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是学生和家长眼中的副课,没有频繁的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整理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同学们认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副课,没必要仔细学习,再说课文中的很多学问他们也不感爱好,还不如腾出时间学语文数学呢。
听了同学们的话,我连续几天陷入深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为什么会陷入如此逆境?怎样才能使同学喜爱这门课程?经过思索,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陷入逆境有以下几点缘由:一、《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受重视。
素养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模式没有真正转变的状况下,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使它微乎其微,所谓的副科,同学认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二、同学上课偷写作业。
老师们布置作业,同学不按时交会受到批判,他们课余时间写不完,只能在所谓的副科上偷着写,而比起音乐、美术、体育课来说《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他们最不感爱好的课程,于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他们偷写语数作业的`最佳选择。
三、老师的身教作用发挥不好。
教学方法较单一,对同学缺乏深化了解状况,同学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让同学喜爱这门课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熟悉,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同学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熟悉,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的教学工作,老师要时刻留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与家长紧密协作,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
对同学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明显是不行的。
还需要我们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实行多种方法来教育同学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绽开要转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转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的课程。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问题一:课程内容单一许多教师会将《品德与社会》课程限制在最基础的礼仪和道德观念上,并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内容,如社会生活、文化知识、公民意识等等。
这样会导致学生们的视野狭小,缺乏对社会的真正认识。
解决对策:教师应该尝试将更多元化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比如通过互动游戏、讲故事、看影片等方式来教授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同时,教师也应该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考虑在内,编制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
问题二:学生参与度低很多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缺乏热情,导致课堂气氛单调,学生参与度低,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效果也不佳。
解决对策:教师可以尝试将教学内容变得更生动有趣,比如组织小游戏、开展讨论和辩论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问题三:缺乏实际教学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往往缺乏实际教学,仅仅是通过口头讲解来传授道德和社会知识。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解决对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通过参观社区,参加志愿活动和实地调查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生活,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
问题四:评估不够科学教师往往在考察学生的品德素质时只注重学生的书面表达、家庭作业等单一形式,缺乏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手段,导致学生的品德素质无法真正得到提高。
解决对策: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品德素质,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估,包括现场观察、小组讨论、班级活动等,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生动有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马上 小学毕业的我如何对副科,作文
马上小学毕业的我如何对副科,作文《马上小学毕业的我如何对待副科》作文一:嘿,小伙伴们!马上就要小学毕业啦,咱们来说说副科那些事儿。
像音乐、美术、体育这些副科,可有意思啦!音乐课时,跟着老师唱歌,那欢快的旋律就像小精灵在耳边跳舞。
美术课上,拿着画笔,想画啥就画啥,感觉自己就像个小画家。
体育课更棒啦,能和同学们一起跑步、打球,每次都玩得满头大汗,可开心了!可不能因为它们是副科就不重视哟。
比如说,我之前觉得体育就是玩玩,后来跑步比赛总是跑不快,这才知道平时要好好锻炼。
还有美术,认真画了之后,发现自己的观察力都变强了呢!所以呀,咱们要开开心心地对待副科,让小学时光更加丰富多彩!作文二:马上小学毕业啦,我觉得副科可重要啦!就拿科学课来说,老师给我们讲各种有趣的实验,什么种子发芽、电路连接,让我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品德与社会课呢,能让我们懂得怎么和别人友好相处,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有一次上科学课,我们自己动手做了个小风车,看着它在风中呼呼地转,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还有品德与社会课上,老师讲了个互相帮助的故事,从那以后,我也更愿意帮助同学了。
副科能让我们学到好多主科里没有的知识和本领,咱们可不能小瞧它们,要认真学,这样才能全面发展哟!《马上小学毕业的我如何对待作文》作文一:小学要毕业啦,一想到写作文,我可有不少话想说。
以前我觉得写作文好难,不知道写啥。
后来老师让我们多观察,我就开始留意身边的事儿。
比如有一次,我看到一只小猫在树上不敢下来,大家想办法救它,这就成了我作文的好素材。
写作文的时候,把心里想的实实在在写出来就行。
就像那次写我的好朋友,我写了我们一起玩耍的快乐时光,写着写着自己都笑了。
反正,多看书,多积累好词好句,多写多练,作文就会越来越棒!作文二:马上毕业喽,作文可是陪伴了我好久。
一开始,我特别怕写作文,觉得没东西可写。
但是后来我发现,生活里到处都是故事。
比如去公园玩,看到美丽的花,好玩的游乐设施,都能写进作文里。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提要:1.精彩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程资源。
3.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幽默感和色彩。
4.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5.善于运用鼓励方式。
6.让学生尝试,体验成功。
关键字:活跃气氛恰当利用把握尺度情感补偿心灵调整尝试体验正文:我们常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各项活动的内驱力。
但是在现行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对品德课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成了应付差事。
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造成的。
由于品德课长期以来不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被人重视,加上强调学生接受,注重抓知识点,却把一些应有的教学过程省略了,变成了“填鸭”式教学,学生自然不愿意学习。
而学生呢,觉的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自己毫无关系,根本听不进去,导致失去了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根据平时在工作中的点滴积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设计导入时,既要和课堂内容紧密衔接,又要使学生感到新意和活力。
