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颈椎病分级诊疗指南(2019年版)

合集下载

颈椎病鉴别诊断

颈椎病鉴别诊断
平片显示椎体常向前呈楔形、后凸畸形; 压缩性骨折时仅有椎体前半受累。
肌酶(例如 CK)水平升高,常常伴有 ANA 滴度阳性。 EMG 特征性变化包括:电极针插入活动 增强、自发性纤颤、低幅度短时多相运动 电位及复杂重复放电。 肌肉活检显示免疫细胞浸润和肌纤维破坏 可确诊。
臂部血管造影可能显示血管狭窄, EMG/NCV 可显示与胸廓出口综合征相一 致的近端臂丛神经改变。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可见较为罕见的关节外特征,例如在伸肌肌腱 表面可见类风湿结节或者血管炎累及皮肤。胸 膜炎、心包炎及炎症性眼部疾病等临床体征主 要见于临床表现更严重的患者。
主要依据临床病史诊断。最重要的病史因素包
括:头痛频率,发作的持续时间,发作的严重
程度,头痛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单侧还是双
通常是椎间盘炎通过脊柱静脉播散的进展,导 致严重颈部痛。在一些晚期病例中,可能导致 因脊髓受压引起的脊髓压迫症。
颈椎骨或关节不稳定
更为严重的自发性颈部疼痛或者进行性神经功 能丧失。存在潜在的躯体疾病,例如类风湿性 关节炎(即,C1/C2)、既往外伤、既往手术 史、先天性异常(颅底)、自发性退行性脊柱 滑脱等潜在病变。
颈部 X 线检查可发现椎骨异常、颈部或第 一肋、锁骨畸形、肺疾病或者 Pancoast 肿瘤。
上肢彩色血流双向扫描、动脉造影及静脉 造影可显示血管性胸廓出口综合征。
颈椎间盘疾病或脊髓疾病的颈髓造影、CT 扫描或 MRI 检查结果正常。
依据 EMG/NCV,能够很容易区分下运动 神经元还是上运动神经元的改变。
脊柱压迫性骨折
尽管不能总是回忆起急性事件,但通常有创伤 病史;休息时或夜间痛、中线叩击痛、后凸加 重;除非有骨向后突出入神经结构(例如爆裂 性骨折等),否则神经系统查体一般正常。

颈椎病临床路径【最新版】

颈椎病临床路径【最新版】

颈椎病临床路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有医生都需要烂熟于心。

2020年1月2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公布了19个学科224个病种临床路径(2019年版),骨科在线整理了其中的21个骨科临床路径,将陆续公布,敬请大家关注。

一、颈椎病(脊髓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颈椎病(脊髓型)(ICD-10:M47.1和G99.2)。

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颈后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固定术、颈后路椎板成形术(ICD-9-CM-3:81.0201/81.03/81.002)。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外科学》(多赫尔蒂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年,第14版)。

1.病史:有颈脊髓压迫的临床症状。

2.体征:出现颈脊髓压迫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引起的继发脊髓受压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外科学》(多赫尔蒂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年,第14版)。

1.脊髓型颈椎病。

2.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7.1和G99.2颈椎病(脊髓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病情需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5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5)X线胸片、心电图;(6)颈椎正侧伸屈位片、双斜位片、CT和MRI。

颈椎病-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颈椎病-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第二节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病变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本病40岁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属中医“项痹病”。

一、诊断1、诊断依据(1)病史: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好发人群: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症状: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体征: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辅助检查资料: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我院CT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病理分型(1)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屡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颈椎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4)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颈椎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

XX省颈椎病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XX省颈椎病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XX省医院颈椎病中医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颈椎病属于中医的“痹证”、“痿证”、“项强”、“眩晕”等范畴,是颈部骨骼、软骨、韧带的退行性变而累及周围或临近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和颈部交感神经等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或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人群,发病原因主要是颈椎慢性损伤及自身结构的退行性变,急性颈椎间盘损伤也是本病原因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颈椎病的病因,无外乎外感风寒湿邪、慢性劳损、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外伤、畸形等几个方面。

在内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气血瘀滞,经络痹阻不畅,“不通则痛”,随之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风寒湿邪客居经脉,气血瘀滞为标。

发挥中医证候辨识作用。

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重点进行病史、症状与体征、舌脉诊等综合信息采集,虚证为主则重在补益气血、肝肾,实证为主者则重在行气活血,化痰祛湿。

