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二节体内气体的交换-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物教案)第六章第二节体内气体的交换2

(八年级生物教案)第六章第二节体内气体的交换2

第六章第二节体内气体的交换2 八年级生物教案第六章第二节体内气体的交换教案示例(二)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知道肺泡内和组织里气体交换的基本知识。

(2)学会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3)知道煤气中毒及其预防方法。

2. 能力方面:(1)通过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和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点难点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为重点。

因为通过验证实验可以使学生知道人体需要不断地吸人空气中的氧,同时不断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呼出体外,体内在不断地进行着气体交换。

煤气中毒的原因为本节的难点。

因为要解释煤气中毒的原因既要讲清楚气体扩散作用,又要联系血红蛋白特性,学生接受有一定难度。

教具准备投影片或课件、试管、玻璃管、澄清的石灰水。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1)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2)分析问题、探究实验。

(3)课件演示气体交换,分析体内血液成分变化。

(4)归纳小结。

(5)讨论答疑。

2.教学过程的说明:(1)关于课题的引出。

教师可将课文中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示意图用投影片打出,也可请学生直接看书中的示意图,启发学生分析:气体吸入与呼出的成分发生了变化,说明气体在体内进行了交换,从此引出课题。

(2)关于验证实验部分的教学。

从示意图中可发现: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那么用什么方法去验证这个结论呢?①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用最简单、安全、可操作、现象明显的方法。

因为初一做过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实验,学生能借鉴这种方法,在达成共识后,采用向石灰水中吹气。

②启发学生在吹气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明确:a.石灰水要用新配制的;b.操作时应选另一试管做对照;c.吹气吹到石灰水变浑浊就要停止吹气;d.不许向口中吸。

教学设计《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认识肺部的构造和呼吸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够说明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和肺泡之间的交换过程,并理解气体交换与人体新陈代谢的关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和呼吸系统保健的重视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气体交换与新陈代谢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持呼吸系统的健康。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玻璃管、试管、试管夹、烧杯、风筝纸、酒精灯等。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平时呼吸时,氧气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身体的?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体外的?”让学生思考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2.知识扩展(1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特别强调肺部的构造和呼吸的过程,让学生对于呼吸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3.实践操作(30分钟)(1)制作模拟肺部的装置:将玻璃管一端封住,另一端封装风筝纸做成肺泡模型。

(2)进行实验操作:先将一些水放入装有肺泡模型的玻璃管中,再用试管夹夹住装有水的部分。

点燃酒精灯,将灯火放在肺泡模型的另一端,观察灯火的变化。

(3)实验结果讨论: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和肺泡之间的交换过程,说明气体交换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4.深化学习(20分钟)(1)学习肺活量的测量:引导学生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2)学习呼吸系统的保健知识:讲解呼吸系统的常见问题和保健方法,如保持良好的姿势、加强运动等。

5.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检测。

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和评价。

六、教学延伸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呼吸系统的保健知识,自行策划一份宣传材料或设计一份呼吸系统保健计划,并进行展示。

教学设计《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

2.理解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3.掌握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过程。

4.能够解释肺活量和呼吸频率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5.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PPT、模型、实验工具和材料、图表、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导入教学主题,引发学生对气体交换的思考。

通过展示一张人体的组织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人体是如何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

Step 2:讲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15分钟)使用PPT介绍人体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

重点讲解肺的结构和功能,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内的交换,以及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过程。

通过图示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进行实验(25分钟)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同学进行实验,其他小组成员负责观察记录和讨论。

实验的内容是通过测量肺活量的变化来观察肺对气体交换的作用。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让学生深呼吸几次,估计肺活量。

2.然后让同学用吹气管吹气,连续吹气10秒,再次估计肺活量。

3.对每位同学进行记录,并统计出吹气前后的肺活量变化。

4.小组间比较结果,讨论肺活量的变化是否与气体交换有关。

Step 4:整理归纳(10分钟)学生回答实验结果和结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归纳经验。

