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全国高考北京卷文言文的多种解读
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2005年全国高考题,在众多省市中,北京卷在第卷的第11小题考查了文言文的断句题(只断句,不标点),5个小题,共5分。
2006年,北京卷在第卷的第11小题又考查了文言文的断句题(只断句,不标点),两个小题,还是5分;辽宁卷在第卷的第15小题也考查了文言文断句题,只不过只有一小题,4分。
今年,我省也已经明确提出了将增加考查文言文断句这一部分的内容。
由此,我们对于文言文断句部分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人就断句题的解题方法技巧谈些看法。
读文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
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高中语文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高考链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2001年11题)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 “附”:“归 A.城之不拔者二耳。 附” 。《六国论》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请解析下面红色的字
1、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 浮于食。——
人浮于事
得俸禄的等级。现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屡试不爽 爽:差错 屡次试验 都没有差错
3、因遗策——
因循守旧
因(循):沿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 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①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不期而遇 约定)
例如: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 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 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 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 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 文,可推断为“抬高”。
高考链接
2000年全国题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粜(tià o) ——卖出粮食
• 2007年湖南省试题 • 翻译: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 补充原文:宓mì 子贱(人名)治单父(地名)。有若 (人名)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 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qú 也。”(试题原注:“臞”通“癯”) • 译文:宓子贱治理单父,有若会见他说:“您为 什么瘦了?”路子贱说:“君王不知道我没有德 才,派我治理单父,政务紧急,心里忧愁,所以 瘦了。” • 译文: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文言文断句与翻译一、断句解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代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u)。
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代《考试说明》。
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代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代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代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
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3分)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参考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广东语代卷第12题)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
高考语文文言文难点突破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方法四:成语印证法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因此借用成语的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 的词义,有时会让我们有种“柳暗花 明”的感觉。
成语对应法
• 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超出 接近
• •
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 善才绳之。
绳之以法
制裁
第五组 1、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 所受。 2、 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出。
籴dí :买米。粜tiào: 卖米。
译文: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 宝,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 买粮食。
2、有牧人御众之才 (2006 年天津卷)
牧:统治,治理。
第二组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2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
例句: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赠送财物,贿赂)
《荆轲刺秦王》
《六国论》
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将奈何?
﹙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⑵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例句: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缒:用绳子往下吊)
