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模式和优势

合集下载

中国品牌故事营销海外案例

中国品牌故事营销海外案例

中国品牌故事营销海外案例摘要:一、引言: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二、案例一:华为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三、案例二:海尔集团在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四、案例三:阿里巴巴国际化的商业模式五、案例四:中国品牌在海外的传播策略六、结论:中国品牌故事营销对国家形象的影响正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国际市场,成为中国品牌故事的一部分。

这些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成功案例,不仅提升了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还对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传播作用。

一、引言: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

通过多年的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许多中国品牌已经在全球市场上崭露头角。

借助中国品牌故事营销,这些企业成功地将中国元素融入产品和服务,赢得了海外市场的认可。

二、案例一:华为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其产品和服务已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为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得益于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精准的市场定位。

通过持续投入创新研发,华为提供了全球领先的5G技术解决方案,赢得了海外市场的信任。

此外,华为还注重与当地企业的合作,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提升品牌形象。

三、案例二:海尔集团在全球化的战略布局海尔集团是全球大型家电品牌的领导者,其全球化战略的成功实施,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海尔集团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全球化的产业链布局。

同时,海尔还注重品牌传播和文化融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塑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品牌形象。

四、案例三:阿里巴巴国际化的商业模式阿里巴巴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其国际化进程得益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

阿里巴巴通过“跨境电商+本地化运营”的模式,将中国产品推向全球市场。

同时,阿里巴巴还积极布局数字支付、云计算等业务,打造全球化的商业生态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阿里巴巴不断传播中国品牌故事,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

中国品牌外国本土化的例子

中国品牌外国本土化的例子

中国品牌外国本土化的例子中国品牌外国本土化是指中国的品牌在国外市场上采取适应当地文化、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等策略,以达到更好的市场适应性和消费者认同度。

以下是一些中国品牌在国外本土化方面的例子:1. 华为,华为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和智能手机制造商之一。

在国际市场上,华为采取了本土化策略,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进行产品定制和市场推广。

例如,在欧洲市场,华为与当地电信运营商合作,推出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2. 联想,联想是中国著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之一。

联想在国际市场上通过收购和合作的方式实现本土化。

例如,联想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使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广泛的市场渠道和品牌认可度。

3. 海尔,海尔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海尔通过在不同国家建立本土化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消费者习惯进行产品设计和创新。

海尔在美国市场推出了定制化的产品,满足当地消费者对高品质和智能化家电的需求。

4. 美的,美的是中国领先的家电制造商,也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美的通过与国外知名品牌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以提高产品的本土化程度。

例如,美的与日本的东芝合作,在日本市场推出了适应当地消费者需求的空调和冰箱产品。

5. 腾讯,腾讯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也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体。

腾讯在海外市场上推出了本土化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在印度市场推出了本地化的社交媒体平台Hike,以满足当地用户的需求和习惯。

总结起来,中国品牌在国外本土化方面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定制化产品、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本土化的研发和生产基地等。

这些策略帮助中国品牌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消费者认同度。

当前企业国际化战略有哪些新的走向

当前企业国际化战略有哪些新的走向

当前企业国际化战略有哪些新的走向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海外设厂,生产本地化,如海尔。

第二种是自有产品直接出口,如华为和中兴。

第三种是并购国外企业,如联想。

第四种是产品贴牌出口,以浙江温州企业为多。

前三种方式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新走向,也代表中国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下面主要分析这三种类型的国际化战略。

1、海外投资工厂----海尔模式(生产本地化)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启动比较早,这得益于海尔企业领导人的超前战略意识。

成名于电冰箱,继而在家电领域全面开花的海尔在国内站稳脚跟就开始把战略眼光投向海外,在欧洲,在美洲,海尔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直摸爬滚打。

起初,海尔的策略是出口产品,但是发现国外对来自中国的家电认可度不高,而且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对出口有种种限制。

屡败屡战的海尔开始在海外投资工厂,以本土化生产本土化销售为方向,结果不但成功绕过贸易壁垒,而且使海外销售迅速发展起来。

根据美国《家电》杂志2003年全球排名,海尔已经超过了日立成为全球第九位,2004年销售收入超过了1000亿元,进入了世界500强的行列。

2、自主知识产权的自有品牌出口----华为模式2004年是华为国际化战略大获全胜的一年,多年持续的投入终于开始结出丰盛的果实。

这种胜利不仅体现在与IT 巨头思科的官司最终得以和解,而且表现在其产品开始突破欧洲和美国市场,海外产品收入首次超过国内收入,而且表现在击败众多国际巨头,成功成为英国电信的优先供应商,角逐总额达1500亿人民币的电信产品大单。

