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解
微生物名词解释
1 微生物: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放放大后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 细菌L型:由于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破坏或者合成受抑制儿失去细胞壁的细菌。
3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 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可以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
4 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性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细菌体境界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为多肽其主要功能为抗吞噬作用5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在细菌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6 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脂质A 核心多糖特异多糖组成。
7 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到40% 由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组成8 热原质:就是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注入人体或者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9 培养基:由人工方法配置而成的专供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10 菌落:单个细菌经一段时间培养后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1 转化:受菌体直接摄取供菌体的DNA 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12 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质粒或染色体的DNA从供菌体转移到受菌体的过程。
13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菌体的DNA片段转移到受菌体内受菌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14 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种细菌经处理后失去细胞壁置于高渗培养基中保持原生质体状态然后将两种原生质体融合。
15 卡介苗: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支杆菌在含马铃薯胆汁甘油的培养基上经13年230代获得毒性减弱而保留免疫原性的变异体。
常用于人类结核病的预防。
16 病毒:是一种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物质形式是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自我复制的微生物。
17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果细胞不能为病毒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自身的成分或者能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装配释放。
微生物名解
1、微生物:微生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3、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形状。
4、鞭毛: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这些丝状物称为鞭毛。
5、菌毛:许多G ̄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6、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清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这些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7、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
8、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胞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9、细菌素:10、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后的一类你呢个抑制和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11、热源质:又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12、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3、无菌与无菌操作: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
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14、抗O试验:即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15、SPA:即葡萄球菌A蛋白,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结合。
16、肥达试验:也称肥达反应,系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丙型副伤寒菌的H 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滴度高低和早期与恢复期抗体增长情况以辅助临床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17、S—R变异:细菌失去O特异性多糖,此时菌落有光滑性(S)转变为粗糙型(S),为S—R变异。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第一章原核生物1.原核生物: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2.细菌: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3.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集团。
4.菌苔:多个纯种菌落连成一片即形成菌苔。
5.细胞壁:质膜外的刚性结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功能:①维持细胞特有形态,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提供支持②具有分子筛的功能,阻拦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防止细胞渗透裂解③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6.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可分为脂磷壁酸(与细胞膜相交联)和壁磷壁酸(与肽聚糖分子共价结合)两类,有甘油磷壁酸和核糖醇磷壁酸2类。
功能:1)浓缩细胞周围的Mg2+,2)作为噬菌体的特异吸附位点,3)赋予G+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4)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
7.外膜: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特有结构,由磷脂、脂多糖和多种外膜蛋白组成。
8.脂多糖(LPS):O –侧链(O 抗原)、核心多糖、类脂A组成。
功能:作为一种毒素(类脂A)结构多变,保护细菌免受宿主防御(O 抗原)使细胞表面带负电荷(核心多糖),吸附镁钙等2价离子,稳定细胞外膜结构(类脂A)噬菌体的吸附受体选择性吸收功能9.周质空间:质膜与细胞壁(G+)或外膜(G-)的空隙。
10.缺壁细菌:包括在实验室中自发缺壁突变形成的L型细菌,人工方法去壁得到的原生质体和球状体,和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的支原体。
11.聚β-羟丁酸(PHB):是细胞内贮藏颗粒中的碳源,具有贮藏碳源、能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存在于固氮菌,芽胞杆菌中。
12.异染颗粒:是无机偏磷酸的聚合物,是迂回螺菌,白喉杆菌的磷源。
具有贮藏磷、能量和降低渗透压的作用。
可用美蓝或甲苯胺蓝染成紫红色。
13.蓝藻颗粒和藻胆体:是贮藏于蓝细菌中的氮源。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1.微生物:指肉眼难以看清,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的一切微小生物。
2.原核生物:是有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包括蓝细菌、细菌、古细菌、放线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3.细菌:一类结构简单,种类繁多,主要以二分裂繁殖水生性较强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4.芽孢:是为数不多的芽孢细菌在生长发育的后期,在某菌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折光性强,具有抗逆性的休眠体,无繁殖能力。
