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范文

合集下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办法(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办法(试行)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是认证委员会下设的专家组织,受认证委员会领导,其成员由工程教育界专家和企业界专家组成,由认证委员会聘任。
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咨询、指导、服务。受认证委员会委托,研究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认证方法,以及专业认证领域的相关问题;为专业认证工作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指导各专业认证分委员会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审查分委员会提交的本专业补充认证标准;向认证委员会提出有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大决策建议。
1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秘书处(以下简称秘书处)是认证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成员由认证委员会聘任。秘书处秘书长自动增补为认证委员会委员。
秘书处的职责是:在认证委员会领导下组织协调认证委员会各分支机构开展工作;受理高等学校提交的专业认证申请;组织起草专业认证工作的有关工作文件;负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信息服务与对外宣传工作。
1
专业认证分委员会(以下简称认证分委员会)是认证委员会按各专业领域设立的分支机构,在其名称前冠以专业名称,其成员由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以及行业管理部门代表组成,由认证委员会聘任。认证分委员会主任委员自动增补为认证委员会委员。
专业认证分委员会职责是制定本专业的补充认证标准和相关工作文件;组织实施所在专业的认证工作;受认证委员会的委托处理有关事宜;负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的培训;向被认证学校派出临时性专业认证考查专家组,完成专业认证的现场考查工作。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办法(试行)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
2007年6月
全国
(2007年6月)
总则
为规范我国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下简称专业认证)工作,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制定本办法。

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缩减为机械类)

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缩减为机械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12年6月修订)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目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1)1.总则 (1)2.通用标准 (1)2.1 学生 (1)2.2 培养目标 (2)2.3 毕业要求 (2)2.4 持续改进 (3)2.5 课程体系 (3)2.6 师资队伍 (4)2.7支持条件 (4)3.专业补充标准 (5)机械类专业 (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12年6月修订)1.总则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2. 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申请认证的专业应当提供足够的材料证明该专业符合本标准要求。

本标准在使用到以下术语时,它们的基本涵义是::(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

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

(3)评估:评估是指确定,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和数据的过程,以便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

有效的评估需要恰当使用直接的、间接的、量化的、非量化的手段来检测培养目标的达成。

评估过程中可以包括适当的抽样方法。

(4)评价:评价是对评估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行解释的过程。

评价过程判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5)机制:机制是指针对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同时对于该流程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各自承担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义。

2.通用标准2.1 学生1. 专业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2.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3. 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通过记录形成性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12年7月修订)1.总则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2. 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申请认证的专业应当提供足够的材料证明该专业符合本标准要求。

本标准在使用到以下术语时,它们的基本涵义是::(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

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

(3)评估:评估是指确定,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和数据的过程,以便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

有效的评估需要恰当使用直接的、间接的、量化的、非量化的手段来检测培养目标的达成。

评估过程中可以包括适当的抽样方法。

(4)评价:评价是对评估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行解释的过程。

评价过程判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5)机制:机制是指针对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同时对于该流程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各自承担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义。

2.通用标准2.1 学生1. 专业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2.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3. 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通过记录形成性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

4. 专业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2.2 培养目标1. 专业应该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 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 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1.学生1.1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内涵解释】“优秀生源”不能仅从分数衡量,要包括“质”和“量”。

“质”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生源对本专业的认识(认知度:对本专业了解的程度)和认可(认可度:喜欢本专业的程度);二是他们具有相对好的成绩(如,新生高考成绩、在校学习专业分流(一年级、二年级)的成绩)。

“量”表示生源的充足性。

“优秀生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受学校、行业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在不同专业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制度和措施”重点关注学校对专业的要求和专业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专业生源质量分析、专业自身优势分析、招生宣传、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在校生专业认可度分析等方面。

制度措施应该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有人员、条件保证执行和落实。

此外,还应对制度执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促进制度改进完善。

【专业自评和专家考查重点】(1)与专业招生有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包括学校管理文件中赋予专业的责任和专业自主的制度等,特别是专业承担的提高生源质量的责任和落实责任的具体措施,对各项制度和措施效果的分析评价情况。

(2)专业对生源的期望,以及近三年生源状态和发展趋势分析,包括入学生源状况、在校生对专业的认知度、认可度以及学习意愿等;(3)保障有关工作正常有效进行的机制和执行情况。

