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期末复习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期末复习知识点《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知识点1、城市道路的定义:城市中组织⽣产、安排⽣活所必需的车辆⾏⼈交通往来的道路;是连接城市各个组成部分,并与郊区公路相贯通的交通纽带。
2、城市道路的组成:1)车⾏道;2)路侧带;3)分隔带;4)交叉⼝和道路⼴场;5)停车场和公交停靠站台;6)道路⾬⽔排⽔系统;7)其他设施。
3、城市道路系统定义: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道路,包括附属设施有机组成的道路体系。
4、城市道路⽹定义:城市道路⽹是指城市中各种道路在城市总平⾯图上的布局。
5、我国城市道路出现的问题:1)交通拥堵;2)停车难;3)公共交通满⾜不了客运交通的增长;4)盲⽬建⽴⽴体交叉;5)事故发⽣率⾼;6)路⾯反复维修率⾼,排⽔不畅。
6、我国的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路、次⼲路、城市⽀路。
7、城市交通定义:各种车辆(包括步⾏)在城市道路系统上⾏驶往来,以完成各种性质的客货运输任务,称为城市交通。
它包括动态交通(车辆、⾏⼈流动)和静态交通(车辆、⾏⼈停驻)。
8、城市交通对道路的要求:1)道路运输经济;2)交通流畅、安全、迅速;3)注意环境保护;4)注意造型协调。
9、影响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布局的因素:1)⾃然条件⽔⽹城市道路⽹、⼭区城市道路⽹等;2)城市规模;3)城市⽤地布局和形状;4)对外交通设施;5)社会与⼈为因素。
10、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1)城市中有⼤量的交通吸引点,吸引点的车辆和⾏⼈交通错综复杂;2)城市中⼤部分交通的流动路线和流量经常变化,不稳的;3)城市道路中的交通运输⼯具类型多,速度不⼀;4)⼈流和车流以及车流和车流交叉多,相互⼲扰⼤;5)城市道路交通需要⼤量的附属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
11、影响汽车⾏驶速度的因素:汽车性能、道路技术标准、交通状况、司机驾驶技术、⾃然⽓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
12、交通基础图:车速和车流密度关系、间距平均车速和车流量的关系、车流量和车流密度的关系13、交通量:道路上某⼀断⾯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和⾏⼈的数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TT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1.2第一章1.人体活动空间自由活动圈(直径1.22~1.34米),步行可以很自由不干扰别人;即人均所拥有的空间达到3.7m2。
舒适活动圈(直径1.07~1.22米),穿越的行人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0.9~1.17m2;限制活动圈(直径0.92~1.07米),穿越的行人要侧身走才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0.6~0.9m2;接触区(直径0.48~0.6米),行人已无法穿行超越,0.18~0.28m2;一般选取1.4~3.7m2/人的空间值作为确定服务水平界限的临界点。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为2.5m。
2.停车方式车辆的停放方式:①平行式(所需停车带较窄,驶出车辆方便迅速,但沿路占地最长,单位长度停放的车辆数量少。
常用于路边临时停车或短时间停放,有利于加快停车泊位的周转)②垂直式(单位长度停放的车辆较多,用地比较紧凑,但停车带占地较宽,且在进出停车位时,需要倒车一次,因而要求通道宽度至少有1.2倍的车身长度。
布置时可考虑两边停车,合用中间一条通道)③斜列式——30、45、60度(停车带宽度随车身长度和停放角度不同而异,宜在场地受限制时采用。
车辆出入及停车均较方便,有利迅速停滞和疏散,缺点是单位停车面积比垂直停放要多,特别是30度停放,土地利用率不高,用地最费,故较少采用)我国较多采用平行式和垂直式车辆的停发方式:①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常用于家庭车库或建筑周边停车)②后退停车,前进发车(最常采用,优点是发车迅速方便,占地面积少,常用于公共停车场。
)③前进停车,前进发车(更为方便,但占地面积较大,多用于铰接车停车场,除特殊要求,一般较少采用3.地面停车场,每个停车位25~30m2,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30~35m2,路边停车带16~20m2第二章1.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①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前者称为车流量,后者称为人流量。
②速度(V):指车辆或行人在单位时间行驶或通过的距离。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道路交通基础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分类1、快速路也叫快速⼲道通——-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道2、主⼲路也叫主⼲道通为主——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道,连接各主要分区3、次⼲路也叫次⼲道通兼达——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分区⼲道4、⽀路也叫⼀般道路或地⽅性道路达——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路、次⼲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城市——Ⅲ级2、交通三参数Q、K、V及三者关系关系式基本关系:VKQ?=线性关系:(1) fjKV VK =-抛物线关系:V f ——⾃由车速 K j ——阻塞密度 3、通⾏能⼒与Q 区别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数)。
通⾏能⼒与交通量的区别:通⾏能⼒:是“能⼒”,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的依据。
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数量。
⼆、交通规划、路⽹规划 1、城市交通模式 2、交通规划步骤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交通需求模型,进⾏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1)提出交通战略⽅案2)提出交通⽹络规划⽅案,并评价优化。
3、OD 调查出⾏,区内(间)出⾏OD 调查的概念含义:对交通的发⽣,终⽌所做的调查。
必要性:因为Q ,V 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道路上的流2()f jK Q V K K =-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定义:⼈,车,货从出发点到⽬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个⽬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区内出⾏定义:起讫点在同⼀交通区的出⾏。
区间出⾏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分布预测的⽅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四步法1.出⾏产⽣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总量。
2.出⾏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量分布。
3.交通⽅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量换算为交通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__复习重点TT
第二册1.城市交通: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内部及城市与外部之间的人员和物资实现空间位移的载体。
交通:人和物的流动2.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用地布局、土地开发方式和强度等因素对城市交通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城市用地布局发生的变化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极为重要。
城市的用地特征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交通方式的选择,土地使用的性质、功能的混合度以及徒弟开发强度和开发方式都是土地使用促进交通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布局并非完全由交通来决定,地形、地理特征、历史发展也是决定称呼四布局的重要方面,从而也会对交通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城市的演变是用地与交通一体的演变。
我国城市一般为单中心结构、圈层式发展,这明显与现有的单一结构的城市交通和城市的历史发展有关,反过来这种布局也促进了对现有交通方式的选择。
第一章1.铁路交通运输的特点:(1)运载量大;(2)受季节变化影响小;(3)运输速度较快;(4)连续性较强;(5)运价较低;(6)成为长距离运输大宗货物的最佳运输方式。
2.铁路客运站的布局原则:(1)确定流线;(2)缩短路线;3)广场布局合理;4)满足交通功能。
3.铁路客运站位置选择?从与城市的关系来看,城市范围内的铁路和技术设备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与城市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客、货运设备,如客运站、综合性货运站及货场等,应按照他们性质分在城市市区范围内,接近城市中心,或设在城市市区外围而有城市干道相连接的地区。
为工业区和仓库区服务的工业站则应设在有关地区附近,一般设在城市外围。
另一类是与城市生产和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技术设备,如编组站、客车整备场、迂回线以及其他设备,在满足铁路技术要求以及配合铁路枢纽总体布置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布置在离城市外围相当距离的地方。
客运站的服务对象是旅客,为方便旅客,位置要适中,靠近市中心。
在中小城市可以位于市区边缘,大城市则必须深入城市位于市中心边缘。
