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
十大新安医家之一
• 《素问灵枢类篡约注 》
医经著作。又名《素问类 纂约注》 选录《素问》、《灵枢》 二书中除针灸以外的主要 内容。分为藏象、经络、 病机、脉象、诊候、运气、 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 参考历代《内经》注家 之论作了简要注释。本书 特点有二:其一,所选 《内经》原文较为精要; 其二,分类简单而注释精 辟。
•
亦 儒 亦 医 , 博 学 济 世
•
以 医 为 本 , 致 力 普 及
•
汪 昂 的 成 功 之 道
希望大家在对汪昂了解的同时, 也可以学习其学医的刻苦、求新精 神及其医学思想。
谢谢观赏
• 《医方集解》
• 本书把方剂分为 21 门, 收正方常用方 320 余。
《本草备要》
乃汪昂采集诸家本草简辑而成, 将药、证、病因加以联系。首 论药性总义,次以草、木、果、 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 鱼虫及人等八部分类,收载药 物470余种,每药概述性味、 功用和主治。该书既完备又概 要,切合临床实用。全书八卷, 为采集诸家本草筒辑而成,将 药、证、病因,加以联系,选 取常用药剂470余种,附图400 多个。是一部内容简要的药物 学专著。
汪 昂
•
新 安 医举,弃儒攻医,医学大
• 字仞庵,明末清初安徽休宁西门人氏。
成
汪 昂 生 平
• 看清科举考场的腐败,开始厌恶科举制度, 又由于明亡而有感于国家民族的兴衰,于是, 在清朝顺治初年,毅然弃儒学医,笃志方书。 • 汪昂弃儒攻医,时年三十有余,其抛弃仕途, 改而学艺,认为“诸艺之中,医为尤重”, 于是乎独专医学。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身 居避远山区,全靠自身勤奋,博览群书,刻 苦钻研,而终成一代名医。
《汤头歌诀》 • 成书于1694年。选录 常用方剂300余方, 分为补益、发表、攻 里、涌吐等20类,以 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 归纳和概括,并于每 方附有简要注释,便 于初学者学习。
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的溯源与发展及新安医家的贡献
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的溯源与发展及新安医家的贡献邵宁书1,杨文明2,3摘要中风作为四大顽症之一,在‘内经“首次提出后,便引起了历代医家的重视㊂以益气活血法为原则治疗中风,历来被认为是由清代医家王清任首次提出㊂但在近来研究中发现,益气活血法萌芽于‘内经“,并未广泛运用于中风治疗㊂隋唐时期有医家提出从气血论治中风,明清时期新安医家进一步认为气虚血瘀为中风成因,并选用益气活血药物治疗中风,其认识要早于清代医家王清任㊂益气活血法其后继续发展,并在当代治疗中风时广泛运用㊂关键词中风;新安医学;益气活血;溯源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4.04.001Trac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by Tonify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Xin'an DoctorsSHAO Ningshu,YANG Wenming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fei230031,Anhui,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YANG Wenming,E-mail:******************Abstract As one of the four major stubborn diseases,stroke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edical practitioners throughout history since it was first proposed in"the Neijing".The treatment of strok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onify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has always been believed to have been first proposed by the Qing Dynasty physician Wang Qingren.However,recent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method of tonify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originated from"the Neijing"and has not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some medical experts proposed to treat strok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Qi and blood.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Xin'an medical experts further believed that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were the causes of stroke,and chose to treat stroke with tonify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drugs,which was earlier than that of the Qing dynasty medical expert Wang Qingren.The method of tonify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continue to develop and is widely used in contemporary stroke treatment.Keywords stroke;Xin'an medicine;tonify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traceability中风即脑卒中,与心脏病㊁癌症并列为人类三大死因之一㊂我国每5例死亡的城乡居民中就有2例源于心脑血管病,其死因高居死亡构成之首,而脑卒中又在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疾病中居于首位,每年约有182万人死于脑血管疾病[1]㊂脑卒中居联合国192个成员国各种死因之首,所致伤残调整生命年约1.43亿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编号:发改办社会 2022 366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项目(No.2019XZZX-NB001);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GXXT-2020-025)作者单位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230031);2.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8);3.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新安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所(合肥230012)通讯作者杨文明,E-mail:******************引用信息邵宁书,杨文明.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的溯源与发展及新安医家的贡献[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4):577-581.人年[2]㊂脑卒中临床有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型,以前者最为多见,约占所有脑卒中病人的80%,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入院之后通常采用抗血小板聚集[3-5]㊁促进侧支循环建立[6-8]㊁改善脑循环[9-11]㊁清除氧自由基[12-14]㊁营养脑细胞[15-17]等药物治疗㊂在时间窗内应用阿替普酶或尿激酶静脉或动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治疗[18],可以降低脑卒中病人致残率,甚至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但是溶栓对于发病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大多数病人错过了有效时间窗,只有不足15%的脑卒中病人满足血管内治疗要求,错过有效时间窗者只得予以保守治疗㊂由于机械取栓方式㊁取栓次数㊁血栓性质㊁侧支循环状态等术中及术后因素会造成栓子逃逸或者开通血管再闭塞,加上血管内治疗对医疗条件及医师技术的要求比较高,这些都让血管内治疗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㊂汪燕亭‘聊复集“记载: 中风者,其人表虚 ㊂中风的本质多为本虚标实,首次发病后常有宿根,大多数病人会反复发作,死亡的可能性也逐次递增,而西药长期用药的肝肾毒性㊁依赖性和副作用限制了临床的使用[19]㊂与西医相比较,中医在治疗中风上可充分发挥其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的双重优势[20]㊂中医学从起源以来几千年间提出了诸多治疗中风的方法,直到从气血论治中风被大家所广泛采用并发展㊂从20世纪60年代起,医学界进一步探讨活血化瘀治疗中风,至20世纪70年代,一些中药注射液,如丹参注射液㊁水蛭注射液㊁复方红金注射液等用于治疗中风,并取得一定疗效[21]㊂在中医㊁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或中风变证方面同样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崔涛[22]试验组运用中风膏联合双侧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吞咽障碍,对照组仅用基础西药治疗,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较对照组治疗效果更好㊁起效更快㊂郑文旭[23]使用疏肝活血解郁汤联合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对照组仅用西药氟西汀,治疗组加用疏肝活血解郁汤,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中医证候评分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㊁同型半胱氨酸(Hcy)及5-羟色胺(5-H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运用中医或中西药联合治疗中风或中风变证弥补了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的不足㊂益气活血法普遍认为是由王清任首次提出,并应用于临床,是目前中医治疗中风的主流治疗方法之一㊂此治疗方法起源为何,特别是新安医学作为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综合性学术流派,有上下800多年历史㊁800多位医家㊁800多部医著,在中风的治疗的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否提出过类似的诊疗理论和方法,值得作一爬梳和比较研究㊂1萌芽于‘内经“唐宋之前,对中风病的认识多以 风邪侵表 立论,其源于‘内经“,‘素问“云: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㊂ 认为疾病的发生多是从皮肤毛发开始的,病邪侵入皮毛,而卫气代表人体防御系统,正气不足则邪气入里,外风袭人则出现中风,所中之风均为外邪,故人体卫气充足对于中风的治疗至关重要㊂人体卫气充足时,肌肉饱满㊁皮肤紧致㊁毛发茂盛㊁腠理致密,即使遇到风邪外袭体表,有卫气抵御外邪,也入里不深或仅停留于表;如果人体气虚,则形体瘦弱㊁肌肉消减㊁皮肤松弛㊁腠理不固㊁毛发稀疏,遇到邪气时,由于卫气不足,正气虚衰,无以与邪气抗衡,则病邪入里较深㊂邪气旺盛,滞留不去,则进一步传入经络,伤及脏腑,这时病人往往出现突然昏仆或肢体无力㊁半身不遂等中经络㊁中脏腑表现,正所谓: 卫气去 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㊂脏腑位于人体的中央要位,所以说脏气盛衰可决定中风后病人的预后,脏气不足的病人往往症状较重,恢复也较慢,即如‘素问“所云: 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㊂ 总之,‘内经“时期认为中风主要是由于虚邪贼风入中,加之卫气本虚导致,持 外感所致内伤 的观点,还未提出血瘀也是导致中风发生的重要原因㊂直到‘金匮要略㊃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凡举 胸满 当汗出不出 烦满 等3种症状后,才明确提出 瘀血 一词,虽然并非用于中风病病因描述,但为后世确立益气活血法提供了思路[24]㊂2发轫于隋唐自隋唐开始,中风病的内因学说盛起,多数医家开始重视中风的气虚及血瘀病机㊂隋代巢元方提到 脾胃气弱,血气偏虚 为风邪所侵,故半身不遂也 ,即脾胃运化无力,则人体血气必然偏虚,容易受到风邪外侵,进而出现单侧肢体活动不能的表现,他指出气虚是病之本,是导致半身不遂的内在因素,病邪之所以能侵袭人体也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而不能与邪气抗争,为后世从气虚论治中风奠定了基础㊂唐朝王冰在‘玄珠经“中亦提到: 风病 五脏气绝也 由人元气素虚 ㊂中风病人出现张口不能闭合㊁双目紧闭㊁呼吸声如同打鼾㊁四肢瘫软㊁大小便失禁等 五脏气绝 的症状,是由于其元气素来不足㊂元气是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有后天之气的培养,是人生存所需要的最根本㊁最重要的气,王冰认为中风病的病因就在于元气亏虚㊂金末元初时期李东垣云: 风邪直中血脉就会口歪眼斜 ,如果病人症状不止有口歪眼斜,还有风中六经之症,例如项背僵硬不适㊁头昏身重等,当予以小续命汤加减合疏风汤治疗,他还从病人的发病年龄出发,观察到中风的发生以本就体虚血滞的中高龄者居多, 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愤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 ㊂其认为中风是以气病为根本原因,气不足时,或由于情志因素伤其气的,都会导致疾病发生㊂但也有体型肥胖之人发生中风, 是形盛气衰而如此 ㊂李东垣将 体虚 这一病机具体到了 气虚 方面,以益气法为主要治法,创制了治疗中风名方清阳汤㊂直到元朝的朱丹溪,才兼取众医家之长,将血瘀与气虚并列组合为两个引发中风的要素㊂朱丹溪认为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 ,如果出现在左侧肢体多为 死血 (又有一说作 少血 ),如果出现在右侧肢体多由于 痰有热,并气虚 所致㊂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㊁温煦和固摄作用㊂所谓死血,即病邪日久而入络之瘀血;所谓少血,即由于气虚所致的缺血㊂瘀血与缺血,互为因果关系㊂瘀血阻滞经脉,则远端脉络空虚;血液不足,血行不畅则必然出现血瘀之象㊂朱丹溪认为中风半身不遂大多是由于血瘀所致,血瘀则脉络不能充盈,故出现缺血之症状㊂在廓清瘀血与中风关系的基础上,开创了从气虚血瘀论治中风的先河㊂之后的新安医家也正是从隋唐以降诸医家的理论中发展传承,提出以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的理念㊂3形成于明清新安医学鼎盛于明清,众多的医家㊁宏富的医著必然将中风的各种治疗方法囊括其中,而益气活血法的完整提出和实践尤为重要㊂明代的新安医家汪机,以朱丹溪㊁李东垣为师并博采诸家之长,认为中风乃气虚为主,指出 脾胃不足,百病易生 ,脾胃乃后天之根本,脾土为万物之母,元气赖之以生,元气不足,气不生血,才是导致疾病产生的根本,所以在治疗中风之时,须考虑到正气的充盈是疾病治愈的关键,应当用益气之法;认为益气则活血,气道通畅则血脉通畅, 气运不利,血亦罕来 ㊂汪机观一六旬病人脉象云: 气血已衰,脉见浮洪弦虚 ,故予以人参㊁麦冬㊁白芍固护气阴,少量黄连㊁生姜等辛通苦降㊂此病案充分体现了益气之法,但对活血之法还着墨不多㊂完成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理论阐述和临床实践的,是生活在同一时期的明代新安医家江瓘㊁孙一奎㊂江瓘在‘名医类案“中提到治疗某 一身俱麻 中风病患,认为 麻由虚而气不行 ,是故以乌药顺气散为主方,加施人参㊁白术㊁麦冬㊁川芎㊁当归诸药服之而愈㊂方中人参㊁白术大补元气以益气,川芎㊁当归活血行气,麦冬养阴,可见在治疗中风时,考虑到了病人为气虚血瘀,治疗上选用益气活血之品㊂这标志着新安医家益气活血理论在实际诊疗中得到应用,并取得理想的疗效㊂另一位新安医家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提到: 元气素虚,腠理疏豁 一遇风邪,莫之能御 ,邪气之所以能得以聚集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都是源于正气的亏虚,认为中风多由于经脉瘀阻,气血不畅,故治疗中风的方法,初期应该益气,使得气旺调畅,若气虚猝倒,当用参芪汤补气,气不足则不能推动血行,血行不利,则会出现血瘀之症㊂故日久当活血,宜四物汤加桃仁㊁红花㊂如果纯用防风㊁天麻㊁羌活等祛风之类的外感祛风药物,很难治愈㊂若脉道通畅,气血得通,血随气行,周流不停,则病情可以好转向愈㊂明末清初的新安医家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提到以顺风匀气散治疗中风 邪不遂 ,认为中风系 气不匀 , 血脉不周 故半侧肢体活动不能㊂气虚与血瘀总是并见,血液运行于脉络之中,气虚且血液运行不畅会导致突然昏倒的症状㊂ 气匀则风顺 ,故该方以人参㊁白术㊁炙甘草补正气,全方共奏补气㊁行气㊁疏气之效,气匀则血脉也得以通畅㊂清初的新安医家程杏轩基本承袭了孙一奎的观点㊂久病气虚,致脏腑功能减退,故中风日久的病人会出现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液不能上荣于面部,故病人常出现面色淡白㊂所以他在‘医述“中亦认为: 若不顺气遂用乌㊁附,若不活血遂用羌活㊁防风,未能见其能治也 ,治疗中风初期应当治气,久病则当活血㊂与此同时,清初的医家王清任指出了中风突然跌仆的病因,阐述了气虚血瘀导致中风的病机㊂王清任发展中风非风论,否定风火气痰之论及真中类中之分,针对有的医家论治中风的病因从风㊁火㊁气㊁痰立论,选方用药遵循理气化痰㊁疏风清热之法,他在‘医林改错㊃半身不遂论叙“中指出中风初发时,并未出现诸如发热恶寒㊁身痛头疼等外感表证㊂认为如果是 风火湿痰,无论由外中,由内发,必归经络 ,而 气血若为风火痰湿阻滞 ,经络不通,则病人必诉疼痛不适,有身体疼痛者即应诊断为痹症,而非以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中风㊂王清任认为中风半身不遂多因气虚血瘀导致,所谓 气亏得半身不遂,所以跌仆 ㊂情志失调㊁饮食不节㊁劳累过度㊁耗伤元气,导致元气不足,推动㊁温煦功能衰减,无力推动血行,气血运行不畅致血瘀于脑脉㊂王清任肯定了李东垣的观点,指出元气亏损才是中风发生的根本原因, 元气绝则死矣 ㊂人体元气有十分,元气虚衰则经络空虚,十分元气亏空至五成,必有一侧肢体亏空,元气不足则血行无力,血行不畅则出现血瘀,一侧经脉失去血液滋养则出现为萎废不能用,就会出现中风偏瘫之象㊂元气在身体的分布如同湖水,当元气虚衰时,侧卧或者侧坐元气则会偏向低侧,而另一侧则出现元气偏枯㊁肢体活动不利㊂据此病机,王清任提出了益气化瘀治法,创制了补阳还五汤㊂气血盛衰对人体各项机能影响十分重要㊂王清任综合了朱丹溪的观点并结合了自身的认识,认为 元气藏于气管内,分布周身 ㊂在治疗中风时十分重视气道是否充盈㊁血行是否顺畅,治法以活血化瘀为本,加以补气益气,气推动血行,则血瘀自除㊂认为气有虚实㊁血有亏瘀,进一步发展了‘内经“ 血实宜决㊁气虚宜掣引 的观点,认为如果只益气而不活血,那么瘀血难去,新血不生,如果只活血,而不益气,则血行过度反而会耗伤正气,气不固摄血液,反而会导致血液行于脉外,出现出血的症状,所以在使用活血的药物时,还需加入益气之药,瘀血除而不伤正气㊂现代临床经验表明,补阳还五汤甚至对除中风外的其他疾病,如肿瘤㊁神经和循环系统以及代谢类疾病等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24]㊂4鼎盛于当代新安王氏内科总结发扬了前医家的观点㊂王乐匋秉承孙一奎治疗中风病有关 中风皆因脉道不利,血气闭塞 