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设数法
小学数学用设数法解题培优教程
小学数学用设数法解题培优教程
学习目标:
1、有些比较复杂的应用题中没有具体的数量,通过“虚量”的运算解答不容易理解,可以采用“设数法”进行分析、推理、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知识回顾
1、两个正方体的棱长比是2:3,
它们的棱长和之比是():();
它们的表面积之比是():();
它们的体积之比是():()。
2、如果= ,= ,
那么 = (。
二、例题辨析
例1、孙明上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150米,到达山顶后又沿原路下山,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300米,求孙明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练一练:在一次登山活动中,小李上山时,平均每分钟走50米,到达山顶后他按原路下山,平均每分钟走75米。小李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是()。
例2、一个正方形,如果它的边长增加10%,则它的面积增加百分之几?
练一练:1个正方形,如果它的边长增加20%,则它的面积增加()。
例3、足球赛门票原来15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了一倍,收入增加了51,每张门票降价多少元?
练一练:
1、某班一次考试,平均分为70分,其中4
3及格,及格的同学平均分为80分。那么不及格的同学平均分是( )分。
2、游泳池里参加游泳的学生中,小学生占30,又来了一批学生后,学生总数增加20%,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0%,小学生增加百分之几?
三、归纳总结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缺少条件的题目,按常规解法似乎无解。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对于答案并无影响。这时就可以采用“设数代入法”,即对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假设一个数代入(假设的这个数要尽量方便计算),然后进行解答。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设数法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
技巧之设数法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第一章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设数法
当应用题中没有解题必需的具体的数量,并且已有数量间的关系很抽象时,如果假设题中有个具体的数量,或假设题中某个未知数的数量是单位1,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清晰明确,从而便于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我们把这种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叫做设数法。
实际上设数法是假设法中的一种方法,因为它的应用比较多,所以我们把它单列为一种解题方法。
在用设数法解答应用题设具体数量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所设数量要尽量小一些;二是所设的数量要便于分析数量关系和计算。
(一)设具体数量
例1 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去时顺水,每小时行驶30千米;返回时逆水,每小时行驶20千米。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甲、乙两港之间的路程没有给,要求往返的平均速度就比较困难。我们可以设甲、乙两港之间的路程为60千米(60是轮船往返速度30和20的最小公倍数)。
这样去时用的时间是:
60÷30=2(小时)
返回时用的时间是:
60÷20=3(小时)
往返一共用的时间是:
3+2=5(小时)
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60×2÷5=24(千米/小时)综合算式:
60×2÷(60÷30+60÷20)=120÷(2+3)
=120÷5
=24(千米/小时)
答略。
*例2光华小学中、高年级共有学生600名,如果中年级派出本年级人数
位“1”。假设高年级增加20名学生,这样中、高年级人数从原来的600名增加到:
六年级奥数:设数法解题
【例题2】足球门票15元一 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一倍,
收入增加1/5,问一张门票 降价多少元?
【例题2】足球门票15元一 本题中的观众人数对解决 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一倍, 问题没有关系,我们可以 收入增加1/5,问一张门票 随便假设一个观众数。 降价多少元?
