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含模拟卷)上册21桃花源记教学案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含模拟卷)上册21桃花源记教学案新人教版.doc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后称靖节先生,东晋伟大诗人。

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发垂髫家(计划渡口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古义缤纷。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小练笔字左右)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选择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为了准确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说明文中也可以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B.《苏州园林》的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

江苏苏州人。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C.《苏州园林》一文是从园林的局部来介绍苏州园林的别具一格的,如对假山和池沼的介绍,对园林角落的介绍等,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具有图画美的特征的。

D.《苏州园林》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2.24.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孟.夏(mèng)花骨.朵(gū)细碎.(suì)B.扳.尖(bān)德熙.(xī)逛.菜市(guàng)C.吆.唤(yāo)乒乓.(pāng)鸡(zōng)D.一碟.(dié)柔和.(hé)井冈.山(gǎng)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2)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的阶级意识。

(3)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4)这种极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玛丽多半没有对佛提埃大夫吹嘘过!A.虽然朴素探寻特别B.虽然朴素探寻特殊C.即使朴实搜寻特别D.即使朴实搜寻特殊4.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⑵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⑶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3、体会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寄托着作者自己理想的写作意图,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教学方法】:朗读、研讨、品味、领悟【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资料):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四十一岁辞官回家后,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师: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桃花源记。

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那么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读课文。

1、读准字音:(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生听读并画读错的字。

(2)生点评,指出容易读错的字词,老师明确正确读音。

2、读出长句节奏和文言语感:(1)播放课文朗读语音,学生听读,感受并画出长句节奏。

(2)请学生画出下列句子节奏。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齐读课文,读出文言语感。

3、读懂课文(1)讨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小组讨论。

(2)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相互提问。

(内容是词、句、文意理解。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世外桃源”的理想生活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讲述的故事2.感受文章描写的理想社会【重点】3.体会作者的情感【难点】一、导入“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你心中有“世外桃源”吗?说说它是什么样的。

二、阅读1.阅读《桃花源记》《穴中人语》《仙游记》三篇文章,说一说文章分别讲述了什么故事?(1)《桃花源记》:讲述了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经过以及所见所闻,之后再也无人能够找到的故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穴中人语》:讲述了杨氏被老人带入山中大穴,他想要留在那里生活并被原住民接纳的故事。

【原文】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乃以酒相饮,酒味薄而醇,其香郁烈,人间所无。

且杀鸡为黍,意极欢至。

又曰: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②、麻枲③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姓名教学课题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桃花源记》课时 2 课型新授阅读课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一篇教读课文,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的自然景象以及富足和谐的桃源民风,进而展示了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该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优美的语言,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文章,陶渊明用优美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桃源内外的景象和风俗,同时用高超的叙事技巧讲述了渔人寻找桃花源的故事。

《桃花源诗》也是陶渊明所作,其内容与《桃花源记》大致相同,但因为文体不同,所表现的侧面也有所区别。

可利用二者区别进行比较阅读,将加深学生对“记”这种文体的理解。

在主题方面,陶渊明不仅勾勒他心中的理想世界,更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达。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和个人经历,将文章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生活、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追求心目中的美好理想。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梳理和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如“妻子”、“绝境”等,能够复述文章大意。

2.借助《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记”与“诗”的不同,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

3.搜集资料,通过了解陶渊明及其写作背景,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重点: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难点: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将《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比较二者在内容、结构、语言上的不同,体会“记”和“诗”文体的不同,把握陶渊明的环境描写、设置悬念、留白等叙事技巧。

2.诵读法:反复诵读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优美句子,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感受陶渊明带给我们的“桃花源”的美好景色和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分享课前预习的资料,组内交流陶渊明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探讨“桃花源”的内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21桃花源记Array课型:新授课时:一主备人:李妍审校:苏婉玲时间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5.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黄发垂髫.()诣.太守()阡.陌交通()妻子邑.人()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缘.溪行()落英缤纷..()便扶.向路()诣.太守()遂.迷()欣然规.往()3、填空《桃花源记》是---------代大诗人-----的名作。

