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
广西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9单元 第31课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2-
12345
一、考查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 1.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 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 农副产品。这一做法(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的实际
关闭
C.为工业提供了更多资金 D赫.鲁扩晓大夫了改集革体并农没庄有的突自破主“斯权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根据苏联的
体系构建·随堂演练
-7-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3.影响 (1)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 夫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 降。 (2)后期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 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微点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1)从经济改革入手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 义方向。 (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 多元化。
实际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尤其是对农业的政策做了变动,“由国家用统
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即其措施之一,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
的该项改革措施并没有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关闭
出B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故D项错误。
解析 答案
-23-
12345
2.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取消粮食及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变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推行小组包工奖 励办法。这些举措( ) A.改变了苏联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状态 B.成为苏联经济体制变革的开端 C.一定程度上提升苏联农业生产能力
答案 A
-17-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
停滞时期。
『思考应用』 俄罗斯专家格· 阿· 阿尔巴托夫说:“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
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 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 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史料中为什么说 “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 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 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背景
农业 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开垦荒地;提 内容
积极 评价 消极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重工业发展较快,综合国力有所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离实际;急躁冒进,造成混乱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目标脱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后来
[命题分析]
方法 1
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特点命题。 针对斯大林模式
1.(2014· 福建文综, 22)1952 年到 1964 年,苏联政府收购谷 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 提高了15.69倍。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解析
农业集体化的特征是降低农产品价格,牺牲农业利
史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 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
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 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 史料三 ——保罗· 肯尼迪《大国兴衰》 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
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 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新高考专用)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精讲必备第31讲统计与统计模型(讲义)
第31讲统计与统计模型学校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一、知识梳理数据的收集与直观表示1.总体、个体、样本与样本容量考察问题涉及的对象全体是总体,总体中每个对象是个体,抽取的部分对象组成总体的一个样本,一个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目是样本容量.(1)普查:一般地,对总体中每个个体都进行考察的方法称为普查(也称为全面调查).(2)抽样调查:只抽取样本进行考察的方法称为抽样调查.(1)定义:一般地,简单随机抽样(也称为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地抽取个体.(2)两种常用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一般地,如果相对于要考察的问题来说,总体可以分成有明显差别的、互不重叠的几部分时,每一部分可称为层,在各层中按层在总体中所占比例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称为分层随机抽样(简称为分层抽样).(1)常见的统计图表有柱形图、折线图、扇形图、茎叶图、频数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直方图等.(2)频率分布直方图①作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步骤(ⅰ)找出最值,计算极差:即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ⅱ)合理分组,确定区间:根据数据的多少,一般分5~9组;(ⅲ)整理数据:逐个检查原始数据,统计每个区间内数的个数(称为区间对应的频数),并求出频数与数据个数的比值(称为区间对应的频率),各组均为左闭右开区间,最后一组是闭区间;(ⅳ)作出有关图示:频率,每一组数对应的矩形高度与频率成正比,而且每个矩形的面积等于这一组数对应的组距频率,从而可知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所有矩形的面积之和为1.②频率分布折线图作图的方法都是:把每个矩形上面一边的中点用线段连接起来.为了方便看图,折线图都画成与横轴相交,所以折线图与横轴的左右两个交点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不难看出,虽然作频率分布直方图过程中,原有数据被“压缩”了,从这两种图中也得不到所有原始数据.但是,由这两种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据分布的总体态势,而且也可以得出有关数字特征的大致情况.比如,估计出平均数、中位数、百分位数、方差.当然,利用直方图估计出的这些数字特征与利用原始数据求出的数字特征一般会有差异. 数据的数字特征、用样本估计总体 (1)最值一组数据的最值指的是其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最值反映的是这组数最极端的情况. (2)平均数①定义:如果给定的一组数是x 1,x 2,…,x n ,则这组数的平均数为x -=1n(x 1+x 2+…+x n ).这一公式在数学中常简记为x -=1n∑ni =1x i , ②性质:一般地,利用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可知,如果x 1,x 2,…,x n 的平均数为x ,且a ,b 为常数,则ax 1+b ,ax 2+b ,…,ax n +b 的平均数为a x -+b .(3)中位数有奇数个数,且按照从小到大排列后为x 1,x 2,…,x 2n +1,则称x n +1为这组数的中位数;如果一组数有偶数个数,且按照从小到大排列后为x 1,x 2,…,x 2n ,则称x n +x n +12为这组数的中位数. (4)百分位数①定义:一组数的p %(p ∈(0,100))分位数指的是满足下列条件的一个数值:至少有p %的数据不大于该值,且至少有(100-p )%的数据不小于该值.②确定方法:设一组数按照从小到大排列后为x 1,x 2,…,x n ,计算i =np %的值,如果i 不是整数,设i 0为大于i 的最小整数,取xi 0为p %分位数;如果i 是整数,取x i +x i +12为p %分位数. (5)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6)极差、方差与标准差①极差:一组数的极差指的是这组数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描述了这组数的离散程度. ②方差定义:如果x 1,x 2,…,x n 的平均数为x ,则方差可用求和符号表示为s 2=1n∑n i =1(x i -x -)2=1n∑ni =1x 2i -x -2. 性质:如果a ,b 为常数,则ax 1+b ,ax 2+b ,…,ax n +b 的方差为a 2s 2. ③标准差定义:方差的算术平方根s 表示,即样本数据x 1,x 2,…,x n 的标准差为s =1n∑ni =1(x i -x )2. 性质:如果a ,b 为常数,则ax 1+b ,ax 2+b ,…,ax n +b 的标准差为|a |s .一般情况下,如果样本容量恰当,抽样方法合理,在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时,只需直接算出样本对应的数字特征即可. 统计模型(1)相关关系:两个变量有关系,但又没有确切到可由其中的一个去精确地决定另一个的程度,这种关系称为相关关系. (2)相关关系的分类:正相关和负相关.