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高中语文4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4《归去来兮辞》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4《归去来兮辞》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学习过程【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学习重难点)2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重难点)【课前预习基础积累】1.作者简介见《点金训练》2.文体特点见《点金训练》【预习案】一、基础检测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乃瞻衡宇通,(2)景翳翳以将入通,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园日涉以成趣(2)时矫首而遐观(3)策扶老以流憩(4)或棹孤舟(5)生生所资(6)幼稚盈室(7)眄庭柯以怡颜(8)悦亲戚之情话(9)乐琴书以消忧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1)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2)将有事于西畴古义:;今义:泛指,范围扩大。

(3)既窈窕以寻壑古义:;今义:①(女子)文静而美好,②(妆饰、仪容)美好。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复驾言兮焉求(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乐夫天命复奚疑(4)农人告余以春及(5)将有事于西畴(6)既自以心为形役(7)遂见用于小邑(8)稚子候门(9)寓形宇内复几时(10)乃瞻衡宇,载欣载奔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B.乃瞻衡宇/乃设九宾礼于廷C.策扶老以流憩/云无心以出岫 D.门虽设而常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6.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应该顺应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行止,不要违背自己的心愿,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B.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既不愿到处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到皇帝的故乡游玩。

C.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顺随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地享尽其余生。

D.最后一段文字虽不免消极,但确是发自内心的,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脱身引退后的痛苦反省与体验。

7.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365~427),名(),字(),()(朝代)诗人,世称()。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去来兮辞》;(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远离不良风气。

二、教学重点1. 《归去来兮辞》的字词理解;2. 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 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2. 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陶渊明的诗作,如《桃花源记》、《饮酒》等,激发学生对陶渊明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归去来兮辞》,注意字词的理解,不懂的地方可以圈点批注。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享各自的收获。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分析,重点讲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2. 写一篇关于《归去来兮辞》的赏析文章;3. 调查了解陶渊明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程度,及时纠正错误观念。

2. 作业检查: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参与度。

3.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4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4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4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和欧阳修的生平及代表作品;•能够理解和解读《归去来兮辞》和《并序》两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内容•《归去来兮辞》和《并序》的文本解读;•两篇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 教学重点•文本理解和主题思想的分析;•学生对作品的个人感悟和体会的表达。

4.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作品中的意象和隐喻;•如何引导学生形成个人的感悟和体会并进行表达。

5.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通过展示唐代诗人王之涣和欧阳修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归去来兮辞》和《并序》两篇文学作品,提问学生对这两篇作品有何了解。

(二)阅读理解1.对《归去来兮辞》进行文本解读,注重理解作品中的意象和隐喻,并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和思考。

2.对《并序》进行文本解读,注重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并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和思考。

(三)主题分析1.分析《归去来兮辞》和《并序》两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及情感表达;2.探讨作品所要表达的哲理和意蕴,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学鉴赏知识体系。

(四)个人思考与表达1.通过课前阅读和课堂深入讲解,让学生自主感悟和思考作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观感;2.给学生提供写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并批改学生的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总结引导学生对当堂课程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6. 教学评估•课堂讲解和思考题答案的分析;•学生的个人手写或电子版作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对生命的思考能力的提高。

7. 课后拓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关于唐诗宋词元曲的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化素养。

8. 其他说明•教学时长:2课时;•本节课适合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进行教学,也适用于其他年级和其他人群的文学鉴赏教育。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难点】1、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

2、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读法、研讨法、诵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序言,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

2、朗读课文,初通文意,把握文言现象。

一、预习检测检查学生《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案完成情况二、导入新课在《桃花源记》中,谁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

陶潜不仅仅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闲适静谧的世外桃源景象,他还带领我们走进了“五柳先生”,感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三、自主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知识(参考《导学案》并课件补充)2、研读并序在课前预习疏通字词句的基础上,请学生品读并序,思考并序写了几层内容?四、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导学案》练习难点讨论2、并序中难点字词质疑3、讨论序文中陶渊明做官和辞官的原因各有哪些?哪个才是最主要的辞官原因?五、小组展示,点评1、难点字词展示、质疑2、概括序文内容两层内容:(一)描述了就任彭泽的心境。

