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中学教师生活
朱自清介绍
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 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 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 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 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余光中批评朱自清‚好用 女性意象‛,‚这样的女性 意象实在不高明,往往还有 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 想。‛ 旅美学人夏志清则认为 《荷塘月色》这些文字 ‚‘美’得化不开……读了 实在令人肉麻‛
一句《匆匆》唤 醒迷惘的心灵;一抹 《背影》留下感人的 亲情。荷塘月色下他 静静吟唱;黑暗强权 前他慷慨激昂。
他是朱自清,是 大写的人,以他傲然 的独特病已经很 沉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一点就要吐。面 庞消瘦,说话声音低沉。他有大大小小七个孩子, 日子比谁过得都困难。但是他一看了稿子,毫不 迟疑,立刻签了名。他向来写字是规规矩矩的, 这次,他还是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他的 名字。”
朱自清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于 1931年利用学术休假,在英国伦敦皇家学院 和伦敦大学注册旁听。据《朱自清日记》记 述,他有两次夜梦清华未能继续聘他为教授, 理由是他在外国文学上的学养上尚有不足; 梦醒,全身冷汗,深感不发聘书颇有道理, 于是他更加努力利用在伦敦的一切便利条件, 来提高自己。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 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 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 大学中文系主任
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 朱 自 清 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叙事性 抒情性
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 为主要内容 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 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 伦之情
叶圣陶认为朱自清是‚尽职 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 师‛,是‚不断求知不惮请教 的‛‚待人接物极诚恳‛
第01课 春(学生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讲义(部编版)
第1课春目标导航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理清行文思路。
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词句,积累语言;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能力目标辞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知识精讲知识点011.作者简介。
朱自清,我国著名、、、。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
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
散文代表作有《》、《》、《》等。
2.背景透视。
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之间。
这段时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边任教边研究学问,工作顺利,家庭生活和谐,他的心境较为平静恬淡。
写作此文时,他已没有创作初期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春》。
这篇文章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3.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liáo()亮抖擞()hōng()托应和()朗rùn()【即学即练1】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宛转.(zhuǎn)撑.伞(chēnɡ)抖擞.(sǒu)B.烘.托(hōnɡ)应.和(yīnɡ)欣.然(xīn)C.酝.酿(yún)戴笠.(lì)黄晕.(yùn)D.鸟巢.(cháo)朗润.(yùn)稀疏.(shū)2.下面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翠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所有课文作者背景资料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所有课文作者背景资料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 1898 年 11 月 22 日) ,卒于 1948 年 8 月 12 日。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为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
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 10 多年。
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
光绪二十七年 (1901) 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
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 13 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
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
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 " 驿站 " 。
1925 年 8 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7 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1 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 年 9 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
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 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林清玄林清玄 17 岁开始发表作品, 20 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
