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研究及对策探讨

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研究及对策探讨



提 高 自主创新 实力 。围绕 产业技 术路 线进 行重 大项 目合作 和长 期的跟 踪研 究 。解 决 产业 发展 中的重 大技 术难题 和关 键共性 技 术 ,突破 制约产 业发 展 的瓶 颈 。 3深化 机制 体制创 新 ,为产 学研合 作 创造 良好 氛围 。深化对 高校 、科研 院所 的 机制体制创新, 提升其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 鼓励 高校教 师参 与企业 横 向课题研 究 。鼓 励科 研机构 创办 经济 实体 。加快 推进科 研 机构 分类 改革 。支持 高校 、科研 院所科 研 人 员进 入企 业兼 职 ,对 在市 场 中创 新 、创 业 的高校 、 科 研 院所人 员给予 适 当的股权 、 奖金 和制度 激励 ,促使 高校 、科研 院所 出 台相 应的管 理制 度 。针 对设 立 的研 发机 构 出台完 善 的考 核评 价体 系 ,促 使其 真正在 科 技创 新过 程 中发挥作用 。为产学研 合 作 创 造 良好氛 围 。 4健 全科 技服务 体 系 ,深 入产 学研合 作 的过程 化服 务 。整合 全省科 技资 源 的基 础 上 ,要 进一 步发 展促进 产学研 合作 创新 的各类 服务机 构 。科技 服务业 繁荣 可 以在 组 织协 调 、科 技成 果评估 、技 术产权 交 易 等产学 研合作 的各 环节 发挥 推动作用 。针 对 高校 和科研 院所 ,可有 效整合 人才 、技 术 、设备 等资 源 ,可针对 企业 自主创 新能 力 不足 的短板 提供 智力支 撑 ,帮助企 业 了 解 、运 用政策 法规 和科技 资 源 ,提 升 自主 创新 意 识 。 ’ 5加 强政府 引导 作用 ,推动 科技 创新 工 作取得 实效 。组织 各类 产学研 对接 工作 应 针对不 同行 业 、不 同领 域 、不 同企 业 的 特点, 开 展各 种专题 性交 流洽谈 对接 活动 , 充分 发挥 专家作 用 ,对企业 技术 需求 和招 标科 技成 果做好 系统 诊断 , 避免 无效对 接 。 在各 类计 划项 目管理 上 ,进一步 加强 企业 诚信管理及配套资金保障机制建设、各类 计划 项 目应采用 现代 企业管 理模 式加强 项 目全 过程 管理 。探索 科技人 员服 务企业 的 新模 式 、新思路 ,促 使科技 人员 深入企 业 线 ,了解黑龙 江企 业真 实生态 环境 。进 而开 展相关 科技 创新 活动 ,针对 该模式 可 设置 专项 资金加 以扶 持 。

区域产学研创新系统协调度比较分析

区域产学研创新系统协调度比较分析

区域产学研创新系统协调度比较分析内容摘要:产学研合作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可以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

本文对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主体组成的系统整体的相互协作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采用复杂系统理论方法确立产学研创新系统协调度测度方法。

利用五个城市产学研创新系统的历史统计数据,测算了2009年这些城市的产学研创新系统协调度,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北京和上海产学研创新系统整体处于比较协调状态(协调度在0.8左右),天津、重庆和西安产学研创新系统整体发展水平不协调(协调度<0.4)。

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推动区域产学研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系统协调度评价比较研究引言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三大主体与政府、中介服务机构等相关主体在利益的驱动下,通过内外部环境的推动,共同从事科学研究、市场开发、咨询服务等社会经济活动,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以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目标(周静珍、万玉刚等,2005)。

其中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创新的来源,为合作创新提供人才和技术;企业是创新的载体;政府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中介服务机构是推动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鲍晓华,2001)。

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有关的研究领域包括产学研合作种类模式研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的研究,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知识管理问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动力机制和利益分配问题,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和成效的研究以及如何评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成效等。

