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试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点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一、产生:原始社会晚期: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三种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高超的冶金技术冶铜:原始社会,开始出现商周时期,青铜器繁荣(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春秋至秦汉,鎏金、镶嵌技术冶铁:西周时,已能制造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工具)炼钢:春秋晚期,有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多为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明:青花瓷(元代成熟,明朝成为主流,以景德镇的最出名)清:瓷都---景德镇;彩瓷、珐琅彩(康熙时出现,鼎盛于乾隆时。

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外流,数量少)异彩纷呈的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织机)战国时期: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汉代:丝绸之路唐朝:丝织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在苏杭等地由官府设织造局,技艺超过前代2.民间手工业:①种类:a.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b.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②发展历程:a. 两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和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b. 元朝时,民间棉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c.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新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新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教学过程一、早期农业的出现:1、中国农业的起源(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2)表现:①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考古发现②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参见教材“引言”)——民间传说2、原始农业:(1)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2)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犁、石斧→耒耜3、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1)表现:①农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常用的工具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②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③西周农作物: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2)影响:人民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3)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三个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2)两汉时期:改进和推广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出现犁壁;②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期:完善——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

2、耕作技术进步:(1)耕作方法:①垄作法(春秋战国时期);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②魏晋南北朝时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①两汉时以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①曹魏的翻车;②唐朝的筒车;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④明清的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1)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

(2)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规模小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甚至产品→提高生产积极性②土地有限,经营规模小→提高耕作技术③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脆弱二、课堂小结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演变、小农经济的成长以及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的问题。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新课教案1新人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新课教案1新人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新课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推进新课】合作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2~13“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这一目。

(板书)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问题情境1:“商人”的“商”最早的意思是指什么?A.商朝B.商量C.买卖D.钱币答案:A过程叙述:古往今来,人们为什么把买卖人称作商人,原来“商人”一词的由来与我国商业的起源与形成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

到了夏代,在社会上便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交换的人。

公元前1000多年,黄河下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的祖先叫契。

由于契在大禹治水时有功,被封为商,这便是古代的商族。

契的六世孙王亥聪明多谋,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很多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

一天,王亥在贩运货物途中,突然遭到狄族易氏的袭击,狄族易氏抢走了货物和随从的奴隶,并杀死了王亥。

王亥有个儿子叫甲微,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后,便兴兵伐易,最后终于灭了易氏,商的势力也从此扩展到易水流域。

到了孙汤时,商族的手工业已相当发达,特别是纺织业,花色品种优于其他各族。

孙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便组织妇女织布纺纱,换取夏的粮食和财富,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商朝农业上定居耕种,手工业等也相当发达。

周朝建立后,商族人由统治者一下变成了周朝的种族奴隶。

过惯了奢侈生活的商族贵族,每况愈下。

商族人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便纷纷重操旧业,到处去跑买卖。

久而久之,便在周族人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概念,即跑买卖的人都是商族人。

后来,慢慢地“族”字也去掉了,简呼为商人了。

这些称呼一直沿袭至今。

“商人”之说,在古代是分为两类的,一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经营者,如开店坐铺则称为“贾”(读古)。

“春秋”时代鲁国曾设有“贾正”这种官职,专门管理市场贸易事务。

而流动在外师生互动:学生讲述,老师完成对应表格。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版本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版本
新课标导学
历史
必修② ·人教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课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
学习目标诠解
2
课前自主学习
3
课堂合作探究
4
随堂达标训练
5
课时作业
学习目标诠解
学习目标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代田法
耕耙耱
一年一熟 一年三熟
『阐释』 精耕 细作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 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 料或劳动,采用最新的 技术措施,进行认真细 致的耕作,从而提高单 位面积产量的农业生产 技术体系。

都江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③『点拨』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
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 而是指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
——晁错《论贵粟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C
谢谢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铁农具 牛耕
耦犁
珠江流域
曲辕犁 铁犁牛耕
②『点拨』 牛耕 的出现是我国农业技术 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 命:人类在早期农业耕 作过程中,都是以人力 作为动力,而牛耕的出 现,标志着人类开始使 用畜力。因此,它的出 现是农用动力的一次质 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

