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宣公十四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原文译文【原文】十有四年①,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
无冰。
何以书?记异也。
夏五②,郑伯使其弟语来盟③。
夏五者何?无闻焉尔。
秋,八月,壬申,御凛灾④。
御凛者何?集盛委之所藏也⑤。
御虞灾何以书?记灾也。
乙亥,尝⑥。
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
何讥尔?讥尝也。
曰:犹尝乎,御虞灾,不如勿尝而已矣。
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⑦。
宋人以齐人、卫人、蔡人、陈人伐郑。
以者何?行其意也⑧。
【注释】①十有四年:鲁植公十四年(公元前698年)。
②夏五:《春秋三传注》:“按:夏五,或以为阀月字,或以五为衍文,或以为圣人因史胭文,或以为后人传写脱漏,皆传疑之意也。
”③语:即郑子人,名语,郑伯之弟,其后为子人氏。
④壬申:八月十五日。
御廪(lin凛):储藏祭祀粮食的仓库。
廪,粮仓。
灾:指火灾。
⑤集盛委之所藏:收藏盛在祭器里的粮食的地方。
何休注:“黍樱日集,在器曰盛,委,积也。
御者,谓御用于宗庙,糜者,释治谷名。
礼:天子亲耕东田干亩,诸侯百亩,后、夫人亲西郊采桑,以共集盛祭服,躬行孝道以先天下。
”⑥乙亥:八月十八日。
尝:秋天的祭祀。
⑦齐侯:即齐禧公,名禄父(一作甫),齐庄公之子,齐国第十三君,在位三十三年。
⑧行其意:何休注:“以己从人曰行。
言四国行宋意也。
”【译文】鲁桓公十四年,春天,正月,鲁桓公与郑伯在曹国会见。
正月没有结冰。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记载怪异的现象。
夏五,郑伯派遣他的弟弟语来盟会。
“夏五”是什么意思?没有听说过。
秋天,八月,壬申这天,御糜失火。
御凛是什么地方?就是储藏盛在祭器里的粮食的地方。
御察失火为什么要记载?记载灾害。
乙亥这天,鲁国举行秋天的祭祀。
平常的事,《春秋》是不记载的,这里为什么要记载呢?为了谴责。
谴责什么?谴责鲁桓公举行秋祭。
有人说:“还举行秋祭吗?储藏祭粮的仓库都发生了火灾,不如不要举行秋祭算了。
”冬天,十二月,丁巳这天,齐僖公禄父死了。
宋国人“以”齐国人、卫国人、蔡国人、陈国人一起攻打郑国。
公羊传全文及译文
公羊传全文及译文说起《公羊传》,这可是咱们中华文化里的一块瑰宝,跟《左传》、《谷梁传》一块儿,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春秋三传”。
这书啊,主要是给《春秋》这本古老的史书做注解的,就像是给一本老相册配上了解说词,让咱们这些后人能更明白地看懂那些古老的故事。
咱们先从头儿聊起,《公羊传》开篇就是“元年春,王正月”,这话听着简单,里头学问可大了去了。
你想啊,这“元年”不就是新国君登基的第一年嘛,跟咱们现在说的“新年新气象”差不多一个意思。
而“春”呢,那是一年的开始,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古人讲究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总是给人无限的希望和憧憬。
再来说说这“王正月”,这可不是随便哪个月份都能当的,它指的是周朝历法里的正月,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农历一月。
为啥要先说“王”再说“正月”?那是因为要强调“大一统”的思想,天下都得听周王的,连时间都得按周王的规矩来。
这就像咱们现在说“全国统一时间”,虽然时代变了,但那份儿对统一的追求,可是一直没变过。
接下来咱们聊聊书里的故事。
《公羊传》里啊,记载了不少鲁国的历史大事儿,比如鲁隐公、鲁桓公这些国君的生平事迹。
说到鲁隐公,他可是个挺有争议的人物。
按说他是长子,应该继承国君的位置,可他偏偏把位子让给了自己的弟弟桓公。
这可不是因为他软弱无能啊,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弟弟年纪小又尊贵,自己虽然年长但地位卑微,怕弟弟即位后镇不住场子,所以干脆自己先顶着。
这种为了大局着想、甘愿牺牲自我的精神,放到现在那也是值得咱们学习的。
还有啊,《公羊传》里还特别强调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的规矩。
就是说啊,选继承人的时候得看是不是嫡长子,而不是看谁更贤能。
这规矩在古时候可是铁打的,虽然现在咱们觉得有点儿不近人情,但那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嘛。
除了这些政治大事儿,《公羊传》里还记录了不少战争和外交的故事。
比如鲁国跟其他国家结盟啊、打仗啊这些事儿都写得挺详细的。
这些故事啊不仅让咱们看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还教会了咱们不少做人的道理呢。
公羊传:《襄公十四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襄公十四年》原文译文【原文】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孙宿、叔老会晋士旬、齐人、宋人、卫人、郑公孙喷、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祀人、小邾娄人,会吴于向。
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夏,四月,叔孙豹会晋荀堰、齐人、宋人、卫北宫结、郑公孙喷、曹人、莒人、掷娄人、滕人、薛人、祀人、小邾娄人伐秦。