【常见问题】(1)仅列举学校层面招生制度,专业对于吸引优秀生源的责任不明确,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措施;(2)仅列举近年专业新生高考成绩或专业分流学业成绩,并未对生源状况(包括专业分流)的变化等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3)对在校生的专业认可情况没有进行调查分析,更没有针对分析的结果采取措施,甚至对生源流失没有足够关注。

1.2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内涵解释】专业应坚持立德树人,开展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工作,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达成毕业要求,实现学生发展。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09年4月)1.总则(1)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2)本标准提供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基本质量要求。

(3)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2.通用标准2.1 专业目标2.1.1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

申请认证或重新认证的专业必须具有:1.明确充分的专业设置依据和论证,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

2.明确的、可衡量、公开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3.至少已有3届毕业生。

2.1.2 毕业生能力专业必须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3.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6.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9.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2 课程体系2.2.1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的毕业生能力要求。

英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英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规范(讨论稿)一、专业概述我国的正规英语教学发端于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伴随“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清廷日益频繁的外交活动而诞生。

其标志为1862年建立的我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创办时仅开设英文馆,招收10名学生,主修英文,兼学英美史地、万国公法,以及格物、数学、化学、天文、航海等课程。

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英语专业学制为五年,课程分三大类:英文课程;普通课程(伦理学、中国文学、中外史地、数理化、生理卫生等);专门课程(交涉学、理财学和教育学)。

民国时期的高等院校大多设有英国文学系,或在外国文学系下设英文专业,主要培养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人才,专业教育偏重文学,课程多为英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欧洲文学史一类专业知识课,不单独开设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课。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兴办的英语专业情况有所不同,1941年建立的延安外国语学校,以及1945年在张家口成立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外文系的英语专业,都有培养英语翻译的明确目标,教学内容讲究精选实用,突出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

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共有5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英语专业。

由于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的变化,1952年高等院校开展大规模院系调整,撤销和合并了大多数学校的英语专业。

50年代中期英语专业又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此后的二十年中,我国的英语本科专业教育主要集中于三类高等院校:1)外国语学院的英语系;2)综合性大学的外文系;3)师范院校的外语系。

三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有明显趋同倾向,但仍基本保持了各自的特色。

外语院校重视“听说”能力训练,语言技能课门类多而细,以培养口译人才见长;综合性大学的英语专业侧重文学和语言学,强调英语“读、写”能力的训练和文学修养的提高,培养了较多专业研究和笔译人才;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注重打基础,突出英语教学法,主要为中等教育培养英语教师。

三类院校的英语专业也都为全国大专院校输送了大量英语师资。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华盛顿协议》提出的毕业生素质要求(Graduate Attribute Profiles)为基础,符合国际实质等效要求。

现行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构成。

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要求:专业补充标准规定相应专业领域在上述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特殊要求和补充。

认证标准各项指标的逻辑关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通过足够的师资队伍和完备的支持条件保证各类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并通过完善的内、外部质量控制机制进行持续改进,最终保证学生培养质量满足要求。

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这一个标准指标项上,也体现在其它各个指标中。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评价的核心就是对学生表现和是否获取相应的素质能力进行评价,而且必须考虑全体学生;毕业时的素质要求以及毕业后一段时间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应该围绕着学生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的安排、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的配备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各种质量保障制度和措施的目的是推进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最终的目的是要保证学生培养质量满足从事相应职业的要求。

3.工程教育认证以产出导向(outcome—based)为理念产出导向(outcome—based)是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理念,认证标准也是按照这一理念制定的。

(1)认证标准规定了专业应该满足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规定了学生在毕业时应该具备的基本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专业知识技能、终生学习的能力及健全的人格、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感等能力素质要求等,是认证标准各项指标应该重点关注的部分。

从根本上来讲,《华盛顿协议》所承认的是经过工程专业训练的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和从业能力,而各成员组织的认证标准均是在《华盛顿协议》提出的毕业生素质要求基础上制定的。

7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1)

