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主观题重点内容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基础内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基础内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基础内容汇总(打印版)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深刻性、包含了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以及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它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彻底的批判精神。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而工人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它必须科学的认识世界,进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

2.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答】(1)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面对现实生活。

(2)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并对其进行批判性的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

(4)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之中。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品质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答】(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为它的后继者继承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4.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答】(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了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问题和同一性问题。

(2)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源。

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意识决定物质的,是唯心主义。

(3)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问题,是指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

凡是认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世界可以被认识的为可知论,反之则为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P11)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1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实惠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2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4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平直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P2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三、物质和运动、静止的辩证关系(P2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毛概期末考试主观题及答案2020

毛概期末考试主观题及答案2020

毛概期末考试主观题及答案2020毛概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对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历史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理解和了解具有重要作用。

期末考试中,主观题是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部分。

在本篇文档中,我们将提供毛概期末考试的主观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同学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1.请简要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答案: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导者和战略家。

他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经历了中国的革命斗争,成功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了新中国。

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非常深远。

他领导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进行了长达20年的艰苦斗争,最终成功夺取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他提出的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的战略思想,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在国共内战中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如土地改革、大跃进等。

这些政策对中国的农村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困扰。

毛泽东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还体现在文化和社会领域,如“文化大革命”。

2.请分析中国共产党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其如何克服不足之处。

答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大的政党,具有众多的优势。

首先,中国共产党有强大的组织力量和组织纪律,能够统一全党和人民的力量,有效地推动革命和建设的事业。

其次,中国共产党具有丰富的执政经验和理论基础,能够科学地制定和实施政策,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此外,中国共产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联系,能够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的力量。

然而,中国共产党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因素,中国共产党在一些方面存在权力集中、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解决。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需要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和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和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和主观题论述题三、论述题(备注:参考答案请自行整理)1.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书P28)答: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方法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定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论述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中的作用(书P107),论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书P108)答: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士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②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论述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书P227)用相关哲学理论谈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

成人自考00312《政治学概论》主观题复习资料(必背!尤其要注意红色关键字!)

成人自考00312《政治学概论》主观题复习资料(必背!尤其要注意红色关键字!)

模块一:名词解释1.【名词解释】契约论。

答:契约论的基本观点,即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2.【名词解释】国家权力。

答:国家权力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3.【名词解释】国家职能。

答: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4.【名词解释】共和制。

答: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5.【名词解释】议会共和制。

答:议会共和制是指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

6.【名词解释】委员会制。

答:委员会制是指最高行政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的一种制度,亦称“合议制”。

7.【名词解释】国家机构。

答:国家机构是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

在现实上,它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8.【名词解释】国家元首。

答:国家元首的功能是充当一个国家对外的最高代表、最高政治领导者,依据国内法处于国家最高领导地位,根据国际惯例享有最高规格的国际礼遇,充当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9.【名词解释】行政机关。

答:行政机关即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内外事务的机关。

10.【名词解释】政党。

答: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11.【名词解释】两党制。

答: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

12.【名词解释】多党制。

答:多党制指在一个国家中,多党并立,各党单独或联合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

马克思概论主观题

马克思概论主观题

辨析题:1、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正确。

认识的目的不在于说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和变革世界,再正确的认识如果不用于指导实践,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2、垄断消除了竞争。

错误。

垄断从自由竞争中形成,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首先,垄断没有消除竞争产生的条件。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垄断形成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不可能消除竟争。

其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维持。

垄断组织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的外在竞争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最后,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不同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总之,垄断阶段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3、“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错误。

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各是什么?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2、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马克思主义概论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概论主观题

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与其他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哪些特点。

答:(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的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的得到解决。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4.简述垄断阶段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

答: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的走向垄断。

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的竞争。

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他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关系。

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序,都较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资产阶级政党有着本质区别。

文学概论主观题汇总

文学概论主观题汇总

【文学概论】主观题汇总【第一章】(有时候名词解释也会出成简答题的形式,例如:文本和文学文本是什么?所以名词解释以后简答论述放在一起复习)文学活动:我们所说的文学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

再现说:在各种文学观念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实际的模仿或再现;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

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等。

“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大体而言,独立说是指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客观说: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

客观说认为文学已经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作品本身是一个“自足体”“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关系,强调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适应了文学活动在历史上的演变趋势:由被动的活动上升到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移情”: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1.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诗并不在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