(3)线性相关:如果变量x 与变量y 之间的关系可以近似地用一次函数来刻画,则称x 与y 线性相关.(1)r =∑ni =1(x i -x -)(y i -y -)∑ni =1(x i -x -)2∑ni =1(y i -y -)2=∑ni =1x i y i -nx -y-(∑ni =1x 2i -n x -2)(∑ni =1y 2i -ny 2).(2)当r >0时,成对样本数据正相关;当r <0时,成对样本数据负相关.(3)|r |≤1;当|r |越接近1时,成对样本数据的线性相关程度越强;当|r |越接近0时,成对样本数据的线性相关程度越弱.(1)我们将y ^=b ^x +a ^称为y 关于x 的回归直线方程,其中⎩⎪⎨⎪⎧b ^=∑n i =1(x i -x -)(y i -y -)∑ni =1(x i -x -)2=∑ni =1x i y i -n x -y -∑n i =1x 2i -n x-2,a ^=y ^-b ^x -.(2)残差:观测值减去预测值,称为残差. 4.2×2列联表和χ2如果随机事件A 与B 的样本数据的2×2列联表如下.记n =a +b +c χ2=n (ad-bc )2(a +b )(c +d )(a +c )(b +d ).统计学中,常用的显著性水平α以及对应的分位数k 如下表所示.要推断“A (1)作2×2列联表.(2)根据2×2列联表计算χ2的值.(3)查对分位数kχ2的值后,发现χ2≥k 成立,就称在犯错误的概率不超过α的前提下,可以认为A 与B 不独立(也称为A 与B 有关);或说有1-α的把握认为A 与Bχ2<k 成立,就称不能得到前述结论.这一过程通常称为独立性检验.二、考点和典型例题1、数据的收集与直观表示【典例1-1】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某大学派出了100名志愿者,为了解志愿者的工作情况,该大学学生会将这100名志愿者随机编号为1,2,…,100,再从中利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若所抽中的最小编号为3,则所抽中的最大编号为()A.96 B.97 C.98 D.99【典例1-2】某社区卫生室为了了解该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对该社区1100名男性居民和900名女性居民按性别采用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抽取了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则应从男性居民中抽取的人数为()A.45 B.50 C.55 D.60【典例1-3】已知某地区中小学生人数比例和近视情况分别如图甲和图乙所示,为了了解该地区中小学生的近视形成原因,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被抽取的小学生有80人,则样本容量和该地区的高中生近视人数分别为()A.200,25 B.200,2500 C.8000,25 D.8000,2500【典例1-4】将某市参加高中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成绩分成5组:[50,60),[60,70),[70,80),[80,90),[90,100),并整理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现按成绩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00位同学进行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则成绩在区间[70,80)内应抽取的人数为()A .10B .20C .30D .35【典例1-5】某学校为调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将该校某班的40名学生进行编号,分别为00,01,02,…,39,现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的样本进行调查,选取方法是从下面的随机数表的第1行第11列开始向右读取数据,直到取足样本,则抽取样本的第6个号码为( )90 84 60 79 80 24 36 59 87 38 82 07 53 89 35 96 35 23 79 18 05 98 90 07 3546 40 62 98 80 54 97 20 56 95 15 74 80 08 32 16 46 70 50 80 67 72 16 42 75 A .07 B .40C .35D .232、数据的数字特征、用样本估计总体【典例2-1】某学校举行诗歌朗诵比赛,10位评委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表现打分,满分为10分,将两位同学的得分制成如下茎叶图,其中茎叶图茎部分是得分的个位数,叶部分是得分的小数,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同学的平均分大于乙同学的平均分C .甲、乙两位同学得分的中位数相同D .甲同学得分的方差更小【典例2-2】已知数据1x ,2x ,…,n x 的平均值为2,方差为1,若数据11ax ,21ax +,…,()10n ax a +>的平均值为b ,方差为4,则b =( ).A .5B .4C .3D .2【典例2-3】某校高一年级1000名学生在一次考试中的成绩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成绩40~70分的同学中共抽取80名同学,则抽取成绩50~60分的人数是( )A .20B .30C .40D .50【典例2-4】某高中为了了解本校学生考入大学一年后的学习情况,对本校上一年考入大学的同学进行了调查,根据学生所属的专业类型,制成饼图,现从这些同学中抽出100人进行进一步调查,已知张三为理学专业,李四为工学专业,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按专业类型进行分层抽样,则张三被抽到的可能性比李四大B .若按专业类型进行分层抽样,则理学专业和工学专业应抽取30人和20人C .采用分层抽样比简单随机抽样更合理D .该问题中的样本容量为100【典例2-5】如图是2021年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七位评委为甲、乙两名选手打出的分数的茎叶图(其中m n 、均为数字09中的一个),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是低分后,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选手得分的平均数一定大于乙选手得分的平均数B .甲选手得分的中位数一定大于乙选手得分的中位数C .甲选手得分的众数与m 的值无关D .甲选手得分的方差与n 的值无关 3、统计模型【典例3-1】已知下列命题:①回归直线y bx a =+恒过样本点的中心(),x y ;②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越强,则相关系数r 就越接近于1; ③两个模型中残差平方和越小的模型拟合的效果越好. 则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 .0B .1C .2D .3【典例3-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相关系数r 的绝对值越大,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 B .在回归分析中,残差平方和越大,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C .相关指数20.64R =,表示解释变量对于预报变量变化的贡献率为64%D .在残差图中,残差点分布的带状区域的宽度越狭窄,其模型拟合的精度越高 【典例3-3】如图是一组实验数据构成的散点图,以下函数中适合作为y 与x 的回归方程的类型是( )A .y ax b =+B .2y ax c =+C .log a y b x c =+D .x y ba c =+【典例3-4】当下,大量的青少年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极大地毒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了引导青少年抵制不良游戏,适度参与益脑游戏,某游戏公司开发了一款益脑游戏,在内测时收集了玩家对每一关的平均过关时间,如下表:计算得到一些统计量的值为:661128.5,106.05i i i i i u x u ====∑∑,其中,ln i i u y =.若用模型e bx y a =拟合y 与x 的关系,根据提供的数据,求出y 与x 的经验回归方程;参考公式:对于一组数据(),i i x y (1,2,3,,i n =⋅⋅⋅),其经验回归直线ˆˆˆybx a =+的斜率和截距的最小二乘估计分别为1221ˆniii nii x ynxybxnx =-=-=-∑∑,ˆˆay bx =-. 【典例3-5】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在北京和张家口举行.某研究机构为了解大学生对冰壶运动是否有兴趣,从某大学随机抽取男生、女生各200人,对冰壶运动有兴趣的人数占总数的2740,女生中有80人对冰壶运动没有兴趣.(1)完成上面2×2列联表,并判断是否有99%的把握认为对冰壶运动是否有兴趣与性别有关?(2)按性别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对冰壶运动有兴趣的学生中抽取9人,若从这9人中随机选出2人作为冰壶运动的宣传员,设X 表示选出的2人中女生的人数,求X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附:22()()()()()()n ad bc K n a b c d a b c d a c b d -==+++++++.。
第31讲中古时期的世界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2.俄罗斯帝国 (1)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 基辅罗斯 ;16世纪初,建立以莫斯科公国 为中心的统一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 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2)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练习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早期王权衰落。庄园制的衰微,战争技术的进步, 旧贵族的军事功能的削弱,促使大批中小封建主纷纷离开庄园和军队以 投靠国王,到国王政府做官,形成一股影响深远的贵族官僚化潮流。到 14世纪,西欧开始比较确定性地出现抑制割据、强化王权的演变趋势。 解释14世纪西欧出现“强化王权演变趋势”的因素。
3.东亚国家 (1)日本
大化 646年, 孝德天皇 改革,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 改新 了中央集权国家
背 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庄园形成,武士集团的重 景 要性日益增强
①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 源赖朝 在镰仓建立了军事机构—— 幕府 统
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统治 治
大化改新 古代日本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6年,其主要内容是:废除 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学习中国唐朝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成立 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 “日出之处的国家”。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 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练习