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终于获得世界的认可,华为开始改变世界的眼光。

华为一直专注于通信技术的进步,每年把不低于销售额10%的经费投入到研发领域,按照华为2004年销售额近500亿的数字计算,华为2005年投入到研发领域的费用接近50亿元,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华为的海外策略也对外直接投资,但是主要是建立研究机构和销售网络。

国货成功转型案例

国货成功转型案例

国货成功转型案例近年来,国货的崛起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国货在过去往往被认为是低价低质的代名词,然而,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努力,一些国货品牌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并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国货成功转型的案例,以探讨其背后的关键因素和启示。

一、海尔:从家电制造商到全球领先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尔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海尔一直致力于家电制造,品牌形象局限于廉价和低端市场。

然而,在全球化浪潮中,海尔意识到仅仅依靠低价和制造能力无法持续竞争。

因此,海尔开始进行战略转型,并注重创新和技术升级。

海尔积极探索智能家居领域,将家电与互联网结合,推出了智能家居解决方案。

通过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海尔实现了从单一家电制造商到智慧家庭解决方案的转型。

海尔建立了一个生态系统,将家电、互联网和用户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供智能化的产品和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这一转型为海尔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海尔凭借创新和技术优势在智能家居领域迅速崛起,成为全球领先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提供商。

海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进入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和家庭,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二、小米:从手机制造商到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智能生态链企业小米是中国知名的手机制造商,创始人雷军始终坚持“逼格与性价比并存”的产品策略,成功地打造了一系列受欢迎的手机产品。

然而,雷军清楚地意识到,单纯的硬件制造难以在市场上长期竞争,因此小米开始进行全面的转型。

小米以互联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智能生态链企业。

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小米推出了一系列周边产品,如智能手环、智能家居设备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智能生态系统。

小米还通过互联网销售模式直接面向消费者,大大缩短了供应链,提高了产品的性价比。

这一全面转型为小米带来了巨大的增长。

小米逐渐从单一的手机制造商转变为智能生态链企业,扩展了产品线,提高了品牌价值。

小米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不断攀升,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领军品牌,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影响力。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

1.开拓一个空荡的市场,主要是把自己置身于这个环境之中经受更多的考验。

2.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采取一路纵队开拓国际市场4.网上销售—零距离销售—人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海尔国际化的步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只不过海尔当时采取的策略是大量向海外出口产品,达到提高海尔知名度的目的。

并且采用的是“先难后易”的战略,即首先进入欧美等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份量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名牌地位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

当海尔产品在当地的销量达到当地建厂的盈亏平衡点时,则开始在当地建立工厂。

所以从1998年开始,海尔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

海尔国际化所采取的策略是在美国、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当地建厂,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和工人都招用当地人,并提出了“三位一体”和“三融一创” 的本土化策略。

同时,海尔还直接在全球各地推出“海尔(Haier)”统一的自有品牌,这也是海尔集团在实施国际化战略一开始就确定下来的目标。

这样既实现了海尔创世界级名牌的目标,又有效规避了反倾销、技术壁垒等风险和麻烦。

海尔这种国际化的思路,拿张瑞敏的话说,就是“首先要让当地消费者认识有这么一个品牌,然后再进一步通过质量、产品创新、当地设厂,让他们认知海尔,了解到我们产品的内涵” 。

目前的海尔,在全球已拥有设计中心18个,贸易中心56个,工业园10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职工总数约30000人,其中海外员工达3000人。

海尔集团正在逐步建立起国际化企业的发展框架。

海尔的国际化在国人看来,似乎是一帆风顺:从1998年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海尔在全球已拥有设计中心18个,贸易中心56个,工业园10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

然而这些数字并不能说明海尔的国际化就没有遇到风险和困难。

在2002年和2003年,由《中国税务》杂志社独家发布年度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上,号称营业额全国最大(2003年达806亿元)的海尔无论百强还是十强都榜上无名。