【例题2】足球门票15元一 本题中的观众人数对解决
每分钟跑240米,又从原路上山, 2、分别求出四个单程所 每分钟跑150米,再从原路下山, 用的时间:
每分钟跑200米,求小王的平均 1200÷200=6(分)
速度。
1200÷240=5(分)
1200÷150=8(分)
1200÷200=6(分)
【例题3】小王在一个小山坡来 1、路程(一个单程)可以是 回运动。先从山下跑上山,每 四个速度的最小公倍数:1200;
设数法解题
例1、如果 △△=□□□, △☆=□□□□, 那么☆☆□=( ) 个△。
自己先用自己的方 式解决这个问题
设数法解题
例1、如果 △△=□□□, △☆=□□□□, 那么☆☆□=( ) 个△。
设△=3,□=2, 代入第二式得 ☆=( )
设数法解题
例1、如果 △△=□□□, △☆=□□□□, 那么☆☆□=( ) 个△。
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一倍, 问题没有关系,我们可以 收入增加1/5,问一张门票 随便假设一个观众数。
用设数法解题
用设数法解题
在数学应用题中,常常遇到一些题目中有多个未知数的情况,而有些未知数对于答案本身没有影响,解答时又不能确定其结果。这时,就可以采用“设数代入法”,即对题目中的未知条件,假设一个具体数(假设的这个数要尽量方便计算)或一个字母代入,然后求出解答。
例1:如果△△=□□□,△☆=□□□□,那么☆☆□=()个△。
分析:直接用图形互相代换,显然要多费周折。由第1个等式,可以设□=2,则△=3。根据第2等式,可知☆=8-3=5。因此☆☆□=5×2+2=12。
例2:小华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求小华上山后又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
分析一:设这段路程共有12千米,
则上山的时间为:12÷3=4(小时),
下山的时间为:12÷6=2(小时),
小华上山后又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为:
总路程÷总时间=(12×2)÷(4+2)=4(千米/小时)
分析二:设这段路程共有a千米,则上山的时间为:a÷3=a(小时),下山的时间为:a÷6=a(小时),
小华上山后又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为:总路程÷总时间=(a×2)÷(a+a)=2a÷a=4(千米/小时)
【说明】分析二中的未知数a,参与了算式的构建和运算,在解答过程中会自动抵消,无法确定其具体数目。这样的未知数称为辅助未知数。
例3:某班一次数学考试,平均分为70分,其中及格,及格的同学平均分为80分。那么不及格的同学平均分是多少?
分析:题目中有多个未知数,其中全班人数的多少与答案无关。可假设全班共有60人。
因此,全班数学考试的总分为:70×60=4200(分),
第9讲 设数法解题
第9讲设数法解题
一、知识要点
在小学数学竞赛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缺少条件的题目,按常规解法似乎无解,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对于答案并无影响,这时就可以采用“设数代入法”,即对题目中“缺少”的条件,随便假设一个数代入(当然假设的这个数要尽量的方便计算),然后求出解答。
二、精讲精练
【例题1】如果△△=□□□,△☆=□□□□,那么☆☆□=()个△。
解:由第一个等式可以设△=3,□=2,代入第二式得☆=5,再代入第三式左边是12,所以右边括号内应填4。
说明:本题如果不用设数代入法,直接用图形互相代换,显然要多费周折。
练习1:
1.已知△=○○□□,△○=□□,☆=□□□,问△□☆=()个○。
2.五个人比较身高,甲比乙高3厘米,乙比丙矮7厘米,丙比丁高10厘米,丁比戊矮5厘米,甲与戊谁高,高几厘米?
3.甲、乙、丙三个仓库原有同样多的货,从甲仓库运60吨到乙仓库,从乙仓库运45吨到丙仓库,从丙仓库运55吨到甲仓库,这时三个仓库的货哪个最多?哪个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多少吨?
【例题2】足球门票15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一倍,收入增加1/5,问一张门票降价多少元?
