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水》教案(3)

合集下载

第1课 《水》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1课  《水》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1课《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教学目标】1.通过几个小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身上有多种感觉器官能帮助自己认知周围的事物,而多种器官的综合运用可以让你更准确地认知。

2.通过感觉认知了解水的一些特点,存在方式,作用。

3.通过寻找学会探究,了解探究的一些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更深一层了解一些水的特点。

4.初步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观察地球仪,了解水占在地球上的比例,初步认识水和空气的重要性,了解单元教学内容,导入“水”的教学。

二、利用图表,梳理信息1.小组合作完成一张有关水的网状图。

2.交流网状图。

对学生已有的认识进行梳理、归纳,了解学生对水的形状、水的用途、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存在形式等知识的认识程度。

三、小组探究、辨别活动过渡:你们有的组说水是白色的,有的组说水是无色的,水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它还有哪些特点?现在我们通过一个“找水”的活动来进一步的探究。

1.交代活动目的出示7个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空气、牛奶、醋和水的黑色塑料袋,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一一辨别袋中的物体,找出水来。

2.介绍活动材料:(板书物体名称)石头、木块、树叶、空气、牛奶、白醋、水3.课件出示活动规则,我进行强调。

4.讨论探究方法:用什么方法可以辨别出水呢?引导学生采用摸一摸、摇一摇、听一听等方法。

5.按要求开始分辨活动。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4.1、水word教案(1)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4.1、水word教案(1)

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一、我们知道的水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

(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5.学生实践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水》教学设计(20201101091701)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水》教学设计(20201101091701)

水》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水》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已有知识的分类和梳理,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之后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

【学情分析】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 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的认识;能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确立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的认识,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确立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每组准备:7 个黑色袋子分别装红墨水、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空气;实验记录单一张。

教师准备:3 个黑色袋子分别装水、白醋、红墨水。

一袋水、一袋牛奶,PPT。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猜一猜:双手抓不起,千刀万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二、我们知道的水1、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关于水的知识?我们可以把你知道的填在气泡图里。

(出示PPT)2、师:指导PPT水是什么样的,颜色、味道。

你在哪里见过水?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用途(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用途),大家边讨论边补充的气泡图(课堂作业本P38)。

写不完的可以用省略号。

3、汇报,让学生尽量地说他们说知道的水,不加以评价。

(板书)4、了解水的重要性,渗透节水教育。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3稿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3稿

【篇1】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水沸腾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课件出示图片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一)预测活动(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材料准备]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1《水》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1《水》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1《水》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溶解性、透明度、流动性等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水的认识,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水并不陌生,生活中处处都有水的存在。

但他们对水的性质的认识还比较片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能够让学生对水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溶解性、透明度、流动性等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溶解性、透明度、流动性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水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玻璃杯、水、盐、糖、透明塑料袋等。

2.课件:水的性质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水的图片,让学生来说一说他们对水的认识。

然后提问:“水有哪些性质呢?”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特点。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水的溶解性、透明度、流动性等性质。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的性质。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溶解性、透明度、流动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水有哪些性质?”引导学生回答。

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水性质的理解。

拓展(5分钟)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水的性质的应用,如洗涤、灌溉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小结(5分钟)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水》教案(3)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水》教案(3)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水》教案(3)水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指导思想:科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探究过程。

通过科学探究,学生不仅能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通过《水》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感官观察物质变化”方法,并能应用这种方法来认识物体。

2.理论依据:科学课标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科学概念,认识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与方法。

观察力即观察能力,它是通过长期的观察活动所形成的。

观察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感知的精确性,影响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㈠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水》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一册《人与水》单元的第一课,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中“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模块下“地球的物质之二:水”单元。

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是:认识水的性状,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本课的学习,它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知识的学习,而应视为一种科学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水有初步的了解,掌握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于以后的学习当中。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为以后的科学课学习打好基础。

㈡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到科学课,他们对于感知事物还比较笼统,对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还不太熟悉,但是对科学探究活动却是满腔的热情,正因为如此,他们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探究方法。

水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在熟悉不过的物体了,本课在此基础上,将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要将学生脑海中零星的认识提升到水的系统认识层次上,让学生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水的基本特征,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将学生对水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4.1、水》 优秀教学设计 (3)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4.1、水》 优秀教学设计 (3)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一、我们知道的水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

(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5.学生实践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三年级上科学-4.1水(3)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上科学-4.1水(3)教案-教科版

《水》教学设计——三上一、开放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呢?(生:地球)对,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有人说,地球是是一个水球,因为它表面70%左右都被水覆盖着,这幅图上蓝色的部分就是表示地球上的水。

还有人说,地球是一个气球,因为地球表面100%都被空气包裹着。

所以说水和空气是地球上两种比较重要的物质,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一起来认识水。

