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身热下身凉的辩证调养 中医理论
夏季常见之上热下寒体质之调理
夏季常见之上热下寒体质之调理关键词:夏季上热下寒疏通三焦引火归元暑乃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性炎热、升散,夏季人体阳气处于上越、外浮状态,且暑邪易耗气伤津,损耗阳气,加之夏季人们离不开空调、西瓜、冰饮等损伤阳气的外界因素,致使机体阳外而阴内,阳浮而阴闭,易导致上热下寒、外热内寒之证。
因此,上热下寒之症候常于夏季更为多见。
“上热下寒”首出自《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文中“虚脉”指经脉之虚:“陷之于经络者”指邪气因经脉之虚而内陷,此处“气”当指阳气,即上热下寒是阳气上行而不下所致,故“气下乃止”。
治疗即通过针刺、导引之法,引阳气下行,所谓“引而下之”是也。
1上热下寒“上热”病机有三:一为浮火,由于肾中阳气不足,真阳潜藏无所,浮阳上越,假热泻散;二为肝火,肝肾阴亏于下,肝阳亢逆于上,郁而化火;三为心火,肾之阴阳双亏,心火下降失常,不能潜于肾脏,心火旺盛于上[1],三种病邪相互为病,病位多在上焦、心与肺,或头、面、颈项等处,表现在上则多有心胸头面等火热上炎之证,多见皮肤油腻、毛孔粗大、痤疮、口疮口臭、口干渴、牙痛出血、咽喉干痛、口鼻热气、耳鸣、心烦失眠等等,表现于舌象、脉象,多体现为舌尖、舌边红、苔黄,脉见两寸口浮大。
“下寒”病机有二:一为肾阳衰微,由于先天不足,或年老久病,引起肾阳不足;二为脾气虚弱,由于劳思过度,或久病年老体虚,导致脾气亏耗,失于运化。
下寒者,易并见中焦、下焦阳虚寒盛之象,寒为阴邪,且多夹杂湿邪、痰饮及瘀血等,因湿性趋下而粘滞,故病位多见于脾胃、大肠、肝、肾、女子胞等。
临床多表现为脘腹冷痛,肠鸣泄泻,腹胀便秘,夜尿频数,腰膝酸软冷痛,关节肿痛,下肢抽筋等。
女子则多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清稀、宫寒不孕等,表现于舌象、脉象多见舌中、舌根部色淡,苔白,脉见左尺沉弱无根,右关尺涩而紧。
上热下寒证是患者在同一时期内,阳盛于上,阴盛于下,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复杂矛盾症状,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临证宜审证求因、详察细辨。
上半身上火,下半身虚寒,这种体质该如何调理?
上半身上火,下半身虚寒,这种体质该如何调理?上热下寒,顾名思义就是在同一时期内,上半身上火,下半身虚寒。
也是很多人常常不解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又上火又怕冷呢?其实就是三焦出现问题。
上焦与下焦是中医里的三焦: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
在人体,心主火,肾主水。
正常情况下,肾水借肝气的升发,向上升腾,来济心火,人就不会感到心火亢盛,心情烦躁。
但是当肾水亏虚时,心火没有肾水的制约,就会亢盛,人就会心烦,想吃冷的东西,凉的东西。
心火通过胃气的下降和肺气的敛降,能够下行入肾,我们下半身就会感到暖和;如果心火不能够下移,我们人体的下半身就会感到寒冷,吃凉东西就会不舒服,就会拉肚子。
上热下寒的症状表现上半身上火表现口腔溃疡、慢性咽炎、长痘、慢性中耳炎、眼睛红痒、扁桃体炎、颌下淋巴结肿大,脸色发红,头热、头痛、头胀、头晕、头蒙,甚至血压升高;上半身上火下半身虚寒下半身虚寒表现小肚子凉、大便稀薄不成形、腰部冷痛、小腹发凉发紧、手脚冰凉,女人还有月经不调、痛经。
一招辨别自己是不是上热下寒体质看舌苔如果舌尖发红(有热的表现),舌根发白(肾有寒),那基本就是上热下寒了。
如何“救赎”你的上热下寒?上热下寒的人调理时不能清热,也不能滋补,要交通心肾,引火下行。
这里推荐最简单的2个方法:艾灸和泡脚。
方法一:艾灸通过艾灸的方法可以把阳气由上往下引导。
艾灸要多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要让热气通达,能一直传到脚里面去。
不过灸下肢前先灸中脘,关元,气海,让气往下走。
【温馨提示】最好到医院进行专业诊治,切勿在家自行操作。
方法二:中药泡脚用艾叶泡脚(推荐养美健康泡片)也是去虚火,引火归元很好的方法。
每晚坚持用热水泡脚半小时,泡到全身微微出汗,再多喝一些温水,并且少吃一些寒凉食物,注意休息,以温养五脏六腑,助于阳气的生发。
这样因虚火、寒火引起的头面部、咽喉部的不适都会明显好转。
日常调节需注意日常起居规律作息,坚持11点前进入睡眠状态,少熬夜可以防止阳气不能正常的生发、涵藏。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一、热证和寒证的基本概念热证和寒证是中医辨证论治中最基本的两种证候类型。
热证是指由于外感风热或内伤火热等原因引起的身体内部阳气亢盛,出现发热、口渴、舌红等表现;而寒证则是由于外感风寒或内伤阴寒等原因引起的身体内部阳气不足,出现畏寒、肢冷、腹泻等表现。
