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评析_杨竹莘
产业就业与区域收入差距研究
产业就业与区域收入差距研究作者:杨竹莘来源:《财经问题研究》 2014年第4期杨竹莘(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上海201620)摘要: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针对我国1978—2010年分省(市、区) 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就业弹性进行了估计,并分析三次产业就业对区域收入差距的不同影响。
研究表明:改革初期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吸纳弹性最大,同时也是处于引起差异扩大的初级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区域差距的扩大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扩张。
为促进差距的缩小,提出适当发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减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优化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促使更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三大产业;就业;区域收入差距中图分类号:F121.3;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4-0028-05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日益扩大,2011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3.23∶1,西部的一些省份甚至达到4∶1,是至今为止世界上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国际经验研究表明,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快慢与地区差距的趋同存在密切联系[1-2]。
产业结构的变动仍然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地区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3-4]。
地区收入的差异是形成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原动力,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城镇非农产业部门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日益庞大的“民工潮”就是最好的例证。
实际上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中的贫困,其主要特征都表现为“失业型贫困”[5]。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需求减少,产业萎缩,“充分就业”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致以追求的目标,也是最优社会秩序的体现。
根据人口学理论的测算,“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也正是我国新成长劳动力就业的高峰期,就业压力加大,“十七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件十分迫切的任务。
那么究竟三大产业发展与就业对区域收入差距有怎样的影响?本文针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根据我国1978—2010年分省(市、区) 的时间序列数据,分两个时段,运用面板数据模型,从劳动力就业弹性及收入差异弹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一、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背景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三、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四、区域经济差异与全球化的关系探讨五、区域经济差异的未来趋势预测随着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强,中国各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显现。
为了探讨区域经济差异现象的原因及目前的影响和应对措施,本文将从理论背景、原因分析、影响和应对措施、区域经济差异与全球化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逐一展开探讨。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背景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起源于经济地理学,主要表现为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
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看,市场经济中区域经济差异现象是正常的,因为市场经济机制使得不同地区在资源配置上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产生。
但是,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大,已经严重威胁到全国经济的整体稳定发展,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有效的对策。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1.自然条件因素自然条件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快速。
比如,在中国,煤炭、铁矿石等资源丰富的山西、内蒙古等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
2.历史文化因素历史文化因素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土地制度、产权制度、文化传统等都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如,江苏、浙江地区的经商文化传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政策因素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比如,中国政府对经济较为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4.人口因素人口因素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对于人才集聚地区,缺少劳动力的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同时,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也往往是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地区。
5.科技因素科技水平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先进的科技水平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有效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科技创新也往往出现在人才集聚的地区。
三、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内部矛盾隐患、加大贫富差距,影响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等。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的分析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的分析作者:陈松柏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20年第08期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的夯实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由2019年发布的《区域蓝皮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区域结构逐步由差别化向均衡化转变,但短期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仍将持续。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来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的夯实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稳中求进,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并且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新的突破。
自十八大以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之后,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稳中向好的形势,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就业持续扩大,民生改善成果显著。
但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区域性差异问题也比较突出。
如东西部发展差异,沿海与内陆的发展差异,城乡发展差异等。
2018年,东方财经杂志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78年以后历年省级行政区人均GDP数据,分析了用基尼系数和泰尔(Theil)指数测算的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变化。
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区域间差距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到1990年代初的缩小时期、19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扩大时期、21世纪初至今的显著缩小时期。
如果把中国的区域间收入差距整体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即东部内差距、中部内差距、西部内差距以及三大地区间差距,其中的东部内差距和三大地区间差距一直左右着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整体水准。
