 割 的二 元 制 度 带 来 的户 籍 制 度 严 重 影 响农 业 转 移 人 口市 民化 的 进 程 。 户籍 制 度 是 基 于 建 国初 期 我 国 对
门之间实现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但 是城 乡劳动力市场的完 全统一并没有实现 。 城乡劳动力市场 的分割不仅阻碍了农业 转移人 口的有 序 、 有效转移 , 而 且导致 了就 业中对农业 转移 人 口的各种歧视 。 农业转移人 口就业 中的不公平 主要表现在
以下五个方而 : 农 业 转 移 人 口进 入 城 市 劳 动力 市场 就业 的 成 本高 ; 农 业 转 移 人 口被 排 挤 在 次 级 劳 动 力 市 场 就 业 ; 大 多 数 农 业 转 移 人 口的 【 : 作环境 差 、 待遇低 ; 农业 转移人 i - 1 在 城 市
人 口在城乡 、 地域之间的流动没有设置政策壁垒 。
2 0 1 5 年第 1 4期 总第 2 6 8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 ONOMI C RES E ARCH GUI DE
No . 1 4, 201 5
S e r i a 1 No . 2 6 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问题及解决对策
结 构 的根 本性 制度 之 一 。长 期 以来 . 这 一制 度 的存 在 . 导 致 从总 体 上将 农 村农 民 与城 市 市民 逐 渐 分离 开 来 .并 由
决和 落 实 的现 实 问题 2 . 进城 农 民住 房 问题 住 房是 决定 一个 人或 一 个家 庭
生 活方 式城 镇 化 、 待 遇 与市 民均 等化 . 才能 从 根本 上 提高
新 型城 镇化 的 质量和 水平
在 一个地 方 能否 长期 居住 、 生活 和工 作 的重要 载体 。进城
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留思 考 {
农业转移 人 口市 民化 的现实 问题
及解 决对策
文/ 刘 庆 斌
习近 平 总 书记 在 主持 召 开中 央财 经 领 导小 组 第 九次 会议 时 指 出 : “ 推进 城镇 化 的首 要 任 务是 促进 有能 力在 城 镇 稳 定就 业 和生 活 的常住 人 口有 序实现 市 民化 。” 农 业转 移 人 口市 民 化 是 我 国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建 设 的历 史 任 务 .
届 三 中全 会 明 确 提 出 . 要 创 新 人 口管 理 . 加 快 户 籍 制 度 改 革 .稳 步 推 进 城 镇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常 住 人 口 全 覆 盖 。 2 0 1 4 年7 月 国务 院 发 布 的 《 关 于进 一 步推 进 户籍 制 度 改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首先,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农村时享有相对完善的农村集体经济的社会保障,但在市区,其社会保障待遇并不与城市常住人口相同。
这一不平等待遇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在选择是否市民化时存在犹豫。
对此,应该加快建立完善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他们在市区享受到与城市常住人口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其次,户籍制度限制是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在市区往往无法获得城市户籍,导致他们失去了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权利,例如教育、医疗、住房等。
应该逐步户籍制度,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户籍与居住城市的对接,使他们能够获得与城市常住人口相同的公共服务。
再次,技能水平不足也是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转移劳动力通常缺乏城市工作所需的技能,不适应城市非农产业的需求。
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以适应城市工作的需求。
同时,要优化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提供培训机会,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此外,居住成本高昂也是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因素之一、许多农业转移人口由于经济压力的原因,无法在城市购买房产或租赁高质量的住房,这也限制了他们实现市民化的意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力度,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经济适用的住房选择,降低他们的居住成本。
综上所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受到很多制约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户籍制度限制、技能水平不足、居住成本高昂以及文化和社会适应问题。
为了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该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降低居住成本,同时提供文化适应支持。
只有通过和政策的支持,才能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促进农村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言稿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言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要谈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逐渐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过程。
这个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在为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背景和意义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且绝大部分人口还依赖农业为生。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是农民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要求。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可以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还能够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增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相对较差,容易遭遇低薪、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社会保障不完善,心理压力大。
其次,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户籍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户籍制度仍然存在隔离户籍与公民权益的问题,农村转移人口很难在城市获得平等的待遇。
再次,农村转移人口还面临着文化差异和社会适应问题,很多农民朋友在进城后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习惯性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市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很难完全融入城市生活。
最后,农村转移人口还面临着就业技能不适应、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导致他们在城市中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和建议为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我们要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使农民朋友在城市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其次,我们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获得公平的待遇,解决户籍制度带来的不公平问题。