国际化战略:华为PK海尔

国际化战略:华为PK海尔

对外就 传播 “0 0亿 , 10 世界 的海尔 ”全 球 向国际市场 ,都经过 了十几 年的国际化 , 销 售额是 10 0 0亿元人 民币 , 海外销售在 历程 ,为何在 国际化方面有 这么大的差
10亿 元 左 右 , 占整 体 销 售 额 的 1 %左 距 呢 ? 0 0
右。 华为海外销售额在 2 0 05年 达 4 . 75亿
发达 国家 市场 的表现 也是 差 强人 意 。
打个形象 的 比喻 , 先难 后易 , 就像让 刚 毕业 的小学 生去参加 高考一样 ,结果
可想而知 。 这个 战略“ 看上去很美 ” 逻 ,
辑上也好像 成立 ,但 实际操作 的效果
并不理想 。 华为 国际化采取 的是务 实 的 “ 先 易后难 ” 的战略 。华为 的任正非是 “ 学 毛标兵 ”他 的 国际化 战略是农 村包 围 , 城市 的“ 海外 ” 翻版 , 为 的国 内市场 华
也是通过 先做县城再 做城市 的农村包
围城 市的战略创建起来 的。
这种 “ 先易后 难 ” 的战 略与其说 是
华为 的主动战略选择 ,不如说 在某种 程 度上 也 是 一 种 不 得 已而 为之 的 战
人才 :三 融一创 ” K 输 出 “ P “ 革命 。 赤化全球”
才培养 当地优秀人 才 ; 三步 , 第 逐渐实
输 出派驻海外市 场 ; 二步 , 国的人 第 本
的时候 , 对这个 战略持 怀疑态度 , 海 从 尔海外实 际的运作情 况来讲 ,这个 战 略运作得 也不是很成 功 。海 尔虽然 在 美 国有工 厂贸 易公 司 ,但在美 国市
场一直没 有 占领 主流市场 ,只是在 细 分市场上 小有收 获 ,在欧 洲和 日本 等

华为与海尔PK对比

华为与海尔PK对比

华为的人才战略采用的是“输出革命,赤化全球”方针
华为先从国内大批的向海外输出人 才开拓国际市场,第一步从国内培养 本国的国际化人才输出派驻海外市场; 海尔“三融一创”PK华为“输出革命,赤化全球” 第二步本国的人才培养当地优秀人才; 第三步逐渐实现人才当地化、本土化, 只有部分高层职位由本国人员担任, 甚至全部本土化。
华为国际化采取的是务实的“先易后 难”的战略,起点就是非洲、中东、 海尔“先难后易”PK华为“先易后难” 亚太、独联体以及拉美等第三世界国 家。在经过长达10年的发展中国家市 场的磨砺和考验后,华为的产品、技 术、团队、服务等已日趋成熟,完全 具备了不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竞争的强 大实力。华为才陆续登陆欧洲、日本、 美国市场。
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在他的带领下,海尔从亏空147万元的小厂
发展成为全球营业额1631亿元全球化企业;
据消费市场权威调查机构欧睿国际统计, 海尔已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1988年,任正非创办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他带领下,华为从注册资金2万元的企业 发展为2002年合同销售额221亿元的全国电
海尔的“三融一创” ,即:融资,融智、融文化来创立品牌
海尔国内从事国际市场开拓的销售人 员加上各产品部负责海外销售的人员,加起 来也丌过数百人。所以,海尔海外的销售管 理模式基本是采用区域的代理制为主。主要 是当地成立的独资或合资的销售公司雇佣的 绝大部分是当地的职业经理人。并且海尔负 责海外销售的人员大部分是以商务出差的形 式去管理海外市场,常驻海外的人员很少。 基本是依靠当地的职业经理人来经营和管理。
华为人发挥他们的土狼精神,对市场猎物有机敏的嗅觉,发挥团队合作 的精神,为获取猎物不择手段,不计后果。
海尔“先难后易”的国际化战略 简单的说就是先打开发达国家市场, 后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战略。按海 尔的说法,到消费者最讲究、最挑剔 的市场,到强者如林的成熟市场,摔 打历练,才能迅速成长,占领制高点, 然后,居高临下,进入其它市场。海 尔先后在美国和意大利等地建立了工 厂。

浅析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

浅析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

高继风浅析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与国之间的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层面,选择恰当的国际化战略已经变成企业在跨越国家的竞争中存活下去并盈利的重点。

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重点是品牌间的竞争,让中国品牌走出去,是当前时代赋予中国企业的使命。

而研究企业的国际化,可以更完美的实行“走出去”战略。

如今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对外投资不断增长,海尔从一家小企业成长为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的跨国公司,它的国际化战略对于想要走出去的企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海尔国际化历程海尔国际化主要有四个时期。

从1984年到1990 年属于内向型发展。

在开始建立企业时,海尔对我国消费者的需求爱好进行了调查,创新了产品的外观性能,由于做到了当时市场上难得的创新,海尔很快于我国的家电行业赢得了很大市场,品牌形象也树立了起来。