大多数芽孢细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
5.伴孢晶体:细菌一种特殊结构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6.鞭毛:在细菌的一端连接于细胞壁,一端游离的细长纤丝状物。
弧菌和少数球菌有鞭毛。
根据鞭毛着生的位置和数目可分为一端単毛菌、一端丛毛菌、两端鞭毛菌、周生鞭毛菌和侧生鞭毛菌。
鞭毛的着生位置和数目是细菌分类鉴定所依据的形态特征之一。
7.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
8.原生质体:脱去细胞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是一生物工程学的概念。
动物细胞也可算做原生质体。
9.球状体:因细胞壁部分缺损而形成的球状或近球状、并有一定生活能力的渗透敏感性微生物细胞。
只能存在于等渗溶液中。
10.菌落:单个微小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时,以此母细胞为中心产生大量细胞而聚集在一起,产生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成为菌落。
11.菌苔:细菌在固体培养基接种线上由母细胞繁殖长成的一片密集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细菌群落,是许多菌落连成一片形成的细菌在斜面培养基接种线上长成的一片密集的细菌群落,不同属种细菌的菌苔形态是不同的。
12.真核微生物:凡是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都称为真核微生物13.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真菌的细胞有含甲壳素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和植物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的不同。
微生物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1.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和。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1.基内菌丝;2.细菌菌落和菌苔;3.质粒;4.芽孢和孢囊;5.革兰氏染色法;6.伴孢晶体;7.荚膜;8.球状体(原生质球);9.古细菌; 10.L型细菌1.生长在固体培养基内,主要功能为吸收营养物,故亦称营养菌丝。
2.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即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分裂繁殖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细菌菌落。
许多菌落相互联接成一片称菌苔。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4.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称芽孢。
有些细菌由营养细胞缩短变成球形,表面形成一层厚的孢壁,称为孢囊。
5.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
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
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
6.指少数产芽孢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即为伴孢晶体。
7.指一些细菌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层黏滞性较大.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具一定外形.厚约200nm的黏性物质。
8.用人工方法部分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
一般由G-细菌形成。
9.指在细胞壁组成.细胞膜组成.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氨基酸.RNA聚合酶的亚基数等方面与真细菌有明显差异的原核生物。
包括:产甲烷古细菌群.还原磷酸盐的古细菌群.极端嗜盐的古细菌群等。
微生物名词解释
1.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2.Colony(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3.Prophage(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4.Conjugation(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5.Lyson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转变):温和噬菌体的DNA作为一种外源性基因与细菌染色体通过溶原性整合而重组,使细菌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菌性状的改变.6.Bacteremia(菌血症):在局部生长繁殖的病原菌一过性或间歇性进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全身中毒症状轻.7.Endotoxemia(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大量繁殖.死亡分解释放出大量的内毒素或细菌在局部繁殖后,分解释放大量的内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如发热,DIC,休克等轻重不同的临床症状.8.Toxoid(类毒素):外毒素可用人工方法处理脱毒,但保留抗原性,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制剂称为类毒素.9.Tuberculin test(结核菌素试验):用旧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为试剂做皮肤实验,通过观察注射局部是否出现红肿,硬节等迟发型超敏反应,判断机体有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对该菌的免疫力,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10.Inapparent infection(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细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又称亚临床感染.11.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类动物的IgG分子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争夺Fc段,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12.Nucleocapsid(核衣壳):病毒核心与衣壳共称为核衣壳,是病毒所必需的基本结构,病毒核酸构成核心,包围在核心周围的蛋白质构成衣壳.13.Abortive infection(顿挫感染/流产性感染):是指有些宿主细胞不能全部提供病毒复制所需的必要因子,致使所复制的病毒为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或亚颗粒.这种感染过程称称流产性感染.14.Horizontal transmission(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称为水平传播.15.Slow viral infection(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16.Viral neutralizing antibody(病毒中和抗体):指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此抗体可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后阻碍病毒吸附,并能消除或减弱病毒感染性,成为中和抗体.17.Antigenic shift(抗原转换):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数年发生抗原性大变异(或质变)而产生新的亚型.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HA和NA均变异)和亚型变异(仅HA变异.而NA未变或小变异)两种.18.HBeAg(乙肝病毒e抗原):由HBV的前C和C基因编码的一种可溶性蛋白,可存在于感染者血液中,其消长与病毒体及DNA聚合酶的消长基本一致,故HBeAg可作为体内HBV复制及血液具有强感染性的一个指标.19.HIV(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核心为单正链RNA二聚体,含有逆转录酶,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病原体,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垂直传播三种方式传播.20.Prion(朊病毒):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对各种理化作用的抵抗力强,不含核酸.它具有传染性,潜伏期长,在人和动物中引起以海绵状脑病为特征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行性疾病.21.Widal test(肥达氏试验):系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的含量和动态变化以辅助临床诊断伤寒、副伤寒的一种血清学试验.22.IMViC test(IMViC试验):吲哚试验(I),甲基红试验(M)、VP试验(V)、柠檬酸试验(C)四种试验常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别,合称IMViC试验.23.TAT(破伤风抗毒素):能中和破伤风毒素的特异性抗体.主要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和紧急预防.。