本文对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主体组成的系统整体的相互协作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产学研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是指各个子系统在开放条件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协同演化发展,为实现共同目标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过程,并且形成决定这种状态和过程的内在稳定的运行机制(苗红、郭捷、幕静,2007)。

通过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西安五个城市产学研创新系统协调度的测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区域决策者制定相关发展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黑龙江省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的问题思考

黑龙江省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的问题思考
2 0 1 4年 1月 第3 3卷第 1期
黑龙江教育 学院学报 J o u m ̄ o f H e i l o n  ̄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E d u c t i o n
J a n . 2 0 1 4
V0 1 . 3 3 No . 1
动3 0 0多场 , 认 定登 记技 术合 同累计达 1 7 3 3 8 项, 合 同成交 额累计达1 2 8 . 3 6 亿元 。科技 成果 在 国家重点工程 中得到广 泛应用 , 科技成果转化促进 了高新 技术 产业快速发展 , 提升
基 础薄弱、 科技成果 转化率低 、 政 策支持 力度 不够等 方面 的 问题 还普遍存在 , 产 学研合作 创新成 果依 然滞 后 , 这 些 问题
如 不及早彻底解决 , 仍将 是我省经 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的瓶
了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 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 , 推动了
社会事业 发展 。
颈。因此, 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推动政产学研合作
创新发展 , 是黑龙江省 充分发 挥 自身优势 、 实现经济 可持续 快速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 具有理论 和实践的双重重要 意义 。

虽然我省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结合纽带的政产学研
合作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 , 但 由于高校 和研 究机 构在某 些专
业、 学科领域的发展有所滞 后 , 学科分 布与企业需 求不太相 符, 科研机构企业化转 制还处在适 应期 , 以及受 政产学研合
作过程中种种 内在 、 外在 因素 的影 响 , 导致政产学 研合作 的

黑龙江省政产学研 合作发展现状
近年来 , 黑龙江省把 自主创新 的 目标对准提高全省优势

东北地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五大失衡

东北地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五大失衡

东北地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五大失衡”东北经济这轮下滑,直接表现是固定资产投资下滑,但是深层次的原因是结构性矛盾。

可以说,东北工业的困境是重化工业的困境;重化工业的困境,就是各地支柱产业都过剩。

在不完全市场竞争、市场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下,产能过剩会带来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十二五”以来,东北三省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各行业产能过剩普遍存在。

尤其近几年,传统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走低,钢铁、煤炭、石化等行业受周期性产能过剩影响,均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

过剩产能抑制消费需求,制造虚假繁荣,甚至滋生寻租腐败。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东北经济的痼疾、顽疾。

不剔除这些痼疾、顽疾,东北经济就无法解套,东北振兴就无法轻装上阵,无法改变“过剩―化解―再过剩”的状况,甚至将东北经济拖入长期萧条的困境。

笔者认为东北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可以概况为“五大失衡”:一是产业结构失衡。

技术老化、基础工业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组织老化。

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所占比重较高,新兴产业比重过低,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仍然未能有较大改变。

表现为传统产业比重仍然居高不下,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增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

与传统支柱产业相比,东北地区新兴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新经济增长点,短期内无法弥补传统主导产业下滑带来的缺口。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近年来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产业不断兴起,但在东北地区快速发展的迹象却不明显,2014年互联网百强企业中,北京、上海、广东分别有45、20、15家,东北三省没有一家企业入围。

20D0―2014年,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企业数仅增长了70%,与之相比,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增长了1.83倍、2.56倍和1.68倍。

在微观结构层面,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多数国有企业债务、冗员和社会负担包袱沉重,不堪重负;企业设备、工艺老化,产品结构单一、传统产品比重过大、企业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企业组织结构上的“大而全”“小而全”,无法达到规模经济要求,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上下游一体化程度差;企业技术力量不断散失,人力资源能力减弱。