【思路导航】初看似乎缺少观众人数这个条件,实际上观众人数于答案无关,我们可以随便假设一个观众数。为了方便,假设原来只有一个观众,收入为15元,那么降价后有两个观众,收入为15×(1+1/5)=18元,则降价后每张票价为18÷2=9元,每张票降价15-9=6元。即:
15-15×(1+1/5)÷2=6(元)
答:每张票降价6元。
说明:如果设原来有a名观众,则每张票降价: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设数法
第一章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设数法
当应用题中没有解题必需的具体的数量,并且已有数量间的关系很抽象时,如果假设题中有个具体的数量,或假设题中某个未知数的数量是单位1,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清晰明确,从而便于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我们把这种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叫做设数法。
实际上设数法是假设法中的一种方法,因为它的应用比较多,所以我们把它单列为一种解题方法。
在用设数法解答应用题设具体数量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所设数量要尽量小一些;二是所设的数量要便于分析数量关系和计算。
(一)设具体数量
例1 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去时顺水,每小时行驶30千米;返回时逆水,每小时行驶20千米。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甲、乙两港之间的路程没有给,要求往返的平均速度就比较困难。我们可以设甲、乙两港之间的路程为60千米(60是轮船往返速度30和20的最小公倍数)。
这样去时用的时间是:
60÷30=2(小时)
返回时用的时间是:
60÷20=3(小时)
往返一共用的时间是:
3+2=5(小时)
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60×2÷5=24(千米/小时)
综合算式:
60×2÷(60÷30+60÷20)
=120÷(2+3)
=120÷5
=24(千米/小时)
答略。
*例2光华小学中、高年级共有学生600名,如果中年级派出本年级人数
位“1”。假设高年级增加20名学生,这样中、高年级人数从原来的600名增加到:
600+20=620(名)
中年级人数是:
高年级的人数是:
600-320=280(人)
答略。例3 某人骑一辆自行车从甲地去乙地,每小时行15千米;从乙地回到甲地,每小时行10千米。求此人骑自行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适于六年级程度)
第9讲 设数法解题
第9讲设数法解题
一、知识要点
在小学数学竞赛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缺少条件的题目,按常规解法似乎无解,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对于答案并无影响,这时就可以采用“设数代入法”,即对题目中“缺少”的条件,随便假设一个数代入(当然假设的这个数要尽量的方便计算),然后求出解答。
二、精讲精练
【例题1】如果△△=□□□,△☆=□□□□,那么☆☆□=()个△。
解:由第一个等式可以设△=3,□=2,代入第二式得☆=5,再代入第三式左边是12,所以右边括号内应填4。
说明:本题如果不用设数代入法,直接用图形互相代换,显然要多费周折。
练习1:
1.已知△=○○□□,△○=□□,☆=□□□,问△□☆=()个○。
2.五个人比较身高,甲比乙高3厘米,乙比丙矮7厘米,丙比丁高10厘米,丁比戊矮5厘米,甲与戊谁高,高几厘米?
3.甲、乙、丙三个仓库原有同样多的货,从甲仓库运60吨到乙仓库,从乙仓库运45吨到丙仓库,从丙仓库运55吨到甲仓库,这时三个仓库的货哪个最多?哪个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多少吨?
【例题2】足球门票15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一倍,收入增加1/5,问一张门票降价多少元?
【思路导航】初看似乎缺少观众人数这个条件,实际上观众人数于答案无关,我们可以随便假设一个观众数。为了方便,假设原来只有一个观众,收入为15元,那么降价后有两个观众,收入为15×(1+1/5)=18元,则降价后每张票价为18÷2=9元,每张票降价15-9=6元。即:
15-15×(1+1/5)÷2=6(元)
答:每张票降价6元。
说明:如果设原来有a名观众,则每张票降价:
小学数学难题特殊解题方法设数法
小学数学难题特殊解题方法:设数法【设数法】
有些数学题涉及的概念易被混淆,解题时把握不定,还有些数学题是要求两个(或几个)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或者倍数关系,但已知条件却十分抽象,数量关系又很复杂,凭空思索,则不易捉摸。为了使数量关系变得简单明白,可以给题中的某一个未知量适当地设一个具体数值,以利于探索解答问题的规律,正确求得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就是设数法。设数法是假设法的一种特例。
给哪一个未知量设数,要便于快速解题。为了使计算简便,数字尽可能小一点。在分数应用题中,所设的数以能被分母整除为好。若单位“ 1”未知,就给单位“1”设具体数值。
例1 判断下列各题。(对的打√,错的打×)
(1)除1以外,所有自然数的倒数都小于1.()
(2)正方体的棱长和它的体积成正比例。()
以上各数的倒数都小于1,就能猜测此题的说法是正确的。
第(2)小题,给正方体的棱长设数,分析棱长的变化与其体积变化的规律。
由上表看出,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体积扩大8倍;棱长扩大4倍,体积扩大64倍这不符合正比例的含义,就能断定此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几分之几?
