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 全册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全一册)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全一册)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全一册)第一单元有理数的认识与运算课时一:有理数的概述与绝对值-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了解有理数的概念及其特点,并掌握有理数的绝对值的计算方法。

- 主要内容:有理数的概述,有理数的绝对值的计算方法。

-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对有理数的兴趣。

- 知识点讲解:介绍有理数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并具体介绍绝对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例题演示:通过一些例题的演示,引导学生掌握有理数绝对值的计算方法。

- 练巩固:设计一些练题目,让学生独立进行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小结与展望: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绝对值的计算方法。

- 教学难点:对有理数的绝对值进行理解和应用。

- 教学资源:教科书、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课时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 主要内容: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运算方法,实例应用。

-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问题。

- 知识点讲解:介绍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运算规则和方法,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讲解。

- 例题演示:通过一些例题的演示,引导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 练巩固:设计一些练题目,让学生独立进行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小结与展望: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运算方法。

- 教学难点:对实际问题进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 教学资源:教科书、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以下课时内容省略,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完善)。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优秀6篇中学九年级数学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重点应该是什么?在这个学习阶段,教案该怎样设计,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数学教案篇一1. 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结构如下: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主语+am / is / are (not)+过去分词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主语+was / were +过去分词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主语+have / has +been +过去分词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主语+will +be +过去分词过去将来时的被动语态:主语+would / should + be +过去分词过去进行时的被动语态:主语+was / were + being +过去分词过去完成时的被动语态:主语+had + been +过去分词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情态动词+be+过去分词2. 被动语态的用法(1)不知道或没有必要说明动作的执行者是谁,不用by+动作执行者短语。

Football is played widely all over the world.全世界都广泛地踢足球。

(2)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The bank was robbed yesterday afternoon.昨天下午这家银行遭到抢劫。

(3)作客观说明时,常采用一种被动语态句型。

It is reported that about twenty children have died of flu in the USA.据报道美国大约二十名儿童死于流感。

3. 主动语态的句子变为被动语态的步骤(1)把原句中的宾语变为主语(2)动词改为被动形式,即be+过去分词(3)原来的主语,如果需要的话,放在by后面;如果没必要,可省略。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篇二一、指导思想: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第一章:实数1.1 有理数教学目标: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及其分类。

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

有理数的运算方法及运算律。

教学步骤:1. 引入有理数的概念,解释有理数的定义。

2. 讲解有理数的分类,包括整数、分数和零。

3. 演示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4.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运算方法。

1.2 实数教学目标:理解实数的定义及其与有理数的关系。

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教学内容:实数的定义及与有理数的关系。

实数的运算方法及运算律。

教学步骤:1. 引入实数的概念,解释实数的定义。

2. 讲解实数与有理数的关系,包括实数是将有理数扩展到全体实数。

3. 演示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4.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运算方法。

第二章:方程2.1 线性方程教学目标:理解线性方程的定义及其解的意义。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内容:线性方程的定义及解的意义。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步骤:1. 引入线性方程的概念,解释线性方程的定义。

2. 讲解线性方程的解的意义,即满足方程的值。

3. 演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包括代入法和消元法。

4.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解方程的方法。

2.2 不等式教学目标: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集的意义。

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定义及解集的意义。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步骤: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解释不等式的定义。

2. 讲解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即满足不等式的值的集合。

3. 演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包括代入法和消元法。

4.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解不等式的方法。

第三章:函数3.1 一次函数教学目标: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的特点。

掌握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及图像的绘制方法。

教学内容: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图像的特点。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及图像的绘制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解释一次函数的定义。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1章 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第1课时)教案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1章 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第1课时)教案

