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
百家争鸣各家代表人物有哪些
百家争鸣各家代表人物有哪些“百家争鸣”是历史上有名的事件之一,那你知道“百家争鸣”的百家具体是指哪百家。
小编就和大家分享百家争鸣各家代表人物,来欣赏一下吧。
百家争鸣各家代表人物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
作品:《道德经》、《庄子》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作品:《韩非子》、《商君书》、《管子》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
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7.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经》9.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作品:《吕氏春秋》10.农家,代表人物:许行11.小说家,代表人物:虞初。
作品:《虞初周说》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汉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正是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汉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故事介绍
[键入文字]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故事介绍百家争鸣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治国的方略不同,诱发的思想文化冲突。
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介绍如下: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伦理观∶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1。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
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
3、墨家,代表人物:墨翟。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生死皆逍遥
庄子继承老子“道”的思想 得道的方法为提高修养,提高修养则要通过“逍遥” 的生活方式。 逍遥: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态度,过 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比如: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又一著 名思想家,思想体系庞杂,被视 为异端。但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 的影响。 1)提出“明天人之分”和“制天 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人可 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界。 2)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生 来就是恶的,但可以凭借后天教 育由恶变善。 3)主张治国应当是儒法并用,以 王道为主,霸道为辅。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为政以德”
继承、发展
“仁政”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1、主张尊王贱霸,实行王道。 王道和霸道: 王道——以德服人 “以德行仁者王”。 霸道——以力服人
2、认为实行君为轻”
民意等同于天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有“四端”。
秦始皇佩服
的“韩非子”
九合诸侯 一臣天下 五霸之学 治国之法
利 措 施 。 赏集治大励击积的实社说法族心韩 《 罚权,力耕商极恶 会的制, 国 分的建加战工发劣无“核国法他是作 韩 明封立强,之展风战无心”家抨韩者 非 是建一思另民生气之耕 ,重击非韩 国国个想一。产。危之他是要了思非 子 而劳抨韩人躺想, 富家统文方他,主 有而击非物是学战 》 兵,一化面一排张 贵有了思,社说国 强还的专又方斥让 之富当想“会的末 的认君制要面和百 有为主统求鼓打姓尊之时学以贵核期 ” , .
3、影响: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法结合,外儒内法,成 为古代统治的思想基础。
百家争鸣各家观点是什么
百家争鸣各家观点是什么百家争鸣各家观点主张百家争鸣中儒家的观点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
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
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被后人称为"六经"。
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
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
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
但是,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荀子的这种主张,被称为"性恶论"。
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 现出的不同学派及各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主要有儒家、道家、 法家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代表各阶 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者思想家,都 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 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二、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孟子(战国)
思想主张: • 仁政(思想核心) •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 性善论 • 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影响: • 《孟子》被当做经典。孟子被尊为“亚圣”。
二、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3、荀子(战国) (唯物主义者)
主要思想: • 天行有常(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制天命而用之(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性恶论(后天教育)
评价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含义是什么?如何 认识它的影响? • 含义:所谓“无为”是指不忘为,不胡作非 为、为所欲为,如此方能真正取得“无不为 ”的效果。 • 影响:这种思想强调人的作为要符合规律, 顺因自然,在历史上对约束统治者的暴政、 回复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今天建设 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也有借鉴作用;但老子 主张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是一 种历史的倒退。
二、流派——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
主要思想:
① ② 哲学: “道”是万物本源 “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辩证法思想,只要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政治: “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向往“小国寡民”,愚民政策
评价
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 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思想:
政治:仁、礼、为政以德 哲学: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治国的方略不同,诱发的思想文化冲突。
下面是有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欢迎参阅。
百家争鸣代表人物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伦理观: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
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论语》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孔子,名丘,字仲尼。
据史记所说,他生於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百家争鸣发生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
百家争鸣法师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年) 战国( 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 年)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背景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对于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有自已的见解和主张。
百家争鸣的主体:战国时期,官府文化教育的局面打破了,属于知识分子阶层的“士”大量出现,由于出身、政治见解和思想方法的不同,他们分别依附于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充当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代言人,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
百家争鸣的社会基础: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政治上不统一,就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各国的国君及贵族、官僚为壮大自己的势力,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
士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合则留,不合则去”,有相对而言的自由,受政府干涉较少,使得各学派有发展的机会,有发表自己主张的场所。
百家争鸣发启于春秋末年,兴盛于战国。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首先,社会大变革带来思想大解放。
其次,王室的衰微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再次,社会交往的频繁、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
最后,讲学风气的盛行,私学的兴起,使文化典籍广为传播,各种学说广为流传,形成了争鸣氛围。
意义: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和保护新兴地主的中央集权制度,有积极意义。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变动时期。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运动打破了传统的生活和观念。
过去的一切怎么看?需要人们回答。
现在应该怎样生活?需要人们创造。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仁)和
道德准则(礼)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辩证法)
法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力” ④“节用”、“节葬”
⑤“尚贤” 墨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有等级差别的爱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无等级差别的爱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五:春秋战国,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 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 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耕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 经济: 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 私有制确立。 政治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活泼。 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1.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法不阿贵,以法治国 2.下列古迹与孔子办教育有关的是() A.曲阜孔庙杏坛 B.白鹿洞书院 C.文渊阁 D.天坛