己未,卫侯衍出奔齐。
莒人侵我东鄙。
秋,楚公子贞帅师伐吴。
冬,季孙宿会晋士旬、宋华阅、卫孙林父、郑公孙唔、莒人、朱马娄人于戚。
【译文】鲁襄公十四年,春季,鲁国大夫季孙宿、叔老会合晋国大夫士旬、齐国人、宋国人、卫国人、郑国的公孙噬、曹国人、莒国人、朱肠娄国人、滕国人、薛国人、祀国人、小邾娄国人,在向这个地方会见吴国人。
襄公二月,乙未这天初一,发生日食。
夏季,四月,鲁国大夫叔孙豹会同晋国的荀堰、齐国人、宋国人、卫国的北宫结、郑国的公孙喷、曹国人、莒国人、邾娄人、滕国人、薛国人、祀国人、小邾娄国人出兵攻打秦国。
这月己未这天,卫献公衍逃亡到齐国。
莒国人进犯鲁国东部边境。
秋季,楚国公子贞率领军队攻打吴国。
冬季,鲁国大夫季孙宿在戚这个地方会见晋国的士旬、宋国的华阅、卫国的孙林父、郑国的公孙喷、莒国人、邾娄国人。
扩展阅读:《公羊传》流传情况《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
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
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
《公羊传》其战国初至汉初的传承系统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寿→胡毋子都(生);公羊学派对《春秋》的研究开始仅口说流传,至汉景帝时,胡母生和他的老师公羊寿用汉代的隶书“著于竹帛”,才使《公羊传》成书。
汉初传《公羊》有三家,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说:“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公羊传:《定公四年》原文译文
【导语】《公⽺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公⽺⾼,他受学于孔⼦弟⼦⼦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家之⼀。
下⾯是⽆忧考分享的公⽺传:《定公四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四年,春,王⼆⽉,癸巳,陈侯吴卒。
三⽉,公会刘⼦、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郑伯、许男、曹伯、莒⼦、邾娄⼦、顿⼦、胡⼦、滕⼦、薛伯、杞伯、⼩邾娄⼦、齐国夏于召陵。
侵楚。
夏,四⽉,庚⾠,蔡公孙归姓帅师灭沈。
以沈⼦嘉归,杀之。
五⽉,公及诸侯盟于浩油。
杞伯戊卒于会。
六⽉,葬陈惠公。
许迁于容城。
秋,七⽉,公⾄⾃会。
刘卷卒。
刘卷者何?天⼦之⼤夫也。
外⼤夫不卒,此何以卒?我主之也。
葬杞悼公。
楚⼈围蔡。
晋⼠鞅、卫孔圄帅师伐鲜虞。
葬刘⽂公。
外⼤夫不书葬。
此何以书?录我主也。
冬,⼗有⼀⽉,庚午,蔡侯以吴⼦及楚⼈战于伯莒。
楚师败绩。
吴何以称⼦?夷狄也⽽忧中国。
其忧中国奈何?伍⼦胥⽗诛乎楚,挟⼸⽽去楚,以⼲阖庐,阖庐⽈:“⼠之甚,勇之甚!”将为之兴师⽽复雠于楚。
伍⼦胥复⽈:“诸侯不为匹夫兴师。
且⾂闻之:事君犹事⽗也。
亏君之⽗,复⽗之雠,⾂不为也。
”于是⽌。
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囊⽡求之,昭公不与。
为是拘昭公于南郢,数年然后归之。
于其归焉,⽤事乎河,⽈:“天下诸侯苟有能伐楚者,寡⼈请为之前列。
”楚⼈闻之,怒。
为是兴师。
使囊⽡将⽽伐蔡。
蔡请救于吴。
伍⼦胥复⽈:“蔡⾮有罪也,楚⼈为⽆道。
君如有忧中国之⼼,则若时可矣”于是兴师⽽救蔡。
⽈:“事君犹事⽗也,此其为可以复雠奈何?”⽈:“⽗不受诛,⼦复仇可也。
⽗受诛,⼦复雠,推刃之道也。
复雠不除害,朋友相卫,⽽不相迿,古之道也。
”楚囊⽡出奔郑。
庚⾠,吴⼊楚。
吴何以不称⼦?反夷狄也。
其反夷狄奈何?君舍于君室,⼤夫舍于⼤夫室,盖妻楚王之母也。
【译⽂】 鲁定公四年,春季,周历⼆⽉,癸巳这天,陈侯吴死了。
三⽉,鲁定公在召陵这个地⽅与周⼤夫刘⽂公、晋定公、宋景公、蔡昭公、卫灵公、陈怀公、郑献公、许男斯、曹隐公、营郊公、邾娄隐公、顿⼦、胡⼦、滕顷公、薛襄公、杞悼公、⼩邾娄⼦、齐国⼤夫国夏会合。
公羊传:《昭公十四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十四年》原文译文【原文】十有四年①,春,隐如至自晋。
三月,曹伯滕卒。
夏,四月。
秋,葬曹武公。
八月,莒子去疾卒②。
冬,莒杀其公子意恢③。
【注释】①十有四年:鲁昭公十四年(公元前528年)。
②莒子:即莒著丘公,名去疾,展舆之弟。
③公子意恢:莒国公子。
据《左传》记载:这年冬季十二月,莒国大夫蒲余侯杀了公子意恢。
【译文】鲁昭公十四年,春季,鲁国大夫季孙隐如从晋国回来。
三月,曹伯滕死了。
夏季,四月。
秋季,安葬曹武公。
八月,莒子去疾死了。
冬季,莒国杀了自己的公子意恢。
扩展阅读:《公羊传》史学价值《公羊传》的历史思想比《谷梁传》更为丰富,其影响也更深远。
在汉代,公羊学大显于世。
魏晋以后虽经一千多年的消沉,至鸦片战争前后却重新复兴,而且风靡一时,成为近代维新运动的思想武器,并且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接受西方进化论的思想基础。
“公羊学”的产生和两次盛行,是思想史、史学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其秘密在于《公羊传》中蕴含着一套独有的政治———历史哲学。
《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字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
