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辨证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三焦

(完整版)三焦

有趣的是,在中医学中,类似三焦的 空间概念还有“气门”、“玄府”、“腠 理”。
“玄府” 即“气门”,《内经》也称汗孔,因 其能“发泄经脉荣卫之气”。是荣、卫之气流通往 来的通道。另外,气门是皮毛的组成部分,肺与皮 毛相表里,汗孔(即气门),还有“助肺呼吸,供 气出入”的作用。此外,还是汗液外排的通道,从 而还具有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总之,是清浊气体 交换、津液代谢的场所。
(二)部位之三焦
上焦
中焦
下焦
部位
膈以上 膈以下,脐以上 脐以下
主要脏腑 心、肺 脾、胃、肝、胆、小肠 肾、膀胱、
大肠、女子胞
功能特点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用药特点 治上焦如羽 治中焦如衡
治下焦如权
非轻不举
非平不安
非重不沉
总之:三焦是一个多层面使用的复杂概念, 即脏腑之三焦、部位之三焦、辨证体系之三焦。 不同层面的三焦,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教材 上的表述含混不清,逻辑混乱,眉毛、胡子一 把抓。不利于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客 观上又给我们的学术争鸣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定义为: “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作为 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功能,有名有形;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 个部位的划分,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功 能和各自的生理特点。”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问题:既已定义“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其概念的 外延就难以涵盖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在内。
三焦的第二个功能是“通行元气”,指三焦为元 气升降之道路。《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 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指出三焦 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通达脏腑组织的道路。所以, 三焦正常,则气道通畅,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反之,三焦失常,气道壅滞,则必致气滞胀满。《灵 枢·邪气脏腑病形》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 坚……留则为胀。”足见三焦乃气机运动的空间和通 道。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展开全文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吴鞠通继叶氏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而创立的又一种温病辨证纲领,其临床意义与卫气营血基本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

其以三焦为纲,把卫气营血的分证方法贯穿其中,使温病的辨证更加完整,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的某些不足之处。

(一)三焦辨证产生的理论依据三焦辨证的产生也是源于《内经》的有关论述。

《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把三焦看作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又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论述了三焦不同功能。

“上焦如雾”,主要是指心肺的输布气血作用;“中焦如沤”,主要指脾胃的受纳、消化和转输水谷精微等作用;“下焦如渎”,主要指肾与膀胱的排泄作用。

另外,《灵枢·本输》还说:“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把三焦看作是人体最大的腑,水液运行的通道。

基于《内经》的论述和临床的实践,吴氏认识到温病的一切病变都是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故创立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

(二)三焦的证候特点1.上焦证候上焦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

手太阴肺的病变又有在卫在气之分。

在卫者即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症,亦即叶氏所说的卫分证。

在气者,即见身热汗出,不恶寒,口渴,喘咳气急,或咯吐黄稠黏痰,苔黄,脉滑数等。

热入上焦心包络者,即病属营分,症见身热灼手,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謇肢厥等。

2.中焦证候中焦证主要是指脾胃的病变。

病变在胃者,主要是温热之邪所致,表现为阳明无形热盛或有形热结之证,正如吴鞠通所说:“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病变在脾者,主要是湿邪或湿热之邪所致,表现为湿困中焦或中焦湿热证候,临床可见身热不扬,脘痞腹胀,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苔白厚腻或黄腻,脉濡缓或濡数等症。

中医辨证施治理念,你了解吗

中医辨证施治理念,你了解吗

●卫生与管理●健康女性2021年第1期·92· 中医辨证施治理念,你了解吗?王伦川沐川县沐溪镇幸福卫生院 四川乐山 614000中医是我国的国粹,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医一直坚持辨证施治的理念,你知道什么是辨证施治吗?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关于中医辨证施治理念的小知识吧!辨证施治又被称之为辨证论治,主要包括辩证与施治这两个环节,是中医判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研究和处理疾病的特殊方法。

辨证施治当中的“辩证”指的是认证、识证。

证即对病理反映的概括,主要包括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可以反映出这一阶段当中病理变化的本质。

所以,相比于症状来说,证可以更好地反映疾病的本质。

而辩证就是根据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这四诊过程所得到的资料明确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辩证施治当中的“施治”就是根据辩证的具体情况明确具体的治疗方法,是理法方药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中医临床中常用的辩证方法有七种,分别是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辩证以及卫气营血辨证等。