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配方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2.初步了解形如(x+n)2=p(p≥0)方程的解法.3.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例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转化、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成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乐趣.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形如x2=p(p≥0)的方程.【教学难点】把一个方程化成x2=p(p≥0)的形式.五、课前准备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什么是平方根?一个数的平方根怎么样表示?(出示课件2)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x2.2.求出下列各式中x的值,并说说你的理由.(出示课件3)⑴x2=9;⑵x2=5.;⑵思考:如果方程转化为x2=p,该如何解呢?(二)探索新知探究直接开平方法一桶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dm2,李林用这桶油漆恰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你能算出盒子的棱长吗?(出示课件5)教师问:设一个盒子的棱长为xdm,则它的外表面面积为6x2dm2,10个这种盒子的外表面面积的和为10×6x2,由此你可得到方程为10×6x2=1500,你能求出它的解吗?学生思考后,共同解答如下:.解: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dm,则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6x2dm2,可列出方程:10×6x2=1500,由此可得x2=25.开平方得x=±5,即x 1=5,x 2=-5.因棱长不能是负值,所以正方体的棱长为5dm.教师问:解下列方程,并说明你所用的方法,与同伴交流.(出示课件6)(1)x 2=4;(2)x 2=0;(3)x 2+1=0.学生回答:⑴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 1=2,x 2=-2.⑵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 1=x 2=0.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 2=-1,因为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原方程无解.教师归纳:(出示课件7)一般地,对于可化为方程x 2=p,(I)(1)当p>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方程(I)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1x =-,2x =;(2)当p=0时,方程(I)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0;(3)当p<0时,因为任何实数x,都有x 2≥0,所以方程(I)无实数根.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叫直接开平方法.例1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出示课件8)(1)x 2=6;(2)x 2-900=0.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解:(1)直接开平方,得x =±12,∴==-x x (2)移项,得x 2=900.直接开平方,得x=±30,∴x 1=30,x 2=-30.出示课件9:解下列方程:(1)2280;x -=(2)2953.x -=学生自主思考并解答.解:(1)移项,得228.=x 系数化为1,得2 4.=x ∴=±x即122,2;==-x x (2)移项,得298.=x 系数化为1,得28.9=x 122222,.33∴==-x x 教师问:对照前面方法,你认为怎样解方程(x+3)2=5①?(出示课件10)学生自主讨论后回答:解:把x+3看做一个整体,两边开平方得3x +=±33.x x ∴+=+=,或③于是,方程(x+3)2=5的两个根为1233x x ∴=-+=--,或教师总结:由方程①得到②,实质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就把方程①转化为我们会解的方程了.例2解下列方程:(1)(x+1)2=2;(出示课件11)教师分析:本题中只要将(x+1)看成是一个整体,就可以运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1)∵x+1是2的平方根,∴x+1=即x12=-1-(2)(x-1)2-4=0;(出示课件12)教师分析:本题先将-4移到方程的右边,再同第1小题一样地解.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2)移项,得(x-1)2=4.∵x-1是4的平方根,∴x-1=±2.即x1=3,x2=-1.(3)12(3-2x)2-3=0.(出示课件13)教师分析:本题先将-3移到方程的右边,再两边都除以12,再同第1小题一样地去解,然后两边都除以-2即可.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3)移项,得12(3-2x)2=3,两边都除以12,得(3-2x)²=0.25.∵3-2x 是0.25的平方根,∴3-2x=±0.5.即3-2x=0.5,3-2x=-0.5,∴x 1=54x 2=74.出示课件14,学生自主思考并解答.例3解下列方程:(出示课件15)(1)2445x x -+=;(2)29614x x ++=.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1)()225,x -=2x ∴-=22x x -=-=-方程的两根为12=+x 22x =-(2)()2314,x +=312,x ∴+=±312312,x x , +=+=-方程的两根为113,=x 21.x =-出示课件16,学生自主思考并解答.(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17-21)1.一元二次方程x 2﹣9=0的解是______________.2.下列解方程的过程中,正确的是()A.x 2=-2,解方程,得B.(x-2)2=4,解方程,得x-2=2,x=4C.4(x-1)2=9,解方程,得4(x-1)=±3,x 1=14,x 2=74D.(2x+3)2=25,解方程,得2x+3=±5,x 1=1;x 2=-43.填空:(1)方程x 2=0.25的根是______________.(2)方程2x 2=18的根是______________.(3)方程(2x-1)2=9的根是______________.4.下面是李昆同学解答的一道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过程,你认为他解的对吗?如果有错,指出具体位置并帮他改正.解:21150,3⎛⎫+-= ⎪⎝⎭y 2115,3⎛⎫+= ⎪⎝⎭y①113+=y②113=-+y③3 1.y =-④5.解方程22(2)(25)x x -=+参考答案:1.x 1=3,x 2=﹣3解析:∵x 2﹣9=0,∴x 2=9,解得:x 1=3,x 2=﹣3.故答案为:x 1=3,x 2=﹣3.2.D3.⑴x 1=0.5,x 2=-0.5⑵x 1=3,x 2=-3⑶x 1=2,x 2=-14.解:不对,从②开始错,应改为113y +=123, 3.y y =-=--5.解:()()22225,x x -=+2(25),x x ∴-=±+225,22 5.∴-=+-=--x x x x 方程的两根为17,=-x 21.=-x (四)课堂小结(1)你学会怎样解一元二次方程了吗?有哪些步骤?(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与同伴交流.(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1.2.1)第2课时的相关内容。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第一章:实数1.1 有理数教学目标: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及其分类;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能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有理数的运算方法及运算律;有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有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2. 通过示例讲解有理数的运算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3. 引导学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有理数的运算方法;选取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有理数解决。

1.2 实数教学目标:理解实数的定义及其与有理数的关系;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能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实数的定义及其与有理数的关系;实数的运算方法及运算律;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实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实数的定义及其与有理数的关系;2. 通过示例讲解实数的运算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3. 引导学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实数的运算方法;选取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实数解决。

第二章:方程2.1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其解法;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 通过示例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进行练习;3. 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选取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

2.2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其解法;能够运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二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2. 通过示例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进行练习;3. 引导学生运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第一章:实数与代数式1.1 有理数教学目标: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及其分类;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能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有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有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的定义;2. 讲解有理数的分类,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3. 引导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并进行练习;4.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有理数进行解答。

1.2 代数式教学目标:理解代数式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掌握代数式的运算规则;能够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代数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代数式的运算规则;代数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代数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代数式的定义;2. 讲解代数式的表示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3. 引导学生掌握代数式的运算规则,并进行练习;4.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代数式进行解答。

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2.1 线性方程教学目标:理解线性方程的定义及其解法;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运用线性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线性方程的定义及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线性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线性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线性方程的定义;2. 讲解线性方程的解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3. 引导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进行练习;4.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线性方程进行解答。

2.2 不等式教学目标: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及其解法;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定义及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的定义;2. 讲解不等式的解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3. 引导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进行练习;4.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不等式进行解答。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会用它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2、使学生了解两个二次根式的商仍然是一个二次根式或有理式。

3、使学生会将分母中含有一个二次根式的式子进行分母有理化。

4、经历探索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法则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问题l 上一节课,我们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问题2 是否也有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呢?问题2 两个二次根式相除,怎样进行呢?二、加强合作,探索规律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是我们研究抽象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请同学们参考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的研究,分组讨论两个二次根式相除,会有什么结论,并提出你的见解,然后其他小组同学补充,归纳为:提问:1、a和b有没有限制?如果有限制,其取值范围是什么?2、= (a≥0,b0)成立吗?为什么?请举例。

三、范例例1、计算。

教学要求:(1)对于(1)可由教师解答示范;(2)对于(2)可由学生自己计算。

提问:1、除了课本中的解答外,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如果有,请给出另外解法。

2、哪种方法更简便?例2、化简:(要求分母不带根号)说明:二次根式的化简要求满足以下两条:(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也就是说“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也就是说“被开方数的每一个因数或因式的指数都小于2”。

把一个二次根式化简的具体方法是:化去根号下的分母;并把被开方数中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用它的算术平方根代替后移到根号外面。

四、做一做化简:教学要点:(1)叫两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完练习进行评价、(2)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解法。

五、课堂练习P12 练习1、(3)、(4)六、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即= (a≥0,b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