(3)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强调想象力的充分发挥。

2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文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1.人类的文学艺术总是走着这样一条路线,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但是这种规律不是直线型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知识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条件(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即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知识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除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知识点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1)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毛概主观题复习重点参考答案1-25

毛概主观题复习重点参考答案1-25

2015年概论课主观题复习重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期末复习重点主观题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期末复习重点主观题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期末复习重点主观题笔记整理马原主观题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why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why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why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如何理解实践概念?6、简述普遍联系原理。

7、简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

8、谈谈你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10、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11、试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13、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14、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把抓”的重要意义。

1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6、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17、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0、简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21、为什么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2、什么是相对真理?23、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什么?24、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25、怎么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7、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2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性的标准?29、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0、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31、当代大学生面对未来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2、怎么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3、社会意识的构成。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主观题(打印版)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主观题(打印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第一章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经济文化都较落后,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这就要求要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情况、社会状况、中国的国情等,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完整、统一、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它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人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答:(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概论主观题复习重点

毛泽东思想概论主观题复习重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观题复习重点(2019.12)一、简答题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是什么?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自身的建设。

2.如何做到坚持实事求是?(1)要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3)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3.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4.如何理解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5.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是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三是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6.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1)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有自己的独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7.简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包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等。

8.简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主观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主观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目录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4)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5)
第四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 (7)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9)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1)
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2)
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假定工作日为八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四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

如果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一小时,由此增加的剩余价值即为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主要取决于。

毛概主观题重点整理

毛概主观题重点整理

毛概主观题重点整理一、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立人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领导人。

他提出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重点整理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个人的一些关键内容。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融合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独特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源自于中国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党内外多次斗争和实践为基础。

2.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认为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推动社会变革和建设。

–毛泽东思想强调革命的阶级斗争性质,认为无产阶级要同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最终夺取政权。

3.毛泽东个人–毛泽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立人之一。

–毛泽东具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重视调查研究,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给予了高度重视。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阶段中国革命和建设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以下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阶段的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革命斗争。

–毛泽东提出武装斗争的重要性,通过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推动农村的革命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2.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反对资产阶级和走资派的阶级斗争。

–毛泽东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文化大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展开的时期。

–毛泽东提出发展国民经济和建设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的总方针。

–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和运动,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主观题必考知识点

主观题必考知识点

主观题必考知识点
主观题是根据学生的主观思考和个人理解进行作答的问题。

因此,在准备主观题时,重点应该放在深入理解和分析相关概念和主题,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回答问题。

以下是一些主观题常考的知识点:
1. 主题分析和理解:理解作品、文章、影片等的主题和要点,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和阐述。

2. 文学作品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情节、人物、主题等,并能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风格。

3. 历史事件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并能分析事件的重要性和意义。

4. 科学原理理解和应用:理解科学原理和概念,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进行分析和解决。

5. 倫理道德问题:思考和讨论道德和伦理问题,如人类道德的起源、道德决策、伦理理论等。

6. 当代社会问题:思考和分析当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7. 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并能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8. 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

准备主观题时,要认真阅读、思考和研究不同学科的知识,建立自己的观点和分析能力,以便能够准确、清晰和有条理地回答问题。

此外,平时多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表达和论述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毛概主观题复习参考范围

毛概主观题复习参考范围

主观题复习参考范围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1)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运用民族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关系(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独立自主就是独立思考,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

4、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1)内容: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根本的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关系。

其中,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战略阵地。

(2)意义:①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从中国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③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1)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对世界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

(4)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观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观题

1、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2)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等。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鼓励……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毫不动摇地鼓励……发展,还因为它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他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2)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3)必要性:我们国家的增长方式还基本上属于粗放型,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

面对着人口不断增长,环境压力加大的挑战,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兴工业化难以实现。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考核要点
主观题重点内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简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

2.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

3.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关系。

4.简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5.简述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实质。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2.简述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及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5.简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及必须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

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7.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

8.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9.近代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必然性与现实可能性。

10.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及基本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及基本内涵
2.简述“发展才是硬道理”
3.如何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科学含义。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4.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主要原因。

5.如何正确认识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2.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改革开放的目的。

4.“三个有利于”标准。

5.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7.为什么要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8.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4.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5.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6.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7.简述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8.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是什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9.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10.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11.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