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学案新人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精品教案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的内容。
面对中国科技一穷二白的局面,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如“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这些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科研成果,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使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要使学生明白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2. 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3. 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4. 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研读图、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意识;2. 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3. 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教学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课本相应预习内容;3. 学生课前了解与中国科技成就有关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综合国力低微,遭致列强百般欺凌。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许多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18 课科技文化成就课程教课方案编版八年级下第18 课科技文化成就教课方案课题第 18 课科技单元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学科历史年级八年级文化成就会生活1.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含“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目标;认识优异科学家的事迹,包含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学习有关历史知识。
目标2.剖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由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由,学习他们为复兴中华勤苦研究、奋斗图强的优异质量,继承和弘扬他们的荣耀传统。
要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目标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教课过程教课环节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品”。
青通过图片和文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世界数亿人得益,为字的形式导入本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就的取课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科技文化成就》。
资料:中国假如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
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可导弹核武器,此刻不是搞出来了吗!——毛泽东假如 60 年月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可以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此刻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应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标记。
——邓小平研究:什么是“两弹一星”;列举我国现代国防成就及科学家?从“两弹一星”到闲步天空成就——“两弹一星”:①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 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翔试验获得成功。
③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1970 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先进科学家:邓稼先领导达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参加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9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二、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通过之前学习,了解了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特别是国防建设、外交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那么,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科学文化成就》二、新授课出示课题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观看视频,出示思考问题1、我国在国防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就?2、我国决定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3、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4、通过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感想?师:“两弹一星”是我国20世纪60-70年代国防尖端科技的代表性成就,那么什么是“两弹一星”’呢?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指导下学生读课文,回答以上四个问题1、我国在国防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就?第一个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6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年,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我国决定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出示材料:一、二指导学生分析材料,总结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遏制帝国主义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出示材料:三、四指出当时中国发展两弹一星所面临的困难有哪些?(经济实力,技术、科技人才等)3、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人物扫描:了解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个人简介,体会他们身上的精神?总结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刻苦专研、团结一致、坚持不懈等)成功的原因是:党和国家对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意义:学生回答即可漫步太空——航天工程观看视频,通过视频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神州一号:1999年11月神州五号:2003年10月杨利伟神州七号:2008年9月翟志刚出示课题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示幻灯片)教师: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为什么这么说呢?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问题:他的贡献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回答,教师给与指导女科学家——屠呦呦(出示幻灯片)指导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屠呦呦的贡献是在70年代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19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学技术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师:出示表格,指导学生填写。
生:根据教材内容,填注
表格。
时间
事件
1999 年 飞天之旅
2003 年 载人航天
2008 年 太空行走
二、情况 根据表格,梳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
时间
1999 年 2003 年 2008 年
事件
师:播放视频,指导学生回答问 题。
生:根据视频和教材归纳问题的 答案。
1)20 世纪 70 年代、袁隆平 2)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 全,作出了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
者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
祖国、爱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思
想情感教育。
生:归纳答案: 1)“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
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964 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 年,可用于实战导弹试验成 功;1967 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 功;1970 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原因: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 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
师:强调:“双百”方针为我国
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 向,将来仍然是我国科学文化工 作者应该遵循的方针原则。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阅读课本第 94 页“文化事业的发展”一目内容,回 答:我国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是什么?我国在文艺
阅读教材 P90-P91 教材,观看关于中国“两弹一星”
研制过程的录像片,回答下列问题:
生:观看视频,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1)“两弹一星”指什么?中国“两弹一星”研制
问题。
成功的时间?
