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认知价值及翻译_谢之君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和社会存在共变关系,语言的变化总是折射出社会 的变迁。网络流行语作为流行语之一种,具有时尚性,短暂 性。语言史告诉我们,很多曾风靡一时的流行语最后都销声 匿迹了。但是,我们不能因其短命而忽略其存在的价值,从 某种角度,它具有比保留下来的语言更具有认知对比价值。
网络流行语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把正在流行 的话语与历史上的流行话语进行对比观照,可以让我们更好 地把握网络流行语的时代性特点和存在价值。首先,从研究 范畴讲,“网络流 行 语 ”是 随 着 新 兴 立 体 化 网 络 媒 体 而 出 现 的,与网络有密不可分地联系,而历史上的“流行语”大多限 于书面文字或口语; 从概念定义上讲,网络流行语是流行语 之一种,二者是上下义关系。在传播方式、传播范围上二者 上也有较大差异。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差异,一方面让我们 看到网络流行语中富于个性的和形态学变化的当代理据,另 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 2. 5 网络个性化原则
上海翻译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5 No. 3
网络流行语认知价值及翻译
谢之君 杨月华 (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44)
[摘要]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价值研究,并提出了基于认知价值的翻译研究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的
生成、理解机制进行论证和探讨; 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多媒体语境下的、以共享特征即相似性为基础的社会文化认知创造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本质规律告诉我们,网络流行语与过 去传统流行语之间、传统流行语与一般标准语言之间并没有 截然不同和界限,但各有其特点,并相互依存。它们之间是 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是常规与非常规的关系。语言就是随着 时代的发展,不断对原有形式或内容进行非常规认知突破, 近而实现它的功能,承担它的使命。
传统流行语中含有明显的语言标准化特征和宏观特点, 而网络流行语更加非标准化; 从产生途经看,传统流行语大 多自上而下,反映当时社会变化由上而下的影响力,而网络 流行语大多自下而上,反映媒体时代由下而上的影响力; 传 统流行语在产生、理解和使用上具有全民性、一致性和稳定 性,而网络流行语很多更具有局部性、偶然性、和不稳定性; 传统流行语更多的是语义延伸、转移,网络流行语则有更多 ·24·
第二类创新词汇一般采取新的语义搭配的方式,如“剩 女”一词,其认知对象是“女”所体现的大龄未婚女青年,与 “女”字进行常规搭配 的 语 汇 包 括“妇 女”,“美 女”,“少 女 ” “乖乖女”等,与“剩”字进行常规搭配的语汇有“剩下”,“剩 余”,“剩饭”,“剩 菜 ”等。将“剩 ”的 概 念 知 识 与“大 龄 未 婚 女青年”的 现 状 联 系 起 来,其 相 似 性 认 知 基 础 是 二 者 都 是 “错过时间”,“失 去 价 值”,“被 冷 落”,“被 抛 弃”,“放 置 一 边”等,含有明显 的 贬 义,难 怪 白 领 女 性 拒 绝 接 受,选 择“圣 女”,“胜女”予以自卫反击。
如在第一类符码化网络流行语中,9494,表现在对话短 语“就是”与数字“9 ”和“4 ”在 发 音 上 的 相 似,其 生 成 原 理 类 似于象声 词,具 有 显 性 化 特 点。 LG,是 文 字“老 公 ”和 拼 音 “Lao Gong”在发音上特征相似; 与之对比,JMS 又在汉字“姐 妹”和拼音“Jie Mei”显性化相似的基础上,曲折巧妙地利用 了汉英两 种 语 言 复 数“们 ”和“S ”功 能 特 征 的 相 似。 而“功 能”之类相似性,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具有隐性化特点。