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
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
从这一根本点出发,《公羊传》包含着一些可供人们发挥的历史思想:第一,《公羊传》认为孔子在《春秋经》中贯穿了“大一统”、“拨乱反正”等政治“大义”。
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作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原则,为战国晚期正在进行的“统一”作舆论的准备。
甚至直接成为孔子专为汉代天子而制定的治国纲领!第二,《公羊传》又包含有历史变易观点,人们可以据之推演,划分历史的发展阶段。
此即的公羊三世说。
更重要的是,其对于三世异辞说的解释包含一个很宝贵的观点:不把春秋242年视为铁板一块、凝固不变,而看作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三,《公羊传》专讲“微言大义”。
公羊传全文及译文
公羊传全文及译文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即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
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公羊传全文及译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公羊传原文】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其意也。
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
遂何以不称公子?一事而再见者,卒名也。
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
曷为贬。
讥丧娶也。
丧娶者公也,则曷为贬夫人?内无贬于公之道也。
内无贬于公之道,则曷为贬夫人?夫人与公一体也。
其称妇何?有姑之辞也。
夏,季孙行父如齐。
晋放其大夫青甲父于卫。
放之者何?犹日无去是云尔。
然则何言尔?近正也。
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大夫已去,三年待放。
君放之,非也,大夫待放,正也。
古者臣有大丧,则君三年不呼其门,已练可以弃冕,服金革之事。
君使之,非也;臣行之,礼也。
闵子要续而服事,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
”退而致仕。
孔子盖善之也。
公会齐侯于平州。
公子遂如齐。
六月,齐人取济西田。
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所以赂齐也。
曷为赂齐?为就子赤之赂也。
秋,邾娄子来朝。
楚子、郑人侵陈。
遂侵宋。
晋赵盾帅师救陈。
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斐林。
伐郑。
此晋赵盾之师也,曷为不言赵盾之师?君不会大夫之辞也。
冬,晋赵穿帅师侵柳。
柳者何?天子之邑也。
曷为不系乎周?不与伐天子也。
晋人、宋人伐郑。
【公羊传译文】鲁宣公元年,春季,周历正月,鲁宣公即位。
继承被弑杀的宣公国君的君位是不说即位的,这里说即位是什么意思?是为了揭示鲁宣公的心意。
公子遂到齐国去迎接齐女。
三月,遂迎接鲁宣公夫人妇姜从齐国回到鲁国。
公子遂为什么不称公子呢?同一件事这人出现两次,就直接称呼名字。
鲁宣公夫人为什么不称为姜氏呢?这是贬责她。
为什么贬责她呢?谴责在丧期中婚娶。
在丧期中婚娶的是鲁宣公,那为什么要贬责夫人呢?在鲁国没有贬责鲁宣公的道理。
既然在鲁国没有贬责鲁宣公的道理,那么为什么要贬责夫人呢?因为夫人与宣公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
公羊传:《宣公元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宣公元年》原文译文《宣公元年》原文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其意也。
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
遂何以不称公子?一事而再见者,卒名也。
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
曷为贬。
讥丧娶也。
丧娶者公也,则曷为贬夫人?内无贬于公之道也。
内无贬于公之道,则曷为贬夫人?夫人与公一体也。
其称妇何?有姑之辞也。
夏,季孙行父如齐。
晋放其大夫青甲父于卫。
放之者何?犹日无去是云尔。
然则何言尔?近正也。
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大夫已去,三年待放。
君放之,非也,大夫待放,正也。
古者臣有大丧,则君三年不呼其门,已练可以弃冕,服金革之事。
君使之,非也;臣行之,礼也。
闵子要续而服事,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
”退而致仕。
孔子盖善之也。
公会齐侯于平州。
公子遂如齐。
六月,齐人取济西田。
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所以赂齐也。
曷为赂齐?为就子赤之赂也。
秋,邾娄子来朝。
楚子、郑人侵陈。
遂侵宋。
晋赵盾帅师救陈。
