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思想家
春秋战国与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
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 师表”,成为最负盛名 的伟大的教育家。
孟子说:「孔子 作《春秋》而 乱臣贼子惧。」
「述而不作」
“亚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 289年),名轲,字子舆,战 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 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 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 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 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 被称为“亚圣”
认为世间万物都遵循统一的规律——“道”
主张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反 对过多干涉社会的自然运行。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 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 而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被道家、道教尊奉为始祖。
道家要求人们顺应自然,顺 应客观规律。这一点对人类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对于个 人的发展和保持平衡的心态 来说,非常值得借鉴。
孟子的思想
一、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 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 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 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 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他认为“仁、义、礼、智” 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 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 界所取得的。
二、道德与政治思想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
的核心思想。仁,就是“人 心”。孟子所说的“仁义”, 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 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 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 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韩非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以法治国”,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
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 器。
最近召开的十八大四中全会,重点强调 了“依法治国”
3中国教育史—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
2
2
深造自得:独立思考
盈科而进:循序渐进
教亦多术:因材施教
专心致志
2
•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含义
• 有高尚气节:不向权势低头,只向真理低头
标准 • 有崇高精神境界
• 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方法
3
荀况字卿,又叫孙卿,世称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 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 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 乐”“节葬”“节用”等观点。精于制造车、械等,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 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农与工肆之 人代表; 上说下教
• 性相近,习相远
对个人 • 意义?
想一想 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局限性体现在哪里?
1
1.德才兼备的君子
2.学而优则仕
(1)学习:通向做官的途径 (2)教育的政治目的:培养官员 (3)做官条件:达到“优”
1
偏重社会人事 偏重文事
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1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行并重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
理论基础——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 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故染不可不慎也”
肯定教育和环境作用
教育作用
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 助的“兼爱”社会
4
博乎道术 辩乎言行 厚乎德行
知识技能 思维论辩
道德
4
文史教育 政治和道德教育 科学和技术教育 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春秋战国后中国杰出的思想家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 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 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 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 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 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两宋时 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 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 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 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 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
王守仁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 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 (今余姚市)人,因曾筑室 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 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 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 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 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 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 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学 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 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 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王守仁(1472—1528) 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 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 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 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 孔、孟、朱、王。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 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 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 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 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 心中去寻找“理”,认为 “理”全在人“心”,“理” 化生宇宙天地万物,故人心 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 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 “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 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 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王守仁留有三本传世之作 《传习录》、《阳明全书》 三十八卷、《大学问》。 《大学问》被认为是王阳明 最重要的哲学著作。阳明学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课件1
课堂小结
春秋时期 著名 思想家
简介
思想
地位
老子
老聃,李耳,春 秋楚国人,代表 作《道德经》
“道”;朴素 第一个创立了 的辩证法;小 自己学说体系 国寡民 的思想家
孔子
孙子
“仁”“礼”“ 名丘字仲尼,德”;创办私学; 伟大的思想家、 春秋鲁国人 因材施教;编订 教育家,创立
孙武,春秋末 期齐国人,著 有《孙子兵法》
“仁”
“仁者,爱人”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礼”
“德”
“以德治国”
想一想
孔子周游列国14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 学说,但没有一个人愿意重用他。你知道为什么吗?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1)、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 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学”对教育的 垄断。
朴素的辩证因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一切事物是由彼此对立而又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德道经》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
阅读书上50页的小字内容,思考:老子的 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会产生这 样的思想? • 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B
A
3.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在《论语》乡党篇中有这样一句,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体现了孔子的 ( ) A.“仁”的思想 B.“君轻”的思想 C.“无为”主张 D.“兼爱” 主张
A
4 北京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孔子: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善。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作品:《韩非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春秋战国最著名的就是这四个:儒墨道法还有一些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和代表作品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
一、孔子《论语》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
《论语》是孔子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辑而来的著作。
这部著作共包括20篇,收录了孔子及其门徒们的言行,内容包括政治、伦理、教育、礼仪等方面。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道德和人性的重要性,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这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老子《道德经》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道德经》是一部诠释道家思想的著作。
