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孤愤之书”源流考
蒲松龄著述
蒲松龄著述蒲松龄科举不第,无缘官场,终身清贫,仅靠教书为生。
然而,他却没有颓废,更未流俗,而是集中业余精力,勤奋著述,无偿地为后世流下了诸多弥足珍贵的文学瑰宝。
据同邑文人张元(清雍正三年)所撰《柳泉蒲先生墓表》载,聊斋著作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志异》八卷;还有碑阴所附:“杂著”五册(《省身语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各一册),“戏”三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通俗俚曲”十四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魔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各一册,《禳妒咒》、《富贵神仙曲》后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各二册)。
另外还有墓碑未载的部分编选与辑录作品等。
由于古人习惯于在自己的诗文等作品前冠以室名,因而蒲松龄的著作分别称为:《聊斋志异》、《聊斋诗集》、《聊斋文集》、《聊斋杂著》、《聊斋俚曲》、《聊斋戏》等。
《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从20岁始至40岁基本成书,后又继续创作至暮年,历时40年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全书近500篇,内容皆搜抉奇怪,其中多狐鬼花妖与神仙故事,虽涉荒幻而断制谨严。
旨在针砭时弊,劝善惩恶,移风易俗,抒写孤愤。
其素材多取自于现实生活以及轶闻传说与个人感受。
如写明末清初战乱的《韩方》、《鬼隶》、《乱离》、《野狗》、《张氏妇》等篇以及为抚慰落魄书生与孤身塾师的《绿衣女》、《小谢》篇等。
《聊斋志异》广泛继承了古代神话、传说,汉魏六朝的史传、志怪,唐代传奇与宋元明各代白话小说创作的集大成者。
蒲松龄以狐鬼花妖神仙怪异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和手段,“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鲁迅语);兼采六朝志怪与唐代传奇之长,“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博取史传文学、白话小说及戏曲文学等艺术技巧,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最后一座高峰。
从作品内涵看,《聊斋志异》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很宽泛。
蒲松龄的生平和作品
蒲松龄的生平和作品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他生在一个“书香”家庭,可是祖上科名都不显,他父亲已被迫弃儒经商,到他就更为贫困。
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蒲松龄从小就热衷科名,并在十九岁时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
但此后却屡试不第。
三十一岁时,他迫于家贫,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整天和“无端而代人歌哭”(《戒应酬文》)的应酬文字打交道,大违素志,次年便辞幕回乡。
此后主要是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直到七十岁才“撤帐归来”(蒲箬《柳泉公行述》)。
这四十年间,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终竟还是个穷秀才。
他的《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词说:“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
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
”正是这一段生活和心情的真实描述。
七十一岁他才援例出贡,四年后便死去了。
蒲松龄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他的《与韩剌史樾依书》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同时,由于生活的贫困,有时还直接感受到封建剥削的压力,他在《答王瑞亭》信中说:“粜谷卖丝,以办太平之税,按限比销,惧逢官怒。
”从而比较能体会民间疾苦,甚至还激发了他为民请命的精神,所谓“感于民情,则怆恻欲泣,利与害非所计及也”(《与韩刺史樾依书》)。
蒲松龄除一度游幕苏北外,一生大部分活动不出于淄邑和济南之间。
但他接触和交游的人物却非常广泛。
他的秀才出身以及游幕、“坐馆”的生活,既使他接触了大量的统治阶级人物;他的长期居住农村和家境的贫困又使他与下层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
因此,他对封建社会的种种人物——上自官僚缙绅,举子名士,下至农夫村妇,婢妾娼妓,以及蠹役悍仆,恶棍无赖,赌徒酒鬼,僧道术士等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命运遭际,无不具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了解。
从志怪小时说看蒲松龄,构思文风,语言风菜采
从志怪小时说看蒲松龄,构思文风,语言风菜采明崇祯十三年(1640)农历四月的一天,蒲槃的夫人董氏为三槐庄的蒲氏家族诞下一个小儿子,他便是杰出的文学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蒲松龄。
蒲松龄呱呱坠地之时正值大明王朝即将崩溃之际,政治腐败阴暗,农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难以调和。
幼年之时的蒲松龄经历了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进京推翻明朝统治、吴三桂率领清兵入关一系列重大事件。
到了他开始努力求取功名之际,又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国的时代。