7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1)
2.3 师资队伍
2.3.1
具有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师数量和符合学校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教师整体结构;有适当比例具有工程经历的专职教师,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学人员必须明确他们在专业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
2.3.2
学校要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教师素质持续提升。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有专业教师队伍的进修、科研和发展规划;注重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培训,以提高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质量。
专职教师必须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中,并承担学生指导工作。
教师在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该从事一定的工程实际问题研究。
2.4 支持条件
2.4.1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
2.4.2
教室、实验室、实习和实训基地和相关设施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管理规范。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
必须具有保障教学运转的组织机构及人员,专业教学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完备,并能严格贯彻执行。各类档案文件管理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等科学、合理、完整,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教学质量评价及时更新。
2.6.2
建立严格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毕业生能力的实现;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的结果;有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内部机制。
2.2.3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尽可能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同时考虑经济、环境、社会、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在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突出设计和综合训练,引导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精神,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新思想、新改进、新发现。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总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

.通用标准..........................................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专业补充标准...................................... 错误!未指定书签。

机械类专业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 错误!未指定书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环境工程专业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地矿类专业 ...................................... 错误!未指定书签。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 ........................ 错误!未指定书签。

水利类专业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交通运输专业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安全工程专业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年月).总则()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本标准提供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基本质量要求。

()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通用标准专业目标2.1.1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12年4月)1.总则 (1)2.通用标准 (1)2.1 学生 (1)2.2 培养目标 (2)2.3 毕业要求 (2)2.4 持续改进 (3)2.5 课程体系 (3)2.6 师资队伍 (4)2.7支持条件 (4)3.专业补充标准 (5)机械类专业 (5)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15)环境工程专业 (19)地矿类专业 (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10)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 (15)水利类专业 (21)交通运输专业 (28)安全工程专业 (3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12年4月)1.总则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2. 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申请认证的专业应当提供足够的材料证明该专业符合本标准要求。

本标准在使用到以下术语时,它们的基本涵义是::(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

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

(3)评估:评估是指确定,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和数据的过程,以便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

有效的评估需要恰当使用直接的、间接的、量化的、非量化的手段来检测培养目标的达成。

评估过程中可以包括适当的抽样方法。

(4)评价:评价是对评估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行解释的过程。

评价过程判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5)机制:机制是指针对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同时对于该流程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各自承担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义。

2.通用标准2.1 学生1. 专业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2.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1.总则 (1)2.通用标准 (2)3.专业补充标准 (6)机械类专业 (6)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17)环境工程专业 (22)地矿类专业 (28)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39)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 (45)水利类专业 (52)交通运输专业 (60)安全工程专业 (6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11年3月)1.总则(1)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2)本标准提供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基本质量要求。

(3)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2.通用标准2.1 专业目标2.1.1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

申请认证或重新认证的专业必须具有:1.明确充分的专业设置依据和论证,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

2.明确的、可衡量、公开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3.至少已有3届毕业生。

2.1.2 毕业生能力专业必须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3.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6.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9.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英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英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英语In the grand halls of academia, where the echoes of Socrates and Newton still reverberate, there exists a realm of learning that's as meticulous as it is mighty: the worl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Picture this: a room filled with the hum of laptops, the occasional clink of a coffee mug, and the soft rustle of papers. A place where the future's architects, inventors, and problem-solvers are being forged, one theorem and equation at a time.The scene unfolds with a group of eager students, each armed with a laptop and a dream. They're not just your average Joes; they're the ones who will one day build bridges that span oceans, design cars that run on dreams, and create software that can outsmart a room full of chess grandmasters. But before they can do that, they must first pass through the crucibl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where they'll be tested, tried, and transformed.Enter the professors, the unsung heroes of this story. They're the ones who've been there, done that, and have theT-shirt to prove it. With a blend of wisdom and wit, they guide their charges through the labyrinth of engineering principles, ensuring that each and every student not only understands the theory but can apply it with the finesse of a master chef.Now, let's talk about the accreditation process. It'slike a high-stakes game of chess, where every move matters. The accreditation body is the grandmaster, scrutinizing every aspect of the engineering program, from the curriculum to the faculty, from the lab facilities to the student outcomes.It's a process that's as rigorous as it is rewarding, ensuring that the education these students receive is top-notch and up to the mark.But let's not forget the real stars of the show: the students. They're the ones who will take the knowledgethey've gained and turn it into something tangible, something that can change the world. They're the ones who will one day look back on their time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say, "That's where it all began."So, here's to the engineers of tomorrow, the dreamers, the doers, and the ones who will build the future. And here's to the accreditation process, the guardian at the gate, ensuring that the education they receive is the best it can be. In the words of the great engineer and philosopher, Leonardo da Vinci, "Learning never exhausts the mind." And in the worl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at's a promise we're more than happy to keep.。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07年6月)1 总则(1)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2)本标准提供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基本质量要求。