网络流 行 语 在 语 言 上 体 现 为 具 体 语 词 表 达 ( expression) ,在认知上分析为概念网络( concept network) ,在客观 世界里则是为认知域( cognitive domain) 。分析网络流行语 的生成过程有必要引入两个重要概念: 认知的对象( target) 和认知的媒介( vehicle) 。当我们认知一个客观世界中的一 个对象,用常规的方式去表达它时,语言形式和意义一般不 会发生什么 变 化。 在 网 络 流 行 语 中 也 不 乏 这 样 的 例 子,不 过,不再引起我们的注意,甚至现在已经不把他们归为网络 流行语,如“上网”,“聊天室”,“开帖”,“网恋”等,其原因在 于在我们的认知概念系统里面已经将这些词语表达和认知 对象建立了常规性指称关系。许多网络热词也属于这一类 型。当我们在认识 客 观 世 界 中 的 一 个 对 象,用“非 常 规 ”的 方式去表达时,词语的变化反应了对原有常规关系( 包括形 式自身和形式与语义关系) 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对认知对象 视角的变化和价值判断的变化,这时候会引起我们的强烈兴 趣。如“表叔”的常规指向为亲属称谓,它“错置”指向一个 官员。形式的变化是有趣的,然而角度转换和价值判断则更 为深刻。首先从对象域分析,它是由一个官员在一场灾难事 故现场的微笑而引起,大众情绪和行为参与其中的客观世界 中真实的事件。之所以称作“对象域”是因为其具有比概念 更为复杂的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正是这种开放性使 人们在这一个系统中进行多角度认识,并在概念层面进行价 值选择。选择有 各 种 可 能 性,如 事 件 中 的 地 点、时 间、参 与 者、相关工具、背 景 等。网 民 在 多 种 特 征 中 选 择 了“手 表” “官员”等特征,并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表叔”与之认知联接, 使这个 词 有 了 新 的 指 向 意 义。常 规 概 念 中 的 特 征 如“中 年”,“男人”等得以 保 留,其 它 如“亲 属”,“血 亲”,“尊 者 ”, “长辈”等 被 隐 去 ( down played) 。它 所 产 生 的 新 特 征“戴 表”,“官僚”“无 情”,“富 有 ”等,是 对 象 域 和 媒 介 域 相 互 映 射( projecting) 的结果: 有的特征来自于媒介如“中年”,“男 人”,“长者”; 有的来自于对象域,如“官僚”“富有”“戴表” 等。就其认知的本质而言,网络流行语也是认 知 主 体 ( 网 民) 的隐喻性概念整合( conceptual integrating) 的产物。 3. 3 系统性特征 3. 3. 1 对象域的系统性
甚至泛指社会中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中的所有正面力量。 出现了“守护心里的正能量”,“正能量晚会”,“美型男发散 发正能量”。从物理特征到心理特征,再到社会特征,语义逐 步泛化,内涵起来越少,而外延越来越扩大,但内在的共享核 心特征( isomorphism) “积极”,“正面”始终不变,正是由在认 识事物中发现了这些共享特征,使这些不同的认知对象具有 了内在相似性,从而帮助人们用其认识不同事物。 3. 2 认知域整合机制
如果说上述类型的网络流行语在字面还能够在字面看 出其相似性,第三类语义延伸词中原词与所指之间的相似性 特征更加抽象化和内在化。如“正能量”( positive energy) 本 来是一物理学术语,亦称作“正向能量”,其定义为: 以真空 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 为负。英国心理学 家 理 查 德 · 怀 斯 曼 的 专 著《正 能 量 》,其 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 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 现在网络 上又将其义泛化为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情绪和人生态度,
内容的日趋丰富多彩,已经引起媒体、学界、大众乃至官方广 泛关注。民间网络对于自身流行语不断进行归纳发布,《咬 文嚼字》编辑部从 2008 年末开始,连续发布年度流行语,权 威官方媒体新华社也进行了报道。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 解舆情,观察、感受社会转型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为当下生动活泼且方兴未艾的语言创新现象,无疑也 引起了语言研究者的兴趣。但目前研究大多还是从语言层 面进行。要更加深刻地认识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价值和社 会价值,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本文试图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研究提出几条基本认知原 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然后对其生成、理解内在机制方面进 行论证、探讨,以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价值有更加客观、理性 的理解。对于网络流行语进行正确的价值认知可以提供其 翻译和翻译研究新的视角。网民在符码和语符翻译中的创 造,始终带有认知的自觉,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好的 启发意义。 2 认知网络流行语的基本原则 2. 1 经验观原则