的观点,宗新安医家之固本培元,认为气虚血瘀与中风的联系密不可分,益气活血是治疗中风的关键,脉络中气虚血运不畅,则会出现血脉瘀阻,瘀阻脑络则出现中风,病人常常表现为面色黝黑紫黯,舌下脉络瘀血,舌有瘀斑,脉涩,因此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不仅需要益气,气推动血行,更需要活血通络,使脉络通畅㊂王乐匋创立的邪正合治㊁益气活血的经验方 脑络欣通 ,常用的通络药物为活血化瘀和虫类搜剔㊂如用田三七,有瘀散瘀,有血止血,虚者能补;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予以创新,以蜈蚣代替地龙,取其既可通络又能息风之用㊂新安医家杨文明在治疗急性期气虚血瘀型中风时,认为应当既治标又治本,既益气又活血,疏通脑络以开窍,并拟脑络通方,全方由黄芪㊁赤芍㊁川芎㊁当归㊁地龙㊁熟大黄等组成㊂研究表明,脑络通方能够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脑血流量,扩张血管,降低脑卒中后炎症反应以及减轻氧化应激对脑组织的损伤[25-26]㊂由于急性期病人正处于外邪与正气相争的阶段,邪气过盛时则会出现正气不足,正气虚则可导致邪气入里,症状加重,瘀阻脑络,血液运行不畅,故急性期病人常常表现出半身不遂㊁活动不利㊁言语含糊甚至言语不能㊁单侧肢体麻木等㊂方中黄芪大补元气,元气旺盛则可推动血行,血行顺畅,血瘀得化,脑络得通;全当归能活一身之血,既收通络之功又不伤血;川芎㊁白芍助全当归发挥活血祛瘀之效;熟大黄通便而不耗伤正气,推陈致新,使体内停滞瘀血得以散行㊂‘千金翼方“谓: 凡病皆由气血壅滞,不得宣通 ㊂认为可以采用针灸温通经脉,气血条畅则症状得以减轻㊂所以,杨文明教授主张中风早期辨证使用针灸疗法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临床除了可选用水沟㊁内关㊁百会㊁三阴交㊁委中等治疗中风的主要穴位,结合病人症状特点应加用足三里㊁气海等以益气活血,通过针灸激发健侧大脑代偿功能,恢复肢体活动能力[27]㊂其他医家在治疗中风时一般也以益气活血为治疗原则和方法,并研究出一系列医院制剂或自拟方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㊂如周志梅等[28]以消栓肠溶胶囊治疗中风病人,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提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降低,病人的活动及语言能力明显改善㊂刘春柳[29]用益气活血补偏汤免煎颗粒(由黄芪㊁当归㊁桃仁㊁红花㊁地龙㊁川芎㊁赤芍㊁甘松㊁天花粉㊁天冬㊁生龙骨㊁煅牡蛎㊁山萸肉组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且治疗后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㊁Fugl-Meyer运动功能(FMA)及NIHS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㊂王成[30]运用益气活血组方(由黄芪㊁白术㊁鸡血藤㊁太子参㊁赤芍㊁地龙㊁当归㊁川芎㊁桃仁㊁红花等组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相比较可见中药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病人生活质量提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可见该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较常规西药更有优势㊂鲁国志[31]研究发现,补气脉通汤(由人参㊁黄芪㊁桃仁㊁红花㊁当归㊁丹参㊁葛根㊁水蛭㊁全蝎㊁蜈蚣等药物组成)联合西药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病人,收效好于单纯施以西药,此方对于改善病人预后具有重要价值㊂赵涛等[32]以益气活血㊁化瘀通络为治法,研制出脑心通胶囊,该药能补气活血㊁化瘀通络,从而使血脉通畅㊁脑络得通㊁髓海充养㊁气血调畅㊂由此可见,对于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病人,以益气活血法为代表的中药复方或成药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善病人预后㊂5小结作为中医治疗中风的主流治法,在益气活血法萌芽于‘黄帝内经“时期,发轫于隋唐,元代提出了由益气或活血法治疗中风的治疗原则,认为中风成因多为气虚或者血瘀,明清时期新安医家将气虚和血瘀致病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完善,认为气虚血瘀同见于中风,而不是单独用补益元气或通调脉道的药物,在选方用药上补益元气与活血化瘀药物同施,并认为 精气内夺 则预后不良,而气不足不能运血则血液瘀阻,所以在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上益气活血必须共见㊂清代的王清任创立补阳还五汤,认识到了血瘀致病的广泛性,同样提出了气虚血瘀为中风发病的主要原因㊂明清时期的新安医家和王清任提出的益气活血法在当今仍被广泛运用,影响一系列医家临床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疗创新㊂表明位于江南的新安医家与北方的医家王清任,虽然处于不同时空地域,但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却有着完全相同的认识,并延习至今指导着当今医学的临床实践,说明古代医家在当时相对封闭㊁交通不便,罕有学术交流的环境下,在不同的时空区域内通过各自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中风病相同的病因病机,同时也说明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得到古代许多医家认可和验证㊂缺血性脑卒中以病程长㊁病势缓为特点,故而病人正易耗散,邪易留滞,容易出现标本虚实交错杂乱的气虚血瘀症状㊂因此,在选方用药上,应当以调达气血㊁补泻结合为治疗原则,益气活血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㊂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应用广泛,在益气活血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明显,且有较好应用前景,对提升脑卒中病人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㊂参考文献:[1]WU S,WU B,LIU M,et al.Stroke in China:advances andchallenges in epidemiology,prevention,and management[J].Lancet Neurol,2019,18(4):394-405.[2]MA Q,LI R,LI R,et al.Temporal trend and attributable risk factorsof stroke burden in China,1990-2019:an analysis for the GlobalBurden of Disease Study2019[J].Lancet Public Health,2021,6(12):e897-e906.[3]DE STEFANO V,CAROBBIO A,DI LAZZARO V,et al.Benefit-riskprofile of cytoreductive drugs along with antiplatelet andantithrombotic therapy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ischemicstroke in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J].Blood Cancer Journal,2018,8(3):25.[4]RIVERA-CARAVACA J M,MARÍN F,ESTEVE-PASTOR M A,et al.Antiplatelet therapy combined with acenocoumarol in relation tomajor bleeding,ischaemic stroke and mortality[J].Int J ClinPract,2018,72(3):e13069.[5]NAKASE T,MOROI J,ISHIKAWA T.Anti-inflammatory andantiplatelet effects of 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in acute phase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Clin T ransl Med,2018,7(1):2.[6]芦云,陈晓虹.早期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㊁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1):88-89.[7]邬刚,战丽萍,安明顺,等.脑梗死急性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对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卒中杂志,2018,13(9):938-943.[8]袁齐宏,孙维涛.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8,34(14):1616-1618.[9]杜洪彬.丁苯酞注射液对基底节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及对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8):105-108.[10]崔艳丽.脑心通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7,14(2):83-84.[1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脑心同治专家委员会.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4):389-397. [12]李运鹏,张青松.谷红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33(1):41-45.