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目的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世界观问题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的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路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三)实践是自然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从实际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一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时间是15至19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有事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时在新的自然基础。
仍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一下和制约证件,不断改变自然界。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一是世人闹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实际的主观印象二,一是对物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一是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是活动区有目的性和句话训,第二也是活动需要创造性,第三一是具有知道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一十句我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马原简答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马原简答物质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出发点。
物质具有客观存在性和客观性的特点,能够通过我们的感觉和意识来认识和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被视为可以感知的真实存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割的,具有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并通过普遍联系和相互关系来构成世界。
无论是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还是社会中的物质实体,都是以一定的运动方式存在于世界中的。
物质存在方式的两个基本方面物质的存在方式可以从两个基本方面进行讨论:物质的形态和物质的运动。
首先,物质的形态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呈现出的具体特征。
在自然界中,物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等。
这些形态与物质的分子结构、以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其次,物质的运动是指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化和流动。
物质的运动是普遍存在的,包括微观层面的分子运动和宏观层面的物体运动。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运动可以使物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物质存在方式的相互关系物质的形态和运动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的形态决定了其运动方式,而物质的运动又能够反作用于其形态。
通过物质的运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促使物质的发展和演变。
在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例如,固体的分子运动较小,分子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对固定;液体的分子运动较大,分子之间可以自由流动;气体的分子运动则更加剧烈,分子之间几乎没有固定的相对位置。
在社会中,物质的形态和运动方式也相互作用。
社会中的物质实体经过人类的劳动和改造,从而改变了其形态和运动方式。
例如,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商品,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并使其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一下物质及其存在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本概念之一。
物质具有客观存在的真实性,通过其形态和运动方式来表现。
物质的形态和运动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物质的存在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第一章物质与世界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元素、原子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自然观的唯物主义与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2)恩格斯、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内容与意义:a.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唯物主义的一元论b.能动的反映论c.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d.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二、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物质运动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3、时间与空间运动的物质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称之为四维时空。
4、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区别时空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1)时—空关系的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区别)(2)时—空关系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区别)时空的特性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真理性)。
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宇宙的层次及其存在时间(2)无机界和有机界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3)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2、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1)从古猿到人的进化(2)劳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3)劳动及其对人的塑造劳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意识、语言、心理都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制造工具是人类劳动的标志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劳动是全部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劳动资料占有关系,劳动分工、产品交换关系等)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劳动的具体和历史的体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地理环境指指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6.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很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8.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1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世界本源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世界本源问题产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产生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还是相互联系的,是静止的还是发展运动的,产生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产生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心主义片面夸大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二)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能够被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对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
区别于古典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中的物质概念,哲学概念的物质与自然界的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是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①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种对立只在本体论的范围内区分第一性第二性才有意义。
②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③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将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结构联系在一起,又看到其中的区别,从个性中看到个性,克服形而上学的缺陷。
④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将实践纳入物质的理解,将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深化对自然物质的理解。
(三)物质的存在形态1.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运动囊括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过程,从位置的变动到思维变化。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是物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一般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包括空间相对位置的不变和物质根本性质的暂时不变。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 了什么样的错误
物质
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 动的主体.(运动离不开物质)设 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形式
运动主体
机械运动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证实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重大意义
•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同运 动着的物质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揭示了 时间和空间的特性为物质运动的特性所制 约,是随着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的. 否定了把物质和时空分裂开来的机械时空 观,推翻了不受物质制约的“绝对时间”、 “绝对空间”的理论.
(一)静止的含义
❖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的表现形式
❖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
•
在标准大气压下,
100
C
汽
水保持其自己液体的 物理性质的度就是
0℃—100℃.这个度的
50 C
水
两端,即0℃和100℃就 是关节点或临界点.