(2)“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研制 师:在学生回答完“两弹一星”研
成功的意义有哪些?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1
人物扫描
邓稼先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
科技强国的夙愿。1948年到1950年 赴美国读理论物理,不到两年便通 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 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获得博士 学位九天后,谢绝了恩师的挽留, 毅然回国。
1958年开始主持核弹研究。在 飞沙走石的戈壁,经过8年的艰苦 奋战,终于研制成功原子弹和氢弹。
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因为这一天
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
号发射成功的日子,它拉开了中国人
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
人类的序幕。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
在( ) A.1960年 C.1967年
D B.1964年
D.1970年
5、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研 水平、教育水平等硬实力。中国获 得诺贝尔奖的有( )
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
_海__洋___技__术___列为计划的第八个
领域。
神舟5号 载人飞船 2003.10.15
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
材料研读
这是实现军事强国的需要,只有拥有核 武器,才能保证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才能使我们不被欺凌,和平时期是为了 形成核威慑力,保证我国家的安定,战 争时期,就可以保卫我们国家领土和主 权的完整,所以,两弹一星,对我们国 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A (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实现爆炸
C.成功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D.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装备洲际导弹 核武器
2、“两弹一星”工程中,为国
家的国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科学家代表有(
)
A A.邓稼先 钱学森
B.杨利伟 钱学森 C.翟志刚 杨利伟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28
18.<<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和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学习从图片、文献、视频等资料中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习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教学难点:“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图片。
老师学生年代常被问长大了干什么?那时的孩子理想各式各样,有当解放军的,有当老师的,有当科学家的……今天的你们有什么理想呢?2.最近网上盛传崔永元手撕导演、知名作家、明星的事情。
网民在思考:到底是谁在支撑民族的复兴梦?到底是什么撑起中国的民族自信?3.解读P95页“材料研读”——文化自信是民族振兴的基础。
走近共和国,一起领略我国的科技文化自信历程。
二、两弹一星新中国成立,宣告一个苦难民族昂起不屈的头。
美帝国主义依仗强大势力对共和国虎视眈眈。
1.读92页材料研读:我们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是指什么?没有什么我们就不能叫有影响力大国?2.中国是在怎样情况下投入研制“两弹一星”的?3.我国拥有“两弹一星”有什么意义?4.是谁让中国拥有了大国重器?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三、漫步太空1.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中国自信走向太空。
2.了解神州系列飞船成果。
四、杂交水稻与青蒿素世界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
一批批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埋头苦干,刻苦攻关,为祖国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课件
C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3.“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这句话来称赞一位农业科学家。下列有
B 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
——2004年感动中国袁隆平的颁奖词
2.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 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 疗疟疾的新方法。
2015年10月5日,中 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 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技术,一打就 垮;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2000年科学技术 进步综合纲要
星球大 战计划
苏
西 欧
联中国? 日 本
美 国
尤里卡 计划
今后十年科学技 术振兴政策
从现在就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 术的发展进程,而不能等到十年﹑十五年﹑经济实力相 当好时再说,否则就会贻误时机,以后永远翻不了身。
——《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1970年,我国成功地 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东方红一号。
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氢弹
1967年,我国第一颗 氢弹爆炸成功。
导弹
1966年,我国第一次 成功发射了导弹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 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研读图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而排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一经演出,便广受欢迎。
1964年10月16日,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与作品创作和演出的人员。
也正是这一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消息传来,会场沸腾,举国欢庆。
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成就非凡,原子弹和《东方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探究新知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一)“两弹一星”【教师活动】讲述“两弹一星”的含义。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了解我国取得的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我国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当时中国研制核武器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RJ下册教案 第6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屠呦呦和青蒿素;“双百”方针的提出。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七号,一颗颗卫星、一枚枚火箭、一艘艘飞船,展示着中国航天源源不断、催人奋进的力量——来自航天精神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探究新知(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教师解释概念:什么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错误!2.图片展示:邓稼先(1924—1986)钱学森(1911—2009)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自主学习:找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人物扫描”) 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教师进一步提问:“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提示:(1)成功原因:“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件新人教版
知识要点
6.20世纪70年代, 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 交水稻,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我国 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他是我 国第一个 特等发明奖 的获得者。袁隆平还荣 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 杂交水稻之父 为“ ”。
知识要点
7.中国药学家 屠呦呦 领导科研团队经过数
6. (2017营口)2016年10月11日,神舟十一号成
功发射。这是我国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突 破。追溯历史,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 域取得的成就是( D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过关训练
7.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
首页 末页
解题技巧
正确答案:D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原子弹爆炸的有关知识。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成功。学生通过题干中的1959年之 后的“到五年之后”应该是1964年,“升起的 蘑菇云”是原子弹爆炸的特征。通过时间和特 征可以判断出正确答案是D。
过关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难点释疑
1.中国为什么要研究核武器?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接连受到核武器的威胁。 中国出兵朝鲜获胜以及在台湾海峡作战时,美 国都曾扬言准备使用原子弹。西方大国敢动辄 挥舞核大棒,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核弹及运载工 具,没有起码的还击能力。中国研制核武器, 是为了加强国防,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9.中国有13亿多人口,人均耕地较少,维护粮