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设计辽海版品德与社会《成功在于合作》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式,让每个小组同学将纸团从窄口瓶中拉出,看哪组同学的速度最快,为了能够拿到第一,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拉绳子,可是纸团被堵在了瓶口。
只有一个组的同学是一个接一个的往外拉,最后是第一名。
做完了游戏再让同学说一说为什么没有拿到第一,拿到第一的小组是怎么做的,学生很快就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这样的导入,不仅与本课的内容紧密相关,而且活跃了气氛,使学生以饱满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程资源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大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让他们充分享受画面美,听觉美。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的重要环节。
目前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寻找解决对策,以提升教学效果。
问题一:教材内容单一,缺乏深度和趣味性。
解决对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提供更多生动的教学材料。
并引导学生主
动思考、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问题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与启发式的教学。
解决对策: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游戏、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提问、探索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三: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解决对策:教师应注重将教材中的观念和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
实践活动感受到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了解社会
组织和社会规则,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问题四:缺乏评估和反馈机制。
解决对策:教师应建立完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评估,及时给
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
教师还应鼓励学
生自我评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五:缺乏家校合作。
解决对策: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品德和社会学习情况。
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亲子活动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
技能,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意识。
新时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我见
新时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我见发表时间:2018-10-15T14:24:54.5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5期作者:苑龙双[导读] 在应试教育即分数决定升学的大背景下,大家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越来越淡漠。
山东省五莲县洪凝街道中心小学262300一直以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虽说是国家课程,但因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该课程没有纳入学科素养检测之中,尤其是小升初考试只考语文、数学、英语,其最终结果导致学生上《品德与社会》课消极应付,学习积极性不高,品社教师也无所适从。
久而久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形同虚设,国家课程甚至还不如地方课程。
国家设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原本是让学生从小了解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可是,在应试教育即分数决定升学的大背景下,大家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越来越淡漠。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品德与社会》课程没有纳入小学学科素养检测(不考试),学校、家长、学生不重视的客观因素,也与品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消极对待、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有关。
社会在变,人的思想期望达成的目标也在变,我们既然无法改变现实,那就应该从改变自身开始。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如何在新形势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教学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新审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地位,重新审定教材内容的编写首先,学校要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要把《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纳入学生素质教育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
“育人先育德”,从学校领导、教导处、班主任到品社任课教师都要重视品社课程的教学。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效果纳入学生素养检测的重要内容,检测手段可以灵活多样,检测内容不一定很多,但一定要有所体现,真正让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学生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内容单一、知识理论化、学生兴趣不高等。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单一,常常只围绕道德规范或历史事件展开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如小组合作、小剧场等,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兴趣并理解更深入。
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知识常常过于理论化,难以联系实际生活。
接受理论知识只是学习的一个环节,而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才是学习的目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在教授道德规范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道德实践活动,如慰问孤寡老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等。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又增加了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式常常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 passively承接。
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启动问题式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这给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辅助材料,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专业兴趣。
学校可以建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研究小组,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内容单一、知识理论化、学生兴趣不高等。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浅见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浅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浅见李敏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作为一名教授《品德与社会》的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总结了对于教授本学科的一些心得体会,同时也展示了相应的目标与要求,力求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与要求。