引导学生认识到肺活量与气体交换之间的关系,并讨论肺活量和呼吸频率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Step 5:展示认知(15分钟)使用PPT和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场景中的气体交换,如运动员在运动中的呼吸过程。

Step 6: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讨论和提问,拓展学生对气体交换的应用和相关领域的知识。

例如,医学上常用的肺功能测试和治疗肺部疾病的方法。

Step 7:总结反思(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回答问题并进行思考。

第六章第二节体内气体的交换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

第六章第二节体内气体的交换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

第六章第二节体内气体的交换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第六章第二节体内气体的交换教案示例(一)教学目的:1.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2.掌握肺泡内的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基本知识。

3.了解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4.学会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

教学重点:体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气体交换的原理。

教具准备:气体交换示意图(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气体交换示意图”画,删去图中的分压数值)。

实验材料用具:澄清的石灰水,试管,干净的玻璃管,烧杯,香水(指有香气味的液体,如花露水),广口瓶(或培养皿)。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与讲述、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实验前的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石灰水,待澄清。

上课前,请两位同学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试管中(石灰水要适量),并按每只烧杯内放两个试管和1个玻璃管的要求,准备出12份(实验组人数视班内人数而定),然后拿到教室,供实验时用。

(本节课也可在实验室上。

)复习提问: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的交换是怎样实现的?(回答: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

)引言:回答得对。

但是在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中,氧是怎样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呢?这就涉及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的问题了。

(点题)观察:请同学们先按照第二节课文开始时的[看一看,想一想]栏目中的要求,进行观察、思考。

提问:人体呼出气体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气体中的多了还是少了?(回答:从图中看出,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讲述:回答正确。

这说明XX同学看懂了插图的意思。

那么,如何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呢?下面做一个实验。

实验、观察:请按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坐好,每组选一人来讲台领取实验材料用具一套。

实验开始,请一位同学从烧杯中取出一个试管,按实验九中的图示,先将玻璃管插入试管里的澄清石灰水中,再吹气。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4.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设想: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生活场景下的气体交换问题,如高原环境、潜水等,通过分享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强化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使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设想:指导学生绘制呼吸系统的概念图和气体交换的思维导图,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提高记忆效果。
1.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关注呼吸健康,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2.珍惜生命,尊重自然,关注环境保护,降低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探索人体奥秘的欲望。
4.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倾听、分享、合作,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5.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的现实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人体内气体交换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情感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反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对课程内容进行反思。
4.拓展:布置一些拓展任务,如查阅关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知识巩固题: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章节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加深对呼吸系统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肺泡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
-重难点:肺泡结构的适应性特点,以及如何促进气体交换的高效进行。
2.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血红蛋白的特性及其在气碳的结合和解离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维持酸碱平衡的重要性。

体内气体的交换生物教案

体内气体的交换生物教案

体内气体的交换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原理。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气体交换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 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原理。

三、教学难点1.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气体交换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人体呼吸系统结构图、肺泡与血液交换图。

2. 实验材料:显微镜、肺泡模型、血液模型。

3. 教学视频:人体呼吸过程演示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1.2 学生分享对气体交换的了解。

2. 自主学习2.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讲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2 教师通过图片和模型演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3 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直观了解人体呼吸过程。

4. 互动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气体交换的原理。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实践操作5.1 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肺泡模型和血液模型。

5.2 学生模拟气体交换过程,体会气体交换的原理。

6. 课堂小结6.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 课后作业7.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7.2 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关气体交换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8. 教学反思8.1 教师对本节课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亮点和不足。

8.2 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环境下对人体气体交换的影响,如海拔高度、运动等。

2. 介绍一些与气体交换相关的疾病,如肺炎、肺气肿等。

1. 填空题:人体呼吸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

2. 选择题:下列哪个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A. 肺B. 心脏C. 肝脏D. 肾脏)3. 简答题:请简要描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生物教案(人体的气体交换)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生物教案(人体的气体交换)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生物教案(人体的气体交换)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体气体交换的过程及重要性。

2. 掌握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

3. 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及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体交换的概念及意义。