第一,八纲辨证是最基本的辩证方法。

八钢是辩证总纲,主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内容,其中阴和阳又是八钢的总纲。

在进行辩证的过程中,中医需要根据四诊结果以及八纲辨证的内容将患者的疾病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

第二,脏腑辨证是最常用的辩证方法。

中医在辨证过程中需要结合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以及气血津液辩证等方法归纳总结患者的症状、体征,明确病变的脏腑部位以及性质,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脏腑辨证主要应用在内伤杂病当中,可分为单独脏病、单独腑病以及脏腑兼病等类型。

第三,三焦辨证是辩证温病的常用方法。

三焦辨证可以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与症候情况。

第四,六经辨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外感病分为三阳病症与三阴病症这六种类型,其中三阳病症包括太阳病证、阳明病证以及少阳病症,而三阴病症包括太阴病症、少阴病症以及厥阴病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二)中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侵犯脾胃所表现的证候, 称中焦病证,多属疾病的中期阶段。 • 临床表现 • 胃热炽盛:身热面赤,腹满便秘,口渴 饮冷,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 • 湿热蕴脾: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闷 脘痞,便溏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下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久羁,深入下焦,损伤 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称下焦病证, 为疾病的后期阶段。 • 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 咽干,甚倦耳聋,脉虚大,或手足蠕动, 或瘈瘲,甚至时时欲脱
(三)营分证
• 概念:营分证是指温热邪气内陷的深重 阶段,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病理特 点的证候。 • 临床表现:舌质红绛,心烦不寐,或有 神昏。 • 热伤营阴: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斑 疹隐隐,脉细数。 • 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 语
(四)血分证
• 概念: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 阶段,也是卫气营血辨证的最后阶段。血分证 以心肝肾病变为主,具有耗血、动血、伤阴、 动风的特点。 • 临床表现: • 血热妄行:各种出血,发热夜甚,心烦少寐, 舌深绛,脉细数。 • 气血两燔:血热妄行兼见全身状热,口渴引饮 • 热盛肝风内动:头痛眩晕,阵阵抽搐,甚者角 弓反张,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红绛,脉 弦数
(二)阳明病证
• 概念:外邪传入阳明胃肠,化热化燥的 证候,称为阳明病证。 • 临床表现: • 阳明经证: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 洪大。以及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 等症。 •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 腹部胀满,疼痛 拒按,大便秘结等症。
(三)少阳病证
• 概念:外感疾病过程中,邪气内侵,邪 正分争于表里之间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 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 眩,脉弦。

三焦辨证析评

三焦辨证析评
其津液。 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温燥化火,病在肝肺胃 《温病条辨•上焦篇》五七: “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注文: 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肝),龈胀咽痛之
类。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 加减法: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 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 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 窍者死。 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 死也。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温病,热在胸膈 《温病条辨•上焦篇》十三: “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
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 焦证,栀子豉汤主之。”二、三焦辨证病ຫໍສະໝຸດ 、性质及轻重一、三焦辨证概述
对于三焦辨证的认识,一般认为: 三焦辨证主要适用于温病的辨证论治; 上焦病为温病的初期阶段,病情较轻,病位
涉及心肺,性质属实属热; 中焦病为温病中期或极期阶段,病情较重,
病在脾胃,性质属实; 下焦病是温病的后期阶段,病情危重,病在
肝肾,性质为阴液亏损;
一、三焦辨证概述
吴瑭对此亦有相关论述: 《温病条辨•上焦篇》二: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中焦病证亦可见于温病初期,或表现 为轻症、寒证、虚证,病位也不局限 于脾胃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温病初期中焦病证
《温病条辨•中焦篇》五三:
“卒中寒湿,内挟秽浊,眩冒欲绝,腹中绞 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 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 发痧,又名干霍乱。
情况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外感热病的发病 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 三焦病证的病位、性质、轻重等,亦表现出 相当的复杂性。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
湿邪郁阻气机——胸脘痞满;
湿热积滞内阻肠道,气机不通——腹痛,便溏不爽
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湿热内盛之象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
苔黄腻、黄浊为辨证要点。
(6)湿阻大肠证:
指在湿热性温病过程中,湿浊闭阻于肠道,
湿浊之气不得下降而蒙上的证候。
本证多因湿热之邪流连气分,阻滞肠道,传
汗出、口渴、咳喘气促为主要表现
(3)湿热阻肺证:
湿热性质的病邪亦可犯于肺,出现卫受湿遏, 肺气失宣的病机变化。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
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
证要点。
主要病机变化:湿郁卫表,肺失宣降
• 即吴鞠通所说:“肺病湿则气不得化。”
① 对温病病位的概括:三焦主化气行水,将五脏六腑 划入三焦,以此说明病机演变,能正确辨别病位。 ② 揭示温病传变的规律:三焦辨证虽然具有脏腑辨证 的性质,但与内科的脏腑辨证不尽相同。三焦辨证 反映了温邪的传变,“始上焦,终下焦。” ③ 指导温病的治疗:“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 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理论的产生:
•吴鞠通倡导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历取前贤精妙,考之《内经》,
参以心得” ,仿《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体例, 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温病病位从上、中、 下三焦进行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一纵一
横,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温病的病变本质,形成
了较为完整的温病辨证体系。
Q:三焦辨证有何意义?
另外,还有因邪热损伤肠络,血溢肠间,而
致肠腑蓄血者,症见身热夜甚,神志如狂,大便
色黑等
吴又可说:“尽因失下,邪热久羁,无由以泄,