分析:先把女生人数看作单位“1”,假定女生人数为60人。男生人数则为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则为
解:通过设数分析,理清了数量关系,找到了解题线索,便能顺利地列出综合算式。
分析:这道题似乎条件不够,不知从何下手。不妨根据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给从A地去B地的速度设一个具体数值试一试。
假设去时每小时走20千米,那么A、B两地的路程就是:
沿原路回家的速度则为:
回家时所需的时间则为:
设数法解题
第9讲 设数法解题
一、知识要点
在小学数学竞赛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缺少条件的题目,按常规解法似乎无解,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对于答案并无影响,这时就可以采用“设数代入法”,即对题目中“缺少”的条件,随便假设一个数代入(当然假设的这个数要尽量的方便计算),然后求出解答。
二、精讲精练
【例题1】如果△△=□□□,△☆=□□□□,那么☆☆□=( )个△。
练习1:
1、已知△=○○□□,△○=□□,☆=□□□,问△□☆=( )个○。
2、五个人比较身高,甲比乙高3厘米,乙比丙矮7厘米,丙比丁高10厘米,丁比戊矮5厘米,甲与戊谁高,高几厘米?
【例题2】足球门票15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一倍,收入增加5
1,问一张门票降价多少元?
练习2:
1、某班一次考试,平均分为70分,其中
4
3及格,及格的同学平均分为80分,那么不及格的同学平均分是多少分?
2、游泳池里参加游泳的学生中,小学生占30%,又来了一批学生后,学生总数增加了20%,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0%,小学生增加百分之几?
【例题3】小王在一个小山坡来回运动。先从山下跑上山,每分钟跑200米,再从原路下山,每分钟跑240米,又从原路上山,每分钟跑150米,再从原路下山,每分钟跑200米,求小王的平均速度。
练习3:
1、小华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求上山后又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
2、张师傅骑自行车往返A 、B 两地。去时每小时行15千米,返回时因逆风,每小时只行10千米,张师傅往返途中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例题4】某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平均身高115厘米,其中男孩比女孩多51,女孩平均身高比男孩高10%,这个班男孩平均身高是多少?
设数法解题
设数法解题
有些题目看起来缺少条件,按常规解法似乎无法求解,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题中缺少的条件,对题目的答案并无影响。这时就可以采用“设数法”解题,即对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假设一个数代入(假设的数应尽量方便计算),然后求出答案。
例1 李师傅骑自行车往返甲乙两地。去时每小时行15千米,返回时,由于逆风每小时行10千米。李师傅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
小华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求小华上山后又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 例2 足球赛门票15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一倍,收入增加1/5,问一张门票降价多少元?
游泳池里参加游泳的学生中,小学生占3/10,又来了一批学生后,学生总数增加1/5,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5,小学生比原来小学生的人数增加了几分之几?
例3 某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3,男生平均身高为138厘米,全班平均身高为132厘米。问女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某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的平均身高是115厘米,其中男孩比女孩多1/5 ,女孩的平均身高是121厘米,男孩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例4 已知甲校学生数是乙校学生数的3/5,甲校的女生是甲校学生数的5/12,乙校男生是乙校学生数的9/20,那么两校女生总数占两校学生总数的几分之几?
有一堆苹果,平均分给甲、乙两班的每个人,每人分得6个。若只分给甲班,则每个人分得10个苹果。如果只分给乙班,那么每人分得几个苹果?
1 一艘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去时顺水,每小时行30千米,从乙地返回时逆水,每小时行20千米。求这艘轮船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
小学数学奥数解题技巧-三到六年级设数法
解应用题时,用字母代表题中的未知数,使它和其他已知数 同样参加列式、计算,从而求得未知数的解题方法,叫做代 数法。代数法也就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学习用代数法解应用题,要以学过算术法解应用题为基础。 1.切实理解题意。 2.在切实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用字母代表题中(设)未知数。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4.解方程。 5.先检验,后写答案。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等量关 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找等量关系没有固定方法,考 虑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等量关系式就不同。
【点拔】 设梯形的上底为x厘米。 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梯形面积”,列方程: (x+18)×30÷2=1050 (x+18)=1050×2÷30 x=70-18 x=52
(四)列表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题
百度文库
【例题】甲、乙两名车工共车了390个零件,车工甲每小时车30个, 车工乙每小时车35个。他们共同工作多少小时才车完这批零件?