随着近些年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出台,从经济总量上来看,各区域之间的差距趋于缩小,东部地区经济增速相对平稳,占比总体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相对较快,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不断上升,但近年西部等内陆省份的高速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公共投资牵引的巨额资本投入,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措施难以使得地区发展趋于长期均衡,因此还需要探寻地区经济发展内部的关键影响因素,找寻可持续的新兴经济增长点。
关于中国存在的几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中国存在的几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与思考作者:代桂云来源:《大观》2015年第12期摘要: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由来已久。
新时期,区域经济差异更是不断扩大。
本文立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西方区域经济学经典理论为依据,总结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一系列为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而采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财政政策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纵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历史,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经历了四次重大调整: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实行内地、边疆区域均衡发展方针,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均衡;第二个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进入过渡阶段,中央政府重新肯定了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地位,国家投资建设重点开始东移;第三个时期是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政策进入梯度推进时期,沿海地区全面开放,区域经济差距日益扩大;第四个时期,虽然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政策,东部地区发展仍然领先于中西部,并且区域差异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愈演愈烈。
二、经典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成因有很多,现在的西方经济学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佩鲁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Perroux)于1950年首先提出“增长极”概念。
增长极是指推进型产业或企业,这些产业能够通过自身产出和购买的扩大带动其他产业或企业的产出和购买。
20世纪60年代,L.罗德文首次将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规划中,增长极概念被赋予地理空间含义。
该理论打破了经济均衡分析的新古典传统,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新思路。
一方面,它反对均衡增长的自由主义观念,主张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空间变量丰富了抽象经济学分析的内容。
(二)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继弗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之后,冈纳·缪尔达尔又提出一个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理论。
即建立于“累积因果关系理论”之上的二元经济理论,缪尔达尔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评析_杨竹莘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评析杨竹莘(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20)1摘 要2 文章结合中国现实,对国内外学者基于区域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提出的区域差异理论作了比较与评述,分析了这些理论产生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存在的局限。
最后指出:非均衡发展是绝对的,长期的,必然的;均衡发展是相对的、暂时的、动态的。
非均衡发展是以均衡发展为目的。
非均衡发展的差异理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从极端的非均衡到均衡,发散到收敛,差异到趋同的必然选择。
现实的经济发展只能是通过非均衡的过程向相对均衡运动。
1关键词2 区域经济 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协调发展 差异理论1中图分类号2F06115 1文献标识码2A收稿日期:2009)01)2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JA63004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07BZH007)。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日益突出,地区发展差距处于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时期,地区差距问题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变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1],同时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的难题。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表现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0[2]。
近年来关于区域差异问题的探讨[3][4],原因的分析,演变趋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5][6],矫正和控制差异的措施与对策[7][8],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
而且形成了有关地区差距的多种理论学说(Arm strong and Tayr,2000)。
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存在明显差异的现实,为构建和谐社会,调控差异,本届政府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本文基于区域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在中国应用的过程,对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理论演变进行了分析,以便我们更好地解释和面对当今的经济地区差异困窘。
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主要理论及局限11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主要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最初从马歇尔(Marshall,A-l fred,1890)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演绎而来,此理论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分析及对策探讨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 产业结构应该与经济的发展水平
4
年的 3 . 5 倍, 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 。 东部地 区的与西部地区的
3. 5 3 2. 5
2
1 . 5 1 0. 5
0
豪
晷 宝 蚕
荟 2 誊 宝 善 意 誉 意 蓍 意 鋈 意 蓉 意
也制约了当地 经济 的发展 。应该增加基础教育 、 高等教育的 资金投入 , 利用多种资源培养管理型人才和技术性的人才 , 提 高 中西部地 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闭 。 另外 , 提高企业 的自主创 新能力。一个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 创新能够促进国家经
图 1 东中西地区的经 济规模总量差异的动态演变趋势
2 . 加快 中西 部地 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通讯 以及交 通基础设施 的建设对一个 地区的经济
竞争 力强的城市群 , 促进整个 地区整体实力 的上升 。 一般这 些 城市 的基 础设 施完 善 , 产 品信息 资源 以及 劳动力 资源 丰 富, 良好 的外部 环境使 得外 商 的投资 资源得 到有效 的集 中
的扶 持政策 , 帮助和鼓励 中小企业投 资 , 形成特定 的厂商集
摘
要: 在 当前整体 经济快速发展取得 巨大成就的 同时局部 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就全 国来看 , 东部 沿海地 区
经济发展 水平较 高, 中部 次之 , 西部地 区的经济发展 水平较低的差异格局很是明显。就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进行 分析 , 针对这一情况提 出对策。 关键 词 : 区域经济; 差异 ; 分布不均衡 ;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 1 2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1 X( 2 0 1 4 ) 2 5 — 0 0 8 0 — 0 2
区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2静态指标 和动 态指标 。静态 指标反 映一个 国家 区 . 域经济差距 的变化情况 , 包括绝对 差距和相对 差距 ; 态 动 指标反 映 一个 国家 区 域发 展 速 度 的 不均 衡 性 ( 即差 异
性 ) 。
3单一指标和综合指 标。单一指标 通常是 采用人均 .