三焦辨证(1)

三焦辨证(1)

暑温
暑 风 、 暑厥
发病即可见中焦阳明热盛见证。 起病即呈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见证。
精品课件
10
★.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脏腑)。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 结证。
中下焦同病----阳明热盛,引动肝 风证。
证。
上下焦同病----心营热盛引动肝风
精品课件
11
★. 三焦辨证中顺传、逆传的概念:
【治疗措施】宣肺泄热,凉营透疹。代表方:银翘散去豆豉加味。
精品课件
23

㈤ 湿热阻肺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身热不扬,无汗或少汗,胸 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病因病机】湿热犯肺,卫受邪郁,肺失肃降。
【诊断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治疗措施】芳香宣化,化湿清热。代表方:三仁汤 。
身热不退,朝轻暮重
神识昏蒙,神志似情似昧,时或谵语。
舌苔黄腻
濡数
清化湿热,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
精品课件
27
★ ㈧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临床表现】身热,喘促不宁,痰涎壅滞,潮热腹满便秘, 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病因病机】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病因病机】燥热壅肺,灼伤阴液。
【诊断要点】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鼻咽干 燥,脉数。
【治疗措施】清肺泄热,养阴润燥。代表方:清燥救肺汤。
精品课件
22
★ ㈣ 肺热发疹
【临床表现】身热,咳嗽胸闷,肤肤红疹,疹点红润,舌质 红,脉数等。 【病因病机】邪热郁肺,内窜营分 。
【诊断要点】肤肤红疹、发热,咳嗽 。
精品课件
24

㈥ 热陷心包
本证可参卫气营血辨证部分营分证中的热入心包证。

中医学:六腑三焦

中医学:六腑三焦

中医学:六腑一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历代医家对三焦的形态和实质的认识不一,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三焦为六腑之一,和其他脏腑一样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器官,由于其与五脏无表里配合关系,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故有“孤腑”之称;另一种认为三焦为划分内脏的区域部位,即膈以上为上焦,膈至脐之间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

上述两种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可以说三焦是在中国古代天地人三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为了说明机体整体功能活动,而把五脏六腑有关气化功能加以联系和概括所建立的一种功能模型,是一种系统存在,上、中、下焦及其所属脏腑即是三焦系统的子系统和构成要素。

正如李梃《医学入门•脏腑》所说:“观三焦妙用,而后知脏腑异而同,同而异,分之则为十二,合之则为三焦。

约而言之,三焦亦一焦也。

焦者,元也,一元之气而已矣。

”三焦的经脉为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三焦的主要功能为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

《内经》首先提出三焦的概念,将其作为六腑之一,并论述了三焦的大体部位和功能。

《难经•三十一难》指出:“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十八难》提出三焦“主持诸气,有名无形”之说,引起了历代医家对三焦形质的争鸣,但对三焦功能的认识则基本一致。

(一)三焦的生理功能1.通行元气元气,又称原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是人体最根本的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J说明三焦是元气升降出入的道路。

元气通过三焦而布散至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此外,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还关系到整个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和气化的进行,故又有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之说。

诚如《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所说: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

三焦辩证

三焦辩证

三焦辩证三焦辩证中医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三焦辨证的创立,使温病辨证在前人基础上又有了近一步的发展。

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

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

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上焦病症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

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传变趋向:一为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脾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

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中焦病症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

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

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

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

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下焦病症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

