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设数法
用设数法解题
用设数法解题在数学应用题中,常常遇到一些题目中有多个未知数的情况,而有些未知数对于答案本身没有影响,解答时又不能确定其结果。
这时,就可以采用“设数代入法”,即对题目中的未知条件,假设一个具体数(假设的这个数要尽量方便计算)或一个字母代入,然后求出解答。
例1:如果△△=□□□,△☆=□□□□,那么☆☆□=()个△。
分析:直接用图形互相代换,显然要多费周折。
由第1个等式,可以设□=2,则△=3。
根据第2等式,可知☆=8-3=5。
因此☆☆□=5×2+2=12。
例2:小华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
求小华上山后又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
分析一:设这段路程共有12千米,则上山的时间为:12÷3=4(小时),下山的时间为:12÷6=2(小时),小华上山后又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为:总路程÷总时间=(12×2)÷(4+2)=4(千米/小时)分析二:设这段路程共有a千米,则上山的时间为:a÷3=a(小时),下山的时间为:a÷6=a(小时),小华上山后又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为:总路程÷总时间=(a×2)÷(a+a)=2a÷a=4(千米/小时)【说明】分析二中的未知数a,参与了算式的构建和运算,在解答过程中会自动抵消,无法确定其具体数目。
这样的未知数称为辅助未知数。
例3:某班一次数学考试,平均分为70分,其中及格,及格的同学平均分为80分。
那么不及格的同学平均分是多少?分析:题目中有多个未知数,其中全班人数的多少与答案无关。
可假设全班共有60人。
因此,全班数学考试的总分为:70×60=4200(分),及格人数为60×=45(人),及格同学的总分为:80×45=3600(分)。
不及格同学的人数为:60-45=15(人),不及格同学的总分为:4200-3600=600(分),所以不及格的同学平均分为:600÷15=40(分)例4:足球赛门票30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一半,收入增加。
2021-2022年六年级奥数第9讲 设数法解题
1 第9讲 设数法解题
一、知识要点
在小学数学竞赛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缺少条件的题目,按常规解法似乎无解,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对于答案并无影响,这时就可以采用“设数代入法”,即对题目中“缺少”的条件,随便假设一个数代入(当然假设的这个数要尽量的方便计算),然后求出解答。
二、精讲精练
【例题1】如果△△=□□□,△☆=□□□□,那么☆☆□=( )个△。
练习1:
1、已知△=○○□□,△○=□□,☆=□□□,问△□☆=( )个○。
2、五个人比较身高,甲比乙高3厘米,乙比丙矮7厘米,丙比丁高10厘米,丁比戊矮5厘米,甲与戊谁高,高几厘米?
【例题2】足球门票15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一倍,收入增加5
1,问一张门票降价多少元?。
小学数学难题特殊解题方法设数法
小学数学难题特殊解题方法:设数法【设数法】有些数学题涉及的概念易被混淆,解题时把握不定,还有些数学题是要求两个(或几个)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或者倍数关系,但已知条件却十分抽象,数量关系又很复杂,凭空思索,则不易捉摸。
为了使数量关系变得简单明白,可以给题中的某一个未知量适当地设一个具体数值,以利于探索解答问题的规律,正确求得问题的答案。
这种方法就是设数法。
设数法是假设法的一种特例。
给哪一个未知量设数,要便于快速解题。
为了使计算简便,数字尽可能小一点。
在分数应用题中,所设的数以能被分母整除为好。
若单位“ 1”未知,就给单位“1”设具体数值。
例1 判断下列各题。
(对的打√,错的打×)(1)除1以外,所有自然数的倒数都小于1.()(2)正方体的棱长和它的体积成正比例。
()以上各数的倒数都小于1,就能猜测此题的说法是正确的。
第(2)小题,给正方体的棱长设数,分析棱长的变化与其体积变化的规律。
由上表看出,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体积扩大8倍;棱长扩大4倍,体积扩大64倍这不符合正比例的含义,就能断定此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几分之几?分析:先把女生人数看作单位“1”,假定女生人数为60人。
男生人数则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则为解:通过设数分析,理清了数量关系,找到了解题线索,便能顺利地列出综合算式。
分析:这道题似乎条件不够,不知从何下手。
不妨根据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给从A地去B地的速度设一个具体数值试一试。
假设去时每小时走20千米,那么A、B两地的路程就是:沿原路回家的速度则为:回家时所需的时间则为:解:把全路程看作单位“1”。
例4 已知甲校学生数是乙校学生数的40%,甲校女生数是甲校学生数的30%,乙校男生数是乙校学生数的42%,那么,两校女生总数占两校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是____。
(1993年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初赛B卷)分析:题中没有给出具体数量,且数量关系错综复杂,不易理清头绪。
我们不妨把乙校人数看作单位“ 1”,给乙校学生人数假定一个具体数值,这样就化难为易了。
设数法解决问题
1、=8 2 、设戊是100厘米高,可推出甲是101厘 米高。 3、乙仓最多,丙仓最少,设甲、乙、丙三 个仓库原来各有100吨,可推出这时乙有 115吨,丙有90吨。
例题2
练习
例题3
小王在一个小山坡来回运动。先从山下跑上 山,每分钟跑200米,再从原路下山,每分 钟跑240米,又从原路上山,每分钟跑150 米,再从原路下山,每分钟跑200米,求小 王的平均速度。