同时,还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他们在城市中的竞争力。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政策及思考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政策及思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村劳动力流失到城市并成为城市居民的过程。
在中国,这一现象已经持续多年,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以下是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政策及思考的探讨。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1.规模庞大:根据统计数据,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数量已经达到数亿人之多。
农业转移人口主要来自农村劳动力,他们通过进入城市工作、务工、经商等途径实现了市民化。
2.居住状况较差:由于城市房价高企,农业转移人口通常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区,住房条件较差。
很多农业转移人口生活在简陋的出租房、集体宿舍等地方,没有稳定的居住权益。
3.社会保障不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由于户籍制度限制,他们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
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补贴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给农业转移人口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1.解决户籍问题: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户籍问题,包括放宽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落户条件、推行户籍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保障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合法居住和就业。
2.提供社会保障:政府也逐渐增加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包括国家医保、养老保险等。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补贴政策,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
3.促进教育发展: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供义务教育、减免学费、提供就近入学等,以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益。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思考1.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乡结构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需求。
2.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待遇:政府要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提高他们的待遇。
同时,要加大对边缘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
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促进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是中央提出“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城镇化”本质的主要体现,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既具有重要意义和一定的现实基础,也面临诸如产业基础薄弱、就业岗位不足、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资金缺口巨大和城乡二元体制阻滞严重、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足等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
必须通过产业发展机制、成本分担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社会治理体制等相关体制机制的创新,逐步形成一套有效的城乡一体化促进机制,化解当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加快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进程。
标签: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促进机制促进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是中央提出“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城镇化”本质的主要体现,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关乎城镇化质量和亿万农民能否真正分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城镇化只是市民化的载体,市民化才是城镇化的核心。
只有通过扎实推进就近市民化,才能确实使中西部农业转移人口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福利水平得到提升。
推进就近城镇化,必须紧扣“人的城镇化”的核心即农业人口就近市民化。
一、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虽然当前中西部地区整体经济较为落后,大部分中西部省份的城镇化率特别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未来城镇化发展空间巨大。
1.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意义重大第一,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是当前社会代价最小和最受农民拥护的市民化方式。
首先,就近市民化可以缓解“城市病”。
就近市民化主要以县城和城镇为载体,可以避开以往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镇化模式所导致的诸如人口拥挤、交通拥堵、房价飙升、资源超载、雾霾污染等严重的“城市病”,极大缓解大城市的人口、交通和住房等压力,避免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
江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困境
已从 当年劳动力净输出地变为劳动力不足地 ,农村人 口异地转移意愿下降 ,甚至出现 强烈的户籍 “ 逆迁
移 ”需求 。
现状与问题 1 . 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实现就地就近转移 截至2 0 1 3 年末 ,江苏省的城镇化率达 ̄ J 1 6 4 . 1 %, l : k 2 0 1 2 年提高1 . 1 个百分点。作为人 口大省 ,很长时 期 内,江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很大 。但近年 来 ,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基本转 移完毕。就地 就近转移已成为省内农民就业的主渠道。从2 0 0 8 年开
可 以完成 的 。要 求农 民工 以土地 换市 民身份 ,既不 现
( 2) 2 0 1 3 年 ,苏北 地区 的人 口净流 出开始 减
少 ,常 住人 口多 年持 续 下 降 的局 面 发 生 逆 转 ,据统
实 ,也不公平。因此 ,国家有关农民工落户政策的制
定 与农 民工 的需 求之 间 、农 民工 落 户地 的选 择与城 市
工提 供城 镇居 民待遇 ,还 是 为其提 供完 备的劳 动 、医
有竞争力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 就要靠素质高 、 技术强的产业队伍支撑 ,农民工的市
民化 ,是形 成这支 队伍 的重要条件 。 2 .“ 常住化城镇 化”更能促 进我 国城 镇化发展 ( 1 )如 果 农 民工 在某 一 具体 城 市落 户 后不 再 流 动 ,或未 来 流动人 口的数 量在 城市或 城镇 户籍 化过程
得益 于城 乡公共 服 务均等 化进 程推进 较 陕,农 村人 口 制度和就业制度方面障碍。受户籍制度限制 , 全国
范 围 内的农 民工 劳 动力市 场难 以完全 建立 ,农 民工 即
2 0 1 5 / 0 1 I 4 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与对策