流行语首先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产生,经过网民选择性使用或 赋予新义后开始在虚拟空间流行起来。有的流行语是网民 在虚拟空间交流过程中创造的,即便如此也断不了与社会的 血肉联系,因为 其 仍 然 是 网 民 作 为“社 会 人 ”的 反 应。 经 验 观的视野可以让我们从语言进入认知主体—人的思维,从网 络环境进入现实环境,从语言形式进入语言意义,从语言价 值判断进入到社会价值判断。 2. 2 理据性原则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语言创新。创新存在于形式和语义 两个方面。
文字符码化类型为网络流行语所特有。这类形式创新 最具网络环境特征,有较强的网络依赖性。在网络环境下, 网民通过电脑打字进行交流、交际,这就为催生简单方便、快 捷轻松代码方式提供了可能,如 9494,88; + 1,= = 等。但 从语言学严格的意义上讲,符码化还不能称为“语言”创新, 属于符号功能运用创新。与此相近的还有利用谐音、拼音、 英文作为替代 符 码 的 网 络 流 行 语,如“HOLD 住”,“杯 具”Baidu Nhomakorabea“肿么办”,“LG”,“JMS”( 姐妹们) 等。再一类是网络新词, 它们属于过去不存在、在网络交际中新造出来的汉语词汇。 如“给力”,“拼爹”,“悲催”,“高富帅”,“宅男宅女”,“雷倒”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和传播主体首先是网民,网民的共享 经验是研究的出发点,网络流行语一般和“网络”,“网民”有 更直接的联系; 但从流行语产生缘由、指称对象,价值选择, 社会效应等过程分析,流行语又往往超出网民这一主体。从 这个角度看,网络流行语其实经常是现实社会人人参与其中 的认知经验活动,是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互动的产物。有些
认知语言学认为,任何语言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无论形 式还是内容都有其产生的理据,都有被赋予的价值( value) 。 语言学家 的 任 务 在 任 何 时 候 都 是 对 语 言 现 象 进 行 理 据 性 “描写”,而非理性“规定”,更不是情绪化的“否定”。网络流 行语或“雅”或“俗”,规范性与否,甚至所反映内容不被多数 人接受,从语言研究角度讲都有各自社会价值、交际价值和 认知价值。我们通过对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理据分析,有助于 认识其中语言产生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本质规律,有助于揭 示语言创新和人们在特定历史阶段经验活动之间密不可分 的关系。 2. 3 创造性原则
[收稿日期] 2014 -12 -10 [作者简介] 谢之君,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认知隐喻研究; 杨月华,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认知隐喻研究。
·23·
“剩女”“蚁族”等。这些创新词基本符合汉语规范特征,且 形式和所指即有创新性又有稳定性,更有可能进入汉语语言 体系,形成新语汇。这类新的网络新词可提供更多的普通语 言学研究价值。第三类是语义创新,即语言形式基本不变, 但内容所 指 或 认 知 对 象 发 生 了 变 化。 如“接 地 气”,“打 酱 油”,“元芳,你怎么看?”“表叔”,“山寨”,“最美”,“躺着中 枪”,“正能量”,“俯卧撑”等。研究这类网络流行语需要从 语言、概念网络和客观经验各个层面进行解读,以发掘其内 在的交际价值、认知价值和社会价值。以上这三类流行语, 从形式创新看呈由强变弱的趋势; 从语义创新角度看则由弱 变强。如第一类文字符号型中的“老公”写作为“LG”,二者 在形式上完全不同,但其意义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指同一身 份-丈夫。第三类语义创新型中的“表叔”,其形式上没有任 何变化,但所指不是“近亲属”,而是官僚。处于中间地带的 新词,如“剩女”指“未婚大龄女青年”语义带有一定的贬义 变化,但二者仍属于一个范畴内,形式也基本保持了汉语词 汇的特征。从创新类型作为切入点,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研 究目的和兴趣,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 2. 4 历时与共时原则