化简要做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和“被开方数的每一个因数或因式的指数都小于2”。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3遇到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用下划线和?标记出来。

便于交流时提出。

4自己的建议体会方法可以在旁边作好批注。

教学重难点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快乐自学你喜欢运动吗?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

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1说一说: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2我知道这是一幅( )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

3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 ),它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 )。

要想清楚地知道百分比这样的信息,我们可以选用( )统计图。

4一起来认识扇形统计图吧!自学教材第107页,注意拿笔勾画哦!.(1)计算出各运动项目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2)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又能获取哪些信息?(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二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扇形统计图是怎样来表示各个数据的?它有什么特点?1我发现扇形统计图中的( )代表单位“1”,表示( ),各个扇形面积表示( ),扇形的大小说明了( )。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 )。

3生活中,你还从()见到过扇形统计图?三学习小结我们已曾经学过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还有()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我们今天又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四智勇大闯关,我是小擂主1第一关:小练兵。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12题。

2第二关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五学后反思1我的收获:2自我评价:我对我的课堂表现( ),因为()。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4章 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第1课时)教案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4章 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第1课时)教案

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其数量间的关系,掌握运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量关系或用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来确定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探求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提炼出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共3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其数量关系.【教学难点】通过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五、课前准备课件、图片、圆规、直尺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图,在太阳升起的过程中,太阳和地平线会有几种位置关系?我们把太阳看作一个圆,地平线看作一条直线,由此你能得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吗?(出示课件2)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探究一用公共点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师问:如果我们把太阳看成一个圆,地平线看成一条直线,那你能根据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想象一下,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吗?(出示课件4)学生交流,回答问题:有三种位置关系.教师问:如图,在纸上画一条直线l,把钥匙环看作一个圆,在纸上移动钥匙环,你能发现在钥匙环移动的过程中,它与直线l的公共点的个数吗?(出示课件5)学生交流,回答问题:0个,1个,2个.教师问:请同学在纸上画一条直线l,把硬币的边缘看作圆,在纸上移动硬币,你能发现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吗?公共点个数最少时有几个?最多时有几个?(出示课件6)学生交流,回答问题:公共点个数最少时0个,公共点个数最多时2个.出示课件7:教师展示切割钢管过程,学生观察并填表.出示课件8:填一填:(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并填写表格,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教师归纳:(出示课件9)直线和圆有唯一的公共点(即直线和圆相切)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如图直线l),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如图点A).练一练:判断正误.(出示课件10)(1)直线与圆最多有两个公共点.(2)若直线与圆相交,则直线上的点都在圆上.(3)若A是⊙O上一点,则直线AB与⊙O相切.(4)若C为⊙O外一点,则过点C的直线与⊙O相交或相离.(5)直线a和⊙O有公共点,则直线a与⊙O相交.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⑴√⑵×⑶×⑷×⑸×探究二用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师问:同学们用直尺在圆上移动的过程中,除了发现公共点的个数发生了变化外,还发现有什么量也在改变?它与圆的半径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出示课件11)学生讨论,归纳总结答案,并由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教师问:怎样用d(圆心与直线的距离)来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呢?(出示课件12)学生讨论,归纳总结答案后教师归纳:根据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直线和⊙O d<r;直线和⊙O d>r;直线和⊙O d = r.教师演示:根据直线和圆相切的定义,经过点A用直尺近似地画出⊙O的切线.(出示课件13)学生根据教师演示进行操作.教师归纳:(出示课件14)直线和⊙O d<r 两个直线和⊙O d>r 0个直线和⊙O d=r 1个位置关系公共点个数出示课件15-17:例1 在Rt△ABC中,∠C=90°,AC=3cm,BC=4cm,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1)r=2cm;(2)r=2.4cm;(3)r=3cm.教师分析:要了解AB 与⊙C 的位置关系,只要知道圆心C 到AB 的距离d 与r 的关系.已知r ,只需求出C 到AB 的距离d.师生共同解决如下:解:过C 作CD ⊥AB ,垂足为D.在△ABC 中,==5(cm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有1122CD AB AC BC ⨯=⨯.∴342.4(cm),5AC BC CD AB ⨯⨯===即圆心C 到AB 的距离d=2.4cm.所以(1)当r=2cm 时,有d>r,因此⊙C 和AB 相离.(1) (2) (3) (2)当r=2.4cm 时,有d=r ,因此⊙C 和AB 相切. (3)当r=3cm 时,有d<r ,因此⊙C 和AB 相交. 巩固练习:(出示课件18-20)1.Rt △ABC,∠C=90°AC=3cm ,BC=4cm ,以C 为圆心画圆,当半径r 为何值时,圆C 与直线AB 没有公共点?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解答.解:当0cm<r<2.4cm或r>4cm时,⊙C与线段AB没有公共点.2.Rt△ABC,∠C=90,AC=3cm,BC=4cm,以C为圆心画圆,当半径r为何值时,圆C与线段AB有一个公共点?当半径r为何值时,圆C与线段AB有两个公共点?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解答.解:当r=2.4cm或3cm<r≤4cm时,⊙C与线段AB有一个公共点.当2.4cm<r≤3cm时,⊙C与线段AB有两公共点.3.圆的直径是13cm,如果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分别是(1)4.5cm ;(2)6.5cm;(3)8cm;那么直线与圆分别是什么位置关系?有几个公共点?学生独立思考后一生板演.解:如图所示.(1)圆心距d=4.5cm<r=6.5cm时,直线与圆相交,有两个公共点;(2)圆心距d=6.5cm=r=6.5cm时,直线与圆相切,有一个公共点;(3)圆心距d=8cm>r=6.5cm时,直线与圆相离,没有公共点.出示课件21:例2 如图,Rt △ABC 的斜边AB=10cm,∠A=30°.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 解:过点C 作边AB 上的高CD. ∵∠A=30°,AB=10cm,15cm.2BC AB ==在Rt △BCD 中,有1 2.5cm,2BD BC CD ====时,AB 与☉C 相切. 巩固练习:(出示课件22)如图,已知∠AOB=30°,M 为OB 上一点,且 OM=5cm ,以M 为圆心、r 为半径的圆与直线OA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1)r=2cm ;(2)r=4cm ;(3)r=2.5cm.学生思考后自主解答.解:(1)相离;(2)相交;(3)相切. (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3-29)1.已知⊙O的半径为5cm,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5cm,则直线l与⊙O 的位置关系为()A.相交B.相切C.相离D.无法确定2.已知直线y=kx(k≠0)经过点(12,﹣5),将直线向上平移m(m>0)个单位,若平移后得到的直线与半径为6的⊙O相交(点O为坐标原点),则m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3.看图判断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4.直线和圆相交,圆的半径为r,且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5,则有()A.r<5B.r>5C.r=5D.r≥55.☉O的最大弦长为8,若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5,则直线l与☉O______.6.☉O的半径为5,直线l上的一点到圆心O的距离是5,则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A.相交或相切B.相交或相离C.相切或相离D.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与y轴相切于原点O,平行于x轴的直线交⊙A于M、N两点.若点M的坐标是(-4,-2),则点N的坐标为( )A.(-1,-2) B.(1,2)C.(-1.5,-2) D.(1.5,-2)8.已知☉O的半径r=7cm,直线l1//l2,且l1与☉O相切,圆心O到l2的距离为9cm.求l1与l2的距离.参考答案:1.B2.13m0<<23.解:⑴相离;⑵相交;⑶相切;⑷相交;⑸相交.4.B5.相离6.A7.A8.解:(1)l2与l1在圆的同一侧:m=9-7=2cm;(2)l2与l1在圆的两侧:m=9+7=16cm.(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请与同伴交流.(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4.2.2第2课时)的相关内容.