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蒲松龄独特的思想和人生哲学,在历史和文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蒲松龄出生之际,蒲氏家族已经是四里八乡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
蒲松龄的父亲蒲槃,为人忠厚耿直、虽弃学从商但也学识渊博,《淄川县志》记载:“蒲槃,字敏吾。
器识超远,淹贯经史,行善于乡,不求仕进。
”注重教育的蒲槃还特意亲自教自己的三个儿子读书,尤其是三子蒲松龄天资聪慧,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对其给予其厚望。
蒲松龄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遵守父意与自幼有婚约的刘国鼎次女刘孺人完婚,第二年又秉承父志参加童子试,开始求取功名的一生。
不得不说,蒲松龄确实是一位大才子,十九岁的他一连闯过了县、府、道三道考试关口,并且他成功以“尝观富贵之中,皆劳人也。
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皆为富贵也”这样的好文章夺取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成功被选上了秀才。
就连阅卷官,时任山东学政的施闰章也赞叹蒲松龄的文章:“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
”蒲松龄也将施闰章视作了一生的知己。
俗话说人生中有三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
蒲松龄在这两年可谓三喜临门,不幸的是,失意也在此时悄然绊上了他的人生。
清朝沿袭了明代的“八股”科举取士,但是形式却越来越固化,文章只可以循规蹈矩的作样式,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的文章无异于自掘坟墓。
而蒲松龄的首篇科举文就是一篇讽世事又不拘一格的小品文。
论蒲松龄之“孤愤”
论蒲松龄之“孤愤”摘要作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的蒲松龄创作了被世人广为传颂的《聊斋志异》而其“孤愤”的主要创作心态也越来越多的为学者所研究。
生不逢时,贫困潦倒,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的压迫之下,他以遗世独立的姿态观察着周围的生存环境,封建官吏对劳苦大众的压迫,朋友对其创作的不理解,家庭生活的长期贫困,屡试不第的种种绝望,才发现自己与这样的社会格格不入,在文字狱与统治者的高压之下,他只有通过将自己的“孤愤”之情寄托到《聊斋志异》中并通过各种典型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编排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所以本文将进一步研究蒲松龄的创作心态及其精神世界。
关键词:蒲松龄;孤愤;《聊斋志异》AbstractAs a "Chinese king of the short story" Pu Songling created by the world widely famous 《Liaozhaizhiyi》the main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creation mentality "indignation" is also more and more scholars. The poor, long life in the Born Under A Bad Sign, under feudal oppression, he watche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with independent the attitude of the toiling masses, the oppression of feudal officials, friends do not understand of its creation, the long-term poor family life, not the first try all sorts of despair, only to find themselves with such social misfits, under high pressure the inquisition and the rulers, he only through his "indignant feelings" to "sustenance Strange Tales from《Liaozhaizhiyi》, and through a variety of typical image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tory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So this paper will further study the creation of Pu Songling and the spiritual worldKeywords: Pu Songling ;indignant feelings ;《Liaozhaizhiyi》引言蒲松龄出生于一个没落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他从小就受正统的封建思想教育。
蒲松龄的八股文研究 - 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
·蒲松龄生平思想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2)03-0005-09蒲松龄的八股文研究胡海义(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蒲松龄现存有23篇八股文,其中有多篇是他的考场制艺,对于蒲松龄研究如此重要的材料,学界却极少关注。
蒲松龄把乡试屡次不中的原因归于“盲眼”考官与科场腐败。
其实,他的八股文才是一个主要原因。
我们从清代八股取士的衡文标准来研究聊斋制艺,对理解蒲松龄的科举观、文学思想与《聊斋》“孤愤”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蒲松龄;八股文;科举;衡文标准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蒲松龄把乡试屡次不中的原因归于“盲眼”考官与科场腐败。
其实,他的八股文才是一个主要原因。