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
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 17 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 30 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
在 25 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 150 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 5 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
朱自清的春课堂实录一等奖
朱自清的春课堂实录一等奖朱自清的《春课堂实录》一等奖朱自清的《春课堂实录》是一篇以教育为主题的文章,记录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这篇文章因其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而荣获一等奖。
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通过讲述自己在春天教学时的一些经历,以及对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他对教育的独到见解。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个性。
他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朱自清在文章中提到了自己教学的一次经历。
他描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当他走进教室时,学生们已经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
他们的眼神里透露出期待和渴望。
朱自清通过这个场景表达了他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的热爱。
朱自清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勇于质疑。
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在文章中写道:“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朱自清还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他写道:“教育就是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扬光大,让他们在自己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朱自清对教育的热情和执着感染了他的学生。
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在朱自清的教育下得到了释放和发展。
朱自清提到了一位学生,他在班级中表现出色,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这个学生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努力,更因为他受到了朱自清的激励和指导。
朱自清的《春课堂实录》一等奖是对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肯定。
他通过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教育观点。
他的文章不仅仅是一篇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实录,更是一篇具有深刻意义和启发性的教育论文。
这篇文章的一等奖也是对他多年来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的认可和鼓励。
朱自清的《春课堂实录》一等奖的获得,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荣誉,更是对整个教育界的鼓舞和激励。
朱自清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
朱自清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作者:冯为民来源:《师道》2011年第04期朱自清先生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他在近30年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对语文(国文)教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朱自清先生对语文教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语文教育思想是自成体系的。
朱自清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集中于以下几点。
一、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朱先生一贯主张要以“高等的趣味替代低等的趣味,养成优良的习惯,使不良的动机不容易有效”(朱自清《春晖一月》)。
他强调必须教导学生面向实际,把握当下,不要“时时回顾人的黄金时代”,也不要“时时等待着将来的奇迹”(朱自清《刹那》)。
应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品质,这是学生应备的素质,也是教师在教学时应加强的。
在朱先生看来,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一是要有鲜明的导向性,二是要实,抓住教和学这两个关键。
二、必须重视学生的技术训练朱自清先生不满足现状,认为“五四以来国文科的教学,特别是在中学里,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也未免失掉了平衡”(《国文教学序》)。
从这里,可看到朱自清先生的辩证思维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精神或思想”的教育,但不能偏颇,也须重视技术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朱自清先生一再视“写字要一笔不错,一笔不乱”(《给俞平伯的信》1922年11月7日)为最起码要求。
朱自清先生不仅很重视“技术训练”,而且很强调规范化训练,这可谓是具有远见卓识的。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虽然是“技术”问题,但这是将来学以致用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不能不重视。
三、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质素首先是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
朱先生很重视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他认为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来影响学生。