0
C
冰
欣赏革命歌曲并思考:歌词包含什么哲理
小
小
小
小
竹
竹
排
排
江
江
中
中
游
游
滔
巍
滔
巍
江
青
水
山
向
两
物质
相对的 有条件的
三、时空观
A. 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时间指的是物质运动
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即 一去不复返.
持续性 是指物 质运动 经历的 或长或 短的过 程.
第0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
时间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 本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间隔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 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 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空间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是同物 质运动不可分离的:
二、意识的构成与功能
意识是一个由多方面要素构成的复杂整体。对于这 一整体, 可以从不同方面加以认识。 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从意识对自身的意识程度来看:意识可划分为潜意识
和显意识。 从意识的指向性来看: 意识可划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
意识。
意识又是一个有着整体功能的统一体, 这个整体功能的 一个基本表现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本章关键词
物质 运动 时间 空间 自然存在 社会存在 意识 社会意识 物质统一性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物质 意识 社会意识 物质统一性
二、简答题 1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2 .怎样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3 .试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哲学意义。
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是对一切可从感觉 上直接或借助中介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 象; 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 能为我们的意 识所反映, 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表明:
第一,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 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具体物质存在形态的共同本 质的高度抽象。 第三, 把物质理解为“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客观实在, 表明 物质是一种可感觉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运动不能离开物质 载体单独存在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社会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唯心主义运动观 有无物质的运动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旗动! 风动!
物质无非是各 种实物的总和,而 这个概念就是从这 个总和中抽象出来 的。
科学物质观:
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能被人的意识反映
科学物质观产生的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巨大飞跃 使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与唯 心主义、旧唯物主义、不可知论 划清了界限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严 整性和彻底性奠定了坚实的理不变。
董仲舒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形而上学不变论 有不运动的物质 动者恒动, 静者恒静。外力, 只有外力才是改 变事物运动状态 的唯一原因。
牛顿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运动总有物质载体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社会运动
生物运动
高 级
化学运动
高级运动源于 并包含低级运动, 但不能把高级运动 简单地归结为低级 运动。
在一定条件下 各运动形式可以相 互转化。
物理运动
机械运动
低 级
三、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 的存在形式
三、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 的存在形式
空间时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分享版)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鲁底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四方上下曰宇(空间) 往古今来曰宙(时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特点: 一维性。(一个数量、一个方向)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三维空间是唯一真实的空间。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是标志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一
定范围内暂时处于稳定状态的哲学范畴。 两种情况: 一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
生位置的变化。 二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
止的存在,才能坚持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观点。 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只有承
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意识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 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 着决定性作用。
劳动奠定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理论意义: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是反对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 实践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要求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 题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必然与 偶然、可能与现实 四种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 历史相统一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课件
物质的分类:
固态、液态、气态及特殊 存在形式
了解分类的意义:
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 研究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类型一:固态物质
固态物质是最常见的一种形态,其分子之间有较强的吸引力,常具有稳定形 状和体积。
类型二:液态物质
液态物质的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弱于固态,可以流动变形,占据容器的底部。常见于日常生活中的液体。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PPT课件
通过这个PPT课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们将深入探讨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重要性和分类,以及 特殊存在形式。
引言:介绍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的重要性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了解物质存在形式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 好地理解世界,还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物质的定义与分类
什么是物质?
类型三:气态物质
气态物质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很弱,能够自由运动,充满容器。常见于气体和 蒸汽形态。
特殊存在形式: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是物质的第四种基本状态,在高温或高能环境下产生。具有电离的性质,常见于太阳和闪电。
结论和要点
1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 2 物质存在形式包括固态、液态、气态和特殊存在形式。 3 了解物质的分类有助于研究其性质和行为。
马原ppt 物质存在及其形式
• 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 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 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 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
• 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 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 穷有尽、有边有际的。
RED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关于有限无限关系的疑问
天问
天有极乎?
极之外何物也!
天无极乎?
凡有形必有极!