《聊斋全集》(盛伟编校,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卷十《聊斋制艺》收有23篇八股文,其中有多篇是他的考场制艺,对于蒲松龄研究如此重要的材料,学界却极少关注。
从清代八股取士的衡文标准来研究聊斋制艺,对理解蒲松龄的科举观、文学思想与《聊斋》“孤愤”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我们首先来看看清代八股取士的衡文标准。
清人刘熙载《经义概》总结八股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说:“文不外理、法、辞、气。
理取收稿日期:2011-10-19作者简介:胡海义(1980-),男,湖南邵阳人,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项目(编号:1011245B)的阶段性成果。
正而精,法取密而通,辞取雅而切,气取清而厚。
”[1](P182)这是为文的至高境界。
以下是康熙年间的考官对两份会试硃卷的批语:1、康熙丁丑科第六十名李继修河南归德府大总裁熊批:观其落笔,命意不屑纤尘,春山秀濯,晴霞郁蒸,似此文境。
本房加批:(书一):爽秀恬雅,词理醇畅,规矩准绳中,一往清灏之气,溢于毫楮,姿分固优,学力亦到。
(书二):洗尽铅华,独标清新,卓莹顿宕,处处逼取,莫不字神理,非深于先辈者不能。
假借狐鬼抒“孤愤”
假借狐鬼抒“孤愤”假借狐鬼抒“孤愤”——《聊斋》的思想内涵雷群明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并以某种方式或直接或曲折地反映着时代。
蒲松龄的《聊斋》也不例外。
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末清初的大变动时代,而与以前多数历史阶段的大变动不同的是,清代是一个以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特殊时代,这在向来只习惯于接受本民族的统治的汉族知识分子来说,又会生出许多特别的感情来。
他晚年自题画像谓“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可见他对清朝统治者是不满的。
蒲松龄诞生的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北面日益强大的满族统治者正睥睨中原,沿海的“海贼”、“倭寇”也频繁骚扰,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伏彼起,越烧越旺。
李自成、张献忠义军声势浩大,作者的家乡也先后发生了白莲教、谢迁、于七等小规模起义。
熹宗时(1621—1627)有童谣云:“天下兵起,遍地皆烟。
”极形象地描绘出了明末统治者坐在“火山口”之上的岌岌可危的处境。
蒲松龄诞生这年,正值山东大旱,受灾的百姓被饥饿所迫,到了吃死人肉充饥的地步。
这种种严重的天灾人祸,对蒲松龄不能不发生深刻的影响并且在后来的《聊斋》创作中也有所反映。
清王朝建立以后,同历代统治阶级一样,也是软硬兼施、恩威并用,以图巩固自己的统治。
当它逐个收拾完残余的农民武装和反叛的地方势力后,也不忘笼络人心。
开科举选录人才,就是它的“文治”手段之一。
但与此同时,它并没有忘记思想的钳制,大兴“文字狱”就是它留给历史的独特记录。
在蒲松龄的一生中,著名的文字狱案就有七起:顺治九年(1652)程可则的试策案,康熙元年(1662)金人瑞的哭庙案,康熙二年庄廷珑的《明史》案,康熙六年沈天南诗集案,康熙七年即墨黄培案,康熙二十六年朱方旦密书案,康熙五十年戴名世的《南山集》案。
清王朝对文字狱的处分是残酷无情的,哪怕是大名人,也照样格杀勿论,而且肆意株连。
像《明史》案,“主犯”庄廷珑死后被“戮尸”,还株连杀死70多人,充军者更不计其数。
从《聊斋志异》中看蒲松龄的孤愤心理
从《聊斋志异》中看蒲松龄的孤愤心理摘要:蒲松龄所谓的“孤愤”,其实只是指怀才不遇。
他在潦倒落拓的大半生之中费尽心血创作的《聊斋志异》,集中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同时也从反面显露了自己的“孤愤”。
从这种苦闷孤愤的心理也成为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的一种经常性的创作心理。
关键词:蒲松龄孤愤创作心理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被压抑的潜意识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要求通过正常渠道宣泄,否则便会形成神经症状,艺术创作活动无疑是非常好的渠道。
在创作过程中,能够通过虚伪面目和身份表达被压抑的愿望。
蒲松龄作为那个时代的下层知识分子,科举一次又一次遭遇失败。
虽然有才华有天赋,却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救世济民的理想抱负难以实现。
蒲松龄的大半生一直漂泊在外,寄人篱下, 财不足以养家, 才又不被认可。
这种外部环境的压抑和内心的苦闷情绪折磨着蒲松龄,使蒲松龄产生了异常强烈的倾吐欲望,但是蒲松龄本身性格比较朴实,完全不是慷慨激昂之士,所以,创作《聊斋志异》让他能够很好地把自己内心的各种情绪得以宣泄,这种苦闷孤愤的心理也成为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的一种经常性的创作心理。
朱缃在对蒲松龄作出评论的时候曾经说过“《聊斋志异》其实和屈原以及司马迁的著作一样都寄托了自己的一种心态”。
蒲松龄的儿子蒲箬在《祭父文》中也这样描述过蒲松龄的创作心态:“大抵皆愤抑无聊,借以抒劝善惩恶之心,非仅为谈谐调笑已也。
”从蒲箬的这句话来看,也是肯定了其父亲在创作《聊斋志异》时孤愤的心理是他的一种重要的创作心理。
而蒲松龄自己也在他的《聊斋自志》中这样写道:“集腋为裘, 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 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 亦足悲矣!”这里可以说明确地概括出了他在创作中的孤愤心理,通过创作宣泄心中的压抑和苦闷。
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里也提到:“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鬼神世界来反应人类社会,并对现实中的黑暗进行批判与揭露,从而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懑。
近年来_聊斋志异_研究综述
《聊斋志异》的创作动机、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作品形象;对作者 谓细致而深刻。郑春元先生在《蒲松龄的侠义观念浅识》(《蒲松