2.追问:那么水到底是怎样的物质呢?它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好不好?二、核心推进:(一)明确观察方法:1.问:瞧,这是一杯水,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它呢?我们可以用眼睛看一看水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我们可以用鼻子闻一闻它的气味,说到闻同学们可要注意了,在我们科学课上闻可是非常讲究的呀,让老师来示范一下,同学们可以跟着做。

我们要把需要闻的物品放到鼻子的前方,然后用另一只手在物品的上方轻轻地煽动,这样物品的挥发的气味就会进入我们鼻腔了。

学会了吗?我们还可以用嘴巴尝一尝,但是对我们不知道的物品千万不要尝。

还可以用手摸一摸。

(二)观察水的特点:1.谈话:下面我们就来分小组来观察水。

老师已经给每个小组放了一杯水,我们来看,这个盛水的容器你们认识吗?是的,这个像杯子一样的容器是烧杯。

好,就下来我们小组活动,请你们用看、闻、尝、摸等方式仔细观察水,看看有哪些新的发现,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开始!2.小组活动,汇报交流(1)问: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

(2)生汇报,预设:我们用眼睛看,发现水是没有颜色的,而且是透明的;用鼻子闻,水没有气味;尝一尝,没有味道;用手摸,凉凉的,而且会顺着我们的手流下来。

(3)总结:刚才同学们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的方法发现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没有味道、可以流动的。

(4)推进:那么水有固定的形状吗?你能把这杯水变成哪些形状呢?试一试。

(5)汇报,预设:我们把水装在矿泉水瓶子里,就变成圆柱形。

三年级上册科学表格教案-4.1水|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表格教案-4.1水|教科版

、畅谈对水的了解
师:关于水,你了解哪些呢?(抽生自由答)
、利用网状图,将关于水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整理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那么多关于水的知识,我真为你们骄傲,我们可以将
、抽生交流网状图的内容
师:在同学汇报的过程中,别的同学要仔细听,看看你的想法有哪些和他的一样,有哪些不一样。

如果他的汇报是你没有想到的,你可以补充在书上;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等他汇报完后,你可以进行补充。

(在“水的用途”中“发电”和“灌溉”环节可作引导:同学们,你们看地里的庄稼、漂亮的花儿都需要水的灌溉,所以水的用途有“灌溉”;瞧,教室里因为有了灯光更加明亮,这也有水的功劳呢!
在“水和生物的关系”中“微生物离不开水”可作引导:是啊,植物动物离不开水,我们之所以会生病,是病菌在捣乱,这些肉眼看不见的生物是“微生物”,它们的生存也离不开水。

在“水的存在”中“淡水”、“海洋水”可作引导:像江河里、湖里的水,通过一定的处理后可以饮用,它们是淡水,可是海洋水是不能饮用的。


、提示合作的注意事项
师提示: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步骤越精密,探究的方法越多,
得到的结果就越准确,所以,大家要遵守这些规则。

)先不打开气球看;
)小组内分工合作,派一名记录员负责填好观察表;
)将暂时不能分辨的气球先放一边
)观察的时候在小组内讨论好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三)、活动三:给以上物质分类,掌握分类标准:液体、固体、气体1、师: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通过实验轻松、准确辨别出了袋子中的物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了水,通过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呢?生谈收获师: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虽然我们的地球上不缺水,但是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我更希望,。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

【导语】⽔是地球上⼗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最常见的物质。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单元《⽔》教案:⽔到哪⾥去了 【教学⽬标】 科学概念⽬标 1.⽔在⼀定条件下会变成⽔蒸⽓。

2.⽔蒸⽓是⼀种⽆⾊⽆味的像空⽓⼀样的⽓体。

科学探究⽬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去哪⼉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标 1.尝试多⾓度、多⽅式解释⽣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标 意识到⽔在⼈们⽣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蒸⽓的⼀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到哪⾥去了”。

难点:1.区分“⽔蒸⽓”与“⽩汽”;2.明⽩⽔蒸⽓还是⽔。

【教学准备】 为学⽣准备:学⽣活动⼿册。

⼩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根橡⽪筋、⼀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聚焦:揭⽰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净的抹布、⿊板,⼀杯清⽔] 1.出⽰⼀杯清⽔,提问:这是⼀杯清⽔,⽔是我们⽣活中最常见的物质,⼀年级我们就观察过⼀瓶⽔,你能说说⽔有哪些特点?教师⽤抹布蘸清⽔板书“⽔”,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的知识。

(根据学⽣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和⽔蒸⽓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点。