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斐林。
伐郑。
此晋赵盾之师也,曷为不言赵盾之师?君不会大夫之辞也。
冬,晋赵穿帅师侵柳。
柳者何?天子之邑也。
曷为不系乎周?不与伐天子也。
晋人、宋人伐郑。
【译文】鲁宣公元年,春季,周历正月,鲁宣公即位。
继承被弑杀的宣公国君的君位是不说即位的,这里说即位是什么意思?是为了揭示鲁宣公的心意。
公子遂到齐国去迎接齐女。
三月,遂迎接鲁宣公夫人妇姜从齐国回到鲁国。
公子遂为什么不称公子呢?同一件事这人出现两次,就直接称呼名字。
鲁宣公夫人为什么不称为姜氏呢?这是贬责她。
为什么贬责她呢?谴责在丧期中婚娶。
在丧期中婚娶的是鲁宣公,那为什么要贬责夫人呢?在鲁国没有贬责鲁宣公的道理。
既然在鲁国没有贬责鲁宣公的道理,那么为什么要贬责夫人呢?因为夫人与宣公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
这里称宣公夫人为妇是什么意思?这是有婆家的说法。
夏季,季孙行父到齐国去。
晋国放逐自己的大夫肯甲父到卫国。
放逐肯甲父是什么意思?就好像说不能离开卫国。
公羊传:《宣公十三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宣公十三年》原文译文《宣公十三年》原文十有三年①,春,齐师伐卫。
夏,楚子伐宋。
秋,螺。
冬,晋杀其大夫先毅②。
【注释】①十有三年:鲁宣公十三年(公元前596年)。
②先毅(hu胡):又称原毅、氦子,先轮的后裔。
那之战,因其刚腹自用不听主帅指挥而败于楚,后又招赤狄攻打晋国。
晋国人在追究都地战役失败责任时,都归罪于先毅,于是杀了他,并杀掉他的全部族人。
【译文】鲁宣公十三年,春季,齐国军队攻打卫国。
夏季,楚庄王率兵攻打宋国。
秋季,鲁国发生虫灾。
冬季,晋国杀了自己的大夫先毅。
扩展阅读:《公羊传》史学价值《公羊传》的历史思想比《谷梁传》更为丰富,其影响也更深远。
在汉代,公羊学大显于世。
魏晋以后虽经一千多年的消沉,至鸦片战争前后却重新复兴,而且风靡一时,成为近代维新运动的思想武器,并且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中国思想界接受西方进化论的思想基础。
“公羊学”的产生和两次盛行,是思想史、史学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其秘密在于《公羊传》中蕴含着一套独有的政治———历史哲学。
《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字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
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
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
从这一根本点出发,《公羊传》包含着一些可供人们发挥的历史思想:第一,《公羊传》认为孔子在《春秋经》中贯穿了“大一统”、“拨乱反正”等政治“大义”。
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作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原则,为战国晚期正在进行的“统一”作舆论的准备。
甚至直接成为孔子专为汉代天子而制定的治国纲领!第二,《公羊传》又包含有历史变易观点,人们可以据之推演,划分历史的发展阶段。
此即的公羊三世说。
更重要的是,其对于三世异辞说的解释包含一个很宝贵的观点:不把春秋242年视为铁板一块、凝固不变,而看作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原文译文
【导语】《公⽺传》有着颇为戏剧性的命运,曾经在西汉和晚清时期两度兴盛,⽽中间却消沉了⼀千多年,⼏近绝迹。
下⾯是分享的公⽺传:《哀公⼗四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有四年,春,西狩获麟。
何以书?记异也。
何异尔?⾮中国之兽也。
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
薪采者,则微者也,易为以狩⾔之?⼤之也。
易为⼤之?为获麟⼤之也。
易为为获麟⼤之?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王者则不⾄。
有以告者,⽈:“有庸⽽⾓者⑤。
”孔⼦⽈:“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涕沾袍。
颜渊死,⼦⽈:“唁!天丧予。
”⼦路死,⼦⽈:“臆,天祝予勺”西狩获麟,孔⼦⽈:“吾道穷矣!” 《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何以终乎哀⼗四年?⽈:“备矣!”君⼦易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乐道尧舜之道与?未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也。
制《春秋》之义,以侯后圣,以君⼦之为,亦有乐乎此也。
【译⽂】 鲁哀公⼗四年,春季,鲁国有⼈在西部打猎,猎获⼀只麒麟。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记载怪异的事情。
有什么怪异呢?因为麒麟不是中原地区的野兽。
那么这只麒麟是谁猎获的呢?是⼀个打柴的⼈。
打柴的⼈地位很低,只有天⼦、诸侯打猎才⽤“狩”这个词,这⾥为什么也⽤“狩”这个词呢?为了尊重他。
为什么尊重他呢?因为他猎获了麒麟,所以尊重他。
为什么他猎获了麒麟就尊重他呢?因为麒麟是仁善的动物,当夭下有圣明的君王出现时它就到来,如果天下没有圣明的君王时它就躲得远远的。