第三章1.高速公路与城市的连接:1.环形绕行式(主枢纽特大城市);2.切线绕行式(两三条高速进入城市,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市干扰);3.分离式(行驶车流与城市无关);4.穿越式(高速全封闭,高架货地下穿过,过境交通对城市无干扰)。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T T(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第一章1.人体活动空间自由活动圈(直径~米)内,步行可以很自由不干扰别人;即人均所拥有的空间达到。
舒适活动圈(直径~米)内,穿越的行人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限制活动圈(直径~米)内,穿越的行人要侧身走才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接触区(直径~米)内,行人已无法穿行超越,~;一般选取~人的空间值作为确定服务水平界限的临界点。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为。
2.停车方式车辆的停放方式:①平行式(所需停车带较窄,驶出车辆方便迅速,但沿路占地最长,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数量少。
常用于路边临时停车或短时间停放,有利于加快停车泊位的周转)②垂直式(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较多,用地比较紧凑,但停车带占地较宽,且在进出停车位时,需要倒车一次,因而要求通道宽度至少有倍的车身长度。
布置时可考虑两边停车,合用中间一条通道)③斜列式——30、45、60度(停车带宽度随车身长度和停放角度不同而异,宜在场地受限制时采用。
车辆出入及停车均较方便,有利迅速停滞和疏散,缺点是单位停车面积比垂直停放要多,特别是30度停放,土地利用率不高,用地最费,故较少采用)我国较多采用平行式和垂直式车辆的停发方式:①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常用于家庭车库或建筑周边停车)②后退停车,前进发车(最常采用,优点是发车迅速方便,占地面积少,常用于公共停车场。
)③前进停车,前进发车(更为方便,但占地面积较大,多用于铰接车停车场,除特殊要求,一般较少采用3.地面停车场,每个停车位25~30m2,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30~35m2,路边停车带16~20m2第二章1.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①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前者称为车流量,后者称为人流量。
②速度(V):指车辆或行人在单位时间内行驶或通过的距离。
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
平均日交通量依其统计时间的不同又可分为年平均日、月平均日和周平均日交通量。
小时交通量是指一小时内通过观测点的车辆数高峰小时交通量是指一天内的车流高峰期间连续60min的最大交通量时段交通量(流率对不足1小时的时间间隔内观测到得交通量换算做1小时的车辆数称为当量小时流率设计交通量,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依据的交通量,成为设计交通量。
一般取一年的第30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交通量。
即将一年中8760小时的交通量按大小次序排列,从大到小序号第30位的那个小时交通量。
地点车速它是车辆通过某一地点断面的瞬时车速,用作道路管理和规划设计时参考用行驶车速它是指驶过某一区间距离与所需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求得的车速,用于评价该路段的线形顺适性和通行能力的分析,也可用于进行道路使用者的成本效益分析。
行程车速它是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之比。
行程车速是一项综合性指标,用以评价道路的通畅程度,估计行车延误情况。
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依据的车速,称为计算行车速度,也称设计车速。
它是指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超高横坡度超高设置设置超高使重力的水平分离与离心力方向相反,横向力将减小我国的城市道路的超高坡度一般取20 2%—6%。
80超高是设置在立交的匝道上和山地风景区道路上。
超高缓和段为了使道路从直线段的双坡面顺利转换到具有超高的单坡面,需要一个渐变的过渡段,超高横向旋转方式绕路边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当达到。
绕路中与内侧车道同样的单向横坡后,再将整个断面绕内侧边缘旋转至i超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当达到与内侧车道同样的单向横坡后,再将整个断面绕中线旋转至i。
超加宽设置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各个车轮的行驶轨迹不同,在弯道内侧的后轮轨迹半径最小,而靠近弯道外侧的前轮行驶轨迹半径最大。
但弯道半径较小时,这一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
为了保证汽车在转弯时不侵占相邻车道,凡小于250m半径的曲线路段均需要加宽。
交通规划期末知识点总结
交通规划期末知识点总结一、交通规划概念及发展历程交通规划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交通方式的设施和空间,制定目标与措施,达到合理利用交通系统和便利人们出行,减少交通事故与拥堵,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人们的出行舒适度。
它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交通管理到现代综合交通规划的发展历程。
传统交通管理是以交通运输为中心,主要目的是解决交通问题,缓解交通压力。
而现代综合交通规划是以综合思维和多学科交叉为特点,注重公共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管理方式。
二、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1.综合性原则:交通规划应该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规划等相关规划相结合,形成综合规划。
2.可持续性原则:交通规划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
3.因地制宜原则:交通规划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依托当地的资源、文化及特点,制定适合的规划。
4.民主参与原则:交通规划应该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保证相关各方的权益。
三、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1.基础设施规划:主要包括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交通枢纽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等。
2.交通网络规划: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网络规划、区域交通网络规划等。
3.运输组织规划:主要包括城市公共交通组织规划、交通管理组织规划等。
4.交通设施规划:主要包括停车设施规划、路侧设施规划、交通信号设施规划等。
交通规划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包括分析和判断交通状况、预测交通需求、论证规划方案等;定量方法包括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编制规划报告等。
四、交通规划的相关政策与法律1.《城市交通发展规划纲要》:通过制定详细的城市交通规划纲要,引导城市交通发展方向,提出具体的治理措施,实现城市交通的科学发展。
2.《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通过制定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引导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
3.《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通过制定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引导城市交通道路的发展,提出道路交通建设的方向,提出道路交通管理的措施。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重点整理
城市交通的分类P11)客运交通:(1)公共交通:1、常规公共交通2、快速轨道交通3、准公共交通(2)个体交通:1、个体机动交通2、自行车交通3、步行交通2)货运交通:(1)重货运交通(2)轻货运交通城市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P61)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兴衰:城市兴起和发展跟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对外交通的方便和发达程度促进城市的发展、功能的发挥和经济的活跃。
2)城市交通方式与城市形态:交通技术的创新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起不可替代作用。
交通工具变革,对城市增长、内部结构、城市效率等有巨大的影响。
城市半径随着交通工具的速度提高而增大。
3)城市交通对土地价值的影响:交通方便使廉价土地增值。
近市中心,地价越高;离市中心越远,地价越低,交通运输费越高。
铁路线路的分类、等级P121)铁路线路一般可分三类:干线、支线、专用线2)铁路线路等级:Ⅰ级铁路——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远期年客货运量≥20MtⅡ级铁路——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远期年客货运量<20Mt或在铁路中起联络辅助作用,远期年客货运量≥10MtⅢ级铁路——为某一区域、具有地区运输性质,远期年客货运量<10Mt铁路车站类型及其布置形式P15因工作性质不同分为中间站、区段站、客运站、客车整备站、货运站、编组站等。
车站布置基本形式有横列式、纵列式、半纵列式。
铁路站场位置选择(填、判、选)P24城市铁路布局中,站场位置起主导作用。
线路走向根据站场与站场、站场与服务地区联系确定。
站场位置与数量和城市性质、规模,铁路运输的性质、流量、方向,自然地形特点以及城市总体布局有关。
1)中间站:P24 客运站:P25 货运站:P28 编组站:P28铁路枢纽与城市的关系P30铁路枢纽:在铁路网交叉点或尽端,几个协同作业的专业车站与线路组成的整体。
随铁路网和城市建设发展逐步形成。