微生物名词解释
◎第1章1.微生物(mi cr oor g an is m):通常描述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这类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古菌、真菌、原生生物和某些藻类。
2.微生物学(m icr o bi ol og y):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
3.分子微生物学(mo le cu la r mi cro b io lo gy):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 ll ul ar mi cr ob i ol og y):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 cr ob ic g eno m ic s):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 po nta n eo us ge ne ra ti on):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都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
7.安东·列文虎克(An to ny va n Le e uw en ho ek,1632-1723):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 ui s Pa st eur,1822-1895):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乙醇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是由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微生物名词解释
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2.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间的最小原核生物。
3.酵母菌:是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的俗称。
通常具有5个特点:1.一般为单细胞2.多数出芽繁殖3.能发酵糖类产能4.细胞壁常含有甘露聚糖5.常生活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
4.单细胞蛋白:指可用工业方法大量生产的微生物蛋白,尤其是酵母菌蛋白。
5.“9+2”型鞭毛:某些真核微生物细胞表面长出的毛发状,具有运动功能的细胞器。
因其鞭杆的横切面呈9+2型,即中心有一对包在中央鞘中的相互平行的中央微管,其外被9个微管二联体围绕一周,故称“9+2”型。
6.2um质粒:存在于酿酒酵母的细胞核内的一个闭合环状超螺旋dna分子,长约2um,故名。
可作酵母菌遗传操作中外源基因的有效载体。
7.子实体:真菌气生菌丝的特化后的组织,有一定的形状和构造,在其内部或表面可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
8.锁状联合:是担子菌双核菌丝细胞增殖的一种独特方式。
因在顶端细胞分裂过程中有一个细胞核必须通过该细胞上伸出的一个喙状突起输送到后一细胞中,故称锁状联合。
9.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后,其基因组与宿主基因组相整合,并随后者的复制进行同步复制,但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10.溶源现象:指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现象。
11.类病毒: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分子,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12.拟病毒:拟病毒是一类被真病毒包裹的缺陷的类病毒。
13.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分子,以构象感应方式增殖。
14.光合细菌:通过不产氧的方式进行光合作用的光能营养型微生物,为厌氧菌。
15.异养微生物:即异养菌,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一类菌。
16.基团转移:指一类既需要特异性载体蛋白,又需耗能的物质运送方式。
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名词解释微生物:指所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细菌质粒:一般是指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一类能自我复制的小型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
失去质粒一般不影响细胞存活,但会失去质粒携带的遗传信息。
目前在真核微生物中也有发现,也发现有RNA质粒。
间体:是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
荚膜:细菌的特殊结构。
是指覆盖在某些细菌细胞壁外、有明显界限的一层胶状物质,主要成分为水以及多糖或多肽。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所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菱形或双椎形碱溶性蛋白晶体。
伴胞晶体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在固体造就基上,在相宜的造就条件下迅速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央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仔细胞集团,称为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麋集地接种到固体造就基外表,结果长成的“菌落”相互连接成一片,即为菌苔。
L型细菌:一种自发突变形成的细胞壁缺损细菌。
它的细胞膨大,对渗透压敏感,在固体外表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
原生质体:用人工方法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完全缺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球状体:用人工方法局部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
疵壁菌:嗜盐菌、产甲烷菌等古生菌的细胞壁中不含有典型的肽聚糖成分,被称为疵壁菌。
菌胶团:有的细菌,它们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一团胶状物,其内常包含有多个菌体,称菌胶团。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微生物(Microbe): 微观的生物机体。
(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微生物(Microorgamism): 微观的生命形式。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
微米(Micrometer): 一种测量单位:1/1,000mm,缩写为um。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cell 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霉菌(Mold): 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
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
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
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
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的科学。
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节肢动物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的许多类型对人和其它动物是致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 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微生物: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一般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原核:真细菌,古生菌真核:真菌(酵母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1.培养物culture: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
2.纯培养物pure culture: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3.混合培养物:含有多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4.菌落: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5.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环境的技术。