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

治宜滋阴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三焦病症标志着温病病变发展过程中3个不同阶段。

其传变过程,虽然自上而下,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六章 三焦辨证

第六章 三焦辨证

• ★ 三焦辨证的特点: • 病位明确,病机具体,证候典型。
二、病程划分与传变规律
(一)三焦病程阶段
心 上焦

脾 中焦

肾、膀胱 下焦

(二)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
始于上焦
则传中焦
上焦病不治
中焦病不治
即 传 下 焦
终于下焦
注意 ★三焦病变传变规律并非固定不变。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证。
邪热壅 肺肺失宣 降 大来自实热 传导不畅发热、痰、喘 腹满,便秘
治则:
•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 “脏腑合治之法”
--《温病条辨》
方药
• 宣白承气汤 宣白--“白”在五行中应“肺”,故“宣
白”实 乃“宣肺”之意。 承气--“顺承胃气”之意。
㈨ 热入心包,阳明腑实
【临床表现】 身热; 神昏谵语,舌謇肢厥; 腹满便秘; 舌质绛,苔黄燥,脉数沉实。
为何“汗出”而用麻黄?
麻黄与桂枝同用则发汗力猛,配石 膏则为辛凉,主在宣透肺热而不在解 表。
麻黄配石膏:不在发汗解表,而在宣肺平喘。
石膏配麻黄:不在清泄阳明,而在清肺中邪热 。
麻黄∶石膏=1∶10或者1∶6 1∶8
㈢ 燥热伤肺
【临床表现】身热、鼻咽干燥,心烦口渴,干咳无痰或 少痰,甚则痰中带血,气逆而喘,胸满胁痛,舌边尖红 赤,苔薄白而燥或薄黄而燥,脉数。
【病因病机】热入心包,阳明腑实。
【诊断要点】身热,昏谵,便秘。
【辨证要点】1.一辨热入心包——心包则身热、昏谵; 2.二辨腑实热结。
【治疗措施】清心开窍,攻下腑实。代表方:牛黄承气汤 。 【方剂】牛黄承气汤 。安宫牛黄丸 生大黄末

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1■下列哪项不属于上焦病证A、咽痛B、咳嗽C、口渴D、耳聋E、头痛2■治疗上焦病证中湿热阻肺证的代表方剂是A、三仁汤B、银翘散C、桑菊饮D、麻杏石甘汤E、菖蒲郁金汤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阳明热炽证表现的是A、壮热B、大汗C、面赤D、口渴引饮E、脉沉实有力4■手足蠕动,瘛疭,舌绛少苔,脉虚,属A、下焦病证B、营分证C、中焦病证D、少阳病证E、厥阴病证5■下列不属肾解损证表现的是A、手足心热B、消瘦无力C、口燥咽干D、舌绛不鲜E、手指蠕动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耳聋主要是见于下焦病证。

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湿热阻肺证治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

代表方剂:三仁汤(加减)。

药物: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

3、【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阳明热炽证: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数等。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大汗、渴饮、脉洪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4、【正确答案】A笞案解析:手指蠕动,甚或瘦疭,舌干绛而萎,脉虚为下焦病证的辩证要点。

故此题的最佳答案选A。

5、【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肾精耗损证:低热持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等。

辨证要点:本证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为辨证要点。

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一种温热病辨证方法。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也标志着温热病发展过程的不同病理阶段。

在三焦病证中,上焦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其中手太阴肺证候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病较轻浅。

中焦病主要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变。

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现里热燥实证;邪入太月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

多见于温热病的中期戈极期阶段,病情较重。

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月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热病的末期阶段,病情深重。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三焦辨证(转载)发表者:赵东奇553人已访问三焦辨证虽然由吴鞠通所倡导,但是应当说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喻嘉言、叶天士等前辈学者的影响。

喻嘉言提出:“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喻氏在这里讲的是三焦的治法。

上焦升而逐之,是指用升散的药物向外透邪;中焦疏一而逐之,是指疏通气机,宣气化湿;下焦决而逐之,是指决通水道,使湿邪下驱。

叶天士提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

”叶天士在这里强调了治疗湿邪流连三焦用分消走泄法。

喻嘉言与叶天士关于三焦治法的论述,无疑对吴鞠通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为湿邪有从上流下的特点,所以对湿热病按上、中、下三焦辨证,比卫气营血辨证更为实用。

当然,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不是单为湿热病而立,对温热病也适用,但是它对湿热病的指导意义更大。