过程,这个过程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动因,在认知对象域和媒介域的互动中产生新的价值,其翻译过程同样因循认知主体
的认知与创造。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认知; 价值; 翻译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9358( 2015) 03-0023-05
1 引言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其形式和
经验观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石。经验有个体性更有社会 属性,其 社 会 属 性 以 文 化 的 方 式 体 现 ( Cobbs,1997; Indurkhya,1997; Lakoff,2003) ,人们的共享经验( shared experiences) 就是文化,当共享经验上升到文化层面必须具有认 知价值。
我们将相似性定义为: 认知主体在事物之间发现的共享 特征( shared features) 。认知上的相似性远远超出客观世界 本体的大小、颜色、比例等外在的相似,它是以大脑认知为基 础的主观认知行为。每一个范畴内部都含有共享特征的内 核,即不同成员之间的同质化。流行语就是在相似性的基础 上产生的。其运作于形式创造上的认知过程和语义创造上 的认知过程。人的大脑具有抽象能力。从人的认知角度,世 界上所有的事 物 之 间 都 有 可 能 的 相 似 特 征 ,即 主 体“发 现 ” 的、事物之间的“共享特征”。换言之,相似性特征形成事物 之间联系的基础。相似性表现在各个层面,包括语言层面, 认知层面和客观世界层面。如何进行相似性联系,或在什么 样的事物之间进行相似性联系,取决于人的认知目的,认知 环境,认知能力等。
的新造词,甚至文字的符码化; 传统流行语主要在汉语体系 内部运作变化,但网络流行语经常出现突破汉语基本要素的 现象。传统流行语中有很多至今富于生命力,因为它们仍具 有社会认知价 值 和 交 际 使 用 价 值,被 纳 入 社 会 语 言 体 系 之 中。网络流行语有的只在网上流行,有的现实生活中基本不 使用或很少使用,有的首先在网上流行,同时也在社会生活 中流行,甚至强烈地影响社会生活,并还可能由此而走向官 方媒体、进入标准化辞典。 3 内部认知机制 3. 1 相似性机制
网络流行语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把正在流行 的话语与历史上的流行话语进行对比观照,可以让我们更好 地把握网络流行语的时代性特点和存在价值。首先,从研究 范畴讲,“网络流 行 语 ”是 随 着 新 兴 立 体 化 网 络 媒 体 而 出 现 的,与网络有密不可分地联系,而历史上的“流行语”大多限 于书面文字或口语; 从概念定义上讲,网络流行语是流行语 之一种,二者是上下义关系。在传播方式、传播范围上二者 上也有较大差异。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差异,一方面让我们 看到网络流行语中富于个性的和形态学变化的当代理据,另 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 2. 5 网络个性化原则
上海翻译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15 No. 3
网络流行语认知价值及翻译
谢之君 杨月华 (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44)
[摘要]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价值研究,并提出了基于认知价值的翻译研究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的
生成、理解机制进行论证和探讨; 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多媒体语境下的、以共享特征即相似性为基础的社会文化认知创造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本质规律告诉我们,网络流行语与过 去传统流行语之间、传统流行语与一般标准语言之间并没有 截然不同和界限,但各有其特点,并相互依存。它们之间是 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是常规与非常规的关系。语言就是随着 时代的发展,不断对原有形式或内容进行非常规认知突破, 近而实现它的功能,承担它的使命。