七、课后作业配套练习册内容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节课从生活中的常见情况引出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且从两个不同方面去判定直线与圆的三种关系,让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常用的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让学生领会该判定方法的实质是看直线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对于该判定方法,学生一般能够熟记图形,以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并记忆.。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5章 概率初步(教案)25.1.1 随机事件教案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5章 概率初步(教案)25.1.1 随机事件教案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25.1.1随机事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判断随机事件的方法.2.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会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判断.【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根据经验判断一个简单事件是属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讨,利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现实问题.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随机事件的特点,会判断现实生活中的随机事件.【教学难点】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五、课前准备课件、图片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能确定明天是什么天气吗?(出示课件2)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随机事件.(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探究一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出示课件4,5:活动1掷骰子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到6的点数.请思考以下问题:掷一次骰子,则骰子向上的一面:教师问:可能出现哪些点数?学生答:1点、2点、3点、4点、5点、6点.教师问:出现的点数是7,可能发生吗?学生答:不可能发生.教师问:出现的点数大于0,可能发生吗?学生答:一定会发生.教师问:出现的点数是4,可能发生吗?学生答: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出示课件6-8:活动2摸球游戏教师问:小明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一定能摸到红球吗?学生答:不一定.教师问:小麦从盒中摸出的球一定是白球吗?学生答:一定.教师问:小米从盒中摸出的球一定是红球吗?学生答:一定.教师问:三人每次都能摸到红球吗?学生答:小明不一定;小麦一定不能;小米一定能.出示课件9:“从如下一堆牌中任意抽一张牌,可以事先知道抽到红牌的发生情况”吗?学生交流,回答问题:第一组一定会发生;第二组一定不会发生;第三组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教师归纳:(出示课件10,11)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必然会发生,这样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有些事件必然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教师强调:事件一般用大写字母A,B,C···表示.出示课件12:例判断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1)乘公交车到十字路口,遇到红灯;(2)把铁块扔进水中,铁块浮起;(3)任选13人,至少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4)从上海到北京的D314次动车明天正点到达北京.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抽查学生口答:⑴随机事件;⑵不可能事件;⑶必然事件;⑷随机事件.巩固练习:(出示课件13)下列现象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必然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探究二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出示课件15-17:活动3:摸球袋中装有4个黑球,2个白球,这些球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地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球.教师问:这个球是白球还是黑球?学生答: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黑球.教师问:如果两种球都有可能被摸出,那么摸出黑球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吗?学生答:摸出黑球的可能性大.由于两种球的数量不等,所以“摸出黑球”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且“摸出黑球”的可能性大于“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教师问:能否通过改变袋子中某种颜色的球的数量,使“摸出黑球”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大小相同?学生答:可以.白球个数不变,拿出两个黑球或黑球个数不变,加入2个白球.出示课件18:教师归纳:随机事件的特点:一般地,⑴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⑵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可能不同.出示课件19:例1有一个转盘(如图所示),被分成6个相等的扇形,颜色分为红、绿、黄三种,指针的位置固定,转动转盘后任其自由停止,其中的某个扇形会恰好停在指针所指的位置(指针指向两个扇形的交线时,重新转动).下列事件:①指针指向红色;②指针指向绿色;③指针指向黄色;④指针不指向黄色.估计各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完成下列问题:(1)可能性最大的事件是_____,可能性最小的事件是_____(填写序号);(2)将这些事件的序号按发生的可能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____________.学生观察交流后,师生共同解答.⑴④;②;⑵②<③<①<④.巩固练习:(出示课件20,21)1.随意从一副扑克牌中抽到Q和K的可能性大小是()A.抽到Q的可能性大B.抽到K的可能性大C.抽到Q和K的可能性一样大D.无法确定2.如果一件事情不发生的可能性为99.99%,那么它()A.必然发生B.不可能发生C.很有可能发生D.不太可能发生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1.C解析:因为在一副扑克牌中,Q和K的数量相同,所以它们的可能性相同.2.D解析:一件事情不发生的可能性为99.99%,说明这个事件是随机事件,这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即不太可能发生.出示课件22:例2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有7个红球,5个黄球,4个绿球,这些球除颜色外没有其他区别,现从中任意摸出一球,如果要使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最大,需要在这个口袋中至少再放入多少个绿球?请简要说明理由.师生共同解答.解:至少再放入4个绿球.理由:袋中有绿球4个,再至少放入4个绿球后,袋中有不少于8个绿球,即绿球的数量最多,这样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最大.巩固练习:(出示课件23,24)甲口袋中放着22个红球和8个黑球,乙口袋中则放着200个红球、8个黑球和2个白球,这三种球除了颜色以外没有任何区别,两袋中的球都各自搅匀,蒙上眼睛从口袋中取一个球,如果你想取一个红球,你选哪个口袋成功的机会大?小红认为选甲较好,因为里面的球较少,容易摸到红球;小明认为选乙较好,因为里面的球较多,成功的机会越大;小亮认为都一样,因为只摸一次,谁也无法预测会取出什么颜色的球.你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吗?学生交流后口答.解:他们的说法都没有道理.因为摸到一个红球的可能性的大小和袋子中球的总数量没关系,而是取决于红球占总数量的比例.在甲口袋中取一个红球的可能性为2230,在乙口袋中取一个红球的可能性为200 210,即2021,因为2021>2230,所以在乙口袋中取一个红球的可能性大.(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5-30)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10次,一定有5次正面向上B.天气预报说“明天的降水概率为40%”,表示明天有40%的时间都在降雨C.“篮球队员在罚球线上投篮一次,投中”为随机事件D.“a是实数,|a|≥0”是不可能事件2.下列事件中,是必然事件的是()A.任意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2的倍数B.13个人中至少有两个人生肖相同C.车辆随机到达一个路口,遇到红灯D.明天一定会下雨3.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1)太阳从东边升起.(2)篮球明星林书豪投10次篮球,次次命中.(3)打开电视正在播中国新航母舰载机训练的新闻片.(4)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1度.4.如果袋子中有4个黑球和x个白球,从袋子中随机摸出一个,“摸出白球”与“摸出黑球”的可能性相同,则x=______.5.已知地球表面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的比约为3:7,如果宇宙中飞来一块陨石落在地球上,“落在海洋里”发生的可能性()“落在陆地上”的可能性.A.大于B.等于C.小于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6.桌上扣着背面图案相同的5张扑克牌,其中3张黑桃、2张红桃.从中随机抽取1张扑克牌.(1)能够事先确定抽取的扑克牌的花色吗?(2)你认为抽到哪种花色扑克牌的可能性大?(3)能否通过改变某种花色的扑克牌的数量,使“抽到黑桃”和“抽到红桃”的可能性大小相同?7.你能说出几个与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相联系的成语吗?数量不限.参考答案:1.C2.B3.解:⑴必然事件;⑵随机事件;⑶随机事件;⑷不可能事件.4.45.A6.解:⑴不能确定;⑵黑桃;⑶可以,去掉一张黑桃或增加一张红桃.7.解:必然事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黑白分明.随机事件:海市蜃楼,守株待兔.不可能事件:海枯石烂,画饼充饥,拔苗助长.(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请与同伴交流.(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4.2.2第1课时)的相关内容.七、课后作业1.教材129页练习1,2.2.配套练习册内容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通过这些生动的、有趣的实例,自然地引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其次,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相对于随机事件来说,特征比较明显,学生容易判断,把它们首先提出来,符合由浅入深的理念,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九年级上数学教案(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数学教案(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数学教案(优秀6篇)人教版九年级上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思想: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

