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Word 教案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月光》)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段的阅读鉴赏。

通过揣摩“景语”,弄清__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荷花[清]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该诗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季节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散文也是关于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二、解题、初步感知1、问:大家觉得题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为什么?明确:并列短语,因为第四段是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2、朗读、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__的感情基调)三、理清__思路第一部分(1—3段):写夜赏的缘由,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情)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及缘由。

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

第3段:抒发月下独处时的感受。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

(景)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段):写由眼前之景所发生的联想,回到现实,思乡回家。

(情) 第7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

四、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景语”描写)㈠问:__是如何描写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几段?明确: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笔力对荷塘月色进行了描写。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9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景物描写理解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心情。

二、理解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例如: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及语言的音乐性等。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设想⒈教学重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作者的复杂心情;比喻的含义、用词的精当和语言的音乐性。

⒈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思想;通感的理解。

⒈安排二课时:以赏析为主。

教学媒体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理清思路。

赏析一、二、三段教学重点:赏析一、二、三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学生举出有关描写“月”“荷”的古典诗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二、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新诗集《踪迹》。

1925年8月任清华大学教授,转向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态。

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

作者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荷塘月色》教案(共五则)

《荷塘月色》教案(共五则)

《荷塘月色》教案(共五则)第一篇:《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等形象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3、欣赏文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课堂特点:高校课堂展示课型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多年后,我们依然能记起《春》的美丽,也记得“父亲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地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那浓浓的父子深情。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的心灵荷塘,欣赏另一篇散文佳作《荷塘月色》吧!二、夯基础落实《导学案》识记积累,小组展示交流。

三、品语言1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请找出来,并举例说说其运用的妙处。

教师归纳:比喻类型有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

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例如文中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形象地描绘了荷花在月下地晶莹剔透,在绿叶衬托下地忽明忽暗和不染纤尘的美质。

找出文中运用通感手法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另外举两例。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同时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B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得名曲。

是视觉向听觉的转移。

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于名曲的优美悠扬有相通之处,两相烘托,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请举例说说。

A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案(精选15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荷塘月色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奇贴切的比方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把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4、通过朗诵观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课时支配:四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在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想必那至诚至深的亲情、那生气勃勃的自然景象已永驻大家的心田了吧!那么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朱自清。

同学发言,老师补充更正: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高校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惊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高校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讨论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闻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学问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背景简介:《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那时在清华高校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中所描写的池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xx大屠杀,白色恐怖覆盖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与革命或,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妻子女儿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临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

但是他究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稳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好像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5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__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__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__的韵味。

__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__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__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__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通用11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二、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三、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二)品读课文1.讲读第一自然段(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解析]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8篇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8篇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8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描绘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__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教学工具:多媒体、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实物投影文字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1、提问:在上节课的阅读中,我们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华园中的月下荷塘。

而散文的优美的韵味应怎样更好地来品味呢?回答:通过朗读来体会。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中的写景重点段落四、五、六3节。

(二)质疑1、提问:在朗读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样的特点?回答:一种朦胧的美。

2、点拨:很好。

那大家读过几遍后,有没有想过文中的朦胧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大家预习过课文,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现在可以提出来。

回答1:作者的笔下景物的朦胧美与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联系,因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这篇散文除了写景很美外,有些语句不太明白。

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白天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三)资料交流:1、提问:我们仔细读读这些语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大家是否想过为何不理解呢?这些语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对写作背景不了解。

大家课下已经分组查找了资料,现在根据大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体会一下这些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和结论?(大家集体交流讨论)(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2讨论:《一封信》“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可以看出作者孤独彷徨和烦闷的心情。

荷塘月色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荷塘月色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章节及课题一、荷塘月色授课班级时数与日期2课时目的要求1.通过把握作者矛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操;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散文鉴赏的能力;3.掌握通感手法与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1、重点:把握作者当时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2、难点: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过程组织教学(2分钟)教师将出缺勤情况记录到教学日志学生配合教师查勤引入新课(2分钟)问学生是否见过荷花,以及对荷花的认识。

随后播放PPT,向学生展示几幅荷花图,请学生欣赏。

同学们,这几幅画中的荷花是清华大学荷花池中的。

在1927年时,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先生,曾经用优美的文字画下了清华大学荷花池中的荷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优美的文章。

请学生回忆自己学过、读过朱自清的作品,然后请学生代表回答!明确:《背影》、《春》、《匆匆》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散文。

教师阐述新课教学(81分钟)一、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先让学生听一遍配乐录音带,再结合课文注释进行词语讲解。

词语讲解:幽僻(yōupì):幽静,偏僻(幽:深远的、隐蔽的)。

蓊郁(wěngyù):树木茂盛的样子。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弥望:满眼(充满视野)看到。

(弥:满)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袅娜(niǎo):柔美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

①美好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风趣。

带学生读几遍生词,及时纠正学生发音的错误。

接着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二、回顾作者(请学生回顾作者的生平及其作表。

)明确: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

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年,他游学欧洲,历时近一年,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第一课时:1. 自读感知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3. 探究阅读其次课时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同学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

老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尝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

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表达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点拨:绘画美。

第4、5、6节表达了这个特点。

如今我们不妨把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同学自由朗读,老师引导同学细心品尝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同学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观赏分析。