1990年到1996年是出口时期。

1990年,海尔想要开始做出口,那时的出口市场选择了德国美国。

德国对生产产品的要求十分严格,为了打入这一市场,海尔想到了拿掉冰箱商标和德国生产的冰箱一同让经销商选择。

结果,海尔的冰箱因为性能高价格低获得胜利,拿到了2万台冰箱的大单子,由此开启了国际化道路。

通过一段时间的奋斗,海尔国际化有了很厉害的成绩,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售到美国、中东、日本等地。

1996年到1998年是对外投资时期。

1996年,海尔开始对外投资,建立了位于菲律宾的 CDLKG 电器有限公司。

随后,海尔在马来西亚、印尼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出口了他们的产品生产技术。

后来,海尔投资了美国、印尼、南斯拉夫等地区。

1999 年之后海尔重点实行本土化。

1999 年,海尔于美国创立了第一个本土化公司,该公司设计中心位于洛杉矶、营销中心位于纽约、生产中心位于南卡州,即“三位一体”。

在这之后,海尔按照不同国家不一样的背景环境,实行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以及管理的本土化。

二、海尔国际化策略海尔选择了“先难后易”的策略进入国际市场,也就是首先选择欧美发达国家攻克,后攻克发展中国家。

我们打败国外资本的案例

我们打败国外资本的案例

我们打败国外资本的案例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资本开始涌入市场。

然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些中国公司坚定地站立起来,打败了外国资本。

本文将借助一些案例,分析这些中国公司战胜国外资本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值得其他公司借鉴的建议。

第一个案例是腾讯公司。

腾讯公司是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成立于1998年。

在其成立初期,市场上已经有了一些外国互联网公司,如雅虎和MSN等。

然而,腾讯公司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开发了QQ即时通讯软件,得到了大量用户的支持。

同时,其创新思维也延伸到了游戏,电子商务等领域。

通过这些举措,腾讯成功地打败了外国互联网公司,占领了市场份额。

第二个案例是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是一家中国家电公司,成立于1984年。

在市场上,海尔集团面临着来自国外家电巨头的竞争,如索尼,三星等公司。

然而,海尔集团通过自主创新,推出了“用户创造价值”和“中国造”两个品牌。

这两个品牌让海尔集团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得到了更多的用户信赖。

在此同时,海尔集团也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这些因素共同使海尔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三个案例是华为公司。

华为是一家中国电信公司,成立于1987年。

随着5G技术的到来,全球范围内的电信公司都竞相推出5G技术。

华为公司作为5G技术的领导者,在国际市场上尤其受到了竞争对手的冲击。

然而,华为公司通过在研发、市场拓展、营销和品牌等方面投入巨大的资源和努力,不仅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而且在一些市场上仍然以较大的份额领先着竞争对手。

这些中国公司的成功有着共同的特点。

第一,这些公司具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着优势。

第二,这些公司在产品设计、制造和服务上都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取得了广泛的用户信任。

第三,这些公司注重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为了打败国外资本,其他公司可以从上述的成功案例中汲取经验和启示。

首先,需要注重自主技术创新,不停地投入研发和创新,跟上市场的变化。

中国企业全球化十大模式

中国企业全球化十大模式

中国企业全球化十大模式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道路上,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模式1、海尔安营扎寨模式海尔是国内企业较早走出去的企业,早在中国加入WTO之前。

这种模式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品牌,树立当地企业形象,以便更好地更多销售自己在当地和中国所生产的产品,避免更多的关税壁垒等,如海尔在美国、巴基斯坦等国所建立的生产基地。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获得所在国消费者的信任和欢迎,提高销售,可以回避关税,但挑战是成本较高。

海尔国际化战略,可以追溯到1991年。

当年,海尔开始大量地把家电产品出口到海外,其所采用的策略,就是在美国、德国等当地建厂,直接在当地打品牌。

对于这种国际化思路,张瑞敏曾解说:“首先要让(当地)消费者认识有这么一个品牌,然后再进一步通过质量、产品创新、当地设厂,让他们认知海尔,了解到我们产品的内涵。

”张瑞敏在总结海尔国际化经验的时候只用了很平实的语言:“海尔运用了三个走出去的战术:第一个就是产品走出去、第二个是品牌走出去、第三个是人才走出去。

而支持这三个战术的战略基础是创新和创牌,这三个走出去的关键对海尔来讲就是品牌走出去和持续创新能力;同时三个走出去之间又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产品走出去是品牌走出去的基础,而人才走出去又是品牌走出去的一个保障。