传统流行语中含有明显的语言标准化特征和宏观特点, 而网络流行语更加非标准化; 从产生途经看,传统流行语大 多自上而下,反映当时社会变化由上而下的影响力,而网络 流行语大多自下而上,反映媒体时代由下而上的影响力; 传 统流行语在产生、理解和使用上具有全民性、一致性和稳定 性,而网络流行语很多更具有局部性、偶然性、和不稳定性; 传统流行语更多的是语义延伸、转移,网络流行语则有更多 ·24·
第二类创新词汇一般采取新的语义搭配的方式,如“剩 女”一词,其认知对象是“女”所体现的大龄未婚女青年,与 “女”字进行常规搭配 的 语 汇 包 括“妇 女”,“美 女”,“少 女 ” “乖乖女”等,与“剩”字进行常规搭配的语汇有“剩下”,“剩 余”,“剩饭”,“剩 菜 ”等。将“剩 ”的 概 念 知 识 与“大 龄 未 婚 女青年”的 现 状 联 系 起 来,其 相 似 性 认 知 基 础 是 二 者 都 是 “错过时间”,“失 去 价 值”,“被 冷 落”,“被 抛 弃”,“放 置 一 边”等,含有明显 的 贬 义,难 怪 白 领 女 性 拒 绝 接 受,选 择“圣 女”,“胜女”予以自卫反击。
如在第一类符码化网络流行语中,9494,表现在对话短 语“就是”与数字“9 ”和“4 ”在 发 音 上 的 相 似,其 生 成 原 理 类 似于象声 词,具 有 显 性 化 特 点。 LG,是 文 字“老 公 ”和 拼 音 “Lao Gong”在发音上特征相似; 与之对比,JMS 又在汉字“姐 妹”和拼音“Jie Mei”显性化相似的基础上,曲折巧妙地利用 了汉英两 种 语 言 复 数“们 ”和“S ”功 能 特 征 的 相 似。 而“功 能”之类相似性,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具有隐性化特点。
网络流 行 语 在 语 言 上 体 现 为 具 体 语 词 表 达 ( expression) ,在认知上分析为概念网络( concept network) ,在客观 世界里则是为认知域( cognitive domain) 。分析网络流行语 的生成过程有必要引入两个重要概念: 认知的对象( target) 和认知的媒介( vehicle) 。当我们认知一个客观世界中的一 个对象,用常规的方式去表达它时,语言形式和意义一般不 会发生什么 变 化。 在 网 络 流 行 语 中 也 不 乏 这 样 的 例 子,不 过,不再引起我们的注意,甚至现在已经不把他们归为网络 流行语,如“上网”,“聊天室”,“开帖”,“网恋”等,其原因在 于在我们的认知概念系统里面已经将这些词语表达和认知 对象建立了常规性指称关系。许多网络热词也属于这一类 型。当我们在认识 客 观 世 界 中 的 一 个 对 象,用“非 常 规 ”的 方式去表达时,词语的变化反应了对原有常规关系( 包括形 式自身和形式与语义关系) 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对认知对象 视角的变化和价值判断的变化,这时候会引起我们的强烈兴 趣。如“表叔”的常规指向为亲属称谓,它“错置”指向一个 官员。形式的变化是有趣的,然而角度转换和价值判断则更 为深刻。首先从对象域分析,它是由一个官员在一场灾难事 故现场的微笑而引起,大众情绪和行为参与其中的客观世界 中真实的事件。之所以称作“对象域”是因为其具有比概念 更为复杂的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正是这种开放性使 人们在这一个系统中进行多角度认识,并在概念层面进行价 值选择。选择有 各 种 可 能 性,如 事 件 中 的 地 点、时 间、参 与 者、相关工具、背 景 等。网 民 在 多 种 特 征 中 选 择 了“手 表” “官员”等特征,并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表叔”与之认知联接, 使这个 词 有 了 新 的 指 向 意 义。常 规 概 念 中 的 特 征 如“中 年”,“男人”等得以 保 留,其 它 如“亲 属”,“血 亲”,“尊 者 ”, “长辈”等 被 隐 去 ( down played) 。它 所 产 生 的 新 特 征“戴 表”,“官僚”“无 情”,“富 有 ”等,是 对 象 域 和 媒 介 域 相 互 映 射( projecting) 的结果: 有的特征来自于媒介如“中年”,“男 人”,“长者”; 有的来自于对象域,如“官僚”“富有”“戴表” 等。就其认知的本质而言,网络流行语也是认 知 主 体 ( 网 民) 的隐喻性概念整合( conceptual integrating) 的产物。 3. 3 系统性特征 3. 3. 1 对象域的系统性
甚至泛指社会中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中的所有正面力量。 出现了“守护心里的正能量”,“正能量晚会”,“美型男发散 发正能量”。从物理特征到心理特征,再到社会特征,语义逐 步泛化,内涵起来越少,而外延越来越扩大,但内在的共享核 心特征( isomorphism) “积极”,“正面”始终不变,正是由在认 识事物中发现了这些共享特征,使这些不同的认知对象具有 了内在相似性,从而帮助人们用其认识不同事物。 3. 2 认知域整合机制