由第一个等式可以设△=3,□=2,代入第二 式得☆=5,再代入第三式左边是12,所以右边 括号内应填4。
练习
1、已知△=○○□□,△○=□□,☆= □□□,问△□☆=( )个○。 2、五个人比较身高,甲比乙高3厘米,乙比 丙矮7厘米,丙比丁高10厘米,丁比戊矮5 厘米,甲与戊谁高,高几厘米? 3、甲、乙、丙三个仓库原有同样多的货,从 甲仓库运60吨到乙仓库,从乙仓库运45吨 到丙仓库,从丙仓库运55吨到甲仓库,这 时三个仓库的货哪个最多?哪个最少?最 多的比最少的多多少吨?
1、设一个单程是12千米 12×2÷(12÷3+12÷6)=4(千米) 2、设一个单程为30千米 30×2÷(30÷15+30÷10)=12(千米) 3、由于48和42的最小公倍数为336,设一个 单程为336千米。 336÷(336×2÷48-336÷42)=56 (千米)
六年级小升初重点题型设数法解题带答案解析
设数法解题
例1:小华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是每 小时6千米。求小华上山后又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
设这段路程共有12千米。
总路程÷总时间
上山的时间为:12÷3=4(小时)
下山的时间为:12÷6=2(小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华上山后又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为:
(12×2)÷(4+2)=4(千米/小时)
答:小华上山后又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是4千米/小时。
练习
假设AB两地的路程是60千米。 去时间:60÷15=4(时) 往返用时:60×2÷12=10(时) 返回时间:10-4=6(时) 60÷6=10(千米/时) 答:返回时张师傅的速度是每小时10千米。
例2
3
某班一次数学考试,平均分为70分,其中 4 及格,及格的同学平均
分为80分。那么不及格的同学平均分是多少?
假设全班共有60人。
答:不及格的同学平均分是40分。
练习
假设女生有3人 男生:3× 2 =2(人)
3
全班总身高:132×(3+2)=660(厘米) 男生总身高:138×2=276(厘米) 女生总身高:660-276=384(厘米) 女生平均身高:384×3=128(厘米) 答:女生平均身高是128厘米。
例3 答:一张门票降价5元。
练习
假设销量原来只有1本,则后来销售量是2本。 降价后获利:0.24×(1+0.5)=0.36(元) 原定应获利:0.24×2=0.48(元) 降价:(0.48-0.66)÷2=0.06(元) 答:每本书售价降价0.06元。
设数法解题教案
设数法解题教案教案标题:设数法解题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设数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2. 学会运用设数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2. 学生准备笔和纸。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举例引入设数法的概念,例如:小明有若干本书,如果给他5本书,他就有20本书,那么他原来有多少本书?2.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设数法的基本思路,即设定未知数,建立方程式,通过解方程求解未知数的值。
2. 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有一些苹果,如果每人分4个,就多1个,如果每人分5个,就少2个,那么有多少个苹果?3.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尝试使用设数法解决问题,并记录解题过程和答案。
讲解(10分钟):1. 教师选择一个学生或小组的解题过程进行讲解,解释设数法的具体步骤和思路。
2. 教师强调设数法的重要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尝试不同的设定和方程式。
练习(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设数法解决问题。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并互相检查答案。
3. 教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评价和指导。
总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设数法的基本思路和解题步骤。
2. 教师强调设数法的实用性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数学解题中灵活运用设数法。
3. 学生分享在解题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更复杂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设数法解决。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完成拓展练习,并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答案。
3. 教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评估教学效果,并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师记录学生的问题和困惑,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做准备。
第9讲 设数法解题
Hale Waihona Puke 4、小华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求上山后又沿原路下山的 平均速度。
6、一个长方形每边增加10%,那么它的周长增加百分之几?它的面积增加百分之几?