二、上热下寒证的临床表现上热下寒是指同时存在上半身发热,下半身畏寒的一种辨证类型。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1. 发热:多见于头部及上半身,常伴有口渴、汗出等。
2. 畏寒:多见于四肢、背部及下半身,常伴有恶风。
3. 肢冷:四肢冰凉,手脚发凉。
4. 腹泻:大便稀溏,色黄或白色,并伴有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5. 小便清长:尿量增多,尿液清长。
6. 舌质红:舌头呈现红色,舌苔薄白或黄燥。
三、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原则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原则是“温阳化寒”。
具体而言,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温阳祛寒:使用温热药物来温暖身体,如附子、干姜、桂枝等。
同时也可采用祛寒药物来消除身体内部的阴寒,如紫苏叶、生姜等。
2. 补益气血:使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来增强身体自身免疫力和抵御能力,如人参、黄芪、当归等。
3. 调理脾胃:因为上热下寒证常伴有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需要调理脾胃功能。
可以使用健脾药物来增强消化功能,如山楂、茯苓等。
4. 调节情绪:因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所以需要调节情绪。
可以使用安神药物来缓解焦虑、烦躁等情绪,如黄连、酸枣仁等。
四、临床案例分析1. 案例一患者,男性,50岁,主诉发热、畏寒、肢冷、腹泻已有3天。
体检发现上半身体温达到39℃以上,下半身肢体冰凉,大便稀溏。
舌质红,苔黄燥。
辨证分析:该患者属于上热下寒证。
由于外感风热导致身体内部阳气亢盛而出现发热等表现;同时由于阳气不足无法温暖下半身而出现畏寒和肢冷的表现。
治疗方案:采取温阳祛寒的原则。
使用附子、干姜等药物来温暖身体,紫苏叶、生姜等药物来祛寒。
同时也应该使用黄芪、当归等药物来补益气血,并使用山楂、茯苓等药物来调理脾胃功能。
上半身热,下半身凉,男人宗筋难自立,中医一方搞定上热下寒中焦上焦寒热黄连
上半身热,下半身凉,男人宗筋难自立,中医一方搞定上热下寒中焦上焦寒热黄连最近好多粉丝留言,说自己上热下寒,问我怎么办?什么是上热下寒你知道吗?我曾经就见过一个很严重的患者,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下面我就给你详细说说。
这是个男性患者,年龄有48岁。
职业是货车司机。
常年跑车拉货,最近这两年,经常感觉就是腰以上部位经常出汗很严重,但腰以下就没有汗还感觉到发凉的感觉。
动不动就上火,心烦失眠,伴有遗米青,腹股沟部发冷,宗筋回缩,难自立,大便稀溏,每日一次。
整个人的舌质呈现黯红,脉象沉滑。
辩证之后此属阴阳不和,上下水火不相交济,正是上热下寒。
怎么办呢?我就给大家通俗地讲一讲:先清上温下,后交通心肾阴阳水火。
开方制附子,大黄,黄连,黄芩。
回去服用有三天左右,大便每日两三次,但不稀溏,下肢转温,汗出心烦止住了,梦遗阴缩消除,宗筋易起,症状好转。
这个患者临床表现寒热错杂,热为真热,寒是真寒,临床上辩证治疗均比较困难。
一般来说,上焦郁热很容易导致下寒,这是因为人体内的阴阳是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在上的阳气被郁而不能下达,则必然导致下焦的阳气不足而生内寒。
所以用附子泻心汤,专煎附子以温下寒,另外大黄,黄连,黄芩以清上热,这样一来,寒热之药异其气而生熟之品异其性,药虽同行但功能各异,使阴阳调和,水火交济,诸症自愈。
如何辨别上热下寒的体质呢?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会出现上热下寒的情况呢?原因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周末休息宅在家中不运动,或者是上班久坐,熬夜玩手机,饮食不规律,辛辣冰凉刺激食物不分季节,长时间的生病就吃药,依赖于药物等等情况,导致我们人体中焦运化不通。
上面的火本来该引到下面来,温暖全身,下身的水该上去,制约上面的火,但是这些情况,导致中焦不通,火往下走的时候被中焦所阻挡,只好原路返回,下面的水无法上升,导致阴阳相隔,形成了“水火两重天”的现象,上面的火越烧越旺,下面的水越来越凉。
纵观整个现象,上热下寒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个连环轴症状,相对来说,它的情况危害也是比较大,时间长了容易导致男子难自立,不育,女子宫寒不孕等情况。
中医说“上面有火,下边有寒”,该怎么调理?
中医说“上面有火,下边有寒”,该怎么调理?