6.培养基culture medium: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人工配制、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7.二元培养物:培养物中只含有二种微生物,而且是有意识的保持二者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培养物。
8.分辨率:能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9.古生菌:在分类地位上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列为第三域,并且在进化谱上更接近真核生物;没有核膜、核仁,在细胞构造上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原核生物;多生活于一些团结十分恶劣的极端环境中,如高温、高盐、高酸等。
(与细菌具有类似的个体形态,多生活于一些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极端环境中,如高盐、高温、高酸。
)10.霉菌:一些丝状真菌的统称,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霉菌菌体均由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
11.菌丝(Hypha)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12.由许多分枝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集团,称为菌丝体菌丝体(Mycelium)13.酵母菌:一群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无分类学意义的普通名称,通常以芽殖或裂殖来进行无性繁殖的单细胞真菌,以与霉菌分开。
极少数种可产生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繁殖。
14.原核微生物:一大类细胞微小、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微生物名词解释(完全版)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等}、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指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周质空间:指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
·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间体: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串状物,一般位于细胞分裂的部位或附近。
·细胞质: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细胞内含物:指细胞质内一些形状较大的颗粒状构造。
·PHB :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炭源类贮藏物,不溶水,而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炭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
·羧酶体:指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大小与噬菌体相仿,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的CO2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糖被:指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鞭毛:指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微生物名词解释全部
卫星病毒自身编码 ,有的复制时由辅助病毒提
供蛋白质衣壳。
60. 类病毒 :均为植物病毒,主要引起某
些植物的严重损害; 由很小的单链共价闭合环
状 RNA分子组成,无蛋白质衣壳:无编码核酸
复制所需酶的基因,在细胞核内复制时需利
用宿主细胞的 RNA 聚合酶 II 进行 RNA 合成。
61. 干扰现象 :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
在寄居部位改变或寄居部位微生物菌
群平衡
失调,或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下,可导
致人体发生感染,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
致病
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 是指少数致病力强,能引起人类
和动、植物致病的微生物。
4. 沙保罗培养基 :是培养真菌常用的培养基,
成分简单 ,主要含葡萄可观察到丰富的厚膜孢
子形成,可用于白假丝酵母菌 的鉴定。
侵袭性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和酵母菌等感
染的标志 ,但不能确定为何种深部真菌感染。
55. 糖同化试验 :是一种检测真菌能否利用
某种糖类作为营养物质而生长的生长试
验。
56. 基因整合 :某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
程中,病毒的 DNA 片段可插入到细胞染色
体 DNA 中, 57. 这种病毒基因组与细胞基
因 组 的 重 组 过 程 称 为 基 因 整 合 (gene
胞》
43. 汹涌发酵 :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
中生长时发酵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
同时 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碎,
并将封闭的凡士林冲至试管口的现象。
44 .Nagler 反应: 在卵黄平板上,产气荚膜
梭菌产生的卵磷脂酶(《毒素)分解卵黄
中的 卵磷脂 ,导致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
微生物名词解释精华版
B病原体: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物。
包涵体:病毒在增值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当其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变异,形成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镜可以观察与识别的特殊群体。
鞭毛、菌毛、性毛。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
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菌毛:又称纤毛、伞毛、线毛或须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
性毛:又称性菌毛,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且每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
一般见于G细菌的雄性菌株中,具有向雌性菌株传递物质的作用,有的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巴氏消毒法:是一种专用于牛奶、啤酒、果酒或酱油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的液态风味食品或调料的低温消毒方法。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C超氧化物歧化酶:一种在较高浓度分子氧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的具有完整呼吸链、以分子氧作为最终氢受体的活性物质,能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的酶。
传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F防腐: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
附加体:某些质粒具有聚合体染色体发生螯合与脱离的功能,这类质粒称为附加体。
复壮:狭义的复壮仅是一种消极的措施,指的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生产性能等指标,从已衰退的群体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广义的复壮则是一项积极的措施,即在菌种的典型特征或生产性状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的采取纯种分离的生产性状的测定工作,以在群体中获得生产性状更好的自发突变株。
G固化培养基:由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量凝固剂而形成的液体培养基。
微生物名解
1、微生物:微生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3、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形状。
4、鞭毛: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这些丝状物称为鞭毛。
