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新跨越

合集下载

万钢:攻坚克难,努力实现科技发展新跨越

万钢:攻坚克难,努力实现科技发展新跨越
2 0 年 ,我 国 科 技 人 力 资 源 总 量 09
会 发 展 的 支 撑 引领 作 用 日益 凸 显 ,创 达 ̄ 5 0 万人 ,位居世 界第一位 ;研 ,10 J
在党 中央 国务 院的正 确领 导 下 ,在 各 新 型 国家建设 取得 重要 进展 。 主要体 究 与 开 发 人 员全 时 当 量2 9 人 年 ,居 2万 地方 各部 门 的大力 支持 下 ,科 技 工作 现 在 以下 八 个 方 面 : 世界第二位,其 中企业研发人员占到总
技投入 保持 了2 %以上 的年均 增速 , 0
中国 “ 十一 五 ”科 技 ,创 新 型国家建设 取得重要进展
2 0 年 ,党 中央国务 院作 出 《 06 关
2 我 国 中 央 财 政 科 技 投 入 为 00 9年
1 1 亿 元 , 带 动 全 社 会 研 究 与 开 发 科 学论 文总量 跃 居世界 第二 位 ,国际 2 5 ( D) 支 出5 0 -, 。 按 当前 汇 率 科 学 论 文 被 引用 数 由 2 0 年 世 界 第 1 R& 8 27元  ̄ 05 3
战 略 的 核 心 ,提 高 综 合 国 力 的 关 键 。 续 稳 定 增 长 ,2 1 年 国 家 重 点 基 础 研 0 0
经过 五年 的贯 彻落 实 , <:技规 划纲 究计划 ( 7 计划)经费达 ̄ 3 - 元 , <- 4- - I 93 [ 0L ] f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十二五科技工作新局面的意见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十二五科技工作新局面的意见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十二五科技工作新局面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

•【公布日期】2011.02.17

•【文号】国科党组发[2011]1号

•【施行日期】2011.02.1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

正文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十二

五科技工作新局面的意见

(国科党组发〔2011〕1号)

2011年是全面启动“十二五”科技工作各项部署的关键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十二五”科技工作的开局和起步,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总结“十一五”科技改革发展的成就,充分认识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方、各部门、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科技规划纲要》起步阶段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自

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取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高速轨道交通、载人深潜器、65纳米介质刻蚀机、转基因抗虫棉、诱导多功能干细胞、铁基超导、量子通信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任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全社会的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推进。

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9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战并逐渐外溢至科技等领域,将维持自身科技优势、迟滞中国科技发展作为战略博弈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我国国防科技发展面临着严峻威胁与挑战,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加强战略谋划,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发展道路。一、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国防科技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快速起步,历经多次外部封锁,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

就。经过艰辛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逐步建立起独立自主、专业齐全、配套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涌现出一大批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一)建国初期引进仿研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物资资源匮乏、资金人才短缺,外部安全环境十分恶劣,国防科技发展举步维艰。为迅速改变国防科技的落后面貌,中央审时度势,积极争取并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援助。1951至1954年,中苏达成156项重点工业项目的引进协议,其中军工项目占44项。1955至1959年,先后新建和扩建了79个规模较大的军工厂,仿制生产或改进武器装备,开始探索自行研制。经过10年艰苦努力,初步形成了以仿制常规武器为

主的国防科技体系,建立了常规武器装

备生产和协作配套体系。(二)中苏关系破裂后自力更生1960年,苏联全面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停止一切援助。面对苏联毁约停援和严重经济困难,中央坚定了独立自主搞国防尖端技术的决心,树立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指导方针,制定了“科研十四条”和“科研三步棋”政策措施,做出了集中力量突破“两弹一星”技术战略部署,先后动员组织26个部委,20个省、市,900多个工厂、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在完全或基本没有外援的状况下,主要靠自力更生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发射了人造卫星,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和国

新时代、新工大、新使命、新跨越!——在70 周年校庆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新时代、新工大、新使命、新跨越!——在70 周年校庆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新时代、新工大、新使命、新跨越!

