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素材 从成语看词义演变的方方面面(四) 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成语看词义演变的方方页面(四)
欲盖弥彰原指欲隐名而名益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可欲盖而名章(彰),惩不义也。”上例中的“欲盖而名章”后紧缩为“欲盖而彰”又作“欲盖弥彰”,义为中性。后演变为企图掩盖过失或坏事的真相,结果却暴露得更加明显。《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六年》:“或畏人知,横加威怒,欲盖弥彰,竟有何益!”孙中山《宣布粤变颠末表示统一意见宣言》:“观其于文在军舰时,所上手书,称大总统如故,可证其欲盖弥彰已。”以上两例中的“欲盖弥彰”,均含贬义。
出尔反尔原来的意思是,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老残游记》第十九回:“宫保说:‘前日捧读大札,不料玉守残酷如此,实是兄弟之罪,将来总当设法。但目下不敢出尔反尔,似非对君父之道。”以上两例中的“出尔反尔”,义为中性。后演变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国学儒臣荷校》:“王振窃柄已久。则此举必当谏止。乃以白简助其焰。未一年而身亦樱此罚矣,岂贞出尔反尔哉。”曹禺等《胆剑篇》第一幕:“贵国大王已经应允下来。当时并不见相国拔剑相待,今天却在我们背后出尔反尔,动起手来。”以上两例中的“出尔反尔”,均含贬义。
一丘之貉原来的意思是同一个山丘上的貉,比喻都是同类。《汉书·杨辉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颜师古注:“言其同类也。貉,兽名,似狐而善睡。”以上用例中的“一丘之貉”,义为中性。后演变为比喻都是一样的坏人,含贬义。《聊斋志异·细柳》:“黑心符出,芦花变生,古与今一丘之貉,良可哀也。”鲁迅《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增加混乱的倒是有些悲观论者,不施考察,不加批评,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论调,将一切作者,诋为‘一丘之貉’。”
甚嚣尘上初始义是指晋军喧哗纷乱之甚,而且尘土也飞扬起来了。《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曰:‘甚嚣,且尘上矣。’”后用以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由此观之,则欲求得自由意志之真多数,其难也如此,而当人心骚动甚嚣尘上之时,愈无术以得之。”郭沫若《纪念碑性的建国史诗之期待》:“尤其在最近的十几年间,新旧左右之争,甚嚣尘上,虽屡次企图团结,
终于中途流产。”上举语例中的“甚嚣尘上”均为中性。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毛泽东《反对投降活动》:“半年以来,由于日本诱降政策的加紧执行,国际投降主义者的积极活动,主要地还是在中国抗日阵线中一部分人的更加动摇,所谓和战问题竟闹得甚嚣尘上,投降的可能就成了当前政治形势中的主要危险;而反共,即分裂国共合作,分裂抗日团结,就成了那班投降派准备投降的首要步骤。”(《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五三六页)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近来的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了。”(同上书,第六二三页)以上两语例中的“甚嚣尘上”,均用以形容反动势力或反动言论放肆猖狂,更显其贬义。
亦步亦趋原意是说学生向老师学习。《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学生仿效老师的一言一行,本无褒贬,实为中性。后演变为比喻事事仿效和追随别人。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五:“惟吾乡邵山人长蘅,初所作诗,既描摩盛唐,苦无独到,及一入宋商邱幕府,则又亦步亦趋,不能守其故我矣。”邹韬奋《经历·几个原则》:“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以上两例中的“亦步亦趋”,都是比喻由于自己没有主见,盲目跟着别人走的尾巴,颇显贬义。
E、中性变褒
相濡以沫本来的意思是,泉水干涸,鱼儿相互吐沫湿润。《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此句中的“相濡以沫”义为中性。后转为比喻在困难的处境中以微小的力量,竭力互相帮助。梁启超《外债平权》:“或低首下心,求其民之相濡以沫。”张贤亮《灵与肉》四:“那里有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和女儿。”以上两例中的“相濡以沫”表达的是它的比喻义,含褒义。
出生入死本来的意思是,从出生到死去。《老子》五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以上两例中的“出生入死”,表达的都是原义,为中性。后转为形容冒着生命的危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我身边这几个人,是跟着我出生入死过来的,好容易有了今天。”李瑛《一月的哀思》诗三:“谁也数不清,你在敌特的枪口下,曾几度出生入死。”此两例中的“出生入死”表达的是今义,含褒义。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同类丛聚。从字面上讲,“出类拔萃”就是超出同类,本义为中性。后演变为形容卓越出众,不同一般。《三国志·蒋琬传》:“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杨朔《迎春词》:“在那海一样的人民当中,到处都有出类拔萃的劳动英雄,这些英雄本身就是人民当中开出的鲜艳花朵。”亦作“出群拔萃”。韩愈《与崔群书》:“诚知足下出群拔萃,无谓仆何从而得之也。”从以上用例可以看出“出类拔萃”等表达的是称颂的意思,颇含褒义。
炉火纯青原指道士炼丹成功的火候,本义为中性。后用以比喻技艺、学问、修养或处世达到精粹完美的境界。《孽海花》二五回:“到了现在,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艾芜《百炼成钢》十三:“有的人技术纯熟,像袁廷发那算到了炉火纯青。”以上用例中的“炉火纯青”,表达了称道的意思,含褒义。
天衣无缝从字面上说,上天仙人穿的衣裳没有衣缝。《太平广记》六八引《灵怪录》,说太原有个叫郭翰的,夏夜卧在院中,稍闻香气渐浓,翰感到奇怪,仰视空中,见有一少女冉冉自空而下,直至翰前,曰:“吾天上织女也。”翰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其故,女答道:“天衣,本非针线为也。”这本是神话,也是“天衣无缝”的语源,义为中性。以后用以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天成,没有破绽。元·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中:“对偶之佳者,如‘数点雨点风约住,一枝花影月移来’……‘梨园子弟白发新,江州司马青衫湿’……数联皆天衣无缝,妙合自然。”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七:“潘信诚究竟是与众不同,这一番话说得多么天衣无缝,又多么干净利索。”以上两例中的“天衣无缝”,诚然是赞美之辞,颇含褒义。
附言:②感情色彩的差异已完,与之相并列的尚有③词义轻重的差异、④词义义项的增减、⑤原是两单音词,恰是现今双音词、⑥系统内部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