食安全,一要坚守耕地数量,二要提高粮食产 量。有人这样称赞中国的一位农业科学家: “是他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他是 A(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屠呦呦 D.钱学森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16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双百”方针。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由此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学习目标】【讲授新课】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一)两弹一星1、什么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
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
“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阅读材料: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材料一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材料二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我国做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总的来说:为了粉碎核威胁,打破核垄断,加强国防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件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文化事 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各领域作品形式多 样,体裁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 时代风貌。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2012年,中 国作家( 莫言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着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 越来越大。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 “(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 ,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 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累 累硕果。长篇小说《红岩》《( 青春之歌 )》、话 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 )》、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那一时期的 出色作品。
导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 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读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 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பைடு நூலகம்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
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
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
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
炸成功。
3.早在20世纪50年代,( 毛泽东 )就发 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 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1970 )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成为 世界上第( 五 )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的国家。
4.“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 领导下,以( 钱学森 )、( 邓稼先 )为代 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 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 民的(志气 ),振奋了中华民族的( 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 核垄断),增强 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 (国际地位 )。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和以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讨论探索。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解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等,产生了一批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
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还要下决心研制“两弹一星”?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新知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原子弹:__1964年__10月,我国第一颗__原子弹__爆炸成功。
2.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__地地导弹__飞行试验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__实战__的导弹。
3.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__氢弹__爆炸成功。
4.人造地球卫星:__1970年__,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东方红一号”__,成为世界上第__五个__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艺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知识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在世界科技文化领域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理解新中国科技、教育、文艺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新中国成立为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教育、文艺方面取得的成就。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课堂讲授: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教育、文艺领域的具体成就。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内容包括“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了解不多,对于这些领域的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感受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典型实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训练新人教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选择题1.邓小平认为:“这些东西(原子弹、氢弹等)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为“这些东西”献身的科学家代表有( )A.屠呦呦B.袁隆平C.邓稼先D.王进喜2. 1964年10月,法国总理蓬皮杜坦言:“这个事件改变了世界形势和中国的地位。
”香港《新晚报》称:“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最值得自豪的一天。
”他们评价的是( )A.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B.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是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这个飞船”是( )A.神舟一号飞船B.神舟三号飞船C.神舟五号飞船D.神舟六号飞船4. 钟南山院士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说:“氯喹现在不是特效药,但是是一个有效药。
这优势是很大的。
我们整个的中医就是这样……优势在于它安全,有没有效可以很快地验证。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同样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了灵感,并因下列哪一成就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A.发现牛痘能预防天花B.开创了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C.研制糖丸减毒活疫苗D.研制青霉素以增强抵抗力5.近年来,文化部始终强调我国的文艺工作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这里的“双百”方针是指 ( )A.“百花齐放,百炼成钢”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百尺竿头,百花齐放”D.“百家争鸣,百炼成钢”6.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新中国的国防建设B.民族团结祖国统一C.共和国的外交成就D.现代科技文化成就二、解答题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历经沧桑巨变;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大国,航天科技取得了辉煌成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两弹一星”是指什么。
“两弹一星”的成功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2)请指出图一、图二人物分别在哪一领域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材料三中央十八大以来,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资金快速增长(见下图),总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18课。
面对中国科技落后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
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离不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不太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教学目标值观继承传统立志成材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第 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法国
8年零6个月
以上数据摘自于许鹿希《邓稼先传》
同学们算一算:从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研究氢弹,我们中国花了多长的时间?