2. 呼吸道的组成与功能。

3.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4. 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

5. 人体气体交换的实验观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道的作用、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

2. 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气体交换的兴趣。

2. 利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呼吸道的作用。

3.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人体气体交换的过程。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2. 安排实验室,准备人体气体交换实验所需材料。

3. 设计好实验方案,确保实验安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呼吸系统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介绍气体交换的概念及意义,讲解呼吸道的组成与功能,阐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以及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分组进行人体气体交换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总结提高:引导学生总结气体交换的过程及重要性,强调呼吸道的作用和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在其中的关键地位。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人体气体交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为改进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及时性。

体内气体的交换生物教案

体内气体的交换生物教案

体内气体的交换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探究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3.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体内的传输和交换。

二、教学内容1.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气体交换: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3.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传输和交换。

三、教学方法1.讲授课堂教学;2.利用PPT进行图文演示;3.结合实物模型、视频资料等进行讲解。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呼吸?”“呼吸与身体的健康有什么关系?”2.老师在白板上绘制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图示,介绍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第二步:展开1.讲解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通过PPT演示结合视频资料进行讲解。

2.展示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加深对气体交换的理解。

3.给学生展示肺活量计,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激发学生对呼吸的意识。

第三步:总结1.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人体为什么需要氧气?”“二氧化碳对人体有什么影响?”“人体是如何通过呼吸将氧气和二氧化碳传输到体内的?”2.总结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资源1.PPT2.实物模型:肺泡和毛细血管3.视频资料:肺泡和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过程六、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2.课堂测试3.实验报告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深入了解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传输和交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教学中应更注重实践操作环节和多种教学形式的运用。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_教案1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_教案1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_教案1人体内的气体交换_教案1教案:人体内的气体交换1.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了解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呼吸系统、肺部和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b.能力目标: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并理解其重要性。

c.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呼吸系统和健康的关注,提高保护呼吸系统的意识。

2.教学重点:a.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b.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部和血液中的交换过程。

c.气体交换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3.教学方法:a.授课法:通过讲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b.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气体交换过程。

c.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学生分析和解释气体交换的意义和影响。

4.教学过程:a.导入: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呼吸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

b.呈现: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鼻腔、气管、支气管、肺部等。

c.解释:讲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吸入氧气、肺部吸收氧气、血液运输氧气至全身细胞,以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血液运回肺部并呼出等。

d.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气体交换的过程,如通过吸氧管吸入氧气并观察体内的变化。

e.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气体交换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如氧气对细胞的作用、二氧化碳的排出等。

f.总结:总结气体交换的过程和重要性,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内容。

g.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气体交换的应用,如高原地区的气体交换问题、长期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等。

5.教学资源:a.图片或视频: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b.实验器材:吸氧管、氧气罐等。

c.教学课件:配合讲解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6.教学评价:a.观察学生在实验演示中的参与和表现情况。

b.提问学生对气体交换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c.检查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和思考能力。

7.教学延伸:a.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关于气体交换的研究项目,如观察不同运动强度下气体交换的变化等。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2、概述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1、尝试探究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

2、通过观察气体扩散作用实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1、概述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2、概述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教学难点: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引导探究法课前准备:人体内气体交换视频教学设计:导入:展示图片,拥挤的公交车设问:当你进入这样拥挤的公交车中,呼吸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精品生:闷,二氧化碳浓度太高,氧气不足。

师:我们都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人体所需的氧气来自空气,空气中不仅有氧气,还有氯气和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

氮气等大部分气体不能被人体所利用。

当呼出气体时,它们与代谢废物二氧化碳等气体又回到空气中。

在这一吸一呼之间,气体成分的含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生:呼出的气体中一氧化碳增多了。

师:怎样检验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呢?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师:如何证明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呢?生:可以通过比较浑浊的程度。

浑浊程度越大,二氧化碳含量越多。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探究实验,思考以下问题:一、探究实验:呼吸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小组讨论:1、这位同学的实验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吗?2、不足之处主要是什么?如何改进?3、通过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组展示:1、该同学实验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2、不足之处:缺乏对照,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形成对照,并保证二者量相等。