5、菌毛:许多G ̄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6、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清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这些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7、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
8、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胞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9、细菌素:10、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后的一类你呢个抑制和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11、热源质:又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12、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3、无菌与无菌操作: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
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14、抗O试验:即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15、SPA:即葡萄球菌A蛋白,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结合。
16、肥达试验:也称肥达反应,系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丙型副伤寒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滴度高低和早期与恢复期抗体增长情况以辅助临床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17、S—R变异:细菌失去O特异性多糖,此时菌落有光滑性(S)转变为粗糙型(S),为S—R变异。
微生物名词解释
肽聚糖: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原核生物所特有,又称粘肽、糖肽、胞壁质或粘质复合物。
原生质体:人工处理后,完全丧失细胞壁仅有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
一般由革兰氏阳性菌形成。
原生质球:人工处理后,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细胞。
一般由阴性菌形成。
L型细菌:细菌在某些情况下所形成的变异形,无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
能够生长和分裂,常形成“油煎蛋”状小菌落。
最先由英国Lister研究所发现而得名。
糖被:又称糖萼,某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粘液状物质。
菌毛:许多G-菌和少数G+菌的表面存在的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蛋白质类丝状附属物,又称普通菌毛。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很强的抗性,称为内生孢子或芽孢。
伴胞晶体: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等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胞的同时,会在芽胞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椎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作伴孢晶体(即δ内毒素)。
LPS:脂多糖,脂质和多糖的复合物,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脂多糖是内毒素和重要群特异性抗原(O抗原)。
PHB: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称为菌落。
异形胞:是丝状体中间或未端产生的一种形大,壁厚、专营固氮功能的细胞,数目少而不定。
假根:根霉属(Rhizopus)等低等真菌的匍匐菌丝与固体基质接触处分化出来的根状结构,具有固着和吸收营养等功能。
匍匐菌丝:又称匍匐枝。
毛霉目(Mucorales)真菌在固体基质上常形成与表面平行,具有延伸功能的菌丝。
菌核:由菌丝集聚并分化成的形状、大小不一的团块状结构,是一种休眠的菌丝组织。
菌索:由大量菌丝平行聚集成的白色根状组织,具有促进菌体蔓延和抵御不良环境的功能。
微生物名词解释
1.细菌:一类具有细胞壁,以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中间体:是由细胞膜局部内陷折叠形成的不规则的层状,管状或囊状结构。
一般位于细胞的中间。
3.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主要特征是有典型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大多数种类为多细胞,少数种类为单细胞。
4.酵母菌:单细胞真菌称之为酵母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出芽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为新个体。
5.霉菌:多细胞真菌称之为霉菌,由菌丝和孢子组成,两者交织在一起。
6.菌丝体: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形成菌丝,菌丝又可长出许多分支,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
7.有隔菌丝:菌丝内形成横的隔膜,将菌丝分成数个细胞。
大多数致病性真菌的菌丝为有隔菌丝。
8.假菌丝:芽生孢子长至一定大小后不与母体脱离,形成菌丝状,则被称为假菌丝。
9.类酵母型菌落:培养基表面的菌落外观形状类似酵母型菌落,但有假菌丝由菌落向下生长,伸入培养基。
如假丝酵母菌的菌落。
10.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形态上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1.衣原体是一类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主要包括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
12.螺旋体(Spirochetes)是一类细长、柔软、呈螺旋状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在生物学的位置是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
对人致病的主要有疏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和钩端螺旋体属13.立克次体:是一类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14.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15.荚膜: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的粘液状物质,厚度:>0.2µm。
16.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
微生物名词解释
1.螺旋体: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的运动活泼的单细胞原核生物2.菌落: 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3.卫星现象: 指流感嗜血杆菌生长在金葡萄周围处的菌落增大现象4.毒血症:指细菌毒素从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身性持续高热,伴有大量出汗,脉搏细弱或休克。
5.Vi抗原:定位于革兰氏阴性细菌菌体抗原(O抗原)外侧的易热抗原。
一般认为与毒力有关,因此称为毒力抗原6.S-R变异:又称菌落变异,细菌菌落从光滑(smooth)的膨滑状态转变为粗糙而皱缩的状态,称前者为S型,后者为R型7.汹涌发酵现象:在牛乳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胨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胨冲成蜂窝状,并将液面上的凡士林层向上推挤,甚至冲开管口棉塞,气势凶猛,称为“汹涌发酵“,是产气荚膜梭菌的特征8.真菌:是一大类无根茎叶分化、不含叶绿素、细胞结构比较完善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9.干扰素:是由病毒及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10.内基小体:是狂犬病病毒核衣壳积储在细胞浆内,凝集而成的一种卵形或卵圆形的嗜酸性颗粒,广泛分布在脑和神经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11.逆转录病毒:是RNA病毒的一种,它们的遗传信息不是存录在脱氧核糖核酸(DNA),而是存录在核糖核酸(RNA)上的,此类病毒多具有逆转录聚合脢12.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的方法13.药敏试验:用药敏实验进行药物敏感度的测定,以便准确有效的利用药物进行治疗14.L型细菌:细胞壁受损后仍能生长和分裂的细菌。
在一般环境中不能耐受菌体内的高渗透压而将会涨破死亡。