他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学生学习能否用功,固然要看你们教法如何,但更要看你的人格影响如何。
”可见朱先生十分强调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
朱自清的红色教育故事
朱自清的红色教育故事摘要:一、引言二、朱自清的红色教育背景三、朱自清作品中的红色教育元素四、朱自清教育理念的影响与启示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朱自清,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教育思想。
在朱自清的教育生涯中,他以身作则,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我国的红色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文将分析朱自清的红色教育背景、作品中的教育元素,以及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的启示。
二、朱自清的红色教育背景朱自清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五四运动时期,朱自清受到了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开始投身于教育事业。
他不仅在课堂上传播红色思想,还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红色教育元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朱自清作品中的红色教育元素朱自清的作品,如《背影》、《春》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红色教育思想。
他以真挚的情感描绘了父爱、家乡的美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的作品还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封建陋习,唤起民众的觉醒意识。
在这些作品中,朱自清巧妙地融入红色教育元素,使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接受红色思想的熏陶。
四、朱自清教育理念的影响与启示朱自清的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主张启发式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的教育方法注重个性化、人性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朱自清的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国红色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五、结论朱自清作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红色教育故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分析朱自清的红色教育背景、作品中的教育元素以及他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看到,红色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朱自清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他的作品也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
背景知识作者简介朱自清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取自“腹有诗书气自华”,号秋实,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主要文章有《春》《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等。
写作背景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写于1925年。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作者的家庭,因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
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写作缘起朱自清在《背影》篇末写道:我北来后,他(指作者的父亲)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947年7月1日作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又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
春的作者朱自清的简介
春的作者朱自清的简介朱自清,字润之,号尚可,又号素馨, 1885年7月24日生于上海一个家境清贫的官宦之家,毕业于上海中山大学,从中山大学毕业后任中学教师,之后又受聘于美国布朗大学留学。
朱自清书法艺术比较高尚。
著作类型丰富,文风开明,结构严谨,触达深刻,意蕴凝练,内涵丰厚,风格独特,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类型,是上海文学发展的重要代表,被誉为“新文学的奠基者”,其舌根子深,在文学上体现出了革命的思想,长篇小说如《叶圣陶全传》、《孔乙己》、《祝福》,短篇散文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春》、《一剪梅》以及诗歌《春夜喜雨》等,都为文坛添上众多值得珍藏的文学作品。
朱自清是20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人物,而其文学作品以通俗艺术的形式传递思想内容,其表现具有浓郁的民族情调和民间思想。
这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推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受当代作家的洗礼和影响。
朱自清出生于官宦之家,学识渊博,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作品充满家国情怀,把他见证过的社会现实和他处在其中的心情感悟都融入到其作品中,把他的真情流露和凝练的倾诉一一呈现于读者的面前。
《春》就是其中的一首最经典的散文。
朱自清先生用优美的文字表现了繁花绽放,青松吟唱、江南春色的模样,树梢在轻风里柔软的摆动着,把充满幸福的春天的气息展现出来,入木三分而造立诗,将大自然的美景定格。
有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天赋艺术,及厚重的文化内涵。
以及一身奋进及改革的精神,把表达出那令人难忘的江南之美和春天的意蕴写成文字,介绍给人们,成为激励很多人的精神源泉。
他这篇又能表达他对社会政治、文化的深刻思想,再次证明了文章较实际行动来说,可以更有力地宣谕着他的思想观念。
朱自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戏剧家,是中国文学革命前先驱,他的文章显示了一种开明的思想,饱含着爱国热爱生活的思想。