3、通过改进后的实验得出,呼出气体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师:分析表中数据,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有什么差别?生: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小组讨论:人体进行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生:这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的结果。

体内气体的交换生物教案

体内气体的交换生物教案

体内气体的交换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2. 让学生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肺。

2.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

3.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里,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2. 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体内气体交换的重要性。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利用模型或图示,直观演示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学生关于呼吸系统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体内气体交换的重要性。

2. 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展示多媒体课件。

3. 演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解释其原理。

4. 演示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解释其原理。

5.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6. 总结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强调其重要性。

7.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呼吸系统示意图,并简要描述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

2.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体内气体交换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医生或呼吸生理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体内气体交换的深入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医院呼吸科或实验室,观察呼吸生理实验过程。

3. 开展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呼吸生理的科普书籍或文章。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和气体交换过程。

2. 模型或图示:直观演示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案2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案2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案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案2目标:了解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一、引入(100字)1.给学生展示一幅呼吸系统的图片,让学生描述一下图片中的结构。

2.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在我们的身体里发生了什么?”3.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二、概念解释(200字)1.解释气体交换的概念:气体交换是指在人体内发生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

2.解释呼吸系统的结构: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部,它们共同参与气体交换。

3.解释气体交换的原理:氧气从外界进入呼吸系统,经过呼吸道到达肺部,然后通过肺泡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血液返回到肺部,再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三、气体交换的过程(600字)1.外部呼吸:从外界吸入的空气通过鼻腔和喉咙进入气管,然后分别进入左右支气管,最后进入肺部的肺泡。

在肺泡中,氧气通过薄膜和血液中的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中释放出来,经过肺泡薄膜排出体外。

2.内部呼吸:氧合血红蛋白通过血液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在细胞内与细胞中的线粒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通过血液返回到肺部,进入肺泡,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3.气体交换的调节:-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对呼吸进行调控,根据体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行刺激。

-血液酸碱平衡调节: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引起酸碱平衡失调,刺激呼吸中枢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以增加气体交换。

-运动调节:身体运动时,呼吸加快,以提供更多的氧气供给肌肉。

四、小结(100字)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呼吸系统中的各个结构协同工作,使得氧气进入体内,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气体交换的调节通过呼吸中枢、血液酸碱平衡和运动调节等机制实现。

生物教案(人体的气体交换)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生物教案(人体的气体交换)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生物教案(人体的气体交换)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体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培养学生对人体气体交换过程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体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2. 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肺3. 人体气体交换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体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人体气体交换过程。

2. 教学难点:人体气体交换的详细过程及其生理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人体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人体气体交换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对气体交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气体交换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介绍呼吸道、肺的结构和功能,为学生理解气体交换打下基础。

3. 讲解人体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通过PPT展示人体气体交换的示意图,讲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

4. 分析人体气体交换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以及呼吸肌的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人体在运动时气体交换的变化及其原因。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气体交换原理、呼吸系统组成、气体交换过程的课件。

2. 教学视频:准备相关的人体气体交换过程的视频资料。

3. 实验材料:准备用于展示气体交换实验的模型或图解。

4. 作业练习:准备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回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呼吸系统组成的掌握情况。

2. 引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气体交换是如何在呼吸系统中发生的。

3. 讲解课件:利用课件详细讲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生物教案(人体的气体交换)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生物教案(人体的气体交换)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教案

生物教案(人体的气体交换)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体气体交换的过程及意义。

2. 掌握肺部气体交换、组织细胞气体交换的原理。

3. 能够分析人体气体交换的调节机制。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体交换的概念及意义。

2. 肺部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3. 组织细胞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4. 人体气体交换的调节机制。

5. 气体交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人体气体交换的过程。

2. 人体气体交换的调节机制。

难点:1. 肺部气体交换、组织细胞气体交换的原理。

2. 人体气体交换的调节机制的具体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人体气体交换的过程及意义。