上面有火,下边有寒。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说上焦有火,上焦一般指心肺功能,即心旺,肺热。
下边有寒,下边指的是肝肾,即肝瘀,肾虚。
正常情况应该是上下一致,上火下寒就说明三焦不通,导致上面的热量无法正常下传,从而导致过多的热量堆积在上焦,而下焦得不到热量而变得寒冷。
要想解决此类问题,需要疏通三焦,重点是中焦,健脾养胃,疏通经络,排出瘀堵,自然热量就可以正常流动了。
可以采用按摩或者刮痧的方式,并配合艾灸的方式健脾养胃,即可缓解。
解决问题后,注意加强运动,饮食规律,不吃冷饮冷食,作息规律,多吃些小米、铁棍山药、土豆、番薯、板栗等健脾养胃食物,慢慢就可以了。
古经方如何治疗上热下寒证
古经方如何治疗上热下寒证身上怕冷,腿脚怕凉,而上身发热,脸也发热,偶尔会口腔溃疡,有时长久不好,特别到春秋两季特别明显;这样的问题很多手段解决不了,中医一剂附子泻心汤就能解决!想要了解解决此种症状的方法,请锁定愛中医群谈谈《伤寒论》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黄芩6克,黄连6 克,大黄3 克,制附子12克。
附子泻心汤适应情况:上身有热。
或者脸也发热,胃憋闷,个别多会有口腔溃疡,腿发凉、脚底发凉、怕冷,上身出汗。
中医理论认为:火在上而下行以温水寒,水在下而上升以济火热。
阳卫外而守阴,阴守内以助阳。
附子泻心汤加减:一、呕血便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引发多次吐血,大便黑如柏油样.胸闷,面色浮红,汗出,形寒肢冷,口干口苦,口唇干裂,舌苔黄腻而糙,证属阳明积热,虚火上炎,同时肾中虚阳外越,气虚不摄,形成上热下寒现象。
用附子泻心汤清泄阳明积热,下降无形之气,配附子以温阳固脱。
附子10克,大黄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
(熬法同上)这是一付的量,服用三付后,吐血停止,大便由黑变黄后,可以变方:附子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党参10克、炒白芍10克、麦冬10克、白蔻10克,山药30克,以益气养阴,温中健脾。
连服12付即可。
二、感冒数月,上身热,腰以下怕风。
感冒数月不好,胸满,上身热而出汗多,腰以下怕风。
制附子6克、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
3-4付即可。
三、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往往是心胃之火不降造成的。
制附子6克、大黄3克、黄连5克、黄芩10 克,干姜9克,甘草10克,白术6克,藿香3克,这是一付的量,熬法同上。
如果腿不特别怕冷,而且口腔溃疡日期比较久,可以用甘草泻心汤加减:炙甘草30克,半夏20克,党参15克,黄芩15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大枣4枚,生石膏30克,生阿胶8克(打碎冲服)。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课后福利中老年人尿道感染:特征是尿频尿热,同时有刺痛感。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
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举隅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通过辨别病人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等病理变化,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诊疗中,有一类常见的病症,即上热下寒证。
这种病症的特点是上半身热症明显,而下半身则出现寒冷的表现,如手脚冰凉等。
下面,我将通过举例,分享一些我在临床实践中对上热下寒证的辨证论治经验。
举例一:王女士,女,50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上火症状,如口干、咽痛、大便干燥等,但同时腰腿冰凉,手脚发凉。
舌苔黄厚,脉沉细。
经过仔细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属于上热下寒证。
上火症状是由于上半身的气血瘀阻,热毒上升所致;而下半身的冰凉则是由于下半身的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我采用了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
方剂选用清热解毒的黄连石膏汤,同时加入温阳散寒的草果、附子等药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上火症状明显减轻,同时下半身的冰凉感也有所改善。
举例二:李先生,男,60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上火症状,如口渴、咽痛、便秘等,但同时腰腿冰凉,手脚发凉。
舌苔黄厚,脉沉细。
经过仔细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也属于上热下寒证。
上火症状是由于上半身的气血瘀阻,热毒上升所致;而下半身的冰凉则是由于下半身的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对于这种情况,我同样采用了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
方剂选用了清热解毒的黄连石膏汤,同时加入温阳散寒的附子、肉桂等药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上火症状明显减轻,同时下半身的冰凉感也有所改善。
通过以上两个举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辨证论治上热下寒证的关键在于分清上下半身的病理变化,并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上半身的热症,我们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黄连石膏汤等方剂;而对于下半身的寒冷症状,我们可以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如使用附子、肉桂等药物。
这样既可以调节上半身的阴阳平衡,又可以活血温经,改善下半身的冰凉感。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理,中医调理方法在中医领域,人的体质分很多种,有阴虚质、阳虚质等等,还有很多人的体质是属于上热下寒的这样的体质。
上热下寒体质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觉得上面非常的热,而下肢会非常的寒冷。
上热下寒体质应该怎么调理呢?★一: 中医调理1: 上火下寒型,是最难遇也最难治的一种人,用人参、黄芪一起治,人参治寒,黄芪治火。
一定忌口,尽量不吃海鲜,海鲜号称“阴中之阳”,这种上火下寒的体质最忌。
2: 中医药方:上火下寒,治宜上火,温下寒,方选附子泻心汤,大黄6 黄连9 黄苓6用开水冲,附子10水500ML开后煎半小时,搅匀后分二次服用。
但最好别瞎吃任何药或者食物。
3: 一般热症也要分是头火、肺热、胃火、肠燥、肾热一般寒症也要分是肺寒、胃寒、肾寒不同的药物或食物疗效不同,比如:姜糖水治疗胃寒,治疗寒凉引起的痛经,但治不了肾寒引起的四肢冰凉,紫菜能治疗肠燥便秘、,但胃寒人不能吃。
琵琶止咳露只能之肺热咳嗽,肺寒咳嗽越喝病越重。
不过说回来还是内分泌失调引起来的,所以,你要先找到病根再去治疗。
4: 中草药:驱寒气,疏肝解郁排三浊,健脾补肾培补气血,然后引气血下行,并配合十指梳头法和热水泡脚,让气血形成大循环。
临床上对这种体质的患者应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调病的同时会兼顾把体质也调过来,先把虚火引到下焦以敛上越的阳气,也就是通常的上焦虚火。
而不能用单纯的寒冷药物泻火,否则会伤害身体的元阳。
★二: 日常饮食1: 要以平性食品为主,如面食类:大米饭、馒头;大米粥、南瓜粥、银耳粥、八宝粥。
蔬菜类:白菜、茄子、豆角、西红柿等,少吃羊肉、辣椒、韭菜,以免上火。