(3)本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

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的特有的具体要求。

2 通用标准内涵2.1 专业目标2.1.1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

包括:1.专业设置的依据和论证明确充分,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

2.学校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目标、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2.1.2 培养目标及要求专业必须具有明确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理念。

培养的学生必须达到如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基本要求: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5.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7.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8.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1)1.总则 (1)2.通用标准 (2)2.1 专业目标 (2)2.1.1专业设置 (2)2.1.2毕业生能力 (3)2.2 课程体系 (3)2.2.1课程设置 (3)2.2.2实践环节 (4)2.2.3毕业设计(论文) (4)2.3 师资队伍 (4)2.3.1师资结构 (4)2.3.2教师发展 (4)2.4 支持条件 (5)2.4.1 教学经费 (5)2.4.2教学设施 (5)2.4.3信息资源 (5)2.4.4校企结合 (5)2.5 学生发展 (5)2.5.1招生 (5)2.5.2就业 (5)2.5.3学生指导 (5)2.6.1教学制度 (6)2.6.2过程控制与反馈 (6)2.7 质量评价 (6)2.7.1内部评价 (6)2.7.2社会评价 (6)2.7.3持续改进 (7)3.专业补充标准 (7)机械类专业 (7)2.1 培养目标 (8)2.2 培养要求 (8)3.1 课程设置 (9)3.2 实践环节(至少16学分) (10)3.2.5科技创新活动 (11)3.2.6社会实践 (11)3.3.1选题 (11)3.3.2类型 (12)3.3.3指导 (1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1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21)3.1.1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26学分) (22)3.1.2工程基础类课程(至少12学分) (22)3.1.3专业基础类课程(至少28学分) (22)3.1.4专业类课程(至少24学分) (22)3.1.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34学分) (27)3.1.4专业类课程(至少38学分) (28)地矿类专业 (33)3.1.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30学分) (34)3.1.2工程基础类课程(至少16学分) (34)3.1.4专业基础类课程(至少24学分) (34)1. 适用范围 (38)(1) 知识要求 (39)(2) 能力要求 (39)(3) 工程要求 (39)3.1 课程设置 (39)3.1.2工程基础类课程(至少22学分) (39)3.1. 3专业基础类课程(至少16学分) (40)3.2 实践环节(至少22学分不含毕业设计) (42)3.3 毕业设计(论文)(至少14学分) (42)4.2工程背景 (43)5.专业条件 (43)5.1 专业资料 (44)5.3 实践基地 (44)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45)2.培养目标与要求 (45)2.1 培养目标 (45)2.2 培养要求 (45)3.1 课程设置 (45)3.2 实践环节(至少20学分) (48)3.3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至少10学分) (49)4.师资队伍 (49)4.1 专业背景 (49)4.2 工程背景 (50)5.3 实践基地 (50)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 (52)2.培养目标与要求 (52)2.1 培养目标 (52)2.2 培养要求 (53)3.课程体系 (53)3.1 课程设置 (53)3.2 实践环节(至少15学分,1学分/周) (58)3.3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至少12学分,1学分/周) (58)4.师资队伍 (59)4.1 专业背景 (59)4.2 工程背景 (59)5.3 实践基地 (60)水利类专业 (61)2.培养目标与要求 (61)3.课程体系 (62)3.1.1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30学分) (62)3.1.2 工程基础类课程(至少16学分) (62)4.1 专业背景 (64)4.2 工程背景 (64)5.3 实践基地 (65)交通运输专业 (70)2.1 培养目标 (70)2.2 培养要求 (71)3.1 课程设置 (71)3.2 实践环节(至少22学分) (72)3.3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至少8学分) (73)4.1 专业背景 (74)4.2 学历要求 (74)4.3 工程背景 (74)安全工程专业 (76)2.培养目标与要求 (76)2.1 培养目标 (76)2.2 培养要求 (76)3.课程体系 (76)3.1 课程设置 (77)3.2 实践环节(19学分) (78)4.师资队伍 (80)4.1 专业背景 (80)4.2 工程背景 (80)5.3 实践基地 (8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11年3月)1.总则(1)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1.总则 (1)2.通用标准 (2)3.专业补充标准 (6)机械类专业 (6)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17)环境工程专业 (22)地矿类专业 (28)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39)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 (45)水利类专业 (52)交通运输专业 (60)安全工程专业 (6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11年3月)1.总则(1)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2)本标准提供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基本质量要求。