”但是,仅仅把其中的“持续创新能力”、“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和“15年”联系起来,就可以想见其间无数的艰辛、智慧与执着。

2、TCL品牌共享模式TCL的模式是一种品牌共享模式,即将自己在国际上不知名的品牌和国际上知名的品牌结合,带动国内产品走出去,如TCL和德国施耐德,特别是和法国汤姆逊及阿尔卡特等品牌的结合,带动了TCL产品的出口,也带动了TCL品牌的提升。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品牌长期的共享,但也有很大的风险,从长远来看,还是需要最终推出自己的品牌。

TCL国际化“三步走”从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开始,TCL迈出了它国际化的第一步。

中国品牌故事营销海外案例

中国品牌故事营销海外案例

中国品牌故事营销海外案例摘要:一、引言: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崛起背景二、案例一:华为在海外市场的成功拓展三、案例二:海尔集团在全球化的品牌战略四、案例三:小米在国际市场的快速崛起五、案例四:联想集团的品牌国际化之路六、案例五:中医药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突破七、总结:中国品牌故事在海外市场的启示与借鉴正文: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市场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走向世界舞台。

它们在海外市场的崛起,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本文将通过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成功经验,以期为其他中国企业提供借鉴。

二、案例一:华为在海外市场的成功拓展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其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为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得益于其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全球化的市场布局。

华为坚持本土化战略,深入了解当地市场和消费者需求,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迅速融入当地市场。

此外,华为还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和创新,以确保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三、案例二:海尔集团在全球化的品牌战略海尔集团,全球知名的家电品牌,其成功秘诀在于始终坚持品牌战略。

海尔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打造国际化的品牌形象。

同时,海尔注重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以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

在海尔的全球化战略中,本地化生产、研发和营销是关键。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海尔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四、案例三:小米在国际市场的快速崛起小米,一家成立仅几年的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凭借其高性价比的产品和创新的互联网营销模式,迅速在国际市场崛起。

小米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得益于其对全球市场的敏锐洞察和本地化战略。

小米通过线上渠道和社交媒体,与全球消费者保持紧密互动,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推出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同时,小米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系列仓储和物流中心,确保产品快速、便捷地送达消费者手中。

海尔与华为

海尔与华为

海尔PK华为国际化华为海尔海尔和华为都是在国内国际化做的比较早和比较好的企业。

海尔在05年对外就传播“1000亿,世界的海尔”。

全球销售额是1000亿人民币,海外销售大约在100亿元左右。

占整体销售额的10%左右。

华为海外销售额在2005年达47.5亿美元,占同期全球销售额的82亿美元的58%。

产品销售已达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判断一个公司是否国际化,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其海外销售额占全球销售额的1/3以上的话,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

从这个角度评价,华为已是个真正国际化的公司。

华为已把国内销售总部降格为与海外其它八个地区总部平行的中国地区部,可见华为国际市场在华为的重要性。

而海尔国内销售仍占大头,海外销售的话语权还不大,是一个还在国际化征途上的公司。

海尔和华为开始国际化的时间点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在95年左右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已经经过了十几年的国际化历程,为何在国际化方面有这么大的差距呢?海尔是家电行业,华为从事的是通信、IT行业,海尔销售的主要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家用耐用消费品(CONSUMERGOODS),主要是通过大卖场销售。

而华为销售的是针对运营商使用的通信系统,属于基础设施的资本性产品(CAPITALGOODS),一般是用户通过招标直接先客户采购。

虽然,这两个企业在行业背景、产品、渠道等方面有巨大的差异,但在国际化方面还是有可比性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华为和海尔的国际化进行比较和分析:一、国际化战略的路径选择:海尔“先难后易”PK华为“先易后难”。

海尔“先难后易”的国际化战略简单的说就是先打开发达国家市场,后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战略。

按海尔的说法,到消费者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到强者如林的成熟市场,摔打历练,才能迅速成长,占领制高点,然后,居高临下,进入其它市场。

海尔先后在美国和意大利等地建立了工厂。

笔者在服务海尔海外的时候,对这个战略持怀疑态度,从海尔的海外实际的运作情况来讲,这个战略运作的也不是很成功。

中国企业创新国际化的三种模式

中国企业创新国际化的三种模式

新国际化一直以来是中国企业实现技术追赶和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国家“一带一路”宏大战略的提出,更为企业国际化发展和经营提供了有力的宏观环境。

然而,后发经济体在国际化过程中一直以来都面临市场和技术双重劣势的窘境:一方面,由于地缘因素,远离高端用户和主流消费市场;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技术知识落后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造成了难以逾越的技术差距。