【点拔】 由图可以看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是:车工甲在x小时里共车30x个零件, 车工乙在x小时里共车35x个零件。 根据题意,列方程: 30x+35x=390 65x=390 x=390÷65 x=6
【例题】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360千米的两个车站相向开出, 3小时后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点拔】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列火车3小时共行36O千米,甲车行的路 程+乙车行的路程=360千米。 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列方程得: 55×3+3X=360 3x=360-165 3x=195 x=65
小学数学 设数法解题 例题+练习
【例题4】某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平均身高115厘米,其中男孩比 女孩多1/5,女孩平均身高比男孩高10%,这个班男孩平均身高是 多少?
【解析】题中没有男、女孩的人数,我们可以假设女孩有5人, 则男孩有6人。 (1)总身高:115×【5+5×(1+1/5)】=1265(厘米) (2) 由于女孩平均身高是男孩的(1+10%),所以5个女孩的身 高相当于5×(1+10%)=5.5个男孩的身高,因此男孩的平均身 高为: 1265÷【(1+10%)×5+6】=110(厘米) 答:这个班男孩平均身高是110厘米。
设数法解题
一、知识点总结:
在小学数学竞赛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缺少条件的题目,按常规解法 似乎无解,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对于答案并无影响, 这时就可以采用“设数代入法”,即对题目中“缺少”的条件,随便假设 一个数代入(当然假设的这个数要尽量的方便计算),然后求出解答。
二、例题讲解:
【例题5】狗跑5步的时间马跑3步,马跑4步的距离狗跑7 步,现在狗已跑出30米,马开始追它。问狗再跑多远,马 可以追到它?
【解析】设马跑一步为7,则狗跑一步为4,再设马跑3步 的时间为1,则狗跑5步的时间为1,推知狗的速度为20, 马的速度为21。那么, 20×【30÷(21-20)】=600(米)
【例题1】如Fra Baidu bibliotek△△=□□□,△☆=□□□□,那么 ☆☆□=( )个△。
设数法解题技巧
设数法解题技巧
我们在平时解决应用题时,有时会发现一些看起来缺少条件的应用题。例如:“五个人比较身高,甲比乙高3厘米,乙比丙矮7厘米,丙比丁高10厘米,丁
比戊矮5厘米,甲和戊谁高?高多少厘米?”如果我们知道一人的身高就可以求
出另一个人的身高。但是现在我们连一个人的具体身高也不知道。我们按常规解
法无法求解,不妨假设题中一个具体的数量(某个人的具体身高),或字母,或
假设题中某个未知数的数量是单位“1”,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清晰明确,从而便于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我们把这种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叫做“设数法”。
我个人觉得对于小学生来说,设一个具体的数比较好理解,学生容易接受。
再例如:“有一批苹果,平均分给幼儿园大、小两个班的小朋友,每人分得
6个。如果只分给大班的小朋友,每人可分得10个;如果只分给小班的小朋友,
每人分得多少个?”“一批苹果平均分给幼儿园大、小两个班的小朋友,每人分
得6个。”说明这些苹果的个数是6的倍数。“只分给大班的小朋友,每人可分
得10个。”这又说明这些苹果的个数又是10的倍数。那么我们可以假设这些苹
果一共有30个、60个、90个.......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无论这里的苹果数是多
少都不会影响问题的结果。那么我们怎么假设最简便呢?
在运用设数法解答应用题设具体数量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所设数量要尽量
小一些;二是所设的数量要便于分析数量关系和计算。
小华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求上山后又
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
为了方便我们的计算,虽然无论设什么数对我们的结果没有影响,但是为了
六年级小升初重点题型设数法解题带答案解析
例3 答:一张门票降价5元。
练习
假设销量原来只有1本,则后来销售量是2本。 降价后获利:0.24×(1+0.5)=0.36(元) 原定应获利:0.24×2=0.48(元) 降价:(0.48-0.66)÷2=0.06(元) 答:每本书售价降价0.06元。
分为80分。那么不及格的同学平均分是多少?