保证一日三餐吃热、吃饱、吃好,勿过饱而伤害脾胃之气。
少食煎炸、烧烤食物,可改为水煮、清蒸等烹调方式。
无论冬夏都应少食啤酒冷饮、生冷硬食物。
★三: 生活起居1: 要注意少熬夜,坚持每晚11点进入熟睡状态,此时的十二经络与十二时辰、十二生肖分别相对应的是胆经、子时、鼠。
肝胆负责机体的代谢解毒功能,此时人体进入熟睡状态,有利于肝胆经气畅行。
上热下寒的治疗方法
上热下寒的治疗方法上热下寒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一般表现为上身发热,下身感觉寒冷。
其主要原因是上身阳气过盛,下身阳气不足,常见于寒冷的季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药物治疗:一般来说,对于上热下寒的症状,可使用一些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在上身发热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银花、金银花等。
而在下身感觉寒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温阳散寒的中药,如附子、肉桂等。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注意饮食调理:在饮食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来增加体内的阳气。
例如,可以多吃一些姜、辣椒、葱、蒜等具有辛温性质的食物。
此外,还可以适量摄入一些温补的食材,如羊肉、鸡肉、牛肉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饮食调理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来定,避免过于偏热或偏寒的食物。
3. 保持温暖:对于上热下寒的症状,保持温暖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穿上合适的衣服,尤其是在下身,可以多穿一些保暖内衣或棉裤。
此外,可以使用电热毯、暖宝宝等保暖用品来增加身体的温度。
同时,也要避免受凉,特别是脚部和下身,可以使用暖水袋或泡脚来保持温暖。
4. 中医养生:根据中医理论,上热下寒的症状也与脾胃功能减弱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一些中医养生方法来改善脾胃功能,提高体内的阳气。
例如,可以定期按摩腹部,活动气机,促进消化吸收。
同时,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改善阳气不足的情况。
5. 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对于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非常重要。
应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还应避免长时间的熬夜和过度劳累,以保持身体的精力充沛。
总之,上热下寒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保持温暖、中医养生和调整作息等方面。
在治疗过程中,建议咨询中医师的意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注意坚持,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剂是传统医学中针对特定体质和病症的治疗方法。
上热下寒是指人体上半部分出现热象,如口干、咽痛、面红等,
而下半部分则表现为寒象,如四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以下是几种
常见的中医治疗上热下寒的方剂:
1. 温阳散寒汤:该方剂主要用于温补肾阳,散寒通络。
主要成分包括
肉桂、附子、干姜等,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上热下寒症状。
2. 清上温下汤:此方剂旨在清热降火,温补下焦。
常用药物有黄连、
黄芩、熟地黄等,适用于因内热而上热,下焦虚寒的患者。
3. 交泰丸:交泰丸是一种中成药,主要用于调和阴阳,平衡上下。
其
成分包括黄连、肉桂等,适用于阴阳失衡导致的上热下寒症状。
4. 理中丸: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调和气血的功效。
适用于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引起的上热下寒。
5. 六味地黄丸:这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
适用
于肾阴虚引起的上热下寒,表现为口干舌燥、腰膝酸软等症状。
6.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此方剂具有调和阴阳,固表止汗的功效。
适用
于因表虚不固导致的上热下寒,常见于出汗过多、身体虚弱的患者。
7.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主要用于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虚引起的
上热下寒,如四肢不温、腰膝冷痛等症状。
在使用这些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症状,由有经验的中医
师进行辨证施治。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生冷的食物,以助于病情的恢复。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也是辅助治疗的重要措施。
中医解读上热下寒
中医解读上热下寒展开全文人体的最佳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可惜现代人都颠倒了上热下寒,就是阳不归位!上热下寒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是热证与寒证并存:常年上火,总是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失眠,同时又表现出很多体寒症状,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
在饮食上,这类人群也非常挑剔,吃点儿热的就上火,吃点儿寒的就伤阳,只能吃温的东西。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其实有更确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
也就是说,体寒是上火的根源!实火虚火,如何区分?有些朋友上火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败火药,却常常陷入越吃越严重的怪圈,这种情况八九不离十都是上热下寒。
因为上热下寒是体寒所致,而败火药属寒凉之物,服用它们只会让你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所以,在对付上火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实火:从来不上火,但吃了一些东西后,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实火;虚火:经常出现口腔溃疡、舌疮、青春痘、失眠之类的上热症状,喝了凉茶之后会好一点,但不喝的时候又不行了,并且反复发作,一定是虚火。
火的属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
一句话:实火用泻法,主要是清热、降火,建议服用败火药(如牛黄解毒丸);虚火用补法,主要是补阳、滋阴。
并且,针对虚火,补阳与滋阴并不矛盾。
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越虚,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就会不足,身体就会燥热。
所以,常年虚火的人,身体往往都是阴阳俱虚。
上热下寒,是怎么形成的?阳主升,阴主降。