1)铁路枢纽布置形式与城市规划布局关系(1)一站枢纽:关系比较简单,但仍会产生分割城市问题(2)三角、十字枢纽:城市跨铁路枢纽一至三个象限,象限越多城市被铁路枢纽分隔越多,受到干扰越大(3)顺列式枢纽:受地形限制用地呈狭长发展时沿城市纵向发展,与城市有较长的接触线必须在城市边缘防止分割城市(4)枢纽的环线布置:环线能提高枢纽通过能力,不能布置于市区内也不能移出城市过远(5)跨越江河城市的铁路枢纽布局:要配合自然条件也要照顾城市规划及布局合理性桥位选择要考虑布局能通过桥头引线,减轻大桥通过能力荷载(6)尽端式枢纽布局:位于路网终端,布局首先服务港湾、矿区,出入口设置编组站控制车流,沿城市边缘枝状深入分区,设尽端式专业车站港口分类P361)河港(1)装卸货物种类分类:综合港、专业港、客运港、其他港口(2)设置地点分类:河港、运河港、湖港(3)修建形式分类:1、顺岸式河港——形式简单,工程量小2、挖入式河港——河道宽度不够或岸线长度不够时利用天然河或开挖人工河修建港池2)海港(1)用途分类:商港、军港、渔港、工业港、避风港(2)修建地区分类:海港1、海港中或海岸前有天然岛屿沙礁掩护2、天然掩护不够,加筑外堤3、一般海岸上,筑外堤掩护河口港港口组成及一般技术要求P37港口由水域和陆域组成,水域包括航道、码头前水域和锚地;陆域包括码头及布置设施的陆地;陆域作业区包括码头前沿、装卸设备、仓库、堆场、客运站、港内交通设施等;陆域后方包括辅助和服务性建筑。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
1.名词解释:车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断面或地点的车流量和行人数量。
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服务水平: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
通行能力: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以veh/h,p/h或veh/d表示。
设计车速:道路几何所依据的车速。
道路红线: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随时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的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绕过障碍物,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叫做行车视距。
停车视距:在同一车道上,车辆突然遇到前方障碍物,如行人过街、违章行驶交通事故以及其他不合理的临时占道等,而必须及时采取制动停车所需要的安全距离。
展线:在山岭地带,由于地面自然纵坡常大于道路设计容许最大纵坡,加上工程地质条件限制,就需要顺应地形,适当延伸线路长度沿上坡逐渐盘绕而上,以达到路线终点。
这种减缓纵坡,延长起、终点间路线长度的设计定线称为展线。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度)相互交叉的交汇点。
道路网密度: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1)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车道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小客车最大数,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2)可能通行能力:由于通常现实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与理想条件有较大差距,考虑了影响通行能力的诸多因素如车道宽、侧向净宽和大型车混入后,对基本通行能力进行修正后的通行能力。
(3)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公路上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实际道路可能接受的通过能力,考虑了人为主观对道路的要求,按照道路运行质量要求及经济、安全、出人口交通条件等因素而确定作为设计依据的。
设计交通量:将一年中测得的8760小时交通量按大小顺序排列.取序号为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城市道路与交通》期末复习汇总
第一章绪论交通:指人和物在两地之间的位移过程,即人和物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空间位置变化。
根据实现和完成人和物位移的不同形式,交通可分为道路交通,铁路交通,水运交通,航空交通,管道交通五种。
(简答)城市交通分为两类:市际交通和市内交通☞市际交通(对外交通)是指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以外地区之间的交通,由设在市区可内的市际交通设施,如铁路站场、港口码头、机场、长途客货运车站及出入城市的道路系统来完成;☞市内交通是指城市市区内部交通,即人和物运动的发生和终止都产生于城市内部的那部分交通,主要由各种交通设施如城市道路、地下,铁道、高架桥以及交通控制设施等完成。
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1)城市规划、用地布局上的局限(2)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3)城市交通组织结构不合理(4)城市道路系统不健全(5)城市通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水平不高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p5交通是城市四大基本活动之一,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城市交通体系必须服从、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城市总体规划必须考虑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体系。
a.联系活动,梳理人流车流b.构成基本骨架第二章交通流基本概念——交通体系:道路、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和行人以及道路交通所处环境的统称。
交通流:某一时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或行人所组成的车流或人流的统称。
【三个基本特征:两重性,局限性,时空性】交通量——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一般为往返两个方向)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又称交通流量或流量。
交通量表示方式:1.根据不同的需要a.绝对交通量b.折算交通量『将机动车或(和)非机动车交通量按一定的折算系数换算成某种指标车型的交通量』2.按不同的单位时间最常用的有小时交通量(veh*∕h或pcu*∕h)及日交通量(veh∕d或pcu∕d),其它依不同用途还有:秒交通量(又称流率、秒率,单位如pcu∕s);5分钟、15分钟交通量(veh∕5min、veh∕15min);信号周期交通量(veh∕cycle);白天12小时、16小时交通量(veh∕12h、veh∕16h );周、月、年交通量等3.按交通量的变化a. 平均日交通量(ADT):任意期间的交通量之和除以该期间的总天数b. 最高小时交通量『i.高峰小时交通量(PHT):一天24小时内交通量最大的某一个小时的交通量 ii:年第1230位小时交通量(30th-HV ):将一年中所有8760小时的小时交通量按顺序从大到小排列,并按此排列绘出一年交通量变化曲线时,从第1到第30位左右的小时交通量变化(减少)比较明显,即曲线斜率大;而从第30位以后,小时交通量减少得很缓慢,即曲线斜率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重点整理
第1章城市交通的分类P11) 客运交通:(1)公共交通:1、常规公共交通2、快速轨道交通3、准公共交通(2)个体交通:1、个体机动交通2、自行车交通3、步行交通2) 货运交通:(1)重货运交通(2)轻货运交通城市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P61) 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兴衰:城市兴起和发展跟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对外交通的方便和发达程度促进城市的发展、功能的发挥和经济的活跃。
2) 城市交通方式与城市形态:交通技术的创新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起不可替代作用。
交通工具变革,对城市增长、内部结构、城市效率等有巨大的影响。
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城市交通对土地价值的影响:交通方便使廉价土地增值。
近市中心,地价越高;离市中心越远,地价越低,交通运输费越高。
铁路线路的分类、等级P121 )铁路线路一般可分三类:干线、支线、专用______2)铁路线路等级:I级铁路一一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远期年客货运量》20Mtn级铁路一一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远期年客货运量v 20Mt或在铁路中起联络辅助作用,远期年客货运量》10Mt川级铁路一一为某一区域、具有地区运输性质,远期年客货运量v 10Mt铁路车站类型及其布置形式P15因工作性质不同分为中间站、区段站、客运站、客车整备站、货运站、编组站等_____车站布置基本形式有横列式、纵列式、半纵列式。
铁路站场位置选择 (填、判、选) P24城市铁路布局中,站场位置起主导作用。
线路走向根据站场与站场、站场与服务地区联系确定。
站场位置与数量和城市性质、规模,铁路运输的性质、流量、方向,自然地形特点以及城市总体布局有关。
1) 中间站:P24 客运站:P25 货运站:P28 编组站:P28铁路枢纽与城市的关系P30铁路枢纽:在铁路网交叉点或尽端,几个协同作业的专业车站与线路组成的整体。
随铁路网和城市建设发展逐步形成。
1)铁路枢纽布置形式与城市规划布局关系(1)一站枢纽:关系比较简单,但仍会产生分割城市问题(2)三角、十字枢纽:城市跨铁路枢纽一至三个象限,象限越多城市被铁路枢纽分隔越多,受到干扰越大(3)顺列式枢纽:受地形限制用地呈狭长发展时沿城市纵向发展,与城市有较长的接触线必须在城市边缘防止分割城市(4)枢纽的环线布置:环线能提高枢纽通过能力,不能布置于市区内也不能移出城市过远(5)跨越江河城市的铁路枢纽布局:要配合自然条件也要照顾城市规划及布局合理性桥位选择要考虑布局能通过桥头引线,减轻大桥通过能力荷载(6)尽端式枢纽布局:位于路网终端,布局首先服务港湾、矿区,出入口设置编组站控制车流,沿城市边缘枝状深入分区,设尽端式专业车站第2章港口分类P361)河港(1)装卸货物种类分类:综合港、专业港、客运港、其他港口(2)设置地点分类:河港、运河港、湖___(3)修建形式分类:「顺岸式河港——形式简单,工程量小2、挖入式河港一一河道宽度不够或岸线长度不够时利用天然河或开挖人工河修建港池2)海港(1)用途分类:商港、军港、渔港、工业港、避风_____(2)修建地区分类:海港1、海港中或海岸前有天然岛屿沙礁掩护2、天然掩护不够,加筑外堤3、一般海岸上,筑外堤掩护河口港港口组成及一般技术要求P37港口由水域和陆域组成,水域包括航道、码头前水域和锚地;陆域包括码头及布置设施的陆地;陆域作业区包括码头前沿、装卸设备、仓库、堆场、客运站、港内交通设施等;陆域后方包括辅助和服务性建筑。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