垄作法
——李成贵《国家 、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组织形式 以___一__家__一__户______为单位
生产结构
__男__耕__女__织______,农业和家庭手工 业相结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新-2018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最新-2018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2018年温州一模·14)在古代中国,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文献汗牛充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B .《四民月令》记载了北魏至唐前期的土地制度C .早期史书将《河渠书》、《沟洫忠》列为专篇D .元朝王祯所著《农书》记载了水排鼓风冶铁解析:B 。

本题考察农本思想。

《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不是北魏至唐前期的土地制度,故选B 。

2.(2018年丽水一模·12)某位学者对中国古代农业提出这样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①牛耕和铁农具使用 ②土地私有制确立 ③县制出现④重农抑商政策提出 ⑤商业中心出现A .①④⑤ B.①②⑤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解析:C 。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进步。

④维护小农经济,没有实现 农业的革命;⑤是城镇经济发展的结果。

3.(2018年金华十校调研·5)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①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 ②使用高转筒车 ③曾推行均田制 ④出现了曲辕犁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解析:D 。

本题考查了汉、唐农业发展的概况,根据所学来判断,第①项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是在汉代,本题选D 项。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2018年宁波调研·1)图1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大盂鼎、大盂鼎拓片(钟鼎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以下结论正确的是图1①现存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为礼器 ②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以煤炭为燃料 ③钟鼎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④拓片部分内容涉及到西周王朝建立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解析:A 。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商周时期手工业发展特点的准确掌握。

根据所学商周时期 青铜铸造的燃料主要是木炭,最早在冶金业使用煤是在汉朝,故应排除②。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新课教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新课教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教学过程合作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本课的导言及历史纵横问题情境1:请说出与中国古代农业有关的神话传说。

师生互动:神农氏的传说等(学生充分发挥)多媒体展示资料及神农氏插图:《庄子·盗跖篇》曰:“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有巢氏之民’。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

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

此至德之隆也。

”《易·系辞下》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过程评价:中国古史中“神农氏”,正是原始种植业发生时的人物。

中国农业从其产生之始,就是以种植业为中心的。

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对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

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反映;而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则反映了这个过程的艰难和充满风险。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要有相应的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以垦草莽”。

所谓“神农氏”的传说,正是这一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

原始农业最先是简单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

(板书)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过渡: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原始农业产生后,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是什么时候定型的?师生互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5。

(板书)1刀耕火种问题情境2:有谁知道成语“刀耕火种”的意思吗?师生互动:刀耕火种指的是古代山地的耕种方法,亦泛指原始农业的耕种方法。

过渡:那么,古代山地的耕种方法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考察一番。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新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新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商人”名称的由来,商业发展的表现;早市、夜市、交子的出现;徽商与晋商;市、镇和城市朝贡贸易等概念或商业现象。

(2)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4)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微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

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归纳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2)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2)体会宋元商业繁荣产生的影响;通过两宋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3)通过对海禁和闭关政策等问题的探讨分析,感悟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4)感悟徽商与晋商艰苦创业的精神及其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教材分析: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新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新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教学过程】一、土地制度的演变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板书(教师归纳)(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三)【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

(使用权);(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私田的开垦)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三)【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二、重农抑商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师生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分析原因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一)“重农抑商”政策1、来历: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并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

2、内容: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3、目的:①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可概括为:a、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新人教版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新人教版

[问题思考] 据史料,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及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 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
经商计谋策略。 特点:战国出现大商人。
提示
2.唐朝商业的发展 史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史料二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 笙歌彻晓闻。——[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史料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唐朝一些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史料二反映了 唐朝商业经营的状况。
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
深化提升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1.商业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 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 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 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
等商帮)和行会。
5.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
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发展。
6.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发展。
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
1.(2018· 淄博高一检测)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 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下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A.交易时间不受限制
提示
史论总结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的功能看,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
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
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2)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共24张PPT)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共24张PPT)