假设全班共有60人。
答:不及格的同学平均分是40分。
练习
假设女生有3人 男生:3× 2 =2(人)
3
全班总身高:132×(3+2)=660(厘米) 男生总身高:138×2=276(厘米) 女生总身高:660-276=384(厘米) 女生平均身高:384×3=128(厘米) 答:女生平均身高是128厘米。
2020
设数法解题
例1:小华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是每 小时6千米。求小华上山后又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
设这段路程共有12千米。
总路程÷总时间
上山的时间为:12÷3=4(小时)
下山的时间为:12÷6=2(小时)
小华上山后又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为:
(12×2)÷(4+2)=4(千米/小时)
答:小华上山后又沿原路下山ຫໍສະໝຸດ Baidu平均速度是4千米/小时。
练习
假设AB两地的路程是60千米。 去时间:60÷15=4(时) 往返用时:60×2÷12=10(时) 返回时间:10-4=6(时) 60÷6=10(千米/时) 答:返回时张师傅的速度是每小时10千米。
小学数学 设数法解题(一) 例题+练习
3.袋子里原有红球和黄球共119个。将红球增加3/8,黄 球减少2/5后,红球与黄球的总数变为121个。原来袋子里 有红球和黄球各多少个?
练习4: 1.畜牧场有绵羊、山羊共800只,山羊的2/5比绵羊的1/2 多50只,这个畜牧场有山羊、绵羊各多少只?
2.师傅和徒弟共加工零件840个,师傅加工零件的个数的 5/8比徒弟加工零件个数的2/3多60个,师傅和徒弟各加工 零件多少个?
3.某校六年级甲、乙两个班共种100棵树,乙班种的1/10 比甲班种的1/3少16棵,两个班各种多少棵?
【例题2】 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共250台。如果彩色电视机卖出1/9,则 比黑白电视机多5台。问:两种电视机原来各有多少台?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假设黑白电视机增加5台,就和彩色 电视机卖出1/9后剩下的一样多。 黑白电视机增加5台后,相当于彩色电视机的(1-1/9)= 8/9。 (250+5)÷(1+1-1/9)=135(台) 250-125=115(台) 答:彩色电视机原有135台,黑白电视机原有115台。
二、例题讲解:
【例题1】 甲、乙两数之和是185,已知甲数的1/4与乙数的1/5的和是 42,求两数各是多少?
【解析】假设将题中“甲数的1/4”、“乙数的1/5”与 “和为42”同时扩大4倍,则变成了“甲数与乙数的4/5的 和为168”,再用185减去168就是乙数的1/5。 解:乙:(185-42×4)÷(1-1/5×4)=85 答:甲数是100,乙数是85。
教案-设数解题法
教案-设数解题法
第一篇:教案-设数解题法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敏行教育-设数法解题
一、知识要点
在竞赛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缺少条件的题目,按常规解法似乎无解,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对于答案并无影响,这时就可以采用“设数代入法”,即对题目中“缺少”的条件,随便假设一个数代入(当然假设的这个数要尽量的方便计算),然后求出解答。
二、精讲精练
【例题1】如果△△=□□□,△☆=□□□□,那么☆☆□=()个△。【解析】由第一个等式可以设△=3,□=2,代入第二式得☆=5,再代入第三式左边是12,所以右边括号内应填4。
练习1:已知△=□□,△○=□□,☆=□□□,问△□☆=()个○。
【例题2】足球门票15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一倍,收入增加1/5,问一张门票降价多少元?
【解析】初看似乎缺少观众人数这个条件,实际上观众人数于答案无关,我们可以随便假设一个观众数。为了方便,假设原来只有一个观众,收入为15元,那么降价后有两个观众,收入为15×(1+1/5)=18元,则降价后每张票价为18÷2=9元,每张票降价15-9=6元。即:
15-15×(1+1/5)÷2=6(元)答:每张票降价6元。
说明:如果设原来有a名观众,则每张票降价:15-15a×(1+1/5)÷2a=6(元)
练习2:某班一次考试,平均分为70分,其中3/4及格,及格的同学平均分为80分,那么不及格的同学平均分是多少分?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例题3】小王在一个小山坡来回运动。先从山下跑上山,每分钟
跑200米,再从原路下山,每分钟跑240米,又从原路上山,每分钟跑150米,再从原路下山,每分钟跑200米,求小王的平均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
技巧之设数法
CKBOOD was revised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December 17, 2020.