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

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今天,我们就随着陶渊明的足迹去探访桃花源。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教师指导朗读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和韵律。

要求:1) 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理解课文,疑难之处作下圈点。

2、小组内讨论解决疑难。

3、班上交流。

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的含义:(多媒体展示)武陵人捕鱼为业:芳草鲜美:甚异之:欲穷其林: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为具言所闻:具答之:屋舍俨然:Array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咸来问讯:黄发垂髫:复延至其家:处处志之:谐太守:寻病终:4、找学生通译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教案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教案

桃花源记陶渊明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桃花源记》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陶渊明及其时代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桃花源记》。

2.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展示陶渊明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2. 提问学生对理想生活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3. 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兴趣。

第二章:故事情节概括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内容:1. 概述《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

2. 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活动:1. 学生阅读《桃花源记》原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第三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桃花源记》的文意。

2. 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

2. 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

2. 各组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引导学生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四章:文化背景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桃花源记》的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介绍《桃花源记》所反映的古代农村社会。

2. 分析故事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教学活动:1.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古代农村社会。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第五章:创意写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艺术价值。

教学内容:1. 分析《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

2. 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模仿《桃花源记》的风格。

教学活动:1. 学生分析《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如描写手法、情节安排等。

2. 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模仿《桃花源记》的风格,创作自己的故事。

3. 学生互相评改,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抱负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静和乐、自由公平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追求美妙生活的抱负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学问点一、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出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转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妙境界,以寄予自己的政治抱负。

【实用精品】统编教材桃花源记全套教学资料(同步教参带答案)

【实用精品】统编教材桃花源记全套教学资料(同步教参带答案)

9桃花源记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自己的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地上)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又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初进时,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 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这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于是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

(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点〗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桃花源记教案(8篇)

桃花源记教案(8篇)

桃花源记教案(8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美、乐、奇)(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一)想象桃源之“美”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

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桃花源记》的教案:探究文学中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记》的教案:探究文学中的理想境界

教学目标:1. 了解《桃花源记》这部文学作品的背景、作者、主题等基本知识。

2. 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理想境界概念。

3.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探究古代文化对理想境界的诠释,反思现代社会对理想境界的思考。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桃花源记、理想境界、古代文化、现代社会、文学作品、文化自信、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探究古代文化对理想境界的诠释。

教学难点:反思现代社会对理想境界的思考。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播放《桃花源记》动画片片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猜测文学作品背后所表达的理想境界。

二、知识讲解1. 《桃花源记》概述简述《桃花源记》作品的背景、作者、主旨等基本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对比。

2. 理想境界的概念介绍理想境界的定义和特点,对比现代社会和古代文化中的理想境界的异同。

三、阅读分析1. 阅读文学作品分组阅读《桃花源记》,理解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探究古代文化中理想境界的表达方式。

2. 分组讨论就古代文化中理想境界的表达方式进行分组讨论,找出古代理想境界与现代社会理想境界的不同之处。

四、思考反思1. 理想境界在现代社会中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反思现代社会中理想境界的表达方式,分析理想境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 古代文化对理想境界的影响引导学生反思古代文化对理想境界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理想境界的启示。

五、总结总结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理想境界,回顾古代文化对理想境界的诠释,以及现代社会中理想境界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自信。

六、作业布置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分析古代文化对理想境界的表达方式和现代社会中理想境界的意义。

写一篇关于理想境界的小论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探究古代文化对理想境界的诠释,引导学生反思现代社会对理想境界的思考,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有些难度较大,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辅助学生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想象、联想、对比等方法,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

(2)树立学生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中描绘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背景的理解。

2. 课文中隐含的主题和寓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陶渊明集》相关作品,激发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和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描绘的意境。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背景,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隐含的主题和寓意。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写一段描绘自己理想生活环境的文字。