本主义萌芽的成

力,以维
国人出海
关 会渐趋
次,清政府害怕与
长,限制了与西方

护封建统
贸易,限制
锁 衰落时
外国人交往易
的经济文化交流,

治体制,
外商来华
国期
“滋扰生事”;再
使中国长期与世隔
以巩固封
贸易

次,为了防范和抵
绝,逐渐落后于世
史 必 修
建经济 御西方侵略者
界潮流

人 教 版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压”“难以变革”得出,对农业的控制,使其难以变革。第二小问“原因”,

整个封建
产,甚至危及 商人地位 后期阻碍了生产力

统治
社会
政权
和势力进 的发展和资本主义

史 必
行压制 萌芽的成长


人 教 版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代 目的
原因
内容
影响
首先是由自然经
起到了一定的自卫
防止外来
济的自给自足特
作用,但不利于资
殖民势
严格限制
闭 封建社
点所决定的;其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 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 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 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 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工官监管的夜市
解析:A 东汉时期“草市”、商业市镇、夜市均未出现,B、C、D三项错误。

汉朝时期是中国典型的“重农抑商”时期,政府严格管理正规市场,在历史上被称为“九市”,故选A项。

2.(2018·河北承德期末)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

由此可知,“变造”制度( )
A.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B.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
解析:C 唐朝的货币是开元通宝钱,白银成为主币是在明朝,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庸调所收之布帛折变成轻货,没有反映赋税标准及其提高,故B项错误;“变造”制度将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纳税人需将实物送入市场,换为白银,这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 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变造”制度,没有涉及国家财政问题,故D项错误。

3.(2018·云南昆明期末)明朝政府发行纸币和铜钱,纸币多用于发放官俸和收缴赋税,金银的使用在明初受到限制,但不久之后白银任由民间发行流通,然而纸币却逐渐停止使用。

这种状况说明( )
A.传统市场经济的不成熟
B.海外贸易冲击统治基础
C.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商品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解析:A 纸币的大规模使用需要十分成熟的市场,否则很容易造成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发展,明初大量印刷纸币,造成严重通货膨胀,所以民间放弃使用纸币,转而使用金银,这表明传统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的国内市场秩序,而不是海外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明朝的国内市场秩序,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明朝的商品经济比较繁荣,故D项错误。

4.(2018·山西太原期中)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这表明唐代( )
A.商税成为主要税收
B.城市经济日趋没落
C.坊市界限已经打破
D.农村市场发展繁荣
解析:D 材料中“津桥税海商”只能说明当时在征收商税,不能反映出商税在税收中的地位,
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农村“草市”的发展,不能据此推断城市经济日趋没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农村“草市”的发展,不能据此推断城市坊市界限已经打破,且坊市界限被打破是在宋代,故C项错误;材料中农村“草市”的发展反映出农村市场发展繁荣,故D项正确。

5.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材料表明( )
A.明成祖目的是借外商引导国人投身海外贸易
B.明成祖担心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所在国利益
C.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D.朝贡贸易追求未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解析:C 注意理解材料中的“夷人慕义远来”“亏辱大体多矣”等信息,这显然强调的不是经济意义而是政治意义,故答案为C。

6.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解析:C 18世纪中后期中国“选择了陆地”是对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形象描述。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管仲对曰:“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

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


——《管子·度地》材料二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回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

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

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材料三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

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1)根据材料一,指出管仲论述的主题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可以概括出管仲论述的主题思想;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城市功能等方面来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特点。

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可以概括得出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需要方面入手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中“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市镇和农村之间
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等信息分析。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的政治经济决策、地理位置、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的规模等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的发展。

答案:(1)主题思想:根据地形来进行城市选址。

分布特点:早期主要集中于北方,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逐渐向南方发展;早期围绕行政中心或集中于战略要地,后期围绕经济中心分布。

(2)状况:市、坊严格分开;街道纵横有序,呈棋盘状。

原因:君主专制加强;隋唐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抑制;加强对人民和商业活动管理的需要。

(3)变化:市镇的商业功能日渐凸显;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城乡经济逐渐一体化。

主要因素:政府的政治经济决策;地理位置;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的规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