0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讨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放宽落户条件
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落户 门槛,打破户籍壁垒,促进人口
自由流动。
实行居住证制度
推行居住证制度,使农业转移人口 在城市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权益。
简化户籍迁移手续
简化农业转移人口户籍迁移手续, 降低迁移成本,提高迁移效率。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01
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他们享
受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待遇。
提高保障水平
02 逐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城市居民
实现均等化。
完善跨地区转接制度
0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跨地区转接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
口在流动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权益。
增加教育资源供给
01
扩大教育资源总量
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城市教育资 源总量,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子女 教育需求。
02
促进教育公平
03
提高教育质量
取消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入学的户 籍限制,确保他们平等接受义务 教育。
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学校的 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 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0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户籍壁垒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实现 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机会。这一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面临许 多挑战和机遇,需要采取相应对策来促进其市民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
人口规模
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庞大,已成为城市人口增长的 重要来源。
地域分布
农业转移人口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部分地区出现集聚现象。
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是仍然存在着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问题。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的市民化问题成为了一个突出的议题。
本文将围绕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展开研究。
一、中小城市农业转移人口现状分析中小城市是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转移目的地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目前我国中小城市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庞大,但是市民化进程相对较慢。
中小城市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户籍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往往难以在中小城市获取户口,并且户籍制度对其实施了严格管控。
户籍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和社会福利待遇,也限制了他们对城市发展的参与度。
2.教育问题:中小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在教育方面往往存在较大的不平等待遇。
这不仅增加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的融入难度,也增加了农村人口回流农村的意愿。
3.医疗问题:中小城市的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农业转移人口在医疗保障方面往往面临不平等待遇。
这不仅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也增加了他们回流农村的动力。
三、中小城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为了推进中小城市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
主要建议如下:1.改革户籍制度:应逐步放宽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获取户口的限制,取消对户籍的歧视性政策,并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社会福利待遇。
通过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2.加大教育投入:中小城市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教育待遇和教育质量,减少教育资源不平等现象。
中小城市可以与发达地区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水平。
3.培育新兴产业:中小城市应通过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经济地位提升。
中小城市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扩大就业市场,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就业。
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转移,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面临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
如何有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当前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一、农业转移人口现状分析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通常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农业转移人口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
这部分人口进入城市后,往往面临着生活条件差、经济收入低、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社会融入和市民化进程缓慢。
这部分人口的迁入也给中小城市带来了就业、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压力。
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必要性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农业转移人口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市民化关系到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改善城市治理的需要。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可以推动城市社会秩序的有效管理,有效开发城市资源,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环境的改善。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促进社会平等和谐的需要。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可以改善自身生活状况,还可以促进城市与农村居民之间的融合,减少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谐。