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
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城市道路和交通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包括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包括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交通设施、经营管理系统和交通空间。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交通设施包括运载工具、运路和站场。
经营管理系统则是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交通空间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和交通站场空间。
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是用地、人、车和路。
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人的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的选择与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有关。
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等因素也需要考虑。
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小型汽车、普通汽车和铰链车三种设计车辆。
机动车的特征包括阻力、爬坡能力和通过性。
在道路设计中,需要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依据。
和运输效率。
同时,有轨电车的环保特点和良好的乘客体验也使其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b、轻轨——中高运量轻轨是介于有轨电车和地铁之间的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工具。
它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干扰小等优点。
适用于中等运量的城市公共交通需求。
c、地铁——高运量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高端产品,具有高速、大运量、低干扰等优点。
在大城市中心区,地铁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城市发展和人民出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原则1)服务城市发展公共交通规划应该与城市规划相一致,为城市发展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
最新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一、道路交通基础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分类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通——-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通为主——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通兼达——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分区干道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达——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级2、交通三参数Q、K、V及三者关系关系式基本关系:VKQ⋅=线性关系:(1) fjKV VK抛物线关系:V f ——自由车速 K j ——阻塞密度 3、通行能力 与Q 区别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通行能力:是“能力”, 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
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
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 1、城市交通模式 2、交通规划步骤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1)提出交通战略方案2)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
3、OD 调查 出行,区内(间)出行OD 调查的概念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
必要性:因为Q ,V 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2()f jK QV KK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行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行区内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四步法1.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
2.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
3.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通量。
城市道路与交通考试重点
1.城市交通是城市内部及城市与外部之间的人员和物资实现空间位移的载体,广义的城市交通包括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
分类:客运交通:公共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快速轨道交通,准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个体机动交通,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货运交通:重货运交通,轻货运交通2.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城市内部交通:即狭义的城市交通,指城市范围内的交通或城市各种用地间人和物的流通.城市出入口交通:在城市边远地区或称为城乡结合部分地区所产生的市区和城市外围地区相互之间的客货运交通形式.城市过境交通:一种是指城市之间的交通运输,另一种是大城市本身边缘地区之间的交通运输,通常分为市区外围过境交通和深入市区过境交通俩类3.城市交通的层次市际交通:城市之间的交通,城市是市际交通的交汇点和终端.市域交通:从城市范围到城市管辖地段的交通.市内交通:城市范围内的交通4.铁路等级及作用I级铁路:在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线路,远期客货运量大于等于20MtII级铁路:在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线路,远期客货运量大于10Mt或在铁路网中起联络,辅助作用的铁路远期客货运量小于20Mt III级铁路:某一区域,具有地区运输性质的铁路,远期客货运量小于10Mt5.轨距:一条铁路倆钢轨轨头内侧之间的距离.标准轨距:1435mm.路基是支承铁路线路上部建筑(钢轨,轨枕与道床)的基础.一般单线铁路路基面宽度在6-7m左右,如系双线,则需加4m.6.限界定义:为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机车车辆撞击邻近线路的建筑物和设备而对机车车辆和接近线路的建筑物,设备所规定的不予许超越的轮廓尺寸线机车车辆限界:能够通过机车车辆的,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平面上横向最大轮廓线.机车车辆无论空,重状态,均不得超过该限界范围建筑接近限界:供机车车辆通过所用的,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平面上的横向极限轮廓线.一切建筑物,设备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侵入该限界范围铁路线间距是指两条铁路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站内线间距较大,一般到发线间距在5m左右7.铁路车站类型,基本形式,布置形式铁路车站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可分为中间站,区段站,客运站及客车整备所,货运站,编组站等.布置的基本形式有横列式,纵列式及半纵列式.客运站距市中心在2~3km以内是比较方便的中间站:A)列车的到发,会让和越行B)沿零摘挂列车的调车作业C)办理客货运作业D)某些还要办理机车加水及部分检修作业.布置形式分为横列式,纵列式及半纵列式三类区段站:A)办理中间站作业B)更换机车,乘务组以及机车的整备,修理,检查和车辆的维修.区段站的布置形式可归纳为横列式,纵列式和客货纵列式三种类型客运站及客车整备所: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的收发和邮件的装卸.它与客运站的相互配列位置一般有两种形式,分别为纵列配置和横列配置货运站:专门办理接发货物列车,装卸货物以及编组选配货物列车等作业.货运站的布置形式基本可分为尽端式,通过式,混合式三种编组站:办理列车的接发,改编,机车和乘务组的更换,机车整备以及车辆检修等作业.编组站的主要形式归纳为单向与双向两类,每类又可按车场配列的方式分为横列式,混合式,纵列式三种8.铁路站场位置选择在城市铁路布局中,站场位置起着主导作用.线路的走向是根据站场与站场,站场与服务地区的联系需要而确定的.铁路站场的位置与数量和城市的性质,规模,铁路运输的性质,流量,方向,自然地形的特点以及城市总体布局等因素有关9.编组站位置如何选择1)妥善处理与城市的关系,避免与城市相互干扰2)编组站位置应便利集纳车辆3)密切结合地形,地质,水纹等自然条件以节省土方工程量,并尽量少占农田,保证建筑物的基础稳固和防止洪水和内涝的侵害,并预留将来发展的可能.同时,充分利用旧有设备以节省工程费用10.港口组成:港口有水域和陆域两部分组成11.港口铁路的组成及布置原则组成:港口车站,分区调车场,联络线,铁路装卸线.布置原则:A)与整体规划布置协调B)方便货物装卸C)通过能力与其他系统协调D)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 E.考虑远景规划留有发展余地12.按平面布置,码头分为顺岸码头,突堤式码头,港池式码头和离岸式码头13.港口道路的组成:通行线(主要道路,次要道路),装卸线,停车场14.公路分类: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专用公路15.