同学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详细的句子谈。

《荷塘月色》教案篇2一、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

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

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许多独特的想法。

比方我发觉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假如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安静如此孤独了。

他的妻子,迷模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需查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文章始终是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

他原来始终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

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爱这样,但这看来又好像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孤独,他还是在查找对话的客体。

于是他开头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安静幽美的月下荷塘绽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悄悄秀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

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快、随风起舞的,有羞怯如明珠般闪耀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一《荷塘月色》教学课例【教学思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多次公开执教这篇课文,我很清楚这篇经典之经典的课文的分量。

以往几次的教学都是把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学会能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解4、5、6三小节,之后也引领学生探讨相关的情景交融的问题,但总觉得学生与文本、教者、作者之间存在隔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因而此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三个目标计划在两课时内解决,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前三小节,落实目标(一)的学习,穿插感悟目标(三)中“朴素”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重在落实目标(二),并将目标(三)的学习与目标(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是一课时。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完美结合。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

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优秀6篇)语文教案-《荷塘月色》篇一一单元课文特点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单元教学目标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

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

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荷塘月色课堂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方法:分析、鉴赏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写作背景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五篇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五篇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五篇第一篇:《荷塘月色》教案模板《荷塘月色》教案模板汇编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

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

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点拨:绘画美。

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

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二、自主合作探究1.语言鉴赏:(1)朗读第4、5、6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镜头的?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师生共同探讨:整个画面景色素淡静谧和谐,有一种朦胧之美,明确是借景抒情,“宁静”之外境,显“颇不宁静”之内心;受用“宁静”之喜悦,向往自由之人生。

教师明确: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带给人多重的审美感受。

一是“通感”,二是“比拟”,三是叠音词,并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向学生说明。

(3)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充分体会文辞的优美。

2.文学层面鉴赏让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描写荷花的名句,联系古代文人如李白、周敦颐、杨万里等人的咏荷诗文,明确荷花在文人笔下一直是高洁人格的象征,体会作者笔下荷花寄寓之意,体会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

三、探究:1.交流活动:根据你的理解为荷塘月色的画面配上适合情境的乐曲,并且轮流上台配乐朗诵4、5、6节,表达作者所要表达《荷塘月色》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二、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荷塘月色 教案(最新6篇)

荷塘月色 教案(最新6篇)

荷塘月色教案(最新6篇)《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课文2-6小节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1、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树(蓊翁郁郁)月光(淡淡的)“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

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

写月光虽然是“淡淡的”,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写了月下荷塘静态:叶:田田、亭亭花:零星点缀微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风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 形象过如明珠--洁白处如星星--绿叶白花色彩如美人--纤尘不染动态:花:花香,如歌声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正面:以流水作比(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4、讨论第6节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 节)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

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通用11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通用11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荷塘月色》经典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经典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

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1、本单元学习散文。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2、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荷塘月色教案》word版

《荷塘月色教案》word版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

(2)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美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成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批改学生的课后练习,评价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课文知识。

3.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色。

六、教学策略: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针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 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公开课教案
课题:《荷塘月色》
班级:
时间:2013年3月27日上午第2节课
执教者:贾艳
教学目标:
1.欣赏荷塘月色美景,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2.把握细节,体会散文的语言魅力,领会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3.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典雅清丽的语言,以及修辞的巧妙运用。

2.了解朱自清散文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学习过很多散文,但是对散文“形散神聚”特点的把握还是不够准确,学习劲头不足,若要实现目标,应多从细节上下功夫,调动学生情感。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情景引入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题
他《匆匆》走过《春》天,留给我们感人至深的《背影》,他是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和文人,他被毛泽东誉为有“民族气节”的人。

在贫困交加中亡故于北平解放的前夜,时年48岁。

他是谁?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共同品味他的美丽与哀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作者简介
幻灯出示:朱自清荷塘月色
2. 解题:理解成并列结构:月下荷塘,塘上月色,两者兼写。

幻灯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合作·探究
(听朗诵录音)思考以下问题:
(一)字词正音(学生齐读)
学生做课后“写一写,练一练”
(二)勾画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师生共同活动)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1. 怎么理解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明确〗:关于作者心绪“不宁静”的原因,认识不一,我们要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

2. 第3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在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美景而产生的淡淡喜悦之情——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3. 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幻灯片出示:
(不宁静)(求静)(得静)(出静)
〖明确〗:家———小路——池塘———家
(淡淡的愁)(淡淡的喜)(淡淡的愁)
4. 根据明暗两条线索划分文本结构?
一、(1—3段)月夜出门,漫步小路。

〖明确〗:“不宁静”二、(4—6段)恬静的荷塘月色。

三、(7—12段)引动乡思,回忆采莲的事情。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诵读、鉴赏第4段
1. 学生齐读第4段
2. 提问:这一段写了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排比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颤的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课堂练习(播放音乐)
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四、小结
本节课从作者情感入手,把握了作者情感的变化,理清了文本的内外结构,鉴赏了“月下荷塘”的优美景色。

下节课将继续欣赏“塘上月色”美景。

五.作业:
1. 背诵文本第4段
2. 思考与练习第3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