材料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写道:“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 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 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有史学家指出,城市在中世纪晚期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胚细胞。根据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有利于商品经济(或:工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利于城 市自治(或:市民阶层壮大);一些城市以财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推 动了王权的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城市兴办大学,推动 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基督教会对思想的束缚。
2017届《创新设计》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版)专题十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课件(78张PPT)
代”。“退却年代”的苏俄 ( 联 ) 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
却”的?
提示:农业: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工业: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知识整合· 网络构建 技能解密 · 能力提升 高考真题 · 再回放 命题主线 · 考向突 限时训练 · 赢取高分
一轮总复习 · 地理
3.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就是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恢复发展 资本主义。请简要评析之。 提示: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
事性非常措施。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建立在对农民经济剥
削的基础上,挫伤了农民积极性,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 2.战时共产主义排斥商品贸易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 会经济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兼有“战时”和 “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3.新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以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商 品经济。
知识整合· 网络构建
技能解密 · 能力提升 高考真题 · 再回放
命题主线 · 考向突 限时训练 · 赢取高分
一轮总复习 · 地理
解析
从题干中“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信息,
可以看出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也不是依赖外资去建设重 工业,故 A、 C项错误; 1936 年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才正式确立,再从题干中“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 设两个钾矿矿井”的信息,可知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不 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
材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中,通过1935年《社会保险法》建
立职工养老金制度。《全国工业复兴法》制订公平经营章程,故
A项错误; 1935年《社会保险法》还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故 B
第31讲 染色体变异-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一.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 正常精子形成过成
21 21
21 21
减Ⅰ后正常,减Ⅱ异常 。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一.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 正常卵细胞形成过成
21 21
21 21
减Ⅰ后异常,减Ⅱ正常 。
21 21 21
21
21 21
21
21
一.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 正常卵细胞形成过成
类型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一.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 1.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
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类型
正常
增多
减少
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地增加
或成套地减少(以染色体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多或减少
一.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 1.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
(1)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高考一轮复习
核心知识全面复习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第31讲 染色体变异
复习目标要求
❖1.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2.活动: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主要考点 必备知识
考点一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考点二 染色体结构变异
考点一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一.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
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称为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4
21
6
56
8
1
二倍体
六倍体
4
一.知识梳理 必备知识
4.实验
(1) 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法。 (2)理解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作用机制。 材料用具: 洋葱或大葱、蒜(均为二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16), 培养皿,滤纸,纱布,烧杯,镊子,剪刀,显微镜,载玻片,盖 玻片,冰箱,卡诺氏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 酸溶液,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
【原创】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二战后的世界 课时3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时3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纲考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二战后至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国家干预方式,经济繁荣与滞胀并存;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苏联经济改革,成效不大,导致苏联解体。
历史解释(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视科技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迎来“新经济时代”。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以失败告终;苏联解体,证明斯大林体制的失败。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及史学研究材料,实证资本主义新变化和苏联经济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及苏联经济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考点一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1)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
凯恩斯主义(2)发达国家接受___________,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大力干预。
2.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_________。
(2)制定_________,指导经济发展。
(3)利用_________,调节社会生产。
3.特点: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重点不同。
4.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_______。