公路网布置原则1)公路网的布局,主要线路的走向,公路的等级应与交通流的流量流向一致2)选线尽量选择地形,地质较好的走向,处理好与河流之间的交叉关系,降低公路造价3)区域运输体系内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应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发挥各自长处,并尽量减少公路与铁路的交叉干扰4)区域内部道路要与外路道路协调衔接,避免出现断头路或设计车速急剧变化5)公路网布局规划应分层次进行,下一层次服从上一层次,省道网要以国道网为基础,地方道路网应服从国道,省道网的需要16.公路网布局典型模式及适应情况放射形路网一般用于中心城市与外围郊区,周围城镇间的交通联系,对于发挥大城市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信息中心作用,促进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影响有重要作用,不足之处是周围城三角形路网一般用于规模相当的重要城镇间的直达交通联系.这种布局形式通达性好,运输效率高,但建设量大平行的几条干线分别联系着一系列城镇,而处于两条线上的城镇之间缺少便捷道路连接,是一种不完善的路网布局树叉形的路网一般是公路网中的最后一级,是从干线公路上分叉出去的支线公路,将乡镇,自然村寨与市,县政府联接起来17.高速公路与城市的连接环形绕行式,切线绕行式,分离式,穿越式18.客运站的位置通常有两种情况:边缘布置式,环绕布置式19.居民出行特征:居民出行特征主要包含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耗,出行时辰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以及出行距离分布等20.出行的定义: A.凡是从甲地去乙地,同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的即为一次出行:a.完成一次有目的的活动 b.利用有路名的街道或公路c.步行单程时间5min以上,或交通工具单程在400m以上.B.凡以步行或自行车方式出行,以购物为目的的连续出行,以其出发点为始点,最远到达地点为终点,记为一次出行21.出行空间分布居民出行量的空间反映了居民出行空间的流动规律,城市交通的主要流向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布局特点.出行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城市人口分布以及就业岗位分布请况22.期望线:期望线是连接交通出发小区与交通到达小区的直线.等时线:由城市某一吸引点出发,在规定的出行时耗内可达的用地范围,可以反映该地区的交通便捷程度.等时线反映了居民到吸引中心所花费的最大出行时间,以及该中心在不同出行时间内所能服务的用地范围.等距线:即在这种线上的任意一点到所指的中心,所走的距离相等通常居民步行范围约在 1.5km左右.居民对通勤的出行时耗能容忍的极限时间是45min23.改善公交出行时耗的方法1)加密城市支路网,提高公交网密度,缩短不行到站时间2)缩短行车间隔时距,在高峰时期提高发车频率3)用GPS手段在公交车站上公布行车时刻表,缩短居民候车时耗4)采用IC卡票制,改善车辆动力性能和站点设置,设置公交优先道,专用道活大站快车,提高公交车的运送速度5)各种公交线路点间在时空上衔接好,换乘便捷24.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空间结构的拓展是土地使用和交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的各种出行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影响着城市土地布局.例如,步行交通适于紧凑的布局;自行车适于高密度城市,私人机动车适应各种距离的低密度分散活动,使城市布局有分散,低密度发展的倾向;公共交通适合中长距离的交通运输,能引起城市以较高密度向外指状扩展.因此高人口密度的集聚城市往往与单纯依赖自行车和公共汽车的交通方式具有密切的联系,放射型卫星城市结构往往与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构成的交通系统密不可分,大范围城市化的较低密度郊区住宅区和高人口密度中心区构成的城市形态,与私人小汽车,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构成的综合交通系统紧密相关.由于城市居民的需求多种多样,所以城市布局最好能够满足多方面的交通需求25.交通方式如何分类个体交通:个体非机动车交通和个体机动车交通.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公交汽电车,中小巴,出租车,轮渡等26.城市交通预测方法四阶段:出行生成(回归分析法,总量分摊法),出行分布(增长率法,重力模型),出行方式划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宏观指导微观预测),交通分配(平衡与非平衡)27.交通线网布置原则A)尽量满足乘客的要求B)尽力适应城市的发展C)尽可能选择最佳方案28.交通线网的类型A)设有中央首末站的放射型线网B)棋盘型线网C)干线和驳运线相结合的线网D)带有环线和切线状线路的放射型线网E)混合型线网29.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构成:它由常规公共交通,快速轨道交通,BRT系统,辅助公共交通和特殊公共交通四部分组成30.公共交通的客运能力指单位时间内在固定线路上营运的公交车辆运载乘客的能力,也就是应具备的公共车辆数和客位数,包括车辆(或客位)为营运而行驶所产生的车公里(或客位公里)31.提高公交车辆客运能力的措施A.提高行车速度(影响因素道路交通和交叉口;车辆的加速性能和站距)B.缩短发车频率1)最大行车频率不得超过停靠站的最大通行能力2)最小发车频率应与服务质量相适应3)高峰小时发车频率应于配车的运载能力相适应4)在满载率允许范围内,发车频率应与行车人员的作息时间相适应C.缩短乘客的平均出行时间(即由家走到公交车站和下车走到目的地的步行时间,候车时间,在车内的时间和换乘时间)32.城市公交线路布设的原则1)尽量满足乘客的需要(乘客对公共交通的要求是以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2)尽力适应城市的发展(依据不同区段的用地特征和人口规模布设不同类型线网)3)尽可能利用城市道路(公交线网应尽量均匀地不设在各条道路上一则是线网密度增加;二则增加了线网的客运能力;三则可避免不必要的走向弯曲,使乘客最少花费和最少用时,在最短距离内完成出行)4)尽可能选择最佳方案(1.使乘客步行到车站时的时间最少 2.是使线网的客运能力最大)33.城市公交线网的类型A)设有中央首末站的放射型线网B)棋盘型线网C)干线和驳运线相结合的线网D)带有环线和切线状线路的放射型线网E)混合型线网34.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城市用地上,有公交线路的道路中心长度,包括重复公交线路.线网密度是反映公共交通线网系统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公交线网的最佳密度通常有一个范围,约在3~4km/km²之间,城市边缘地区2~2.5km/km²之间.按实际经验,线网密度在3km/km²左右,居民步行时间在3min上下,线网通行能力比较正常在需要充分利用主要干道作为公交专用道时,应增加线路重复系数,部分地段可大 5.0以上.在交通紧张地段或客运量过大的线路,重复系数应小些,在 2.0以内.在一般情况下,线路重复系数控制在3.0~4.0左右对乘客而言,线路长度约为平均乘距的2~3倍,即10~15km市区公共汽车和电车主要线路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公交线路的曲线系数(非直线系数)是线路实地长度与空间长度之比线路的曲线系数控制在 1.2左右较为适宜,最大不超过1.435.公交线路的重复系数是公交线路总长度与公交线网总长度的比值.需小于1.536.公交站场包括线路的首末站,中途站和枢纽站,车辆的保养场和中心停车场等37.公交首末站的规划原则A.公交首末站的设置应与城市道路网的建设与发展相协调,宜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以减少过街人流量,必要时,可设置行人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B.公交首末站的选择址宜靠近人口比较集中,客流集散量较大而且周围留有一定空地的位置,如居住区,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大型公园,文体中心等,使大部分乘客处在以该站点为中心的服务半径范围内(通常为300m),最大距离不超过500mC.首末站的规模应按照其服务的公交线路所配运营车辆的总数来确定.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点;25~50辆的为中型站点;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点D.与首末站相连的出入口应设置在使用面积较为富余,服务水平良好的城市道路上,尽量避免接近平面交叉口,必要时出入口可设置信号控制,以减少对周边道路的干扰38.公交优先概念及为什么要实现公交优先公交优先:即在经济政策,城市规划,道路使用上实行公共交通优先,政府部门在综合交通政策上确立公交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规划建设上确立公交优先安排的顺序,在资金投入,财政税收上确立公交优先的倾斜做法,在道路通行权上确立公交优先的权利原因:主要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解决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具体原因:A.交通供需关系的问题B.能源的消耗C.交通环境D.体现社会公平39.如何实现公交优先一是对公共交通的扶持(包括在经济上对公交的扶持,在道路是用与管理上对公交的优先;在城市规划上对公交场站用地,特别是道路规划上对公交行驶,设站,换乘等方面优先考虑).二是对其他方式(主要是小汽车)的限制,提高公共交通自身的竞争能力40.车场的组成:停车场地,保养和修理车间,业务技术和行政管理的建筑,职工生活福利设施建筑41.公交站点的服务半径居民步行到公交车站的距离常用服务半径来衡量.在评价公共交线路网和站点设置时,通常在城市公交线网规划的平面图上,以各个站点为圆心,用300m和500m两种服务半径画同心圆,将相同半径的圆周线连接成的外围线所包含的用地面积与城市公交线路网所服务的总面积之比,可以看出公交线网服务的状况.通常公交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当不符合规定要求时,需要修改和调整公交线网42.公交中途站的规划原则1)中途站应设置在公交线路沿途经过的各主要客流集散点上2)中途站应沿街布置,站址宜选择在能按要求完成车辆的停和行两项任务的地方3)在交叉口附近设置中途站点时,一般设在交叉口50m以外处,在大城市车辆较多的主干道上,宜设在100m外处4)中途站的站距受乘客出行需求,公交车辆运营管理,道路系统,交叉口间距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应合理选择,平均站距在500~800m,市中心区站距宜取下限值43.公交线路的换乘组织1)多条线路的始发站集中设置在路外的换乘组织2)始发方向相反的多条线路的换乘组织3)始发方向相反的多条线路的换乘组织4)两条垂直线路在道路交叉口换乘组织5)不同平面上的两条公交线路在桥上,桥下设站,通过楼梯连接的换乘组织44.