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课标(2017)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课程主题:《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名言、警句,熟练背诵课文。
(重点)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体会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难点)教学内容进门测试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在广大群众的注视之下。
()2、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3、形容装腔作势,活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
()4、形容专心致志地干某一件事,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
()课堂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论语》吧。
互动精讲知识点一、文学常识【知识梳理】1.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背景资料《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重点字音字形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曾子(zēng) 传(chuán) 不习乎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例题精讲】例1.填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论语》十二章教案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
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最新人教课标(2017)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价值观还未形成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学生对《论语》涉及不多,距离感较大,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加以科学引导。
教学设计(一)●(设计者:刘燕)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和反思学习经典。
3.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搜集与孔子、《论语》有关的资料。
2.制作带有重点问题及重点语句的幻灯片、课文插图等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动画导入,激趣诱思播放动画短片,要求学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统治者神化为“先圣”,也曾在“文革”期间背负一身“罪状”,请说说你所发现和理解的孔子。
观看动画后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通过看动画增长见闻,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设计意图:动画导入,吸引学生兴趣。
)二、初识作者和《论语》多媒体展示:1.孔子是一位思想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孔子像)多么慈祥、和蔼可亲啊!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 十二章 导学案
12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学习目标文档设计者:设计时间:文档类型:文库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Word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放心下载一、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第一课时总第课时预习检测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孔子:2、《论语》: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一)注音说愠省逾罔殆箪堪肱笃论二)重点词语时习:愠:信:传:立:天命:耳顺:罔:殆:逾:川:乐(之者):曲肱:于我如:焉:斯:笃:自主学习一、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解疑释惑。
小结检测一、填空《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3)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才能准确理解其含义。
(4)文化素养的培养: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体会和感悟其精神内涵。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论语》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论语》重点,强调《论语》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论语》中的关键语句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 游戏:设计一些与《论语》相关的游戏,如论语知识竞赛、儒家思想连连看等,以游戏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教师使用PPT来呈现课文内容、关键语句和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 视频:播放与《论语》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关于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纪录片,以视频的形式提供更多的信息。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论语》十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论语》十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是一篇针对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论语》十二章进行的教案设计。本教案紧密联系课本内容,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和知识深度,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对《论语》十二章的解读,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其次,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接着,设计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整个教案设计既符合教学实际,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文本分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
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
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
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
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
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
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
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
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新人教版
12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3.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重点1。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学习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
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皓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便是孔子和《论语》。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人和这本书。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字音论语(lún)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曾(zēng)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 笃志(dǔ)2.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名片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4.文言知识梳理(1)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事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重难点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学习过程:一、导入,作家作品解读。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
2、《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
二、生字词语。
论.语()说.()愠.()三省.()曾.()子传.()不习乎逾.()罔.()殆.()一箪.食()曲肱()笃.志()三、学习研讨1、读课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吾日三省.吾身()()(5)与朋友交而不信.()(6)传.不习乎()(7)三十而立.()(8)四十而不惑.()(9)不逾.矩()()(10)学而不思则罔.()(11)思而不学则殆.()(12)人不堪.其忧()(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4)饭.疏食饮水.()()(15)曲肱.而枕之()(16)于.我如浮云()(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18)不舍.昼夜()(19)匹夫..不可夺志也()(20)博学而笃.志()(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4)择其善者..()(25)一箪.食()2、再读课文,翻译下列语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论语》中的教育原则在当代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成语的出处和意义,以及文言文的倒装句、省略句等句式特点。
(2)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仁、礼、孝、忠、信等概念的理解,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处世原则:如何在学习、政治、家庭、友谊等方面践行儒家思想。
3.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运用儒家思想处理人际关系。
4.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5.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8.培养学生对古代圣贤智慧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4)课文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分析《论语》中的对话和论述方式,理解其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
举例:
-在学习“学而时习之”时,重点讲解“学”与“习”的关系,强调知识需要反复练习和巩固。
-通过分析“礼之用,和为贵”的句子,让学生理解礼的本质是和谐,而非僵化的形式。
2.教学难点
(1)古文阅读理解:由于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障碍,如词汇、句式、修辞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以学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讨论等。
四、教学用具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己介绍对孔子了解情况,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相关资料。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强调读音和节奏。
【教师巡回指导,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等,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强调:文言实词“单”变“双”。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等。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义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3.古今异义(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4.一词多义乐不亦乐乎(高兴);回也不改其乐(乐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于我如浮云(像);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并列,而且);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切问而近思(连词,表递进,并且);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可以为师矣(做)。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 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好(hào)肱骨(gōng)笃(dǔ)三、赏读课文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1、诵读法。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
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
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知识链接】:作者链接: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知识链接: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送过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
