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年的民俗传说故事
春节的年俗传说与民俗故事

春节的年俗传说与民俗故事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年俗传说与民俗故事。
这些故事和传说既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又能够反映人们对于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为大家梳理春节的年俗传说和民俗故事,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个富有魅力的节日。
一、传说篇1.年的起源:相传古时候,有一只名叫"年"的凶兽,每逢农历年底就会出现,吞噬村庄中的人畜,带给人们巨大的恐慌。
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火光和鞭炮声,于是便一年到头挂红纱窗、贴春联,放鞭炮,以此来驱赶"年"的恐怖。
这就是中国过年的起源。
2.年画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次来到村子里都要伤害村民。
有一天,一位姓"陈"的老人用自己挂在墙上的年画吓走了"年",村民们都非常高兴,并纷纷效仿,将年画贴在自己的墙上,期望能避免"年"的侵害。
从此,年画成为了春节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3.嫦娥奔月:传说古代有十位嫦娥姐妹,每人都有一个玉兔作为伴侣。
后来,嫦娥中了混世乖离精的毒,使她不再年轻。
为了保护人间的祥和,她决定吃下仙丹,与玉兔一起升上月亮。
从此,每年的八月十五,人们都要向月宫敬献水果,纪念嫦娥奔月的传说。
二、民俗故事篇1.年夜饭故事:中国春节的年夜饭是一个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薛大妈"的善良老人,每年春节都给街坊邻里送去美味的饺子。
有一年,她错过了给大家发饺子的时间,大家因此心生怨恨。
于是,薛大妈决定在每年的除夕,做出丰盛的年夜饭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从此,年夜饭成为了春节团聚的象征。
2.红包的起源:古时候,有一只名叫"福"的怪兽,喜欢偷袭人们。
人们通过挂红纱窗、放鞭炮等方式驱赶福怪,但还是不能完全消除威胁。
后来,人们发现将金银财宝装进红色包裹里,用线封好,并在包裹上写上"福"字,可以避免被福怪偷袭。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即为春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
春节的来历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农耕文化密切相关。
以下是关于春节的来历及传说的介绍。
一、古代神话中的年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年”。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生活在一个叫做“年”的凶猛怪兽的威胁下。
每逢腊月底,这只怪兽便会脱离深山,吃光田野里的庄稼,伤害人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困扰和危害。
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方法来对抗这只怪兽。
他们发现怪兽怕红色,怕火光,怕响声。
于是,人们在房屋门口点燃火把,挂上红纸,放响炮,试图把“年”吓走。
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度过了一次次的腊月底,成功地避免了怪兽的袭击。
二、祭祖与驱邪的传统在春节来临之际,中国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就是祭祖。
这是一种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的仪式。
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烧香祭奠,向祖先表达敬意,并祈求他们的庇佑和保佑。
除了祭祖之外,春节期间还有一系列的驱邪活动。
人们相信,在新年的时刻,邪恶的力量会增强,所以需要进行一些仪式来驱除恶灵。
比如放鞭炮、打破陶罐、舞狮子龙等,都是为了传递吉祥的信息,辟邪驱灾,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和幸福。
三、传说中的年兽在春节的传说中,年兽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相传,在古代,有一只身形庞大,凶猛可怕的动物,名叫“年兽”。
年兽每年都在除夕这一天出来伤害村庄的人畜,给村民带来无尽的恐怖。
人们发现年兽最怕响声和红色,于是便在除夕之夜挂红灯笼、放鞭炮、舞狮子等,试图将年兽吓走。
奇迹发生了,年兽被吓得不敢接近村庄,从此村庄的人们过上了安宁祥和的生活。
四、岁朝传说在春节的习俗中,还有一个与岁朝有关的传说。
相传,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晚上,岁朝神会从天上前来,询问人们过去一年的表现和心愿。
人们怀着虔诚和感恩的心情,准备奉献给岁朝神一碗汤圆,以示对上天的感激和恳请来年的平安和吉祥。
传统民俗的故事

传统民俗的故事本文是关于传统民俗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中国的传统民俗是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人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了解和学习,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传统民俗的故事。
传统民俗的故事1:熬年守岁的传说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
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
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瞧不见一个人影儿。
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
又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
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便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一个村子里。
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
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
除夕的传说故事

除夕的传说故事除夕的传说故事(集合15篇)除夕的传说故事1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
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次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所以年三十晚上,每家每户都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
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除夕的传说故事2过年那天的晚上,外婆家里热热闹闹的,因为阿姨、姐姐、阿姨夫也从临安来外婆家过年。
我们大家吃完团圆饭,就围着火炉烤火。
阿姨说:“我们来拍录像吧!”大家都同意了。
阿姨小心翼翼地从背包里拿出照相机,我就唱起了歌儿跳起了舞,大家都鼓起掌来,我见了,连声说:“谢谢!谢谢!”这时,姐姐又提出说要去溪东路散步。
春节的传说故事