有⼈把猎获麒麟的事告诉孔⼦,说:“猎获了⼀只像璋但有⾓的动物。
”孔⼦说:“它为谁⽽来呢?它为谁⽽来呢?”边说边翻起袖⼦来擦眼泪,泪⽔滴下来沾湿了他⾐服的前襟。
孔⼦的弟⼦颜渊死时,孔⼦叹道:“唉!天要亡我了。
”当他的弟⼦⼦路死时,孔⼦⼜叹道:“唉!这次上天要断绝我了。
”当听说在鲁国西部猎获麒麟时,孔⼦说:“我的道已经穷尽了!” 《春秋》这部书为什么从鲁隐公开始呢?因为鲁隐公的历史是孔⼦的⾼祖所能听到的最早的历史。
古文赏析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翻译
古文赏析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翻译【作品介绍】《宋人及楚人平》讲的是鲁宣公十四年夏,楚国大夫申舟出访齐国。
申舟虽然途经宋国,却不向宋国借道。
宋国执政华元被激怒,遂将申舟杀死。
于是,当年九月楚国出兵围宋国。
经过长达八个月的相持,到第二年五月,不但宋国兵疲粮绝,楚军仅余七天口粮。
双方不得不休战议和。
本文便是对双方将领厌战情绪的评述。
陈曰:两个敌对国将领阵前关于本国士气状况的对话,无论何国、何时都会以通敌、或泄密罪论处,窃以为不可取。
【原文】《宋人及楚人平》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外平不书①,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
何大乎其平乎己②?庄王围宋③,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④,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⑤。
司马子反曰:“子之国如何?”华元曰:“惫矣⑥!”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⑦,析骸而炊之⑧。
”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⑨,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⑩”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⑾;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
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
”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
”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
”庄王曰:“诺,舍而止。
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
”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
”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
”引师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此皆大夫也。
其称人何?贬。
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注释】①外平不书:《春秋》是鲁史,对于他国的称外。
外平是他国和他国之间的讲和。
宣公四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宣公四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四年,春,王正月。
公及齐侯平莒及郑气莒人不肯。
公伐莒,取向②。
此平莒也,其言不肯何?辞取向也③。
秦伯稻卒④。
夏,六月,乙酉⑤,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⑥。
赤狄侵齐。
秋,公如齐。
公至自齐。
冬,楚子伐郑。
注释:
①四年:鲁宣公四年(公元前605年)。
平莒及郑:让莒国和郑国讲和。
平,讲和。
郯(tan谈),国名,故地在今山东郯城县西南。
②向:莒国地名,在今山东莒县南。
一说在今山东枣庄市东南。
③辞取向:何休注:“为公取向作辞也。
耻行义为利,故讳。
使若莒不肯起其平也听公平,伐取其邑以弱之者,愈也。
”
④稻:秦共公的名。
一名和,秦康公之子,在位四年。
⑤乙酉:
六月二十六日。
⑥公子归生:即子家,郑国大夫。
夷:郑灵公的名,郑穆公之子,在位一年。
译文:
鲁宣公四年,春季,周历正月,鲁宣公和齐侯让莒国和郑国讲和。
莒国人“不肯”。
鲁宣公率兵攻打莒国,夺取了莒国的向这个地方。
这是协助莒国解决矛盾,这里说莒国“不肯”是什么意思?这是为鲁宣公夺取莒国向这个地方找借口。
秦共公稻死了。
夏季,六月,乙酉这天,郑国大夫公子归生就杀了自已的国君灵公夷。
赤狄人侵犯齐国。
秋季,鲁宣公到齐国去。
鲁宣公从齐国回到鲁国。
冬季,楚子率兵攻打郑国。
宣公十四年
宣公十四年译解武老夫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解决人生问题【原文】十四年春,孔达缢而死,卫人以说于晋而免。
遂告于诸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达,构我敝邑于大国,既伏其罪矣,敢告。
”卫人以为成劳,复室其子,使复其位。
夏,晋侯伐郑,为邲故也。
告于诸侯,蒐1焉而还。
中行桓子之谋也,曰:“示之以整,使谋而来。
”郑人惧,使子张代子良于楚。
郑伯如楚,谋晋故也。
郑以子良为有礼,故召之。
楚子使申舟聘2于齐,曰:“无假3道于宋。