[13]王有科.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脑梗死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31(1):95-97.[14]YU Y J,XIONG W.Tirofiban combined with rt-PA intraarterialthrombolysis improves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of acute middle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rabbits[J].Eur Rev Med PharmacolSci,2018,22(9):2888-2895.[15]柳文科,张书艳,范雪娟.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研究[J].临床医学,2018,38(7):93-95. [16]江乾.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6):127-129.[17]张雪杰,栾宁.奥拉西坦对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vWF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1):5294-5296.[18]WANG Y,JOHNSTON C,BATH P M,et al.Clopidogrel with aspirin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Non-disabling CerebrovascularEventsⅡ(CHANCE-2):rationale and design of a multicentrerandomised trial[J].Stroke Vasc Neurol,2021,6(2):280-285. [19]ZERNA C,THOMALLA G,CAMPBELL B C V,et al.Currentpractice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the diagnosis and acutetreatment of ischaemic stroke[J].Lancet,2018,392(10154):1247-1256.[20]王建超,王育勤.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研究进展[J].中医药通报,2019,18(3):67-69.[21]张伯礼.百年中医史:1912-2015[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454.[22]崔涛.中风膏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D].兰州:甘肃中医药大学,2021.[23]郑文旭.疏肝活血解郁汤联合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疗效及对HAMD-24㊁NIHSS㊁ADL评分的影响[J].中医研究,2022,35(10):55-60.[24]任思思,宋丽娟,韩庆贤,等.从瘀血致病到益气活血之思想发展探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6):71-74. [25]何望生,杨文明,汪瀚,等.脑络通颗粒改善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045-1047.[26]何望生,杨文明,汪瀚,等.脑络通颗粒治疗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2):146-148. [27]张帅帅,杨文明.杨文明辨治脑梗死临证经验撷要[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3,35(5):899-905.[28]周志梅,买雷,李艳红.消栓肠溶胶囊治疗脑梗死疗效及对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9,40(6):696-699. [29]刘春柳.益气活血补偏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20.[30]王成.活血益气法对气虚血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218-220. [31]鲁国志.浅析中药汤剂干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之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J].智慧健康,2020,6(32):181-182.[32]赵涛,赵步长,贾力夫,等. 脑心同治 理论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7):8-10.(收稿日期:2023-12-08)(本文编辑邹丽)。
古新安医家和医籍
古新安医家和医籍来源:互联网徽州古称“新安”,作为徽州六县的新安医学,以其医家人数之多,著作甚丰而著称于世。
据医学专家初步统计,新安地区从宋至清末出现著名医家有522人,其中有54人任各级医官(包括县、府医学训、正科、医学教授、翰林医官、太医院吏目等),有214人撰写、翻刻425部医著。
其中宋代名医13人,撰医籍4部;元代名医18人,撰医籍13部;明代名医190人,撰医籍133部;清代名医301人,撰医籍275部。
新安医家在医学理论、临床、药物学著作方面,均有重大贡献,在海内外有深远影响。
黄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张徽声新安医家各有所长,医著除综合性的医书外,还有内、外、妇、儿、喉、眼,及针灸、推拿、按摩、运气、养生等分门别类的专著,可谓灿然夺目。
北宋,歙人张扩为蕲水(湖北浠水)庞安时高弟。
后又师四川王朴。
善脉诊,治病有良效,名扬京、洛间。
扩侄孙张杲,宇季明。
深得家传,潜心医学50年,博采宋前古籍中有关养生防病、名医医案和名医传记等,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撰成《医说610卷行世,人称“医林之诊海”。
该书记述了从三皇到唐代名医一百一十多位的临床经验,对诊治疑难险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据传张氏还著有《秘方奥旨》传世。
《医说》东传朝鲜,刊于李氏王朝成宗十五年(1488),日本万治三年(1659)亦有刊本。
这个时期还有婺源王炎撰《伤寒论》,程约、马苟仲甚工医,且善针法。
又程汝清精医,著《医方图》等。
休宁吴源精医,歙县名医黄孝通乃妇科专家,有御赐“医博”称世。
元代,新安医学有发展。
休宁徐道聪,精儿科,其子杜真精内科,著《杜真方书》传世。
歙县鲍同仁,宇国良,官会昌同知,旁通针灸之术,治无不中,著《通玄指要》、《经验针法》行世。
洪徽甫传其术。
另婺源王国瑞,客于浙地,精通针术,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1卷行世。
是书专论针灸之法,现属《四库》珍本。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崛起,在世界科学中心逐渐从中国移至欧州之际,安徽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发展高潮。
新安十大名方(上)
新安十大名方(上)方剂作为中医用药治病的发展形式,是理、法、方、药思维过程的终极体现,反映了医家辨治疾病的思路和水平,决定着临床疗效的高低。
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安医家在理、法、方、药各个环节都有发明,自然也少不了创立新方、化裁古方,流传至今的很多经典名方都出自新安医籍,现代历版方剂学教材均收录有20多首。
笔者结合理论学说的先进性、治法用药的典范性、医家医著的代表性和现代运用的广泛性综合考虑,并参考《新安医学方剂精华》有关论述[1],从新安医籍中筛选出10首临床实用、疗效确切的新创方或首载方,按来源、(别名)、组方、(制备)、功效、主治、用法的体例,统一整理、归纳,加按语阐析说明,其中药名加以规范而保留特色标识,用药剂量严格按照明清时期度量衡制度[2]折合成现代法定计量单位,如1斤≈596.82g(库平制)、1两≈37.30g(折算时精确到个位),1钱≈3.73g、1分≈0.373g(折算时精确到十分位),以便于现代临床学习、使用和参考。
大健脾养胃丸【来源】明代徐春甫《医学捷径六书·评秘济世三十六方》。
【别名】大健脾丸、百谷丸。
【组方】净白术1790g (饭上蒸),人参373g(吉林清河者佳),白茯苓597g,广陈皮597g(温水洗),枳实298g(饭上蒸),川黄连298g(姜汁炒),神曲298g(炒),谷芽298g(炒去壳),吴茱萸112g(开水泡,去苦水),当归身224g(酒洗),青皮186g(醋炒),白豆蔻112g(炒仁),南木香75g。
【制备】上药碾作细粉,老粳米煮荷叶汤滴丸,如绿豆大。
【功效】健脾养胃,滋谷气,除湿热,宽胸膈,去痞满。
【主治】日常治未病养生,饮食积滞消食后以及病愈后脾胃调养。
【用法】饭后相隔一定时间,温开水吞服,每服75g,日3服,小儿用量减半。
【按语】anyu徐春甫私淑李东垣,是新安固本培元派早期医家,以创制脾胃王道之剂起家,此药即为羽翼李东垣补中益气汤而创设,方中一派培元理气、调补脾胃之药,且重用倍用白术并重用人参、茯苓、陈皮,集中体现了“固脾胃元气”为本的学术思想。
新安温补派医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
新安温补派医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新安温补派医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新安温补派代表医家汪机、孙一奎、吴楚、程杏轩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通过对他们现存的医著进行研究,整理并归纳他们的学术思想、临床诊治特色,筛选并甄别出他们的特色方剂,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医论医话、医案,以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和个案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全面查阅医家著作,检索各大数据库有关文献,梳理近现代学者对各医家的研究成果,并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将所收集的资料分类录入。