维普资讯
20 07年第 1 期 O 总第 10期 6
黑龙 江对 外经贸
HL oeg cn mi eain JF rinE oo cR lt s& T ae o rd
No. 0, ( 7 1 2X) S ra e ilNo. 6 10
一
1经济指标 和社会 指标。经济指标 反 映国家各地 区 、
经济发展水平 , 如人 均 G P 人均收入等 ; D、 社会指标主要反 映 国家各地区社会发 展水 平 , 如失业率等。
定的分歧 , 甚至相悖 , 中区域 差异 的指 标选取 是直接 其
影响其结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 了能 客观地研究 区域经 济差异问题 , 可能 地减 小 主观选取 指标 对研 究结 果 的 尽 影响 , 出更为科学 、 得 全面 、 符合 中国实 际的结论 , 指标 的 选取和体系构建研究 尤为重 要。 由于 区域 经济差异 问题
颜
敏
杨竹莘 : 区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指标体 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标 间相关性的统计方法。利用 SS 软件先对预选指标集 PS X={ x , } X , 2 …, 的各指标 进行 量化 分析 , 在求 主成分
需遵循 以下原则 :1完备性原则 : () 完备性原则要求信息量 既必要 又充分 。( ) 2 结构 层次性原 则 : 综合评 价指标体 系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原因分析与调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原因分析与调整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也非常明显。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也越来越引人关注。
作为一个中国智能机器人,我深入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原因,探讨了如何调整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一、原因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遗留问题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各个地区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阶段,从而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比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历史悠久,先进的交通和制造业基础,以及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为当地的经济腾飞提供了保障。
而一些不发达地区,受历史发展局限,缺乏相应的发展经验和资源积累,导致了地区经济的滞后。
(二)资源禀赋不同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国,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也有所不同。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农业资源,如山东、辽宁等省份,其经济发展以工业和基础设施为主,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而一些没有自然资源禀赋的地区,则主要通过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等产业来实现经济发展,如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
(三)政策引导不当政策引导在一个时期对于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一些地区政策上存在不当引导的情况,投资过多、资源不合理分配导致了地区经济失衡以及产业畸形繁荣。
比如,在“四万亿元投资计划”出台时,地方政府为争取更多的投资,一些地区纷纷打出标语口号,但由于分配不当等问题,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调整方法为了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根据现实情况和国家发展战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促进政策调整,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政府应加大对一些贫困地区的投资,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区域的综合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评述
评 述
发展指明了方 向 , 但是却存在一些缺陷 :1平衡 () 增长过分依赖 于计划化和国家干预 ;2 ( )平衡增 长受 到 资 源 不 足 ,技 术 水平 和管 理 水平 的 限制 ;
( ) 内 区域 经济 发 展 的理论 和 实践 一 国
推进论”纳克斯( .uke 15 ) 贫困恶性循 , RN r ,93 的“ s
环论 ” 内尔 森 ( ..esn 15 ) “ 水 平 陷 阱 , RRN l ,9 6 的 低 o 论 ” 赖宾 斯 坦 ( Lies i,9 7 的“ , H.ebnt n 15 ) 临界 最 小 e
现代的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 。 古典区位理论产生于 1 世纪 , 8 形成于 1 世 9 纪初至 2 世纪 4 0 0年代 , 它是关于人类礼会经济
的 “ 平 衡 增 长 论 ” 罗 斯 托 ( W.ot 16 ) 不 , w. R s w,9 0 o
1 域 经 济 平 衡 发 展 战 略 (0世 纪 5 .区 2 0年
代) 。建国之初 , 为了恢复畸形的经济结构等 , 追
求平衡 发展 成为 当时经济 发展 的 主角 。 因此 ,
不 足 之处 : 只寻 求 单 项 的 区位 决 策 , 既 定 的假 在
。
无论是发 达国家 , 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
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 , 探寻一条 适合本 国经济发展的可行之路 , 以解决 “ 区域经 济差异过大而阻碍经济发展” 所引起 的一系列问 题。 本文就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从多 方面进行综合评述。 国外 区域 经济 差异 研 究与 实践
维普资讯