这两种后发劣势长期积累的情况下,打破“后来者诅咒”(Curse to the Late-comer)很难实现。

早期采取OEM形式来引进技术、“用市场换技术”,都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效,不仅导致一部分企业“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追赶怪圈,甚至还出现了“肉包子打狗”的困境,使得部分企业圄于内忧外患的竞争环境中。

后发企业如何实现从技术模仿到技术引领,真正参与到全潘秋玥: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战略企划杨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魏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卅立:南卡罗来纳大学,副教授创主要采用的是“走出去”模式。

“走出去”的目标,是通过铺点式海外经营实现技术引进。

“走出去”就是中国企业利用成本和劳动力的综合优势,以低承诺、低附加值的“出口”方式为主导,实现其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跨越,在基础生产制造业务领域融入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中,实现对海外先进企业的技术诀窍和制造经验的学习和积累。

早期的“走进去”主要是通过出口和OEM解决外围、辅助技术问题和生产电、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行业。

通过OEM代工和基础零部件配套的过程,中国企业以“干中学”的方式,不断向OEM的合作方和生产配套的国际型企业学习和积累技术诀窍和制造经验,为其实现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升和后期的技术追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企业实践来看,典型的案例是格兰仕。

1992年进入微波炉制造业的格兰仕,投资400万美元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微波炉生产线以及相关技术。

借助跨国公司将产能向中国转移的契机,格兰仕积极承接美国和日本的微波炉配套生产订单。

中国企业国际化成功案例

中国企业国际化成功案例

中国企业国际化成功案例
以下是几个中国企业国际化成功案例:
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和解决方案
供应商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之一。

华为在国际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

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进入了全球超过170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全球超过45个运营商合作。

2.阿里巴巴集团: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
其主要业务包括电子商务平台和云计算服务。

阿里巴巴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和批发电子商务平台之一。

阿里巴巴还成功进军云计算市场,并在云计算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

3.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是中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也是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之一。

中国移动在国内市场占有绝大部分份额,并在国际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

其国际业务覆盖了亚洲、欧洲、非洲等多个地区,并与全球多个运营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4.海尔集团:海尔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在全球家电
市场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海尔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并与全球多个零售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海尔还积极进行国际并购,收购了许多国际知名家电品牌。

这些成功案例只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众多例子之一,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并获得广泛认可。

海尔集团的国际化经营的成功案例

海尔集团的国际化经营的成功案例

案例海尔集团的国际化经营一.海尔集团概况海尔集团是以电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电热水器等为主流产品,兼营房地产、信息产品、金融投资、生物工程等业务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大型企业。

1999年海尔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68亿元,其中工业收入212亿元。

目前集团下设企业100多家,产品包括42大门类8600多个品种。

电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吸尘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

在国际化战略的指导下,目前海尔出口国家和地区达87个,1999年出口创汇1.38亿美元。

除出口业务以外,海尔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在南斯拉夫、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美国等地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在东京、阿姆斯特丹、洛杉矶、硅谷、里昂、蒙特利尔建立海外设计分部,专门开发适合海外消费特点的家电产品。

二.海尔集团的国际化发展过程海尔从最初的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开始,逐步发展到产品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其国际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其国际化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实施名牌战略(1984-1991年)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家电行业冰箱厂蜂拥而起,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濒临倒闭,管理混乱,缺乏竞争优势。

为摆脱亏损,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青岛电冰箱总厂决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冰箱,创冰箱业的中国名牌。

1985年,青岛电冰箱厂与原西德利勃海尔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引进利勃海尔电冰箱散件,生产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

这一阶段,海尔狠抓质量管理,1988年获得了中国冰箱行业历史上第一枚国家级质量金牌,标志着名牌战略初步成功。

1992年,海尔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通过此项认证的企业。

2.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1992-1998年)所谓“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是指企业进入成本链相关的多个业务。

相关多元化使企业在各业务之间保持了一定的统一,技能转移和成本分担使多元化企业获得比独立运作时更多的利润,产生协同效应,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促进技术转移,并成为竞争优势的基础。

华为与海尔对比

华为与海尔对比

华为与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分析学号:100808603姓名:刘坤组数:4组分数:华为和海尔,一直被视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范例。

然而,二者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却截然不同:海尔采取的是“先难后易”的战略,即先打开发达国家市场,后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

到消费者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到成熟市场,不断历练,从而迅速成长,占领市场。

华为采取的则是的“先易后难”战略,她的国际化战略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海外”翻版。