的思想、创作心态、作品主题的研究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有关部 龄研究》2002 年第 1 期) 指出:蒲松龄具有浓厚的侠义崇拜思
门对 2000 年至 2005 年期间仅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的学术论文 想,他在崇侠心态下写成了《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的侠义形
长期以来,对《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多从揭露社会黑暗、抨 击科举、爱情婚姻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近年来,这三方面的研究 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郑春元《〈聊斋志异〉对浇薄世风的批 判》,廖小华的《略论〈聊斋志异〉对清初政治黑暗的批判极其历
说”进行。
史价值》,张艳芳的《从〈聊斋志异〉看清初科举制之流弊》,马凤
《聊斋志异》研究的亮点。
为人类历史前进的原动力,蒲松龄的生死观也将受到更多研究
者的关注。
一、蒲松龄思想与创作动机研究
3.人性观。蒲松龄的人性观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用这种
思想认识、评价生活,指导创作,周秋良、张艳君、夏伟刚等对蒲
蒲松龄思想研究一直是《聊斋志异》研究的重点。人们对蒲 松龄人性观的研究深入系统,成果卓著。周秋良的《蒲松龄的人
《聊斋志异》的创作心理有着明显的自娱、娱人的因素;其次是 故事与女权意识》(《文学评论》2004 年第 5 期)认为:蒲松龄对女 由于试辄不售、怀才不遇而又眼见陋劣幸进、公道不彰等原因, 性生存状态充满了关注和焦虑,在《聊斋志异》中躁动着的女权
作者常处于苦闷和不平的心理状态下。马跃的《从〈聊斋志异〉 意识不仅引领了清代小说对女性的关切同情,而且提供了一个
仅从论者强调的《聊斋志异》抒“孤愤”的创作动机来解释其创 的女性主义色彩》认为:《在聊斋志异》中,出现了一个女性自我
关于蒲松龄的个人简介
关于蒲松龄的个人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关于蒲松龄的个人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流传 聊斋是是怎么来的
[键入文字]《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流传聊斋是是怎么来的《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流传:《聊斋志异》的创作,前后历四十余年之久,贯串了蒲松龄的大半生。
《聊斋志异》属志怪传奇类小说,凡四百九十余篇,绝大多数是狐鬼花妖精魅的故事,以及一些奇闻异事。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过程和苦闷,在他所写的《聊斋自志》中说得极为分明: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
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
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罔两见笑。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萧瑟瑟,案冷疑冰。
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自志》表明,《聊斋志异》乃发愤之作,亦是孤愤之书。
他通过“志异”抒怀言志,忧国忧民,类似屈原作《离骚》。
“自志”也说明,《聊斋志异》的创作,经历了艰苦的过程,“自志”还说明,创作“志异”受到社会的冷落,友朋的劝阻和世俗讥笑。
可见《聊斋志异》是集萃蒲松龄一生心血而写成。
它凝聚着作者对现实人生的体验,其意义比苏轼在黄州借听人谈鬼来排遣政治上的苦闷,更为幽愤深广。
《聊斋志异》最富现实性和人民性的篇章,是那些揭露和控诉封建吏治黑暗、统治阶级腐朽和对人民的残酷迫害的优秀作品。
《席方平》写冥间的城隍、郡司、冥王贪赃枉法,狼狈为奸,对负屈衔冤的席方平施行种种酷刑,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封建官僚机构的真实写照。
《潞令》中的县官,贪暴不仁,死于他棍棒下的老百姓,狼藉于庭。
《梦狼》写一个老人梦见衙门上下都是吃人的狼,堂上堂下,“白骨如山”,通过梦境则深刻反映了现实——官府就是虎穴狼窝,官吏就是吃人肉、喝人血的豺狼。
在名篇1。
最新 蒲松龄“孤愤之书”源流考-精品
蒲松龄“孤愤之书”源流考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足悲矣![1] ,是心中情志的表达形式。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心中之喜怒哀乐发之为诗,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志有怨诽之情、喜悦之情,“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蒲松龄成孤愤之书,继承中国传统风雅抒愤懑以风(讽)世的传统。
司马迁曰;“《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刘勰曰:“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一方面,干预社会现实,抒发愤懑之情以讽谏;另一方面,为抒发心中之情创造文章。
《楚辞?哀时命》曰:“独便悁而烦毒兮,焉发愤而抒情。
”王逸《楚辞章句》注曰:“言己怀忠直之志,独悁悒烦毒,无所发我愤懑,泄己忠心也。
”《楚辞?惜诵》曰:“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
”王逸《楚辞章句》注曰:“言己身虽疲病,犹发愤懑,作此辞赋,陈列利害,渫己情思,以风谏君也。
”屈原抒发忠正之志和愤懑之情以讽谏。
司马迁认为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怨恨“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
足见屈原的文学创作融入了更多的身世之感,与其命运、身世有密切的关系。
司马迁发愤著书,班固曰:“ 既陷极刑,幽而发愤”;刘勰曰:“史迁为纪传之祖,发愤著书,辞多寄托。
景武之世,尤著微旨,彼本自成一家言,体史而义诗,贵能言志云尔。
