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寻隐者不遇》公开课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3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诗文,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新课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板书:贾岛):贾岛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告还了俗,当过小官。
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
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
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
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
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
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万籁俱寂中无声无息的推门要好。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寻隐者不遇》。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象征和隐喻,培养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诗中的哲理,思考人生和自然的意义。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释诗歌“寻隐者不遇”的意义。
2.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理解隐者形象的塑造。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象征,如“松下”、“高峰”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与背诵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通过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3.2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享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陶渊明的生平,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
4.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学生背诵诗歌,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4.3 内容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象征,分享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写一篇短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学生准备一段朗读,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寻隐者不遇》与其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歌,如《饮酒》等。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诗歌对隐逸生活的不同表现和态度。
6.2 文化探究学生了解隐逸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寻隐者不遇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寻隐者不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寻隐者”、“不遇”、“松下”、“言师采药去”等。
(3)掌握课文中的句式和语法结构,如“问曰”、“答曰”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课外阅读,拓展对古代诗词的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寻隐者不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掌握课文中的句式和语法结构。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2)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语法结构进行口语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寻隐者不遇》的课件或黑板。
(2)生词和短语的卡片。
(3)工具书和课外阅读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寻隐者不遇》。
(2)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词的学习内容。
(2)简要介绍诗人陶渊明及其作品《寻隐者不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外阅读,查找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语法结构进行口语表达。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寻隐者不遇》并背诵。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语法结构,写一篇小短文。
3. 查找其他陶渊明的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练习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是否准确到位。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访者和童子对话的心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齐读、默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访者的心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谦虚有礼,尊敬他人,培养他们勤奋好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访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 提问:你们知道“隐者”是什么意思吗?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 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 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三、理解课文(15分钟)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朗读感悟(10分钟)1.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访者的心情。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访者的心情。
在学生发言环节,我鼓励他们积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但在生字词的学习方面,我需要加强对学生书写能力的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生字词。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礼貌地访访隐者,以及不遇隐者时应该如何处理心情。
2. 小组代表发言: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七、课后作业(5分钟)1.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内容,并请家长签名确认。
寻隐者不遇教案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案教学设计(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寻隐者不遇教案教学设计寻隐者不遇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如何把“话”变成“画”。
(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四、教学准备: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学法1、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1.抓字眼、明诗意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
(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提问题、想诗境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11(2)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1)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
3、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是诗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结合书下注释等方式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力,体会诗人情感变化,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寓问于答的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MP3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经过了2年的语文学习,你一定认识了不少诗人吧,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位诗人么?2、今天,老师想介绍一位新的诗人给大家认识,在星河灿烂、流光溢彩的唐诗天空中,他既没有李白的豪情壮志,也没有杜甫的忧国忧民,更没有王维的恬淡闲适,他就像一颗绚丽的流星,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出课件2)他是谁呢?他———就是贾岛。
(板书:贾岛(唐))3、同学们,你们了解贾岛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关于贾岛的一些资料,请看大屏幕。
(课件2,师介绍)4、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
(板书:寻隐者不遇)二、识字1、同学们,诗题中的这个字(遇)你认识吗?谁来读一读。
2、“遇”字去掉偏旁就变成了这个字(出课件3,禺),你知道它的读音么?(课件3,出读音)生读几遍。
3、请同学们认真看屏幕上的笔顺动画,记住“禺”字的笔顺!4、师板书范写“禺”,生认真看,“禺”上窄下宽,第七笔为竖,与第八笔的提不要连成一笔,要求学生看清每一笔在虚宫格中的位置,再动笔写在练习本上。
“禺”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常见,可以组词:(yú)∽谷(古代传说中日落的地方),∽强(古代传说中的神)。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学生的词汇量。
(3)理解课文中的对话,把握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讨论的学习习惯。
(2)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体验角色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懂得珍惜机遇,勇于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人物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对话,把握人物形象。
(2)学会运用想象,体验角色情感。
(3)引导学生懂得珍惜机遇,勇于追求真理。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视频资料。
2. 生字词卡片。
3. PPT课件。
4. 小组合作学习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引导学生跟读。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理解情况。
(3)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生字词,尝试组词。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3)小组竞赛,巩固生字词学习。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选择角色进行扮演。
(2)教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角色情感。
(3)学生表演,其他同学评价。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心得体会。
(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朗读流利,对课文内容理解较为深入。
(2)生字词学习扎实,词汇量有所提高。
(3)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体会角色情感。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寻隐者不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的生字词,并能够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寻访隐者的心情,明白“不遇”的遗憾,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恒心。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正确书写。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寻访隐者的心情。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2.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遇”的遗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2. 利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寻访隐者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心情。