——在70 周年校庆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 齐鲁工业大学校长 陈嘉川

70年来,齐鲁工业大学恪守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秉承专注求真的工匠精神,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形成了“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一代代工大人坚守“志以工业兴邦”的家国情怀,为民族解放事业、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

一曲曲壮丽的篇章。

十年前,本刊推出了《高校巡礼》系列报道,报道了有代表性的高校在造纸行业发展迅猛的十几年来取得的成就及为行业发展做出的贡献。而现在,中国造纸行业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因此本刊特推出《新时代纸业高校再巡礼》系列报道,将重点报道在新时代下,各大代表性高校的发展,以及面对新时代的新需求高校将做出如何的调整,来更好地为行业人才需求保驾护航。

本期重点介绍齐鲁工业大学,巧遇齐鲁工业大学70周年校庆之际,借校长陈嘉川在校庆纪念大会上的致辞,让我们全面地了解齐鲁工业大学的发展。制浆造纸工程专业是齐鲁工业大学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专业之一。

新时代纸业高校再巡礼之

齐鲁工业大学

栉风沐雨七十载,弦歌不辍海岱间。70年来,齐鲁工业大学恪守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秉承专注求真的工匠精神,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形成了“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一代代工大人坚守“志以工业兴邦”的家国情怀,为民族解放事业、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

1948年,在解放战争的硝烟炮火中,齐鲁工业大学的前身“胶东工业学校”应运而生。首任校长、军工化学家王旭九同志,曾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研制弹药,种下了工大人创新实干的原始基因。

新时代十年科技伟大成就

新时代十年科技伟大成就
20XX
-
目录
CONTENTS
1 新时代十年科技伟
大成就
2 新时代十源自文库科技伟
大成就
新时代十年科技伟大成就
01
02
03
04
05
06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 革,在党史、新中国 史、改革开放史、社 会主义发展史、中华 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
程碑意义
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 历史性、整体性、格 局性重大变化,成功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走出一条从人才强、 科技强,到产业强、 经济强、国家强的发
展道路
全社会研发投入从 2012年的1.03万亿元 增长到2021年的2.79 万亿元,研发投入强
度从1.91%增长到 2.4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 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 名,中国从第34位上
升到第12位
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 关取得新突破,载人 航天、探月探火、深 海深地探测、超级计 算机、卫星导航、量 子信息等取得重大成
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 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
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成效明显
创新对绿色:发展、生态保 护、民生改善的支撑作用日 益凸显
新时代十年科技伟大成就
科技创新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
THANKS
感谢观看
XXX

科技创新助企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科技创新助企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科技创新助企业发展实现新跨跃

自今年3月份以来,有关“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研究和谋划多次被重点提及。近日,《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山东济南采访时了解到,长期致力于高端耐火保温材料研发与推广应用企业--济南火龙热陶瓷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生产技术革新、电子技术应用、设备升级、材料创新、管理优化等生产要素,成功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目前,该公司凭借拳头产品、研发中独具的核心技术以及企业科学的发展理念,现已发展成为当地行业中的领军型企业之一。

“过去,"保温材料不耐火,耐火材料不保温"成为制约行业长远发展的一大短板。如今,以同时兼具环保、节能、耐火、保温为代表的耐高温隔热新材料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以往的技术壁垒。”济南火龙热陶瓷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济南火龙公司)总经理陈鹤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制造业大国,任何一种节能材料的研发成功和推广应用都会给地球生命质量带来积极改观。与此同时,国家对于生产企业使用环保型节能新材料的呼声越来越高。

火龙公司陈鹤告诉记者,在10年前,他曾向山东大学晶体研究所、无机非金属材料业界前辈、动力热工领域专家多方请教论证,最终确定了以耐火陶瓷纤维为突破口(当时这种高端轻质耐材的应用还不普遍),在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领域的工业窑炉、蒸汽锅炉、余热回收系统进行推广普及应用。