”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
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
”王曰:“杀女,我伐之。
”见犀而行。
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
杀其使者,必伐我。
伐我,亦亡也。
亡一也。
”乃杀之。
楚子闻之,投袂4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
秋九月,楚子围宋。
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榖。
见晏桓子,与之言鲁乐。
桓子告高宣子曰:“子家其亡乎。
怀于鲁矣。
怀必贪,贪必谋人;谋人,人亦谋己。
一国谋之,何以不亡?”孟献子言于公曰:“臣闻小国之免于大国也,聘而献物,于是有庭实旅百,朝而献功,于是有容貌采章嘉淑,而有加货5,谋其不免也。
诛而荐贿6,则无及也。
今楚在宋,公其图之。
”公说7。
【译文】十四年春,孔达上吊自杀死去,卫国人以此向晋国解说而免于被讨伐。
于是通告诸侯说:“我们君主有一个不听命令的臣子孔达,在敝邑和大国之间制造事端,已经伏罪了,胆敢以此通告。
”卫国人因为孔达过去的成就与功劳,为他的儿子娶妻,让他接替父亲的职位。
夏,晋景公征伐郑国,是因为邲地的缘故。
通告诸侯,阅兵后回国。
这是中行桓子的计谋,他说:“显示武装的整肃,使其知晓计谋而来归附。
”郑国人畏惧,派子张代替子良留驻楚国。
郑襄公去楚国,图谋晋国的缘故。
郑国以为子良懂得礼仪,所以召回来。
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说:“不要向宋国借路。
”也派公子冯访问晋国,不向郑国借路。
申舟由于孟诸战役厌恶宋国,说:“郑国昭明宋国昏聩,去郑国的使者无损害,我去宋国必然会死。
公羊传:《成公元年》原文译文
【导语】《春秋公⽺传》简称《公⽺传》,是《春秋》三传之⼀,为儒家经典之⼀,上起鲁隐公元年,⽌于鲁哀公⼗四年。
下⾯是分享的公⽺传:《成公元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元年,春,王正⽉,公即位。
⼆⽉,⾟⾣,葬我君宣公。
⽆冰⼣ 三⽉,作丘甲⽓何以书?讥。
何讥尔?讥始丘使也。
夏,减孙许及晋侯盟于⾚棘。
秋,王师败绩于贸戎。
孰败之?盖晋败之。
或⽈:贸戎败之。
然则曷为不⾔晋败之?王者⽆敌,莫敢当也。
冬,⼗⽉。
【译⽂】 鲁成公元年,春季,周历正⽉,鲁成公即位。
⼆⽉,⾟⾣这天,为鲁国国君宣公举⾏葬礼。
鲁国今年没有结冰。
三⽉,鲁国规定了⼀丘出⼀定数量兵赋的丘甲制度。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为了谴责。
谴责什么?谴责鲁成公开始实⾏丘甲制度。
夏季,鲁国⼤夫减孙许与晋侯在⾚棘这个地⽅结盟。
秋季,周天王的军队在贸戎⽒的地⽅被打得⼤败。
是谁打败了周天王的军队呢?⼤概是晋国军队打败的。
有⼈说:是贸戎⽒打败的。
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说晋国军队打败了周天王的军队呢?周天王天下⽆敌,没有谁敢抵挡他。
冬季,⼗⽉。
扩展阅读:《公⽺传》名句 1.君⼦见⼈之厄则矜制之,⼩⼈见⼈之厄则幸之。
出⾃《公⽺传·宣公⼗五年》。
厄:指陷⼊困境。
君⼦看到别⼈陷⼊困境,便会⼼⽣怜悯。
⽽⼩⼈看到别⼈陷⼊困境,就会幸灾乐祸。
2.⼦以母贵,母以⼦贵。
出⾃《公⽺传·隐公元年》。
以,因为。
贵,指⾝份地位提⾼。
孩⼦因为母亲的⾝份地位的提⾼⽽提⾼,母亲的地位⾝份由于⼦⼥的富贵⽽随之⽔涨船⾼。
这句话虽然是指宫廷⾥的事,但普通百姓家的情况亦然,特别是“母以⼦贵”,那是⾮常平常的。
⽤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母亲为⾃⼰孩⼦的有出息⽽骄傲。
3.饥者歌其⾷,劳者歌其事。
出⾃《公⽺传·宣公⼗五年》。
劳者:指劳动者。
事:从事,这⾥指艰苦的劳动。
饥饿的⼈⽤他们的歌声来表达对⾷物的渴望之情,勤劳的的⼈⽤歌声来表达他们劳累的⼼情。
公羊传:《襄公十四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襄公十四年》原文译文【原文】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孙宿、叔老会晋士旬、齐人、宋人、卫人、郑公孙喷、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祀人、小邾娄人,会吴于向。
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夏,四月,叔孙豹会晋荀堰、齐人、宋人、卫北宫结、郑公孙喷、曹人、莒人、掷娄人、滕人、薛人、祀人、小邾娄人伐秦。
己未,卫侯衍出奔齐。
莒人侵我东鄙。
秋,楚公子贞帅师伐吴。
冬,季孙宿会晋士旬、宋华阅、卫孙林父、郑公孙唔、莒人、朱马娄人于戚。
【译文】鲁襄公十四年,春季,鲁国大夫季孙宿、叔老会合晋国大夫士旬、齐国人、宋国人、卫国人、郑国的公孙噬、曹国人、莒国人、朱肠娄国人、滕国人、薛国人、祀国人、小邾娄国人,在向这个地方会见吴国人。
襄公二月,乙未这天初一,发生日食。
夏季,四月,鲁国大夫叔孙豹会同晋国的荀堰、齐国人、宋国人、卫国的北宫结、郑国的公孙喷、曹国人、莒国人、邾娄人、滕国人、薛国人、祀国人、小邾娄国人出兵攻打秦国。
这月己未这天,卫献公衍逃亡到齐国。
莒国人进犯鲁国东部边境。
秋季,楚国公子贞率领军队攻打吴国。
冬季,鲁国大夫季孙宿在戚这个地方会见晋国的士旬、宋国的华阅、卫国的孙林父、郑国的公孙喷、莒国人、邾娄国人。