关键词: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科学的评价体系融入真情作为一名专职的《品德与社会》教师才不足两年,虽然经验尚且不足,但这两年的确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设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意义,这是在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时完全体会不到的。
以前,对这门课程的印象非常表面化,以为不过是一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副科,背背即可,而当真正地教授这门学科才发现事情原非这么简单,《品德与社会》其实是一门综合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的课程,是一门打破传统的课程。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几个道理这么简单,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转化为孩子们一种内在的社会倾动力,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1 / 8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但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载体,对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如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不够多样等。
今天,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老师常常会遇到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学生可能因为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或者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入而表现出不积极的态度,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解决对策:1. 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故事、游戏等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创设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3. 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参与能力。
二、教学内容单一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有时候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只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解决对策:1. 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把社会实践、社会体验、社会实验等作为补充,让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引入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将《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3.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通过提出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和研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提升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解决对策: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游戏教学、问题解决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引言在小学教育中,《品德与社会》科目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措施。
课程设计在进行教学反思时,我发现我在课程设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我在课程设计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性的内容。
例如,在教授关于友谊的价值的知识时,我只是简单地讲解了相关概念,而没有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这导致学生对于友谊的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缺乏实际体验。
其次,我在课程设计中缺乏差异化和个性化。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尽相同,但我的课程设计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我在教授道德观念时,只采用了单一的教学方式,没有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打算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中注重实践性内容的增加。
例如,在教授关于友谊的知识时,我将引入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友谊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计划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存在一些教学方法不当的问题。
首先,我在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讲述式教学,缺乏互动和讨论的环节。
这导致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课堂气氛较为呆板。
另外,我在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时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
例如,我通常会给学生颁发“优秀学生徽章”作为肯定,但徽章的颁发仅仅基于学生的表现,没有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品质和努力。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将尝试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我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也准备在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时,采取更加全面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内在品质和努力。
学生评价了解学生对于教学的评价是我进行反思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生的反馈,我发现我在一些方面做得不够好。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分析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分析一、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
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二、教学目标1、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
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守法自律。
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提供的方便。
3、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
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家长、学生以及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是小学科,学好学差无关紧要,因此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也不够重视,课前不预习、不收集资料;课后不复习巩固。
很多学生有偏科现象四、方法措施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4、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小学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涵盖的知识面太广了,学校、家庭、班级、个人、国家、历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等相关知识都有涉及。
但五六年级学生们普遍认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再加上语数外主课作业负担较重,所以对这门学科一点都不重视。
知识的“理论性”、课堂的“枯燥性”、学习的“记忆(背诵)性”及学后的“无用性”,使得思品课在实际中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有德性的思品教师一名好思品教师要有德性。
德性是教师威信的力量之源,是管理学生的有力法宝,也是思品教师履行职责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怀抱博爱之心,坚守诚信,处事公正,廉洁无私的思品教师,才能成为受学生敬仰的好教师。