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

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抓常规课堂管理入手,严格规范课前准备,立足提高课堂效率,重视课后反思,定位规律探究。

做到:1.备好课:争取每节课前,与同组同仁们讨论、研究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甚至例题的选用,作业的布置等等,做到五备,让每一节课上出实效,让每位学生愉悦的获得新知。

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上好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5分钟,提高45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每个学生能“吃”饱、“吃”好。

抓住课堂45分钟,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备课组统一进度,统一练习,进行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争取每节课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大课堂容量组织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益。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4.批好每一次作业:作业反映了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认真批改作业,使教师能迅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数学教案九年级上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练习:○1课本例4,之后补充 (3)27)64148(÷- ○2课本例5,之后补充 2)5225(+ 分析说明:○1中补充(3)是不能除尽(含分数线)的类型。

○2中补充完全平方公式应用. 归纳:二次根式混合运算时,乘法公式仍然适用,仔细观察式子的特征,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来简化运算. (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应用1.若x=12-,则x 2+x+1=2.已知23,23-=+=y x ,求()1yx x y +;()22622y xy x ++的值.3.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BC,AD⊥AB,AB=1,BC=CD=2,求四边形ABCD 的面 积.三、课堂训练完成课本练习 .补充: 1.海伦——秦九韶公式: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a ,b,c,设p =2c b a ++, 则三角形的面积为S=)())((c p b p a p p ---公式运用:在ABC ∆中,BC=4,AC=5,AB=6,求ABC ∆的面积。