方法:1.学术思想:研读四位医家的原著,结合一些医家的研究成果,以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和个案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博硕士论文)、《中国中医药数据库》等电子资源以及利用中华中医网()、中医中药论坛()、思学图书馆()、丁香园()等网站检索所需的相关资料,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学校期刊阅览室借阅相关书籍,提炼并汇总他们的学术思想,以温补思想方面为主。
2.临证经验:以《石山医案》《孙氏医案》《杏轩医案》《吴楚医验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和个案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现代学者对相关医家的研究成果,归纳并总结四位医家的临证经验,以温补思想方面临证特色为主。
3.医论医话:以四位医家的医著(汪机《医学原理》《石山医案》,孙一奎《赤水玄珠》《医旨绪余》,程杏轩《杏轩医案》,吴楚《保命真诠》《医验录·初集》《医验录·二集》),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医论医话。
4.典型医案:以《石山医案》《孙氏医案》《杏轩医案》《医验录初集》《医验录二集》为主要研究内容,筛选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反应出四位医家善用温补思想经验的案例。
5.特色方剂:为提高找方效率,通过查找中医方剂软件APP方剂库、《中华名医方剂大全》《方剂大辞典》等方法,作为研究四位医家代表方剂的初步线索,粗略筛选出相关方剂,进一步查阅原著进行核实和甄别,对于一些同名不同方的方剂明确其出处,避免遗漏或错误摘录。
新安医学所开创中医学史上的第一
新安医学所开创中医学史上的第一吴裕存安徽省歙县中医医院(安徽歙县245200)新安医学融合在祖国医学之中,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明清时期所涌现出大量医家医著和众多名医世家为特征。
在医籍校刊、整理、编纂、研究,临床内、外、妇、儿、伤科、眼科、针灸推拿、诊断治疗经验的总结,以及本草方剂、气功养生、预防保健、医学普及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笔者就已掌握的资料,对新安医学在中医学史上所创造的“第一”总结如下。
一、医学史上的四类第一部书1、最早载有大量医学史料的《医说》《医说》是南宋歙县人张杲于1189年刊著,此书内容十分丰富,载有始自三皇历代116名医学人物传记,古代医话27篇,神方17首以及各科疾病的诊疗等,是现存最早载有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
2、第一部注解医方的专著《医方考》《医方考》是明代歙县人吴昆1584年所撰成,该书“取古昔良医之方七百余首,揆之于经,酌以心思,订之于证,发其微义,编为六卷,凡二十门”。
对每一方的叙述,先列方药组成,次适应证,然后以病因病机释方义。
规范了怎样用古方,解决了生搬硬套地用古人成方治病,不仅疗效不显,而且容易误病殃人的严重问题。
3、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名医类案》1549年编成的《名医类案》是明代歙县人江瓘所为,是书广辑古今名医治法奇验之迹,类摘门分,上采扁鹊、仓公、华佗,下迄元、明诸医治验,分二百零五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之专著。
4、第一部分门节录诸医论述的著作《医述》程文囿是歙县槐塘人,1826年著《医述》十六卷,是书经数十年考订,采集三百多家书籍,辑录切要之语,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分门别类,附记出处,浑然自成一体。
得此一编,即可省涉猎群书之劳,而收取精用宏之效,是第一部分门节录诸医论述的著作。
二、首倡《伤寒论》错简说明代歙人方有执发奋攻医,精研经典《伤寒论》,认为此书经王叔和整理时已有改动,后经成无己作注,又多所窜乱。
新安医家吴昆
新安医家吴崑汪雅晴摘要:吴崑(1551-1620),字山甫,号鹤皋;又号参黄子。
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新安歙县人,著名的新安医家,针灸学家。
著有《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医方考》,《针方六集》等。
在中医理,法,方药及针灸等方面都为中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吴崑素问吴注方论针药一理1.生平简介吴崑自幼灵异,聪明过人,学识渊博,爱好写文章,其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吴正伦医术高超,医名颇著。
因举子业不售,遂束发修儒,弃举子业,专事岐黄。
(就是通俗的弃儒就医,我们知道鲁迅的弃医从文,而新安医家中更多的是弃儒从医,如汪机,吴崑)。
于是,吴崑就跟着乡里的名医余午亭先生学医,“居三年,与师论疾,咸当师心”。
他的医学知识得到了余午亭先生的赏识。
老师建议他遍游全国,结交天下名医。
后来他到了浙江宛陵(今安徽当涂),姑溪(今安徽和县)等安徽大部分地区求师行医,拜师70多人,所获甚博,医术大增。
著有《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医方考》,《针方六集》等。
2.学术渊源吴崑作为新安医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为新安医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吴崑早年到处拜师,丰富了临床经验,也受其祖父吴正伦和老师余午亭的影响。
在对《内经》充分了解认识的基础上,依据王冰的注本,注释原文。
又在其三十三岁时写成《医方考》6卷,为明代中药的方剂学著作之一。
晚年时,对《内经》的深入了解,提出了针灸与药物两种疗法的比较,针灸思想日益成熟。
3.学术特色3.1 阐发原意,补其不足《素问》博大精深,文辞古奥,虽然有些注解,但是依旧让后人难以理解。
吴崑的《素问吴注》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将《素问》现存的79篇原文逐篇分段注释,是继全元起,王冰后,通注《素问》的第三家。
汪昂赞曰:“《素问吴注》,间有阐发,补前人注所未备。
”他从字着眼,探求医经本义。
古人用字,讲求生动形象,故从字的本义去探求经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运用得当,能使抽象难以理解的词语易于理解。
如《玉机真藏论》:“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吴崑注释:营,营垒之营,兵之守也。
新安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
“ 安 ” 我 国 历 史 上 一 个 地 区 的 名 称 , 括 今 新 是 包
性 的 古 今 名 医 有 关 此 方 的 论 述 。 吴 谦 的 《 宗 金 鉴 医
之歙 县 、 宁 、 溪 、 县 、 门 以 及 婺 源 ( 归 于 江 休 绩 黟 祁 现 西省 ) 六县 , 以祁 门县有 新安 山而 得名 。 新 安地 区名 家 学 者 层 出 不 穷 , 学 流 风 影 响 很 医
浙 江 中 医药 大 学 学报 2 1 0 0年 1月第 3 4卷 第 1期
新 安 医 家 对 方 剂 学 的 贡 献
章 健
安 徽 中 医学 院 合 肥 2 0 3 308
摘 要 : 安 地 区名 医辈 出 , 述 众 多 , 安 医 家 对 方 剂 学 的 贡 献 颇 大 , 要 表 现 在 从 治 法 、 类 、 新 著 新 主 分 方论 等 诸 多 方 面 影 响 方 剂 学 的 理
化痰 丸 、 贝母 瓜 蒌 散 、 阴清 肺 汤 等 二 十 余 首 名 方 , 养 从 地 域角 度来 看所 占比例是 较 大的 。
2 继 承 发 展 前 人 之 方 新 安 医家 勤于研 读 古 籍 , 泛 继 承古 人 的经 验 , 广
八法 备焉 , 法 之 中 , 法 备 焉 。病 变 虽 多 , 法 归 八 百 而
方剂 学发 展史 上 的第 一 部 方论 著作 出 自于 新 安 医家 。明代吴 岜著 有 《 医方 考 》 卷 , 氏有 感 于 当 六 吴
论; 不墨 守成 规 , 于继 承 发 展 前人 之 方 ; 出新 学 术 新 思 想 , 善 提 并创 制 出体 现 学 术 思 想 的新 方 剂 ; 床 各 科 特 色 方荆 丰 富 。 临
新安医学汪机及伤科学术成就
新安医学汪机及其伤科学术成就汪机,字省之,明代徽州祁门人,生于天顺七年(1463),卒于嘉靖十八年(1539)。
因世居城北石山坞,故号石山居士,人称汪石山,为新安医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汪机出生于世医家庭,祖父汪伦、父汪渭(字公望)均为当地名医。
汪机幼习举子业,勤攻经史,于学无所不稽。
后因母病头痛呕吐,经治多年罔效,遂弃儒学医。
其潜心钻研诸家医典,且随父行医,医术日精,治愈母亲宿疾,名声大噪,求医者接踵而至,门庭若市。
时人谓:“病之见于石山也,如饥者得食而充,渴者得饮而解,弱者得援之而登颠,危者得扶而安。
”传说汪机诊务非常繁忙,有难得其治者,闻其声病已减半。
《四库全是提要》和《明史方技传》称:“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
”为明代四大医家之一。
《中国医药大辞典》谓汪机一生“究心医学,凡岐黄仓扁诸书,糜不探讨”。
直至年逾古稀,仍刻意精研,握管不辍,撰有医著13种凡76卷:《运气易览》3卷、《订补脉诀刊物》2卷、《针灸问对》3卷、《石山医案》3卷附方1卷、《外科理例》7卷附方1卷、《痘治理辨》1卷附方1卷、《推求师意》2卷、《伤寒选录》8卷、《本草汇编》20卷、《医学原理》13卷、《医读》7卷、《内经补注》1卷。
《订补脉诀刊误》和《推求师意》二书,就是他在60岁和70岁,从歙县抄录后,加以补订校刊问世的。
其医学思想宗于丹溪而不囿于丹溪,将朱李学术融为一炉,为新安医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汪机精通内外儿妇各科,于外科造诣颇深,贡献尤为卓越。