”晁公武曰:“感当世之所失,愤其身之所遭,寓之于书。
”李贽曰:“《史记》者,迁发愤之所作也,其不为后世是非而作也,明矣。
”鲁迅曰:“况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孤愤”之情
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绪论………………………………………………………………本论………………………………………………………………结论………………………………………………………………注释、参考文献………………………………………………………论文摘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盖传奇风韵,明未实弥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
”【1】确实清代文人创作文言小说的热情丝毫未减,究其原因,清廷的高压政策,尤其是文字狱,严重打击和挫伤了文人的政治热情,使广大知识分子不得不将主要精力转向学术和创作,“今海内操觚之土,其趋不出二端,曰训古之学,曰词章之学。
”【2】当大多数人埋首于故纸堆而穷经皓首却也有人醉心于志怪传奇以抒发感概。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3】蒲松龄因此创作出《聊斋志异》;“文人例有嗜奇癖,心知其妄姑自欺。
”蒲松龄《聊斋自志》云:“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灵,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4】显然《聊斋志异》是一部“孤愤之书”,是蒲松龄“寄托”之所在,其创作心态就是“泄愤”。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社会、现实、孤愤、表达、寄托绪论:顺治十五年,19岁的蒲松龄参加县、府、道三试,均获第一,从此“文明籍籍诸生间”【5】。
当时的主考官施闰章以《孟子》“蚤起”为题,蒲松龄将其写成颇具小说意味的记叙文章,施大为赞赏:“直足以维风移俗”,“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6】。
这给了蒲松龄很大鼓励,其后来屡困场屋可能与此有关。
康熙九年,宝应知县孙蕙请其担任幕僚,“漫向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
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磊块愁”【7】。
借助此诗,可知此番游幕并不开心。
次年,蒲松龄回家备考,结果名落孙山,他写信给孙蕙说:“君疲牛马身犹病,我困遭逢数亦悭。
”【8】孙则回复:“文章憎命,不其然乎?”【9】未料一语未谶,“自是以后,屡设帐缙绅先生家,日夜攻苦,冀得一第”【10】。
“孤愤之书”_心读碎
001“孤愤之书” 心读碎潜问根《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1640—1715)生活在明末清初顺治康熙时期。
作者在《聊斋自志》中最后写道:……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
……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康熙己未春日。
蒲松龄说自己的书是一部“孤愤之书”。
何谓“孤愤”?孤愤,原是先秦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著的书篇名。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
”司马贞索隐:“孤愤,愤孤直不容于时也。
”后以“孤愤”谓因孤高嫉俗而产生的愤慨之情。
如此,我们对蒲松龄的“孤愤之书”就可以理解一二了。
那么,我们不妨作一推理:略迟一点出现的《红楼梦》,从某种角度上看,不也是一部“孤愤之书”吗?《红楼梦》无疑亦为“孤愤之书”。
只不过《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表达“孤愤”的方式迥然不同。
《聊斋志异》主要是采用了“幻化”这种艺术手段,写鬼写妖,刺贪刺虐,但作者有时候实在忍不住,还是要大喝一声,以吐露胸中的愤愤不平之气。
如卷八《司文郎》写一姓宋的少年,遇到两个读书人,一个是平阳的王平子,一个是余杭的年轻人。
这两个人都要到顺天府去参加乡试。
经过一番较量,余杭的那个走开了。
最后,在姓宋的鼓励与帮助下,王平子有了长进,“是年,捷于乡;明年,春闱又捷。
……”那么,姓宋的少年何来德才?作者借少年之口说:“……某非生人,乃漂泊之游魂也。
少负才名,……甲申之年,竟罹于难,岁岁飘蓬。
幸相知爱,故极力为‘他山’之攻,生平未酬之愿,实欲借良朋一快之耳。
今文字之厄若此,谁复能漠然哉!”甲申之年,即明朝被灭亡的那年(1644年)。
可见,作者心中因亡国而产生积郁的“孤愤”之情何其深也! 而“今文字之厄”则直截了当痛快之至!再如《促织》篇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有意放在“宣德间”,即明宣宗(1426—1435)时期,说完了故事,作者却要针对皇上大发感慨: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蒲松龄发“孤愤”以抒情简论
蒲松龄发“孤愤”以抒情简论李辉(新乡学院人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作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蒲松龄秉持儒家的传统价值观,以《聊斋志异》抒发自己的“孤愤”之情。
这种“孤愤”之情从两个方面表达出来:第一,书写人生价值的失落,表达自己科举考试失败的悲愤;感伤他人对于《聊斋志异》价值的不理解,对其文学价值的贬低。
第二,表达对于社会现象的论断,即对政治黑暗的无情揭露,对科举不公的辛辣嘲讽,对封建社会公序良俗的坚定维护。
关键词:《聊斋志异》;孤愤;人生价值;文学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26(2021)02-0037-03收稿日期:2020-09-01作者简介:李辉(1970—),女,河南新乡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蒲松龄一生困于场屋,落魄不遇。
作为典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他自觉传承儒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表现出对社会和人生的高度关注。
为了谋生,也为了进一步准备科考,蒲松龄30余年抛妻别子,设帐坐馆。