例1、如果△△=□□□,△☆=□□□□,那么☆☆□=( )个△。
【解析】由第一个等式可以设△=3,□=2,代入第二式得☆=5,再代入第三式左边是 12,所以右边括号内应填4。
说明:本题如果不用设数代入法,直接用图形互相代换,显然要多费周折。 例2、五个人比较身高,小甲比小乙高3厘米,小乙比小丙矮7厘米,小丙比小丁高10厘米, 小丁比小戊矮5厘米,小甲与小戊谁高,高几厘米?
➢ 课后反击
1、有一批饼干平均分给幼儿园大、小两个班,每人分得12块。如果只分给大班的同学,每人可 分得21块;如果只分给小班的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2、有一批苹果分给幼儿园大、小两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人可得6个,如果分给大班小朋友, 平均每人可得10个。如果只分给小班小朋友,每人平均可得几个?
【解析】设小戊是100厘米高,可推出小甲是101厘米高。 101-100= 1(厘米) 答:小甲高,小甲比小戊高1厘米。
➢ 课堂狙击
【解析】设考试总人数为4人,则不及格人数为一人;70×4-80×3=40(分)
3、游泳池里参加游泳的学生中,小学生占30%,又来了一批学生后,学生总数增加了20%, 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0%,小学生增加百分之几?
3、张老师去买课桌椅,他带的钱只买课桌可买40张,只买椅子可买60把,一张课桌配一把 椅子为一套,那么最多可买课桌椅多少套?
第9周 设数法解题
第九周 设数法解题专题简析:在小学数学竞赛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缺少条件的题目,按常规解法似乎无解,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对于答案并无影响,这时就可以采用“设数代入法”,即对题目中“缺少”的条件,随便假设一个数代入(当然假设的这个数要尽量的方便计算),然后求出解答。
例题1。
如果△△=□□□,△☆=□□□□,那么☆☆□=( )个△。
解: 由第一个等式可以设△=3,□=2,代入第二式得☆=5,再代入第三式左边是12,所以右边括号内应填4。
说明:本题如果不用设数代入法,直接用图形互相代换,显然要多费周折。
练习11. 已知△=○○□□,△○=□□,☆=□□□,问△□☆=( )个○。
2.3.例题2。
【思路导航】初看似乎缺少观众人数这个条件,实际上观众人数于答案无关,我们可以随便假设一个观众数。
为了方便,假设原来只有一个观众,收入为15元,那么降价后有两个观众,收入为15×(1+15)=18元,则降价后每张票价为18÷2=9元,每张票降价15-9=6元。
即:15-15×(1+15)÷2=6(元) 答:每张票降价6元。
说明:如果设原来有a 名观众,则每张票降价:15-15a ×(1+15)÷2a =6(元) 练习21.2.3.例题3。
小王在一个小山坡来回运动。
先从山下跑上山,每分钟跑200米,再从原路下山,每分钟跑240米,又从原路上山,每分钟跑150米,再从原路下山,每分钟跑200米,求小王的平均速度。
【思路导航】题中四个速度的最小公倍数是1200,设一个单程是1200米。
则(1) 四个单程的和:1200×4=4800(米)(2) 四个单程的时间分别是;1200÷200=6(分)1200÷240=5(分)1200÷150=8(分)1200÷200=6(分)(3) 小王的平均速度为:4800÷(6+5+8+6)=192(米)答:小王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192米。
第9讲 设数法解题
第9讲 设数法解题一、知识要点在小学数学竞赛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缺少条件的题目,按常规解法似乎无解,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对于答案并无影响,这时就可以采用“设数代入法”,即对题目中“缺少”的条件,随便假设一个数代入(当然假设的这个数要尽量的方便计算),然后求出解答。
二、精讲精练【例题1】如果△△=□□□,△☆=□□□□,那么☆☆□=( )个△。
练习1:1、已知△=○○□□,△○=□□,☆=□□□,问△□☆=( )个○。
2、五个人比较身高,甲比乙高3厘米,乙比丙矮7厘米,丙比丁高10厘米,丁比戊矮5厘米,甲与戊谁高,高几厘米?【例题2】足球门票15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一倍,收入增加51,问一张门票降价多少元?练习2:1、某班一次考试,平均分为70分,其中43及格,及格的同学平均分为80分,那么不及格的同学平均分是多少分?2、游泳池里参加游泳的学生中,小学生占30%,又来了一批学生后,学生总数增加了20%,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0%,小学生增加百分之几?【例题3】小王在一个小山坡来回运动。
先从山下跑上山,每分钟跑200米,再从原路下山,每分钟跑240米,又从原路上山,每分钟跑150米,再从原路下山,每分钟跑200米,求小王的平均速度。
练习3:1、小华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求上山后又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
2、张师傅骑自行车往返A 、B 两地。