如果说上述类型的网络流行语在字面还能够在字面看 出其相似性,第三类语义延伸词中原词与所指之间的相似性 特征更加抽象化和内在化。如“正能量”( positive energy) 本 来是一物理学术语,亦称作“正向能量”,其定义为: 以真空 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 为负。英国心理学 家 理 查 德 · 怀 斯 曼 的 专 著《正 能 量 》,其 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 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 现在网络 上又将其义泛化为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情绪和人生态度,
内容的日趋丰富多彩,已经引起媒体、学界、大众乃至官方广 泛关注。民间网络对于自身流行语不断进行归纳发布,《咬 文嚼字》编辑部从 2008 年末开始,连续发布年度流行语,权 威官方媒体新华社也进行了报道。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 解舆情,观察、感受社会转型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为当下生动活泼且方兴未艾的语言创新现象,无疑也 引起了语言研究者的兴趣。但目前研究大多还是从语言层 面进行。要更加深刻地认识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价值和社 会价值,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本文试图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研究提出几条基本认知原 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然后对其生成、理解内在机制方面进 行论证、探讨,以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价值有更加客观、理性 的理解。对于网络流行语进行正确的价值认知可以提供其 翻译和翻译研究新的视角。网民在符码和语符翻译中的创 造,始终带有认知的自觉,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好的 启发意义。 2 认知网络流行语的基本原则 2. 1 经验观原则
流行语首先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产生,经过网民选择性使用或 赋予新义后开始在虚拟空间流行起来。有的流行语是网民 在虚拟空间交流过程中创造的,即便如此也断不了与社会的 血肉联系,因为 其 仍 然 是 网 民 作 为“社 会 人 ”的 反 应。 经 验 观的视野可以让我们从语言进入认知主体—人的思维,从网 络环境进入现实环境,从语言形式进入语言意义,从语言价 值判断进入到社会价值判断。 2. 2 理据性原则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语言创新。创新存在于形式和语义 两个方面。
文字符码化类型为网络流行语所特有。这类形式创新 最具网络环境特征,有较强的网络依赖性。在网络环境下, 网民通过电脑打字进行交流、交际,这就为催生简单方便、快 捷轻松代码方式提供了可能,如 9494,88; + 1,= = 等。但 从语言学严格的意义上讲,符码化还不能称为“语言”创新, 属于符号功能运用创新。与此相近的还有利用谐音、拼音、 英文作为替代 符 码 的 网 络 流 行 语,如“HOLD 住”,“杯 具”Baidu Nhomakorabea“肿么办”,“LG”,“JMS”( 姐妹们) 等。再一类是网络新词, 它们属于过去不存在、在网络交际中新造出来的汉语词汇。 如“给力”,“拼爹”,“悲催”,“高富帅”,“宅男宅女”,“雷倒”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和传播主体首先是网民,网民的共享 经验是研究的出发点,网络流行语一般和“网络”,“网民”有 更直接的联系; 但从流行语产生缘由、指称对象,价值选择, 社会效应等过程分析,流行语又往往超出网民这一主体。从 这个角度看,网络流行语其实经常是现实社会人人参与其中 的认知经验活动,是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互动的产物。有些