现将其诊治骨伤的学术思想介绍如下:(一)治外必本于内强调辨证施治薛已《正体类要·序》云:“肢体损伤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内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之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泄哉?”汪机治疗骨伤,推崇薛已辨证论治之法。
他在《外科理例·前序》中认为:“有诸中然后形成于外,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殆必己误于人己尚不知,人误于己人亦不悟。
新安医学系列讲座(十一)(中)
新安医学系列讲座(十一)(中)新安本草方药学术体系(中)作者:王键,黄辉,蒋宏杰编辑:看云楼主人校对:卜菲菲二、归纳分类,走在本草方药知识的前列新安医药学家不仅致力于前沿知识的拓展,更注重对知识的总结归纳和分类整理,在不断学习和积累医药知识基础上,以类相从、分类注释,作述各半,独树见地,从而走在了知识的前列。
1.本草知识的总结归类纵观历代本草,以有限的篇幅对本草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和分类整理,以明代《本草蒙筌》最为显著。
陈嘉谟有感有前代本草“旧载甚繁,令人厌目”,而取《证类本草》及金元诸家药性理论之说,在总论中“惟举其要,各立标题,发明大意”,分出产择地土、收采按时月、藏留防耗坏、贸易辨假真、咀片分根梢、制造资水火、治疗用气味、药剂别君臣,四气、五味、七情、七方、十剂、五用,修合条例、服饵先后、各经主治引使、用药法象等18节[2]。
每节短者不超过200字,长者也不过1200余字,合计仅9000字左右,言简意赅,中药产地、采集、鉴别、炮制、药性、配伍、禁忌、剂量、用法、煎服等靡不殚述,全面总结归纳了中药学方方面面的知识。
所谓“浓缩的都是精华”,此之谓也。
除了在药物性味及其具体运用上作了精辟论说外,是书在药材产地、鉴别、炮制等诸多方面都有颇富创意的论说。
关于产地与功效的关系,“出产择地土”一节指出:“草木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所谓“一方风土养万民,是亦一方地土出方药也”,如五味子“南北各有所长,藏留切勿相混。
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味最妙”;指出何地为胜,强调“地胜药灵”,如齐州半夏、甘肃枸杞、茅山苍术、怀庆山药和地黄、歙白术、绵黄耆、上党参、交趾桂等,在各药条中则把药名与产地结合,甚至将因产地不同而致“功力亦殊”的药物分别论述;而且认为山谷野生者与家园栽培者功力亦不同,明确指出“宜山谷者,难混家园所栽,宜家园者,勿杂山谷自产”,丰富了地道药材的内涵和种类,也改变了金元时期不重药物产地的观念。
新安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
验相 结 合 , 纷纷 著 书 立 说 。据 不 完 全 统 计 , 清 以 明
降, 仅新安 医家著述的方剂学著作就有 7 种 , 4 不仅 如此, 另有 大量 的方 剂 学 内容 散 在 于各 种 编纂 的 医 书之 中。南宋张杲的《 秘方奥 旨》 是搜集古之禁方 , 而成 , 内容 丰 富 , 新 安 医 学 最 早 的 一 部 方 书 。其 为 他如 : 吴勉学 的《 师古斋汇集简便单方》 吴 昆《 、 医方 考 》 汪 昂《 、 医方集解》 《 、汤头歌诀 》 汪汲 《 、 怪疾 奇 方》 程伊 《 氏 释方 》 汪机 《 科 理 例》 程 敬通 《 、 程 、 外 、 眼 科秘方》 胡正心《 、 订补简 易备验方》 郑 时庄《 、 医方 密 旨》 郑泽《 、 墨宝斋集验方》 《 、重校本草单方》 程 、 仑《 程氏验方》 李楼《 、 怪症奇方》 朱权《 、 寿域神方》 、 张遂成《 张卿子经验方》 程敬通《 、 仙方注释》 程林 、 《 氏续即得方》 程履新《 氏易简方论》 胡其重 程 、 程 、 《 急救危症简便验方》 《 、各证经验秘方》 吴谦《 、 删补 名 医 方论 》 俞 焕 《 、 经验 单 方类 编》、 峻 《 钱 观心 书屋 经验 良方》 汪广期《 、 济世亘方》 余槲 《 、 万选 良方》 、 《 洄溪秘方》 《 、方解别录》 潘为缙 《 、 血症 良方》 曹圈 、 柱 《 验 良方 》 吴 宏定 《 岳 新 方 汤 头 歌 诀 》 胡 增 经 、 景 、 彬《 经验选秘 良方》 罗美《 、 古今名医方论》 《 、万方类 编 》 江 兰 《 古 良方 》 方 成 垣 《 方 选 注 》 汗启 贤 、 集 、 古 、 《 中风瘫痪验方》 《 、虚劳汇选应验 良方》 黄文达《 、 医 方 集 录》 许 承尧 《 氏拟 方 》、 、 汪 江昱 《 打 秘 方 》 洪 跌 、 基《 摄生种子秘方》 亟斋 居士《 、 集验新方》 , 中 等 其 较著名的方 剂学著作有吴 昆的《 医方考》 和汪昂的 《 医方集 解》 。 等
新安医家谈用药加减法
新安医家谈用药加减法吴裕存(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歙县徽城镇新安路34号,245200)关键词:新安医家临床用药加减临床处方用药加减是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用药调整,体现出‚临阵用兵‛的意图,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是临床医师必备的基本功。
但是,中医书籍很少有专论临床处方用药加减方面的内容,谈得最多的是随症加减,即出现了什么症状加某药,没有什么症状减某药。
师承传授有哪些秘诀亦不得而知。
《论医汇粹》是根据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新安名医余傅山、汪宦、吴篁池、汪双泉、黄刚、谢朴、许明远、汪宗进、丁翔等九人的讲学记录整理而成的一本新安古医籍,也可以说是新安医家在歙县举办首次学术交流会的资料汇编。
它比新安医家徐春圃在隆庆二年(1568年)组织成立第一个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开展学术活动还早。
在《论医汇粹〃证治心得》中有不少临证用药经验,今就其有关临床用药加减的内容归纳如下:一、随帖变通临床上处方用药加减,通常是复诊一次,加减一次,每次视病况调3-5剂或7-10剂。
余傅山认为‚病有变易,药有变通,始终执一不变,多致不救。
‛因此,‚煎药方则又随帖变通,如初帖加某药,次帖加某药,三、四帖加某药、减某药,因时处宜‛。
这对外感热病、危急重症的处治有重要的意义。
二、兼证加丸药治之随证加减,顾名思义是随着证情的变化而用药随之变化。
有是证用是药,加减的是某一味药或几味药,医家很少知道加丸药治兼证。
而汪双泉治病,主治证用煎药为主,‚至于兼证则丸药治之,甚得简便要法‛。
如‚消食用加味枳实丸,止痛用沉香降气丸,降火用三补丸,痰火用滚痰丸‛;‚下焦闭结用三黄丸、润肠丸等随证治之‛。
这样用药的确‚甚得简便要法‛。
三、因病位加减病有在上、有在下,有在表、有在里。
但不能在上者则治上,在表者则治表;要上下相因,表里相顾。
如吴篁池云:‚‘浊气在上,则生肿满;清气在下,则生飨泄’。
这四句话乃治上下紧要法。
治胸膈胀满病,多用降下药,如牛膝、茯苓、木通之类;治久泻,多用升上药,如升麻、柴胡之类‛。
新安医学的影响
新安医学的影响一、背景介绍新安医学是源自中国安徽的中医学派别之一,创始人为王希孟。
新安医学始于明末清初,是近代中医学中一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派,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安医学的影响。
二、新安医学的思想特点1.注重经验积累新安医学注重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来改进医学理论和诊疗方法。
这种精神也可以在王希孟的著作《等时先生集》中得到体现,他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并总结了自己治病的学术体系。
2.重视诊断观察新安医学主张以病人的整体症状为主,根据病人的心情、喜好、口味等多方面因素调整治疗方案。
这一治疗方法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现在已经渐渐地被应用到现代医学中。
3.讲究浅显易懂的表达方式新安医学注重从临床角度出发,这种学术风格贯穿在整个新安医学史上,并对后来的中医学派别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新安医学对现代医学的影响1.认识方法新安医学主张“辨病辨证”,并以病人的整体表现为诊断依据。
这种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影像学能够清晰地展示患者的病变情况,从而方便医生做出合理的治疗决策。
2.治疗方法新安医学主要运用中药材,注重调节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自然疗法。
这种治疗方法受到了现代医学的肯定,例如,营养治疗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病毒研究新安医学注重辨证论治,这种方法对病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医学的抗病毒研究也受到了新安医学的影响。
四、新安医学对中医学的影响1.学派的形成新安医学在近现代中医学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它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种学术风格贯穿在整个新安医学史上,并对后来的中医学派别产生了重要影响。
2.关注东、西医学的结合新安医学主张使用自然疗法和中药材治疗疾病,但也并不排斥西医理论。
这种思想,对当代自然疗法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新安医学研究的现状现在,新安医学的研究者逐渐增多,相关的论文数量也日益增加。
而且,新安医学的研究对于当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新安十大名方(上)
新安十大名方(上)方剂作为中医用药治病的发展形式,是理、法、方、药思维过程的终极体现,反映了医家辨治疾病的思路和水平,决定着临床疗效的高低。
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安医家在理、法、方、药各个环节都有发明,自然也少不了创立新方、化裁古方,流传至今的很多经典名方都出自新安医籍,现代历版方剂学教材均收录有20多首。
笔者结合理论学说的先进性、治法用药的典范性、医家医著的代表性和现代运用的广泛性综合考虑,并参考《新安医学方剂精华》有关论述[1],从新安医籍中筛选出10首临床实用、疗效确切的新创方或首载方,按来源、(别名)、组方、(制备)、功效、主治、用法的体例,统一整理、归纳,加按语阐析说明,其中药名加以规范而保留特色标识,用药剂量严格按照明清时期度量衡制度[2]折合成现代法定计量单位,如1斤≈596.82g(库平制)、1两≈37.30g(折算时精确到个位),1钱≈3.73g、1分≈0.373g(折算时精确到十分位),以便于现代临床学习、使用和参考。