其先在亚非拉地区进行投资,待时机成熟再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华为1996年确立了对外投资战略。

它的起步市场是俄罗斯。

1997年,华为在乌拉尔山西麓的乌法市与当地企业建立了贝托—华为合资公司。

后来,在拉美、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寻求机会:华为区位选择路线采用了一个重要的策略,即沿着中国的外交路线走,对该部分市场的开拓更为典型。

1997年,在巴西投入3000多万美元建立了合资企业。

同年,华为进入非洲市场。

2003年,华为与埃塞俄比亚电信公司签署金额超过2000万美元的交换产品合同。

在亚洲,中国与周边国家传统友好关系由来已久,华为利用当地华裔在电信运营上占据的优势,积极开拓亚洲市场。

随着华为在国际市场知名度的上升,华为开始尝试进入欧美市场,2001年开始,以10G 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通过与当地著名代理商合作成功进入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国家。

进入对手最多和最强的美国市场,标志着华为真正进入了国际市场。

华为采取与3COM、北美电力公司合资的方式,扩大在美国数据、宽带接入等市场的影响力。

海尔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策略,对于中国的跨国企业而言是一个特例。

海尔一开始就把目标对准了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试图以这些国家成熟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来锻炼自己,并希望以这些高难度市场的成功带动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成功。

欧美国家的市场是全球最苛刻的市场,要求产品质量的标准极高、认证极其严格,同时高筑贸易和技术壁垒。

对此海尔却认为,国际市场是检验产品质量、检验企业各部门工作是否有效的试金石。

中国品牌外国本土化的例子

中国品牌外国本土化的例子

中国品牌外国本土化的例子中国品牌的外国本土化是指中国品牌在国外市场上适应当地文化、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进行产品、品牌和营销策略的本土化调整。

这种本土化的举措旨在提高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以下是几个中国品牌成功进行外国本土化的例子。

1. 华为华为是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和智能手机品牌之一。

在过去的几年里,华为积极进行本土化调整,尤其在其智能手机业务上。

华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推出了专门为当地市场定制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例如,华为在欧洲市场推出了旗下高端智能手机系列Mate,针对当地的高端消费者群体,同时还与当地的运营商合作,提供专属的套餐和优惠。

此外,华为还在全球范围内与当地的知名品牌和公司合作,如与德国的勃朗宁合作推出高端手机华为P20 Pro,与法国的勃朗峰合作推出限量版手机华为P30 Pro。

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华为扩大市场份额,还能够借助当地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2. 美的美的是中国领先的家电制造商之一,在空调、冰箱和洗衣机等产品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美的在外国市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对当地市场的本土化调整。

例如,美的在巴西市场上推出了适应当地气候和消费者需求的空调产品,针对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进行技术和功能的改进,同时也与当地的零售商合作,提供符合当地市场的售后服务。

此外,美的还在海外市场推出了适应不同文化和消费习惯的产品。

例如,在欧洲市场上,美的推出了小型冰箱和洗碗机等适合小家庭和公寓的家电产品,满足当地消费者对高效能耗和节约空间的需求。

这种本土化的调整帮助美的在国际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市场份额。

3. 海尔海尔是中国知名的家电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取得了成功。

海尔在外国本土化方面的举措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和品牌定位上。

例如,在美国市场上,海尔推出了定位为高端用户的家电产品,如高端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等。

海尔将产品的设计、功能和品质定位在与当地竞争对手相匹配的水平上,并在品牌宣传中强调自身的品质和创新。

海尔与华为之比较

海尔与华为之比较

[案例分析] 绝代双雄——海尔与华为博客中国() 原始出处:天涯【原文地址】 b36086c1.成立时间: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

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 1988年。

2003年,华为的销售额为317亿元人民币2.公司领导张瑞敏语录:海尔是海海尔应像海。

唯有海能以博大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弃细流;容污浊且能净化为碧水。

正如此,才有滚滚长江、浊浊黄河、涓涓细流,不惜百折千回,争先恐后,投奔而来。

汇成碧波浩淼、万世不竭、无与伦比的壮观!一旦汇入海的大家庭中,每一分子便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不分彼此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随着海的号令执着而又坚定不移地冲向同一个目标,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因此,才有了大海摧枯拉朽的神奇。

而大海最被人类称道的是年复一年默默地做着无尽的奉献,袒露无私的胸怀。

正因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不求索取,其自身也得到了永恒的存在。

这种存在又为海中的一切提供了生生不息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

海尔应像海,因为海尔确立了海一样宏伟的目标,就应敞开海一样的胸怀。

不仅要广揽五湖四海有用之才,而且应具备海那样的自净能力,使这种氛围里的每一个人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和升华。