四、小结归纳 1.进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2.二次根式混合运算时,仔细观察式子的特征,灵活运用运算法则、运算律、公式来简化运算.2.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应用.五、作业设计必做: P18:4、6、7 选做: P18:8、9 1.已知236.25≈,求45544555+-的近似值. 2.如图21.3-3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得DE ⊥AB,E 点在AB 上,DE=AE=EB=a ,求平行四边形ABCD 的周长.学生板演,并说明每一步的依据,然后师生订正.引导学生先观察、分析,找学生说明解题思路,解题后养成说明理由的反思习惯.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新知,师生订正指导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感受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应用熟练计算和解题纳入知识系统教 学 反 思E D C B A教学过程设计5.计算:○16)123242(÷-; ○21212731+-○3)(62)32(-⨯+; ○4)()(6262)12(2+-++ 归纳:此组题与上组题考察内容相同,但问法不同,更具技巧性. (二)综合运用1.当m 时,mm --534有意义.2.能使33-=-x x x x 成立的x 的取值范围是 . 3.若12-=a 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4.若()()的值,则m b a m b a +=-+-++,021232是 .5.当a <-3时,化简()()22312++-a a 的结果是 .6.整数x 满足下列两个条件:○1式子13-x 和x -20都有意义○2x 的值是整数,则x 的值是 . 7.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填序号即可) ○1 ()2a =a 对一切实数a 都成立 ○2 a a =2对一切实数a 都成立○3式子a 叫做二次根式 ○4一个数的平方根和它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8. 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2594-x 的结果是 . 9.)(2223)32(-⨯+的计算结果是 . 10.已知,32,321+=+=y x 求22xy y x +的值. 11.如图,有一艘船在点O 处测得一小岛上的电视塔A 在北偏西600 的方向上,前进20海 里到达B 处,测得A 在船的西北方向,问再向西航行多少海里,船离电视塔最近?归纳:这组题是本章知识的深化运用,有一定的难度,与实数,有理式,勾股定理等知识综合运用. (三)构建知识体系 三、小结归纳 1.复习巩固二次根式知识,及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2.进一步理解本章知识,熟练解决相关问题. 3.补充课本未明确给出的概念及相关题目,拓展知识与能力. 4.构建知识体系,纳入知识系统. 四、作业设计必做: P22:1-8选做: P22:9-11师生总结引导学生先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再找学生说明解题思路,解题后养成说明理由的反思习惯.学生解题后, 师生订正 指导学生交流,谈收获,体会,师生总结 让学生构建本章知识体系,教师展示学生的结构图,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肯定最优建构 让学生阐述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有何体会,教师指导从考查知识,易错题目,典型题,解题技巧,思想方法等方面总结增加问题难度,综合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总结二次根式、绝对值、平方的共同特点是非负补充分母有理化因式和分母有理化化简方法,拓宽知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准备使学生系统感知本章知识,掌握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纳入知识系统 教 学 反 思二次根式概念 性质 运算乘除运算 加减运算 混合运算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小结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二、本章知识点概括1、相关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1章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1章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能根据问题中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的合理性.【过程与方法】经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共3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构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会用代数式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的合理性.五、课前准备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个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出示课件2)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课件4)(二)探索新知出示课件5: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传染源记作小明,其传染示意图如下:(1)第一轮传染后共有人患了流感;(2)第二轮传染后共人患了流感.根据示意图,列表如下:(出示课件6)第1轮传染后的人数第2轮传染后的人数传染源人数1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解: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列方程为1+x+(1+x)·x=121提取公因式,得(1+x)(1+x)=121,即(1+x)2=121.∴x1=10,x2=-12(不合题意,应舍去),故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教师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有可能不符合题意,所以舍去.想一想: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出示课件7)师生共同分析:第一轮传染后的人数第二轮传染后的人数第三轮传染后的人数生1口答:第1种做法:以1人为传染源,3轮传染后的人数是:(1+x)3=(1+10)3=1331(人).生2口答:第2种做法:以第2轮传染后的人数121为传染源,传染一次后就是:121(1+x)=121(1+10)=1331(人).思考:如果按这样的传染速度,n轮后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出示课件8)师生共同分析:传染源新增患者人数本轮结束患者总人数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第n轮达成共识:经过n轮传染后共有(1+x)n人患流感.出示课件9:例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师生共同分析后解答如下: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由题意可列方程为1+x+x2=91,即x2+x-90=0.解得x1=9,x2=-10(不合题意,应舍去),答: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出示课件10: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如下问题:1.在分析引例和例1中的数量关系时它们有何区别?答案:每个树枝只分裂一次,每名患者每轮都传染.2.解决这类传播问题有什么经验和方法?答案:(1)审题,设元,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2)可利用表格梳理数量关系;(3)关注起始值、新增数量,找出变化规律.教师问: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有哪些?(出示课件11)学生自主思考后,教师归纳如下:出示课件12:电脑勒索病毒的传播非常快,如果开始有6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共有2400台电脑被感染.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学生思考后自主解决.解:设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x台电脑.依题意得6+6x+6x(1+x)=2400.6(1+x)²=2400.解得x1=19或x2=-21(舍去).答: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19台电脑.出示课件13:例2一个小组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若全组共送贺卡72张,则这个小组共多少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求出实际问题中所蕴含的等量关系,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解:设这个小组共x人,根据题意列方程,得x(x-1)=72.化简,得x2-x-72=0.解方程,得x1=9,x2=-8(舍去).答:这个小组共9人.出示课件14: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标本向本组其他成员各赠送一件,全组共互赠了182件,求全组有多少名同学?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后自主解答:解:全组有x名同学,根据题意,得x(x-1)=182.解得x1=14,x2=-13(不合题意,舍去).答:全组有14名同学.(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15-22)1.在一次酒会上,每两人都只碰一次杯,如果一共碰杯55次,则参加酒会的人数为()A.9人B.10人C.11人D.12人2.某中学组织初三学生篮球比赛,以班为单位,每两班之间都比赛一场,计划安排15场比赛,则共有多少个班级参赛?()A.4B.5C.6D.73.元旦将至,九年级一班全体学生互赠贺卡,共赠贺卡1980张,问九年级一班共有多少名学生?设九年级一班共有x名学生,那么所列方程为()A.x2=1980B.x(x+1)=1980C.x(x-1)=1980D.x(x-1)=19804.有一根月季,它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枝干,每个枝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枝干、小分支的总数是73,设每个枝干长出x个小分支,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A.1+x+x(1+x)=73B.1+x+x2=73C.1+x2=73D.(1+x)²=735.早期,甲肝流行,传染性很强,曾有2人同时患上甲肝.在一天内,一人平均能传染x人,经过两天传染后128人患上甲肝,则x的值为()?A.10B.9C.8D.76.为了宣传环保,小明写了一篇倡议书,决定用微博转发的方式传播,他设计了如下的传播规则:将倡议书发表在自己的微博上,再邀请n个好友转发倡议书,每个好友转发倡议书之后,又邀请n个互不相同的好友转发倡议书,以此类推,已知经过两轮传播后,共有111个人参与了传播活动,则n=______.7.某校初三各班进行篮球比赛(单循环制),每两班之间共比赛了6场,求初三有几个班?8.某生物实验室需培育一群有益菌,现有60个活体样本,经过两轮培植后,总和达24000个,其中每个有益菌每一次可分裂出若干个相同数目的有益菌.(1)每轮分裂中平均每个有益菌可分裂出多少个有益菌?(2)按照这样的分裂速度,经过三轮培植后共有多少个有益菌?参考答案:1.C2.C3.D4.B5.D6.107.解:初三有x个班,根据题意列方程,得1(1) 6.x x-=2化简,得x2-x-12=0.解方程,得x1=4,x2=-3(舍去).答:初三有4个班.8.分析:设每轮分裂中平均每个有益菌可分裂出x个有益菌.传染源本轮分裂成有益菌数目本轮结束有益菌总数第一轮6060x60(1+x)第二轮60(1+x)60(1+x)x60(1+x)2第三轮60(1+x)260(1+x)2x60(1+x)3解:设每个有益菌一次分裂出x个有益菌.60+60x+60(1+x)x=24000.x1=19,x2=-21(舍去).因此每个有益菌一次分裂出19个有益菌.三轮后有益菌总数为24000×(1+19)=480000.(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传播类的应用问题的处理有哪些体会和收获?谈谈你的看法.(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1.3第2课时)的相关内容.七、课后作业配套练习册内容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熟悉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创设问题推导出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2.传播类和增长率问题是一元二次方程中的重点问题,本设计问题中反映出不同的“传播”和增长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问题.。