大健脾养胃丸【来源】明代徐春甫《医学捷径六书·评秘济世三十六方》。
【别名】大健脾丸、百谷丸。
【组方】净白术1790g (饭上蒸),人参373g(吉林清河者佳),白茯苓597g,广陈皮597g(温水洗),枳实298g(饭上蒸),川黄连298g(姜汁炒),神曲298g(炒),谷芽298g(炒去壳),吴茱萸112g(开水泡,去苦水),当归身224g(酒洗),青皮186g(醋炒),白豆蔻112g(炒仁),南木香75g。
【制备】上药碾作细粉,老粳米煮荷叶汤滴丸,如绿豆大。
【功效】健脾养胃,滋谷气,除湿热,宽胸膈,去痞满。
【主治】日常治未病养生,饮食积滞消食后以及病愈后脾胃调养。
【用法】饭后相隔一定时间,温开水吞服,每服75g,日3服,小儿用量减半。
【按语】anyu徐春甫私淑李东垣,是新安固本培元派早期医家,以创制脾胃王道之剂起家,此药即为羽翼李东垣补中益气汤而创设,方中一派培元理气、调补脾胃之药,且重用倍用白术并重用人参、茯苓、陈皮,集中体现了“固脾胃元气”为本的学术思想。
开创新安医学派之先河者——汪机
数。
明 ・ 启宗撰 《 诀勘误 》,石山 戴 脉
续有 补 订 。石 山在 《 言 》中回忆 : 序
汪机年逾古稀仍潜心精研 ,五十七
“ 始 闻是 书 于歙 之 旧家 ,彼 视为 秘 余
医学 典 ,不轻以示人 。余备重资 ,不远数百 字省三 ,号石山 ,世居祁城朴 墅。李镜 岁著书 ,笔耕不辍。一生共著有 《 本 医读 》 、 里 ,往拜 其门 ,手录以归。然而传写既 山先生在 《 石山居士传略 》中 ,对 汪机 原 理 》、 《 草 会 编 》 、 《 的生平 家世有过详细 的记 载。石 山先人
喻 。居士 晤,即弃去科举浮文 ,肆 力医 年之功 ,弗能究竟其理 ,因而挫诅者有
家诸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 《 周易 》及先儒 《 性理奥 之 ,于是复作是 书 ,首以经络穴法列于
论 》而融会 于一 ,皆余医所未 闻也 。”
乃儒 生 …… 因母病 呕 ,遂 究心 医学 , 前 ,继以六淫之邪与夫血之病 ,次 以内
医 。越 二 十年 ,得 以 医道 鸣世 。编 订
《 素问钞 》、 《 本草会编 》、 《 运气易
览 》、 《 外科理 例 》、 《 痘治理辨 》、 《 炙问答 》、 《 针 推求师意 》、 《 脉诀 者 ,协 力锓梓 ,以广 其传 。每病 前书文
不 为良相 ,愿 为良医。意谓仕而 不至于 刊误 》、 《 伤寒 选录 》等书 ,幸诸从 游 盖 翁尝 以 医活 人 ,至 数干 指 ,故 以此 理涣谩 ,患 吾子 孙有志于是者 ,非二十
蟹 童 I 就 - 置
徽学春 秋
2 0 0年 1
浅谈新安著作《医方集解》
1 2 3
浅谈新安著作《 医方集解》
朱佳 琪
摘 要: 著 名新安 医家汪昂 , 毕 生潜心 医学 , 著成 《 医方集 解》 。该 书选方广 泛 , 博采 众长 , 书写新意 , 具 有独特 的学术价值 。 关 键词 : 汪 昂; 医方 集解 ; 学术 思 想
3 小 结
2《 医方集 解》 的学 术思 想 2 . 1 强 调治 未病 , 重 视 防病保 健 : 汪 氏在《 医方集 解 》 中大 手 笔强 调
中图分 类号 : R 2 — 5 2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3 ) 1 7 — 0 1 2 3 — 0 1
汪 昂( 1 6 1 5 ~ 1 6 9 9 ) , 字 韧蘑 , 晚号 湾浒 老人 , 明末清初 新安 休 宁 著名 中医学家 以及 医学教 育家 。 他毕 生苦读 古代 医著 , 结合 临床实 践, 经过 3 0多 年 的探 索研 究 , 编著有《 黄 帝素 问灵 枢类 纂 约 注 》 、 《 医方 集解 》 、 《 本 草 备要 》 、 《 汤 头歌诀 》 等L l 】 , 《 医方 集解 》 是《 黄 帝素 问灵 枢类 纂约 注 》 、 《 本草 备要 》 医学研 究 的升华 与 发挥 演 绎 , 更 辅 以《 汤头 歌诀 : 书, 对后 世医学 的普及 提高有 着不 可磨 灭 的功勋 。 1《 医方 集解 》 的编 纂体 例 《 医方集 解 》 书分 六 卷 , 列类 二 十 一 门 , 采 集 正 方三 百 七 十余 首, 附方 四百 九十 有奇 , 末 附《 急救 良方 》 、 《 勿药 玄诠 》 。 汪 氏的《 医 方集解》 摒 除糟 粕 , 以《 内经 》 理论 学 说 为 指 导 , 以 仲 景学 说 为 基 础, 集 合数 十 医家硕 论名 言 , 对所 采集 方剂 予 以诠 释 , 集 理 法方 药 四字 , 通贯 全 书 。 有 关诸 方应 用之 病原 、 脉侯 、 脏腑、 经络 、 药性 、 治 法、 历 世名 家论 述及 用方 己见 无不 备述 。如大 青龙 汤 , 首 列主 症 , 然 后讨 论病 机 , 先 引成无 己之 说 “ 伤寒 见风 脉也 ” 。 汪 氏认 为 “ 成 注 非也 , 此汤 必 脉浮 紧浮数 , 烦 躁无 汗 , 方 可 服之 ” 。 全 书将 历代 名 方据 其治 法分 为 2 1 类 ,治 病之 道 ,当治 于未 病, 故先 补 养 ; 既受病 , 则 有汗 、 吐、 下三 法 , 故次 发 表 、 涌吐 、 攻里; 若 表证 未 除 , 里 证 复急 者 , 当 表里 交 治 , 故 次发 表 攻里 ; 又有 病 在 半表半里 , 故次和解 ; 若受病之因, 多本 于六 因 , 故次 风 、 寒、 暑、 湿、 燥、 火; 若 饮食 不 节 , 能 致积 滞 , 故次 消导 ; 又 则 滑气 脱 , 故次 收 涩。 终 列 明 目、 痈疡 、 经 产之 剂 , 以备 专科 采择 之用 。书末并 附《 救 急 良方 》 , 以应仓 猝之 疾 ; 再附 《 勿药 玄诠 》 , 以知未 病先 防 之要 。 汪 氏开创 的综合 分 类 法 , 既 体现 了“ 以法 统方 ” 的学 术 思想 , 又结 合 了方剂 的功用 和 证 治病 因 , 概 念 清楚 , 内容 详 备 , 切合 临床 , 为 后
新安医家郑梅涧
一新安医家郑梅涧郑梅涧(1727—1787),名宏纲,字纪元,号梅涧山人,安徽歙县郑村人。
乾隆年间,集多年临床经验,并经整理,撰成喉科名著《重楼玉钥》2卷,在民间广为传抄,凡遇喉症,按方投药,无不灵验。
该书刊行于道光十八年(1838),上卷为咽喉病总论,述及36种喉病的名称、症状、治疗和方药,尤以治疗白喉和“养阴清肺汤”最具科学价值;下卷专论喉科的针灸疗法。
另有《捷余医语》、《痘疹正传》、《灵药秘方》等著作。
梅涧对淋巴结核病的治疗亦有贡献。
现笔者将从其家族发展情况和学术贡献两个角度进行相关介绍:1.家族史郑梅涧出身于名医世家。
郑氏医学起源可上溯于明代嘉靖初年,首代医家为郑赤山。
其家族所建立的郑氏喉科是中医喉科3大流派之一。
自明季内科迄今500年15世,38位就业者,精于咽喉(含口齿)科,旁及大小方脉;今年国家出版的《中医大辞典》收载了郑梅涧等8位郑氏喉科医家。
其中对郑梅涧有深刻影响的有其父郑于丰及叔郑于蕃。
清康熙五十年前后,其父及叔郑于丰、郑于蕃俩兄弟在江西受业于黄明生先生,黄明生先生精于医,尤擅长喉科,轻则以药石,重则以针灸,无不随手取效,兄弟二人得喉科秘授而同业喉科。
其后回故里,遂以“郑氏喉科”名世,又因郑于丰住宅南园,世称“南园喉科”;郑于蕃住宅西园,世人称之为“西园喉科”。
郑梅涧之长子郑枢扶,名承瀚,字若溪,朝夕研医,精于喉科,兼擅幼科、痘科和针灸。
其继承家父经验,在防治白喉的大量实践中,精心研究,学验俱丰,对《重楼玉钥》做了补充、整理,并增加了自己的心得和按语。
可以说其子郑枢扶对《重楼玉钥》的编写及白喉的治疗亦有着不可小觑的贡献。
2.学术2.1《重楼玉钥》《重楼玉钥》刊行于1838年,是与1830年问世的《医林改错》时间相近的医学著作。
郑梅涧郑梅涧在其父郑于丰所得喉科秘本的基础上编著,后经其子郑枢扶补充而成。
这一时代的医家重视人体解剖和气血畅和,治疗上以活血祛痕(包括与之相配合的追风逐痰法)著称。
新安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的开题报告
新安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药物治疗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其中对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汉方临床运用基础。
对方剂学研究药物的组方、剂量、服法,主要是通过对药物的药性、功效、处理方法、配伍禁忌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治疗疾病,预防疾病,保养身体的目的。
因此,对方剂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新安医家是明朝中晚期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学思想被称为“新安派”或“叶氏学派”。
新安医家在对方剂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秉承“取法乎上,得法乎下”的原则,大量吸收前代名医的经验和教训,对相克相宜、时令、病位、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药物组方和治疗思路。
新安医家注重以辩证为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核心,用药妙而多变,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安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深入分析其组方思路、药物配伍规律、应用特点和临床疗效等方面,为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新安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可以深入了解其医学思想和方法论,拓宽药物治疗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临床实践的疗效和安全性,促进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探讨新安医家的药物组方思路和方法论,包括其药性相克相宜、兼顾五味、精微质相、辨证施治和个体差异等方面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2. 深入剖析新安医家的药物配伍规律和应用特点,包括药物组合的原则和方法、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效应等方面的内容。