中国区域差异时空演变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之一,对八大经济区的区域差异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家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我国八大经济区2000-2008年间的区域经济差异经历了倒“U”形的先增大又缩小的过程,拐点出现在2006年。
造成八大经济区区域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区域要素禀赋差异、政策供给、制度、市场意识等。
八大经济区的区域差异在未来是扩大抑或是缩小,取决于各区域能否采取适当的措施,实施积极的政策来缩小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八大经济区;区域差异;基尼系数;变异系数1引言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经济现象。
区域要素禀赋差异、政策供给、制度、市场意识等诸多综合影响因素都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
随着时间的积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反映在空间上[1]。
20世纪70年代后期,众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杨伟民(1992)采用基尼系数进行分析,认为20世纪80年代三大地带之间收入水平的总体差异是缩小的[2];杨开忠(1994)认为省际差异的变化以1978年为转折,大致呈倒“U”型变动[3];魏后凯等(1996)认为,1978-1992年间中西部同东部的差异在不断扩大[4]。
国内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一直是地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有关中国的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成果也比较多,研究单元为东、中、西三大地带或以省或县为研究单元,另外还有学者从东、中、西和南、北的角度入手[5]。
但目前以八大经济区为研究单元来分析中国经济的区域差异及趋势的还比较少。
2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2.1研究单元八大经济区以“十一五”中国区域的规划中四大板块为基础,进一步将中国划分为:东北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八大板块(以下均使用简称)。
东北区包括辽、沈、黑;北部沿海区包括京、津、冀、鲁,东部沿海区包括沪、苏、浙,南部沿海区包括皖、粤、海南,黄河中游区包括陕、晋、豫、蒙,长江中游区包括鄂、湘、赣、徽,大西南区包括滇、贵、川、渝、桂,大西北区包括甘、青、宁、藏、新。
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
10 %。经济落后区有 19 个 ,占全国 63. 33 % ,主要分布在中 、 西部地区 。江苏 、广东由 1978 年的经济发展区上升为 1985 年的经济发达区 ,浙江也由 1978 年的经济落后区上升为经济 发达区 。1990 年代以后 ,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 :
图 2 人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变异系数( a) 、加权变异系数( b) 、威廉森系数( c) 和最大与最小系数( d) Fig. 2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 the weighted variation coefficient , the Williamson coefficient and the maximal and minimum coefficient of per capita consumption
济发展区 、经济落后区之间的差异 ,而到 1990 年代主要表现为经济发达区和经济落后区之间的差异 ,两极化趋势明
显 ,区域差异程度加大 。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区域差异 ;测度与评价 ;空间分布
中图分类号 : F061. 5
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绩 ,国内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 3 ,624. 1 亿元增加到 2002 年的 102 ,397. 9 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 379 元增加到 7 ,997 元 (按当年价格) 。在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 区域的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 ,使得其发 展水平各有所差异 ,各区域的经济增长率呈现显著的差异性 , 造成区域间经济差距日趋扩大 ,并可能引起社会和政治不安 , 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 。本文选取人均 GDP、 人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社会经济指标 ,通过计算其变异系数 、 加权变异系数 、威廉森系数 、最大与最小系数 ,对中国近 20 年 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了定量分析 ,采用经济区位熵指 标对中国不同时段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定量描述了 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过程 ,为中国经济的进一 步协调发展和全面振兴提供了科学依据 。
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理论在中国的演变
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理论在中国的演变
杨竹莘
【期刊名称】《商业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结合中国现实对区域差异发展理论作出比较与评述,分析这些理论产生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存在的局限,认为非均衡发展的差异理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从极端的非均衡到均衡,从发散到收敛,从差异到趋同的必然选择.