据了解,陶瓷纤维又名耐火纤维,它具备陶瓷的化学性能和纤维状的物理外形,熔点接近1800℃,是多孔轻质耐火和保温材料。它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以往“保温材料不耐火,耐火材料不保温”的技术壁垒。其作为高性能耐火材料在工业窑炉上应用,可使燃料能耗降低至原有的1/2甚至1/3,这对于缓解能源消耗和降低排放无疑是利好的。

树立科学发展观 实现科研新跨越

树立科学发展观 实现科研新跨越

市 场 的竞 争 只 能 是 越 来 越 激 烈 。 锦 州 农 业 科 学 院 的 油 料 育
种 、 粮 育 种 在 全 省一 直处 于 领 先 地 位 . 且 要 大力 加 强 “ 杂 并 特
来 种 子 公 司 为全 院 的 发展 作 出 了 很 大 的贡 献 , 目前 随 着 市 场
竞 争 日益激 烈 . 司 也 在 不 断 地 改造 生 产 加 工 环境 以适 应 市 公
玉 米 市 场 潜 力 很 大 , 州农 业 科 学 院 在 这 方 面 已具 备 一 定 的 锦
业 现 代 化 的 发 展 和 农 民增 收做 出了 贡献 ,但 是 我 们 应 该 看
到 , 着 农 业 结 构 的调 整 , 随 随着 中 央 对 “ 农 ” 持 力 度 的 加 三 支 大 和 市 场 经 济 的快 速 发 展 , 府 和 “ 政 三农 ” 农 业 科 研 工 作 的 对 要 求 也 越 来 越 高 。 州农 业 业 科 学 院 每 年 研 究 的 课 题 有 几 十 锦 项. 取得 的科 研 成 果 也 有 二 十几 个 。 是 , 实 在 农业 生 产 中 但 切 起 到 关 键 作 用 的成 果 却 比较 少 , 们 要 注 意 防 止 科 研 工 作 边 我 缘 化 . 进 一 步 增 强 全 院 科 研 自主 创新 能 力 , 提 高 科 研 水 要 要 平 , 育和 引导科研 人员克服浮躁情绪 . 断拿 出为“ 农 ” 教 不 三

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 新 深 度 融 合 催 生 新 一 代 技 术 群 和 新 产 业 生 长 点 。 能
取得 基础 性 、战略性 、原创性 的重大成 果。要 加快推
源 资 源 科 技 将 推 动 能 源 结 构 战 略 性 调 整 、 促 进 可 持 续 进 国 家 重 大 科 技 专 项 ,深 入 实 施 知 识 创 新 和 技 术 创 新 能 源 和 资 源 体 系 的 形 成 ,材 料 和 制 造 技 术 将 加 速 绿 色 化 、 智 能 化 、 可 再 生 循 环 的进 程 , 空 问海 洋 和 平 利 用
争 取 发 展 主 动 权 。 科 技 竞 争 在 综 合 国 力 竞 争 中 的地 位 更 加 突 出 ,科 学 技 术 E益 成 为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主 要 驱 l 动 力 。 信 息 技 术 、 生 物 技 术 、 纳 米 科 技 、 认 知 科 技 呈
现群 发突 破 的生动景 象 ,知 识创新 、技术 创新 和产 业 内 的 广 大 科 技 工 作 者 要 着 力 提 高 自主 创 新 能 力 ,不 断
化 为 现 实 生 产 力 。要 牢 固树 立 服 务 发 展 意 识 , 更 加 积 健 全 科 学 合 理 、 富有 活 力 、 更 有 效 率 的 国 家 创 新 体 系 。 极 地 投 身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主 战 场 。要 面 向 重 点 产 业 转 型 升 级 ,加 强 系 统 集 成 创 新 ,推 进 信 息 化 与 工 业 化 融 合 , 实 现 关 键 工 艺 技 术 、 高 端 产 品研 发 重 大 突破 ,从 根 本 上 扭 转 重点 产业 关 键核 心 技术严 重 依赖 国外 的局 面。 改 革 开 放 以来 ,我 国 科 技 体 制 改 革 不 断 深 入 ,极 大 解

继往开来 奋发图强 实现航天事业发展的新跨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在庆祝中国航天事业