3. 运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
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主题,引发学生对寻访隐者的兴趣。
2. 自读课文,理解大意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 细读课文,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寻访隐者的心情。
4. 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体会,互相交流学习。
5. 总结反思,作业布置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书写课后反思,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课后反思评价:阅读学生的课后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和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 准备课文《寻隐者不遇》的文本,提前复印给学生。
2. 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八、教学时间:1. 课堂授课时间:40分钟。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想象、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中的隐者形象。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品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生字词的掌握。
(3)对隐者形象的把握。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简介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翻译文言文。
(2)组间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
(2)分析隐者形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5. 巩固练习:(1)课后作业:抄写生字词,翻译课文。
(2)课堂练习:回答关于课文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4. 学生对隐者形象的把握。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 反思课堂氛围是否融洽,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4. 反思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寻找改进措施。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寻隐者不遇》文本。
2.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课文中的对话,把握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的对话。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对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引导学生猜谜语,引出课文《寻隐者不遇》。
(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想象。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气、情感。
(2)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对话。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拓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对话,把握人物形象。
4.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想象,培养思维能力。
5. 学生能够热爱文学,养成阅读的习惯。
七、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4. 是否有学生未能掌握的知识点,需要加强辅导?5. 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热爱文学的品质?八、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寻隐者不遇》的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寻隐者不遇》。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句子,把握诗歌的大意。
(3)学会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描绘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懂得珍惜机遇,勇于追求自己的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寻隐者不遇》。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一些生词和古文用法。
(2)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描绘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寻隐者不遇》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寻隐者不遇》。
(2)了解作者杜牧的背景和诗词创作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了解古代诗词的特点和魅力。
(2)简介诗人杜牧的背景和诗词创作风格。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诗歌《寻隐者不遇》。
(2)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3. 解析诗句:(1)分析诗句中的生词和古文用法,解释诗句的意思。
(2)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欣赏意境:(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句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和感受。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思考诗句中的主题,理解作者的心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是否能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寻隐者不遇》。
(2)学生是否能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2)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寻隐者不遇教案篇一《寻隐者不遇》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第一首古诗,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如下公开课教案: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同学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
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同学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同学“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同学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布置: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同学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同学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同学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同学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身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扮演,感悟诗意到此环节,同学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同学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同学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扮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
在讨论、扮演的过程中,使同学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在各小组汇报扮演后注意从同学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同学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同学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同学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同学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篇二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寻隐者不遇》。
(2)理解诗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掌握诗文的大意。
(3)了解诗文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理解与背诵。
2. 诗文中的生词和句子。
3. 诗文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古典诗词的欣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诗词学习,为新课做好铺垫。
(2)介绍诗文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自主学习诗文中的生词和句子,理解诗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文中的自然景色。
(2)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的情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寻隐者不遇》。
2. 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选择一首杜牧的其他诗作进行学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默写和短文写作。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对《寻隐者不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开展杜牧诗歌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九、课程资源:1. 诗文原文及注释。
2. 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寻隐者不遇》课文教案
《寻隐者不遇》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寻隐者不遇》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和重点词汇。
3. 培养学生对于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寻隐者不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义理解。
2. 熟悉《寻隐者不遇》中的典故,并能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中。
【教学准备】1. 课文《寻隐者不遇》的复印件。
2. 汉字词典和古代文学辞典。
3. PowerPoin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杨万里,并简要介绍该篇诗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新课呈现(15分钟)1. 教师将《寻隐者不遇》课文投影或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阅读全文。
2. 学生自主阅读,确保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
3. 教师解读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课文讲解(25分钟)1. 教师逐句解读重点句子,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修辞手法。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寻隐者不遇》的结构,包括题记、抒情段落、寻觅过程和结尾。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于课文的理解。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首与《寻隐者不遇》主题相近的短诗,并展示给全班。
五、拓展延伸(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杨万里的其他作品,与《寻隐者不遇》进行比较分析。