他的作品影响了当代文学,而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也引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自清: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
朱自清: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朱自清: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夏丏尊先生是一位抱负家。
他有高远的抱负,可并不是幻想,他少年时倾向无政府主义,一度想和几个朋友安排新村,自耕自食,但是没有完成。
他办教育,也是抱负主义的。
最足以体现他的是浙江上虞白马湖的春晖中学,那时校长是已故的经子渊先生(亨颐)。
但是他好像将校园的事全交给了夏先生。
是夏先生约集了一班志同道合的教师,招来了许多外地和本地的学生,创立了这个中学。
他给学生一个有诗有画的学术环境,让他们按着特性自在开展。
校园成立了两年,我也去教学,刚一到就感到一种安静亲和的气氛气,是其他校园没有的。
我读了他们的校刊,觉得特别亲热有味,也跟其他校刊大不同。
我教着书,看出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欣赏力和体现力都比其他同级的校园高得多。
但是抱负主义的夏先生总算碰着实践的壁了。
他跟他的多年的老朋友校长经先生定见越来越差异,跟他的至亲在校园任首要职务的定见也不迎合;他一面在私人关系上还保持着对他们的友谊和亲谊;一面在校园方针上却坚执着他的建议,他的理论,不退让,不退让。
他不必强力,仅仅不合作;总算他和一些朋友都离开了春晖中学。
朋友中匡互生等几位先生便到上海兴办立达学园;但是夏先生对办校园从此悲观了。
但他对教育事业并不悲观,这是他安居乐业之处;所以又和一些朋友兴办开通书店,兴办《中学生杂志》,写作他所特长的国文科的辅导书本。
《中学生杂志》和他的书的影响,是我们都知道的。
他是一直牺牲于教育,牺牲于教育的抱负的人。
夏先生是以宗教的精力来牺牲于教育的。
他跟李叔同先生是多年老友。
他原是学工的,他关于文学和艺术的爱好,或许多少受了李先生的影响。
他跟李先生有杭州省立榜首师范校园搭档,校长便是经子渊先生。
李先生和他都在实践感染教育,确实收了作用;我从()受过他们的教的人能够亲热的看出。
后来李先生出了家,便是弘一师。
夏先生和我说过,那时他也仔细的考虑过落发。
他尽管究竟没有落发,但是受弘一师的感动极大,他几乎崇奉弘一师。
朱自清散文赏析教师随笔6篇
朱自清散文赏析教师随笔6篇朱自清散文赏析教师随笔1朱自清,我们已经对他不陌生了。
他是一位伟大的散文家,他以他独特的美文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在初一时,我们就学过他的《春》,初二又学了他的《背影》,可以说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走近朱自清了。
《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风景如画,生机勃勃的画面,使人不得不赞叹他的优美的文字和细腻的内心。
他那刻画得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感到十分惬意,于是我忽然发现观察事物其实就这么简单。
从《春》中,我看到了新的开始,看到了无限美好的未来。
再品《背影》,我读到了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是啊,在这个世界上,那个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人,那个拉着我们害怕的小手过马路的人,那个在我们累了主动背我们的人,永远都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他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护航的军官。
可是他们是人,不是神。
七尺男儿也有脆弱的时候,我们这些作儿女的可曾想过为他做点事。
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从《背影》中,我看到了我父亲为我操劳的样子,看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
朱自清的《正义》,是我感触很深的一篇*。
读完后,我也不禁想问:人间的正义到底再哪儿。
朱自清说,正义在人们心中。
可是现实生活往往不是这样。
有些人口口声声地把“正义”二字挂在嘴边,呼吁人们要做正义的事,要做正义的人。
可是暗地里却在做着罪恶的勾当,就像有些官员贪腐,他们今天收这个的钱,明天收那个的礼,在自己的职位上疯狂地敛财。
这种人面兽心的做法是遭人唾弃的。
也许,少部分人心中仍存有正义,可是那也许将会被现实吞噬。
从《正义》中,我看到了现实社会人心的真假难辨,看到了虚伪。
朱自清笔下的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或是秦淮河的夜景,都被他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
欲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
”可我却觉得,朱自清是诗与散文的完美结合。
在品位经典时,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而又细腻的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赏析教师随笔2今天是大年初四,我一个人在家,读了《朱自清散文精选》中的《憎》这篇*,感触很深!朱自清先生在这篇*一开头就写道:“我生平怕看见干笑,听见敷衍的话;更怕冰搁着的脸和冷淡的言辞,看了,听了,心里便会发抖。
教师必读的教育教学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以某中学语文教师为例,探讨如何运用互动式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某中学语文教师在一堂七年级语文课中,教学《背影》一文。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以PPT展示朱自清的生平简介和《背影》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②教师提问:“文章中的‘背影’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背影’的理解。
”③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④教师点评各组发言,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
⑥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尝试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写一段关于‘背影’的描写。
”⑦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3)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背影”所蕴含的亲情、友情等情感价值。
4. 教学效果:通过互动式教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对“背影”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案例分析1. 以学生为中心: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知识与情感并重: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文章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4. 注重教学评价:教师通过点评学生的发言和作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启示1.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要善于运用互动式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绿肥红瘦 各有千秋