继往开来 奋发图强 实现航天事业发展的新跨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在庆祝中国航天事业
水下 ,从 固定 阵地发射 到隐蔽
我们研制生产的各类卫星广泛 的 C U T R Ⅱ星 座 一道 ,首 次实 L SE
发射 ,从 基本 型到系列化 ,形 应用于经济 、科 技 、文化教育和 国
现了人类对地球 空间的六点观测 ;
功能齐全 、完整配套 的武器 系 防建设诸 多领域,取得 了显著的社 与尼 日利亚和委 内瑞拉签订的广播
漫征程 中,我们研制 的各类卫星实
现 了系列化 、平 台化发 展,完成了 由试验型 向装备型和业务应用型的
发展推向了新 的高峰。
业创造 了举世瞩 目的辉煌成就
可靠性和成功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5 年 的创业 与发展 ,我国的航 在 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占有 O

席之地。“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 转变,形成 了广播通信 、气象海洋 、
近 国际先进水平。我们 先后研制并
o余颗 各类 卫星 ,直 沿,取得 了令 国人 自豪、世界 具 备了发射 近地轨 道 、太 阳同步轨 成 功发射 了 7 道、地球静止轨道空间飞行器的能 接应用于广播 电视、通信 、气象预
我们研制生产的 战略战术导 弹 力,可靠性 、经济性 、入轨精度和 报 、国土普查 、海洋观测 、导航定
国航天事业迎来 了5 华诞 。 o o 5 年前 ,
我 国 的航 天 事 业 诞 生 在新 中 国 的 摇

5 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5 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科技创新是现代行业竞争乃至全球竞争的关键。这场存在于企业、行业、国家间的竞争,从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表现为你追我赶、水涨船高的状态。今天的时评结构很简单,大家把重心放在素材的积累上。】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大大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科技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清晰路径。【破题快速,点题明确】

原始创新是根本性、基础性的创新。在原始创新上实现“从0到1”的突破,才能衍生出相关的应用和产业,才会有之后“从1到N”的枝繁叶茂。“从0到1”的突破最为艰难,也最为重要、最有价值。18世纪,蒸汽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催生了第一次科技革命,让英国成为世界强国;20世纪,相对论、量子理论、互联网等重大原始创新引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也促使美国迅速发展壮大……“从0到1”的突破是创新王冠上最为璀璨的宝石,它不仅深刻影响着科技发展的走向,也深刻改变着世界发展的格局。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是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当下,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先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引领方向于“无人区”,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从0到1”的突破,带来的往往是重要的核心技术。近日,大大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制造业也一定要抓在我们自己手里。”大大原话可直接积累】。无数事实表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换不来的。2019年,工信部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今天,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是我们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慰问!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我们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我们牢牢把握建设世界

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我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我们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我们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抓住新机遇 实现新跨越

抓住新机遇 实现新跨越

技 园 ,是 我 国 国 防 军 工 基 地 、综 合 性 展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集群 , 力 提 升 战 略 创 新 , 真 贯 彻 党 中央 国务 院 的决 策 着 认 高新 技 术产 业 基 地 和重 要 装 备 制造 业 性 ຫໍສະໝຸດ Baidu 兴产 业 的技 术创 新 能 力 和企 业 的 部 署 .以科 学 发 展 观 为 指 导 ,在应 对
聚 集地 。
自 主 创 新 能 力 ,在 整 合 创 新 主 体 要 国 际 金 融 危 机 , 进 西 安 经 济 社会 发 促
贯 彻 落 实 国务 院批 复 的 《 中一 素 、 新 资 源 要 素 和 创 新 环 境 要 素 方 展 中 创 造 性 地 开展 工 作 , 得 了显 著 关 创 取
型 城 市 和 国 际化 大 都 市 建 设 的 一 个
统 筹 科 技 资 源 , 紧 紧 抓 住 建 立 面发挥更大作用 !鲡 要


l 围科 崇 ■ 牛 技座 囝
化 配 置 是 国 家 创 新 体 系 建 设 的一 点 全 方 位 、 层 次 地 整 合 国 内外 优 源 整 合 、搭 建 区域 合 作 创 新 平 台 ,推 多
项 重 要 任 务 ,也 是 关 系 到 西 安 创 新 质 创 新 资 源 。
进 西部 地 区 经济 社 会 又 好又 快 发展 方