第一章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设数法
当应用题中没有解题必需的具体的数量,并且已有数量间的关系很抽象时,如果假设题中有个具体的数量,或假设题中某个未知数的数量是单位1,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清晰明确,从而便于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我们把这种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叫做设数法。
实际上设数法是假设法中的一种方法,因为它的应用比较多,所以我们把它单列为一种解题方法。
在用设数法解答应用题设具体数量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所设数量要尽量小一些;二是所设的数量要便于分析数量关系和计算。
(一)设具体数量
例1 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去时顺水,每小时行驶30千米;返回时逆水,每小时行驶20千米。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甲、乙两港之间的路程没有给,要求往返的平均速度就比较困难。我们可以设甲、乙两港之间的路程为60千米(60是轮船往返速度30和20的最小公倍数)。
这样去时用的时间是:
60÷30=2(小时)
返回时用的时间是:
60÷20=3(小时)
往返一共用的时间是:
3+2=5(小时)
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60×2÷5=24(千米/小时)综合算式:
60×2÷(60÷30+60÷20)=120÷(2+3)
=120÷5
=24(千米/小时)
答略。
*例2光华小学中、高年级共有学生600名,如果中年级派出本年级人数
位“1”。假设高年级增加20名学生,这样中、高年级人数从原来的600名增加到:
600+20=620(名)
中年级人数是:
高年级的人数是:
600-320=280(人)
答略。例3 某人骑一辆自行车从甲地去乙地,每小时行15千米;从乙地回到甲地,每小时行10千米。求此人骑自行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适于六年级程度)解:题中缺少“甲、乙两地的距离”的具体数量。我们可以任意设一个数为甲、乙两地的路程。
如设30千米为甲、乙两地路程,这辆自行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是:
答略。
此题如设20千米为甲、乙两地的路程,那么,可列式为20×2÷
辆自行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都是12千米/小时。
例4 用甲、乙两台收割机分别收割一块地的小麦时,甲用6小时可以收割完,乙用4小时可以收割完。用这两台收割机同时收割这块地,多少小时可以收割完(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因为这块地的亩数是个未知的数量,所以对没学过用“解工程问题”的方法解应用题的学生是一道难题。如果假设出这块地的亩数是个已知的数量,此题就容易解了。
假设这块地是12亩(也可假设为6和4的其他公倍数,如24亩、36亩、48亩、60亩等。这里假设为12亩,是因为12是6和4的最小公倍数,这样便于计算)。则由题意得:
12÷(12÷6+12÷4)
=12÷(2+3)
=(小时)
答:两台同时收割小时可以收割完。
*例5有一堆苹果,如果平均分给大、小两个班的小朋友,每人可得6个;如果只分给大班,每人可得10个。如果只分给小班,每人可得几个(
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法(1):假设有120个苹果,则大、小两个班共有小朋友:
120÷6=20(人)
大班有:
120÷10=12(人)
小班有:
20-12=8(人)
小班每人可分得苹果:
120÷8=15(个)
综合算式:
120÷(120÷6-120÷10)
=120÷8
=15(个)
答:只分给小班,每人可得15个。
解法(2):假设两个班的总人数是30人,则苹果的总个数是:
6×30=180(个)
大班人数是:
180÷10=18(人)
小班人数是:
30-18=12(人)
小班每人可分得苹果:
180÷12=15(个)
综合算式:
6×30÷(30-6×30÷10)
=180÷(30-18)
=15(个)
答略。
(二)设单位“1”
例1 某食堂改造炉灶后,每天节约用煤60千克,这样原来计划用32天的煤,现在可以用48天。这堆煤共有多少千克(
适于六年级程度)
答略。
例2 有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长等于正方体的棱长,长方解: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那么正方体的体积是:
1×1×1=1
长方体的体积是:
答略。
设甲的钱数为单位1,这时因为甲的钱数是1,所以上面的关系式便成为:乙有人民币:
答略。
例4 在一次407人参加的歌手大赛中,没有获奖的女歌手占女歌手总数
解:设女歌手的总人数为1。
从男女歌手总人数407人中,去掉没获奖的男歌手16人之后,(407-
=207(人)
男歌手的人数是:
407-207=200(人)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