他兀兀穷年,皓首穷经,屡败屡战,直到71岁才被补为岁贡生。
长期的挫折打击与孤独寂寞,心中的愤懑不平经年累积,终于不可抑制,喷涌而出。
一、发“孤愤”以抒情的创作动机“发愤抒情”最早见于屈原的诗作《九章·惜诵》,此后司马迁“发愤著书”,韩愈“不平则鸣”,都展示了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动机———缺乏性动机。
这是基于人在生存中的某种缺乏或者痛苦而产生的动机,或是压抑、痛苦、寂寞,或是求而不得的失落……总之,必欲吐之而后快。
蒲松龄在《聊斋自序》中言:“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就是直言《聊斋志异》的创作动机。
所谓“孤”,就是缺乏支持与认同的孤独寂寞。
主要由两个层面体现出来。
首先是人生价值的失落,主要指科举考试的失败。
山东蒲氏家族本是书香门第。
生活于明末的蒲松龄的父亲迫于生计,弃儒经商,并一度获利颇丰,但晚年家道中落。
论蒲松龄之孤愤
·蒲松龄生平思想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5)03⁃0005⁃08论蒲松龄之孤愤郑子运(贵州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贵州贵阳550002)摘要:蒲松龄所谓的“孤愤”,其实只是指怀才不遇。
他在潦倒落拓的大半生之中费尽心血创作的《聊斋志异》,集中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同时也从反面显露了自己的“孤愤”。
从内容上去阐释他的“孤愤”,虽然不是他的本意,但也符合文学文本的多义性。
关键词:蒲松龄;孤愤;怀才不遇;本意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 All Rights Reserved.关于《聊斋志异》的成书,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足悲矣!”[1]1蒲松龄所谓的“孤愤”,究竟是什么,相关的论著不下三十篇、部,可见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至于研究结果,大同小异,概括起来,大多是指科举埋没人才、官吏媚上欺下、人情翻覆、世态炎凉、封建礼教扼杀人性等。
古人一般不会做出这样多点开花、面面俱到的解释,比如《聊斋志异》的众多作序者。
此外,蒲箬和蒲立德的观点尤其值得注意。
蒲箬是蒲松龄长子,蒲立德是蒲箬长子,而这对父子对《聊斋志异》的看法不同。
蒲箬的《祭父文》评论《聊斋志异》道:“大抵皆愤抑无聊,借以抒劝善惩恶之心,非仅为谈谐调笑已也。
”[2]1821蒲立德却在《书聊斋志异朱刻卷后》中说:“夫志以异名,不知者谓是虞初、干宝之撰著也;否则黄州说鬼,拉杂而漫及之,一资谈噱而已;不然则谓不平之鸣也;即知者,亦谓假神怪以示劝惩焉。
皆非知书者。
”[3]卷四蒲箬针收稿日期:2015⁃07⁃23作者简介:郑子运(1975-),男,山东枣庄人。
贵州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
对世人认为《聊斋志异》仅供“谈谐调笑”的看法,出于对父亲的维护,强调《聊斋志异》“劝善惩恶”的功用;而到了蒲立德的时代,蒲立德批评了包括“劝善惩恶”在内的各种说法,认为“其所以托者,则固别有在也”。
《聊斋志异》“孤愤”论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聊斋志异》“孤愤”论略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盛瑞裕;占骁勇2003.5.1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_=∞==∞目2=#∞=≈#目∞=#=。
#=#_摘要《聊斋志异》之“孤愤”,是长久以来《聊斋志异》研究乃至蒲松龄研究中,越至于整个文言小说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它牵涉N,J、说理论中的~系列问题,如创作(起因、心态、手段)、点评(序跋理论、思想内涵、审美心理)、文体(文体特性、文学特色)等。
尤其是近年来荚学、心理学和文{七学频频应用T-}Ig松龄研究历i{{理瓣关予审美戏念与剑{乍心态媳瓤课题,要是疆立足弓:##松龄瓣生5|,黪i避爿姥艇,}:泔论,这就盛然襄考虑副蒲松龄豹“强黻”意识。
餐耀其瞬究现状,学纛纷纷致力予耨领域的歼妊,对其论点之基碲——蒲裣静不第的真诈舔因和蒲松龄成二强的蠹实心态有所忽视,或沿袭丽入f日说,秉现实主义批判宗旨;或自街新意,所衙“实证”少l^fj征论多。
虽然见仁见智,对认知和理解*日氏其人及≥£作t‰颇为有助。
似符K此以往,精羌相杂,有价值者办淹没其中,不利后人学习研究。
)本文在结合蒲松龄生平的熬础上,在立论之前先行驳论,通过对观点纳辩驳来达到辨清“孤愤”真义的目故。
蘑先从《聊蠢志鼯》序跋定位重点翻读者接受层斌的棚互对应的分板中缛毙“孤搂”楚对“发滚”豹传统涛文剖髂躲传承鼹点。
其次,先界定“孤镶”来鑫予令久牙一缝与社会实瑷静矛君,然螽在分桥历来论述中对予这秘矛藤中的外力制约的错误强调的基础上,探讨疆*《松龄彳i第的癸正舔阂源-『-个人彳髋’j{}:会实现的本质冲突。
再者,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志》中袭明的“孤偾”叼寄托对应,对其寄托说中劝惩倾向与批判倾向进行辩驳,…否定。
最历,刈‘J:《捌j斋忠异》是“孤愤之书”进行总结与思考,得山“孤愤”的内在溺义:}j|i松龄山‘l-.个人爿‘性与社会实现有本质冲突产生的愤懑,婀这种愤懑只能凭岱《聊蠢忠异》让其爿’灶得到社会认可质爿4能消除。
聊斋志异是他的孤愤之书取义孤独悲愤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
(4)难句翻译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之一。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低地的城墙,(顶上是)呈 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 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有靠着的,有站着的, 姿态各不相同 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 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问题讨论