第一议题总结发言稿范文

第一议题总结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总结本次第一议题的讨论内容。本次议题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展开,旨在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创新驱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下是我对本次议题的总结发言。

一、议题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二、议题讨论要点

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举措

(1)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

科技成果转化。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3)优化创新生态。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为创新活动提

供有力支撑。

(4)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

有效对接。

3.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挑战与对策

(1)挑战: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创新人才短缺等。

(2)对策:加强区域创新合作,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

“反映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有怎样的特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反映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有怎样的特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

材料一:

备受各方关注的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卫星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国月球探测自此踏上新征程。

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16个重大专项之一,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将服从和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满足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为目的,把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需求放在首位,力求发挥更大的作用。整个工程规划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求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循序渐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嫦娥工程规划为三期,简称为“绕、落、回”三步走。

嫦娥工程的一期工程-绕月飞行,即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首次绕月飞行。目前一期工程的目标已经在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后全部实现。

嫦娥工程的二期工程-落月探测,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俗称月球车),在着陆器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在地外天体上实施软着陆技术和自动巡视勘测技术。

嫦娥工程的三期工程-采样返回,即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术。

(中新网2010年10月1日《中国探月工程发展规划:“绕、落、回”三步走》)材料二: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3月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7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卫星成功发射,12月14日嫦娥三号着陆月面,着陆器和巡视器(“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分离;随后,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标志着嫦娥三号软着陆成功。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中国人的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利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贡献。

院士当选典礼发言稿范文

院士当选典礼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见证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此,我首先要向组织给予我的信任和肯定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人表示诚挚的敬意!

回顾过去,我深知自己肩负着祖国的希望和人民的期望。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始终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为己任,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努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能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人生中一个新的起点,也是我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动力源泉。

首先,我要感谢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一如既往地发扬“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精神,努力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同事和学生们。在科研道路上,他们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指导,让我受益匪浅。我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团队精神,携手共进,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坚强后盾,是我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关爱家人,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记以下几点:

一、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作为一名院士,我要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1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拓 成 果 不 断 涌 现 ,科 技 改 革 和 对 外 开 养 使 用 力度 ; 展 科 技 对 外 开 放 的 力 ;三 是 扩 大 科 技 开 放 , 以 全 球 视
放 不 断 深 化 , 自主 创 新 能 力和 科 技 广 度 和 深 度 ,努 力 建 设 符 合 社 会 主 野 推 进 创 新 能 力 建 设 , 快 速 提 升 我 支 撑 引 领 作 用 显 著 增 强 ,在 建 设 创 义市场 经济 要求和 科技 发展 规律 的 国 的 科 技 水 平 ,扩 大 中 国科 技 的 国

是 必须 坚 持 科 技 规 划 纲 要 的 战 略
十二 五 ” 表 彰 国 家 “ 一 五 ” 科 技 计 划 工 作 程 。 要 加 强 涉 及 民 生 领 域 先 进 适 用 部 署 :二是 必 须 牢 牢 把 握 “ 十
的先 进 集 体 和 个人 , 并 研 究 部 署 了 科 技 的 研 发 和 推 广, 大 力 支 持 基 础 发 展 的主 题 主 线 三 是 必 须 把 提 高 “ 十二 五 ” 技 工 作 和 2 1年 工 作 。 科 学 和 前 沿 技 术研 究 ,力 争 取 得 一 自主创 新 能 力 作 为科 技 工 作 的 核 心 ; 科 01
S科 工 技 作
2 年全 国科技 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0 1 1
■ 本刊记者 韩 羽
2月 1 日,2 1 8 0 全 国 科 技 科 技 推 动 工 业 化 、 城 镇 化 和 农 业 现 发 展 , 团 结 协 助 ,攻 坚 克 难 , 努 力 1年 工 作 会 议 在 京 召 开 。 会 议 全 面 贯 彻 代 化 ,加 快培 育 和 发 展 战 略 性 新 兴 实现 科 技 发 展 的 新跨 越 。 落 实 党 的 十 七 大 ,十 七 届 三 中 、 四 产业 ,扎 实 推 进 国 家 重 大 科 技 专 项 , 精 神 , 结 回 顾 “ 一 五 ” 技 工 作 , 性 强 的 重 大 技 术 系 统 和 国 家 示 范 工 总 十 科 万 钢 指 出 ,做 好 未 来 五 年 的 科 应 中 、 五 中 全 会 和 中央 经 济 工 作 会 议 尽 快 形 成 一 批 技 术 集 成 度 高 、 带 动 技 工作 , 着 力把 握 好 以下几个方 面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新跨越