凡形旁从 “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 ——词义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者 ——词义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 犭、鸟、虫”等 ——与动物类有关; “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 ——与行为有关, “禾”与五谷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 总之,本义关本字,形符表义不可不知。
注释:①唱歌
薛潭学讴①
声:歌声 响:声响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 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
北京卷高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带翻译
北京卷高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带翻译北京卷高考语文文言文原文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
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
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
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注释:①杀:减少。
本句意为:到最上边是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
北京卷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目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予发书按图发:打开B.问其作而名者名:命名、取名C.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易:轻视D.而功未及就就:完成、到达3.全都体现藤侯“虑熟谋审”(深思熟虑)的一项是(3分)①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文断句专题解读(答案+解析+译文)
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参考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说了赵国与齐、楚的利害关系,再加上我们非常熟悉的“唇亡【参考答案】(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
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 / 扞蔽也 // 犹齿之有唇也 // 唇亡则齿寒 // 今日亡赵 / 明日患及齐楚矣 // 且救赵 / 高义也 // 却秦师 /显名也 // 不务为此而爱粟 // 为国计者 /过矣。
【评分标准】①//为必断处,对7处得5分,对6处得4分,对5处得3分,对4处得2分,对3处得1分,对1-2处不得分。
②/为可断可不断,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
③“救赵”后断句,“却秦师”后也必须断句,反之亦然,否则减1分。
④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为5分为止。
【参考译文一】(赵国被秦国围困)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
赵国人粮食匮乏,向齐国请求救助,齐王不答应。
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强有力的屏障。
犹如牙齿有嘴唇,如果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会感到凉的。
如果现在赵国灭亡了,马上祸患就会危及到齐国和楚国。
况且,救赵国,会显示我们高尚的节义;击退秦国的军队,可以张显我们的名声。
不做这些而吝惜粮食,这不是为国家的长远考虑啊。
”【参考译文二/断句部分】对齐国和楚国来说,赵国是抵御秦国入侵的屏障,就像是嘴唇对牙齿那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
今天秦国灭亡赵国,将来祸患势必降临到齐国和楚国了。
况且,救助赵国是一件高尚的义举;打败秦国的军队,又能显扬赵国的威名。
现在您不致力于这样的事件,而吝惜自己的粮食,这样来制定国家策略,就是错误的。
【试题简析】断句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大致的了解。
这次的断句题,考察的内容涉及了考生非常熟悉的成语“唇亡齿寒”,文段浅显,((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答指津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答指津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为浅易的文言文语断句”是个真正能体现考生能力的新题型。
能否准确断句,直接影响到文言文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的形成。
因而,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够达到检测学生是否真正读懂年又多了个辽宁卷,而2006年则增加到包括广东卷和福建卷在内的4套试卷,分值为2-5分。
由此可预测。
2007年将会有更多单独命题的省市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是:弄懂语段大意。
找准断句标志。
首先,通读要求断句的语段,领会它的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其次,把握一些文言文的断句技巧。
1.抓住标志性词语。
先说实词。
名词、代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遇到名词、代词做主语的时候,就在其前断开;看见名词、代词做宾语了,就在其后断开。
动词、形容词经常做谓语,它们的前后大都不能断开。
再说虚词。
“盖、夫、若夫、至若、凡、窃、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复句中的关联词“虽、纵、假(假使)、故、则、然则”等,常常用在句首,它们的前面往往要断开;“也、矣、尔、欤、焉、哉”等都是句末语气词.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都不要断开。
还有较特殊的,如“曰”、“云”,后面是人物的语言(对话),这时候可以断开。
2.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者,……也”,“……乃……”等典型的判断句式,“为……所……”,“受……于……”等典型的被动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典型的倒装句式,“无乃……乎”。
“安……哉”等典型的疑问句式,不仅是阅读中的障碍,更是断句中的易错点。
要想准确断句,也要对这些特殊句式了然于心。
3.利用修辞手法。
如顶真,其特点是上递下接,首尾同字(词),断句时需注意这样的句子。
再如排比、对偶、对比,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
这一特点,也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基础知识题——信语感,多比较这一块包括语音、字形、词语运用、标点符号、病句辨析等。
做这一块题的基本原则是信语感,多比较。