为了有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及各项福利。
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实现人口流动自由化。
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住房、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等方面。
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应当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政府应当通过加强城乡产业合作、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等措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吸引农业转移人口自愿参与城市发展。
加强社会服务和管理。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分析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RESEARCHGUIDE总第268期2015年第14期SerialNo.268No.14,2015一、农业转移人口的概念界定农业转移人口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独特而备受关注的群体。
农业转移人口不仅作为一个阶层在我国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市场的主力军。
但是却在城市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工资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也不健全,被城市发展不断边缘化,处在一个两难境地。
农业转移人口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农业转移人口其范畴相当宽泛,凡是目前依旧保留农民身份即农业人口户籍的,被企事业单位招用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务,主要依靠劳务工资收入生活的劳动者,都被称为农业转移人口。
而狭义的农业转移人口,一般是指异地流动进城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说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转移人口是目前中国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融入城市变为市民对中国农业人口多、城市化发展慢的国情具有历史性意义。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1.政策层面困境分析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我国长时间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体系使得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这一特点也使我国现在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面临巨大的困境。
首先,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带来的户籍制度严重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户籍制度是基于建国初期我国对人口在城乡、地域之间的流动没有设置政策壁垒。
其次,基于户籍制度基础之上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出现分化,且分化十分严重。
农业转移人口因为其农业户口而面临着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多种福利的限制,而这个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最大的阻碍。
2.社会层面困境分析农业转移人口由于社会、职业、市场和体制之间的转变不是同步进行的,因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流动呈现出了不同步性、不协调性。
在农民工身上,就表现为职业流动与社会身份转变的不一致和不协调[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熊萍
来源:《西部学刊》2016年第13期
摘要:破解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分析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的现状,探析其市民化的困境,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境
中图分类号:F323.6;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三峡工程建设时期,实施了“百万移民工程”。
目前三峡库区大规模的移民外迁已经结束,湖北、重庆两地20多个区县近140万人搬迁,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
三峡库区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保护导致发展受限,如何让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从农民转变为市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后三峡时代”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因此,破解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现状
(一)人口结构分析
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局的“2013年重庆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筛选区域范围包括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的15个区县,即重庆市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江津区、涪陵区、万州区、云阳县、开县、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忠县、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
共调查51527户,总样本158184人。
男性81096人,占51.3%,女性77088人,占48.7%。
样本的平均年龄为38岁。
从受教育程度来分析,除开未满7岁的儿童,95.7%的调查对象识字,4.3%不识字。
具体来说,未上学的占4.7%,小学的占32.4%,初中的占39.8%,高中的占15%,大学专科的占5%,大学本科的占3%,研究生的占0.1%。
总体来看,小学和初中文化所占比例较多,反映出三峡库区的受教育程度偏低。
(二)人口转移现状
1.户口迁移情况
三峡库区的农业转移人口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户籍仍在农村,但已经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工作生活或在农村与城镇之间流动的农业人口,另外一类则是户籍已在城镇,且已在城镇工作生活的一小部分城镇居民。
调查对象中属于“农业户口”的占64.8%,“非农业户口”的占35%,“户口待定”的占0.2%(主要是小孩)。
从户籍人口来看,城镇化率仅35%。
在已登记户口的157852人中,没有离开户口登记地的占48.4%,不足一半。
5%的人离开户口登记地不满半年,14.2%的离开半年至一年,16.8%的离开一年至三年,6.4%的离开三年至五年,9.1%的离开五年及以上。
由此可以发现,三峡库区的人口流动性较大,有51.6%的人离开了户口登记地。
上述人群离开户口登记地的最主要原因是务工经商(占48.4%),其次是拆迁或搬家(占13.9%),第三是随迁家属(占13.4%)。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三峡库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离开户口登记地的原因有显著差异(卡方检验的sig=0.000)。
农业户口(未转为城镇户口)的人群离开户口登记地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务工经商、随迁家属。
而非农业户口(城镇户口)离开的最主要原因是拆迁或搬家、务工经商。
由此可见,移民受三峡工程搬迁的影响较大,由于在新户口登记地找工作困难、没有归属感,所以流动性较大。
2.工作状况
从工作性质来看,除开未满15岁的调查对象(下同),22.8%从事务农工作,6.2%从事务农兼非农工作,45.3%从事非农工作,25.7%未就业。
这反映出三峡库区移民一方面就业率偏低,另一方面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非农工作。