(二)交代了弃官归田的缘由。

)原因有三点: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高中语文 第4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4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重点目标
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难点目标
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导入示标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这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追求。然而,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并不是都能大展宏图,功成名就。总有很多人,或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弃身而去,或因改革时弊而触动权势利益被害,失意而去。因此就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彻悟。在他们之前也有一位失意之人,他以归隐田园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他就说陶渊明。(播放第一张PPT)
景翳翳以将入 景,同“影”,日光。
(2)古今异义策扶老以流憩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3)词类活用策扶老以流憩 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园日涉以成趣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4)固定句式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
3、导做:学生探究讨论:
1)第一自然段最后表现出了作者回家途中欣喜和急迫的感情,第二自然段
学做思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导学: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同学分别指出第一段中的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
2、导思:本段讲了什么内容?(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1)特殊句式:“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句中“为”表被动
(2)古今异义:问征夫以前路 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1)古今异义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_0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_0

《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一、教学目标1、了解辞的基本知识、诵读要点;学习和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

2、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内容;3、、领会诗人反对独裁统治,维护自身尊严,进行独立思考,保持独立人格的人生追求与人生境界。

4、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保持独立人格的品质;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加强朗诵,教师点拨,理解文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教师示范朗诵,点拨朗诵方法,学生练习朗诵,在朗诵中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2、难点:通过深入的讨论,领会诗人的追求、志向和人生境界。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加强朗诵,教师点拨,理解文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教师示范朗诵,点拨朗诵方法,学生练习朗诵,在朗诵中提出问题、互动解决;2、自读法。

根据辞的节拍特点,找出韵脚,理清层次,概括内容;3、讨论法。

结合淘渊明其人其文,引导学生讨论辞官归隐的价值意义。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4分钟)学生集体背诵《饮酒·结庐在人境》,导入新课。

饮酒·结庐在人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淘渊明怎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讲授:结庐在人镜又怎么会无车马之喧闹呢?“心远地自偏”,心远离尘嚣、淡薄名利,即使是喧闹的人镜,这地方也就是“偏远”的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副什么样的生活图景?是一副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的图景。

“悠然”二字写出了淘渊明对归隐生活的喜爱、自得、自足、自满之情。

“此中有真意”,“此中”就什么而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有什么真意?山间夕阳西下,景色更“佳”,飞鸟结伴还家,隐居之所如此宁静诗人心境如此自得,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自满之情。

人教新课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新课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标]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细品作品之美。

难点:品味语言质朴美。

[教学过程]本设计根据课文内容,突出三点:1.领略田园自然美。

2.领悟诗人情操美。

3.领会语言质朴美。

教学方式以诵读、讨沦、点拨为主,重点在通过解读课文。

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

一、领略田园自然美提问: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对恬淡的自然风光。

怀有着独特的感悟。

这不仅是引发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客观条件之一,也是大自然魅力的客观存在,课文中有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辞句,让你赏心悦目?点拨梳理:依据上述审美线索,对课文进行梳理,熟悉课文内容。

示例:黎明归乡风光美(“舟遥遥以轻飏——恨晨光之熹微”)天伦盈门亲情美(“僮仆欢迎——有酒盈樽”)园日流憩闲趣美(“园日涉以成趣——抚孤松而盘桓”)访亲问农乡野美(“悦亲戚之情话——将有事于西畴”)陶冶山川纯真美(“或命巾车——感吾生之行休”)耕植田园人生美(“怀良辰以孤往”——结尾)明确:将课文化为可观可感可触的美的图景,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美感的冲击力。

二、领悟诗人情操美提问: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除了自然风光、田园景色的吸引,诗人的主观情感,有哪些决定性的因素?讨论:提出这一问题,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的陶渊明的作品,力求较为全面地辩证地把握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

示例:少有大志的理想美敢闯尘世的勇气美鄙弃官场的气节美毅然归田的性格美融入民间的淡泊美金刚怒目的精神美源远流长的诗文美……明确:充分肯定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对语言概括提出要求,但不求全责备。