) 3.揭题:⿊板上的“⽔”消失了,提问:⽔到哪⾥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探索:⽔到哪⾥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根橡⽪筋、⼀个透明塑料盒、学⽣活动⼿册] 1.提问:⽔到哪⾥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结:哦,⽔变成⽔蒸⽓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说,我们在⽣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举例) 当学⽣将煮⾷物(或烧开⽔)时上⽅飘着的⽩汽理解为⽔蒸⽓时,教师出⽰课件(烧开⽔的图⽚或⼩视频),观察壶嘴与⽩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理解⽔与⽔蒸⽓之间的变化。

三年级上科学-4.1水(5)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上科学-4.1水(5)教案-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一课《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基本特征。

2.物质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

过程与方法:1.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辨别;2.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学生使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1.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2.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3.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1. 以水为例了解液体的基本特征。

2.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给每组准备:6个编好号码的、装有不同物质的黑色塑料袋,分别是:醋、红色墨水、树叶、空气、石头、水;学习卡片。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不洗不脏,越洗越脏,箭射无洞,刀砍无痕,雨来珠断线,风起现波纹。

”生:水二、讲授新课(一)辨认水。

1.下发学习任务。

2.学生实验,并填写学习卡片1。

3.实验单展示,使用投影展示对比。

4.学生使用看、摸的观察方法验证全班相同的结果。

预设:辩认出树叶/空气/石头。

5.师拆开袋子,全班辨认。

预设:学生辩认出了红色墨水,分辨不出水与白醋。

6.请一名小实验员,用闻的方法加以验证。

7.教师总结观察方法,板书记录方法及水的特征。

(二)给物质分类。

1.下发任务二。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

预设1:固体液体气体、软硬、有没有味道、有没有形状、能否食用。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出人们常用的物质分类方法-----固体、气体、液体(三)完成网状图。

1.学生汇报关于水的信息。

师:神舟飞船再次发射成功,假如你是宇航员,你会从哪些方面向外星人介绍我们地球最重要的水资源?学生汇报,教师反馈中总结信息。

2.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关于水的信息,老师有一个问题——水有形状吗?教师将同样一杯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

学生得出结论——没有固定的形状。

3.师:老师再给大家一个小提示:我们一年四季都能以各种形式见到水,你们来说说?学生汇报水的存在形式。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4.1、水》教案(1)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4.1、水》教案(1)

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一、我们知道的水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

(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5.学生实践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4.1、水》word教案(1)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4.1、水》word教案(1)

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一、我们知道的水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

(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5.学生实践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三年级科学上册 4.1《认识水》教案 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 4.1《认识水》教案 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 4.1《认识水》教案湘教版一、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在这堂课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用各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机会。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实验探究的开放性1、材料的开放性:课前让学生准备能装水的容器,老师也为学生准备了各种材料,在探究活动中根据需要领取材料。

2、实验方法的开放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交流、互相补充、完善实验方法,最后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活动。

3、交流的开放性:学生充分地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4、对于3年级的小学生,注意教、扶、放的适当安排。

放在“用各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时,充分发动学生的头脑风暴,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教、扶在“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时,教师进行必要的规范性的指导。

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猜测制定方案(包括实验方法、材料选择〈准备〉、小组分工合作等)实验交流。

根据假想答案,能提出进行简单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并明确必须使用同一标准。

知道人的感觉常常不够准确,于是科学需要借助仪器来测量。

初步学会使用量筒,理解毫升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自信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材料:一杯水、一杯牛奶、二瓶水、量筒、一次性杯子、弹簧秤、记录单、大一些的容器(如烧杯,比任何一瓶的容量都大)教学过程一、导入(3`)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水,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

(出示两个瓶子,一瓶是牛奶,一瓶是水)谁来告诉我哪一瓶是水呢?学生回答并陈述理由。

(此处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上节课所学的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在认识了水的基本性质后,再去探究比较水的体积的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
科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探究过程。

通过科学探究,学生不仅能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通过《水》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感官观察物质变化”方法,并能应用这种方法来认识物体。

2.理论依据:
科学课标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科学概念,认识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与方法。

观察力即观察能力,它是通过长期的观察活动所形成的。

观察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感知的精确性,影响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㈠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水》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一册《人与水》单元的第一课,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中“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模块下“地球的物质之二:水”单元。

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是:认识水的性状,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本课的学习,它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知识的学习,而应视为一种科学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水有初步的了解,掌握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于以后的学习当中。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为以后的科学课学习打好基础。

㈡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到科学课,他们对于感知事物还比较笼统,对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还不太熟悉,但是对科学探究活动却是满腔的热情,正因为如此,他们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探究方法。

水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在熟悉不过的物体了,本课在此基础上,将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要将学生脑海中零星的认识提升到水的系统认识层次上,让学生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水的基本特征,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将学生对水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㈢教学资源分析:
演示材料:可乐、白酒、白醋、水、牛奶、糖水、标签、胶条。

水的相关资料教学课件。

分组材料:水、烧杯、塑料袋、实验报告单等。

㈣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㈤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1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液体。