—— 杨慎
RED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举例子谈谈物质运动的时空问题(如相对论)
RED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运动、时间和空间 1、运动:物质的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方式。 2、运动: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 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 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 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 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 思维。”
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吉布森在20世纪80年代所写的一部名为《新浪漫者》 的科幻小说里提出来的。他在书中描写了电脑网络把全球的人、机器、 文化交往 信息资源都联结起来的新时代。他把这种新空间称为“赛博空间”。 空间
• 赛博空间
•
RED
时空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但它们都 是客观的,是 不依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
<180度 >180度
适用范围 狭小范围空间 广大宇宙空间 非固体物质形 态空间
RED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RED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RED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t 2 t V 2 l l 1 2 V 1 2 C C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 重要结论,即著名的尺 缩钟慢效应。
运动观
•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事物的 相对静止,才能坚持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 观点;
• 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条件,只有承认相 对静止,才能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为 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
坚持物质运动的观点必须批判两种错误:
a、形而上学: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 相对静止绝对化,得出了世界万物绝对 不变的 错误结论
• 恩格斯是这样解决的:飞矢在某一时间瞬 间既在某一空间点,又不在某一空间点。 这样,从概念上来说,运动就是在与不在 统一,在是肯定,不在是否定,因此,从 概念上来说,运动就是矛盾,就是肯定和 否定的统一。
• 我们在后面讲物质运动规律时,就是要 讲矛盾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从概 念上,理性上进一步理解运动、发展。
坚持物质运动的观点必须批判两种错误:
• b、相对主义: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
物的相对静止。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 不可捉摸的,否认事物间存在着质的区别。
❖ 相对主义诡辩论
看来人不能 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呀
人不能两次踏进 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 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每 秒600公里的速度在广漠 无垠的宇宙中疾驰。
太阳系全图
银河系
太阳正带领着9大行星、 66颗卫星、众多的小行星 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 银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 里的速度旋转。
马克思笔记整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一)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单选题)(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下定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单项)(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肯定状态)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运动状态)是矛盾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二、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观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在存在论以至全部哲学的现代转向中,马克 思主义哲学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马克思主义用全 新的方式理解存在——通过实践的视野来理解存 在,实现了存在论和整个哲学的变革。马克思主 义认为存在就是人的现实的感性世界,是以实践 为基础的现实世界的鲜活的生成过程,是“为我” 而存在的世界。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批判西方的形而上学说: 柏拉图以后的哲学追问“是者”,而遗忘了“是” 本身。他们热衷于建构某种最后的实体,寻找存 在的最终基石,挖空心思地想像最高的“存在 者”——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而那个使得 我们的世界活泼流畅、流转变化的“是”本身却 被我们遗忘了、抛弃了。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现实事物的存在都是具体的、个别的,都具有 它自身的个性。它只有具体的“这个”、“那个”。 这种具体性、个别性使事物局限于自身,无法达到 普遍和一般。如:美有西湖之美,有西施之美;有 艺术之美,有自然之美等。但是西湖之美不能代替 西施之美,艺术之美也不能代替自然之美。因此, 对于这样的具体事物的把握,我们无法达到普遍性 的认识、一般性的认识。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柏拉图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指出,具体事物是 不真实的,暂时的,在具体事物之外还存在着一个 “事物本身”。马是个别的、具体的、暂时的,但 在具体的马之外还存在着一个“马本身”,人是具 体的、个别的、暂时的,但在具体的人之外还存在 着一个“人本身”,推而广之,任何具体事物之外 都存在着一个“X本身”。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 世界”。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西方哲学家要追问:有没有一个世界上的事 物所由产生的共同的本源?千姿百态、千差万别、 千奇百怪的事物有没有共同的基础和本性?事物 的存在有没有一个安顿之所?