海尔人都应是能者,而不应有冗者、庸者。

因为,海尔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来支撑和保证。

要把所有的海尔人凝聚在一起,才能迸发出海一样的力量。

这就是靠一种精神,一种我们一贯倡导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同心干,不论你我;比贡献,不唯文凭。

把许许多多的不可思议和不可能都在我们手中变为现实和可能,那么海尔巨浪就能冲过一切障碍,滚滚向前!我们还应像大海,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应有的奉献。

只要我们对社会和人类的爱“真诚到永远”,社会也会承认我们到永远。

海尔将像海一样得到永恒的存在,而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都将在为企业创一流效益、为社会做卓越贡献的同时得到丰厚的回报。

海尔将和整个社会融为一个整体。

海尔是海。

任正非语录:华为要发展一批狼“企业就是要发展一批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市场营销作业
题目 -- --《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
模式和优势》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号 **********
姓名夏晨亮
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模式和优势
一、华为公司与海尔公司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7年由任正非创建于中国深圳。

在国内得到快速的发展后,1996年华为公司开始全球化历程。

1996年到1998年对于华为公司来讲是个探索的过程。

因为在此时,华为公司对于国际市场的需求,人才需求以及自身产品的推行方式等都不清楚,而且中国对外投资高科技产品还是处于空白期,加之“华为”对于外国市场是个很陌生的品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华为主要选择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南斯拉夫,俄罗斯,巴西,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其后于1997年在俄罗斯建立了合资公司,并创下了良好的业绩。

2001年伊始,华为公司以10G,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后来顺利的进入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03年与3COM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企业数据网络解决方案的研究。

20o4年与西门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开发TD—SCDMA解决方案,同年,获得荷兰运营商Telfort价值超过2500万美元的合同,实现在欧洲的重大突破。

时至今日,华为公司已经在国际市场获得巨大的成功,它在全球部署超过8O个SingleRAN商用网络,无线网接人市场份额跻身全球第二。

在2011年11月8日公布的2011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名列第一。

同时华为也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也是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商。

“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5个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8万人。

2012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达962.8亿元,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从1984年艰难起步时亏损147万元,到2012年实现全球营业额超过1509亿元,经过短短二十几年时间,成长为以中国为原创国大型优秀跨国集团。

二、华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根据华为的国际化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华为的国际市场的扩展次序是中国--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它首先以国内市场作为发展基地,培养出自己特有的技术和能力;然后以发展中国家为跳板,获得在国际市场上一定的影响力;最后瞄准欧美市场,力求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逐步占领市场,取得成功。

因此华为所采取的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战略思想。

它的扩展战略是先采取落差式战略,即所选的目标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都低于母国;其次采取攀高式战略,即所选的目标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都高于母国。

华为先后利用这两种战略让自己的品牌逐步打入国际市场,并最终以质量和技术第一,价格第三的优势占领市场。

三、海尔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海尔”采取了“先难后易”的战略,即先出口到发达国家,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

“海尔”的计划是先到
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到这些国家去固然比较麻烦,没有多年的时间是很难立足的。

但是,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增强“海尔”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因为,一旦将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创出名牌,就很容易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海尔”的这个战略即把其他企业的经营方法倒过来,把困难程度和时间提前,这为“海尔”国际品牌的塑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坚持“先难后易”战略,使得“海尔”的产品成为让消费者认可的高价值产品。

这使“海尔”明白,如果没有自己的名牌产品,企业就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要想真正进入国际市场,关键要创造自己的名牌产品。

四、华为及海尔的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的优势对比
华为:1,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对手较弱,并且发展中国家是被许多国际大企业所忽略的地方,这对于不太了解国际形势的华为可以免于受到竞争对手的严厉打击。

因此,华为可以显示出一定的竞争优势,并迅速取得较好的品牌效应。

2,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减少投资成本,降低风险。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不发达,许多投资项目成本都很低,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投资风险,避免投资失败而遭受巨大的亏损。

3,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经营环境,因此华为可以更容易的适应环境,降低了学习成本,迅速把握市场。

4,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现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可以有效挖掘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取得战略性的成功。

海尔:1.海尔首先选择的目标市场是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份量极
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取得名牌地位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市场.建立起海尔产品高质量的信誉。

2. 海尔有效的利用分布在世界发达地区的资金资源,研发资源,优惠政策和客户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海尔采取发达地区融资,融智,融文化的办法,在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初步整合了企业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