3. 分析新安医家的典型方剂及其临床应用,包括《外台秘要》《金匮要略》《千金方》等著作中的经典方剂及其适应症、用法用量、疗效评估等方面。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践调研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收集和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新安医家的著作、经典医籍和相关研究论文等;其次根据“理论分析-实践验证”的原则,结合实际临床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对新安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安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新安地区名医辈出,著述众多,新安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颇大,主要表现在从治法、分类、方论等诸多方面影响方剂学的理论;不墨守成规,善于继承发展前人之方;提出新学术新思想,并创制出体现学术思想的新方剂;临床各科特色方剂丰富。
【关键词】新安医家;方剂学;医学流派
“新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地区的名称,包括今之歙县、休宁、绩溪、黟县、祁门以及婺源(现归于江西省)六县,以祁门县有新安山而得名。
新安地区名家学者层出不穷,医学流风影响很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新安医学。
据考证新安医家撰写的医学著作有835种[1],著作中有新安医家对《内经》、《难经》的诠注与阐释,对仲景学说的研究与发挥,医理、诊法、本草、方论、医案、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专著,针灸、推拿、运气、养生等无所不及,而在这些著作中方论类著作就有363种[1],其它各类著作中也含有丰富的方剂学内容,为方剂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1 影响方剂学的理论
南朝宋时新安太守羊欣撰有《羊中散杂汤丸散酒方》一卷、《疗下汤
丸散方》十卷、《羊中散药方》三十卷,这是有文献记载的早期新安方书专著。
明清以后新安医学处于鼎盛时期,方剂专著大量刊出,还有很多书虽然不是方剂专著,但也蕴藏着丰富的方剂学内容,影响方剂学的理论。
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创立“医门八法”,使中医治法得到充实和发展,书中对“八法”作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明确指出:“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吐、温、清、补、消八法尽之。
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
”体现了中医“以法统方”的思想,为后世治法的研究与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方剂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方论著作出自于新安医家。
明代吴崑著有《医方考》六卷,吴氏有感于当时医界中“不明医方之旨与医方之证,而盲目开方治病”的弊端,广搜博采,再由博返约,集历代医家之精华,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完整而又系统的方论专著。
清代罗美的《古今名医方论》是继《医方考》之后又一部较著名的方论性著作,全书载方136首,每方先载方名,次主治,次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古今名医有关此方的论述。
吴谦的《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选择历代常用良方200首,引述历代医家对该方的方论,再加以评议,分析方剂配伍意义,不乏有深刻见解之处,也是重要的方论性著作。
方剂分类方法上,清代汪昂首创方剂综合分类法,在其所著《医方集解》中,收录正方三百余首。
在分类上既有治法,又有病因,并照
顾到方治有专科,将其分为22类。
这种分类法便于同临床辨证结合,较为切合实际,被后世推崇。
汪氏又用诗歌体裁编著《汤头歌诀》,计方歌二百首,正附方共三百多方,每方都有简要的解释,通俗易懂,易读易记,流传甚广。
明代徐春甫的《医学入门捷径六书》在前人十剂分类的基础上加调、和、解、利、寒、温、暑、火、平、夺、安、缓、淡、清十四剂,成为二十四剂,是对十剂分类法的发展。
新安医家所创方剂在历版方剂学教材中均有收录,现行七版《方剂学》中收录有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香砂六君子汤、清气化痰丸、贝母瓜蒌散、养阴清肺汤等二十余首名方,从地域角度来看所占比例是较大的。
2 继承发展前人之方
新安医家勤于研读古籍,广泛继承古人的经验,非常善用前人经典方剂,同时又不墨守成规,根据病证在前人方剂的基础上灵活变通,汲其精义,重在开拓。
例如吴楚喜用甘温补中法,宗东垣多用补中益气,但又不拘于东垣,认为东垣脾胃学说“详于治脾,略于治胃;详于升脾,略于降胃。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提出“脾胃分治”说。
方肇权通过推理论证和临床实践,提出了不同见解,在《方氏脉症正宗》中列出改正汤散三十四首,如改正六味地黄汤、改正四物汤、改正麻黄汤、改正桂枝汤、改正逍遥散、改正独活寄生汤等。
许豫和发展古方逍遥散的应用,在儿科用治疳症,《治验》中记载“贺氏子,四岁,潮热两月,腹膨人瘦,颈生瘰疬,暴躁咬牙,类乎疳症,医用消痞药,杂治不效。
予曰:此儿性躁多怒,盖禀母气而然,又食多郁之乳,宜
以逍遥散治之,服二十剂而愈”。
还有用逍遥散加炒栀子、车前子治肿胀等等。
许氏所创名方新定黄连香薷饮是由《和剂局方》香薷散加味而来。
方中“香薷从外一升,黄连从里一降,药之担力,二味为主,剂之偶者也;厚朴、麦芽以平胃气,扁豆、木瓜以和脾气,二陈和胃以行痰,水湿伤脾之症,何患不除?”
《医方集解》、《医方考》在收集整理前人方剂时常有发挥,如龙胆泻肝汤是汪昂在《兰室秘藏》方剂的基础上,加黄芩、山栀、甘草三味,使清热泻火之力更强。
五磨饮子则是吴崑在《济生方》四磨汤的基础上去人参,加木香、枳实而成,使药专力猛,宜于体壮气实者的暴怒气厥。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3 创制新方展现特色
新安医家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提出了很多新学术、新思想,在这些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创制了很多切实有用的方剂,这些方剂是新安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他们学术思想的最佳体现。
孙一奎创制了温补下元的“壮元汤”、“壮元丸”等方,用于治疗气虚中满、癃闭、遗尿、痿证等疾病。
吴澄治疗虚损博采众长,创理脾阴法、解托法和补托法,制中和理阴汤、理脾阴正方、柴陈解托汤、和中解托汤、清里解托汤、益营内托散、助卫内托散、双补内托散、宁志内托散、补真内托散等22方。
余国佩创制了治燥、治湿诸方,尤其是治燥方剂,立意新颖,特色明显,应用较多,如解燥汤、清金解燥汤、安本解燥汤、助液汤、泽生汤、
甘雨汤等。
程钟龄创制止嗽散、消瘰丸、启膈散、半夏白术天麻汤、贝母瓜蒌散、萆薢分清饮、生铁落饮等,其用药君臣佐使多寡得宜,看似平淡,实则有出其不意之效,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至今仍为临床医家普遍赏用。
4 各科方剂内容丰富
新安医家所治疾病不局限于内科,也广涉妇、儿、外、眼、喉等各科,撰有《外科应验良方》、《跌打秘方》、《摄生种子秘方》、《胎产方》、《小儿方药》、《眼科秘方》等各科方书,并创制了一批各科特色方剂,丰富了各科方剂的内容。
汪机《外科理例》详述了痈、疽、疮、疡等外科疾病的脉、证、治法,主张外病内治,列有处方265首,创有万金散治痈疽恶核肿痛发背,如圣丸治癞风,萆薢汤治杨梅疮,消肿托里散治疮肿发背等方剂。
《医宗金鉴》对外科疾病论治也相当详细,载有众多外科处方,如治乳房肿块有荆防牛蒡汤、橘叶瓜蒌散,治瘰疬有消核散、附子败毒汤,治肺风粉刺、面鼻疙瘩有颠倒散、枇杷清肺饮,治溃疡、杨梅疮、臁疮有莹珠膏。
清代方家万继承先世医术,精于外科而有发挥,著有《德章祖传外科秘书》,其所拟的方剂中,有治疔的疏风追毒散,疗骨疽的秦艽羌活汤,治瘿瘤的开痰解郁汤等。
江昱《跌打秘方》中有水药煎方30首,内服丹、丸、散24首,针对伤科特点尚列有外敷方19首,熏洗方2首,膏药方2首和药酒3首。
程松崖《眼科秘方》对眼科证治经验颇丰,认为“眼白珠有红丝微痛者,用清散药,宜荆防汤。
”“眼白珠尽红肿痛生眵,流泪羞明者,
火盛也,宜凉血散火汤。
”“眼小角淡红或赤痛者,心之虚火也,宜用养血散火汤。
”“眼黑珠周围红者,肝火也,或痛极或微痛,宜用泻肝汤。
”还创制了眼科外用方,如蕤仁膏治眼眩作痒或糜烂,同时配洗浴眼方外洗。
郑氏喉科在我国喉科发展史上独树一帜,郑梅涧《重楼玉钥》为著名喉科专著,其子郑枢扶《重楼玉钥续编》、《喉白阐微》、郑塵《喉科密钥》、许佐廷《喉科白腐要旨》等一脉相承,对喉科常见病的诊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前所提及治白喉创养阴清肺汤外,《重楼玉钥》中尚列有外治方30余首,如白喉吹药方屡用屡验,万益丹为术中流血不止之吹药等等。
新安儿科专著代表作有许豫和《许氏幼科七种》,创有黄土稻花汤、解肌汤、新定黄连香薷饮等名方。
汪机《痘治理辨》制牛蒡甘草汤治麻痘初作,吴学损《痘疹四合全书·痘疹金镜录》有十神解毒汤疗血热痘疹。
程云鹏《慈幼新书》玉露饮用于产后缺乳,山豆根汤治齿痛等。
妇科方剂至今在临床仍较常用的有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所制益母八珍汤、济阴丸、泰山磐石散、芩连四物汤、穿山甲散等。
清·汪喆《产科心法》从种子、胎前、临产及产后四方面论述妇女的生理特点和病理规律,并扼要记述了产科常见病的治疗方药。
创有生精益肾种子的补天五子种玉丹、养血安胎的安胃定胎散等方。
新安医家对方剂学发展所做的贡献远不限于此,新安医家创制、化裁的方剂也非以十数百可计,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尚未被发现,整理、研究这些宝贵的遗产,不仅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指导现代临
床、开发新药也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乐匋.新安医籍考[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