但是,如果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就是阴阳分离,说明阴阳二者没有交集了,你是你,它是它,那就无法构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二者之间都没有互动了,当然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任何变化。
上身火热,下身冰凉,上热下寒根源在哪里?老中医教你轻松搞定!肾水寒热中焦下焦上焦
上身火热,下身冰凉,上热下寒根源在哪里?老中医教你轻松搞定!肾水寒热中焦下焦上焦小雪节气过后,进入初冬,明显感觉到气温下降,阴寒增加,此时天地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天地阴阳不相交,天气阴冷晦暗,万物生机不现,闭塞成冬。
天人相应,我们的身体也会出现“上下不交”的情况,即人体内寒热错杂,阳不归位,上半身表现为湿热,下半身却为湿寒的症状。
人体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部分,合称三焦,通内、外、左、右、上、下之气,其中上焦对应心、肺,中焦指脾胃,下焦指肾。
中焦是沟通上焦、下焦的纽带,是人体寒热阴阳平衡的中转地。
中医所说的心肾,心属五脏之火,肾属五脏之水,水克火,心火温暖肾水,肾水制约心火。
心火和肾水在人体活动中彼此制约,彼此协调。
如果中焦淤堵,肾水就无法往上滋润我们的上半身,从而导致阳热之气过盛;心火不能正常下降,温暖下半身,则畏寒怕冷;阴阳平衡打破,水火不济,表现为上热下寒。
上热:肚脐往上都在上火,大都是虚火,表现为口舌生疮、牙痛牙龈痛、鼻息热、头晕、头痛、睡眠差、爱流鼻血、爱长痘、心烦急躁、气郁指数高、有的人甲状腺也会肿大。
下寒表现为:全身怕冷、手脚腰膝发凉、小腹也凉凉的、容易痛经、白带清稀、便秘或大便溏不成形、小便清长、月经延后、血色暗红有块。
性格冲动、喜食生冷辛辣等刺激食物、经常熬夜还有老年人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若你是上热下寒体质,易上火还怕冷,不要一味只知道下火,应上下分治,清上温下,补中调气,来平调寒热,而且一定要保护好中焦脾胃。
可以经常静立站桩,两脚开步同肩,收腹,微微屈膝,手心向内抱球,双手距离约十厘米十指相对,以15-30分钟为宜,全身放松为主要目的,不需要强求。
可疏通全身经络道络,起到调节阴阳寒热的效果。
对于这种因心肾不交导致的上寒下热,《伤寒杂病论》中有一方剂可平调寒热,扶阴散热,交通心肾。
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鸡子黄、芍药、黄芩黄连清热除烦安神、降心火、清上焦胸膈郁热;阿胶滋阴清热、滋肾水;鸡子黄补阴血、清虚热、滋肾阴,黄芩苦寒可以清人体上半身的热;白芍可以滋阴收敛。
又怕冷又上火,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中医:引火归元是关键
又怕冷又上火,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中医:引火归元是关键让许多人感到困扰,为什么自己又上火又怕冷呢?其实中医把这种症状叫做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表现之一,顾名思义就是在同一时期内,上半身容易上火,下半身虚寒。
什么叫上热下寒?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就是阳盛于上,阴盛于下,上下不交通,又叫心肾不交。
表现为上身特别是头、面、咽喉等有热象,而下身特别是下肢却是寒象的证候。
一般来说,上热的症状主要有上火,痤疮、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牙龈出血,流鼻血等,下寒的症状有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等。
当然,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现象,一旦上热下寒,男性很可能会夜尿多,是肾阳虚的表现,气化功能不行;女性则宫寒,来月经的时候,经色紫暗夹血块、痛经,小腹局部有冷的感觉,冬天被子里睡觉的时候脚还是冷的。
中医如何看待'上热下寒'中医角度来总结'上热下寒'就是:'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肾气不藏'。
本质是脾肾阳虚,阳浮于上,不能温煦下身。
人体最好的状态就是阳气在下部,阴在上部,因为阴是液体,液体是从上而下灌溉全身的;阳气是火,火自下而上温全身。
但上热下寒的你颠倒过来了,成了阳在上,阴在下。
该怎么缓解这种现象呢?直接补阳的话,但是上热很容易显出来。
所以说,那就需要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引火归元,条达梳理我们的肝,肾水上济,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
中医对于上热下寒,用这几个组方调理1、正气虚损的上热下寒证症状表现:上腹部钻顶样剧烈疼痛,阵发性加剧,恶心、或胃气上逆致呕吐,甚至伴手足逆冷、冷至肘部或膝部。
方药:乌梅丸2、胃热脾寒证症状表现:胃脘灼热,或呕吐,心烦,口干,或身热,腹部畏寒,大便溏,舌淡或红,脉数或沉。
方药:栀子干姜汤3、胃热肠寒证症状表现为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方药:黄连汤4、寒热格拒证(上热被下寒格拒,脾胃升降失常)症状表现:食入口即吐,谓之寒格;更复吐下,则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
上热下寒,中医教你温通经脉
上热下寒,中医教你温通经脉自己身边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很容易上火,好了没有几天就反复发作,不仅如此,吃一点凉的东西就容易腹泻,对于这种情况很多人会想到吃一些清热的药物来调理一下就好了。
其实,这个上火,并不是实火,而是虚火,什么是虚火呢?中医认为,人的体内是阴阳平衡,相互制约的,若是有一方亏虚,那么两者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刚刚我们所说的虚火大都是因为人体内的阴虚不足造成的,阴液亏虚无法制约阳气,阳气就会在身体里肆无忌惮地乱窜,如果跑到胃的地方,就会给胃里填了一把火似的,就会感觉隐隐作痛,因为胃是连接着口腔,阳气有一个升腾的作用,就会循着经络往上面走,就会容易出现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出血的情况。
虚火是属于阴虚,所以无法制阳,就会导致虚阳上浮形成一种火,那么到连这个时候,如果还是一味地柴胡清热的药物,在短时间可能会改善上火的症状,但是时间一久,阳气减弱又加上本就存在的阴虚症状,那么阴阳两虚的情况就会很快降临。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味中药——肉桂,他可以将上焦的火引下去,可以起到降火,温煦下焦的作用,分分钟把火气转换为元气。
肉桂——他不仅仅是我们常吃的一个调味品,还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材。
肉桂性热,味辛,肝甘,归肾经,脾经,心肝经,具有补火助阳,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引火归元的功效,同时还可以增强命门之火。
简单地说,就是将上浮的火引到原处,这样上火的症状就会得到缓解,下焦寒冷的症状也会得到改善。
肯定会有人问,怎么分辨实火和虚火呢?在临床上如果出现舌苔黄腻,小便量少,大便干燥的症状,就是实火引起的。
若是舌红苔少,或者是无苔,还容易出汗,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虚火所导致的。
最后在给大家明确一下,肉桂是具有引火归元的功效,他可以把上焦的火引到下焦,从而解决上热的情况,除此以外,还可以温通经脉,改善下寒的症状,对治疗上热下寒是非常好的良药,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你喜欢或者其他的见解,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后期会为大家一一答复!#郑州头条##中药##养生##我要上头条#。
现代人上热下寒体质的中医调理!