面对这种追问,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第一 次提出了“存在”概念,“存在”是一种最高的 哲学抽象,它无所不包,但又空空如也;它亘古 不变,但又使世界流转变化。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再次,实践是人展现世界的方式。一般认为, 客观世界以其自身的特性、离开人的活动而独自 存在着。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存在 不是与我们分离的,而是与我们的活动紧密结合 在一起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正是我们活动的结果, 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外部世界失去了它本来的混 沌状态而成为我们的对象世界,“自在世界”转 化成为“自为世界”。离开人的实践、离开人与 世界能动的交往方式说外部世界的“存在本身”, 是抽象的和没有意义的。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把“存在”归结为经验事实,让存在论的视野 回归到现实世界,这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确实是一 个伟大的转折。但是,把存在局限于感性经验范围 内,我们就无法对存在进行通观总揽,无法对存在 做超越性的把握。我们就只有局限于一个具体的人、 一颗具体的树、一只特定的蚂蚁、一粒个别的原子 等。这样我们甚至不能达到哲学思维的高度,就要 抛弃哲学思维本身。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在本体论那里,哲学认识的终极目标就是再 现最普遍的本质,把握亘古不变的终极真理。而 在这种再现与把握的过程中,人——作为认识的 主体的人,却被排斥在认识活动过程之外,绝对 真理是宇宙普遍规律的再现,与人文价值、与认 识主体、与主体的建构活动无关,人成了这个世 界的绝对的旁观者。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以本体论的形式追问存在,在西方哲学乃至 整个人类哲学史上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但也存 在着严重的缺陷。
本体论追求一个绝对不变的、永恒的但实际 并不存在的绝对存在者,它抽象、虚构出高高在 上、脱离现实世界的本体,导致现实存在与本体 存在的二元分裂。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本体论对西方的哲学和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 影响。哲学上,西方哲学追问万物背后的最高本 质,具体事物的共同基础,宇宙存在的终极目的。 这些问题成为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宗教上, 追问此岸背后的彼岸世界,尘世之上的天国世界, “世俗之城”之外的“上帝之城”。科学上,寻 找最后的物质基础,第一推动力。道德生活领域, 追问具体道德行为之外的普遍伦理原则、绝对命 令等。
其二,这种理解是以本体论的预设为前提的, 这就是说,它先确立外部世界的存在,由客观世 界的发展进化出了人类,成为主体,人再由实践 认识和反映外部世界。这样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 两者仍然是分裂的、对峙的。而这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所反对的。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实践是人介入世界、展现 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能动的 活动,是人自觉自由的生 存方式。
“理念世界”是最普遍的,是事物的终极本质。 理念世界高深、幽远、是形而上者。理念世界又是 现实世界的基础、根据和原动力。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亚里士多德同样想要超越物理世界、超越现 象世界、超越有限世界,达到对物质的终极基础 和第一动因的认识。他认为,这种基础就是“实 体”、“本体”。与柏拉图不同的是,亚里士多 德的“本体”不是存在于现实事物之外,而是世 界上各种存在物的抽象。他认为,具体的感性的 存在物是不确定的、它们变来变去,但具体事物 有个最终基础,它们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这个基础。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正因为这种缺陷,哲学需要扬弃本体论、超 越形而上学,用全新的方式理解“存在”。