三、领会语言质朴美提问:《归去来兮辞》的语言运用,自古以来,评价极高。

按照你的理解领会,美在何处?明确陶诗风格质朴自然,可从三方面去领会:(1)意境的淡雅(2)语辞的简洁(3)韵律的优美提示(1)意境的淡雅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知识目标)2、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3、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德育目标)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指导朗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请同学们高声朗读屏幕上的《饮酒》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介绍作者。

1、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2、诗歌的特点:质朴、平淡、自然。

地位: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3、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饮酒》《归园田居》等。

4、讲述写作背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三、介绍文体。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战国时期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诗体。

特点是:1、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2、四句一节,意思完整,以六字句为主;3、六字句按三拍的节奏读,四字句按两拍的节奏读。

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四、扫清文字障碍。

轻飏熹微盈樽壶觞翳翳流憩遐观出岫东皋西畴棹孤舟眄庭柯乐琴书乐夫天命五、导析课文(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以1 、2段为例,划分节奏。

2、按节奏齐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思路:先写……,再写……,最后写……(二)品读课文,把握内容情感。

1、齐读第一段思考:作者“归去”的原因是什么?那个句子最能表现他归隐的根本原因?明确:——“心为形役”小结:因为官场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地方,令陶渊明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所以作者要归隐,因为隐中自有他的乐趣。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思考:(1)作者“归去”后收获了哪些乐趣?(从地点变化的角度考虑)明确:A、归途之乐:舟遥遥"、"风飘飘",似写景物,实写轻松愉快的心情。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5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

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

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4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4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4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理解归去来兮辞的作者和背景;•了解归去来兮辞的词牌背景和曲调特点;•理解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学习运用各种方法分析归去来兮辞的形式和语言特色;•掌握通过语言艺术来表现文学思想,增强自我审美意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归去来兮辞的作者及其背景;•归去来兮辞的词牌背景和曲调特点;•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归去来兮辞的形式和语言特色的分析方法;•通过语言艺术表现文学思想。

2.2 教学难点•归去来兮辞的语言风格和表现策略。

3. 教学内容与方法3.1 教学内容1.归去来兮辞的作者和背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主要诗歌特色;–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2.归去来兮辞的词牌背景和曲调特点–词牌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归去来兮辞的曲调特点和相关的音乐文化。

3.归去来兮辞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归去的精神追求和背后的情感体验;–李白对归去理念的表达和阐释;–归去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和融合。

4.归去来兮辞的形式和语言特色的分析方法–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形式和构成特征;–归去来兮辞的语言风格和表现策略;–归去来兮辞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5.通过语言艺术表现文学思想–学习归去来兮辞的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创新表现方式;–运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3.2 教学方法•充分运用讲解、引导讨论、启发式教学、阅读欣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班级听读、表演、朗诵等活动,增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多媒体工具和网络资源,推广文化知识,加强教学效果。

4. 教学过程安排4.1 学案设计•第一课时:李白及其诗歌创作风格介绍。

•第二课时:归去来兮辞的词牌背景及其曲调特点。

•第三课时:归去来兮辞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及其语言特色。

•第四课时:课内阅读欣赏和课外文学创作活动。

4.2 第一课时具体内容•课堂活动一:班级听读《将进酒》、《将至》、《书情》等李白诗歌,了解李白的文学成就和主要创作风格。

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高中语文4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高中语文4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高中语文4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作业或练习设计三、文言知识梳理1.词类活用2.重点虚词(1)之(2)以(3)而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通“尔”,你的。

)3.多义实词⎪⎪⎩⎪⎪⎨⎧.),,.(,.),(.)(.)(恭短引序也称引乐府诗体的一种引用引喻失义不宜妄自菲薄疏导引来引以为流觞曲水端起引壶觞以自酌拉开将军夜引弓引4.文言句式板书设计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课后反思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陶渊明也希望能实现抱负,造福百姓,但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

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

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体味到他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

对本文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

陶渊明的思想确实消极了些,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

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

作者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

而且,在作者看来,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

这种思想感情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

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而是直抒胸臆。

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矫揉造作的高谈阔论更有意义。

高中语文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第四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二、能力训练目标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解决办法1.从朗读全辞的内容,把握题的意思。