绿肥红瘦各有千秋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授了课文《春》和《中国石拱桥》后,我心中有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朱自清的《春》和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分别是散文和说明文中的精品,是否可以将《中国石拱桥》和《春》分别作为说明文和散文这两种文体的典范代表,以此为“切入点”来比较说明文和散文在教学上的差别?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说明文和散文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虽然新课标要求淡化文体,崇尚人文,但是再精美的说明文无论如何也不能作为散文来评讲,所谓“绿肥红瘦,各有千秋”。
试从以下几方面简述我的看法:1文体上说明文既然作为一种文体存在,自有其独有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明代学者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中说:“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如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
”这也就是说,文体知识就是篇章的“制度”和“法式”,因此讲授说明文和散文这两种文体时,文体特征还是应该向学生讲明白的。
2语言上说明文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即准确、严密。
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无论它的语言是平实的还是生动的,都必须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准确的语言是为准确阐明事理或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的。
如《中国石拱桥》中的“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此句用了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语句优美且形象生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形象、生动地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桥洞成弧形”。
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人们常用“明净无尘的水晶”、“色彩鲜明的玛瑙”、“甘冽清澈的山泉”未比拟它;散文教学,品尝语言美是重点。
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揣摩散文语言的生动性和情韵。
“比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描写菜畦、石井栏、皂夹树、桑椹四景,分别用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四个词修饰,质朴自然,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视野和知识水平。
朱自清的故事
朱自清的故事
朱自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优
秀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故事,是一段充满着坎坷和辉煌的人生历程。
朱自清生于1898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
文学天赋,深受家人的鼓励和支持。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许多优秀文化人的熏陶,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自清年轻时曾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战乱,这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在这段时期经历了许多磨难,但却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
在这段时间里,他不断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自己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和追求。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以清新、深刻、真挚而著称,他的《背影》、《春》、《绿》等作品,无一不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富有诗意,深深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
除了文学创作,朱自清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学生
的影响深远。
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朱自清的一生,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史。
他的作品永远流传在人们的心中,他的
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朱自清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介绍朱自清一生的英语作文
介绍朱自清一生的英语作文精选英文介绍朱自清一生的英语作文:Zhu Ziqing: A Life of Literary ContributionsZhu Ziqing, a renowned Chinese writer and scholar, stands out as a significant figure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Born in 1898, he spent his life exploring themes of nature, society,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through his exquisite prose and essays.Zhu Ziqing's literary journey began early. He received his early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but he was also exposed to modern ideas and literature. This blend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influenced