东北地区科技协同发展现状

东北地区科技协同发展现状

东北地区科技协同发展现状
东北地区科技协同发展现状总结如下:
1.政策支持:东北地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协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

2.科研力量:东北地区拥有一批优秀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涌现出了一大批科研人才和科技成果。

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研项目和科技服务方面与企业合作密切,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良好模式。

3.产业结构调整:东北地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

特别是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和成果。

4.科技平台建设:东北地区积极推动科技平台的建设,建立了一批面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服务平台、孵化器和技术转移中心,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支持。

5.国际合作: 东北地区积极与国际科技界开展交流合作,吸引了一批国际顶尖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来东北地区进行科研合作和人才引进,提升了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虽然东北地区在科技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创新创业氛围不足、科研成果难以转化、
科技人才流失等问题。

因此,东北地区需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效率,推动科技协同发展。

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合 作偏 重 于 短期 合 作 , 处 于低 层 次 阶段 和 实 验探 还 索 阶段 , 尚未进入 共 担风 险 的产业 化 阶段 。“ 建 机 共 构 ” “ 同 申请 项 目” 和 共 等模 式 所 占 比重 较 小 , 别 分
为 21 .%和 33 大 部分 企 业基 本 上 未涉 及 到 “ .%, 技术
作 项 目数 的 5 %。 0 2 0-2 1 0 8 0 0年 ,被 抽查 的 2 8家企 业 开展 的产
学 研合 作项 目总数 均不 足 1 0项 ,平均 每个企 业 开 0 展 的 产学 研合 作 项 目为 35个 , 中 ,5 . 其 9 %的产 学研
合 作项 目是 与省 内高校 和科研 院所 完成 的 。 可见 , 院
到 了 4 .%,平 均每 个 院所投 入 的产学 研合 作 人 员 5 6
为 2 7人 。 8
校在全省产 学研合 作中发挥 了重要的技术源头作用 。
3 产 学研 合作 经 费投 入情 况 .
从 被 调查 的 2 5所 院校 产 学研 合 作项 目的经 费 投 入情 况来 看 ,企 业对 产学研 合作 的经 费投 入呈 逐 年上 升趋 势 。2 1 0 0年 ,企业 投 入较 2 0 0 8年增 长 了 2 % ,平 均 每所 院校 接受 企 业 的投入 达 到 6 8 4 6 8万
1 8 ̄
2]/ 01 6 0
科教成 { 果j l 横
年总 量达 到 5 9 0 7万元 , 长 了 56 占与企 业产 学 增 .%,
向 了外 省 。 ,
科技与创新
研合 作政 府投 入 的 3 .%。 97
4 产 学研 合作 模 式情 况 .
4 产 学研 合 作组 织模 式 不够丰 富 .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
挑战
国际合作中存在着文化差异、知识产权保护等难题,需要加强沟通和协商,建立互信机制和合作规则,确保产学 研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及发展策略
深度融合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实践教学、 科研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性循环。
人才培养
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通过设立奖学金、实习实训基地 等方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技术研发
加强技术研发能力,提升产学研 协同创新的技术水平,通过引进 先进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等方式 ,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

成果转化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产 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转化效率,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CHAPTER 04
未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展望 与趋势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学研协同创 新将更加注重智能化方向的发展,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协同 创新的效率和成果质量。
国际化方向
国际化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必然趋势,未来产学研协同创 新将更加注重与国际前沿科技的对接,加强国际间的科技 合作与交流。
跨界融合方向
跨界融合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方向,未来产学研协同 创新将更加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与交叉,通过跨界创 新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际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国际合作可以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资源,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人才流动,推 动全球科技创新的进步和发展。
01

东北地区科技协同发展现状

东北地区科技协同发展现状

东北地区科技协同发展现状一、引言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实力。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单一和发展不平衡,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为了推动东北地区科技协同发展,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深入探讨东北地区科技协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东北地区科技协同发展现状1. 科研机构合作东北地区的科研机构数量众多,包括大学、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等。