我们已经作了充足的准备,我们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我们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们应付该相信自己看到这题时的直觉。
其次,一定要克服还没有看完整道题就急于选出答案的习惯,因为语文题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二:科技文阅读——抓信息,会比照科技文不是考察我们对这个知识的掌握,不是考察了解这个内容多少。
它考察的是我们的语文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快速阅读*,了解*大义和作者写作思路,做题时把每一个选项返回*,认真比照原文就可以。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三:文言文阅读——联系课文,联系上下文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一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考察的意义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
因此,平常复习要着重课本中的文言文的复习,做题时也一定要联系课本做判断。
其次,文言文一般考察的是人物传记类的*,这类*故事性强,我们可以根据*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一、词语理解型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
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结合*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答题方略】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高考回放】“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
2006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1.牛幹冬----牛棚牛處跳跳牛幹冬既馬來文kandang lembu 的閩南語意譯加音譯,19世紀初,這些牛棚在牛幹冬隨既可見。
這是因為,當年交通不發達,人力車就是人們的主要交通和運輸工具。
當年檳榔路是繁忙路段,早前市里趕車運貨的牛只歇息的寮棚。
這些靠牛馬拉車運貨和載人的車子,由巫籍和印裔車夫驅趕。
牛車在市區裡運貨,就到牛幹冬牛棚休息。
資料顯示牛幹冬當年有兩個牛棚,一個在愛情巷,另一個在番禹會館附近的小巷子裡。
2.日本橫街---男人尋歡勝地本地資深文史研究工作者鄭永美解釋,日本橫街在1910年至20年代開始,已成為男人的消遣和尋歡勝地。
日本的藝妓和妓女的確曾經在這裡出現過。
喬治市最早的紅燈區是在牛幹冬,後來新街開闢後,隨既成為最熱鬧的娛樂中心,和它毗鄰的日本橫街也跟隨著出現了不少消遣娛樂場所。
相比之下,新街是屬於高級的男人的消遣場所。
日本橫街則是屬於比較低級的娛樂地帶。
日本橫街的歡場女子也不儘然是日本人,它還包括其他種族比如華人和印度人。
這些消遣場所的日本女子也未必是來賣身的,她們當中有些還是純碎唱歌跳舞的藝妓。
鄭永美強調。
3.大街---觀音亭為領導單位椰腳街的廣福宮觀音亭是在1800年左右建立貣來的,是喬治市最早的華人廟孙。
那個時代,觀音亭一帶是華人的聚集地。
換句話說,他們把觀音亭視作最高領導單位,於是往周邊地區散居,發展下去。
以中國古代官府的建造地形為例,解說華人南來檳榔嶼後,仍以古代官府的建構方式,聚居觀音亭一代,組成最早的華人社區。
在古代官府的圖形中,大街同時指通往官府的主要道路。
廣福宮觀音亭似乎也說明了這一點。
4.唐人街---紀念建築專才命名唐人街不長,它指所以有唐人街之名,是英殖民政府為了答謝一名專才陳道皆而取。
陳道皆是18世紀初一位廣東新會人,他當年因為幫助殖民政府把康華麗堡的木板辦公室改建成石磚辦公室,深受英軍讚賞。
這間石磚辦公室是檳榔嶼首間石磚建築,他們為了紀念這位華人,就把這條路命名為唐人街。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介绍一般来说,最后一道题目是从全文的角度上进行考核,所以首先应该阅读最后一道题目,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然后要仔细的阅读原文,凭借自己的语感进行初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加点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题目进行理解。
第三步就进入到了实际的解题环节:1、文言实词题。
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
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
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
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
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4、内容归纳题。
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
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代入法(将它后面给的解释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错)推断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该字的写法结构透出出来的含意、利用语法推--即分析该字在该句所充当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词性、利用语境推--即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该字意义)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先把高考常考的120实词18虚词的意思用法先掌握起来.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词多义又叫多义词。
2006年北京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北京卷)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ຫໍສະໝຸດ ②纪:经营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 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案】: ①【 D 】【 E 】 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 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 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 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 “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 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北京卷)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徽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并认真核对答题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座位号、姓名、科类”与本人座位号、姓名、科类是否一致。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养分舶来品凭心而论知往鉴今坐收渔人之利B.渲泄擦边球断章取义真知灼见迅雷不及掩耳C.家具座上客明枪暗箭扪心自问恭敬不如从命D.简炼侃大山披星戴月曲意逢迎毕其攻于一役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项基金,是对公益林管理者发生的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等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