(2)局限: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国营企业经济计划财政政策社会性(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1.“人民资本主义”(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_________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股票呈现出_______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2、措施:(1)农业领域(改革重点)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2)工业领域: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1)积极作用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局限性在于: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重点放在工业上(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2、结果:前期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后期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沉重,1975年后经济停滞3、失败原因: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失败原因);军备竞赛影响经济发展4、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点:①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终于工业;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④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内容(1) 1985年首先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改变单一公有制(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存在问题: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2)1988年转向政治改革(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多元化,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3、结果:导致了苏联的解体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1)从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20-21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创新设计)
22
自主学习 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 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 名师指津
课堂小结
@《创新设计》
二、本课测评(教材P101)
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 提示 (1)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 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了缓和经济困难,他 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 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了政治领域。(2)结果: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一些反共反 社会主义势力乘机掀起了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浪潮。 苏共“二十八大”使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加强,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①同反动的因素②之间的斗争”。
——张建华《俄国史》
注:①指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②指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
思考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
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
提示 进步的因素: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
@《创新设计》
[史料探究] 1.原因
史料一 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其二,他 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①。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 槛②。 注:①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缺少宏观的决策。②指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 冲破斯大林模式。 思考 (1)依据史料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提示 原因:经济改革严重的决策失误;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模式。
18
自主学习 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 主题探究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1课时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新人教版
-21-
教材补遗 史著赏析
解读作者认为苏联从辉煌顶峰上跌落是由于勃列日涅夫错失了 机遇,未能坚持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对旧 体制的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而且改革的客观条件更为成 熟。但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产业结构畸 形发展,军事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 乔夫改革的措施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 管理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 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 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 向政治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 生产积极性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15-
-16-
命题 立意
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
审题干 找题眼
“1953 年”“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审设问 本题的设问是“这一措施旨在”,要结合 1953 年赫鲁 找关联 晓夫改革的背景分析这一措施的目的
解题 思路
审选项 找答案
根据题干材料,农庄发放物质报酬的周期缩短,农民 还可以像工人一样领取工资,这些做法会大大调动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 A 项正确。1953 年,苏联没有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 B 项错误。20 世纪 50 年代的苏联,没有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故 C 项错 误。农业集体化早在 1929 年就已开始,故 D 项错误
第31课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5-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微点拨勃列日涅夫改革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 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来管理经济。勃列日 涅夫的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 展,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其执政时期都达到鼎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1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新人教版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1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新人教版1.(2016·河北保定高三摸底)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
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
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 )A.列宁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罗斯福解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所以列宁不会使斯大林主义失掉声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他”批判了斯大林,而且对斯大林的批判是其推行改革的条件,赫鲁晓夫改革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和罗斯福都没有否定斯大林,故C、D 两项错误。
答案 B2.(2015·晋冀豫高三联考)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消,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此举的影响在于( )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C.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解析苏联自建立以来一直实行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说明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苏联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计划指导,有利于激发地方的建设热情,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6·江苏徐州高三质检)(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作业】.doc
课时作业3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亳州高三段考)有学者认为,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