1.三焦的生理概念《黄帝内经》与《难经》中关于三焦的论述,综合起来有四种说法。

(1)三焦是阳气运行的通道,简称就是气道。

“焦”字从火汉字中的“~”,有多种用法,一是从水,如点字,就是水点的意思。

一是从爪,如熊字,就是指动物有四个爪的意思。

再有就是从火,如焦字,就是物遇火则焦的意思。

因为三焦是通行阳气的,阳气是入身的少火,所以用“焦”字命名。

《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原气”,指的是真气,也就是一身之气。

“别使”是指被原气所使也就是三焦能够通行原气。

原气为什么被称为“三气”呢?因为原气分布到。

匕、中、下三焦,就被称为上焦的宗气、中焦的中气、下焦的元气,“主通行三一橐”,就是指通行上、中、下三焦之气。

“经历于五脏六腑”,实际上就是使一身一.之气在五脏、六腑、胸腔、腹腔及全身各部位运行,而全身各部位都包容在三焦之中,所以说三焦是人体阳气运行的通道。

(2)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简称就是水道《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宫,水道出焉”“渎”,是水沟。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1、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对温热性病邪侵袭人体,损伤卫、气、营、血所产生的病理过程的辨证方法,叫卫气营血辨证。

2、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完善了对外感病的辩证方法,从而形成了对温病辨证的纲领。

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可以确定温病的病程、病位和传变的规律。

3、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

一、卫气营血病证(一) 卫分病证[临床表现] 卫分证同温热病早期,病位在皮毛与肺,故为表证阶段。

主症: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以其症状不同,有邪在皮毛和邪在肺两种类型:邪在皮毛: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或有咳嗽,咽痛,口渴等。

邪在肺:咳嗽少痰,或咯痰不爽,咽痛,微恶风寒,微发热。

[证侯分析] 卫分证是外感温热邪气的表证阶段。

温热为阳邪,故卫分证以伤津液为主,重点症状见有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邪在皮毛病机,温热致病,故以发热为主。

邪在皮毛,卫气受损,故见微恶风寒。

邪在表故脉浮数。

肺合皮毛,故同时见有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状。

津伤则口褐。

邪在肺病机,温热伤肺,肺失清肃,故咳嗽咽痛明显。

津伤,故少痰不爽。

邪已重在肺,故发热恶风寒,表证不显。

(二) 气分病证[临床表现]气分证是温热病里证阶段。

主症:不恶寒,但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由于里热病位不同,可分以下五种类型:温热在肺:兼见咳喘,胸病,咯吐黄稠痰。

热郁胸膈:兼见心烦懊憹,坐卧不安。

热入于胃: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心烦,舌苔黄燥。

热郁肝胆:干呕,口苦而渴,心烦少寐,胁痛,苔黄,脉弦数。

热追大肠:兼见胸痞,烦渴,下利,谵语。

[证候分析]气分证是邪已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见一派里实热证表现。

但发热而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洪。

(三) 营分病证[临床表现]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以营阴受损和心神被扰病变为特点。

主症:舌质红绛,身热夜甚。

临床分以下两种类型:热伤营阴:舌质红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渴不甚,甚者斑疹隐隐,脉细数。