百家争鸣
孔子思想体系的பைடு நூலகம்心——
它强调调和矛盾。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 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 和睦相处。
•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 “不学礼,无以立。” •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i),勇 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 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守 株 待 兔
法家的共同点:
奖励耕战,实行严刑峻法,建立中央集权, 实行社会改革。
对法家思想的评价: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 ,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 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 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法家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 国家,“以刑去刑”。但迷信法律的作用容易导致 暴政,不利于社会长治久安。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 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 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辨证法思想:事物是 矛盾对立的,但可以 互相转化;守静可以 以弱胜强。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弱者道之用”
领域
主要内容
思想 学说
哲学思 想 政治主 张
1."道"是万物的本源 2.朴素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思想评价
庄子: “道”是最高准则;提出“齐物论”
22
老子的思想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 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仁”和“礼”,实行“德治”; “敬鬼神而远之”(民本)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 发展 言论被总结为《论语》,开 创了儒家学派;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治” 战国 主张“兼爱”、“非
《墨子》
战国 主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 《韩非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子》
春秋 晚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 兵法》
“武圣”
思想主张:主张改革,
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 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的封建国家
著作:《韩非子》
兵家学派创始人
生平:孙子(生卒年不详)
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 齐国人。春秋末期著名军 事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 奠基人 。
思想主张: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著作:《孙子兵法》
学派
儒 家
代表 孔子 孟子
2、是对社会问题进行理论学术研究与交流。
3、是施教授徒,传播文化的结果。
墨家学派创始人
生平:墨子(公元前
468~公元前376年)名 翟,战国时鲁国人。墨 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 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军事家。
思想主张:提出“兼爱”
“非攻”等观点。
著作:《墨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生平:孟子(约公元前
思想主张:“制天命而
用之”,按自然规律办事。
著作:《荀子》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生平:庄子(约公元前
369年~公元前286年)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 期的宋国人。战国时期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思想主张:要顺其自然,
“无பைடு நூலகம்而治”
著作:《庄子》
法家学派创始人
生平:韩非(约公元前
280~公元前233),战国 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创 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 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繁荣的时代,被称为“百家争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种不同的学派和思想流派相互交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这种局势下,人们开始思考人类存在和社会问题,各种思想流派应运而生。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派。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政治治理。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人的修养和品德,提倡“仁爱”和“中庸之道”。
他认为,只有通过人伦道德的教化和政治的治理,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道家思想则强调追求自然和谐与个人修炼。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他反对权力和权威,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过度干预会破坏自然的平衡。
墨家思想则强调公平正义和社会利益。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兼爱”和“非攻”。
他认为,人们应该摒弃私利,追求公平和正义,通过“兼爱”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通过非攻来解决争端。
法家思想则强调法律和政治手段。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法律和政治手段来约束人的行为,才能实现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主张“法治”,反对“德治”,认为法律的力量比道德更有效。
兵家思想则强调战争和军事技术。
孙子是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战止战”,认为通过战争来解决争端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他强调战争策略和军事技术的重要性,对后世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以上几个学派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学派和思想流派,如纵横家、名家、杂家等。
这些学派和思想流派各有特点,相互交锋,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时期,不仅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后世的思想家和学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这些思想家们的思想观点和思考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概括为“九流十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以上的称为“十家”由于小说家在当时被认为不入流,故以上十家中除掉小说家的称为“九流”。
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列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商鞅,李斯,申不害名家:惠施,公孙龙(名家研究逻辑学,名学即逻辑学)阴阳家:邹衍(这个好像是研究风水什么的,呵呵)纵横家:苏秦,张仪农家:许行杂家:(融合众长,思想驳杂,代表人物不明显)但有《吕氏春秋》一书,相传为吕不韦所编,可以算杂家的代表作小说家:没有著作传世,代表人物不甚清楚。
汉书艺文志里有提到过宋荣子。
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百家争鸣
儒家2号人物: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孟子· 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上》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墨家: 兼爱非攻
古为今用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 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 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 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 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 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 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 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 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
政令.思想.言行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知识· 梳理
学派 代表人物 历史时代 主要思想
“仁”和“礼”;提出“德政”; 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提出“德政”;主张“民贵君轻”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是核心和根本;辩证法思想;小国 寡民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墨 家、法家、兵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 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是指当时社会 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阴阳五行学说
名家
邓析、惠施、公孙龙 《公孙龙子》
”合同异“、”离坚 白“
纵横家
苏秦、张仪、鲁仲连 《鬼谷子》、《战国 “合纵“、”连横“ 策》
杂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
集合众说,兼收并蓄
兵家
孙武、孙膑
《孙子兵法》、《孙 “知己知彼,百战百 膑兵法》 胜”等军事思想
思考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当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谢谢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的概念 • 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概念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 学派的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不同, 而出现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 争芳斗艳的局面。 • “百家争鸣”反应了当时社会激烈 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 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斗 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 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孟子、荀 子
《诗》、《书》、《礼》、 《易》、《春秋》、《孟 子》、《荀子》
孔子:仁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为 善 荀子:唯物思想,性恶论
墨家 道家
墨子 老子、庄子
《墨子》 《道德经》、《庄子》
兼爱,非攻,尚贤 唯心哲学,无为而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8课《百家争鸣》
老子名片
老子
姓李名耳,楚国人,
春秋晚期道家学派
创始人,主张“一
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道德经》对立的双能够相互