针灸多以西医分型结合辨证、辨经选方配穴对症治疗,从常规毫针及不同的针法多有运用。

针刺配以电针、艾灸等方法可以消除水肿、消炎止痛、解除肌肉痉挛、减轻对神经的刺激和压迫,故对于改善疼痛、麻木等症状效果显著。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颈椎病,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颈椎病患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一)颈椎病患者的筛查同《XX省颈椎病分级诊疗指南》(2020版)。

(二)颈椎病的诊断与评估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中医辨证。

(1)风寒湿痹阻:颈项强痛,或伴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重颈僵,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肢体麻木不仁,纳呆或肥胖,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少苔,脉细弱。

颈椎病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颈椎病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颈椎病诊疗方案(参考模板)【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颈椎病属祖国医学“项痹”范畴,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

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4.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二)西医诊断标准1. 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

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9版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9版

第五部分 颈椎病的治疗
治疗
手术 非手术
目前报道90-95%的颈椎 病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获 得痊愈或缓解,仅一小部分 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 病情严重而需要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目前主要是采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
合以及康复治疗等综合疗法,中医药治疗手段结合西 药消炎镇痛、扩张血管、利尿脱水、营养神经等类药 物。
第三部分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颈型颈椎病
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 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 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 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 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
的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 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 嚏时症状不加重。
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 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 零度。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 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 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较多,宜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中药外治疗法
有行气散瘀、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或清热解毒等不 同作用的中药制成不同的剂型,应用在颈椎病患者的 有关部位。颈椎病中药外治的常用治法有腾药、敷贴 药、喷药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
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 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 保证椎-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
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 扭曲并受到挤压;
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 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 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 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 反复发作的倾向。30-40岁女性多见 。

史上最全颈椎病诊疗手册,一定要转发的

史上最全颈椎病诊疗手册,一定要转发的

史上最全颈椎病诊疗手册,一定要转发的1(1)Spuling 试验:其主要是用于检查神经根在根管通路上是否受到压迫。

方法:是头被动向一侧和后方压迫,出现同侧上肢放射样疼痛为阳性。

原理:此动作可以使同侧的神经根管明显变窄,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在根管部位神经根受到增生的骨赘或膨出的间盘压迫而出现症状。

这个检查是通过促进压迫加重使症状表现出来。

是鉴别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检查方法。

(2)Barre 一Lieou 征:其主要是用于诱发和证明交感神经型(或椎动脉型)颈椎病。

方法:将头部向一侧旋转和侧屈并保持几秒钟,出现头晕目眩、恶心等症状为阳性。

原理:考虑椎动脉型或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是由于椎动脉附近受到颈椎增生的压迫,这样的动作可以使压迫更加明显,诱发症状。

实际上,Barre 一Lieou 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仍然不清,这个动作也不一定可以诱发症状出来,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部分患者,头部向一侧倾斜或旋转时容易出现症状。

(3)Lhermitte 征:本法是检查脊髓白质由于各种原因处于炎症状态。

方法:让患者屈曲或后伸颈部,出现上述沿着颈背部放电样疼痛的状态为阳性。

原理:颈椎病或脊髓其他原因造成脊髓白质出现炎症时,屈曲和伸展颈部可以使颈髓移动,而脊髓又是被齿状韧带固定于硬膜,因此会出现微小的牵动。

正常时这样的牵动不会有异样的感觉,但是脊髓白质炎症状态时,兴奋阂值很低,会出现放电样的感觉。

(4) 10 秒手指屈伸试验(AMRalternative Motion Rate ) :判断脊髓内部髓节间的联络功能。

方法:让患者用最快的速度屈伸手指,每一次必须完全伸直和屈曲,如果10 秒钟20 次以下为异常。

原理:伸直手指时需要屈曲的拮抗肌的同时松弛,反之亦然。

这需要脊髓灰质的邻近髓节之间的迅速信息交换。

如果脊髓受压导致髓节之间的联系不畅,手指屈伸的灵巧运动就会受限。

(5)小指逃避征(FES 一finger Escape Sign ) :判断手的内在肌群是否存在肌力障碍。

颈椎病诊疗常规指南骨科及治疗方案

颈椎病诊疗常规指南骨科及治疗方案

颈椎病诊疗常规指南骨科及治疗方案【概述】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所至脊髓、神经、血管损伤而出现的症状体征。

颈椎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女性。

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中水分和含量逐渐减少,弹性降低,椎间隙变窄,关节囊、韧带松弛,颈椎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一系列的变形、钙化、增生,最后产生脊髓、血管、神经的压迫症状。

颈椎病通常可分为以下4型。

(1)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

约占50%〜60%。

它是因为颈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增生、肥大,在椎管的侧隐窝处压迫或刺激颈神经根所致。

(2)脊髓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

因为颈椎管的前后径较横径窄,而且精髓再次膨大,如发生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等即可压迫颈脊髓,而产生相对应症状。