去时每小时行15千米,返回时因逆风,每小时只行10千米,张师傅往返途中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例题4】某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平均身高115厘米,其中男孩比女孩多51,女孩平均身高比男孩高10%,这个班男孩平均身高是多少?练习4:1、某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2,男生平均身高为138厘米,全班平均身高为132厘米。
问:女生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2、某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高15%,全班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求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各是多少?【例题5】狗跑5步的时间马跑3步,马跑4步的距离狗跑7步,现在狗已跑出30米,马开始追它。
设数法解题
设数法解题设数法解题是一种常用的数学解题方法,它通过设定未知数,并借助逻辑推理和数学关系进行求解。
设数法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通过恰当的设数可以简化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本文将介绍设数法解题的基本思路和实践方法。
设数法解题基于设定未知数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自行设定一个或多个未知数,并根据问题的情况,逐步推理解题。
设数法的关键是根据问题中的条件以及已知信息设定未知数,并利用这些未知数之间的关系,逐步推导出答案。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例子来说明设数法的应用。
首先,设数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
例如:小明的年龄是小红年龄的2倍,而小红的年龄是小华年龄的3倍,现在他们三个人的年龄总和是50岁,请问三个人的年龄各是多少?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设定一个未知数来解决。
假设小华的年龄为x岁,那么小红的年龄为3x岁,小明的年龄为6x岁。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可得到3x+6x+x=50,解方程可以得到x=5,因此小华的年龄为5岁,小红的年龄为15岁,小明的年龄为30岁。
其次,设数法在解决几何问题时也很有实用性。
例如: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长度的一半,且这两条边分别是5和8,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设定未知数表示第三边的长度。
假设第三边的长度为x,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可得到5+8=0.5x ,解方程可以得到x=26,因此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5+8+26=39。
此外,设数法还可以用于解决复杂的代数方程。
例如:已知某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和等于12,求这个数的值。
这个问题可以设定一个未知数表示这个数。
假设这个数为x,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可得到x^2+x=12,移项后得到x^2+x-12=0,通过求解这个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得到x=3或x=-4。
因此,这个数的值可以是3或-4。
最后,设数法解题的关键在于设定合适的未知数,并根据问题条件和未知数之间的关系进行逐步推导。
不同的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未知数设定,所以在实践中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第四讲 设数法解题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第四讲设数法解题【知识、方法梳理】在小学数学竞赛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缺少条件的题目,按常规解法似乎无解,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对于答案并无影响,这时就可以采用“设数代入法”,即对题目中“缺少”的条件,随便假设一个数代入(当然假设的这个数要尽量的方便计算),然后求出解答。
【典例精讲】【例题1】如果△△=□□□,△☆=□□□□,那么☆☆□=()个△。
解:由第一个等式可以设△=3,□=2,代入第二式得☆=5,再代入第三式左边是12,所以右边括号内应填4。
说明:本题如果不用设数代入法,直接用图形互相代换,显然要多费周折。
练习1:1.已知△=○○□□,△○=□□,☆=□□□,问△□☆=()个○。
2.五个人比较身高,甲比乙高3厘米,乙比丙矮7厘米,丙比丁高10厘米,丁比戊矮5厘米,甲与戊谁高,高几厘米?3.甲、乙、丙三个仓库原有同样多的货,从甲仓库运60吨到乙仓库,从乙仓库运45吨到丙仓库,从丙仓库运55吨到甲仓库,这时三个仓库的货哪个最多?哪个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多少吨?【例题2】足球门票15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一倍,收入增加1/5,问一张门票降价多少元?【思路导航】初看似乎缺少观众人数这个条件,实际上观众人数于答案无关,我们可以随便假设一个观众数。