湿热病和三焦辨证

湿热病和三焦辨证
当代温病旳概念应该是外感热病旳总称。 按照老式旳中医命病名法,涉及风温、春 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冬温、温 毒、温疟、温疫等10余种。但若按其病 变性质分类,则不外温热性和湿热性两大 类。风温、春温、冬温、暑温、秋燥、温 毒等,属于温热性质温病,湿温、伏暑多 属湿热性温病,至于温疟、温疫,则既有 属温热性者,也有属湿热性者。
杏仁石膏也。
三仁汤条下注云:…..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 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矣…..
治湿热病首先扼住上焦
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湿门记载51案,用 杏仁者11案,暑门记载54案,用杏仁者28 案,然主证大多数没有咳喘痰多症状。吴鞠 通在《温病条辨》中记载用杏仁开肺气旳条 文也诸多,如杏仁滑石汤、杏仁薏苡汤、杏 仁石膏汤、三仁汤等,均为宣气化湿之良方, 可见杏仁开肺气可使气化得行,胃气得降, 水道得通,湿浊得去。
温病大家赵绍琴论湿热病辩证
凡属温热性温病,都是因为温热邪气引起旳, 其临床特点体现为起病急,热变快,易伤 阴;凡属湿热性温病,都是由湿热邪气引 起旳,其特点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缠绵 难愈,多在卫气分,入营血分者少。从临 床角度看,诊治温病最主要旳就是分清是
温热性温病还是湿热性温病,湿热性温病 根据吴鞠通三焦辨证体系进行辨治。这
下焦: 主要体现为小便不利、大便不畅旳症状。小 便不利,渴不多饮,或大便不通,小腹硬满,头 胀昏沉,苔灰白黄腻,脉濡数。
湿热病治法
叶天士外感温热病篇(第7条):再论气病有不 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
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 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2.1 宣肺疏卫,治疗上焦湿热:上焦湿热,多属 初起,邪在肺卫,治上焦如羽,用药以芳香宣化 为主,轻清宣透,疏通气滞,使邪由肺达卫表而 解。可用藿香、佩兰、大豆卷、炒栀子、前胡、 紫苏叶等以辛香宣透之;若湿重兼表闭者,再酌 加杏仁、半夏、白芷、姜黄之类以辛温开郁;大 忌苦寒,若误用大剂寒凉,必致冰伏其邪,湿热 留恋卫分不解,仍需用宣透肺卫法补救之。邪在 肺卫,一般病轻,但亦有重至昏迷者,此非温邪 逆传心包可比,乃湿热之邪弥漫胸中,肺气闭而 不宣,气机郁闭所致。因邪在肺卫,仍用宣肺疏 卫、芳香化湿法。

中医诊断学课件: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课件:三焦辨证

治则方药: 清热宣肺平喘 麻杏石甘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临床运用: 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二、肺热发疹证
肺热
病性、病位
发疹
热已入营
气营同病
(一)临床表现
肺热
发热、咳喘
波及营分
肌肤发疹
陆子贤:“疹为太阴风热。”
❖(二)治则方药:
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 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1 银翘散 2 去豆豉 3 加味
结膜(畏光流泪) 麻疹粘膜斑——早期诊断
2.出疹期(持续3-5天)
时间:发热3-4d 顺序:耳后发际 前额面
颈 躯干 四肢 手掌足底 形态:充血性斑丘疹
疹间皮肤正常 伴随症状:全身毒血症状加重
3.恢复期(1-2周)
热度降低 症状减轻 皮疹先出先退 色素沉着、脱屑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LC相对 病原学检查:分泌物,血尿行
第二节 上焦病辨证
掌握邪热壅肺证、肺热 发疹证、湿热阻肺证、痰热 阻肺,腑有热结证的辨治。
一、邪热壅肺证
条文
临床 应用
病因 病机
治则
临床
方药 辩证 表现
要点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生理
病理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热邪
咳嗽、喘
主气

行水
咳痰
热饮证
辨证要点
身热、咳喘、痰
--《温病条辨》
(四)方药
宣白承气汤
宣白--“白”在五行中应 “肺”,故“宣白”实乃“宣 肺”之意。
承气--“顺承胃气”之意。
生石膏 杏仁 瓜蒌皮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 苔黄腻、黄浊为辨证要点。
(6)湿阻大肠证: 指在湿热性温病过程中,湿浊闭阻于肠道,
湿浊之气不得下降而蒙上的证候。 本证多因湿热之邪流满,
苔垢腻,脉濡等。
肠道湿滞气结,气机痹阻——大便不通;
(2)阳明热结证: 指肠道中邪热与糟粕相结,耗伤阴津,肠道
传导失司的证候,又称热结肠腑证、阳明腑证、 肠道热结证。
主要症状: 日晡潮热,或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
流,腹部硬满疼痛,舌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 等。
里热结聚于肠道,而下午阳热较盛——发热日晡益甚; 胃肠邪热扰乱心神——谵语; 肠道热结津伤,传导失职——大便秘结不通, 或热迫津液从燥结旁流——下利稀水,其气臭秽; 肠道中燥屎热结阻塞,气机不通——腹部硬满疼痛; 腑实津伤——舌苔老黄而干燥,甚则可见黑燥之苔。 脉沉实有力——肠腑热结之征。
(3)湿邪困脾证:
•多为气分湿热类温病初起湿重热轻的病变。 主要症状:
症见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泛恶欲呕,身重肢 倦,苔白腻,脉濡缓等。 辨证要点:身热不扬,脘痞,苔白腻,脉濡缓。
主要病机变化: • 湿重热轻,脾气受困,升运失司,气机郁阻。
湿郁气机——胸闷脘痞 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泛恶欲呕 湿浊偏重——舌苔白腻,或白苔满布,或白多黄少
其阴精耗损,不能维系阳气,虚阳上亢
低热持续,入夜较盛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吴鞠通说:“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 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 阴竭”。如肾阴耗伤过甚,导致阴竭阳脱,可 危及生命。
肾精耗损证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虚神倦为辨证要 点。
(2)虚风内动证: 虚风内动是肾精虚损,肝木失养,风从内生