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15.致病性大肠杆菌: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16.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能通过滤菌器,能独立生活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7.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属中的某些特殊菌株的菌体抗原与某些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能出现交叉凝集,临床上用这些变形杆菌代替立克次体与患者血清做凝集反应,可作为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试验,称为外-裴反应18.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19.正常菌群: 是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微生物:是存在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得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有自主复制的能力,是闭合的环状双链DNA分子,质粒携带的遗传信息能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3. 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在寄生位置的改变或宿主免疫缺陷等条件下也可致病的微生物被称为条件致病菌
4. 病原微生物:自然界仅有少数的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是有害的,它们可引起这些生物体的病害,这些能致病的微生物被称为病原微生物。
5. 菌群失调:指机体某些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6. 脂多糖(LPS):即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重要而独特的成分,由脂质
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
7. 外毒素:主要是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产生并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8.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胞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胞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9. 原生质体:革兰阳性菌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称原生质体。
原生质球:革兰阴性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称为原生质球。
10. 中介体:细菌部分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内含管状、板状或泡状结构,称为中介体(拟线粒体,和呼吸有关,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11. 高频重组质粒:F质粒可以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有可能引发宿主染色体发生高频率转移,故称为高频重组质粒。
12. F’质粒:从染色体上脱离下来的F质粒还会携带相邻的染色体基因或DNA片段,称为~
13. 灭菌:指杀灭或去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胞。
14. 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仍能存活。
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
15. 无菌:指没有活菌的意思。
16.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病原菌或某些特定微生物,但仍保持其中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由巴斯德创建。
17.高压蒸汽灭菌法:在103.4Pa(1.05kg/cm2)蒸汽压下,温度达到121.3℃,维持15~20分钟。
18. 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
19.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能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0. 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游离DNA,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
21. 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质粒或染色体的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称为接合。
22. 转导:转导是以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23. 正常菌群:通常把这些在人体各部位正常寄居而对人体无害或有利的细菌称为正常菌群。
24. 异染颗粒:革兰染色阳性,亚甲蓝短时间染色菌体着色不均匀,出现深染的颗粒,奈瑟染色或阿尔伯特染色,菌体一端或两端出现与菌体着色不同的颗粒,称为异染颗粒。
25. 病毒体:有感染性,结构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
26. 复制周期:病毒复制一般可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与释放5个阶段。
27. 顿挫感染:(流产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果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在其中不能合成自身的成分;或者虽能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装配和释放,此感染过程称顿挫感染。
28. 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发生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所产生的子代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辅助病毒:当病毒与另一种病毒共同培养时,若后者能为前者提供所缺乏的物质,就能使缺陷病毒完成正常的繁殖,这种辅助作用被称为辅助病毒。
29. 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30. 条件致死性突变株:指在某种条件下能增值,在另种条件下不能增殖的病毒株。
温度敏感性突变株:典型的条件致死性突变株。
指在特定温度(28~35°C)下孵育则能增殖,在非特定温度(37~499°C)下孵育则不能繁殖。
31. 毒血症(toxemia):产生外毒素的病原菌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流,但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到达易感靶器官,引起组织损害,产生特殊的毒性症状。
31.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进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经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再繁殖致病。
32. 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33. 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亲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通过血流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34.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所致,也可由侵入血中革兰阴性菌大量繁殖,死亡崩解后释放。
35. 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包括由媒介、动物参与的传播。
36. 垂直传播:存在于母体的病毒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37. 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CPE):体外组织培养时,病毒感染的细胞可见到细胞变圆,聚集,融合、裂解或脱落等现象。
38. 卡介苗(BCG):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230次传代,历时13年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该减毒株保持了良好的免疫原性,目前广泛用于人类结合病的预防。
39. 包涵体:细菌被病毒感染后,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出现光镜下可见的斑块状结构。
40. 内基小体(negri body)狂犬病病毒感染后可在脑神经细胞质中检出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41. 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发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
42. 链霉依赖株(sd)活疫苗:Sd株式一中减毒突变株,只有在环境中存在链霉素时才能生长。
口服可特异性预防志贺菌属
43.神奈川现象:副溶血弧菌在普通血平板上不溶血或只产生α溶血。
但在我妻琼脂平板上可产生B溶血,称为神奈川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