为了方便,假设原来只有一个观众,收入为15元,那么降价后有两个观众,收入为15×(1+1/5)=18元,则降价后每张票价为18÷2=9元,每张票降价15-9=6元。
即:15-15×(1+1/5)÷2=6(元)答:每张票降价6元。
说明:如果设原来有a名观众,则每张票降价:15-15a×(1+1/5)÷2a=6(元)练习2:1.某班一次考试,平均分为70分,其中3/4及格,及格的同学平均分为80分,那么不及格的同学平均分是多少分?2.游泳池里参加游泳的学生中,小学生占30%,又来了一批学生后,学生总数增加了20%,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0%,小学生增加百分之几?3.五年级三个班的人数相等。
六年级奥数--设数法解题
六年级奥数——设数法解题2019.06一、知识要点在小学数学竞赛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缺少条件的题目,按常规解法似乎无解,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对于答案并无影响,这时就可以采用“设数代入法”,即对题目中“缺少”的条件,随便假设一个数代入(当然假设的这个数要尽量的方便计算),然后求出解答。
二、精讲精练【例题1】如果△△=□□□,△☆=□□□□,那么☆☆□=( )个△。
【思路导航】由第一个等式可以设△=3,□=2,代入第二式得☆=5,再代入第三式左边是12,所以右边括号内应填4。
说明:本题如果不用设数代入法,直接用图形互相代换,显然要多费周折。
练习11. 已知△=○○□□,△○=□□,☆=□□□,问△□☆=( )个○。
2. 五个人比较身高,甲比乙高3厘米,乙比丙矮7厘米,丙比丁高10厘米,丁比戊矮5厘米,甲与戊谁高,高几厘米?【例题2】足球门票15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一倍,收入增加15 ,问一张门票降价多少元?【思路导航】初看似乎缺少观众人数这个条件,实际上观众人数于答案无关,我们可以随便假设一个观众数。
为了方便,假设原来只有一个观众,收入为15元,那么降价后有两个观众,收入为15×(1+15)=18元,则降价后每张票价为18÷2=9元,每张票降价15-9=6元。
即:15-15×(1+15 )÷2=6(元)答:每张票降价6元。
说明:如果设原来有a 名观众,则每张票降价:15-15a×(1+15 )÷2a =6(元)练习21. 某班一次考试,平均分为70分,其中34 及格,及格的同学平均分为80分,那么不及格的同学平均分是多少分?2. 游泳池里参加游泳的学生中,小学生占30%,又来了一批学生后,学生总数增加了20%,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0%,小学生增加百分之几?【例题3】小王在一个小山坡来回运动。
先从山下跑上山,每分钟跑200米,再从原路下山,每分钟跑240米,又从原路上山,每分钟跑150米,再从原路下山,每分钟跑200米,求小王的平均速度。
第9讲 设数法解题
第9讲 设数法解题一、知识要点在小学数学竞赛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缺少条件的题目,按常规解法似乎无解,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对于答案并无影响,这时就可以采用“设数代入法”,即对题目中“缺少”的条件,随便假设一个数代入(当然假设的这个数要尽量的方便计算),然后求出解答。
二、精讲精练【例题1】如果△△=□□□,△☆=□□□□,那么☆☆□=( )个△。
练习1:1、已知△=○○□□,△○=□□,☆=□□□,问△□☆=( )个○。
2、五个人比较身高,甲比乙高3厘米,乙比丙矮7厘米,丙比丁高10厘米,丁比戊矮5厘米,甲与戊谁高,高几厘米?【例题2】足球门票15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一倍,收入增加51,问一张门票降价多少元?练习2:1、某班一次考试,平均分为70分,其中43及格,及格的同学平均分为80分,那么不及格的同学平均分是多少分?2、游泳池里参加游泳的学生中,小学生占30%,又来了一批学生后,学生总数增加了20%,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0%,小学生增加百分之几?【例题3】小王在一个小山坡来回运动。
先从山下跑上山,每分钟跑200米,再从原路下山,每分钟跑240米,又从原路上山,每分钟跑150米,再从原路下山,每分钟跑200米,求小王的平均速度。
练习3:1、小华上山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求上山后又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
2、张师傅骑自行车往返A 、B 两地。
去时每小时行15千米,返回时因逆风,每小时只行10千米,张师傅往返途中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例题4】某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平均身高115厘米,其中男孩比女孩多51,女孩平均身高比男孩高10%,这个班男孩平均身高是多少?练习4:1、某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2,男生平均身高为138厘米,全班平均身高为132厘米。