【总页数】5页(P99-103)
【作者】杨竹莘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上海,2016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J], 陈华;刘永新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J], 昝德银;陈华
3.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以美国、日本、德国经验为借鉴 [J], 江丽;李琳
4.寻求中国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第三条道路——非均衡协调发展 [J], 宋璇涛
5.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种理论:非均衡协调发展 [J], 茶洪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区域收入差距收敛性分析
中国区域收入差距收敛性分析作者:杨竹莘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时间序列分析入手,根据协整检验理论,选取1956—2013年的中国28个省市人均GDP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直辖市、东、中、西四个地区(28个省市)的收入差距演变的收敛与发散规律。
分析发现:一方面,三个直辖市之间、直辖市与东部、东部与中部、中部与西部具有收敛性;另一方面,东中西各自内部没有收敛性,四个地区及东、中、西三地区间没有收敛性,但有共同随机趋势;东部与西部没有收敛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从性质上可分为紧缩性与扩张性两大类型。
在具体的政策操作实践中,这两种类型的宏观调控长期存在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并存的双轨模式。
其中,结构性调控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对经济结构的主动调整最终引致经济的收缩与扩张效应,从而达到逆周期的政策效果。
这种以结构性调控为主、总量调控为辅的调控方式,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最大特色。
结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大量运用结构性政策的经验,笔者认为,结构性调控与总量调控相结合构成了系统的宏观调控理论及政策体系,而结构性调控政策不仅弥补了西方主流反周期政策中仅包含总量政策的缺陷,也是对2012年以来政府实施的“微刺激”、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等结构性扩张的理论提升与现实回应。
关键词:区域收入差距;人均GDP;共同随机趋势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5)12013206一、引言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然而地区收入差距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期,出现一定程度的地区差异,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但是,过大的差异,对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国家的经济效率、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及资源的有效配置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缩小地区差距,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所追求的政策目标。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对区域收入差异演变趋势的探索[6],对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及其成因的分析[7],构建了愈来愈完善的理论框架,进而为各级政府政策制定提供更为客观和切实可行的依据[8]。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探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探析1区域经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是国内外学术界注重的热点问题。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
Lardy研究了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乡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内陆与沿海之间的差异,但因为数据有限,他认为还没有明确的事实证明各地区收入差别扩大1,2。
Riskin认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省间的相对差异明显地缩小,与其他欠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进步3。
而Friedman则认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地区差异在扩大4。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官方数据的公布,更多的外国学者开始研究这个课题。
Aguighier 分析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模式及其演变,认为改革开放后实施的不平衡发展战略拉大了东西部的差别5。
Tsui采用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分析发现,在1952~1970年期间中国区域差异变化不明显,但是在1970~1985年期间区域差异扩大了6。
Lyons分析1952~1987年期间中国各地区人均净产值差别的变化,发现在“大跃进”(1958~1960年)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时期差别扩大,但1978~1987年期间差别缩小7。
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术界开始采用一些新的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构成与来源实行分析。
Rozelle对基尼系数实行分解,发现1984~1989年期间东部沿海省际差异急剧扩大,农村工业化是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8。
Ravi等对基尼系数和Theil系数分解,发现在1983~1995年期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大于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差异9。
Kim等利用Theil系数研究各产业的地区差异,结论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沿海地区农业、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业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就明显地大于内陆地区,但这并不是区域政策作用的结果10。
Masahisa等用GDP和工业总产值对Theil系数实行分解的结论是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异扩大,他还从区域发展政策、世界化和经济自由化等方面揭示了差异变化的原因11。
浅析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
浅析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 IN CHINA’S REGIONALECONOMIC GROWTH学院(部):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3 年 1 月 10 日浅析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
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人均GDP和居民收入的分析,围绕经济增长下的地区差异现状,分析政策、历史文化、区位资源、非国有制经济等其他因素造成的地区差异的影响。
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
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 IN CHINA’S REGIONALECONOMIC GROWTHABSTRACTThe difference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all countries (especially for big countries). District economic imbalance is a basic feature of china ‘national condition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 china’ economic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improved quickly. However, in this progress, the speed of all distric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come level appears remarkable difference, and what’s more, the d ifferences present the tendency of larger and larger. It not only goes against allocating resources reasonably, but also affects the social stabilization and the uniform of politics. Therefore enforcing regional economic to develop reasonably and reducing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now and in the future.