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2章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1课时)教案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第22章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1课时)教案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2.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配方法把二次函数y=ax2+bx+c(a≠0)化成y=a(x-h)2+k的形式,以便确定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2.会利用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平移规律;3.会用公式确定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探索、尝试与归纳等过程,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求二次函数y=ax2+bx+c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的过程,感悟二次函数y=ax2+bx+c与y=ax2的内在联系,体验利用抛物线的对称轴画抛物线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对称美.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抛物线的对称轴画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通过配方法将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化为顶点式,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的平移变换.【教学难点】用配方法推导抛物线的对称轴与顶点坐标.五、课前准备课件、三角尺、铅笔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问:二次函数y=a(x-h)2+k的性质有哪些?(出示课件2)师生共同回忆:教师问:我们已经知道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能否利用这些知识来讨论二次函数y=ax2+bx+c 图象和性质?(出示课件3)(二)探索新知探究一 画出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我们已经知道y=a(x-h)2+k 的图象和性质,能否利用这些知识来讨论216212y x x =-+的图象和性质?(出示课件5) 问题1:怎样将216212y x x =-+化成y=a(x-h)2+k 的形式?学生回忆配方的方法及步骤,并回答.(出示课件6)216212y x x =-+ 21(1242)2x x =-+ 2221(126642)2x x =-+-+ 2221[(126)642]2x x =-+-+ 21[(6)6]2x =-+ 21(6) 3.2x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强调.(出示课件7) 配方的步骤:(1)“提”:提出二次项系数; (2)“配”:括号内配成完全平方; (3)“化”:化成顶点式.配方后的表达式通常称为配方式或顶点式. 问题2:你能说出21(6)32y x =-+的对称轴及顶点坐标吗?(出示课件8) 生答:对称轴是直线x=6,顶点坐标是(6,3). 问题3:二次函数21(6)32y x =-+可以看作是由212y x =怎样平移得到的? 生答:平移方法1:先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右平移6个单位得到的;平移方法2:先向右平移6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的. 问题4:如何画二次函数216212y x x =-+的图象?(出示课件:9) 学生自主操作,画图,教师加以巡视.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 方法一:描点法. 1.列表.2.描点,连线:方法二:平移法.(出示课件10)问题5:结合二次函数216212y x x =-+的图象,说出其性质.(出示课件11) 生答:当x<6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x>6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开口方向:向上.对称轴:x=6. 顶点:(6,3). 例 画出函数21522y x x =-+-的图象,并说明这个函数具有哪些性质.(出示课件12)师生共同解答如下: 解:函数21522y x x =-+-通过配方可得21(1)22y x =---, 先列表:然后描点、连线,得到图象如下图:(出示课件13)生观察图象,并总结性质如下: 开口方向:向下. 顶点坐标:(1,-2). 对称轴:x=1.最值:x=1时,y 最大值=-2.当x <1时,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1时,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当x=1时,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大值y=-2.出示课件14:求二次函数y=2x 2-8x+7图象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生板演解题过程: 解:y=2x 2-8x+722(4)7x x =-+ 22(44)87x x =-+-+ 22(2) 1.x =--因此,二次函数y=2x 2-8x+7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2,顶点坐标为(2,-1). 探究二 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与性质出示课件15:根据下列关系你能发现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和性质吗?师生共同探究强化认知:y=ax 2+bx+c 224()24b ac b a x a a-++=出示课件16:显然,二次函数y 224()24b ac b a x a a-++=的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对称轴为2bx a =- 因此,抛物线y=ax 2+bx+c 的对称轴是2bx a=-,顶点坐标是24,24b ac b a a ⎛⎫ ⎪⎝-⎭- . 师生共同总结整理如下:(出示课件18)出示课件19:例二次函数y=x2+2x﹣3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分别是()A.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1,﹣4)B.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1,4)C.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1,4)D.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1,﹣4)学生自主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析∵二次函数y=x2+2x﹣3的二次项系数为a=1>0,∴函数图象开口向上,∵y=x²+2x﹣3=(x+1)2﹣4,∴顶点坐标为(﹣1,﹣4).教师加以强调:把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再由顶点式确定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及其他性质.出示课件20:填一填.生自主思考,并填表. 答案:(1,1);x=1;最大值1; (0,-1);y 轴;最大值-1;(13-,-6);x=13-;最小值-6. 出示课件21: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如下图所示,请根据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填空:生观察图象,并填空.k 1<0;b 1>0;k 2>0;b 2<0;k 3>0;b 3>0.出示课件22,23: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如下图所示,请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填空:a1___0,b1___0,c1___0;a20,b2___0,c20;a3___0,b3___0,c3___0;a4___0,b4___0,c4___0.生观察图象后,独立填空,教师加以纠正.a1>0,b1>0,c1>0;a2>0,b2<0,c2=0;a3<0,b3=0,c3>0;a4<0,b4>0,c4<0.师生共同总结: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a、b、c的关系(出示课件24)出示课件25:例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结论:①abc>0;②2a-b<0;③4a-2b+c<0;④(a+c)2<b2.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 B.2 C.3 D.4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分析:由图象开口向下可得a<0,由对称轴在y轴左侧可得b<0,由图象与y轴交于正半轴可得c>0,则abc>0,故①正确;由对称轴x>-1可得2a-b<0,故②正确;由图象上横坐标为x=-2的点在第三象限可得4a-2b+c<0,故③正确;由图可知x=1的点在第四象限得a+b+c<0,由图象上x=-1的点在第二象限得出a-b+c>0,则(a+b+c)(a-b+c)<0,即(a+c)2-b2<0,可得(a+c)2<b2,故④正确.出示课件26:二次函数y=ax²+bx+c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a>0 B.b>0 C.c<0 D.ac>0生独立思考后,自主解决.解析根据开口方向、对称轴、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确定a、b、c的符号,根据对称轴和图象确定y>0或y<0时,x的范围,确定代数式的符号.①∵开口向下,∴a<0,A错误;②对称轴在y轴的右侧和a<0,可知b>0,B正确;③抛物线与y轴交于正半轴,c>0,C错误;④因为a<0,c>0,所以ac<0,D错误.(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7-32)1.如图是二次函数y=ax2+bx+c(a,b,c是常数,a≠0)图象的一部分,与x 轴的交点A在点(2,0)和(3,0)之间,对称轴是x=1.对于下列说法:①ab <0;②2a+b=0;③3a+c>0;④a+b≥m(am+b)(m为实数);⑤当﹣1<x<3时,y>0,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③④D.③④⑤2.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x,y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则该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为( )A.y 轴B.直线x=52C.直线x=2D.直线x=323.已知二次函数y=ax 2+bx+c(a ≠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1)a ,b 同号;(2)当x=–1和x=3时,函数值相等;(3)4a+b=0;(4)当y=–2时,x 的值只能取0;其中正确的是 .4.如图是二次函数y=ax 2+bx+c(a ≠0)图象的一部分,x=-1是对称轴,有下列判断:①b-2a=0;②4a-2b+c<0;③a-b+c=-9a ;④若(-3,y 1),(32,y 2)是抛物线上两点,则y 1>y 2.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5.根据公式确定下列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22(1) 21213;(2) 580319;1(3) 22;2(4)12.y x x y x x y x x y x x =-+=-+-⎛⎫=-- ⎪⎝⎭=+-6.已知函数y=-2x2+x-4,当x= 时,y 有最大值 .7.已知二次函数y=x 2-2x+1,那么它的图象大致为( )参考答案:1.A2.D3.(2)4.B5.⑴直线x=3,(3,-5);⑵直线x=8,(8,1);⑶直线x=1.25,59, 48⎛⎫- ⎪⎝⎭; ⑷直线x=0.5,19, 24⎛⎫ ⎪⎝⎭. 6.14;318- 7.B(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说说看.(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2.1.4第2课时)的相关内容.七、课后作业配套练习册内容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一般式.我们研究函数的一般基本方法是由解析式画图象,再由图象得出性质,再反过来由函数性质研究图象的其他特征.因此本课时的教学仍可采用这种思维方法来探讨二次函数一般式的性质(如顶点坐标,对称轴以及增减性等),另外还要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即如何将相对复杂的一般式转化为其他解析式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川区第三中学校课时教案
南川区第三中学校课时教案
.2.4所示.
12
+-x
南川区第三中学校课时教案
它们的开口方向都向上;对称轴分别是y轴、直线x= -2和直线0,0),(-2,0),(2,0).
南川区第三中学校课时教案
它们的开口方向都向上;对称轴分别是y轴、直线x= -2和直线0,0),(-2,0),(2,0).
南川区第三中学校课时教案
的值,抛物线的形状不变,所以平移时,可根据顶点坐标的改变,确定平移前、后的函数关系式及平移的路径.此外,图象
、k是常数,a≠0)的图象的开口方向、
南川区第三中学校课时教案
南川区第三中学校课时教案标
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南川区第三中学校课时教案