3. 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朗读背诵评估: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时的情感投入和对课文意境的把握。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3. 个性化学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

有关《桃花源记》教案3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技能目标:学会根据语境理解词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切身体验桃花源的自然美、风俗美。

教学重点掌握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语境理解词语。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重视对注释的识记。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一、课前检测:5分钟三、分步品味课文1.想像桃源之“美”。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

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

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

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

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

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

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

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

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课文翻译及课后练习答案

《桃花源记》课文翻译及课后练习答案

《桃花源记》课文翻译及课后练习答案一、课文翻译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

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

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

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

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

精选桃花源记教案(通用

精选桃花源记教案(通用

精选桃花源记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具体内容为《桃花源记》。

本文是东晋时期陶渊明所作的一篇寓言故事,描绘了一个渔夫偶然发现的世外桃源,以及他在那里的所见所闻。

文章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重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对桃花源的描绘和赞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桃花盛开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进而引入课文。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3. 课文解析:(1)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3)分析课文描绘桃花源的手法,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解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6. 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桃花源记2. 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3. 桃花源描绘及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归纳课文主题思想。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仿写一段描绘美好事物的文字。

2. 答案:(1)课文主题思想: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了解他的创作背景。

(2)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归园田居》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关键要素;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陶渊明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语言、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追求理想、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2)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学会正确面对和调整心态;(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桃花源记》原文的阅读与理解;2. 陶渊明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 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对文中描绘的桃花源的美好景象的理解和想象;2. 分析陶渊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3.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有深度的问题并进行探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课文注释及翻译;4. 学生分组合作探讨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2)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提炼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2)学生评价课文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

5. 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桃花源美好景象中,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2)讨论陶渊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3)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注释如下)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答案
五、线索:武陵人进入桃源的行踪进入桃源、离开桃源
六:古今异义
鲜美:鲜艳美丽指食物的味道好
交通:交错相通各种运输、邮电信息业的总称
妻子:妻子和儿女男人的配偶
间隔: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绝境:与外界隔绝隔开,隔断
无论:更不用说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九、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

(6)鸡犬相闻:鸡鸣狗叫的声音都能听到,比喻彼此住得很近,也指人烟稠密。

十、问答
1.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鸡犬相
3.其中往来种作、、、、、、怡然自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个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遂与外人间隔
6.(1)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人人劳动,和乐富足;民风淳朴;(2)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3)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写桃花源无迹可寻,就是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

7.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8.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9.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十一、(一)1.答:陶渊明东晋或“晋”或“晋代”
2(4分)①交错相通②通“邀”③你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一分)
3.(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
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4答: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
5.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

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7.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8.(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反衬(对比)(各1分)
9.(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2分)(意对即可)。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

他让子路前去询问。

子路走到女子身旁,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事。


妇女于是说道:“是的。

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我怎能不伤心呢。

”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的统治。

”孔子沉默了一会,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害人啊!”[1]
(二)10. 答案:①tiáo ②fǔ
11.答案:①田间小路②全③正,正在④遗憾12.答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3.答案: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14.答案: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译文: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

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

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

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三)15. (1) 对……感到诧异(2) 类(3) 束缚,拘束(4) 停止
16.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7.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

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2分)。

(意思对即可)
18.(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 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
译文: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

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
以真性情而高兴。

被乡邻所看重。

曾写《五柳先生传》,在里面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阳挡风,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屡次空着,是安然自若的样子。

”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

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

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舒舒服服地睡觉。

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有时如果没酒,(陶渊明)也可以不停地吟诵。

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琴上也没有弦。

每当朋友们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为什么非要有琴的声音呢!”
(四)19.①往、到②酒杯20.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1.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或隐士)不慕名利
22.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译文: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

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

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

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

他前去饮酒时总是开怀畅饮,直到大醉方休;醉后就向主人告辞,从不以去留为意。

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

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抒发自己的志趣。

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