这些机构在科技研究和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和潜力。

为了加强科技协同发展,东北地区的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合作,通过联合研究项目、共享研究设备和人才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 产学研结合东北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

通过建立产学研联合研究中心、共享创新平台等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发,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

3. 创新创业环境改善为了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东北地区加大了对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力度。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减税优惠、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人才引进等,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支持。

同时,东北地区还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科技论坛等活动,提高创新创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人才培养东北地区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加强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方式,提高科技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到东北地区工作和创业。

同时,东北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联合培养、实习就业等方式,培养了一批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人才。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科研机构合作不够紧密尽管东北地区的科研机构数量众多,但目前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还不够紧密。

为了促进科技协同发展,需要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建立科技创新联盟、共享研究设施等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效率。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创新发展。

长春市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以其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产业基础,致力于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本文将就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进行详细介绍。

一、产学研合作机制长春市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资源优势,建立了多种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首先是建立了产学研合作联盟,吸引了长春市内外众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其次是利用各类专项资金设立了产学研基金,鼓励企业和学术界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产业园区也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提供研发场地和政策支持,助力创新发展。

二、产学研合作平台长春市建设了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各方合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

首先是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心,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和先进的科研设备,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服务。

其次是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举办了多场产学研交流会议和展览活动,促进了各方资源共享和项目对接。

长春市还鼓励企业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设立了专门的项目合作平台,为合作双方搭建桥梁。

三、产学研合作项目长春市大力推动了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涉及了多个领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首先是在新材料领域,长春市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团队和企业,共同开展了多项新材料研发项目,推动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其次是在生物医药领域,长春市与国内外多家知名医药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加速了生物医药技术的创新和转化。

在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长春市也积极推动了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产学研合作展望长春市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未来,长春市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各方资源整合,推动更多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

长春市将继续优化产学研合作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摘要】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是指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创新发展的道路。

本文首先探讨了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的重要性,指出其可以加快技术转化和产业升级的进程。

其次介绍了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的实施方法,包括建立联盟、共建实验室等方式。

接着列举了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的成功案例,如汽车产业和生物医药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在未来发展方面,文章指出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有望继续壮大,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最后分析了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其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部分探讨了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的可持续性、推广价值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为读者深入了解该路径的重要性和影响提供了全面的参考。

【关键词】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重要性、实施方法、成功案例、未来发展、影响、可持续性、推广价值、经济发展1. 引言1.1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长春市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

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被视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还有助于培育新型产业,拓展市场空间,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的成功实施,将为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产学研合作也能够促进人才培养,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的探索和实践,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有助于推动全国产学研协同创新事业的发展。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新,实现共赢发展。

2. 正文2.1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的重要性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的重要性在于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辽宁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对策研究

辽宁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对策研究

辽宁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对策研究基金项目:辽宁社会经济发展课题(2013lslktjjx-18);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L12DJL041)。

通过对辽宁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的分析,归纳出辽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结合辽宁实际,借鉴国内其他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优化辽宁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提出了理顺对接机制,减少合作双方技术差距;健全约束机制,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格局;完善信息传递机制,搭建有效合作平台;深化多元投入机制、搭建产学研合作融资平台等建议。

标签:辽宁;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策建议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技术需求方的企业与技术供给方的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一种合作,促进技术创新要素的有效聚集和优化组合。

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驱动力。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有效推进协同创新,加强区域产学研合作政策环境研究,对于辽宁调结构、促发展具有深层次意义。

从国内外发达地区成功发展经验来看,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平稳、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有效途径之一。

近年来,辽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全省形成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截至2013年底,辽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集群13个,规划面积达到775平方公里,涵盖装备、石化、冶金等重点行业,形成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13个产业集群中科技人员达到1.5万人,实现销售收入1787亿元,同比增长25.4,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99.4亿元,同比增长31.6%。