如患者有法语性椎管狭窄,更易发生此症。

好发于40〜60岁。

(3)椎动脉型颈椎病约占本症的2%o椎动脉在颈椎横突孔中,可因椎间隙狭窄、颈椎不稳、钩椎关节增生,而受到压迫或刺激,动脉血流可暂时阻断,或因痉挛而影响脑部的血供。

也有学者认为该型颈椎病不存在。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约占本症的5%o颈交感神经只有节后纤维,而无节前纤维,节后纤维的分布很广。

所以刺激颈交感神经可出现气管、多系统的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症状,有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症状。

【诊断标准】1、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依据(1)上肢放射性疼痛、手指麻木,有时出现感觉过敏。

手指活动不灵活、精细动作困难。

病史中常有颈肩痛反复发作、加重。

(2)颈部活动受限,颈项部肌紧张,棘突和横突有压痛。

(3)上肢感觉改变。

感觉下降或过敏。

(4)上肢肌力下降,肌肉萎缩。

(5)上肢腱反射减弱。

(6)牵拉试验阳性。

(7)压颈试验阳性。

(8) 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弯曲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有骨质增生,够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

(9) 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概述】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

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发病原因】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据统计,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

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长期的局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损伤,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症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及血管。

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

往往,在外伤前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使颈椎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外伤直接诱发症状发生。

不良的姿势是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

长时间低头工作,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喜欢高枕,长时间操作电脑,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这些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容易发生损伤。

颈椎的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颈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亚洲人种相对于欧美人来说椎管容积更小,更容易发生脊髓受压,产生症状。

在单侧椎动脉缺如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率几乎是100%,差别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另外,颅底凹陷、先天性融椎、根管狭窄、小椎管等等均是先天发育异常,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病理生理】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间盘运动范围较大,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的脱水,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继而发生变性,甚至破裂。

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

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

椎间盘退变常会引起继发性的椎间不稳定,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版)

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版)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针灸推拿科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年版)一、病名中医病名:颈椎病(TCD编码:A03.06.04.05)西医病名:颈椎病(颈型、椎动脉型M47.001+G99.2*、神经根型M47.201、交感神经型M47.202、混合型M47.8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②颈、肩、背疼痛,肌肉板硬,或伴有头痛、头晕,上肢酸胀麻木。

③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棘突两侧压痛,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④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及分型。

①颈型: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可触及条索状硬结,被动活动疼痛加重。

②神经根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疼痛向上肢放射痛,手指活动麻木不灵。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顶试验(+),上肢腱反射可能减弱。

③椎动脉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伴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以头部突然旋转伸展活动有关。

椎动脉扭曲试验(+)。

④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

伴有反射性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同侧面部充血、出汗、头痛、咽部有异物感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⑤脊髓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

伴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CT、MRI提示硬脊膜、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颈椎病临床路径

颈椎病临床路径

颈椎病临床路径颈椎病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该临床路径标准适用于首次诊断为颈椎病(包括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的患者,无手术指征或有手术指证但不同意手术要求保守治疗。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XXX编著,XXX)和《外科学(第一版)》(XXX),诊断依据包括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引起的继发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和《外科学(第一版)》,治疗方案包括各型颈椎病和综合治疗方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进入路径标准包括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7.1↑G99.2*颈椎病疾病编码,同时患者需要综合治疗。

六、入院需常规检查范围入院需进行必须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胸片、心电图、颈椎正侧片和MRI。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进行肺功能、超声心动图、颈椎动力位片、左右斜位片、CT检查,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包括一般治疗、必要时颈托保护、颈椎牵引、理疗、针灸治疗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入院使用改善骨质、脱水、营养神经药物,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加用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减量患者康复出院,可根据病情同时服用中药治疗,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执行。

必要时进行颈椎微创手术治疗。

八、出院标准出院标准包括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自觉症状消失痊愈出院,症状部分改善,生活能自理,患者要求出院,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住院日宿短提前出院、或症状无明显改善住院日延长和费用增加,需要进行变异及原因分析。

老年患者常常合并基础疾病,例如脑血管或心血管病、糖尿病、血栓等。

住院期间这些疾病可能会加重,需要进一步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并增加住院费用。

安徽省颈椎病分级诊疗指南(+2016+版)

安徽省颈椎病分级诊疗指南(+2016+版)

安徽省颈椎病分级诊疗指南(2016版)一、颈椎病的现状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992年,青岛)明确了颈椎病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在我国,颈椎病患病率较高,疾病顺位靠前,不同地区的颈椎病患病率为8.1% 19.1%。