认知语言学认为,任何语言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无论形 式还是内容都有其产生的理据,都有被赋予的价值( value) 。 语言学家 的 任 务 在 任 何 时 候 都 是 对 语 言 现 象 进 行 理 据 性 “描写”,而非理性“规定”,更不是情绪化的“否定”。网络流 行语或“雅”或“俗”,规范性与否,甚至所反映内容不被多数 人接受,从语言研究角度讲都有各自社会价值、交际价值和 认知价值。我们通过对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理据分析,有助于 认识其中语言产生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本质规律,有助于揭 示语言创新和人们在特定历史阶段经验活动之间密不可分 的关系。 2. 3 创造性原则
[收稿日期] 2014 -12 -10 [作者简介] 谢之君,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认知隐喻研究; 杨月华,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认知隐喻研究。
·23·
“剩女”“蚁族”等。这些创新词基本符合汉语规范特征,且 形式和所指即有创新性又有稳定性,更有可能进入汉语语言 体系,形成新语汇。这类新的网络新词可提供更多的普通语 言学研究价值。第三类是语义创新,即语言形式基本不变, 但内容所 指 或 认 知 对 象 发 生 了 变 化。 如“接 地 气”,“打 酱 油”,“元芳,你怎么看?”“表叔”,“山寨”,“最美”,“躺着中 枪”,“正能量”,“俯卧撑”等。研究这类网络流行语需要从 语言、概念网络和客观经验各个层面进行解读,以发掘其内 在的交际价值、认知价值和社会价值。以上这三类流行语, 从形式创新看呈由强变弱的趋势; 从语义创新角度看则由弱 变强。如第一类文字符号型中的“老公”写作为“LG”,二者 在形式上完全不同,但其意义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指同一身 份-丈夫。第三类语义创新型中的“表叔”,其形式上没有任 何变化,但所指不是“近亲属”,而是官僚。处于中间地带的 新词,如“剩女”指“未婚大龄女青年”语义带有一定的贬义 变化,但二者仍属于一个范畴内,形式也基本保持了汉语词 汇的特征。从创新类型作为切入点,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研 究目的和兴趣,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 2. 4 历时与共时原则
过程,这个过程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动因,在认知对象域和媒介域的互动中产生新的价值,其翻译过程同样因循认知主体
的认知与创造。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认知; 价值; 翻译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9358( 2015) 03-0023-05
1 引言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其形式和
经验观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石。经验有个体性更有社会 属性,其 社 会 属 性 以 文 化 的 方 式 体 现 ( Cobbs,1997; Indurkhya,1997; Lakoff,2003) ,人们的共享经验( shared experiences) 就是文化,当共享经验上升到文化层面必须具有认 知价值。
我们将相似性定义为: 认知主体在事物之间发现的共享 特征( shared features) 。认知上的相似性远远超出客观世界 本体的大小、颜色、比例等外在的相似,它是以大脑认知为基 础的主观认知行为。每一个范畴内部都含有共享特征的内 核,即不同成员之间的同质化。流行语就是在相似性的基础 上产生的。其运作于形式创造上的认知过程和语义创造上 的认知过程。人的大脑具有抽象能力。从人的认知角度,世 界上所有的事 物 之 间 都 有 可 能 的 相 似 特 征 ,即 主 体“发 现 ” 的、事物之间的“共享特征”。换言之,相似性特征形成事物 之间联系的基础。相似性表现在各个层面,包括语言层面, 认知层面和客观世界层面。如何进行相似性联系,或在什么 样的事物之间进行相似性联系,取决于人的认知目的,认知 环境,认知能力等。
的新造词,甚至文字的符码化; 传统流行语主要在汉语体系 内部运作变化,但网络流行语经常出现突破汉语基本要素的 现象。传统流行语中有很多至今富于生命力,因为它们仍具 有社会认知价 值 和 交 际 使 用 价 值,被 纳 入 社 会 语 言 体 系 之 中。网络流行语有的只在网上流行,有的现实生活中基本不 使用或很少使用,有的首先在网上流行,同时也在社会生活 中流行,甚至强烈地影响社会生活,并还可能由此而走向官 方媒体、进入标准化辞典。 3 内部认知机制 3. 1 相似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