B.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
C.目前,我市已做出规划,通过优惠的政策和到位的服务,多方引进资金,开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D.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4、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 也,非天下也。 “使……灭亡” 5、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词义相反 安逸享乐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 臵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 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 这样通过 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 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 句等此类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抬高
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
眼力,视力
宾语
4.臣战河南,然不意能先入关破秦 《鸿门宴》
主语
动词,料想
主语
5.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 意似良 《促织》 名词,神态 6.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
宾语
心意,意图
7.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名词,神态
二. 辨析下列一组“绝”字的用法:
①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动词,停止)
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形容词,与世隔绝的)
③ 以为妙绝 (副词作补语,到了极点) ④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作状语,非常) 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渡过)
链接高考
例1:
(2000年全国题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指出下列句中红字的意义: 1. 金就砺则利 (《劝学》) 2.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3. 生而眇者不识日
(《日喻》)
解析: 1.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 关,据上下词意“金”和“利”可知,“砺”:“磨 刀石”。 2. “昳”,从“日”,有光,联系“形貌”及” 丽”,“昳” 可以理解为“光彩”。
(玉上的斑点)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含详解
绝密★启用前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 学(文史类)(北京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9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除黑。
如需改动,用像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设集合A ={}312<+x x ,B ={}23<<x x -,则A ⋂B 等于(A) {}23<<x x -(B) {}21<<x x (C) 3->x x (D) 1<x x(2)函数y =1+cos x 的图象 (A )关于x 轴对称 (B )关于y 轴对称 (C )关于原点对称(D )关于直线x =2π对称 (3)若a 与b-c 都是非零向量,则“a ·b=a ·c ”是“a ⊥(b-c)”的(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4)在1,2,3,4,5这五个数字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中,各位数字之和为偶数的共有(A )36个 (B )24个 (C )18个 (D )6个 (5)已知⎩⎨⎧≥--=1,log 1,4)3()(x x x a x a x f ,<是(-∞,+∞)上的增函数,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A )(1,+∞)(B )(-∞,3) (C)⎪⎭⎫⎢⎣⎡3,53(D)(1,3)(6)如果-1,a,b,c ,-9成等比数列,那么(A )b =3,ac =9 (B)b =-3,ac =9 (C)b =3,ac =-9 (D)b =-3,ac =-9 (7)设A 、B 、C 、D 是空间四个不同的点,在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A )若AC 与BD 共面,则AD 与BC 共面(B )若AC 与BD 是异面直线,则AD 与BC 是异面直线 (C) 若AB =AC ,DB =DC ,则AD =BC (D) 若AB =AC ,DB =DC ,则AD ⊥BC(8)下图为某三岔路口交通环岛的简化模型,在某高峰时段,单位时间进出路口A 、B 、C 的机动车辆数如图所示,图中x 1`x 2`x 3,分别表示该时段单位时间通过路段AB ⋂,BC ⋂,CA ⋂的机动车辆数(假设:单位时间内,在上述路段中,同一路段上驶入与驶出的车辆数相等),则(A )x 1>x 2>x 3 (B )x 1>x 3>x 2 (C )x 2>x 3>x 1 (D )x 3>x 2>x 1绝密★启用前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 学(文史类)(北京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9页,共150分。
2006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考点与解法