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fluences to regional differences by national conditions, policies, cultures, non-state ownership and so on. It is based on the relevant data of economic growth rate, per capita GDP, income. Regional gap enlargement affect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zation. Therefore promoting china’ regional development reasonably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modernization strategy. Corresponding 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reduce the rational gap and form a new structure to strengthen the relations between all regions, complement each other’s advantages and promote common development.KEY WORDS: regional differ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duce the gap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 1绪论.. (1)1.1 课题背景与目的 (1)1.2国内外研究状况 (1)1.3课题研究方法 (1)1.4论文构成及研究内容 (1)2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现状 (1)2.1经济增长率 (2)2.2人均GDP (3)2.3居民收入 (6)3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异的成因 (6)3.1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6)3.1.1生物学上的“优胜劣汰”同样适合于经济发展 (6)3.1.2经济发展的“回流效应" (7)3.2政策导向 (8)3.3历史文化的差异 (9)3.3.1经济重心的变迁 (9)3.3.2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的差异 (9)3.3.3人口数量和质量及分布状况 (11)3.3.4区位资源的差异 (11)3.4其他因素 (12)3.4.1非国有经济发展是关键因素 (12)3.4.2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缺乏区域性特征 (12)3.4.3基础设施问题 (12)4如何缩小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 (13)4.1从法律上为解决地区差异提供根本保障 (13)4.2政府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扶持 (13)4.3加大力度推进科技教育进步 (14)4.4坚持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14)结论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某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doc 35页)
某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doc 35页)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研究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
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来说,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
缺陷之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就能决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
但事实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
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
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
人口规模的影响 。Vu 越大表明某属性值区域间差异越大 。
威廉森系数 :威廉森系数是由美国学者威廉森提出的 ,其
计算公式如下 :
n
W = S , S = ρ ( yi - y) 2 × PiΠP
(3)
i=1
式中 :为 W 威廉森系数 , y 与 P 分别为区域的某属性值和人
口数 , yi 及 Pi 分别为该区域内第 i 个地区的该属性值及人口
1. 2. 2 人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
式中 : Qi 为 i 区域的经济区位熵 , Si 和 Pi 分别为该区域 GDP
社会消费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人口是消费的主体 ,而 和人口数占全国的比重 。Qi 越大 ,说明 i 区域的经济发展水 生产的产品则是消费的对象[4] 。人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各种 平越高 ;反之 ,则说明 i 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假设 Q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602
经 济 地 理 25 卷
西部地区 ,其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85 年经济 发达区有上海 、北京 、天津 、辽宁 、浙江 、黑龙江 、江苏 、广东 8 个省 (市) ,占全国 26. 67 % ,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 (图 3 ( b) ) 。经 济 发 展 区 有 西 藏 、山 东 、吉 林 三 省 , 占 全 国
表 1 中国各省( 市 、区) 经济区位熵 Tab. 1 Regional economic location quotient of province ( city or region) in China
年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评析杨竹莘(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20)1摘 要2 文章结合中国现实,对国内外学者基于区域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提出的区域差异理论作了比较与评述,分析了这些理论产生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存在的局限。
最后指出:非均衡发展是绝对的,长期的,必然的;均衡发展是相对的、暂时的、动态的。
非均衡发展是以均衡发展为目的。
非均衡发展的差异理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从极端的非均衡到均衡,发散到收敛,差异到趋同的必然选择。
现实的经济发展只能是通过非均衡的过程向相对均衡运动。
1关键词2 区域经济 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协调发展 差异理论1中图分类号2F06115 1文献标识码2A收稿日期:2009)01)2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JA63004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07BZH007)。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日益突出,地区发展差距处于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时期,地区差距问题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变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1],同时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的难题。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表现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0[2]。
近年来关于区域差异问题的探讨[3][4],原因的分析,演变趋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5][6],矫正和控制差异的措施与对策[7][8],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
而且形成了有关地区差距的多种理论学说(Arm strong and Tayr,2000)。
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存在明显差异的现实,为构建和谐社会,调控差异,本届政府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本文基于区域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在中国应用的过程,对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理论演变进行了分析,以便我们更好地解释和面对当今的经济地区差异困窘。
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主要理论及局限11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主要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最初从马歇尔(Marshall,A-l fred,1890)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演绎而来,此理论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