现代人上热下寒体质的中医调理!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 正文------------------你是否睡眠不安,烦躁易怒想发火,却腰膝酸软,手脚冰凉一片寒像呢?上热下寒是当今人们常见的体质。
许多现代人都有这种症状。
其实这种上热下寒属于寒热错杂的一种表现,再教大家一个简单的判断是否上热下寒的方法: 观察舌苔!如果舌尖发红,舌根发白,这就说明下寒上热。
为什么现代人上热下寒的人会那么多呢?这主要和我们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一、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冷饮、凉茶、空调、当大量寒湿正悄然进入你体内,自然肾火就越来越不足,真正的肾火就守不住,往头面部跑,寒湿越重,虚火就越来越大。
而如果错误的采用泻火、清火、降火的寒凉药物进行治疗虚火,这就使得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二、吃得多,动得少,肠子都是淤堵的,有些人应酬吃喝,一吃就吃到嗓子眼儿。
饱则伤脾,脾虚不能运化。
所以中焦是臃滞不通。
三、大脑思虑过多,像个抽水泵一样,脊髓就是水管,将骶骨的精水不停往上抽调抽干。
肾在中医的五行中属水,水是灌溉、滋润全身的,当人体内这个水不足时,就如大地缺水一样,身体会干燥。
脏器也是一样,每个脏器都需要工作、运动,这种运动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润,就易摩擦生热。
最典型的是肝脏,肝脏属木,最需要水的浇灌,水生木,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就非常明显。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引起上热下寒的原因一是路途中有堵塞,(脾胃升降出了问题,湿气横在身体的中焦,堵塞道路,导致心火不降,肝气不升)还有一种情况是病人本没有上热,只有下寒,医生想给予补药以温下寒,但因为路途不通,补药被堵在上面,反而会造成上热。
这时治疗就重在疏通,三焦不通。
二是(肾阳不足,不能鼓动肾水上升,这样心火得不到肾水的滋养,就会在上面出现热的症状,同时因为不能交流,使肾脏也得不到心火的温煦,在下面出现寒的症状。
)同理,先有心阴不足不能主动下交于肾,也能造成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中医诊断治疗方
上热下寒上寒下热中医诊断治疗方上热下寒治验中书左丞姚公茂六旬有七,宿有暗风,至元戊申末因酒病发,头面赤肿而痛,耳前后肿尤甚,胸中烦闷,嗌咽不利,身半以下皆寒,足胫尤甚,由是以床相接作坑,身半以上常卧于床,饮食减少,精神困倦而体痛。
命予治之。
诊得脉浮数,按之弦细,上热下寒明矣。
《内经》云∶热胜则肿。
又曰∶春气者,病在头。
《难经》云∶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盖取其易散,故遂于肿上约五十余刺,出血紫黑,约一杯数,顷时疼痛消散。
又于气海中大艾灸百壮,乃助下焦阳虚,退其阴寒。
次于三里二穴,各灸三七壮,治足下寒,引导阳气下行故也。
遂制一方,名曰既济解毒汤,以热者寒之。
然病有高下,治有远近,无越于此。
以黄芩、黄连苦寒,酒制为引,用泻其上热。
桔梗、甘草辛甘温,升佐诸苦药,治其热。
柴胡、升麻,苦平味薄者也,阳中之阳,散发上热。
连翘苦辛平,散结消肿。
当归辛温,和血止痛。
酒煨大黄,苦寒引苦性上行,止烦热。
投剂之后,肿散痛减,大便利。
再服,减大黄,慎言语,节饮食,不旬日良愈。
既济解毒汤治上焦头目赤肿而痛,胸膈烦闷不得卧,身半以下皆寒,足尤甚,大便赤秘。
大黄(酒煨,大便利不用)连翘(酒制,炒)黄芩(酒炒)甘草(炙)黄连(酒炒)桔梗(各二钱)柴胡归身升麻(各一钱)□〔《脉》〕热病所谓阳附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阴气下争,还,心腹满者死。
所谓阴附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阴气上争,还得汗者生。
□〔《灵》〕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
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刺节真邪论下同)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垣〕另有上热下寒。
经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由络脉经隧之血。
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
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血络经隧之邪勿误也。
圣人以上热下寒,是有春夏无秋冬也,当从天外引阳下降入地中。
中医治“上热下寒”的方子十一味药,降下浮阳,补足真阴,精彩
中医治“上热下寒”的方子十一味药,降下浮阳,补足真阴,精彩(本文仅供学习、参考。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医内科学》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我想和您聊一聊,关于“上热下寒”的问题。
当下,“上热下寒”成了一个挺时髦的词儿。
有些人动不动就觉得,我是不是“上热下寒”了。
其实,你偶尔的上点火,脚底下偶尔有些凉,你不要风声鹤唳地认为,自己上热下寒了。
你想啊,上热下寒,这是人体阴阳严重失衡的表现。
这种严重的失衡,怎么就那么容易地,出现在你身上?现在,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我要让你看看,真正的“上热下寒”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中医是怎么应对的。