一些特殊人群颈椎病患病率更高。

大学教职工为10.8%,老年人群为25.0%,机关人员为27.3%。

白领人群为33.9%,公务员为54.8%。

在某些人群中有上升趋势。

与颈椎病相关的抑郁情绪和失眠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疾病顺位和患病率考虑,颈椎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二、颈椎病的分型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

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

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

30 40岁女性多见。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

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占60% 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 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颈椎病是一种由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或颈部损伤引起的病症。

它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和血管,导致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等症状。

此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颈椎病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升。

慢性劳损是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的局部肌肉、韧带和关节囊的损伤会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和炎症改变,导致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和血管。

外伤也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往往在外伤前已经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使颈椎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外伤直接诱发症状发生。

不良的姿势也是颈椎损伤的另一个原因,如长时间低头工作、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喜欢高枕、长时间操作电脑、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以及在行驶的车上睡觉等。

颈椎的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颈椎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间盘运动范围较大,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的脱水,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继而发生变性,甚至破裂。

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

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

椎间盘退变常会引起继发性的椎间不稳定,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在椎体与突出的椎间盘及韧带组织之间形成的间隙,由于有组织液积聚,再加上微细损伤所形起的出血,使这种血性液体发生机化然后钙化、骨化,于是形成了骨赘。

椎体前后韧带的松弛会使颈椎不稳定,增加受创伤的机会,导致骨赘逐渐增大。

骨赘、膨出的纤维环、后纵韧带和创伤反应引起的水肿或纤维疤痕组织会在椎间盘部位形成一个突向椎管内的混合物,压迫颈神经或脊髓。

钩椎关节的骨赘可从前向后突入椎间孔,压迫神经根及椎动脉。

椎体前缘的骨赘一般不会引起症状,但有文献报道称前骨赘会影响吞咽或造成嘶哑。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9版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9版

交感型颈椎病
头部症状
眼耳鼻 喉部症状
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 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 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等;耳 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 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胃肠道症状
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 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 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 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 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
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 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 急性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1倍。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的发病率占颈 椎病的12-20%, 由于可造成肢 体瘫痪,因而 致残率高。
通常起病缓慢,以 40-60岁的中年人 为多。合并发育性 颈椎管狭窄时,患 者的平均发病年龄 比无椎管狭窄者小。
多数患者无 颈部外伤史。
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 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 于颈3~颈6横突水平,扪到 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 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 疼痛。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痛和颈部 发僵,常常 是最早出现 的症状。有 些患者还有 肩部及肩胛 骨内侧缘疼 痛。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 麻木。沿着受累神 经根的走行和支配 区放射,因此称为 根型疼痛。可以呈 发作性或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 缓解和患者颈部的 位置和姿势有明显 关系。颈部活动、 咳嗽、喷嚏、用力 及深呼吸等,可加 重。

颈椎病的诊疗规范方案

颈椎病的诊疗规范方案

颈椎病诊疗常规一、概述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体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本病属祖国医学“痹证”、“痿证”、“眩晕”等范畴。

本病多发生于大约30岁之后,颈椎间盘就开始逐渐退化,含水量减少,并伴随年龄增长而更为明显,且诱发或促使颈椎其它部位组织退变。

颈椎病的发生部位以颈5-6、颈6-7节段较为多见。

统计学表明,50岁左右的人群中大约有25%的人患过或正患此病,60岁左右则达50%,70岁左右几乎为100%,故此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二、临床表现颈椎病起病缓慢,多数患者开始症状较轻,在以后逐渐加重,也有部分症状较重者。

这是与所患颈椎病的类型有关,但往往单纯的类型少,以一个类型为主并有一个到几个类型混合在一起,称为混合型颈椎病。

各型临床表现如下:1、颈型:为颈椎病最初表现,主要表现为颈项疼痛强直、僵硬感、肩背沉、头部屈曲、转动受限,无明显的神经系统病损体征。

2、神经根型:此型最多,因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所致,根性疼痛是本型最突出的表现,为尖锐性疼痛,似刀割、烧灼、放电感,疼痛的部位都在受累神经根的分布区。

可放射到肩、上臂、前臂、手指及前胸。

根性疼痛可因头颈、上肢活动及腹内压增加时而增重。

卧床休息、提肩活动等可使疼痛减轻。

感觉异常多为麻木、针刺、冷热和肿胀感。

受累神经根支配的相应区可使疼痛减退或痛觉过敏。

患侧上肢沉重无力,手的握力减小。

病久者可出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大、小鱼际肌萎缩。

颈椎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

颈椎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

颈椎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颈椎病(脊髓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颈椎病(脊髓型)(ICD-10:M47.1和G99.2)。