2006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考点与解法2006年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是考生备考中的重点之一,通过对该真题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其中的考点,并针对这些考点提供解法。
本文将从分析考点与提供解法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考点分析1. 阅读理解:高考语文中的阅读理解是考生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
在阅读文言文真题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 词义理解:文言文的词汇比较复杂,考生需要通过上下文的提示来推测词义,充分理解文章的内涵。
b. 句子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考生需要能够准确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表达。
c. 文章主旨把握:阅读文言文真题时,考生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2. 古文填空:古文填空是需要考生对文言文的词语、句子进行较全面理解的一种考试形式。
在应对古文填空题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 词语理解:对于生僻或不常见的词语,考生要通过上下文推理,准确理解其意义。
b. 语法运用: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考生需要熟悉并正确运用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c. 上下文衔接:填空题往往是上下文的连续,考生需要通过前后文的衔接关系,找准填空的词语或句子。
3. 改错题:改错题是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一种形式,重点考察以下方面:a. 词汇搭配:考生需要正确运用文言文的词汇搭配,避免语法错误。
b. 语法错误:考生应该熟悉并准确运用文言文的语法规则,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用法。
c. 上下文逻辑:考生需要通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判断是否存在错误,注意体会文章的整体结构。
二、解题方法1. 精读原文:考生在做文言文真题时,需要对原文进行精读,全面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中心思想。
可以通过多次阅读、划重点的方式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积累古文词语: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积累一些常见的古文词语,熟悉其含义和用法。
可以通过背诵古文经典、刷古文词汇题等方式来加强对古文词语的认识。
3. 注重练习:考生在备考中要注重练习,通过做一些模拟题和历年真题来提升解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全国高考北京卷文言文的多种解读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
公饮酒,日夜相继。
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
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
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
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
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
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
”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
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
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
公驱,及之.康④内。
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
”遂拜于途。
晏子乃.返。
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
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
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
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
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
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
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注释: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②敝撤:艰难的样子③乐:喜欢、乐意④康:大路【文本解析一】2005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本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记载了有关晏子进谏的一个故事。
“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对于这个人,同学们并不生疏,但只知道他能言善辩,不辱使命,而对他为救助百姓不惜倾尽家财,为劝谏景公不惜放弃官位的事迹,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文本记载了齐景公在国内连续下了十七天大雨的情况下,只知饮酒作乐,不恤民情,晏子为民请命,得不到准许,不得不辞官而去,用自家的财物救助百姓的故事。
应该说文本的难度不大,但有个别词语比较生疏,补充注释于下。
[补充注释]霖雨,连续下雨超过三天就叫霖雨,就是现在所说的“淫雨”。
柏遽,历来有不同说法,有一说认为是一个近臣的名字,有一说认为“柏”就是“伯”,官名,君主的近臣。
译文从此说。
“遽”,立刻。
家粟,春秋时,诸侯称国,大夫称家,“家粟”指晏子自己封地的粮食。
请身,就是“乞身”,请求辞职的委婉说法。
兼于涂,“兼”是“溓”的假借字,读“黏”。
兼于涂,是说连续下雨十七日,道路泥泞难行,所以才“令趋驾”。
有约,这里的“约”是“屈”,这里意思是说,我本不足以委屈您侍奉了,但是社稷百姓又该怎么办呢?遂拜于涂,这里的“拜”,解释为授予官职为好,因为前面晏子已经辞官了。
命禀,和前面的“命柏”同,就是命令官吏。
后者,若不用令之罪,意思是过了三天没有办完,就是没有尽心办事,将要治罪。
[参考译文]齐景公的时候,雨一连下了十七天不停。
景公却日日夜夜喝酒。
晏子请求发放粮食给灾民,请求了多次,也没有被允许。
景公命令近臣急速巡视全国,招致会唱歌的人。
晏子听说后,不高兴,就把他自己食邑出产的粮食分给百姓,并把装运粮食的工具放在路上,徒步去见景公,说:“雨一连下了十七天了,毁坏房屋的一乡有好几十,挨饿的百姓一里(二十五户)有好几家,百姓年老体弱,地冻天寒时连粗布短衣都得不到,饥饿时连酒糟谷糠都得不到,踟蹰徘徊,无家可归,环顾四方,求告无门。
您却不担忧这些,还一天到晚喝酒,不停地叫人到全国寻找乐师歌手。