his writing style, which was both ground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open to new perspectives.His literary career took off in the 1920s, when he started publishing essays and prose pieces in various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His works were praised for their simplicity, clarity, and profound insights into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One of his most famous essays, "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depicts the beauty of nature in a captivating and poetic way.Zhu Ziqing's writing reflected his deep concern for social issues. He was critical of social injustice and inequality, and his works often contained subtle criticism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his time. However, he also expressed a profound love for his country and culture, which was evident in his portrayal of landscapes, customs, and traditions.In addition to his literary contributions, Zhu Ziqing was also a dedicated teacher and scholar. He taught at various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cluding Tsinghua University, where heinfluenced many students with his passion for literature and learning. He was also a prolific translator, introducing Western literature and thought to the Chinese public.Zhu Ziqing's life was not without challenges. In the later years of his life, he faced political oppression and persecution, which forced him to live in exile and isolation. However, even in these difficult times, he continued to write and contribute to Chinese literature.In conclusion, Zhu Ziqing was a towering figure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is works have left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and his literary contributions will continue to inspire generations of readers.中文对照翻译:朱自清:文学贡献的一生朱自清是中国zhu名的文学家和学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我眼中的朱自清作文(精选15篇)
我眼中的朱自清作文我眼中的朱自清作文(精选15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朱自清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眼中的朱自清作文篇1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杰出的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可惜在1948年8月12日他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但是他的灵魂却没有消失,他的灵魂刻在了《春》、《绿》、《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等,以及各种伟大的事项。
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一般人所想的。
一般人以为教育只是技能的事。
有了办事才能,便可以做校长,有了教授才能,便可以做教师;至其为人到底如何,却以为无关得失,可以存而不论。
在这种情形之下,做校长的至多是办事严明,会计不乱,再请几位长于讲解的教师,便可邀誉一时了。
做教师的呢,只要多少有相当的根柢,加以辩论的口才,也便可邀誉一时了。
这还是上等教育人才。
等而下之,那些蝇营狗苟,谄媚官绅者流,也未尝不可以做校长!那些凭借官绅势力,不学无术的鄙夫,也未尝不可以做教师!——如此而言教育,怎样会有进步?我的意思,再简单的说一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
《春》、《匆匆》、《荷塘月色》,这三篇优美的文章,往往人们只会去欣赏它,可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几篇文章的来历。
当时应该是1928年至1937年吧,《春》以散文的形式来到了这个世上,那时正是我们国家与敌军的战斗时期,在这八年的战斗中,朱自清依然怀着一颗炽热的心,自己身在危险、穷苦的困境中,也不忘记祖国的人民,依旧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从《春》中就可以看出,他希望在他那个时代,也能变得像春天一样美好,是的,春天是美好的,是令人们憧憬而又向往的。
朱自清的事迹范文
朱自清的事迹范文朱自清(1898年-1948年),字清绍,号樵渔,山东莱阳人。
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也是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清新自然,以深情真挚的文字打动了许多读者。
以下是朱自清的一些重要事迹。
首先,朱自清的教育事业。
朱自清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育家,他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1920年代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的多所高校担任教职。
他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
他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注重实际操作和学以致用。