为此,我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理论和法律法规,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
严格执行长治市师德师风建设“十要”、“十不准”、“十禁止”和县教育局“六条禁令”的相关规定,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表率,从而更好地在教学中以德化人,培养学生良好的的思想道德。
二、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上好思品课(1)贴近生活,让思品课亲切起来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
在教学中,我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表达,勤于实践。
(2)联系时政,给思品课注入鲜活的血液对于国家新的法规和政策,以及时代发展的一些新思想,我作为一名思品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及时传达给孩子们,并与思品课上的内容结合起来,利用时事引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着重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一、内容单一,缺乏新思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单一,并且缺乏新思想。
目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依然停留在单纯的品德教育上,往往忽略了时代发展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这样会导致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够灵活,缺乏新的思想和创新意识,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增加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外延,比如增加多样化课程内容进行教育。
可以从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展开,让小学生在接受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广阔的思维和知识视野。
二、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式受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无法满足现代小学生的教学需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因此,小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也没有足够的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先注重活动的设计,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也需要得到关注。
可以把教学课程制成游戏的形式,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幻灯片、视频、多媒体等方式,让这些课程不只是单纯的文字内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鲜感和兴趣激发。
三、考试压力过大当前学校考试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都在追求高分,在校园中品德教育仅仅是个次要的存在。
要明确的是,品德教育中的道德理念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如放弃不良习惯、遵守公德等等,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因此,品德教育不能仅仅是考试内容上的重复,也应该扩展到日常生活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自发地遵守一些校规校纪。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确实存在问题。
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小学生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品德社会》课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方法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关系到学生的整体成绩和他们的个人素质,对他们的个人思想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影响。
当前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农村尤为严重,教学中存在假、大、空的现象。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真正能够给学生带来震撼作用,影响他们个人思想品德方面的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1.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
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1.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一环。
该课程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本文将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一、问题分析1.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往往难以理解。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可能过于追求教材的完整性和广度,导致教学内容过于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课堂教学缺乏互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得学生缺乏参与感,导致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好。
3.学生道德情感缺乏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不足导致了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缺失。
而学校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应当起到弥补的作用,但在教学中往往缺乏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关注和培养。
二、解决对策1.调整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针对教学内容过于抽象的问题,我们应该调整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况。
可以引入一些小故事、小案例,让学生通过这些故事和案例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和社会知识,使之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增加互动性针对课堂教学缺乏互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的方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可以通过开展有关道德情感的主题班会、道德风尚创建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提升道德素养。
三、小结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找准问题根源,采取有力的措施,就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我们相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将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做出贡献。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我见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我见、主题词:《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见解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面向的是少年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生活空间,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开发性,处于课改大潮中的教师面对新课程,不能用老观点、老方法来进行教学,因此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
在现行的小学课程体系中,《品德与社会》是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出现的。