(3)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2.通用标准2.1 专业目标2.1.1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

申请认证或重新认证的专业必须具有:1.明确充分的专业设置依据和论证,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

2.明确的、可衡量、公开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3.至少已有3届毕业生。

2.1.2 毕业生能力专业必须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3.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6.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9.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1.总则. (1)2.通用标准 (2)3.专业补充标准 (6)机械类专业 (6)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17)环境工程专业 (22)地矿类专业 (28)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39)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 (45)水利类专业 (52)交通运输专业 (60)安全工程专业 (6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11 年3 月)1 .总则(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2) 本标准提供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基本质量要求。

2.通用标准2.1 专业目标2.1.1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

申请认证或重新认证的专业必须具有:1.明确充分的专业设置依据和论证,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

2.明确的、可衡量、公开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3.至少已有3 届毕业生。

2.1.2 毕业生能力专业必须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3.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6.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9.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讨论稿)(2011年11月)1.总则(1)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2)本标准提供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基本质量要求。

(3)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2.通用标准2.1 专业目标2.1.1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

申请认证或重新认证的专业必须具有:1.明确充分的专业设置依据和论证,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

2.明确的、可衡量、公开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3.至少已有3届毕业生。

2.1.2 毕业生能力专业必须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3.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6.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9.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2 课程体系2.2.1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的毕业生能力要求。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21年1月〕1 总那么〔1〕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2〕本标准提供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根本质量要求。

〔3〕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

2 通用标准内涵2.1 专业目标2.1.1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开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开展规划,有明确的效劳面向和人才需求。

包括:1.专业设置的依据和论证明确充分,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

2.学校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开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开展潜力,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培养人才的目标、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效劳面向。

2.1.2 培养目标及要求专业必须具有明确、可衡量的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理念。

培养的学生必须到达如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根本要求: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根本能力。

掌握必要的工程根底知识以及本专业的根本理论、根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开展现状和趋势;受到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根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根本方法;5.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开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7.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开展的能力;8.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2 质量评价2.2.1 内部评价应建立适宜的机制,定期对专业培养目标及其达成度进行校内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规范(讨论稿)一、专业概述我国的正规英语教学发端于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伴随“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清廷日益频繁的外交活动而诞生。

其标志为1862年建立的我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创办时仅开设英文馆,招收10名学生,主修英文,兼学英美史地、万国公法,以及格物、数学、化学、天文、航海等课程。

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英语专业学制为五年,课程分三大类:英文课程;普通课程(伦理学、中国文学、中外史地、数理化、生理卫生等);专门课程(交涉学、理财学和教育学)。

民国时期的高等院校大多设有英国文学系,或在外国文学系下设英文专业,主要培养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人才,专业教育偏重文学,课程多为英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欧洲文学史一类专业知识课,不单独开设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课。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兴办的英语专业情况有所不同,1941年建立的延安外国语学校,以及1945年在张家口成立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外文系的英语专业,都有培养英语翻译的明确目标,教学内容讲究精选实用,突出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

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共有5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英语专业。

由于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的变化,1952年高等院校开展大规模院系调整,撤销和合并了大多数学校的英语专业。

50年代中期英语专业又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此后的二十年中,我国的英语本科专业教育主要集中于三类高等院校:1)外国语学院的英语系;2)综合性大学的外文系;3)师范院校的外语系。

三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有明显趋同倾向,但仍基本保持了各自的特色。

外语院校重视“听说”能力训练,语言技能课门类多而细,以培养口译人才见长;综合性大学的英语专业侧重文学和语言学,强调英语“读、写”能力的训练和文学修养的提高,培养了较多专业研究和笔译人才;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注重打基础,突出英语教学法,主要为中等教育培养英语教师。

三类院校的英语专业也都为全国大专院校输送了大量英语师资。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英语专业受到普遍而又持久的重视,专业设点和办学规模空前发展。

80年代成立了全国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1992年更名为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和组织编写优秀英语教材,制定英语教学大纲,对各类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学进行指导。

1998年教育部推出《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探讨了新世纪外语专业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实施的修订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课程设置等都作了具体规定。