这部著作共分为81章,内容涵盖了道家思想的各个方面。
老子认为,宇宙之间有一个无为而治的大道,人们应当追求自然、简单、虚无、平和的生活态度。
他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三、孟子《孟子》孟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孟家思想。
《孟子》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孟子》是一部关于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著作。
这部著作共包括7篇,主要是通过对古代帝王的分析,探讨了如何治理国家和人民。
孟子强调,天下为公,人民应当得到善治,国家应当保证平等、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
他还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因此政府应当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四、韩非子《韩非子》韩非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被称为法家思想。
《韩非子》是韩非子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韩非子》是一部关于政治哲学和法律制度的著作。
这部著作共分为55篇,主要阐述了如何建立有效的政府和法律制度。
韩非子认为,政府应当采用严厉的惩罚和奖励制度,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与学派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与学派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哲学迅速发展的时期,众多思想家和学派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本文将介绍春秋时期的几位重要思想家和他们的学说,以及他们对后世的影响。
1. 孔子与儒家学派孔子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成就被称为儒家学说。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礼制教化和君主政治,认为通过完善人的品德和社会伦理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倡导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际关系的和睦。
2. 孟子与孟子学派孟子是孔子的弟子,他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并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孟子学派。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人的主动性和努力,提出了“天命”,认为人应该与天地万物相和谐共存。
他也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义务,认为君主应当以德治国,追求民众的福祉。
3. 荀子与荀子学派荀子是春秋时期的另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学说被称为荀子学派。
荀子的主要观点是人性本恶,认为人天生自私自利,需要通过教化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他强调君主的权威和力量,提倡依靠法律和刑罚来维持社会秩序。
4. 墨子与墨家学派墨子是春秋时期一个与儒、道两家思想形成鲜明对立的学派,被称为墨家学派。
墨子学派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兵戎相见和仇恨,认为社会应该追求和平与公正。
墨子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尤其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和道德伦理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5. 阴阳家与五行学说阴阳家是春秋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派,主张宇宙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相互转化的力量。
五行学说是阴阳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宇宙万物都可以归纳为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
阴阳家的学说对后世的哲学、医学和农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道家与老庄学派道家是春秋时期一个独特的思想流派,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然、无欲无求的境界。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倡导人们抛弃功利主义和道德规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道家的思想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修身养性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幼年生活贫困。
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
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
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
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
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
伦理思想上宣传“仁”。
“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
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
重视因材施教。
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2.老子: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他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做“道”,认为它是超越时空静止不动的实体,是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总根源。
他在观察社会和自然变化时,又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之中,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政治上他主张“无为”,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回到“小国寡民”的幻境之中。
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
”(《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
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春秋的思想家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幼年生活贫困。
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
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
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
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
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
伦理思想上宣传“仁”。
“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
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
重视因材施教。
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2.2.老子: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他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做“道”,认为它是超越时空静止不动的实体,是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总根源。
他在观察社会和自然变化时,又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之中,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政治上他主张“无为”,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回到“小国寡民”的幻境之中。
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
”(《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
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治” 战国 主张“兼爱”、“非
《墨子》
战国 主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 《韩非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子》
春秋 晚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 兵法》
“武圣”
思想主张:主张改革,
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 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的封建国家
著作:《韩非子》
兵家学派创始人
生平:孙子(生卒年不详)
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 齐国人。春秋末期著名军 事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 奠基人 。
思想主张: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著作:《孙子兵法》
学派
儒 家
代表 孔子 孟子
2、是对社会问题进行理论学术研究与交流。
3、是施教授徒,传播文化的结果。
墨家学派创始人
生平:墨子(公元前
468~公元前376年)名 翟,战国时鲁国人。墨 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 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军事家。
思想主张:提出“兼爱”
“非攻”等观点。
著作:《墨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生平:孟子(约公元前
思想主张:“制天命而
用之”,按自然规律办事。
著作:《荀子》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生平:庄子(约公元前
369年~公元前286年)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 期的宋国人。战国时期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思想主张:要顺其自然,
“无பைடு நூலகம்而治”
著作:《庄子》
法家学派创始人
生平:韩非(约公元前
280~公元前233),战国 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创 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 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
春秋时期主要思想家
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主要思想有“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和”等,是我国兴办私学的第一人,被先贤们尊称为“圣人”。
2.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并被尊称为“亚圣”,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提出了“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善论”等。
3.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也是儒家的一位重要思想家。
提出“知天命而用之”“性恶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灭”等。
4.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追求“清净无为”的出世思想。
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5.孟子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有代表作《逍遥游》。