1、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感知、想象 山市蜃景。 2、偶尔机缘能见到奇异山市景观的 幸运目击者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3、作者写城郭,寥寥数语却得虚中 见实之妙,而对“危楼”的描述却实 写、细写,试分析作者剪裁的匠心。
4、文中称“山市”为“鬼市”,真的有鬼么? 请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的成因作一科学说明。
研习课文内容
1、熟读课文开头,用原句填充:山市景观美丽而 又奇特,说明山市独特的语句是“邑八景之一也” 。 指出山市见之不易的语句是 然数年恒不一见 。 2、思考问题 ⑴山市蜃景由生成到小时的变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 段,请简练概括。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试做复述。 ⑵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写的 ,找出相应的标示性词语。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 的特点。
选择:
下列句子朗院
B、然/数年恒/不一见
C、一行有五点/明处
D、则/黯然缥渺,不可计其/层次矣
检查预习
1、注音
蜃(shèn )景 禹( yŭ ) 禅(chán )院 高垣(yuán ) 连亘( gèn ) 逾(yú)时 奂(huàn)山 ng) 青冥(mí 甍(méng) 睥( pì)睨( nì ) 窗扉(fēi ) 倏(shū)忽
论《聊斋志异》是孤愤之书
论《聊斋志异》是孤愤之书
陈炳熙
【期刊名称】《蒲松龄研究》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聊斋志异>是"孤愤"之书,"孤愤"之情贯穿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整个创作过程,它来源于蒲松龄自身所遭受的深重苦难以及身处社会底层所体验到的人民疾苦,否定蒲松龄是"发愤"著书,或认为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是出于"以文为戏""自娱娱人"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聊斋志异>与其它"孤愤"之书不同的是,它是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发展到成熟时期的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
【总页数】10页(P14-23)
【作者】陈炳熙
【作者单位】昌潍师专,中文系,山东,潍坊,2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9
【相关文献】
1."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蒲松龄"孤愤"心态新探 [J], 周晓琳
2."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续)--蒲松龄"孤愤"心态新探 [J], 周晓琳
3.论《聊斋志异》是孤愤之书 [J], 陈炳熙
4.孤愤之书颂巾帼——漫谈《聊斋志异》中几个妇女形象的塑造 [J], 王启忠
5.幽冥之录孤愤之书——从《聊斋志异》中的公案描写看蒲松龄的法律思想 [J], 苗怀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08
文
蒲松龄“孤愤之书”源流考
○王旭冉
摘 要:蒲松龄成孤愤之书,继承中国传统风雅抒愤懑以风(讽)世的传统。
春秋以至秦汉时期,孤愤之情主要表现在现实社会政治的感发和人的悲剧性遭遇的抒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孤愤”之说不仅仅是对社会政治情志的抒发,逐渐转向对个人情怀和生命遭际的抒发。
中唐,元白新乐府运动“为君、为臣、为事而作”。
以至明清,“孤愤”之说贯穿整个文学史。
关键词:蒲松龄 孤愤之书 源流
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寄托心中孤愤,抒发不平之气。
他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谈到:
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足悲矣![1]
文学,是心中情志的表达形式。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心中之喜怒哀乐发之为诗,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志有怨诽之情、喜悦之情,“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蒲松龄成孤愤之书,继承中国传统风雅抒愤懑以风(讽)世的传统。
司马迁曰;“《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刘勰曰:“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一方面,干预社会现实,抒发愤懑之情以讽谏;另一方面,为抒发心中之情创造文章。
《楚辞•哀时命》曰:“独便悁而烦毒兮,焉发愤而抒情。
”王逸《楚辞章句》注曰:“言己怀忠直之志,独悁悒烦毒,无所发我愤懑,泄己忠心也。
”《楚辞•惜诵》曰:“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
”王逸《楚辞章句》注曰:“言己身虽疲病,犹发愤懑,作此辞赋,陈列利害,渫己情思,以风谏君也。
”
屈原抒发忠正之志和愤懑之情以讽谏。
司马迁认为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怨恨“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
足见屈原的文学创作融入了更多的身世之感,与其命运、身世有密切的关系。
司马迁发愤著书,班固曰:“既陷极刑,幽而发愤”;刘勰曰:“史迁为纪传之祖,发愤著书,辞多寄托。
景武之世,尤著微旨,彼本自成一家言,体史而义诗,贵能言志云尔。
”晁公武曰:“感当世之所失,愤其身之所遭,寓之于书。
”李贽曰:“《史记》者,迁发愤之所作也,其不为后世是非而作也,明矣。
”鲁迅曰:“况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
司马迁受宫刑而不死,“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故著史以抒其愤。