针对未就业的调查对象,90.8%未找过工作,就业意愿偏低。
在最近三个月找过工作的人群中,寻找工作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委托亲友找工作(40.3%)、其他(33.8%)。
仅有7.8%是参加招聘会寻找工作,3.5%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2.9%浏览招聘广告。
这表明三峡库区的失业者就业渠道主要是依靠亲缘关系寻找工作,反映出其社会资本不足。
同时其利用就业服务机构的比例很低。
针对目前有从事工作的调查对象,其工作所处的行业,59.2%集中在制造业,19.1%从事建筑业,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5.94%。
三峡库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对库区移民的吸纳能力不足。
3.社会保险
调查对象中33.8%的人群未参加养老保险,24.8%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8.9%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3.40%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7.30%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80%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可以看出三峡库区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偏低。
3.5%的人群未参加医疗保险,54%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1.2%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2.9%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7%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0.7%参加公费医疗。
总体看来,三峡库区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很高。
不同工作性质的人群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况为:务农人群、务农兼非农工作、非农工作人群、未就业人群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仅为1.5%、6.8%、24%、2.3%。
平均参保率仅为
12.2%。
二、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分析
2013年三峡库区的城镇化率为53.15%,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58.34%。
且从实际情况上看,目前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不完整的城镇化”,还有许多因素阻碍着市民化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市民角色不清,角色转换困难
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由农民角色转换为市民角色的过程。
在这一角色转化的过程中,库区农业转移人口在进入城市后,对市民这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是非常清楚。
并且由于农民角色和市民角色差异大,角色转换困难,极易出现种种不适应市民生活的现象。
[1]
(二)职业技能不足,难以找到非农岗位
由于三峡库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大多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职业技能缺乏,普遍不能达到城市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标准,找工作受到很多限制,只能从事苦累脏、收入低的工作。
并且由于三峡库区受资源环境的制约,第二产业发展受限、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非农就业岗位缺乏,移民在城镇就业更加困难。
(三)移民市民化动力不足,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三峡工程的库区移民搬迁是政府行为,属于被动移民。
农民自身没有积极成为市民的愿望,对于城市生活他们并不觉得足够的向往。
而且由于主观上不愿意适应,客观上也不太适应,因此他们在城市里仍然过着类似农村的生活。
三峡库区移民在迁居到城镇生活,离开了原来的熟人圈,不习惯城市人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又没有完全融入新的邻里关系,这些都使移民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四)政府对软环境重视不足
各级政府对三峡移民搬迁中的硬件设施改造落实到位,但是对移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重视不够。
首先,受三峡工程影响的企业没有及时恢复重建,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其次,移民的就业和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很多移民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第三,移民中青少
年的教育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部分青少年辍学。
第四,尽管政府对移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有所涉及,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没有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
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转化,不仅仅只是身份与地域的表层转换,更重要的是职业与生活方式升级,实现观念提升与自我发展目标,达到实质市民化。
三峡库区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才能破解。
第一,应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发挥集聚优势,促进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
同时,农业转移人口获取一定期限的土地流转收益也可以作为其市民化的资本。
第二,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完善相关领域的配套法律法规,确定户籍管理的功能定位。
第三,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为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使其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就业过程、劳动报酬等。
第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生活。
第五,建立多种层次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逐步改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条件,推进整个家庭的市民化。
[2]第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人素质,促进其观念的转变,变被动移民为主动移民。
鼓励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尽快培养移民对城镇生活的认同感,积极融入城市。
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完善培训市场制度、创新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积累人力资本的经济能力。
第七,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和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注:本论文受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市级经济学特色专业经费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世友.三峡库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角色障碍及其调适策略[J].农村经
济,2004(12).
[2]程姝.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