2. 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寻找其他以隐士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并进行阅读和比较。
3. 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他们对于隐者主题的理解和感想。
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要注意理解作者意图和艺术特色。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寻隐者不遇》的作者、背景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于古代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希望能够让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并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相关文学作品。
寻隐者不遇教案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理解课文《寻隐者不遇》的内容,感受诗文的意境。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的失落与惆怅。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领悟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单介绍诗人贾岛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题目“寻隐者不遇”,激发学生兴趣。
2.课文解析(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把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诗人情感(1)引导学生关注首句“松下问童子”,分析诗人的心态。
(2)分析第二句“言师采药去”,体会诗人的失落感。
(3)引导学生关注第三句“只在此山中”,探讨诗人的期待与惆怅。
(4)分析一句“云深不知处”,体会诗人的无奈与惋惜。
4.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如“松下”、“童子”、“采药”、“云深”等。
(2)分析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山水之间的孤独与惆怅。
(3)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寓情于景、以景衬情等。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关于隐者的诗词,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
(2)讨论隐者形象在古代文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2)布置作业:以“寻隐者不遇”为题材,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析《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使学生理解了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了诗歌的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课堂拓展环节,部分学生对隐者形象的理解较为肤浅,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探讨。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板书设计【】寻隐者不遇【诗人】贾岛【内容】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情感】失落、惆怅、无奈【意境】山水之间的孤独与惆怅【表现手法】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作业】以“寻隐者不遇”为题材,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在解析“松下问童子”一句时,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诗人在此处的心态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诗人似乎在期待着什么,但又带着一丝不确定。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寻隐者不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寻隐者不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寻隐者不遇》,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2)准备生字词卡片和相关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寻隐者不遇》,了解诗句的大意。
(2)准备好课本和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贾岛及其作品《寻隐者不遇》。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寻隐者不遇》,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句中的大自然景色,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欣赏。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与《寻隐者不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五、作业布置:1. 抄写《寻隐者不遇》全文,注意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 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相关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估。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寻隐者不遇》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1.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水平。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体会作品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熟读并理解《寻隐者不遇》的内容,掌握生字词。
2.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描绘景色和人物表现出的情感,以及作品中的寓意。
第三章: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隐者?为什么他们会选择隐居?”4.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韵律,感受作者的情感。
4.3 解析课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解释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4.4 讨论与思考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寓意,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第五章: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收集有关隐居文化的资料,了解隐者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3. 写一篇关于《寻隐者不遇》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6.2 课后作业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3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评估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自评7.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改进建议。
7.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八章:教学评价8.1 学生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朗读比赛等方面的表现。
8.2 同行评价同行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8.3 教学成果第九章:教学拓展9.1 相关作品欣赏推荐与《寻隐者不遇》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隐居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隐者不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课前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视频、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 出示贾岛的古诗名句。
播放手机典型的导学成果。
2. 出示贾岛图片并简介:
贾岛,河北省涿州市人。
早年贫寒,落发为僧,法名无本。
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题跋版刻像庵。
19岁云游,识孟郊等,因和推敲韩愈。
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
唐文宗时任长江(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
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3. 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新授
1. 释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2. 寻:寻找,寻访。
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
遇:碰见,遇上。
3.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4. 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5. 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6. 读诗句,认生字。
松采师深
寻隐遇童
7.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4)朗读课文。
8.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
(无可奈何)
9.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10.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11. 此:这,此山,这座山。
12.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13.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14. 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15. 由此及彼推测隐者品格
(1)仔细读诗,我们发现整首诗写到3个人物?分别是?
(2)贾岛是个有名的诗人,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贾岛千里迢迢,到山中来拜访的隐者,是个怎样的人?
16. 侧面烘托揣摩隐者的品格
(1)贾岛没有遇到隐者,但与童子的对话中,贾岛心情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请大家仔细揣摩贾岛的心情,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课件出示问题)(2)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千里迢迢前来拜访?遇到童子,诗人心情如何?
(3)可童子说隐者去山中采药,此时诗人会怎么想?
(4)童子又说隐者就在山中,贾岛心情又如何?
(5)要到山中找到隐者容易吗?最后贾岛怎么想?
(6)我们一起来揣摩揣摩贾岛的心情?(希望——失望——希望——绝望)
17. 隐者深山去采药,没有人知晓踪迹,诗人的一颗心完全随隐者的去向而变化,这里是从侧面烘托出了隐者的不俗!通过表情读出作者内心的心情。
18. 环境衬托想像隐者品格
(1)请大家再来看,这首诗中三个字“松”“山”“云”写出了整首诗环境,读着诗,你能够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松”“山”“云”?
(2)老师送大家一些词,交流读词:
松:青翠挺拔苍翠欲滴苍劲有力郁郁葱葱
山云:云雾浓厚高大幽深云雾弥漫云雾缭绕
(3)松竹梅兰,自古就是文人品性的象征,郁郁青松,悠悠白云,一青一白,正是含蓄地衬托出隐者身份,像白云一样高洁,像苍松一样的风骨。
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写景衬托。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推测、揣摩、想像,深入地品析了诗中——诗人隐者高洁,诗人的爱慕
19. 大概意思: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三、练习
1. 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 在括号里填上动物或植物名。
(1)()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故人西辞()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西塞山前()飞,桃花流水()肥。
(4)枯(藤)老树昏(),小桥流水人家。
四、总结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
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五、作业
1. 有感情朗读这首古诗,并背诵古诗。
2. 为这首古诗画一幅画。
六、板书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彻底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