2. 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肺部气体交换、组织细胞气体交换的原理。

3. 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人体气体交换的调节机制。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气体交换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体交换的概念及意义,引导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 教学内容讲解:a. 肺部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b. 组织细胞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c. 人体气体交换的调节机制。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与气体交换相关的实例,使学生理解气体交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气体交换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其对气体交换过程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第二节 气体交换 教案

第二节 气体交换 教案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通过资料分析,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与资料分析,使学生得到相应能力的获得。

教学重点: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引入课题。

二、学习新知: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师: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内的?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生: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让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师:你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

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师:感觉不一定准确,引出测量胸围差的必要。

(1)测量胸围差师生讨论测胸围差的用具、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达成共识,请学生示范操作后,三人一组做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在表格内。

测量后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提出的讨论题。

学生:通过感知和测量,知道吸气时,胸廓扩大了;呼气时,胸廓缩小了,吸气和呼气都与胸廓变化有关。

(2①教师演示肋骨运动的模型。

说明所代表的脊柱,肋骨,胸骨,肋间外肌。

提醒学生注意胸廓前后、左右径有何变化。

学生观察后填写表格。

②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让学生观察教材49页中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学生讨论:①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分别代表什么?②手向下拉橡皮膜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③橡皮膜回缩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④是肺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肺的容积扩大?教师:做演示实验:一手握住瓶颈,一手向下拉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收缩。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探究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重点是训练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提高探究实验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气体交换是人体呼吸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的学习是在为对人体血液循环的基础上安排的,为进一步学习人体的能量供给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刚学习过血液循环的知识,对肺循环、体循环中两次气体交换和两次血液变化情况已有了概念性的了解。

因此大多数学生能够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本节课重点在通过一些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加深对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梳理氧气从外界环境到人体全身组织细胞的途径。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学期的探究教学目标是学会探究实验的设计,能够设计对照实验;通过之前的一些训练,学生已逐步具备设计对照实验的意识,本节课希望通过探究“探究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加强训练,进一步落实这一科学探究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2、说出组织内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探究实验,训练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提高探究实验设计能力;2、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解释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提高创新意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2、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协作精神。

【教学准备】1、准备“探究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实验用具;2、准备教学课件和学案。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板书设计】10。

4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一、空气的组成: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稀有气体及其它二、探究实验: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三、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肺泡血液组织细胞肺泡里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动脉血静脉血。

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方案

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方案

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认识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掌握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人体呼吸的方式和规律,形成正确的呼吸习惯,提高体质。

二、教学内容:1、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2、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3、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之间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法2、讲述法3、案例教学法四、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完成本课程学习后你将会掌握什么知识?学习以后能为你带来哪些好处?2、知识讲解(1)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呼吸的本质是气体交换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氧气进入肺泡,二氧化碳从肺泡排出。

以吸气为例,经过以下顺序:鼻腔(喉咙)→喉头→喉气管→肺→支气管→支气管小管→肺泡氧气从呼吸道中到达肺泡,与肺泡内的水分和静脉血中的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运输到全身。

二氧化碳因为产生于细胞内,可以通过相同的途径离开身体。

(2)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人体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喉气管、气管、支气管和肺。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空气输送到肺部,使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此外,呼吸系统还可以调节体内气体,控制血液PH值。

(3)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之间的关系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不可分割,两者贯穿于人体生命的整个过程。

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之间最重要的联系是通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将二氧化碳排除体外。

另外,呼吸系统还可以调节体内气体,控制血液PH值。

循环系统则传递氧气和养分到全身细胞,同时将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3、情景模拟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呼吸训练,进行吸气、呼气和连续呼吸。

通过训练,学生可以感受到呼吸的规律和重要性,掌握合理正确的呼吸方法。

4、案例教学以烟草对人体健康影响为例,介绍吸烟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危害,并提醒学生要远离吸烟等有害行为,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五、教学评价与展望: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了解到气体交换的过程和机制,认识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掌握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
1.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2.掌握肺泡内的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基本知识。