2.结合本文看辞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2 课时学生活动设计一、课前预习,包括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

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

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1.解题〔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

归去来,回去。

兮,助词。

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某某省某某县西南〕人。

我国著名的诗人。

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

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

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高中语文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5 教案

高中语文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5 教案

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

2、通过检查自学结果来统一教学双基和落实掌握3、通过问题探究来引导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陶渊明其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下熟读并梳理文意,请学生展示自学的成果1、展示朗读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可配乐)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学生推荐代表朗读本文,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2、展示基础知识(包括正字音、必须牢记的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文本中难翻译的几句话)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例: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例:①景翳翳以将入。

(景,太阳。

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

②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亲属戚属。

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3)一词多义。

(归纳“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疑问代词例: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胡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曷①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焉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何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4)词类活用例: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傲世。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教案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H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

4.《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

4.《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表达作者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生活后的生活乐趣。

需要反复诵读来把握文章内容,体味其中的深挚感情。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熟读成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诗人的隐士情怀;解读诗人的隐士形象;体会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研读拓展,感悟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片段,走近诗词,走近陶渊明。

二、推进新课。

1、回顾以前学过的陶渊明作品,谈谈自己心中的陶渊明。

2、自读序言。

找出说明他辞官原因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3、解题《归去来兮辞》。

介绍“辞”。

三、品读赏析。

1、教师配乐(古琴曲)范背。

2、学生齐读。

正音。

提醒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

3、自主合作探究。

自由朗读,分小组鉴赏,每组负责一段。

4、几分钟后小组展示。

两位同学走上讲台,一位朗读,一位鉴赏,最后领读。

5、每段鉴赏小组结束后,老师分别就本段内容提问,如:第一段:本段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归去来兮的“兮”怎么读?“舟遥遥”“风飘飘”两句该怎么读?“问征夫以前路”两句该怎么读?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境?陶渊明具有怎样的隐士情怀?第二段第三段:本段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板书)“乃瞻衡宇”那几句该怎么读?为什么用“松菊”和“孤”?陶渊明的愉快生活表现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怎样的情怀?第四段:本段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所体现的情绪在本段有什么体现?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有人说“聊乘化以归尽”体现了陶渊明的消极思想,你怎么看?四、总结。

布置作业。

齐读全文。

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各位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都能活出心灵的自由!五、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弄懂并积累“来、之、而、以、谏、眄、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难点
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需用教具或器材
录音机、磁带
教学流程
一、作者简介
《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题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材分析
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学情分析
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明晰目标
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 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1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
2.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4.字形
惆怅轻飏遐观白玉微瑕空暇 假期流憩景翳翳壶觞桨棹哀悼掉头遑遑慌不择路荒诞不经装潢人心惶惶蝗虫
5.名句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作者谢绝以前的交游,专心从事农业生产。春天到 了,既可以去田间劳作,也可以游玩,“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的感伤。结尾句虽有点沉郁,但总体是乐观的。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将芜(wú)轻飏(yánɡ)景翳翳(yì)桨棹(zhào)
西畴(chóu)耘耔(zǐ)求之靡途(mí)心惮(dàn)
Hale Waihona Puke 一稔(rěn)敛裳(liǎn)2.实词
谏、眄、审、容膝、策、矫、盘桓、委、怀、聊、乘化(释义见课文注释)
3.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自由自在过好余下的日子呢?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这该是多么快乐的日子啊。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 ,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这也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 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问征夫,暗自计 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象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陶渊明(365—427年),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 衰落。年轻时曾怀有 “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 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 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评点赏析
序言:主要介绍了自己做官的原因和离职的理由。因生活所迫而做官,又因违背自己的本性难堪而在八十余日后,弃官而去。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反问句,表明其志已决,不容迟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将按照自我的意志去生活。过去是“迷途”,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3.本文的情感思路:(1)归心似箭,自责自悔:辞官;(2)天伦之乐,自安自乐:归途抵 家;(3)田园之乐,隐居之乐: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劳作之乐——出游之乐。
解题:《归去来兮辞》包括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序”中主要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
的经过;正文主要写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和农村生活的乐趣,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宇宙的感 想。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