6.墨子墨子,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提出“兼爱、非攻、尚贤”的重要思想。
是春秋战国时期唯一一位平民思想家。
儒家三圣--孔子(至圣)、孟子(亚圣)、荀子(后圣)
儒家三圣--孔子(至圣)、孟子(亚圣)、荀子(后圣)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
◆孔子
孔子行教像(香港)
位于纽约的孔子像
◆孙子
春秋末期齐国人。中国著名的军事家、 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被誉为 “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 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 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 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被 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 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孔子
周游列国
孔子曾经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主张,但孔子的观念在当时是难以践行的,因 而在各国都受到冷遇。一次孔子被围困在半道,所带粮食吃完,断粮7日, 差点饿死。有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独自呆在路旁发呆,学生子贡问人。有 说路边有个老头子“累若丧家之狗” 。
◆孔子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教育家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打破 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孔子在教学中,善于进行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 重视发挥学生的特长。
◆孔子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于今山东 省曲阜市。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 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
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 颜渊》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卫灵公》
思想家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 道(导)之以德,齐(约束)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为政》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和人民 互相尊重体贴,天下安定。 孔子的思想理念被继承下来,后来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绵延长 达2千年之久,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治大国若烹小鲜
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
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1、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老子太清宫镇)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约与孟子同时。
2、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曾任漆园吏。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3、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
孔子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4、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5、战国著名思想家、战略家: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今山东滕州)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前479年—前381年以内。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家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家评价秦始皇(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积极作用:(1)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作用:秦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2)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积极措施:①政治上:他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作用: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
作用: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文化上:统一文字。
作用:对我国以后文化发展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④军事上:北防匈奴,修长城: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
开发南疆,筑灵渠: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兴修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
作用: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后世产生积极深远影响。
消极作用:他又是实行残暴统治的封建皇帝。
(1)滥用民力,繁重的徭役。
为自己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修长城、修驰道等。
迫使成千上万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秦朝赋税沉重,农民要将收获的2/3上缴国家;(3)制定严刑峻法。
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4)焚书坑儒。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秦始皇没有能处理好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实行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总体评价: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评价汉武帝政治:(1)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推恩令)。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搜狗百科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搜狗百科儒家儒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
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
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
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孔子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
代表人物介绍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
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主张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他的著作《论语》以及“六艺”中的曲艺对东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1)尊重家伦、尊师重道,崇尚忠义;(2)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反对“权力统治”,主张以善治的原则执政;(4)推崇“五德”,认为“礼法”是和谐社会的基石;(5)强调德与仁,主张“仁者无敌”。
2)老子:老子(公元前6世纪左右-公元前476年)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影响战国至今,他的主张有:(1)崇尚自然,强调自然的至高无上;(2)除了“言”以外,任何事物都必须回归自然;(3)反对“私利”,主张“忍辱负重”;(4)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依靠武力而统治。
3)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中一位杰出学者,他的著作《孟子》影响了后世,他的主张有:(1)强调改革服从以和平方式达到个人目的;(2)提倡“德行”,主张“以仁政天下”;(3)反对“暴政”,主张以“爱”抚他人;(4)反对贪婪,主张先自律而后从事道义行为;(5)提倡“有利于众人的教育”。
4)思科:思科(公元前540年-公元前468年)是古希腊思想家雅典学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也是古希腊文化的创始人,他主张有:(1)尊重“自然”,崇尚“理性”;(2)强调“善”而反对“恶”,主张“智慧之路”;(3)主张爱和理性互动,鼓励“自由”和“创新”;(4)提倡“公正”、“正直”和“诚实”,以建立和谐的社会。
5)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他的思想以《庄子》、《论语》为主,他的主张有:(1)强调“谋”和“思”,主张“形而上学”;(2)轻视物质,反对权力与金钱统治;(3)重视“内心”,推崇“智”与“德”;(4)反对外在的声誉,反对“位望”与“利害”;(5)提倡“弱者智慧”,发扬“仁爱”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幼年生活贫困。
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
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
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
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
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
伦理思想上宣传“仁”。
“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
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
重视因材施教。
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2.老子: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他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做“道”,认为它是超越时空静止不动的实体,是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总根源。
他在观察社会和自然变化时,又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之中,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政治上他主张“无为”,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回到“小国寡民”的幻境之中。
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
”(《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
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
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4.孙子: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
孙武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庐,得到重用,任为将军,帮助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史记·孙吴列传》),由孙武草创,后经其门弟子整理而成的《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
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些一般规律。
十分强调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它强调战术的灵活性,提出“兵无常势”,“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贯穿于全书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