2013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辽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在全国第7位。

东北三省工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

东北三省工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

东北三省工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作者:张洪阳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28期摘要:通过与国内先进地区的比较,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东北三省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科技资源配置规模还比较薄弱,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企业没有形成技术势力。

基于企业家要素和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的欠缺,建议相关部门要内重企业家培育,外重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完善,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技术势力。

关键词:技术势力;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自主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074-02一、问题的提出技术势力是企业基于自身技术研发能力差异所形成的优于同行业企业的技术优势,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从创新角度来看,企业技术势力的获得必须基于企业自身技术研发能力,即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其基本途径有以下两条:一是企业自身的原始技术创新,这需要企业持续进行高强度并伴随高风险的自主研发投入;二是对外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范围内的技术转移与扩散已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1]。

国际技术扩散的主要渠道有两个: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直接国外购买。

FDI技术溢出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已为学术界公认,但FDI对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则存在促进和抑制两种不同的观点[2]。

国内大多数研究肯定了FDI对当地技术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但就中国现阶段而言,FDI的技术溢出效果不明显,对中国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有限,甚至客观上存在“替代”或“挤出”的负面影响[3]。

东北三省在自然、经济等多方面有着相似的条件,基于上面分析,本文以东北三省为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东北三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和发达地区的比较,分析东北三省发展能力,并探索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制约东北三省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势力形成的深层原因以及提升路径。

二、东北三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据IMD1997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可知,科技资源的投入指标主要包括财力、人力资源两个方面;产出指标主要包括科技活动直接产出和科技产业化能力两方面。

东北三省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东北三省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案例二
英国剑桥科技园的创新发展路径
案例三
欧盟“蓝天计划”推动绿色能源技术创新
案例一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产学研创新模式
03
案例三
华为公司的全球化创新战略与研发合作
国内科技创新案例介绍
01
案例一
中关村科技园的创新体系建设
02
案例二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研发与产业转化模式
国内外科技创新案例比较分析
比较一
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差异
目的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东北三省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其中,文献资料分析主要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比较分析主要是对东北三省与其他地区的科技创新情况进行比较;案例分析主要是对东北三省的科技创新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东北三省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问题;2)东北三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3)东北三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案例分析;4)提高东北三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对比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东北三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
优势与劣势分析
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05
提升东北三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结合东北三省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政策,以引导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制定科技创新政策
通过政府资金的支持,推动科技创新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率。
东北三省各地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其中辽宁省综合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强,黑龙江和吉林相对较弱。
地区差异
辽宁省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黑龙江在农业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表现突出;吉林在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

22805163_辽宁省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

22805163_辽宁省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

走进辽宁随着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创新”不论是在经济发展、文化发展,还是社会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带动产业机构转化升级,还可以带动经济增长。

2019年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三年居全国首位,北京、江苏分列第2位和第3位,而辽宁相比前几年排名下降到第19位,创新驱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特别是辽宁省处于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更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

本文针对于辽宁省创新能力进行研究,主要采取的是指标分析和比较分析数据的方法。

数据收集为国家统计局网站,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形成比较明显的对比,再通过列举全国其他省份的科研数据与辽宁省作对比,从而进一步较为明显得出辽宁省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及变化情况。

一、辽宁省创新能力比较分析(一)工业企业R&D人员量数据分析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

R&D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还可说明科技规模和发展速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科技投入量和投入程度的一个指标。

辽宁省与全国其他省份2017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数对比见图1。

在辽宁省与全国其他省份的工业企业R&D 人员数量对比中,可以将全国划分为四个梯队,以广东省为代表的第一梯队,安徽为代表的第二梯队,北京为代表的第三梯队和以广西为代表的第四梯队。

辽宁省处于第三梯队,辽宁省的2017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量为49463名,广东省大约是其数量的9倍,与经济水平较高的山东省相比,辽宁的R&D人数也存在不小差距。