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教会他们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珍爱生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引导他们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直面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探索做人的真谛,使他们从小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的习惯。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与以往熟悉的学科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品德与社会课程面向的是少年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儿童的生活空间,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开发性,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处于课改大潮中的教师面对新课程,不能用老观点、老方法来进行教学,因此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
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我感到要上好这门课确实不容易,因为我觉得实际的教学效果与课程的设置意图存在着较大差异。
那么,怎样才能在新课标指导下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就此谈一些个人的见解:一、走出传统的《思想品德》备课误区,提高备课的质量。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备课有了新的要求,新的思维。
过去,小学思想品德是小学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但它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并非居于重要位置,教师思考最多的是如何牵着、引着学生走,如何把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点讲清楚、讲明白。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中几乎不予考虑,教学的全过程只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灌输式教学”占了主流,机械的练习、认字成了孩子们的“家常便饭”。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当前教学中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就《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期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问题1. 教材内容不够丰富和有趣目前《品德与社会》的课本一般都比较枯燥,内容不够丰富,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课本内容主要围绕一些简单的道德知识或社会常识,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抵触情绪,难以主动学习。
2. 教学方法单一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以讲解、传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
学生很难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保持兴趣,容易产生学习疲劳。
3. 课程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部分学校在教学中未能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脱节,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课程中的内容,学习效果不佳。
4. 评价体系不健全很多学校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体系上存在问题,评价标准不明确,评价方法单一,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能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解决对策1. 丰富教材内容,增加趣味性针对教材内容不够丰富和有趣的问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如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方面的教育案例,让学生通过这些案例了解道德规范和社会常识。
可以引入一些小故事、漫画、游戏等形式,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多样化教学方法,增加互动性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讨论、分组活动、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增强体验教育在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学生的体验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深刻体验到品德和社会知识的重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在及对策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家长)言行不一、合作学习形式化严重、课程只局限于传统的教材等问题。
本文就上述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索,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身正为范分组原则适当指导因地制宜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可见,《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副课”。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
无论是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堂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是,在常态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下面就这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5+2=0”现象“5+2=0”现象原来是指五天的学校教育经过两天家庭生活影响,就失去教育效果了。
就是说家长的一些不良言语、行为习惯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成果。
这里,我说的不单单是在家庭生活里家长的负面影响,而是指在《品德与社会》课外,老师与家长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⒈老师的不良行为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去年下半年,我在临海参加省里的品德优质课评比观摩,可以说是规模空前,参加观摩的老师很多,承办学校的小朋友很有礼貌,见到观摩的老师都行队礼,并问候“老师好”。
可我发现,有相当多的老师对此无动于衷!不但没有回礼,哪怕是一个点头微笑都没有。
面对扬长而去的老师,留给学生的是满脸的困惑。
当时,我感觉无地自容。
很想去摸摸孩子们的头,然后夸他们一句:你们真棒!回想我们自己的校园,这样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也许,有的老师认为向学生回礼是幼稚可笑的,或许是见惯了学生的问候,犹如听惯了上下课的铃声,变得麻木了;也许是他(她)那天的心情很不好;也许本来就是想用满脸的严霜和冷漠,来维持所谓的“师道尊严”。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如何才能使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我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
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
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于生活感知生活学会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知行合一”教学初探
上海市三新学校——姜晓燕
【摘要】: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
即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关系定位来架构课程内容的,因此,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使“知”“行”转化的过程顺利地完成,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能力。
1
【关键词】:生活化;知行合一;初探;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
2这一课程定位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1《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2《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基于这一思考,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运用课程理念,充分挖掘现实生活和社会真实事件的教育价值,把社会基础知识教学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儿童的情感需要和认知特点出发,使课程能够真正引发儿童兴趣并与儿童自身的生活保持紧密联系,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