市轨道交通换乘和枢纽1)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之间的换乘A.同平面换乘(公交汽车与轨道交通位于同一平面的换乘)岛式站台:站台在中间,线路在两侧.侧式站台:两条线路在中间,站台在两侧B.不同平面换乘2)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A.同站台换乘(站台同平面换乘—站台共线式,并列式(双线双岛式,双线岛侧式)站台立体换乘—单岛双线式)B节点换乘1)十字形(岛式+岛式,岛式+侧式,侧式+侧式)2)T形3)L形45.站前广场概念及形式,布置设施概念:铁路客运站与城市交通联系的纽带,是人流,车流的集散地和重要换乘枢纽,也是城市对外开放的门户形式:正交型广场,平行型广场,复合型广场布置设施:人行道,车行道,公共汽车站,出租汽车站,私人汽车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团体广场46.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原则1)与城市发展规划紧密结合,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2)满足城市主干线客流的交通需要3)轨道交通规划线路应尽量沿城市干道布置,符合城市客流集中地交通走廊的走向4)网线密度适当,乘客换乘方便,换乘次算少5)应与常规公交网衔接,发挥各自优点,取得最大整体效益6)各条线路上的客运负荷量尽量平衡7)选线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条件,注意保护国家重点历史文化8)尽量减少噪声和振动47.世界各国小汽车发展模式美:自由发展型.西欧诸国,日本:政策导向型.新加坡,上海,香港:门槛限制型.我国:政策导向型48.小汽车交通存在的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交通恶化,城市破坏49.小汽车发展的应对策略1)提供大运量公交系统及其场站附近的高密度土地使用TOD大运量公共交通导向城市发展模式2)调整城市布局与结构,提倡工宿平衡的发展模式,集约田地,缩小工作出行时空距离,建立多中心城市结构,鼓励步行与自行车等非机动化出行3)良好的土地使用于运输规划,道路交通系统与交通需求管理,以及实施这些策略所需之非交通部门策略4)随着经济水平发展,小汽车拥有量增加,建设告诉,快速道路系统,强化市内交通数道,减轻城市外围交通压力,满足机动车增长的要求5)改良与发展代替燃料及车辆系统,推动节能环保型汽车的开发50.自行车交通:……30m……4-6Km51.城市步行系统的重点地区A.居住区:1)居住区内的步行系统首先要满足居住区交通组织额度基本要求,处理好步行交通与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的关系,组织便捷的道路系统2)为满足居民休憩,娱乐,等活动,应与居住区的学校,商店等直接可达3)注意室外设施的需求(一些场地)4)注意步行系统的环境保护5)尊重城市的历史沿革和居民生活习惯,保护历史文化要素,提高环境的文化内涵6)满足居民的安全要求,减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对步行交通的干扰B.对外交通枢纽:1)要与通往城市各个主要方向的公共交通有紧密联系2)组织好枢纽内的交通3)避免与周围城市道路之间发生矛盾4)应设置足够建筑小品以及设施,满足人们多种需求5)广场的艺术形象设计要充分考虑城市整体艺术布局C.市中心:1)有足够的步行空间组织购物人流2)足够的其他服务设施3)清晰地指示系统4)空间变化要丰富5)结合购物和餐饮空间布置高质量的儿童游戏场所6)应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密切联系,便于进入步行区D.滨江路:1)如滨水地区地势较低,又有防洪的要求,滨水道与水体之间被防汛墙分开,步行道和车行道处于同一层面,形成靠水不见水的局面2)滨河步行道通过宽阔的绿化带与车行道分开,处于不同层面52.货运方式:可分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3.城市车辆发展的趋势(货运车辆发展趋势):1)拖车化2)箱式化3)轻质化4)小型化5)大型化6)专业化54货运类型:1)货运的产生和货物的种类:a.与工业生产有关的货物 b.与居民生活有关的货物 c.与城市建设有关的货物2)货流类型和货运方式:a.到工厂的原料运输 b.从工厂到仓库的制品运输 c.从仓库到消费者运输 d.从工厂到大批量需要者的直达运输3)货运的类型和货运交通:a.过境货运交通 b.出入市货运交通c.市内货运交通55.货物流通中心的类型及规模,方向货物流通中心应合理确定规模与布局.其规划应贯彻节约用地,争取利用空间原则.地区性,生产性,生活型货物流通中心和节点的用地面积总和,不宜大于城市规划总用地面积的2%,此面积不包括工厂与企业内部仓储面积.城市货物流通中心的用地面积计入城市交通设施用地内.1)大城市的地区性货物流通中心的是城市对外交往的重要环节,规模较大,运输方式综合,应设在城市边缘地区的货运干路附近2)生产性货物流通中心的专用的仓储设施向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将生产性物资与产品的运输,集散,贮存,配送等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的货物流通综合服务设施,是城市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3)生活型货物流通中心城市的生活性货物流通中心一般是以行政区来划分服务范围的4)除了各类货物流通中心之外,城市中还有一类货运车辆场站,它是货运车辆停放,维修,保养和人员管理的基层单位56.城市道路的功能交通运输的功能,空间的功能,结构的功能,防灾的功能第一类是城市道路网的本体功能,即交通运输功能,是为各类交通主体的交通活动和行为提供空间载体.第二类属于派生功能,如地下管线埋设,通风,日照等空间条件的提供,视觉观赏路径,场所的提供.第三类是依托与引导功能,如道路作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骨架,建筑与各类活动空间的依托,对城市发展起到的引导作用.第四类是应急功能,如防灾,避难57.道路网密度概念路网密度是指单位城市建设用地内的道路总长度,单位为km/km2确定道路网密度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从交通角度考虑,道路网密度不能过稀,不能过密;要兼顾交通与生活居住等各方面的要求;每个城市,根据地区不同,交通管理控制方式不同,道路网密度亦不同;特殊城市或特殊的地区,可以另作考虑58.城市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8%-15%.人均道路广场用地面积7-15㎡/人道路广场用地构成:道路6-13.5㎡/人;广场0.2-0.5㎡/人;公共停车0.5-1.0㎡/人59.环路基础作用:引导城市圈层式发展放射路:引导城市轴向式发展60.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1)综合考虑道路使用者的不同要求,协调城市道路的各项功能2)充分加强道路网络的整体系统性,促进道路的交通集散能力3)适应城市用地布局的特点,合理引导城市的空间拓展4)综合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减少灾害,节约用地5)满足城市环境与景观的要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6)满足各种工程软件布置的要求61.城市道路网规划布局要求1)道路网具有生长性2)实现快慢交通分流,提高路网通达性3)防止干路网上出现集束交通额"蜂腰"4)交叉口通行能力与路段通行能力的匹配5)重视对原有城市道路和公路的改造和协调6)土地开发强度与道路网容量相适应7)客货运交通分流8)符合城市抗震救灾的要求62.城市道路的功能1)交通运输功能2)道路提供地下工程管线埋设的空间的功能3)道路作为城市骨架,建筑与活动场所依托的功能4)反映城市风貌,历史文化,精神文明的场所5)防灾避难的场所6)新鲜空气流通,城市通风,日照的需求63.城市道路如何分类,每一级的功能是什么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递交通服务,并与其他干路构成系统.且应与城市高速公路有便捷的联系主干路: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骨架网络,主要用于城市分区之间的联系,承担中远距离的交通出行任务次干路:次干路兼有"通"和"达"的功能.以承担城市分区内的集散交通为主支路:支路和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市中心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内部道路连接,支路不能与快速路机动车道直接连接64.道路网等级规划的指导思想远近分离,通达分离,快慢分离,容量调控,道路功能划分65.我国规范中建议大中小城市交叉口形式大,中城市道路交叉口控制方式快速干道+快速干道=立交快速干道+主干路=立交快速干道+次干路=立交或展宽式信控主干路+主干路=立交或展宽式信控主干路+次干路=展宽式信控或环交主干路+支路=展宽式信号控制或信号控制次干路+次干路=信控或环交次干路+支路=环形或信控支路+支路=优先控制或无管制小城市道路交叉口控制方式城市人口>5万干路+干路=展宽式信号控制信号控制或环交干路+支路=信号控制或无管制支路+支路=不设管制城市人口1~5万干路+干路=信号控制或环交或不设管制干路+支路=不设管制支路+支路=不设管制66.道路网空间布局形式和影响因素布局形式:1)方格网式道路网布局2)环形放射式道路网布局3)自由式道路网布局4)混合式道路网布局影响因素:仅仅从每种道路网布局的特点出发是难以决定其优劣与取舍的,规划中,应尊重已经形成的道路网格局,考虑原有道路网的改造和发展,从城市自然地理条件,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形态,对外交通设施等方面确定城市的道路网布局,不应简单套用固定的模式.道路网空间布局形式的确定是一个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过程67.停车场的停发方式和停驶方式停车方式:平行式,垂直式,斜列式停驶方式: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后停前发,前停前发(大型车辆在停发是都应避免后退)68.停车场平面设计停车场的布置应当以高峰时,高比重车辆作为标准车型,除特殊停车场外,通常都应当以小型汽车为设计依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a.停车方式及进出方式b.通道宽度与停车泊位尺寸69.自行车停车场包括自行车停车场,停车楼和临时停车场按性质分类:专用停车场(单位办公楼,学校,住宅内部私人停车场),公共停车场(对外枢纽,影剧院,风景区医院,商场)按设置地点分:路内,路外。
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重点资料.doc
第一章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国道一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国家干线的公路, 简称国道省道一在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质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省级干线公路,简称省道县道一具有全县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并经确定为县级的公路。