1.2会使用眼、耳、鼻、舌、手去观察和记录水的性状,学会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正确的观察物体的方法来认识物体。

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水的性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3.1在观察过程当中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初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3.2了解自然界中可以使用的水非常的少,渗透节约用水的意识。

㈡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利用多种感官来观察认识物体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会如实记录观察到现象,学会填写实验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1、利用实践活动总结观察认识物体的方法:
师:(出示六种不同的液体和相应的标签)这里有牛奶、可乐、白醋、白酒、水、糖水。

同学们,怎么才能把它们一一辨别出来呢?
生:(牛奶、可乐先被分辨出来)白色的是牛奶,黑色的是可乐,是通过颜色来分辨出来的。

师:(板书:眼睛→看→颜色)(将分辨出来的液体贴好标签,放在一旁)剩下的应该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呢?
生:可以用闻的方法分辨出白酒和白醋,它们都有气味。

师:(板书:鼻子→闻→气味)
讲解正确的闻的方法:将要闻的物品放在鼻子前,用手在杯子上方轻轻煽动,挥发出来的气味就能够进入鼻腔。

(一边解说一边演示)
生:(学生模仿)
师:原来用鼻子闻气味也可以帮我们认识物体。

最后还剩下的就是水和糖水,你还有办法辨认出它们吗?
生:可以用尝的方法。

师:介绍尝的方式:用筷子蘸好液体,点在舌头上。

但是我们要注意:对于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能去尝。

生:(来到前面来演示。


师:我们通过用舌头尝的方式来分辨出糖水和水。

(板书:舌头→尝→味道)
讲解:我们利用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的方法辨认出这些物体。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耳朵听声音;用手摸物体的冷热、软硬、表面的光滑与粗糙等来认识物体。

(板书:手→摸→冷热/软硬/表面的光滑与粗糙;耳→听→声音)
师:用眼睛看物体的颜色、形状;用耳朵听物体的声音;用鼻子闻物体的气味;用舌头尝物体的味道;用手摸物体的冷热、软硬;这些就是我们常用的观察、认识物体的方法。

观察一个物体要运用多种感官,才能把物体观察全面、仔细。

(设计意图:学生对未知的世界往往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以这种“揭秘”似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总结出观察物体方法,学生会对观察方法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2、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记录水的性状:
师:今天我们就要用刚刚总结出来的方法来认识一种我们最熟悉不过的物质——水。

(板书:水)
师:老师给每一个组都准备了一杯水和一袋水,请同学们按照我们掌握观察方法来认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并将你所观察到的记录在记录单上。

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水的观察实验并记录。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生:汇报观察结果:用眼睛看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形状;用鼻子闻水没有气味;用舌头尝水没有味道;用手摸水是软软的,可以流动的。

(板书: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形状、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师:讲解:像水这样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

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液体
师:总结: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形状、可以流动的液体。

(设计意图:利用已掌握的方法学生自主探究水的性状,学会记录和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培养学生交流信息和描述的作用。


3、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知道可用淡水非常少:
师:在自然界中,你们都在什么地方见到过水呢?(利用课件指导学生了解水的分布。


生:江、河、湖、海、井水、泉水、空气中的水蒸气、云等等。

师:这些水不仅供我么们饮用,还能给我们带来美丽的风景(出示ppt:风景的图片)。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40页,默读阅读部分,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知道哪些知识呢?
生:(汇报)
师: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虽然我们的地球大部分被水所覆盖,称之为水的星球,但是大部分都是海洋水而无法饮用。

地球上可供我们食用的淡水只占地球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了解到这些,你现在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们要节约用水,不能浪费。

师::怎样节约用水?你都能做到的有哪些?
生:(汇报)及时关好水龙头、用过的水可反复利用、可以进行宣传让大家都节约用水……
(设计意图:在了解水在地球上分布后对比可用淡水的量,让学生有一种淡水危机感,从而进行水资源的教育。


4、总结:
生:总结自己今天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运用我们的眼、耳、鼻、舌、手等各种器官来认识物体,知道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液体。

而且同学们都愿意为节约用水出一份力。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层次一: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液体。

能够利用多种感官认识物体。

层次二: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谁的性状,会用正确观察物体的方法来认识其他物体;愿意与人合作共同完成实践活动。

层次三:在掌握本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在小组活动中组织好本组活动,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愿意节约用水为保护水资源出力。

六、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辨别六种液体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利用语言、神态和学生交流,营造出一种揭秘似的氛围。

利用这种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看似一步一步为学生设置障碍,实际上学生利用原有认知就能够解决。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让
他们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从而突出重点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板书

眼睛→看→颜色没有颜色没有形状
鼻子→闻→气味没有气味
舌→尝→味道没有味道
手→摸→冷热、软硬可以流动
耳朵→听→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