康德和休谟首先在形而上学的坚冰之中打开 了缺口,康德认为,“物自体”靠人类的知性是 无法认识的。他们对认识绝对的本体的可能性提 出了怀疑甚至否定,从而使哲学的重心转向了认 识论,进而转向语言学,为后人超越形而上学铺 平了道路。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存在主义等哲学派别从另一条道路来探寻存在 问题,那就是通过人本身介入世界的活动来显现存 在。他们认为,存在不是离开人的活动而存在的, 因此,不能离开人介入世界的活动来“说”存在本 身,存在就是具体境况中人们的现实生活,就是由 人的生存活动显现出来的开放的过程。因为,正是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因为我们的存在,通过我们 自身的活动,才把外部世界的存在凸显出来。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由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工作,西方哲学 最终走上了一条以本体论的形式追思“存在”的 哲学道路,它的基本特点是:预设与现实世界相 脱离并主宰现实世界的本体世界,试图超越具体 存在形态而达到存在本身,试图追寻绝对知识、 追寻对存在的最终解释。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17世纪以后的西方哲学,虽然有了重大的转向, 但是,当他们去追思“存在”的时候,也是以希腊 人的本体论为前提的,在他们眼里,万物由最高的 本体支配是毋容置疑的,现象背后的普遍本质也是 毋容置疑的,只不过达到它们的道路有所变化。近 代西方哲学家追思“存在”,大体有两条路径:一 是找寻具体的、感觉经验事实背后的形而上学基础; 如“最后的载体”、“宇宙之砖”;另一种是直接 预设最高的实体,如“我思”、“单子”、“物自 体”等,然后从它们那里引出“形而下”的东西。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首先,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活动、存在方式。 人生存着,但是人的生不是天然的、自然状态的生, 而是以自由探索、自由创造的方式生。从本质上讲, 人的生正是人自己造就的、超出自然状态的生。人 的存在有自觉自由的意识,人借助这种意识,把外 部世界的存在转化为“对象”,转化为自己所能把 握的文化世界、意义世界;又按自己的需要去改变 外部世界,把自己的禀赋和能力、意志和理想赋予 外部世界。人特有的这种生存方式就是实践。它有 丰富的内涵:客观性、能动性、目的性、自觉性、 自由等等。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同时,事物又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暂时的、因 此是不真实的。如自然界四季更替,生生不息。有 人赞美西湖叫做:“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 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因此,西方哲学家认为,由于具体事物都是单 独的、个别的,变化的、无常的。因此对具体事物 形成的认识也是不可靠的。他们不满足于这种对具 体事物的认识,蔑视感性经验,撇开具体事物,而 要追求一种永恒的、不变的实在。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现代存在论的特点之二是:立足于过程。现 代哲学指责传统哲学是“基础主义”和“本质主 义”,因为他们对存在的理解是以事物固有的本 质为前提的。而现代哲学则把事物理解为过程、 演化,存在物是在复杂系统和相互关系中显现为 存在的,它有一个“澄明”、“出场”、“显现” 的过程,一个由潜在、可能到现实、实在的过程。 而设想过程之外事物的“本来状态”则是不存在 的。
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一名富有哲理的 话:令人惊奇的,不是我们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 是这个世界竟是这样的。是啊!我们这个世界竟是 这样的!“我”竟是一个人,而不是甲壳虫;“鸟” 竟是长着喙和羽毛的东西,而不是一颗树;我们的 地球竟是靠着引力和斥力的均衡,在广袤无垠的太 空中旋转,而不是像我们的古人所说的那样天圆地 方,由四根大柱撑起的一个大盖子……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现代哲学不是直观地理解存在,不是“纯客体” 式地理解存在,而是通过人和人的能动的活动理解 存在。哲学界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作“场内观”。 “场内观”认为:我们在世界之中,我们是以我们 “在世”的方式来描述世界,包括描述世界的客观 性,描述世界相对于我们的先在性的。人是以自己 的存在来使世界作为对象存在的。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一、“存在”问题的哲学史考察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天地、日月、 草木、山石;能量、信息、场;生命、智慧、肉 体;动物、植物、人类等等。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按照它们所存在的 那种状态存在、按照它们变化的规律变化、按照 它们消失的理由消失。生死轮回,周而复始。用 中国古代的哲学语言来表述叫做:万物各是其所 是、各正其性命。
第一节 实践视野中的存在论
那么,什么是实践? 过去,我们往往把实践理解成为与认识相对 的一个范畴,把它理解为“行动”。这是对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误读。它的问题有二:其一, 把实践仅仅理解为认识中的一个环节,就把实践 局限于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而不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