南川区第三中学校课时教案
4

二次函

m
x m x y 4)1(22++-=的图( )
A 、没有交点
B 、只有一个交点
C 、只有两个交点交点
5、已知二次函数772--=x kx y 的图象和x 轴有交点,则( )
A 、47->K
B 、47
-≥K 且k C 、47-≥K D 、4
7
->K 且k x
y 1
-1 1
x
y
南川区第三中学校课时教案
南川区第三中学校课时教案
更大的花圃吗?如果能,请求出
南川区第三中学校课时教案
)0.此时只需抛物线
,要使水流不落到池外,此时水流最大高度应达多
+,
25
.2
南川区第三中学校课时教案
)会通过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和最值。

南川区第三中学校课时教案
南川区第三中学校课时教案
(月)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0万元;
个月公司所获利润是多少万元?
不放养,最多只能存活两天,如果放养在塘内,可以延长存活时间,但每天也有一定数量的蟹死去,假设放养期内蟹的个体重量基本保持不变。

现有一经销商,按市场价收购了这种活蟹1000千克放养在塘内,
元。

据测算,此后每千克活蟹的市场价每天可
400元,且平均每天还有10千克蟹死去,假定死蟹均于当天全部售出,售价是每千克20元。

天后每千克活蟹的市场价为P元,写出P关于x的函数关系
天后将活蟹一次性出售,并记1000千克蟹的销售总额
的函数关系式;
)该经销商将这批蟹放养多少天后出售,可获得最大利润(利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