姚梅龄三焦辨证

姚梅龄三焦辨证

姚梅龄三焦辨证三焦为六腑之一。

关于它的有形、无形以及实质究竟是什么,历来争论颇多,迄今尚未取得统一认识,因而它的具体病变也很少明确指出。

这属于祖国医学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一大专题,此处无法详细讨论。

现在只就我有限的水平,个人初步认为:三焦应该是一个有形的脏器,它的实质应该是人体内遍布胸腔、腹腔的一大网膜(包括胸膜、肋膜、膈膜、腹膜等等)。

所有脏腑都分居在它上、中、下三个地带,受着它的包裹与保卫。

同时心包络与它相为表里,肌腠(腠理)为它的外应。

它的功能主要是行水。

不过,水在它的上、中、下的不同历程当中,可以产生“上焦如雾(如水之蒸)、中焦如沤(如水之泡沫)、下焦如渎(如水之沟渠)”的不同生理现象。

同时它又为肾之火腑,主宣通气、血、津液。

所以它的病理变化,绝大多数为水饮泛滥,形成肿胀,少数为气郁(气分)血瘀(血分)。

但气郁则水不行,血不利则为水,仍与“水分”密切相关。

其发病虽有上、中、下的侧重不同,但每互相牵涉,甚则弥漫三焦。

其致病来源虽往往来自分居当地的脏腑,但于共同症状之中,仍有焦膜病变的特点存在。

现在按上焦、中焦、下焦病变分别简介如下:1 上焦病变病多来自心肺。

初则胸中清阳之气为寒、饮、湿热、痰浊所郁,其后有形之邪水饮、痰浊亦可流布胸、胁。

可参看“肺病辨证”的寒饮、热痰,“心病辩证”的水气凌心、阴寒凝闭等章节。

1.1气郁胸中气塞胸闷,呼吸短促,或兼喘息咳唾者,为湿痰壅阻,上焦焦膜气机被郁致胸痹,进而影响肺气难以肃降而上逆所致,治疗可选用《金匮》茯苓杏仁甘草汤或橘皮枳实生姜汤,合苏子降气汤。

药用茯苓、杏仁、甘草、法夏、紫苏子、肉桂、前胡、厚朴、陈皮、当归、生姜。

若胸中气逆甚者,当加枳实。

挟寒则胸背引痛、呼吸咳嗽时比较明显,寸弱、关尺弦,舌淡,苔少白润者,则为寒邪闭胸,上焦焦膜之气痹阻,以致肺气上逆所致,治疗可选《金匮》栝蒌薤白白酒汤,药用栝蒌实、薤白、白酒。

若无成熟的栝蒌实,可改用栝蒌壳、栝蒌子和枳实。

三焦的辨证

三焦的辨证
---- 阻塞机窍
3.邪在下焦(温病后期)
脏腑定位:肾、肝为主 临床表现:
1)肾精耗损: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 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 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2)虚风内动: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 动,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温病的辨证体系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
三焦的含义
从地位性质上来讲:三焦是六腑之一 。 从形态上来讲:三焦有名无形,是躯体之内、
脏腑之外,分布于人体胸腹腔的一个大腑。 从总体功能上来讲,三焦是气机的通道、气化
的场所 。 从部位划分来讲:分上、中、下三焦,包含相
关的脏腑器官。
三焦划分不单纯根据部位,还结合三焦及脏腑功能
下焦病转归
1.正气较盛,正能敌邪---外出而愈 2.阴精耗竭,阳气失于依附---阴竭阳脱(死亡)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1.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上焦肺

中焦脾胃

上焦心包

下焦肝肾
2.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各有侧重,临床须有机配合运用
卫气营血辨证客观反映温邪入侵人体后,人体的防卫功 能、脏腑的气机和功能,机体的营养物质所发生的 病理变化,它揭示温病发生和发展规律,把温病变 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基本上符合临床实际情况。 适用于辨析病变的阶段、浅深和轻重。
三焦辨证的证候与病理
1.邪在上焦(初期)
脏腑定位:手太阴肺及手厥阴心包为主
临床表现: 邪袭肺卫:病机:温邪犯肺,肺气失宣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关于三焦辨证的书籍