同时又依据大纲要求,在全国逐步实施专业英语四、八级笔试和口试。

2004年起分批对英语专业开展教学评估。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连续多年高速发展,2008年全国已有近一千所高等院校开设英语专业,在校英语专业学生人数已达十几万人,为此有必要制定英语专业规范,以保证全国英语专业进一步健康有序地发展。

英语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语言学和文学,相关学科是历史、哲学、政治、教育学、经济学等其它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科。

主干学科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法,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一)培养目标英语专业教育是高等院校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的一部分。

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熟练英语语言技能、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其它相关专业知识,能运用英语和本族语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编辑、研究等各种工作的英语专业人才。

不同学校可根据需要,在高年级阶段设立不同的专业方向,如英语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学、英语笔译和口译、外事英语、师范英语、商务英语、财经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医药英语等等。

(二)培养规格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学制为四年,授予学士学位。

不同学校可根据学科定位和和社会需求,在研究型、应用型、研究/应用型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培养规格,但一般都应达到下列要求:素质结构要求: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学艺术修养、较强的现代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求实创新精神、专业学科意识、综合分析的素养;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能力结构要求:应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英语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与海内外人士交往的社交能力,以及使用计算机及网路技术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知识结构要求:应通过不断努力逐渐扩大知识结构,使之包括第二外语、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中外文文献检索、方法论、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等工具性知识;文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艺术、政治学、外交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以及数学、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三、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一)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总体框架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三个方面的相关知识体系构成。

通识教育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专业教育包括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等知识体系;综合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学术与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自选活动等方面的知识体系。

(二)专业知识体系英语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综合教育是一个完整体系。

英语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强调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又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把业务素质教育和其他素质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

英语专业知识体系由以下几方面构成:英语专业技能:主要是指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学习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英语语言基本功。

具体包括熟练掌握和在交际中准确运用英语语音语调、词法、句法、章法(包括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词汇等基础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

英语专业知识:主要是指英语语言、英语文学、英语国家文化和翻译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包括英语语言学、英语语音学、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系统知识。

相关专业知识:主要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基础知识。

包括外交、国际法律、国际金融、国际经贸、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基础知识。

各类院校可根据各自人才培养规格、生源状况、师资队伍等具体因素来确定此类专业基础知识的内容、深度和重点。

(三)专业课程体系英语本科专业学制为4年。

根据英语专业教学规律,一般将4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年级阶段(三年级和四年级)。

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两个教学阶段中课程的安排可以有所侧重,但应将4年的教学过程视为一个整体,自始至终注意打好英语语言基本功。

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一般均应以英语为教学语言。

三种类型的课程如下: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

其中核心课程为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语音、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

选修课程为视听说、应用文写作、外国报刊阅读等。

专业技能课程学时数占专业教育课程学时数总量的50%-60%。

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

其中核心课程为语言学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学术论文写作、英语国家概况等。

选修课程为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入门、英美文学史、英美小说选读、英美散文选读、英美戏剧选读、英美诗歌选读、英语语音学、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教学法、英语文体学、英语修辞学等。

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学时数占专业教育课程学时数总量的20%-25%。

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

可视条件和需要开设外交学导论、国际关系概论、西方政治制度、国际法入门、语言学习理论、英语测试、英语教育史、中国文化概论、传播学导论、英语新闻写作、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业概论、经济学概论、国际金融概论、涉外企业管理概论、统计学入门、世界科技发展史、英美军事史、计算机应用等选修课程。

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学时数占专业教育课程学时数总量的20%-25%。

英语专业4年的专业教育总学分为100-120学分(课程教学按16学时折算1学分,集中实践性环节按每周1学分折算)),不包括通识教育和综合教育学分。

各校所开设的英语专业课程原则上不应少于100学分,一般不超出120 学分。

各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可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办学特点及具体条件确定选修课的内容及学分,在规定范围内安排教学时数。

(四)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发展个性,提倡人人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其形式可包括:课外阅读、演讲、辩论、读书报告会、戏剧表演、编辑报纸杂志、专题访谈、拍摄电视片等。

有条件的要逐步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光盘资料中心以及多媒体自修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方便、实用和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除参加校内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专业实践(如涉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研究型学习能力重要形式,也是检验教学效果、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应当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规范、撰写的指导和评审,使之对学生真正有所裨益,防止流于形式。

毕业论文一般应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

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学术论文规范、论文的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

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各校在制定英语专业教学的总体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时可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加以参照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