话说有这么一个患者,年43岁,是一个农民。
最初的毛病,就是头面部烘热,同时下肢发凉。
这个现象,已经持续一年多了。
每天上午的时候,该患者头面部烘热,脸色仿佛化了妆一样地红,头疼额痛,心烦不已。
有的时候,甚至感觉腹部有一股气往上窜,周身的肌肉颤动。
手脚心也发热。
这个现象,在午后会稍好一些。
你别看上面发热,但是她双下肢发凉。
即便是夏天的时候,也得用热水袋捂着。
这到底是什么病啊?走了好多地方,看了好多医生,但是效果都一般。
最后,他找到一位中医临床家。
医师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仔细体会脉象,发现寸部浮细,关部和尺部都特别细弱,甚至难以应指。
于是乎,写了一个张配伍。
方见——熟地12克,丹皮9克,茯苓15克,怀牛膝12克,白芍9克,肉桂3克(冲服),制附片6克(先煎),龙骨牡蛎各15克,杜仲12克,炙甘草5克。
开水煎服。
药用三剂以后,诸证都有明显改善。
最后,医师守原方,做了个别加减,再用7剂,症状基本完全消失。
这里头是什么道理啊?现在,我给你仔细地从头说起。
你跟住我的文字,认真体会,一定会看懂的。
你看,患者的脉象很有代表性:寸部细浮,关部和尺部都不应指。
寸部,主的是心肺。
关部和尺部,主脾胃肝胆和肾。
从这个脉象来看,很明显,是上焦有热,而下焦虚弱啊。
上热下寒辨证施治非常简单
上热下寒辨证施治非常简单上热下寒概念1、根据中医阴阳理论,人体正常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
2、根据中医三焦理论,健康人的能量分布状态:下焦最热,中焦次之,上焦最凉。
上热下寒的症状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下肢寒凉、怕冷,大便溏泻。
中医判断上热下寒1、有的中医归纳为:腰部以上不正常发热,腰部以下过于寒凉。
2、有的中医归纳为:头脸太热,腿脚太冷。
3、有的中医从三焦理论解释,认为是:上焦有热,下焦有寒。
中医治疗上热下寒上热下寒是外界因素及人体自身原因影响下形成的阴阳不相和合、寒热脱节严重偏颇的病理体质,严格意义来说,属于阳虚体质的一种特殊表现,而针对其治疗,中医大致分以下两种情况辩证论治:1、肾阳浮越,则需潜火归藏、引火归元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真阴真阳,水足则火藏于下,则阴平阳秘。
若水亏不足以制火或水寒迫阳外越,相火上奔,上冲于头面,则见上有虚热之火,治宜将离源之火,使之向下归于本源,达阴平阳秘的状态。
具体治法则需潜火归藏、引火归元。
而引火归元治法有两大特点:一是大量的滋肾壮水药;二是少量的引火归元药。
引火归元常以滋肾阴之品如生地黄、淮山药、黄精、熟地黄、山茱萸、龟板、天冬、知母等,同时加入少量的肉桂、附子、巴戟天、干姜等,或者牛膝引火下行,使阴阳互生,阳得阴则可潜伏于下,阴得阳则泉源不竭。
2、脾阳不振,治当以健脾温阳为焦点中焦脾胃既是气血生化之源,也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更是诸火之源泉,故阳虚体质调治之本在脾胃,寒邪伤脾,脾虚无以运化,更耗损阳气,治当以健脾温阳,通常可用五苓散或理中汤类。
除了汤药治疗以外,中医外治理疗对于改善上热下寒体质有独到疗效,更加方便长期坚持:1. 针法:►引火归元:穴取隐白、太白、太冲、行间、涌泉: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 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太白为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输穴,又为足太阴脾经的原穴,具有扶脾土、和中焦的作用;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和五输穴的输穴,具有熄肝风,清头目,理下焦的作用,也有治疗阴血不足虚症之用;行间是足厥阴肝经五输穴的荥穴,具有清肝泻热,凉血安神,熄风活络的功效;涌泉是养生保健常用穴,为足少阴肾经五输穴之井穴,具有滋阴益肾,平肝熄风的功效。
中医解读“上热下寒”原因
中医解读“上热下寒”原因展开全文上热下寒人的表现:上热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经常上火之外,常见的还有燥热,失眠、反复发作性的口腔溃疡、舌疮、失眠、慢性咽炎、咽喉灼热感、慢性中耳炎、目赤、青春痘等一系列上热证候。
下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屁股以下冰凉,腿比常人怕冷,饮食耐温不耐寒,吃凉的就难受,拉肚子,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妇科问题等等。
这些类似的情况,其实属于中医里典型的“上热下寒”,且现代人尤其容易上热下寒。
长期的熬夜、胡吃海塞、乱吃药、过量抗生素、过食生冷瓜果、冰镇饮品、贪享空调风扇、露脐露腰露脚踝的穿搭方式、久坐久卧懒得动……种种常见的生活习惯,都在从不同的方面伤害着阳气,造成大部分现代人都存在上热下寒的问题。
女性在上热下寒表现的尤其突出,不论什么季节,下半身总是冰冷,很多体寒的女性,也多是下半身寒,这就造成了女性妇科问题困扰。
在中医的概念里,人体内的气血阴阳运行有如自然界天地的循环一样。
人是一个整体,人体内心火往下,温暖下身,肾水往上,滋润上身,身体才有了阴阳循环,阴阳交融和平衡,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这个状态,中医称之为「水火既济」。
当身体的心火下不去,下面的肾水无法上升,心肾不交,阴阳离绝,身体自然就上热下寒,产生各种各样让人头痛的症状疾病。
所谓的「上热下寒」,其实就是「水火不济」造成的结果。