“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发愤著书亦欲流芳千古,追求生命价值的不朽。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通过历史叙述来干预现实,警示未来。
屈原和司马迁抒发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愤懑之情,更有着深深的对人类命运和历史发展的人文关怀。
他们孤愤之情的抒发渗透着对社会和时代的控诉。
《四库总目提要•论衡》:“充书大旨,详于自纪一篇,盖内伤时命之坎坷,外疾世俗之虚伪,故发愤著书。
其言多激,刺孟、问孔二篇,至于奋其笔端,以与圣贤相轧,可谓悖矣!又露才扬己,好为物先,至於述其祖父顽很,以自表所长,傎亦甚焉!”《四库总目提要•潜夫论》:“符遭逢乱世,以耿介忤俗,发愤著书。
然明达治体,所敷陈多切中得失,非迂儒矫激务为高论之比也。
”[3]
春秋以至秦汉时期,孤愤之情主要表现在现实社会政治的感发和人的悲剧性遭遇的抒发。
“古诗十九首”亦多愤激之词:“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
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阮籍“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途穷而哭,其苦闷心情可见。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足见“左思风力”为愤激之辞。
认识客观事物、社会环境和人生遭际对文学创作都有激发作用。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怨愤之情的抒发“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於诗矣。
”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生命意识觉醒。
人生短促、人生无常的哀叹,在短暂的人生中寻求蕴藉和解脱之道。
这一时
文
祥林嫂故事镜中照出“我”的悲哀
○李 杰
摘 要:《祝福》是鲁迅的著名小说之一,对于该小说的传统解读主要集中在祥林嫂的人物分析上,此处转换解读角度细读文本,分析小说中的“我”,探讨祥林嫂对“我”的反作用力,试图透过祥林嫂反观“我”。
关键词:祝福 鲁迅 祥林嫂 “我”
小说《祝福》发表于1924年,被收于鲁迅第二部小
说集《彷徨》。
它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名篇之一,无论是
人教版,苏教版或是北师大版,都将其选入了必修阅读篇
目,相关的解读文章与教学设计数量众多。
长期以来,教育界对《祝福》的常见解读集中于剖析小
说中显而易见的人物“祥林嫂”,其悲剧根源是研究的兴奋
点,关于《祝福》的主题也逐渐形成了两种固定的观点:一
是“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中国农村妇女的
迫害;二是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吃人的本质。
[1]在祥林嫂临
死之际,有一段“我”与祥林嫂的对话,祥林嫂问“我”
关于灵魂有无的问题,“我”用模棱两可的话回答了她,
之后祥林嫂死了。
在众多的解读中,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
小说中的“我”,是祥林嫂唯一的希望,而“我”一个
——剖析小说《祝福》中的“我”
“说不清”的回答给了祥林嫂最后一击,成为了“压倒骆
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该角度的解读是将祥林嫂作为小说中心人物,“我”
与鲁镇的鲁四老爷、柳妈等人一样,只作为祥林嫂事件的
影响者之一,从而来探究“我”对于祥林嫂的影响和作
用。
在以祥林嫂为人物中心的维度考虑,祥林嫂的死是
因果关系链条中的结果,“我”与鲁镇的其他人一样,
是造成这个结果的众原因之一。
换言之,祥林嫂是主角,
“我”是配角。
本篇,笔者将重新细读文本,转换固定的
解读角度,将“我“作为主角,祥林嫂转换为“我”的故
事中的配角之一,从“我”出发,进行三个层次的解读,
分别是小说讲述了“我”的什么故事,是什么让“我”选
择再次离开故乡,以及从祥林嫂身上折射出的“我”。
期文学创作政治色彩逐渐淡化,关注人的命运和生命本身,
回归文学情的传统。
“发愤著书说”,不仅仅是对社会政治
情志的抒发,逐渐转向对个人情怀和生命遭际的抒发。
蒲松龄著书以抒“孤愤之情”,是作者自我表达的需
要,在文学的叙事中追寻心灵的慰藉和满足。
心中喜怒哀乐皆可发之为文。
舞榭歌台,写词作曲以
自娱。
金圣叹评水浒曰:“施耐庵本无一肚皮宿怨要发挥
出来,只是饱暖无事,又值心闲,不免伸纸弄笔,寻个题
目,写出自家许多锦心绣口,故其是非皆不谬于圣人。
”
此语道出,文学是无功利的审美的存在。
蒲松龄著《聊斋》并非作无病呻吟,自娱而已。
中国
文人自古就有“以道易天下”的担当意识。
孔子欲治平天
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孟子“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
谁”,杜甫穷困潦倒之时,仍然以天下苍生为念:“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
蒲松龄曰“寄托如此”,以寓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反
思以警示后人。
“孤愤之书”的孤愤之情与《聊斋》蕴含的
悲剧意蕴。
孙子楚与阿宝,有情人终成眷属,似乎这宣告痴
情、真情的胜利。
痴情似乎是爱情的通行证,其实不然,大
团圆的结局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无奈与悲凉。
阿宝为高门子
弟,与王侯联姻:“邑大贾某翁,与王侯埒富,姻戚皆贵
胄。
有女阿宝,绝色也,日择良匹,大家儿争委禽妆,皆不
当翁意”。
而孙子楚“生有枝指;性迂讷”。
为人身不能与
阿宝结合,只能魂附动物之体,得以与阿宝相伴。
注释:
[1]蒲松龄:《聊斋志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2][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3][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王旭冉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金苑学校 2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