马吃官府的粮食,狗饱食牛羊猪肉,三宫的妻妾,都有充足的美食佳肴。
狗马妻妾,(享用的东西)不是太多了吗?黎民百姓,(得到的东西)不是太少了吗?因此.乡里人穷困而求告无门,就不会喜欢他们的君主;乡里人饥饿而求告无门,也不会喜欢他们的君主。
我随同百官办事,使人民饥饿贫困而求告无门,使君主沉迷酒色,失去民心而不知忧虑,我的罪过已经很大了。
”于是他拜了两拜,请求辞去官职,就跑出去了。
景公追赶他,路途泥泞追赶不上。
就命令驾车追到晏子的家里,还是没有追上。
晏子的粮食全部分给了百姓,装载粮食的工具还放在道边。
景公驾着车,在一个四通八达的大路口追上了晏子。
景公下车跟在晏子的身后,说;“我有罪,先生背弃我,不帮助我,我不值得您屈身(帮我治理国政)了,难道您就不顾及国家和百姓了吗?希望先生保全我,请允许我拿出齐国的粮食财物,送给百姓,送多送少,送轻送重,就听您的命令了。
”就在路上任命晏子官职。
晏子才(和他)回去。
(晏子)命令大臣到民间巡视,百姓家中有农田蚕桑却没有饭吃的,使他们有一个月柴米积蓄;连农田蚕桑也没有的,使他们有一年的食物;没有积蓄柴草的百姓,给他们柴草,使他们足以度过连绵的雨天。
又命令近臣到民间巡视,百姓中房屋不能抵御风雨的,给他们钱;巡视查找百姓中缺钱少用的,三天内要完成,超过三天按不服从命令治罪。
景公走出(日夜饮酒听歌的)馆舍,减少肉食,撤去酒席。
三天后,官吏的报告全都上来了:贫困百姓有一万七千家,用去粮食九十七万钟,柴草一万三千车;毁坏房屋的二千七百家,用去三千金。
景公从这以后才回到内宫节缩膳食,不调琴弦,不列钟鼓。
晏子请求斥退景公身边的亲信和那些用歌舞娱乐君主的人。
【文本解析二】本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五》,《晏子春秋》是战国时期一部记事的散文著作,包括《内篇谏上》《内篇谏下》《内篇问上》《内篇问下》《内篇杂上》《内篇杂下》《外篇重而异者》《外篇不合经术者》,共八篇。
相传是春秋末齐国的政治家晏婴所作,但从内容看,大致是后人追记、整理晏婴思想言行的一部书。
所记内容也不完全是写实,即使是有史实作根据,作者也多加以夸张和渲染。
因此,该书虽然是记晏子言行的,却可以当作历史小说来看。
《汉书〃艺文志》将此书列于儒家,但因书中有宣扬墨家兼爱、非乐、节用等主张的内容,所以有人认为该书应归入墨家。
晏子,名婴,字平仲,是管仲之后齐国的大政治家。
他生活朴素,爱国爱民,在国内敢于主持正义,抑强抚弱,又善于辞令,出使能对抗强权,所以在当时名声很大。
《晏子春秋》着重宣扬晏子的才能和美德,写得生动有趣,也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对当时荒淫残暴的君主、无恶不作的佞臣等都有所揭露和批判。
书中作者善于运用简炼生动的语言写人叙事,展开矛盾和斗争,使这部书故事性较强,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记述在齐国遭受霖雨灾害时,景公却一味追求享乐、不恤国事、不顾百姓死活。
晏子敢于主持正义,为了劝谏景公而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表现了晏子爱民爱国的美德。
[参考译文]齐景公在位时,有一年齐国大雨一连下了十七天。
面对大雨灾害,齐景公却仍然日夜饮酒作乐。
国相晏婴请求景公散发官仓的粮食救济灾民。
多次请求,都不被景公准许。
景公命令伯官赴各地视察,寻找能歌善舞的美女。
晏婴听到后,很不高兴,他就先把自己家的粮食拿出来,分发给饥饿的百姓,把装粟米的容器放在路边,然后步行去拜见景公,劝谏说:“大雨接连下了十七天,每乡倒塌的房屋以数十计,每个村子都有好多户饥饿无靠的灾民,老弱病残的百姓,受冻没有粗布衣服穿,挨饿没有粗劣的食物吃,处境艰难无路可逃,翘首四望求告无门。
而你作为国君,却不体恤自己的子民,日夜饮酒作乐,下令寻求能歌善舞的的美女不停止。
你的马吃着官府的粮食,你的家畜吃得饱饱的,你的后宫都有精美的食物享受,和你的子民百姓相比,你不觉得你的狗马后宫享受太多,你的子民享受太少了吗?本来百姓在走投无路求告无门时,生活困苦心里还惦着国君的体恤,饥寒交迫,求告无门时,愁苦不堪仍然把希望寄托于国君啊。
今晏婴率百官,却使百姓饥寒交迫处境困窘而又求告无门,使国君沉溺于享乐不恤国事不察民情,我晏婴实在是罪大恶极。
”说完向景公拜了两拜叩头后,起身迅速离去。
景公在晏子后边紧追,加倍赶路却没能追上。
景公命快马加鞭追到晏子家,还没有追上。
只看到晏子把自家的粮食分发给饥民,装粟的容器摆在路边的情景,景公驱车继续追赶,一直追到郊外大路上才追上晏子。
景公走下车子,跟在晏子后边说:“我有罪,先生你可以违背不施援手,我的德行也不值得你用臣礼约束自己,难道先生你就不考虑齐国和百姓吗?希望先生你能继续关心帮助我,我愿拿出国库的粮食财物分发给灾民,分发标准一切听从先生你的安排。
”景公就在大路上拜谢晏子。
晏子这才返回城里。
发布命令视察全国,百姓家尚有织物而没饭吃的,先供给一月的粮食;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供给一年的粮食;没有物资储备的百姓,供给柴禾,使他们能够度过这场大雨灾害。
下令伯官视察各地百姓,那些房屋不能抵御大雨的,发给他们救济金。
视察落实灾民生活困难无力自救的,限三天时间全部调查清楚,拖延推迟的,按不遵从命令治罪。
景公自己也走出宫室,每餐减少肉食,撤掉酒宴。
三天以后,各地巡视的官员汇报上总:贫困无靠的灾民有一万七千多家,需救济粮食九十七万钟,需救济薪柴一万三千多车;房屋倒塌的有二千七百多家,需发放救济金三千两。
这以后,景公回到宫室裁撤用度,不再陈设歌舞。
晏子又清退了那些平日在景公身边专以歌舞声色享受引诱国君的小人。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D]A.致.能歌者致:使……到来B.徒.行见公曰徒:步行C.兼于涂而不能逮.逮:赶上D.委.之百姓委:任命【解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
“委”,在这里是“交付”“交给”的意思。
从前文“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可知,齐景公是要把粮食财物“委”之百姓,讲成“任命”显然不通。
这实际是一个省略句,“委之”后面省略了一个介词“于”。
实际是请求晏子把这些粮食财物交给百姓。
【解析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对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D中“委之百姓”的“委”解释为任命是太明显的错误,联系上下文“委”在句中应是舍弃的意思,。
此题中A句“致能歌者”的“致”解释为“使……到来”也很勉强,恰当的解释应为招引、招来,引申为寻找、寻求。
因为“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句中“柏”即伯,古代的官名,“遽”,传驿。
柏按景公的旨意主动搜寻歌者的意思非常清楚,没有使动的意味,解释为“使……到来”显得牵强。
尽管因D项错误太显眼,考生大部分会选D,但如果认真的考生选了A,又该如何裁定呢?所以命题还是要慎之又慎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答案D]A.三请,不见.许 B.令国致乐不已.徒行见.公曰狗马室妾,不已.厚乎C.公驱,及之.康内 D.晏子乃.返愿夫子之.幸存寡人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解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
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觉迁移到阅读中,因而历来采用将课文所学例句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对照组合的考查形式,但今年例句只有最后一句选自《黔之驴》,其余均选自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