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
这年,还实行了类似余粮收集制的计划收购办法。
与材料中“改革”相关的是( ) A.加强指令计划,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C.建立家庭农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D.降低收购粮价,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解析:由“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
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赫鲁晓夫的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种植玉米运动,造成了生态破坏,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应该是一定程度上减少指令性计划,如“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中没有“建立家庭农场”;D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答案:B2.(2018·济宁高三质监)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决定在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各自成立自己的一套领导机构,以保证对工农业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
这一措施( ) A.从根本上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使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C.混淆了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能D.有助于实现扩大企业自主权解析:“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说明赫鲁晓夫运用党政机关直接领导和管理农业生产,严重背离经济组织的功能,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A项错误;这种措施只会导致农业生产积极性挫伤,不会促使农业形势的好转,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遏制了企业生产的自主权,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8·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一调)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2017一轮历史复习习题第31讲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含解析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固基题组]1.[2016·湖北重点中学联考]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答案B解析把握材料关键词为“民族生存”“摆脱危机为目标”“最初觉醒”。
A项与民族生存、摆脱危机无关;B、C、D三项均符合“民族生存”“摆脱危机为目标”,B项为最初觉醒,故选B项。
2.[2015·济宁模拟]“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
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该观点()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B.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C.代表士大夫们的普遍愿望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军国大政,君秉其权”“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可以看出该观点主张君主立宪,改良政治,故B项正确;洋务派核心主张是中体西用,并未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C项中“普遍”的表述不符合实际,故C项错误;该观点主张改良,与革命派主张并不一致,故D项错误。
3.[2015·永州二模]《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B.严复的译笔古雅耐读C.维新思想家的宣传推介D.书中的思想足以警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严复《天演论》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 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doc
第31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易错提醒]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的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轻巧识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主题一对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认识史料一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①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
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但是,他毕竟②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史料运用(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2)根据史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什么?结果如何?答案(1)史料一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
(2)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落后。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主题二 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价史料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认为只要把①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②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
农业 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开垦荒地;提 内容
积极 评价 消极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重工业发展较快,综合国力有所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离实际;急躁冒进,造成混乱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目标脱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后来
[命题分析]
方法 1
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特点命题。 针对斯大林模式
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自由。(2)论据:
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现代化具有片面性,不是社会的全面 现代化;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损害农民的利益;忽 视商品货币关系,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 续发展,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现代化的进程。
( 摘自 2011 年浙江高考 T39) 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 70 周年,苏
所学史实 20 世纪 70 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
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
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 该选择D项。 答案 D
考向二
史料一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史料研读] 有人曾形象地说: “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
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
(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 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思考应用』 莫斯科的《独立报》曾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
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据此,谈一谈你对
苏联解体原因的认识。
提示:(1)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
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2)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3)外部 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考向一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
“ 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 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 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
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俄]格· 阿· 阿尔巴托夫
史料二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 1954 ~
