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交流史上的一缕风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印交流史上的一缕风雅

作者:费思明

来源:《文化交流》2011年第05期

今年是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泰戈尔150周年诞辰。1924年泰戈尔应孙中山先生之邀访华,拉开了中印两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的序幕。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此次访华,由徐志摩全程陪同并作翻译。他们之间的友情也不断加深,成为中印交流史上的一段风雅佳话。

1924年4月12日上午10时,一艘轮船沿黄浦江缓缓驶进上海汇山码头。轮船上红帽银须的印度诗哲泰戈尔出现在欢迎者的视线内时,岸上响起了一阵激动的欢呼声,中印两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就此拉开了序幕。

泰戈尔在上海入境,经南京、济南到北京,一路上会见各界著名人士,发表演讲,全由诗人徐志摩翻译。泰戈尔在上海、北京等地用英语发表演讲,以其独特的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表达他深奥的政治、哲学观点。要把他的讲话精确地译成中文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对英语有很深的造诣、文学功力深厚的徐志摩,翻译起来却显得游刃有余。他以华丽的辞藻,抑扬顿挫的声调,从容不迫、声情并茂地把泰戈尔的思想传递给众多听众。

徐志摩是真心诚意地崇拜泰戈尔。在泰戈尔来华前,他频繁地与泰戈尔通信,安排来华的具体细节。在泰戈尔访华过程中,他与泰戈尔形影不离,陪诗哲一同觐见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亲自参演泰戈尔名剧《齐德拉》,以庆祝泰翁64岁的生日;泰戈尔访华结束,徐志摩又陪他访问日本,后一直把他送到香港,才依依惜别。

然而,令泰戈尔始料不及的是,迎接他的不但有春雷般的掌声和美丽的鲜花,也有尖利刺人的荆棘。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成果的捍卫者和左翼文化人士,包括陈独秀、茅盾、瞿秋白、吴稚晖、沈泽民、林语堂等,要“激颜厉色送他走”;而以梁启超、徐志摩、胡适等为代表的另一批文化界人士,千方百计为他辩护,热烈地歌颂他、宣扬他、欢迎他。

泰戈尔受到激烈批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批评者对他的误解有关,也与赞美、欢迎者大有干系,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徐志摩。

无论是精神上、思想上还是在性情上,徐志摩与泰戈尔都是心心相印的。泰戈尔是徐志摩一生最为崇拜的偶像,也是他最知心的朋友。

然而,可能就是因为这种极端的崇拜,徐志摩没能向中国人民客观地介绍泰戈尔,而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把泰戈尔敬若神仙。对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进行诗意的神化和过分的颂扬。当时,泰戈尔正在积极为世界和平运动奔走,主张建立一个全人类相亲相爱的理想

王国。这位伟大的印度诗人和社会活动家的世界观是矛盾而又复杂的,他支持正义,反对战争,但他所传播的“爱”的福音和哲理显然是中国的现实革命斗争所不能接受的。中国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中国人民当时最重要的工作是积极参加即将到来的国民革命。而泰戈尔这时在中国到处宣传以爱对抗暴力,大谈博爱主义,这让那些革命者看来就是在消磨人们的革命意志。

泰戈尔也从一开始就对徐志摩产生了好感,觉得“这是一位诗友”,“是一个性情活泼的人”。对诗歌艺术同样的热爱,对心灵自由共同执著的追求,敞开了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心扉,使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在泰戈尔访华形影相随的日子里,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并且经常互相交换诗和画。徐志摩称泰戈尔为“老戈爹”,泰戈尔在徐志摩家乡时,“观者如堵,各校学生数百名齐奏歌乐,群向行礼,颇极一时之盛。”泰戈尔为他的中国知音起了一个印度名字——苏萨玛。在孟加拉语中,“苏萨玛”意谓雅士,这对风流倜傥的徐志摩来说,是个贴切的名字。

徐志摩的故居坐落在浙江嘉兴海宁硖石镇。逝去的岁月给这60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留下了沧桑,但诗人的浪漫气质却穿透沧桑,散发出丝丝缕缕的情思和馨香。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硖石镇保宁坊的一户富商人家。徐志摩自小过着优裕的公子生活。1910年春,徐志摩离开家乡,进入杭州府中学学习,跟郁达夫是同班同学。1915年夏,他在杭州一中毕业后即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秋回家乡与当时政界、金融界赫赫有名的张氏的千金张幼仪结婚。然而徐志摩并不爱张幼仪。时值“五四”爱国运动正在孕育之时,徐志摩于1918年从上海搭乘客轮留学去了。在美、英等国家,他广交名流,受到那“奇异的风”的吹拂。

徐志摩初试啼声,在英国剑桥开始了他的写诗生涯。徐志摩气质浪漫,但并非花花公子。来到英国后,他的情绪由热烈转向淡泊,生活由紧张转向闲暇,性格越来越趋向于清高和超脱,徐志摩敏于交际,善于言谈,他在英国剑桥这个文化沙龙里周旋自如。

1922年10月15日徐志摩回到祖国。他的文学活动贯穿新月社的始终,被称为“新月的灵魂”。对于新月社的名称,曾有不同的说法,但陈西滢与梁实秋都说“新月”二字套用自泰戈尔的一部诗集《新月集》。

新月社最初是想通过搞戏剧“露崚角”,但直到1924年泰戈尔来华才演出短剧《齐德拉》。容貌出众的林徽因在剧中饰公主,风流儒雅的徐志摩扮演爱神。

泰戈尔在北京天坛草坪上登台演说时,由林徽因搀扶着,“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当时报纸上刊登有这三人合影的照片,一时传为美谈。

于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问世了。26岁才华横溢的徐志摩爱上了风华绝代的林徽因,但结果是林徽因成了徐志摩恩师梁启超的儿媳妇。就在徐志摩极其沮丧的时候,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的陆小曼走进了他的生活。徐志摩把小洋楼亲昵地称为“香巢”,每日都要为陆小曼买一束鲜花。他故居后面有一口水井,徐志摩用诗一样的语言对陆小曼说:“眉!这一潭清冽的泉水,你不来洗濯,谁来?你不来解渴,谁来?”陆小曼来了,1926年10月3日,他们在北海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之后,便双双翩然南下。

泰戈尔在访华期间,由徐志摩陪同,会见了梁启超、沈钧儒、梅兰芳、梁漱溟、齐白石等各界名流。泰戈尔访华后回到印度,将他在中国的演讲汇编成《在中国的讲话》,此书的扉页上写道:“献给我的朋友苏萨玛,由于他的周到照料,我得以结识伟大的中国人民。”泰戈尔把印中两国文化交流当作他访华的使命,此题词是对完成这一使命的过程中徐志摩热诚相助的充分肯定。

频繁的越洋鸿书,不断加深着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友情。1929年,泰戈尔结束在国外的讲学,回国途经上海,在徐志摩家小住。徐志摩夫妇早为他布置了一间富有印度情调的房间,可泰戈尔却偏偏喜欢摆着古色古香家具的徐志摩的卧室,徐志摩当即作了调整,让泰戈尔度过几天愉快的时光。临别前,泰戈尔用孟加拉语写了一首赠诗:

亲爱的,我羁留旅途,

光阴枉掷,樱花已凋零,

喜的是遍野的映山红,

显现你慰藉的笑容。□

An Unforgettable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By Fei Siming

Year 2011 is the 150th birth anniversary of 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 a Bengali poet, novelist, musician, painter and playwright who reshaped Bengali literature and music. The great man was the first non-European in history who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