春节的传说故事春节的传说故事(精选17篇)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春节的传说故事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的传说故事篇1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年初一,就要接财神。
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非常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出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
后祭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变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春节的传说故事篇2腊月初八,我国的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看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
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另外传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除夕故事传统传说与寓意

除夕故事传统传说与寓意除夕,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新年的前夜。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聚餐、放鞭炮和辞旧迎新等。
除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伴随着许多古老的传说和寓意。
一、虞舜封禅据史书记载,在古代的除夕之夜,伟大的帝王虞舜曾向天地神明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祭祀和封禅仪式。
虞舜是传说中的圣君,他继位后带领人民开展了一系列艰苦的努力,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为了表达对上天神明的感恩之情,虞舜在除夕之夜登上高山,高举虞舜山旗,向上天献祭,并传达自己治理国家的成果。
从此,虞舜的封禅仪式成为了古代除夕的重要仪式,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平安顺利。
二、年兽与春联另一个寓意丰富的除夕传说是有关年兽的故事。
相传,从古代开始,每年的除夕之夜,一只可怕的恶兽会出现,它会吃掉人们的家禽和家畜,甚至伤害和威胁人们的安全。
为了对抗这只凶猛的年兽,人们发明了春联。
春联是一种用红纸写成的对联,贴在门口或者窗户上,用来辟邪驱凶,祈求平安幸福。
除夕之夜,当年兽外出时,春联能够发出噪声吓退年兽,保护人们的安全。
除夕夜的传统习俗中,贴春联和放鞭炮都有着相同的寓意,即辟邪驱凶,祈求来年的平安吉祥。
三、敬鬼神与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除夕之夜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这时鬼魂可以离开阴间到阳间来。
因此,在除夕夜,人们会设香案、祭祀祖先和各种神明,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与感恩之情。
通过祭祀祖先和神明,人们希望得到他们的保佑和庇佑,祈求来年平安顺利。
这个传统习俗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家家户户都会认真准备香案,摆放供品,然后祈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四、守岁与贴门神在除夕夜,人们通宵不眠,守夜过新年,这称为守岁。
守岁是为了欢迎新的一年的到来,同时也寓意为了驱逐十二个月的厄运和不吉利的事情。
另一个与守岁相关的传统是贴门神。
门神是指一对画着神明形象的剪纸,贴在门上,用来驱邪辟邪,保佑家人平安。
人们相信,门神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庇佑家庭安全。
春节的民间传说

春节的民间传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春节庆祝活动。
在这个喜庆的时刻,有许多令人神往的民间传说围绕春节展开。
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故事内涵,也代代相传,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
传说一:年兽的故事关于年兽的传说是春节中最为知名的传说之一。
相传,在古老的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当除夕之夜来临,它便会爬出水里,肆虐村庄,伤害人们和牲畜。
人们发现这个怪兽害怕红色、光亮、爆炸声和火烟,于是他们在除夕之夜贴红纸、点燃爆竹,以驱赶这只凶恶的怪兽。
多年以后,这个传统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节习俗。
传说二:祭祀牛头马面据说,牛头马面是掌管阴间的牛头人身和马面人身的神灵。
每年除夕之夜,人们要在家门口焚香祭拜牛头马面,以祈求他们保佑一家的平安和吉祥。
传说中,牛头马面具有威武勇猛的形象,但他们性格温和,心地善良。
因此,人们相信牛头马面可以守护家庭远离邪恶和灾难。
传说三:年画的神奇年画在中国是春节不可或缺的装饰品之一,它不仅以绚丽多彩的图案吸引人们的目光,也有着非常独特的民间传说。
相传,过去有一位年画画家,他以笔下的动植物为主题,画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年画。
这些年画吸引了许多神仙和神兽的注意,他们纷纷离开天界降临人间,只为了能与这些年画中的动物亲近一会儿。
因此,人们相信贴上年画能够招来神仙和神兽的庇佑,保佑家庭平安幸福。
传说四:红包的来历红包是春节期间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东西,但你知道它的来历吗?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它喜欢吃小孩子。
人们发现只要在红纸包里装上硬币,再给孩子们递过去,这个怪兽就会狼吞虎咽地吃下红包,而不再伤害小孩子。
久而久之,给孩子红包成为一种保佑和祝福,也成为春节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说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和热闹的庆祝活动之一。
传说中,年兽最怕噪音和烟火味,同时也最怕龙和狮子。
因此,人们在春节期间会扮演龙的形象,舞动长长的龙身,以驱逐年兽,带来好运和吉祥。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_春节从初一到十五的习俗讲究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_春节从初一到十五的习俗讲究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有关春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春节从初一到十五的习俗讲究,一起来看看吧!春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从初一到十五的习俗讲究大年初一不能用扫帚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过年的民俗传说故事
导读:本文中国过年的民俗传说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的传说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
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
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瞧不见一个人影儿。
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
又过些时,
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
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便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一个村子里。
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
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
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
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
有一年,他在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
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这种现象逐渐变成了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历法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
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
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国君,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为纪念他,就把初一定为“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
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
所以民间的门神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