1960年,先后开垦4 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 食产量增长了 50%以上,其中 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 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 20 世 纪 60 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 1964 年, 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1.史料一中“党身上的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弊 端。史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失误是不去革除高度 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 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2.史料二信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可判定此时的苏联处
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指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史料说 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最终也没有取 得重大成果。
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
看,数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严重下滑趋势。从侧面说明 勃列日涅夫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提示: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脱离实际,盲目决
策。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 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提示:(1)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2)原因: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
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 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 摘自 2014 年福建高考 T22)1952 年到 1964 年,苏联政府收购 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
提高了15.69倍。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 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 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 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
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
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 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 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1.(2014· 福建文综, 22)1952 年到 1964 年,苏联政府收购谷 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 提高了15.69倍。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解析
农业集体化的特征是降低农产品价格,牺牲农业利
提示: 赫鲁晓夫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扩大经营自主权,实 行粮食收购,扩大垦荒。
[史论归纳]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与美国 农业问题严重 进行军备竞赛 给予农民一定的生产资料,取消农 ——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 营企业的自主权,注意运用经济 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提高 趋于保守,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倡种植玉米 工业 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承认 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 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 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 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
3.史料三提出了衡量现代化是否成功的三个标准。
1.根据史料一、二,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提示: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未突破原有旧的体制。
2.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 述史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 明,行文流畅。100字左右) 提示: (1)观点:现代化发展关键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
停滞时期。
『思考应用』 俄罗斯专家格· 阿· 阿尔巴托夫说:“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
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 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 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史料中为什么说 “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 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 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尽管赫鲁 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 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解 题时需根据材料获取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方法 2
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角度命题。 勃列日涅夫对赫
鲁晓夫改革时期的政策进行调整,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 上,推行“新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 的冲击作用。基本解题思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和政策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解题。
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考纲要求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标提示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
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知识点一
1.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3)1956 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 拜的迷信。 2.主要内容 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1)农业②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知识点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 2.主要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3.结果 (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 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1975 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
史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 世
纪6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 8.4% 。 第二阶段为 7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 1971 ~ 1975 年,工业总
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
下降 2.6%。第三阶段,从 70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 1982 年工 业总产值仅增长2.8%。
知识点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主要内容 (1)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 的调节作用。 (2)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 (3)调整所有制结构。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益,满足工业的需求,而材料体现的是提高农产品价格,
故A项错误;1953年到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加速
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 世界农产品价格,故C项错误;1953年到1964年赫鲁晓夫执 政时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故D 项正确。 答案 D
2.(2010· 北京文综, 22)1971 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
史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 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