如果错误的口服寒凉清火药物,是消除不了上热的症状,反而越清越损害阳气,日积月累,阳虚体质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上热下寒简单总结就是由于中焦脾胃不通,造成阴盛于下、虚阳上浮等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另外,上热下寒和阳虚怕寒又不一样,阳虚的人常常是全身都冷,因为整体的阳气太弱。
上热下寒的人阳气不一定虚,只是没有利用起来,一直停留在上半身就成了火,只要打通中焦脾胃要塞,保证脾胃健康,就能引火下行,交通心肾,问题就迎刃而解。
药灸疗法对脾胃肠系统疾病比内服中药更理想!!所以,药灸对上热下寒体质调理有独到优势!。
上热下寒,深度解析
上热下寒,深度解析什么是上热下寒?,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会出现什么症状?该怎么治?今天咱们就来说下这个问题。
中医讲,讲心属火,肾属水。
人的上半身属于阳,下半身属于阴。
正常情况下,阴阳和水火之间是处于平衡的。
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
由于肾水和心火之间的相互即济,使我们的阴阳平衡。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的情况呢?这是因为心火它不能下降了,独亢于上,温不肾水。
那肾水呢,它不上升了,独寒于下,济不了心火了。
这样一来,心火和肾水之间就造成了一种水火不济,阴阳失衡的情况。
那这种情况下,心火在上面发热,肾水在下面不温,就会出现了上热下寒的症状。
那造成心肾不济的原因是什么呢?它既不是心火太盛,也不是肾水太少,而是因为中焦这个地方痞塞了,堵在这了。
它就会造成上面的心火下不来,下面的肾水上不去。
这样一来,心火是心火,朝上烧,肾水是肾水,独寒于下。
那上热下寒它会出现什么症状呢?其实它的特点就是,上面发热,下面发寒。
像上半身经常的口舌生疮,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心烦易燥。
下半身呢小腹不温,肚子发凉,大便不成形,稍微吃点凉的辣的就腹痛腹泻。
除了上身热和下身寒的情况外。
中间呢还有一个胸皖痞闷。
中医讲,正常人应该是上下通气儿,也就是上中下三焦,气儿要通。
如果中焦这个地方闷住了,堵住了,不通了,就相当于道路不通一样。
道路不通,上面的热下不来,下面的水上不去。
没有太阳光和水的滋润,底下的万物都生长不好。
而且上热下寒这类朋友的舌质比较淡,有点白,舌苔厚腻。
脉象呢比较沉实。
所以这个上热是实热,不是虚热。
虚热就是感觉到热,但摸着不热。
那这个症状怎么治呢?在治疗上既不是补寒,也不是补热,而是寒热并调。
要行气散痞,把气行开,把痞结的东西给打散。
那具体怎么调呢?具体调的方子,就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黄连泻心汤。
咱们就来说一下这个方子的组成之妙。
首先这里面有黄连,干姜。
黄连苦寒,苦寒的东西能够泻心火,叫它向下来。
干姜呢能温阳气,能把下焦的阳气叫它朝上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身热下身凉的辩证调养
每个人的体质都很不相同;一部分人的体质有一定偏颇,偏热的人经常会觉得上火,偏寒者则比较怕冷。
但还有一部分人,身体表现出看似矛盾的症状,口干、嘴边长包、烦躁易怒,但又下肢怕冷、大便稀溏、腹痛喜暖;中医称之为“上热下寒”。
众所周知,热气的本性是往上走,寒气本性向下走,如果任由它们自由发展的话,很明显将会出现“两极分化”,机体的平衡就受到破坏而引起疾病。
我们平时健康无病,是由于机体有阻止这种两极分化的能力,把热气往下拉,把寒气往上提,使寒热交流达到动态平衡。
那么上下不能交流、身体寒热错综是怎么造成的呢?
这就要先讲讲“三焦”,它是六腑之一,指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
横隔以上是上焦,包含心、肺等脏器;横隔与肚脐之间为中焦,包含脾、胃等;而下焦指的是肚脐以下的下腹部,内含肾、大肠、小肠、膀胱等。
我们把上、下焦设想成两个车站,这两个车站互相向对方发车。
会有两大原因导致这种交流失败,一是车站不能发车;二是路途中有堵塞。
在人体当中也有类似的这两种情况,我们来分别讨论。
如果肾阳不足,不能鼓动肾水上升,就是肾脏不能“发车”,这样心火得不到肾水的滋养,就会在上面出现热的症状,同时因为不能交流,使肾脏也得不到心火的温煦,在下面出现寒的症状。
同理,先有心阴不足不能主动下交于肾,也能造成上热下寒。
治疗需要清上温下,比如交泰丸就有这种作用,它由黄连和肉桂组成,黄连清心热,肉桂温肾阳。
正如《慎斋遗书》中所说:“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乃交心肾之法也。
”
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堵塞了上下交通的道路,也会使得上下焦的交流失败,进一步出现热盛于上、寒滞于下。
这时治疗就重在疏通,如半夏泻心汤就使用了黄连、半夏、干姜、黄芩等药物以辛、苦的药开路,打开中焦的通道。
有时病人本没有上热,只有下寒,医生想给予补药以温下寒,但因为路途不通,补药被堵在上面,反而会造成上热。
现代人体质多郁,这种因郁滞造成的上热下寒更为多见。
所以有上热下寒症状的朋友,需要考察一下自己是由于郁滞造成的,还是心肾不交造成的,应分别给予不同的调理。
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上热下寒,它是由于下焦的阴寒过盛,阴寒会“欺负”肾阳,使其在下焦受排挤而呆不下去,只能向上逃跑,这样上焦就会出现假热的症状。
这时的治疗就不能再清上温下了,而要温下通阳,使上焦之阳返回本位,这种情况平时较为少见,只见于危重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