R&D指标以反映地区科技规模和发展速度为主,辽宁省的R&D指标明显低于与其发展水平相近的安徽省,并且位于第三梯队。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

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省会,素有“汽车城”和“森林城市”的美誉。

长春市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产业基地,一直致力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工业升级,助力长春市经济持续发展。

本文将围绕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展开探讨。

一、长春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基础长春市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和科研力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长春市以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同时具备强大的科研实力,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长春市拥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其中包括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长春生物所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

这些产业和科研资源为长春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长春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长春市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了一些典型的模式和做法,为带动长春市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 产学研合作共建平台长春市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建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在产业园区内设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吸引高校和科研机构进驻,与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

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促进产学研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 专业化产学研合作团队长春市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打造专业化的研发团队,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

建立由企业技术人员、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围绕产业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和创新实践,形成专业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和行业壁垒,实现了跨界融合和交叉创新。

3. 政府引导与推动长春市政府积极引导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产学研合作。

通过设立科研经费支持、技术转移奖励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转化,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加大对科技企业和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吸引更多的科研力量参与进来,共同推动长春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辽宁阜新为例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辽宁阜新为例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辽宁阜新为例作者:王娟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8年第16期王娟阜新高等专科学校【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是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发挥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科研优势,带动企业产业升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本文以阜新为例,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并针对阜新的发展现状,从政府政策引导、校企平台搭建、动力激励途径等几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对策建议2001 年阜新被国务院确立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

转型是阜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十余年来,阜新一直在经济转型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2011 年,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1] 。

阜新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走产学研协同创新之路。

一、阜新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1、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及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政府应给予一定政策扶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并建设网络平台,促进校企合作。

一方面,高校及科研单位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也能提高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2、企业科研能力不足,而高校的科研力量没有充分发挥。

企业的科研力量薄弱,能力有限,技术水平发展受限,而高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水平没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二者的优势和短板正好可以互补。

将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补充到企业中去,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将阜新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轨道上脱离出来,借助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人才优势及科技力量,将粗犷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转变,改善企业的技术水平。

3、校企联合动力不足,联系不够紧密。

高校和企业的关系不应停留在我育人、你用人的阶段。

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校企合作,但效果并不理想,企业对新出校门的人才持怀疑态度。

建立高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激励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利益纽带来带动创新发展,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设步伐。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创新产出效应研究——以东北三省为例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创新产出效应研究——以东北三省为例

The Impact of University-Industry-Research Institut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An Example of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 作者: 马艳艳[1];卢朝阳[1]
作者机构: [1]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出版物刊名: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创新产出
摘要: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建立对区域
创新产出有重要影响。

以东北三省为例,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检索1990~2016年
东北三省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申请的发明专利,运用Ucinet软件绘制东北三省产学研合作
创新网络图,测度东北三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并进一步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考察
东北三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研究发现:东北三省产学研合作创新
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势与创新产出显著正相关;东北三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规模对创新产出的
影响不显著。

东北三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分省比较与分析

东北三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分省比较与分析

东北三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分省比较与分析
潘雄峰;刘凤朝;许立波
【期刊名称】《辽宁科技参考》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性矛盾最突出的地区。

从现实基础看,东北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不仅表现在产业结构层面的比例关系失调和运行关联机制的缺失,而且存在所有制调整滞后所形成的对产业结构升级,乃至整体经济结构优化的拖曳,区域知识结构的老化对产业技术升级的制约,
【总页数】5页(P10-14)
【作者】潘雄峰;刘凤朝;许立波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73
【相关文献】
1.基于PLS的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评价 [J], 郑树旺;徐振磊
2.东北三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分省比较与分析 [J], 潘雄峰;刘凤朝;许立波
3.五部委力挺老工业城市转型专家建议东北三省应分省精准施策 [J], 晓宇
4.基于 PLS 的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J], 叶柏青;韦伟
5.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制约因素研究 [J], 梁琳;吴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