问:女生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2、某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高15%,全班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求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各是多少?【例题5】狗跑5步的时间马跑3步,马跑4步的距离狗跑7步,现在狗已跑出30米,马开始追它。
六年级数学提升-设数法
设数法解题一、知识要点在小学数学竞赛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缺少条件的题目,按常规解法似乎无解,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对于答案并无影响,这时就可以采用“设数代入法”,即对题目中“缺少”的条件,随便假设一个数代入(当然假设的这个数要尽量的方便计算),然后求出解答。
二、精讲精练【例题1】如果△△=□□□,△☆=□□□□,那么☆☆□=()个△。
解:由第一个等式可以设△=3,□=2,代入第二式得☆=5,再代入第三式左边是12,所以右边括号内应填4。
说明:本题如果不用设数代入法,直接用图形互相代换,显然要多费周折。
练习1:1.已知△=○○□□,△○=□□,☆=□□□,问△□☆=()个○。
2.五个人比较身高,甲比乙高3厘米,乙比丙矮7厘米,丙比丁高10厘米,丁比戊矮5厘米,甲与戊谁高,高几厘米?3.甲、乙、丙三个仓库原有同样多的货,从甲仓库运60吨到乙仓库,从乙仓库运45吨到丙仓库,从丙仓库运55吨到甲仓库,这时三个仓库的货哪个最多?哪个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多少吨?【例题2】足球门票15元一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一倍,收入增加1/5,问一张门票降价多少元?【思路导航】初看似乎缺少观众人数这个条件,实际上观众人数于答案无关,我们可以随便假设一个观众数。
为了方便,假设原来只有一个观众,收入为15元,那么降价后有两个观众,收入为15×(1+1/5)=18元,则降价后每张票价为18÷2=9元,每张票降价15-9=6元。
即:15-15×(1+1/5)÷2=6(元)答:每张票降价6元。
说明:如果设原来有a名观众,则每张票降价:1.某班一次考试,平均分为70分,其中3/4及格,及格的同学平均分为80分,那么不及格的同学平均分是多少分?2.游泳池里参加游泳的学生中,小学生占30%,又来了一批学生后,学生总数增加了20%,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0%,小学生增加百分之几?3.五年级三个班的人数相等。
六年级下册奥数讲义-奥数方法:设数法
我们在解答一些数学问题时,会发现其中的一些数量关系改变后,并不影响整个问题的解答,这时我们可以考虑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替代,便问题变得简单。
这种将问题中的某些对象用适当的数表示之后,再进行运算、推理、解题的方法叫做设数法。
一些百分数问题、工程问题及许多组合问题和解传统的数论问题均可用设数法解决。
常见的设数方式有:对点设数、对线段设数、对区域设数及对其他对象设数等。
[例1] 去年实验小学参加各种体育兴趣小组的同学中,女生占总数的1/5,今年本校的学生数与去年一样,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全校今年参加各种体育兴趣小组的学生增加了20%,其中女生占总数的1/4。
那么。
今年女生参加各种体育兴趣小组的人数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例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增加10%,底边上的高缩短10%,那么这个新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三角形面积的分析与解答(用设数法)设原三角形的底是4,高是2,则原三角形的面积为[例3】某水果店到苹果产地去收购苹果,收购价为每千克0.84元,从产地到水果店距离200千米,运费为每吨每运1千米收1.20元,如果在运输及销售过程中的损耗是10%,商店要想实现25%的利润,零售价应是分析与解答假设收购苹果1000千克,则成本为:1000×0.84+l×200×1.2=1080 (元),在运输及销售过程中损耗1000×10%=100(千克),剩下1000-100 =900(千克),要想实现25%的利润,必须卖出后收回1080×(1+25%)= 1350(元),故零售价应是每千克1350÷900=1.5(元)。
[例4]有两个杯子,甲盛水,乙盛果汁,先将甲杯的水倒进乙杯,使乙杯里的液体增加一倍,调匀;再将乙杯的果汁倒进甲杯,使甲杯的液体增加一倍,调匀;再将甲杯的果汁倒进乙杯,使乙杯内的液体增加一倍……,如此倒五次,最后乙杯里果汁占果汁水的百分之几?思路剖析本题中甲、乙两杯的容量均不可知,但考察题意,经过若干次的变动后,乙杯果汁与水的比例跟开始容量无关,为便于计算,可先对甲、乙杯中容器进行数字假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
技巧之设数法
CKBOOD was revised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December 17, 2020.