扩展阅读:《公羊传》流传情况《公羊传》写定于汉初,系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它是今文经学中富有理论色彩的代表性典籍。
公羊学者认为,《春秋经》是孔子借春秋242年史事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处处包含“微言大义”。
这同古文学派认为《春秋经》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同。
《公羊传》其战国初至汉初的传承系统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寿→胡毋子都(生);公羊学派对《春秋》的研究开始仅口说流传,至汉景帝时,胡母生和他的老师公羊寿用汉代的隶书“著于竹帛”,才使《公羊传》成书。
汉初传《公羊》有三家,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说:“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文言文《宋人及楚人平》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宋人及楚人平》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宋人及楚人平》讲的是鲁宣公十四年夏,楚国大夫申舟出访齐国。
申舟虽然途经宋国,却不向宋国借道。
宋国执政华元被激怒,遂将申舟杀死。
于是,当年九月楚国出兵围宋国。
经过长达八个月的相持,到第二年五月,不但宋国兵疲粮绝,楚军仅余七天口粮。
双方不得不休战议和。
本文便是对双方将领厌战情绪的评述。
陈曰:两个敌对国将领阵前关于本国士气状况的对话,无论何国、何时都会以通敌、或泄密罪论处,窃以为不可取。
【原文】《宋人及楚人平》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外平不书①,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
何大乎其平乎己②?庄王围宋③,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④,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⑤。
司马子反曰:“子之国如何?”华元曰:“惫矣⑥!”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⑦,析骸而炊之⑧。
”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⑨,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⑩”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⑾;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
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
”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
”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
”庄王曰:“诺,舍而止。
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
”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
”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
”引师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此皆大夫也。
其称人何?贬。
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注释】①外平不书:《春秋》是鲁史,对于他国的称外。
外平是他国和他国之间的讲和。
《公羊传》宣公「元年~十八年」
《公羊传》宣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其意也。
公子遂如齐逆女。
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
遂何以不称公子?一事而再见者,卒名也。
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
曷为贬?讥丧娶也。
丧娶者公也,则曷为贬夫人?内无贬于公之道也。
内无贬于公之道则曷为贬夫人?夫人与公一体也。
其称妇何?有姑之辞也。
夏,季孙行父如齐。
晋放其大夫胥甲父于卫。
放之者何?犹曰无去是云尔。
然则何言尔?近正也。
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大夫已去,三年待放。
君放之非也,大夫待放正也。
古者臣有大丧,则君三年不呼其门。
已练可以弁冕,服金革之事。
君使之非也,臣行之礼也。
闵子要绖而服事。
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
”退而致仕。
孔子盖善之也。
公会齐侯于平州。
公子遂如齐。
六月,齐人取济西田。
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所以赂齐也。
曷为赂齐?为弑子赤之赂也。
秋,邾娄子来朝。
楚子、郑人侵陈,遂侵宋。
晋赵盾帅师救陈。
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斐林,伐郑。
此晋赵盾之师也。