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与社会》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因而,“知”与“行”成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中之重。
怎样使“知”与“行”环节充分发挥作用,使“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巧用材料源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解决的是学生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教材中已经提供了各种生活化的素材。
老师在上课时,不仅要根据教材有侧重地进行教学,更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社会各方面和教学有关的新鲜、生动、有趣的材料,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
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的真情实感,将学生现实生活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自然而然地将“知”与“行”统一起来。
在教《与他乡手拉手》这一课时,播放汶川大地震时,军民一心抗震救灾的
视频,以及我校曹老师义务献血的事,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自己在这场抗震救灾中所作的贡献,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谈到自己在这场献爱心活动中捐了多少钱,家里的爷爷奶奶也捐钱捐物,帮助灾区重建家园。
让学生们体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别人有难时,我们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在上《端午粽香》这一课时,我带上粽子到班级里,让同学们吃一吃,说一说,什们节日要吃粽子?引出端午节和屈原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屈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却永远地留在我们心中。
同时,引入热点问题,受到中国端午节影响,一些邻近国家结合自己民族特色,也过起了端午节,如把“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事件告知学生,引发学生思考,外国人热热闹闹过我们传统节日时,我们却倾心于一些洋节日,把民族的节日淡忘了,端午节变成了吃粽子节。
一个民族的历史再悠久,如果后人不去继承和发扬,那就会衰落。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守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首先能做的,就是过好每一个民族节日,在家人团圆、享受亲情的同时,还可以感受一下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
二.再现情景,感知生活
以往,学生习得品德的主要方式是听,是接受,常常一听就懂,欲做却不能,因为这道理是老师灌输的,中间缺少一个儿童自己领悟的过程。
教师要做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展现真实的生活场景,直观形象的场景容易激起小学生的兴趣,像角色的扮演,对于学生来说感觉比较真实、亲切,自然的环境往往
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情境再现,使学生明白事理,“知”与“行”的转化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如《卫生好习惯》一课中,乱扔垃圾或口香糖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处理?1针对这样的问题,让一组学生扮演乱扔香蕉皮乱吐口香糖,另一组学生扮演踩到香蕉皮而摔跤的行人,还有一组学生扮演把香蕉皮扔入垃圾箱口香糖渣吐在纸中包好扔入垃圾箱的人。
请同学们评一评哪组同学做得好,为什么?请演摔跤的学生说说感受。
通过表演,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指导身边的人去这样做。
通过角色扮演再现情境外,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取换位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感受,以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道德情感。
如:在教《主食—北“面”南“米”》这一课时,同学们知道了北方人以“面”为主食,接着我问:如果让你365天每天3顿都吃面你愿意吗?同学都说“不愿意”。
老师再说:如果你生活在山西或许你就会愿意的。
我就用PPT 展示山西面食种类达1000多种,罗列出一系列的面食,同学们在惊叹面食品种之多时,老师接着再问:就这么一团面粉,能做出这么多花样,你觉得怎么样?是谁做出了这么多品种?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劳动人民。
通过这样的换位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有智慧、富有创造力;都感觉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真自豪。
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
1《品德与社会教学参考》
积极地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的确,只有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才会有最真实的体验和最深刻的感悟。
品德教育与养成必须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的生活场景为依据,引导学生去分享、体验、感悟,并让课堂延展开来。
三.拓展课堂,学会生活
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把课堂内外的生活相结合,拓展到家庭和社会,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发现问题、验证想法,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日后分析社会现象、做出价值判断、选择正确行为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观念,真正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为一体,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让学生立足社会、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在教《神奇的都市农业区》一课前,正值“十一”长假,我请同学们在长假期间,让父母带着去五厍农业园区去体验生活,找出都市农业的“神奇”之处以及“神奇”的原因。
长假一过,上课时,同学们个个争着当小老师,展示自己在园区内收集到的资料,有的同学向大家介绍园区分哪些区域;有的同学拿出了园区产品的照片,有各种造型可爱、外观漂亮的小南瓜,有话筒形、球形、洋梨形、长球形、皇冠形等,还有方形的西瓜等;还有的同学了解到植物是怎么样克隆的,克隆植物从瓶苗生长到花卉开花的全过程。
这一课,同学们通过学校课堂之外的拓展实践,了解了上海都市农业的神奇之处(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等)以及神
奇的原因(运用了高科技)。
又如上《旧貌换新颜》一课,课前我启发学生:变化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家乡松江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自主调查三十年来松江面貌翻天覆地变化的情况,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课上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被激发起来,他们通过上网搜索、去图书馆收集资料、采访长辈等各种途径,学生的自主学习很自然地开展起来了。
在课上,有的通过新旧照片对比、有的绘制图表说明、有的采用文字资料阐述、有的拿来家里珍藏的各类票据展示……方式各不相同,分别从衣、食、住、行,介绍松江三十年的巨变。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关注松江的又一大亮点——松江新城,由于孩子们大都居住在新城,学习兴趣进一步被激发,详尽的汇报、斑斓的图片,让孩子们仿佛回到了这个宜居的绿色城市中。
此刻,我话锋一转:想一想,家乡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们每个人能为它做些什么?再次引发兴趣,启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从课堂到课外,从课外回到课堂,课堂中展现的又是学生身边真实的生活,学生自然有话可说,也说得自然,思考更充分,体会更深入。
《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生活,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
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能否转化为道德行为,回归生活的本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在教学中充分重视让学生“先行而后知之”,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实践
中得到发展,使“知”“行”转化的过程顺利地完成,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3] 《品德与社会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