3.了解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4.学会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

教学重点:体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气体交换的原理。

教具准备:气体交换示意图(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气体交换示意图”画,删去图中的分压数值)。

实验材料用具:澄清的石灰水,试管,干净的玻璃管,烧杯,香水(指有香气味的液体,如花露水),广口瓶(或培养皿)。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与讲述、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实验前的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石灰水,待澄清。

上课前,请两位同学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试管中(石灰水要适量),并按每只烧杯内放两个试管和1个玻璃管的要求,准备出12份(实验组人数视班内人数而定),然后拿到教室,供实验时用。

(本节课也可在实验室上。


复习提问: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的交换是怎样实现的?
(回答: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


引言:回答得对。

但是在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中,氧是怎样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呢?这就涉及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的问题了。

(点题)
观察:请同学们先按照第二节课文开始时的[看一看,想一想]栏目中的要求,进行观察、思考。

提问:人体呼出气体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气体中的多了还是少了?
(回答:从图中看出,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讲述:回答正确。

这说明xx同学看懂了插图的意思。

那么,如何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呢?下面做一个实验。

实验、观察:请按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坐好,每组选一人来讲台领取实验材料用具一套。

实验开始,请一位同学从烧杯中取出一个试管,按实验九中的图示,先将玻璃管插入试管里的澄清石灰水中,再吹气。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教师巡视,同时指出:①玻璃管一端不要插到试管底部,以免影响吹气。

②吹气的时间要适当,以吹至石灰水浑浊为宜。


提问:大家都见到石灰水浑浊了吗?
(回答:见到了。


讲述:现在请将两个试管并排在一起,比较一下二者的石灰水是否一样浑浊?
(回答:不一样浑浊。


提问:没有吹入气体的那个试管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呢?
(回答:作对比用。


讲述:对。

另一试管中的石灰水暴露在空气中,是作对比实验用的。

(教师也可以设法向另一试管中打气,以示吹入气体,这样更能说明问题。


提问: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
(提示:在初一做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也见到了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在课文中简述了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回答:由于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后会变得浑浊。

因此,实验证明了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小结:由于空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

因此,正确地说,实验证明了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至于为什么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这是化学反应的结果,将来化学课上会讲明的。

(请将实验用品交回,坐好。


讲述:呼出的气体中氧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这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

那么,体内的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
观察: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中的“气体扩散”示意图,想一想这个图表示什么意思?
(请一位同学表述图的意思,同时将放在讲台上的盛有香水的广口瓶或培养皿的盖打开。

)提问:(待同学表述完)现在大家嗅到了什么气味?
(前面的同学回答嗅到了香气味,后面的同学未答。

稍等片刻,后面的同学也说嗅到了香气味)。

讲述:插图所表示的意思和同学们能嗅到香气味,都说明了气体的扩散作用,而且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至平衡为止。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扩散作用来完成的。

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观察:请同学们观察课文中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

提问: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回答: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


讲述:(边讲边板书)大家注意,正确地说,肺泡中的氧扩散到血液中;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

提问:为什么在肺部,静脉血中的氧不向肺泡扩散,肺泡中的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扩散?
教师自答:这是因为在吸入肺泡内的气体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

因此,氧由肺泡扩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由静脉血扩散到肺泡中。

这完全符合气体扩散的原理。

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就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氧进入血液后,绝大部分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体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

观察:请同学们再观察课文中的“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示意图。

提问: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指什么?
(回答:是指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提问:从图上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回答:动脉血中的氧向组织扩散;组织里的二氧化碳向
血液扩散。


讲述:正确地说,动脉血中的氧与血红蛋白分离,再扩散到细胞里;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

提问:为什么氧和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是这样的?
教师自答:这是因为组织细胞里的氧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的缘故。

提问: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动脉血变成了什么血?
(回答: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的静脉血。


讲述:回答正确,说明学理解了静脉血的概念。

静脉血流经肺部时,再进行气体交换。

体内的气体就是这样不断地进行交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