他还专门写了一本教育专著《现代教育学原理》,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朱自清的文学创作。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他以深情真挚的笔触和细腻的感受力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其中著名的作品有《背影》、《春》、《荷塘月色》等。
这些作品以平实的语言、真实的情感和细致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
他的作品表达了对生活、对人性、对家国情怀的独特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然后,朱自清的翻译工作。
朱自清翻译过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将西方文学的精华介绍给中国读者。
他主要翻译英美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马克·吐温的小说等。
他在翻译工作中注重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和风格,努力保持原作的特色和魅力。
他的翻译作品在当时几乎是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的窗口,对推动中国文学的更新换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朱自清的思想和家国情怀。
朱自清在思想上非常关注自由、平等和文明的价值,他致力于维护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很深的认同感,他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在动乱的社会背景下,他积极倡导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用自己的文字唤醒人们对民族、对家国的责任和情感。
总的来说,朱自清是一位有着崇高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他的教育事业、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都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14课《背影》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二、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1928年 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矛盾得以缓解并逐渐消除。
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注意品味 文中蕴含的情感,并完成以下问题:
1.圈划并识记下列字词,注意读音及字形。 狼藉(jí) 赋闲(fù) 勾留(gōu) 踌躇(chóu chú) 蹒跚(pán shān)
以思父之情,烘托父亲的 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结构上)
怀念父亲,难忘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 子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情 深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点拨精讲:
寻找记叙文的线索常用的方法(考点)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 的因素,如《藤野先生》);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 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 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情景,表现父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别后思念,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怀念之情。
如何划分段落层次? 1.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点拨精讲:
任何一件事总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916年 1917年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5年
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的婚姻,朱自清感到不满,父子生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中学教师岁月——在磨难中日益成熟完美的人格生命科学学院10091910122莫丹丹他是位诗人,他的长诗《毁灭》是新文学最初的重要收获;他也是散文家,他的散文《背影》以质朴醇厚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他还是位教师,三十年的三尺讲台见证了他的认真与执着。
他是清华的教授,专研学术,广受尊崇,可他也曾是一名默默的中学教师,在一方小小的天地中为自己的理想耕耘着。
他就是朱自清先生。
生平简介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因其祖父朱则余与父亲鸿钧定居住于扬州,故他又自称“扬州人”。
朱自清祖父朱则余,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
朱自华1898年出生在这殷实的扬州小官僚家庭,幼年在私塾接受传统的教育,读经籍、古文和诗词。
这几年的古文教育给小自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诱发了他对文学的爱好。
1911年辛亥革命时,一个乡绅打着政府的招牌,敲诈旧日满清官吏,祖父为了保家人安全交出大半家财,心力交瘁辞世,父亲也生了大病,从此家道中落,一日不如一日了。
1916年夏天,朱自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寒假时,朱自华回家与武钟谦完婚。
1917年,在假期中看到家里经济每况愈下,朱自华改名“自清”,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报考本科,进入哲学系,以期能略减轻家里的负担。
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
朱自清负责讲授国文,由于他认真努力,受到学生的褒1扬。
想来,这也算是他初试教师一职了。
1920年朱自清修完课程提前一年毕业了。
正好这时,浙江第一师范的校长经亨颐请北大代理校长蒋梦麟为他物色教员,蒋便把同为提前毕业的两位高才生朱自清和俞平伯推荐给了一师。
从此,朱自清遍开始了中学教师的生涯。
初出茅庐只是朱自清在北大时并未想过到中学教书这样的事,也没怎么好好学过“教育学”,刚到一师时,几乎不知道如何教书。
而且,朱自清教的是高级班,学生年龄比较大,22岁的朱自清被学生们称为“小先生”。
他与一师学子不仅一致认同新文化,而且能有一定的心灵沟通,朱自清对此也感到欣慰。
在工作之余,朱自清不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努力写诗,并与同来的俞平伯切磋诗艺,以求进步。
俩人在此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虽然因家境原因不能继续读书深造,朱自清感到遗憾,但是他仍希望在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