徐冠华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指引下,我国科技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科技改革与发展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为目标,实现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新跨越。

一、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布局已经形成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到80年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再到90年代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深化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特别是在过去13年里,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得到了新的调整和完善。

1.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引导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后,如何进一步让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实施第二步战略提供坚实有效的支撑,成为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江泽民同志就此指出:“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七中全会以及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都明确提出,要抓好一大批投入少、效益好、见效快的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等国家级科技计划相继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全面实施。市场机制开始在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工作运行中发挥出基础性作用,大批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投身于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仅星火计划就引导全国上万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大中型企业的100多万科技人员参与其中,以多种形式支援农业和乡镇企业。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在同年5月26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二○一○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九五”计划和长远规划的重要内容。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再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方略之一,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和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3.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了通过深化改革,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和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在同年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要使

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这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更需要通过推进科技创新获得竞争优势,寻求跨越发展和后来居上。为此,科技部等有关部委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为推动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全面启动,与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为目的的“技术创新工程”、以培养科技人才为目的的“211工程”相互关联,有机衔接,在国家宏观层次上形成比较完整的总体科技战略布局。

二、科技事业突飞猛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1990年全国R&D(研究与开发)投入为125.34亿元,占GDP的0.68%;2001年全国R&D投入为960亿元,达到GDP的1.0%,其中企业投入超过60%,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通过实施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等一系列科技计划,我国在许多重要领域取得了大量的创新性成果。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实力已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1.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

基础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如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大陆科钻1井”顺利完成先导钻孔任务,并取得有关数据。首次发现距今约1.45亿年的被子植物化石——辽宁古果,将此前国际公认的最早被子植物起源时间又上溯1500万年—2000万年。1999年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加了被誉为生命“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中国科学家由零起步,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承担的测序任务,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在2001年宣布完成。该成果被誉为基因研究领域“最重要意义的里程碑性工作”,对“新世纪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具有全球性的影响”。这一系列科学发现和发明极大地振奋了我国科技界的创新精神,增强了科技界的凝聚力和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促进了我国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高技术研究领域成果显著。如高性能计算机关键技术的突破,使我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计算机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中,由我国首次提出并开发的TD—SCDMA系统成为国际电信联盟正式采纳的国际通信技术标准。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样机研制成功,使我国对地观测的技术手段和装备水平大大提高。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CIMS)的突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至今除美国之外唯一能够两次获得标志该领域最高国际水平的SME大学领先奖的国家。6000米水下机器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拥有这种技术的国家之一。一批“中国牌”的重要非线性光学晶体新品种的诞生,使我国在人工晶体的研究开发方面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在载人航天技术方面,2000年至今,先后3次成功地发射了神舟号宇宙飞船,在世界上仅次于美俄两国。

2.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1991—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从3000多亿元增加到18000多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超过同期全部工业年均增长速度10多个百分点,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型企业成长起来。到2001年底,全国民营科技企业达100950家,技工贸总收入18471.39亿元,从业人员644.23万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拉动外贸出口增长、优化外贸结构的主导力量。1991年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不到30亿美元,2001年提高到465亿美元。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先后在一些智力资源相对密集的大中城市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2001年,53个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