第一章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设数法
当应用题中没有解题必需的具体的数量,并且已有数量间的关系很抽象时,如果假设题中有个具体的数量,或假设题中某个未知数的数量是单位1,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清晰明确,从而便于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我们把这种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叫做设数法。
实际上设数法是假设法中的一种方法,因为它的应用比较多,所以我们把它单列为一种解题方法。
在用设数法解答应用题设具体数量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所设数量要尽量小一些;二是所设的数量要便于分析数量关系和计算。
(一)设具体数量
例1 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去时顺水,每小时行驶30千米;返回时逆水,每小时行驶20千米。
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甲、乙两港之间的路程没有给,要求往返的平均速度就比较困难。
我们可以设甲、乙两港之间的路程为60千米(60是轮船往返速度30和20的最小公倍数)。
这样去时用的时间是:
60÷30=2(小时)
返回时用的时间是:
60÷20=3(小时)
往返一共用的时间是:
3+2=5(小时)
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60×2÷5=24(千米/小时)综合算式:
60×2÷(60÷30+60÷20)=120÷(2+3)
=120÷5
=24(千米/小时)
答略。
*例2光华小学中、高年级共有学生600名,如果中年级派出本年级人数
位“1”。
假设高年级增加20名学生,这样中、高年级人数从原来的600名增加到:
600+20=620(名)
中年级人数是:
高年级的人数是:
600-320=280(人)
答略。
例3 某人骑一辆自行车从甲地去乙地,每小时行15千米;从乙地回到甲地,每小时行10千米。
求此人骑自行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
(适于六年级程度)解:题中缺少“甲、乙两地的距离”的具体数量。
我们可以任意设一个数为甲、乙两地的路程。
如设30千米为甲、乙两地路程,这辆自行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是:
答略。
此题如设20千米为甲、乙两地的路程,那么,可列式为20×2÷
辆自行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都是12千米/小时。
例4 用甲、乙两台收割机分别收割一块地的小麦时,甲用6小时可以收割完,乙用4小时可以收割完。
用这两台收割机同时收割这块地,多少小时可以收割完(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因为这块地的亩数是个未知的数量,所以对没学过用“解工程问题”的方法解应用题的学生是一道难题。
如果假设出这块地的亩数是个已知的数量,此题就容易解了。
假设这块地是12亩(也可假设为6和4的其他公倍数,如24亩、36亩、48亩、60亩等。
这里假设为12亩,是因为12是6和4的最小公倍数,这样便于计算)。
则由题意得:
12÷(12÷6+12÷4)
=12÷(2+3)
=(小时)
答:两台同时收割小时可以收割完。
*例5有一堆苹果,如果平均分给大、小两个班的小朋友,每人可得6个;如果只分给大班,每人可得10个。
如果只分给小班,每人可得几个(
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法(1):假设有120个苹果,则大、小两个班共有小朋友:
120÷6=20(人)
大班有:
120÷10=12(人)
小班有:
20-12=8(人)
小班每人可分得苹果:
120÷8=15(个)
综合算式:
120÷(120÷6-120÷10)
=120÷8
=15(个)
答:只分给小班,每人可得15个。
解法(2):假设两个班的总人数是30人,则苹果的总个数是:
6×30=180(个)
大班人数是:
180÷10=18(人)
小班人数是:
30-18=12(人)
小班每人可分得苹果:
180÷12=15(个)
综合算式:
6×30÷(30-6×30÷10)
=180÷(30-18)
=15(个)
答略。
(二)设单位“1”
例1 某食堂改造炉灶后,每天节约用煤60千克,这样原来计划用32天的煤,现在可以用48天。
这堆煤共有多少千克(
适于六年级程度)
答略。
例2 有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长等于正方体的棱长,长方解: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那么正方体的体积是:
1×1×1=1
长方体的体积是:
答略。
设甲的钱数为单位1,这时因为甲的钱数是1,所以上面的关系式便成为:乙有人民币:
答略。
例4 在一次407人参加的歌手大赛中,没有获奖的女歌手占女歌手总数
解:设女歌手的总人数为1。
从男女歌手总人数407人中,去掉没获奖的男歌手16人之后,(407-
=207(人)
男歌手的人数是:
407-207=200(人)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