师:这个时间大约是五个国家中最短的,而且我们研究氢弹的时间排在世界的第4位,比法国还早。
师过渡:国家荣耀的背后是科学家无私的奉献。研究原子弹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因为有核辐射,而且一旦爆炸,它的危害性更大。
师:第一个是?
师:第二个是?后面是法国和英国。我们中国是第五个。
师过渡: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继续不懈的努力着。不久又传来了好消息: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是什么时候?
师:请同学们看一张表:《各国从研究原子弹到氢弹所花的时间表》(出示表格)
国名
时间
美国
7年零4个月
前苏联
4年
英国
4年零7个月
中国
2年零8个月
教材整合法:依据课标及教材内容,打破教材现有结构,从学生兴趣出发整合教材。
问题教学法:根据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动口,动脑能力。
学法:阅读、观察与分析、合作讨论与探究,体验等。并且使用一些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与
能
力
了解新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知道新中国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理解科技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1)原子弹:1964 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导弹:1966 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3)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4)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意义:“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载人航天工程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知识点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3.杂交水稻技术
(1)成就: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贡献: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3)评价: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他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
父”。
4.青蒿素
(1)成就: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贡献: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知识点3 文化事业的发展
5.“双百”方针
(1)概况: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2)作品: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那一时期的出色作品。
6.改革开放后的文化成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从无人飞船到载人飞船升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回顾历史,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是(B)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嫦娥一号
D.天宫一号
2.2003年,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航天员是(A)
A.杨利伟
B.翟志刚
C.邓稼先
D.钱学森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64年10月1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同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中国掌握核武器的目的是要打破核大国的垄断,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
声明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根据材料,我国政府对拥有核武器作出了什么承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什么意义? 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点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4.下图人物是一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的杰出贡献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
他是(C)
A.王进喜
B.邓稼先
C.袁隆平
D.焦裕禄
5.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发现了青蒿素。
她研究的领域属于(D)
A.文学
B.艺术
C.数学
D.医学
知识点3 文化事业的发展
6.它于1964年创作并演出,是我国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它是(A)
A.《东方红》
B.《英雄儿女》
C.《红岩》
D.《青春之歌》
7.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B)
A.鲁迅
B.莫言
C.郭沫若
D.老舍
课后巩固提升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邓稼先从事了一项严格保密的工作。
当妻子问及工作性质时,他
说:“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邓稼先的无私奉献,实现了(C)
2.“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这些东西”主要指新中国的科技成果“两弹一星”,那么,“两弹一星”包括(D)
①原子弹②氢弹③导弹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两弹一星”即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3.“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已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12元的回报。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C.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863计划”、“973计划”、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等多项发展计划,其中“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主要为了(B)
A.发展现代农业,解决温饱问题
B.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新技术
C.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D.研制“两弹一星”,增强国防实力
5.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较少,维护粮食安全,一要坚守耕地数量,二要提高粮食产量。
有人这样称赞中国的一位农业科学家:“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他是(A) A.袁隆平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钱学森
6.电视连续剧《潜伏》热播后,引起广大观众强烈反响。
如果人们想了解更多解放战争时期,重庆的地下工作者与敌人殊死抗争,迎接解放的事迹,可以阅读的小说是(B) A.《英雄儿女》 B.《红岩》
C.《茶馆》
D.《青春之歌》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
材料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1980年、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分别为30475万吨、31822万吨、40731万吨,油料产量分别为521万吨、769万吨、1191万吨。
材料三籼型杂交水稻自1976年开始推广,至2000年底,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千克。
这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惠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引种了这种杂交水稻。
(1)材料二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一中的哪一人物有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邓小平。
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材料三中的“籼型杂交水稻”的发明与材料一中的哪一人物有关?这位人物被誉为什么?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3)联系材料,你认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