乡道一主要为乡村生产、生活服务并经过确定为乡级公路。
另外,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表1),公路分级P5P6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 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主干路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次干路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支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城市道路中各类道路的规划指标应符合表2、表3的规定。
P13车辆的停放方式:停车场车辆停放方式按汽车纵轴线与通道的夹角关系分,有平行式、垂直式、斜列式三中。
汽车运动时需要不断克服运动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这些阻力包括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和惯性阻力。
第二章P31交通调查方法可以现场观测、访问和印发调查表格等多种方式进行。
四个步骤:一、选定观测点二、确定观测日期和时间三、统计表格的设计四、绘制统计分析图表由于交通量时刻在变化着,对不同计量的时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一般取某一时段内的平均值作为该时间段的代表交通量。
平均交通量=(1/n) Ei=l到n Qifpcu/单位时间)车流量Q=Kj(V-(V平方/Vf))第三章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3.1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内容道路线形指道路路幅中心线(乂称中线)的立体形状,道路平面线形指中线在平面上的投影形状。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doc
1、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
2、公交优先的确切含义。
3、城市郊区道路交通分析按交通性质分为哪三类,如何组织?4、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5、城市交通的含义。
6、交通影响分析。
7、城市道路具有哪些功能?8、居民流动在时间上分布特点有哪些?9、铁路客运站位置选择。
10、水网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和改造应考虑哪些问题?11、什么是铁路车站中的中间站、区段站?12、在设计交叉口时,增加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方法有哪些?可图示。
13、城市南北主干路和东西主干路相交,东西路直行车流量很大,于是将东西直行路下穿,并不再采取其他措施。
问交叉口是否还有冲突点,为什么,图示冲突点?提出2个改造措施。
14、什么是BRT?15、分析城市干道网基本类型中的方格路网、优缺点及使用该路网时注意的事项。
16、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设计原则?17、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
18、铁路客运站在城市中的布置和数量。
(按不同的城市规模分析)19、山区城市道路网规划应符合的规定有哪些?20、铁路设备的布置原则有哪些?21、城市道路等级结构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22、为什么提倡公交优先?23、公交中途站规划原则有哪些?24、图为某城市新区主干路AB与次干路CD交叉口规划平面图.规划主干路AB的横断面为双向6条机动车道三块板布置,次干路CD的横断面为双向4条机动车道一块板布置。
交叉口设置了5个公交停靠站,其中2、3、5号站为直行、右转公交站,1、4号站为左转公交站,停靠站距交叉口距离如图所示。
试指出该交叉口规划平面布置存在的问题。
1、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的城市道路,为()。
A 快速路B 主干路C 次干路D 支路2、在城市规划估算停车用地时,其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m2计算。
A 0.6~0.8B 0.7~0.9C 0.8~1.0D 1.0~1.23、当地形困难或条件受限制的时候,我们采用(),并设置最大超高。
A 极限最小半径B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C 一般最小半径D 不设超高容许的最小半径4、道路纵断面线形反映路线竖向的()A 走向B 高程C 高差D 纵坡大小5、路拱的形式包括()A 直线形B 折线形C抛物线形 D 直线抛物线形6、桥梁按结构受力可分为( )基本体系:A 梁式体系B 拱式体系C 刚架桥D 缆索承重桥7、城市道路按其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一般分为()。
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学习重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学习重点
1、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2、城市道路的分级,及红线宽度的要求
3、路幅宽度、或道路红线的定义
4、道路断面的形式
本章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综合分析城市道路网的能力,最好结合案例分析解读对外交通,城市内部交通,静态交通,及交通设施的要求,道路网密度要求等。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学习重点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城市给水规划、排水规划、供电规划及管线综合规划,其他几项作为了解内容(燃气、供热、通信、防灾、环卫等)。
城市给水:管网的布置形式;城市给水系统的分类
城市排水:排水制度的分类;污水处理厂的用地选择要求(考试重点)
城市供电:高压走廊的用地要求
管线综合:综合布置地下管线的避让原则;或者图示简易共同沟(结合道路和各种管线的断面形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学习资料
2018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复习资料1、交通的定义: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
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
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
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
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薄。
硬路肩最小宽度见书(P105)13、边沟:城市道路除利用路缘侧平石上的雨水井排除路面雨水外,在郊区道路或山区居住区内的道路常用边沟排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
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
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c 铰链车:包括铰链式公共汽车、电车、拖车和半拖挂式载重汽车等。
机动车的特征:a 阻力: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惯性阻力b 爬坡能力:与道路的坡度设置有关,纵坡大小、长度c 通过性:最高车速、加速时间d 制动性:与车速、车重、汽车性能有关e 稳定性:行驶稳定性、平顺性、操作稳定性汽车在城市道路上的形式特征:交叉口的通过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路网的通畅程度,早道路交通中,交叉口往往是交通的瓶颈。
连续流:一般出现在无平面交叉口的城市道路上。
车辆在道路上的分布是随机的、离散的。
受车流密度的制约,决定其服务水平间断流:一般出现在平面交叉口的城市道路上。
在两个方向车流量都很大的情况下,交叉口通过信号灯管理交通,道路网上各个流向的车流被切成一段段、间断式的行驶。
绿波交通:最理想的是纵横两个方向的车流错时通过交叉口,这时道路上的车流大都能在绿灯中通过,而不必等待。
(4)路:道路是容纳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包括路段和交叉口两个部分。
城市道路各路段和各交叉口的规划交通量必须考虑该路段和交叉口的同行能力(容量),并与之相适应,一般都应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
本章重点回顾:道路交通概念: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交通的要素:需求、供给、管理交通流特征:机动车流;自行车流;人流二、历史发展工业革命后与城市道路交通相关的理论发展1、背景:快速城市化引起住房短缺、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严重匮乏、环境恶化、传染病流行2、思潮:1)田园城市:实质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成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
中心为公园和公共建筑、环行林荫大道。
2)工业城市:初步的功能分区的思想工业革命、交通机动化、功能分区;复合走向分离:近代3)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提高中心密度、改善交通、提供充分的绿地中部为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
外围60万人口居住的板式住宅。
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
交通: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又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