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颈后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固定术(ICD-9-CM-3:81.0201/81.03/81.002)。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外科学》(多赫尔蒂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年,第14版)。

1.病史:有颈脊髓压迫的临床症状。

2.体征:出现颈脊髓压迫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引起的继发脊髓受压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外科学》(多赫尔蒂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年,第14版)。

1.脊髓型颈椎病。

2.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7.1和G99.2颈椎病(脊髓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病情需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3~5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5)X线胸片、心电图;(6)颈椎正侧伸屈位片、CT和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术前可能需要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6天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强化(部分颈前路手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省颈椎病分级诊疗指南(2019年版)一、颈椎病的现状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992年,青岛)明确了颈椎病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在我国,颈椎病患病率较高,疾病顺位靠前,不同地区的颈椎病患病率为8.1%-19.1%。

一些特殊人群颈椎病患病率更高。

大学教职工为10.8%,老年人群为25.0%,机关人员为27.3%。

白领人群为33.9%,公务员为 54.8%。

在某些人群中有上升趋势。

与颈椎病相关的抑郁情绪和失眠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疾病顺位和患病率考虑,颈椎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二、颈椎病的分型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

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

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

30 ~40 岁女性多见。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

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 ~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 ~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

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三)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 ~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

通常起病缓慢,以40 ~60 岁的中年人为多。

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

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交感型颈椎病: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

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五)椎动脉型颈椎病: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 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

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 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一)颈型颈椎病1.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

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2.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3.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

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

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颈6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

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

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

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4.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三)脊髓型颈椎病1.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

继而出现上下楼梯时需要借助上肢扶着拉手才能登上台阶。

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

患者双脚有踩棉感。

有些患者起病隐匿,往往是想追赶即将驶离的公共汽车,却突然发现双腿不能快走。

2.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系扣、持筷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落。

严重者甚至不能自己进食。

3.躯干部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

同时下肢可有烧灼感、冰凉感。

4.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

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

性功能减退。

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须拄拐或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直至出现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5.临床检查:颈部多无体征。

上肢或躯干部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区,深感觉多正常,肌力下降,双手握力下降。

四肢肌张力增高,可有折刀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腱、跟腱反射;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

病理反射阳性:如上肢Hoffmann 征、Rossolimo征、下肢Barbinski 征、Chacdack 征。

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如果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该神经节段水平。

(四)、交感型颈椎病1.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2.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3.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4.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5.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

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

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6.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多正常、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压痛。

有时还可伴有心率、心律、血压等的变化。

(五)、椎动脉型颈椎病1.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

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

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

2.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是意识清醒,多在头颈处于某一位置时发生。

3.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

可出现一过性瘫痪,发作性昏迷。

四、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标准1. 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 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

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

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1)耳源性眩晕:由于内耳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眩晕。

如美尼耳氏综合征、耳内听动脉栓塞。

(2)眼源性眩晕: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眼科疾患。

(3)脑源性眩晕: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腔隙性脑梗塞;脑部肿瘤;脑外伤后遗症等。

(4)血管源性眩晕:椎动脉的V1和V3段狭窄导致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高血压病、冠心病、嗜铬细胞瘤等。

(5)其他原因:糖尿病、神经官能症、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等。

5.椎动脉型: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二)、影象学及其其它辅助检查X 线检查是颈椎损伤及某些疾患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颈部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技术,即使在影像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X 线平片对于判断损伤的疾患严重程度、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评价等提供影像学基础。

常拍摄全颈椎正侧位片,颈椎伸屈动态侧位片,斜位摄片,必要时拍摄颈 1 ~2 开口位片和断层片。

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变尖或横向增生、椎间隙狭窄;侧位片见颈椎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椎体上下缘(运动终板)骨质硬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过屈、过伸侧位可有节段性不稳定;左、右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缩小、变形。

有时还可见到在椎体后缘有高密度的条状阴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ligament, OPLL)。

CT 可以显示出椎管的形状及OPLL的范围和对椎管的侵占程度,或者椎体后缘钙化、狗追关节增生情况。

脊髓造影配合CT 检查可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

颈部MRI 检查则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对于颈椎损伤、颈椎病及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当颈椎间盘退变后,其信号强度亦随之降低,无论在矢状面或横断面,都能准确诊断椎间盘突出。

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疾病诊断中,能显示椎间盘突出向后压迫硬脊膜囊及神经根的范围和程度。

经颅彩色多普勒(TCD)、DSA、MRA 可探查基底动脉血流、椎动脉颅内血流,推测椎动脉缺血情况,是检查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临床诊断颈椎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检查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