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关于均衡发展理论主要有空间均衡论、低水平均衡论和大推进论。
11111 空间均衡论早期区域均衡增长模型是建立在自动平衡倾向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说上,索罗和斯旺(Solow 1R and Swan 1T,1956)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开放区域经济的假设下,认为随着区域经济增长,各国或一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会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在地域空间上趋同,呈收敛之势。
不平衡增长是短期的,平衡增长是长期的。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1956)在要素具有完全流动性的假设下,也提出了区域收入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最终可以趋同的假说。
这两种理论实际上就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空间均衡论,即市场价格机制能够使区域间的收入均等化。
类似理论还有格申克龙(Gershenkron,A,1952)、阿布拉莫维茨(Abramovitz,M 1,1986)等主张的/后发优势理论0,库兹涅茨(Kuznets,1971)的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变动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巴罗(Barro,R,1992)、加罗尔(Galor,O,1996)、萨拉伊马丁(Sala -I -M artin,X,1995)和MRV (Manki w,D 1Romer&Weil)等主张的条件趋同理论等等。
11112 低水平均衡论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Nelson,R 1R 11956)指出,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称为/低水平均衡陷阱0(low level equili briu mt rap)理论[9]。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纳克斯(Nurkse,R,1953)贫困恶性循环论也认为,不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低,储蓄能力就小,由此必然形成资本形成不足,生产率也就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反过来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地形成了恶性循环。
11113大推进论罗森斯坦)罗丹(Paul N1Rosens tein Rodan,1943)的大推进理论[10],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即/大推进0式投资和发展,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供给和需求的不可分性,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11]。
赖宾斯坦(Leibenstein,Harvey,1957)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认为,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112均衡发展理论的实施及局限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就是在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平衡布局,均衡发展,经济建设大规模向内地推进,提出各地要建立完整的经济体系[12],遵循/五项原则0。
¹在平衡布局理论指导下,从而把全国经济分为华北、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六大区域。
到60年代末,从战备的角度考虑,又把全国划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
采取/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发挥优势、均衡发展0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建设项目等方面向中西部倾斜,特别是利用东部高比例的财政收入补贴中西部欠发达内陆地区,使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缩小。
但也由此带来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低水平上徘徊,发展速度缓慢,与世界的差距加大。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其它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
而发达国家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目标,把大量资源和要素集中投入到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增长并不像新古典经济学家设想的那样收敛。
这种差距拉大和两极分化表明,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已很难解决区域经济差异问题。
均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但该理论面临这样的困境:(1)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来说,不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
(2)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就能决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
但事实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
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
另外,技术条件不同也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时的资本要素流动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无法为区域发展问题找到出路。
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2区域非均衡发展的主要理论及实施和局限211区域非均衡发展的主要理论为了对上述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解释,并为促进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
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产业部门0,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0部门。
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是关联效应原理。
因此,优先投资和发展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也是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最大的产业。
然后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后向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和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
非平衡发展理论遵循了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规律,突出了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这个理论出来以后,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采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的区域发展理论。
21111循环积累因果理论缪尔达尔(Myrdal,G,1944)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0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循环累积因果0(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1)/回流效应0(backwash effect s)(或极化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2)/扩散效应0(spread ef-fects),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市场力作用倾向于扩大区域差距而不是缩小区域差距,一旦差距出现,则发达区域会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从而遏制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使欠发达区域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越积越多。
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
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
21112不平衡增长论艾尔伯特#赫希曼(Hirschman,A1O,1958)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长在区域间的不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他提出了与/回流效应0(back wash effects)和/扩散效应0(spread effects)相对应的/极化效应0和/涓滴效应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