老子 书影
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阅读教材第48—49页,完成下面表格
代表 时期 学派
主张
墨子 战国 墨家 兼爱,非攻
孟子 战国 儒家 春秋无义战;仁政治国;
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儒家 孔子 春秋 《论语 仁;为政以德;因材施教;
晚期 》
温故而知新。
道家 老子 春秋 《道德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队里 晚期 经》 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兵家 孙武 春秋 《孙子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 晚期 兵法》
政治主张: “仁政” “爱人” “为政以德”
第一,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第二,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学
教育成就 生思考的教学方法;
第三,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第四,向弟子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
文化成就: 整理古籍 《诗经》、《尚书》
编《春秋》
言论记录在《论语》
曲
阜 三
孔
孔
庙
孔
孔林Leabharlann 府孔子: 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孙武名片
孙膑名片
兵圣 孙武
兵家 孙膑
春秋晚期
杰出的军
事家,兵
家创始人
孙武
著有《孙 子兵法》
继承发展了 孙武的军事思 想, 反对空谈 孙武 仁义,提出
孙膑 “战胜而强立,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习题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
(1)历史地位:战国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主要思想主张。
A.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①________说。
要求统治者以②________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伦理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③________”,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代表。
(2)主要主张。
A.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④____________”的唯物论观点。
B.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C.政治思想: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同时他对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⑤________。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⑥________具有深远的影响。
答案:①仁政②仁爱之心③亚圣④制天命而用之⑤礼法并施⑥哲学♨温馨提示民本思想儒家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实质上是一种加强统治的策略。
(孟子的“仁政”、荀子的“君舟民水”)它与当前我国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着根本的不同。
【应用提升】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B)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解析:题中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主张“①________”、“非攻”。
“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非攻”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同步学习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同步学习导学案学习目标:知道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及其历史贡献;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重难点;百家争鸣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课本导学:一、老子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晚期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
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2、老子的思想主张:1)《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以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3)《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老子的经典名言: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孔子与儒家学说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治国的方略不同,诱发的思想文化冲突。
下面是有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欢迎参阅。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百家争鸣代表人物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伦理观∶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
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
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代表作:《论语》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孔子,名丘,字仲尼。
据史记所说,他生於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
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
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2、孟子代表作:《孟子》思想: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
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
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
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
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
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3、荀子代表作:《荀子》思想:提出“治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关於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
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
他的思想记载於《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
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
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百家争鸣代表人物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
作品:《道德经》、《庄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道亦是循环不息。
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
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於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
以下是道家的观念∶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
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
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代表人物: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代表作:《道德经》思想:认为宇宙万物本源是“道”,提出朴素的“辨证论”老子,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一说生於公元前604年,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谥聃。
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
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
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道家的理论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
对於存活於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
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庄子代表作:《庄子》思想:“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生卒於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
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
遂终身不复仕,隐居於抱犊山中。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著有《庄子》一书,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百家争鸣代表人物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
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
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於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透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
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
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
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墨家讲求刻苦、节俭,「兼爱」比「仁爱」更难遵从,又因记载较少,所以日后发展不大。
代表人物:墨子代表作:《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墨子,姓墨名翟,生卒於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
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
他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於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於《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於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宣扬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
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
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
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
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於楚、越。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
还擅於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
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墨子的事迹,分别见於《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於》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