然而,朱自清对一师的环境不大适应,初出茅庐的“小先生”在颇有世故的“老学生”面前,有时不免感到困惑。
学生在课堂上的不断提问,让朱自清以为是学生认为自己“学问不够”,所以“学生不买他的账”。
所以,他离开杭州,不想再教下去了。
一部分原因也是他对自己能否做好教师有些自卑感,便也敏感起来。
但是浙江一中还是给他的专业生活起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并结识了志趣相投的友人俞平伯。
前往上海求发展暑假里,朱自清经人介绍,到扬州江苏省第八中学任教务长,八中是他的母校,本以为会很惬意,谁知竟不如浙江一师。
开头朱自清很想有所作为,一来便为学校写了首校歌:“浩浩乎长江之涛,蜀冈之云,佳气蔚八中。
人格健全,学术健全,相期自治与自动。
欲求身手试豪2雄,体育需兼重。
人才教育今彷徨,努力我八中。
”然而八中现有风气并不见“佳”。
从招生开始,朱自清就遇到了阻力,一位同人领着手续不全的学生来报名,要求通融,被朱自清断然拒绝,因此开罪了当地同人。
排课时更是得罪了“资深教师”。
再加上他每月薪水均由学校送到父亲手中,自己无权支配,因此,他决意离开这个使他厌恶的地方,辞职不干了。
恰好此时在中国公学任教的刘延陵向他发出邀请,朱自清儿时就与刘延陵相识,不久前两人还在一师共事,因此朱自清决定到上海去发展。
而当时叶圣陶也在中国公学,两人也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教书的同时,朱自清也不忘自己的理想,倡导新文学。
他和叶圣陶、刘延陵组成了新文学团体,筹办了《诗》月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它标志着从五四以来的新诗,终以勇敢姿态宣告了自己独立的存在。
朱自清等几位中学教师竟然创办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他们经营自己的专业生活水平能到到这种高度,真的是令人钦佩。
《诗》月刊立意扶植新人,竭力把刊物办成培养新苗的园地。
一次,朱自清偶然从国民学校的课文里看到“冬天到了,这些树叶全冻死了。
”他大为高兴,还抄给俞平伯看,于是他句首二字为题,加以标点,分成两行,在创刊号上发表了。
在上海期间朱自清的专业生活惬意而快乐,能从生活的点滴里为自己找到创作和教学的素材。
然而好景不长,中国公学的旧派势力看不惯朱自清等人的专业生活,而且试图消灭之。
朱自清等人被解聘了,一伙朋友因此纷纷散去。
这时浙江一师又给朱自清发来聘书,并托他把叶圣陶也请来。
两人到浙江第一师范后,几乎形影不离,而且遇见了出色的学生,如汪静之、冯雪峰等,甚是快活。
可是不久,叶圣陶便被蔡元培拉到北大做讲师了,而朱自清把家眷迁来后,也因为生计所迫,又去了位于台州的浙江六师。
但是在浙江一师的这段日子里,朱自清生活得很有兴味,一是有挚友相伴,而来学生中文艺活动十分红火。
浙江一师是当时全国有名的中学,与北京大学南3北呼应,最早受到新思潮的洗礼,有很多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
朱自清在这里的专业生活发展的也很好,只是,迫于家庭生计困难,转到六师教书。
写作、教书俱佳,生活压力加大1922年2月,朱自清只身前往台州,不过他尚无法与一师完全脱离关系,校长马叙伦与学生都极力要求他回来,因此他只得返回一师,但六师这边也不舍得放他走,他又只好对六师学子说:“暑假后一定回台州来。
”在台州,朱自清很忙,除了教书备课,还要改六师同学们写的文章,同时浙江一师的同学还不时寄来稿子要他批改。
工作之余,他才整理思绪,继续创作他的长诗《毁灭》。
并且,这两年朱自清不仅在新文学事业取得了许多成就,在教育研究领域也开始用功了,他的首篇论文即是批判当时中学普遍忽视自由思想的培养以及情感与人格的熏陶,思考如何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生活的。
“教师专业发展”的两大方面即治学与教学皆可谓是发生了“质变”。
此后,他便依靠自己的新文学研究与创作,依靠自己的人格和对学生的真诚情感与教育信念,站稳了中学语文教师的三尺讲台。
这一“专业形象”在转入温州十中之后表现得更加潇洒自如。
还创造了特别的计分法,要学生在作文本的首页底边将一学期的作文题目一次写下,由他每次计分,以格数代表分数高低,期末将成绩连起来就形成了折线图,成绩进退一目了然。
这种计分法大大诱发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励了他们学习的进取心。
学生的喜爱也让朱自清欣慰于做一个教书匠。
然而,被新文学事业、家事以及学生缠绕得几乎喘不过气的朱自清工作不到四年就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
为此,他发明了“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只求在现实中好好活下去,做好自己每天的事情”帮自己走出困境。
因为儿女增多,薪水便也不够日常开支的了,之后,迫于生计困难这个老问题,朱自清又辗转几个中学,最后来到了他中学教学生涯的最后一站——春晖中学。
4白马湖春秋夏丏尊为朱自清弄到了“专聘”,使得朱自清的经济问题缓解了很多。
春晖中学坐落于白马湖畔,景色优美,朱自清又与夏丏尊、丰子恺等人是邻居,生活惬意又舒适。
当然他对自己的专业生活也没有丝毫放松。
他曾对中学教育问题发表见解:“教育者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
”他十分注重对学生全面人格的培养,而这些在无形中也不断地塑造着自己完美的人格。
在春晖期间,朱自清与俞伯平等创办《我们》月刊,和夏丏尊一起使春晖的新文学氛围变得更加浓厚。
接着在理解夏丏尊等人的教育追求的基础上,朱自清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为《春晖》写了《教育的信仰》、《团体生活》等经典“教育学”论文。
然而旧势力又再一次显现在这些新派教员的面前了,匡互生、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等相继愤慨地离开了春晖。
留守的朱自清因此陷入更严重的“职业倦怠”,不想再当教书匠,他只想“好好读几本书,想找个清静的地方。
”他写信给俞平伯,托他到商务印书馆找份差事。
俞平伯到底是真正理解朱自清的朋友,他没有帮助朱自清离开教育界,转行入商务印书馆。
他推荐了一直在向自己求助的好友朱自清去清华做教授。
结语从朱自清的中学教师生涯中,我看到了他的不甘,所以,他在教书的同时,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创作,不断充实自我。
我也看到了他的细心,他极其认真地对待教学,甚至批改学生的作业都极其认真上心,也是得益于他的细心观察生活,每一件小事都能成为他的创作之源。
所以,他才能够一边教书,一边在文学创作的路上不断前行。
纵使被生活所迫不断辗转于各个中学间,但每一处他都能有收5获,都能在自己的专业生涯上前进。
还有他的坚持,坚持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坚持在教学工作之余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坚持在新文学的道路上走自己的路,坚持创作。
他也有不如意,也出现了职业倦怠期,但是他靠自己的努力,构建了新的人生观,支撑自己走下去。
朱自清的专业生活有他的辛酸,也有他的快乐,更多的是他在其中不断的学习与成熟,还有不断进取的心态,以及不放弃的精神。
参考文献:[1]周勇.大师的教书生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2]陈孝全.朱自清传[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10[3]姜建,王庆华.朱自清图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