曷为不言赵盾之师?君不会大夫之辞也。
冬,晋赵穿帅师侵柳。
柳者何?天子之邑也。
曷为不系乎周?不与伐天子也。
晋人、宋人伐郑。
◎ 宣公二年春王二月壬子,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师战于大棘,宋师败绩,获宋华元。
秦师伐晋。
夏,晋人、宋人、卫人、陈人侵郑。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獆。
冬十月乙亥,天王崩。
◎ 宣公三年春王正月,郊。
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
其言之何?缓也。
曷为不复卜?养牲养二卜。
帝牲不吉,则扳稷牲而卜之。
帝牲在于涤三月,于稷者唯具是视。
郊则曷为必祭稷?王者必以其祖配。
王者则曷为必以其祖配?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
葬匡王。
楚子伐贲浑戎。
夏,楚人侵郑。
秋,赤狄侵齐。
宋师围曹。
冬十月丙戌,郑伯兰卒。
葬郑缪公。
◎ 宣公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
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
此平莒也,其言不肯何?辞取向也。
秦伯稻卒。
夏天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羊传:《宣公十四年》原文译文【原文】
十有四年,春,卫杀其大夫孔达①。
夏,五月,壬申,曹伯寿卒②。
晋侯伐郑。
秋,九月,楚子围宋。
葬曹文公。
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毅。
【注释】
①十有四年: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
卫杀其大夫孔达:据《左传》载,孔达是自杀的。
因为根据宣公十二年清丘的盟约,卫国不应救陈,晋国就前来追究卫国的责任,并威胁说:“罪
责如果没有归属,就要把战争加在你们头上。
”孔达是卫国执政大夫,就站出来说:“如果有利于国家,请用我的死让晋国满意,罪过在于我。
”宣公十四年春,孔达就自溢而死。
卫国人以此向晋国作了交代。
②壬申:五月十一日。
曹伯:即曹文公,名寿,共公子,在位二十三年。
【译文】
鲁宣公十四年,春季,卫国杀死了自己的大夫孔达。
夏季,五月,壬申这天,曹文公寿死了。
晋侯率兵攻打郑国。
秋季,九月,楚庄王率兵包围了宋国。
安葬曹文公。
冬季,公孙归父与齐侯在毅这个地方会晤。
扩展阅读:《公羊传》作者之谜
传说《公羊传》是战国时代公羊高编撰的,先是师徒口耳相
传,直到西汉景帝时才写定成书。
和《左传》《谷梁传》一样,《公羊传》开始是与《春秋》分开流传的,大概在西汉后期哀帝时,学者刘歆“引传文以解经”,才把孔子编定的鲁国史书《春秋》尊为“经”,把《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春秋》称为解释经书的“传”,后人以传附经,合为一编,从此便把这三本书合称为“春秋三传”。
《汉书·艺文志》的“春秋”类有:“《公羊传》十一卷”。
班固注:“公羊子,齐人。
”唐代颜师古注:“名高”。
“公羊”的含义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复姓,有人怀疑“公羊”、“谷梁”都是,“卜商”(即子夏)的转音,近人蔡元培、顾颉刚等认为“公”和“谷”双声,“羊”和“梁”叠韵,因而“公羊”即是“谷梁”,这两部书的作者可能是同一个人,这种分析不一定可信。
清代洪颐煊《经义丛钞》认为,“明”字的古音读“芒”,“芒”和“羊”同韵,所以“《春秋》家公羊高,亦即《孟子》所谓公明高也”。
此说也缺乏说服力。
关于公羊子,正没有发现其他记载。
《公羊传》未成书之前,口耳相传,它的传承过程,据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序》唐徐彦疏引戴宏序说:“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
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齐人胡毋子都着于竹帛。
”这段话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说《公羊传》传自孔子的弟子子夏。
第二,《公羊传》的成书从子夏(生于鲁定公二年,即公元前507年)到汉
景帝初(公元前156年),经过了340年左右。
第三,汉景帝时,《公羊传》才写定成书。
关于第一点,杨伯峻《经书浅谈》指出:“《公羊传》中‘大一统’这个观念,要在秦汉以后才能有,这就足以证明《公羊传》不出于子夏。
”他又说:“总之,无论公羊高或谷梁赤,都未必是子夏的学生,托名子夏,不过借以自重罢了。
”关于第二点,戴宏所说的传承线索明显有误,340年间公羊氏仅传五代,每代要相距65年以上,这是不可能的。
关于第三点,说《公羊传》作于汉景帝时,大致可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公羊传注疏》认为:“今观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
定公元年传‘正棺于两楹之间’二句,《谷梁传》引之,直称‘沈子’,不称‘公羊’,是并其不着姓氏者,亦不尽出公羊子。
且并有‘子公羊子曰’,尤不出于(公羊)高之明证。
”《公羊传》既然是公羊子自己写的,就不应引自己的说法。
由此可以证明,《公羊传》的作者不是公羊高,自然更不是子夏所传的。
看来,《公羊传》可能是集体创作,最后由公羊寿和他的弟子胡毋子都写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