(7)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先秦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新人教版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学习难点: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和修身方面的方法和道理。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学探究,请同学们课前预习,收集背景,作者等相关资料,课堂展示1.背景链接本文选自《论语译注》。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都属于语录体。
本课所选12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为人处事的原则。
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文体知识“语录体”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
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
《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3.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新人教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11 《论语》十二章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理解关键词的含义
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2)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素材积累: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未闻好学者也。
”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译文】颜回年仅二十九岁,头发全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
孔子哀痛之至,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弟子,我和学生们就更加亲近了。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从不对别人发脾气(转移自己的愤怒),不重复犯一个错误。
不幸命短而死了,现在也就没了。
我从此就再也没有听说有人喜欢读书了。
”。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3)
《论语》十二章【导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2.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预习感知】1.了解孔子及《论语》a 孔子b 《论语》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①读准字音: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诲女.知之乎是知.也②解释:愠——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罔——见贤思齐——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①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②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课堂交流】一、研读课文展示预习1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二、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展示预习2探究的词句摘要:(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①自主阅读。
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三、探究学习后五则:1.全班朗读课文2.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探究:翻译这句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
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
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拓展练习】阅读下面两段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于都五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学生版)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主备人:李称秀备课组长签字:学科中心主任审核:使课题:《论语》十二章(两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学习重点:1、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2、背诵课文学习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
第 2 页第 3 页【知识链接】:作者链接: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始人。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 ) 说.( ) 愠.( ) 三省.()曾.( )子传.( )不习乎逾.()罔.( ) 殆.( )一箪.食()曲肱.()笃.志()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解释并积累。
(1)不亦说乎(2)吾十有五6.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与今义。
(1)可以为师矣可以:(2)三人行三人:(3)吾日三省吾身日:(4)饭疏食饮水水:《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第 4 页知识链接: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导学过程:【知识链接】走近作者、作品孔子,名丘,字_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入仕。
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中庸》、《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环节一:问题预习——我学习,我快乐。
(10分钟)(独学)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2、给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内自省.也()其恕.乎()愠.()罔.()殆.()环节二:交流展示——我展示,我自信(30分钟)(对学)3、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吾日三省..()..吾身()(5)与朋友交而不信.()(6)传.不习乎()(7)三十而立.()(8)四十而不惑.()(9)不逾矩..()(10)学而不思则罔.()(11)思而不学则殆.()(12)人不堪.其忧()(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4)饭.疏食..饮.水.()()()()(15)曲肱.而枕之()(16)于.我如浮云()(17)逝.者如斯夫()(18)不舍.昼夜()(19)匹夫..不可夺志也()(20)博学而笃.志()(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4、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5、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9)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
环节三:实践提高(20+10分钟)(群学+展示)6、理解运用(1)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是学习的方法;“,”是学习的乐趣;“,”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2)曾子道德修养很高,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是否热爱学习;“”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反省自己交朋友是否诚实。
(3)孔子讲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高境界是:“,”这一阶段人的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4)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
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
(5)《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6)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孔子的弟子颜回忍辱负重、不惧困难的乐观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在陋巷,,”。
这样在快乐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理想。
(7)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8)《论语》中体现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否则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句子是“,。
”(9)《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10)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1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2)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用《论语》的话就是:“,。
”(13)《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10 《论语》十二章(答案卷NO.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生字词论.语( lún)不亦说.乎(yuè)三省.吾身(xǐng)诲.女知之乎(hu ì)内自省.也(xǐng)其恕.乎(shù)愠.(yùn)罔.(wǎng)殆.(dài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按时)2、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15、曲肱.而枕之(胳膊)3、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4、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自我检查)5、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 6、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7、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 8、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16、于.我如浮云(对于)9、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0、学而不思则罔.(迷惑)11、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2、人不堪.其忧(忍受) 17、逝.者如斯夫(流逝)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欢,爱好)(以……为乐趣) 18、不舍.昼夜(舍弃)14、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喝)(冷水) 21、切.问而近思(恳切)19、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人) 20、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22、仁.在其中矣(仁德)三、翻译句字。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危险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向他们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8)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夺去志气。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理解性默写(1)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学习的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学习的乐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2)曾子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传不习乎?”反省自己是否热爱学习;“为人谋而不忠乎”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反省自己交朋友是否诚实。
(3)孔子讲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高境界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阶段人的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4)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
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孔子的弟子颜回忍辱负重、不惧困难的乐观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9)《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用《论语》的话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3)《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五、问答理解题1、课文中阐述学习方法的句子有:(1)学而时习之(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阐述学习态度的句子有:(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3、阐述人的思想品德修养的句子有:(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六、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3、孔子说:我十五岁就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