实践:伏埃森规划4)邻里单位:居住区规划理论,以“邻里单位”为细胞组织居住区,解决机动车交通对居民(特别是小学生)的干扰5)有机疏散理论:将城市分界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单元,并用绿化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6)新城:只能健全的城市,是城镇体系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以人为本、社区理论、新城市主义;向社会空间的回归:现代7)TOD模式: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特点:a、紧凑布局、混合使用的用地形态b、临近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服务设施c、有利于提高公共交通使用率的土地开发d、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提供良好的环境e、公共设施及公共空间临近公交站点f、公交站点成为本地区的枢纽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城市道路的基本功能1)概念: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移动的平台,城市道路空间是城市基本空间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2)功能:交通功能:是连接城市各个组成部分的主要通道骨架功能:是生产、生活的动脉,是组织城市布局的骨架空间功能:是安排绿化、市政管线布置的主要空间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1)满足组织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划分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用地的分界线联系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用地的通道有利于组织城市的景观,形成城市的“景观骨架”2)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道路绿化;主导风向;风道:废气、寒风;加置音障:噪音尾气;对景借景;传统街区3)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城市道路应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的规划为管线的敷设留有足够的空间道路系统规划还应与城市人防共层规划密切配合3、城市道路系统形态的类型、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城市道路系统的结构形式(轮廓或几何图形)都是各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城市交通运输以及其他各种要求而逐步形成的。
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城市。
用方格网道路划分的街坊形状整齐,有利于建筑的布置。
由于平行方向有多条道路,交通分散,灵活性大,但对角线方向的交通联系不便。
完全方格网的大城市,如果不配合交通管制,容易形成不必要的穿越中心区的交通。
一些大城市的旧城区历史上形成的路幅狭窄,间隔均匀,密度较大的方格网,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交通要求,可以组织单项交通解决交通拥挤问题。
为了结局对角线方向交通的不便,还有棋盘加对角线的形式。
此种形式虽能消除棋盘式对角线间的交通不便,且恩给你增长临街建筑的长度,但形成了许多三角形的解放,不便于建筑布置;增加了许多复杂的交叉口,不利于交通组织。
因此,一般很少采用,有事也结合其他形式,喜爱城市个别地区的小范围内采用。
优点:街坊方整、交通组织简单方便,不会形成复杂的交叉口,道路定线比较方便缺点:道路非直线性系数较大,一般为1.27-1.41;对角线方向交通不便适用条件:地形平坦的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局部地区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的放射性干道有利于市中心同外围市区和郊区的联系,环形干道又有利于中心城区外的郊区的相互联系,在功能上有一定的优势。
放射形干道又容易把外围的交通迅速引入市中心地区,引起交通在市中心地区过分的集中,同时会出现许多不规则的街坊,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道路系统。
环形干道也容易引起城市沿环道发展,促进城市呈同心圆式不断向外扩张。
优点:中心区和各区以及市区和郊区之间联系直捷方便。
非直线性系数平均值最小,一般在1.10左右缺点:造成市中心交通压力过重,机动性较棋盘式差,容易造成许多不规则的街坊适用条件:一般认为对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组织交通上比较适宜,国外的大城市多采用这种形式。
3)自由式道路系统自由式道路常是由于地形变化较大。
道路结合自然地形呈不规则状布置形成的。
这种路网无固定的格式,变化丰富,非直线系数较大。
如果综合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建筑的布置道路工程及创造城市景观等因素精心规划,不但可以求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和人车分流效果,而且可以活泼丰富的景观效果。
我国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城市也常常采用自由式的道路系统,道路沿山麓或河岸布置,如青岛、重庆等城市。
优点:能充分的结合自然地形,建设经济,形式生动活泼缺点:非直线性系数大,不规则的街坊多,影响建筑的布置和用地分散适用条件:自然地形条件复杂的地区和小城市4)混合式道路系统4、道路横断面的几种形式及其适用范围1)一块板道路横断面(单幅路):不用分隔带划分车行道的道路横断面单幅路的车行道可以用作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以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次干道及一般道路。
适用范围:单幅路在机动车交通量较小、自行车交通量较大,或机动车交通量较大、自行车交通量较小,或两种车流交通量都不大的状况下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两块板道路横断面(两幅路):用分隔带划分车行道为两部分的道路横断面两幅路通常是利用中央分隔带(可不止成低矮绿化),将车行道分成两部分适用范围:a、解决对向机动车流相互干扰的问题。
当车速高于50km时,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
两幅路主要用于纯机动车行驶的车速高、交通量大的交通性干道,包括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b、形成景观绿化环境c、地形起伏大的地段。
将两个方向的车行道布置在不同的平面上,形成有高差的中央分隔带,可以减少土方量和道路造价。
3)三块板道路横断面(三幅路):用分隔带将车行道划分为三部分的道路横断面三幅路通常是利用两条分隔带将机动车流和自行车流分开,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到行驶,可以提高机动车和自行车的行驶速度,保障交通安全。
同时,三幅路可以在分割带上布置多层次的绿化,从景观上取得较好的美化城市的效果。
适用范围: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十分大而又有一定的车速和车流畅通要求,自行车交通量又较大的生活性干道或交通性客运干道4)四块板道路横断面(四幅路):用分隔带将车行道划分为四部分的道路横断面在三幅路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中央分隔带,形成四幅路横断面,解决对向机动车相互干扰的问题。
四幅路占地和投资都很大,在规划中谨慎采用。
适用范围:在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人流都较大的主干路上尤其优越性。
有景观要求、特殊要求的路段也可以适用5、大型公共建筑选址与场地交通组织1)注意要点公共建筑所带来的交通量增加是否与规划的道路系统交通分布相协调大型公共建筑物与城市道路的交通联系方式建筑物的出入口尽可能布置在汇集性道路上或次干路上,如果必须在主干道上开口,则应使出入口与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保持相当的距离,出入口与交叉口的停止线不得小于80m选址影响评价报告2)大型公建交通空间(1)临近建筑交通构成为建筑本身服务的后勤交通后勤货运交通;工作人员的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少量的客运机动车交通外部客运交通大量的公共交通;专用客车和出租车交通;大量的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2)临近建筑交通空间构成内部客货运交通空间货物通道;装卸空间;内部停车空间;后勤出入口外部客运交通空间与城市道路联系的客运通道;汽车集散和停放空间;人口集散空间;自行车停放空间;辅助绿化空间四、城市公共交通规划1、城市公共交通的分类1)常规公共交通(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2)轨道交通(地铁、轻轨、有轨电车)——速度快、载客量大、对道路上的交通干扰少轨道交通应成为大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带动沿线用地开发a、有轨电车——中运量从加密公交线网的角度来看:现代有轨电车可以对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形成补充,提高公交线路的可达性从承担客流的角度来看:现代有轨电车可以与常规公交形成竞争关系,特带部分常规公交,提高服务水平从服务于大容量轨道交通角度来看:现代有轨电车和常规公交形成合作关系,为大容量轨道交通接驳客流b、轻轨——中运量c、市郊铁路、地铁——大运量3)出租汽车交通——灵活、速度快4)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BRT)目的:提高准时率;提高运营车速;减少交通阻塞不同城市规模主要公交模式:200万人以上——大、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公共汽车、电车100 -200万人——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公共汽车、电车50-100万人——轻轨、快速公交、公共汽车、电车50万人以下——公共汽车2、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系统的类型1)主干线与驳运线相结合的网络在带状发展的组合型城市,可能需要设施快速公共汽车(或轻轨)线路,以加强各分散城区之间的联系2)中央放射形网络中小城市所设的公共交通线路只起联系城市中心、对外交通枢纽、工业中心、体育游憩设施和乡村的辅助作用3)环状放射形网络对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应形成以快速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公共交通骨干的公共交通线网快速轨道交通承担组团间、组团与市中心以及联系市一级大型人流集散点(体育场、市级公园)的客运公共汽车分为两类:a、凉席相邻组团及市一级大型人流集散点的市级公共汽车网,解决快速轨道交通所不能解决的横向交通联系b、以组团中心的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形成客运换乘枢纽),联系次一级(组团级)的人流集散点的组团内地方公共汽车网,主要解决组团内的客运与轨道交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