关于三焦辨证的书籍

关于三焦辨证的书籍
【最新版】
目录
1.三焦辨证的概述
2.三焦辨证的书籍分类
3.推荐书籍及作者简介
4.三焦辨证书籍的价值
正文
三焦辨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辨证方法,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

三焦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分别对应人体的上部、中部和下部。

三焦辨证主要通过观察这三个部位的功能状况,来辨别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关于三焦辨证的书籍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经典著作:这类书籍主要是对《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注释和解读,对三焦辨证的理论体系有深入的阐述。

如《黄帝内经太素》、《伤寒杂病论》等。

2.专著:这类书籍专门针对三焦辨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对三焦辨证的理论和实践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如《三焦辨证学》、《三焦辨证与临床应用》等。

3.教材:这类书籍主要是用于中医教育的教材,对三焦辨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讲解,方便学生学习和掌握。

如《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

这里向大家推荐几本关于三焦辨证的书籍:
1.《三焦辨证学》:该书由著名中医学家张仲景著述,系统地阐述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和方法,对临床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2.《三焦辨证与临床应用》:该书由现代中医学家李可染主编,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三焦辨证在临床各科的应用和实践。

3.《中医诊断学》:该书由多位中医专家共同编写,全面地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中包括三焦辨证的内容。

阅读这些关于三焦辨证的书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辨证方法,还可以提高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焦辨证反映了邪气侵犯人体后发展变化的三个不同阶段,据病邪种类,大致可分上焦温热、上焦湿热、中焦温热、中焦湿热、下焦温热、下焦湿热等证候。

上焦温热即温邪侵犯上焦至于肺与心包的证候。

温邪袭肺,外则卫气郁闭,内则肺气不宣,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苔薄白,脉浮数。

这一证候多见于温病初期,属表证。

若表邪入里,邪热壅肺,肺气闭郁,则表现为身热汗出,口渴,咳嗽,气喘,苔黄,脉数等。

肺经之邪不解,邪热内陷,致心窍阻闭,则为逆传心包,见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等症。

这一证候虽属上焦,见于温病初期,但病情危重。

上焦湿热即湿热侵犯上焦,病位在肺与皮毛的证候,为湿温病的初期阶段。

见恶寒重,发热轻,或午后发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无汗,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缓等症。

由于湿与脾胃关系密切,故上焦湿热常兼见湿困脾胃之胸闷,不思饮食,肠鸣便溏等症。

若湿热郁蒸,酿成痰浊,蒙蔽心包,则以表情淡漠,神识痴呆,时昏时醒为特点。

中焦温热即温邪传入中焦,病及手足阳明的病变。

阳明主燥,邪入阳明多从燥化而成里热燥实证。

若邪热在胃,多为无形之热。

由于胃经热盛,熏蒸于外,而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面目红赤,汗出,口渴,气粗,苔黄燥,脉浮洪等。

若邪入大肠,多为有形热结,腑气不通,症见午后热盛,大便秘结,小便不畅,语声重浊,苔黄黑焦燥,脉沉有力等。

中焦湿热为湿热病邪犯及中焦脾胃的证候。

脾主运化并主四肢肌肉,胃主受纳,脾胃受邪,症见身热,有汗不解,午后热盛,胸脘痞闷,恶心欲吐,身重肢倦,苔腻,脉濡等。

因患者体质有异,湿与热相合轻重有别。

素体阳虚、湿邪偏盛者,多表现为湿重于热;素体阳盛、热邪偏胜者,多表现为热重于湿;也有湿郁热蒸、湿热并重之证。

下焦温热为温病末期,病变累及肝肾的概称。

肾主藏精,为元阴之本,邪热久留不去,肾阴耗损,可见身热颧红,口燥咽干,脉虚神倦等。

肝为风木之脏,赖肾水以滋养,若肾阴被耗,则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而致虚风内动,症见手足蠕动,甚或痉挛,神倦肢厥,心中悸动不安,舌绛苔少,脉虚弱等。

应指出的是,就三焦划分人体部位而言,肝并不属下焦,但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多见于温病末期,在温病辨证中统属于下焦病候。

下焦湿热以湿热蕴结膀胱,气化失职,湿阻大肠,腑气不通为主要病理变化。

症见小便不利,渴不多饮,或大便不通,小腹硬满,头胀昏沉,苔灰白黄腻,脉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