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外力作用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总结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知识点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风力作用【思考】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
试分析说明长江上、中、下游主要的外力作用和地貌。
提示:上游地区:侵蚀、搬运为主,多峡谷;中游地区: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下游地区: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三角洲。
材料一“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许多地貌往往鬼斧神工。
侵蚀作用是大自然的雕塑师,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精心“雕刻”,使大自然变得更加千姿百态。
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不同,影响范围、强度及地貌的影响也不同。
下面是三幅侵蚀地貌景观图。
(1)结合材料探究:①上述三种地貌中,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列举常见的风蚀地貌。
②流水侵蚀作用包括冲蚀和溶蚀两种形式,三幅图所示的地貌是流水冲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冲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分布地区主要在哪里?提示:①图B常见的风蚀地貌还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②图A它对地貌的主要影响是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
图C其主要分布地区是高温多雨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材料二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沉积类型,类型不同,其形成的地貌形态和分布地区也不同。
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不断地把地表沙尘、碎屑等物质吹起后搬走,等风速降低后,这些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地貌;当河水的流速降低后,水中的泥沙便逐渐堆积下来,在不同河段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下面四幅图表示四种沉积地貌。
(2)结合材料探究:①冰川沉积物和流水沉积物特点有何不同?②A、B、C三图中表示风力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
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课件2022-2023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3、火山形成的地形
夏威夷(火山岛)
天山(火山丘)
火山锥、火山口(火口湖)
火山锥
火山湖
矿物
日本富士山
玄武岩台地
B、火山喷发的原因:
软流层的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处的裂隙 喷出地面的自然现象。
裂中 隙心 式式 喷喷 发发
火山的种类: 活火山、 死火山、 休眠火山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边界类型
消亡型 生长型
消亡型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基本内容: ①岩石圈被分割成六大板块,太平 洋板块为唯一的大洋板块; ②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 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 ③南极洲板块越过赤道到达北半球; ④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位于印度 洋板块。
√B.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南极洲板块
Academic training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两题。
4.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5.图中地质构造或岩层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
A.岩层⑤ B.向斜
C.背斜
D.④
D√.断层
第一课时:内力作用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视 频,回答: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有哪些? 2.它们各自的能量来自哪里?各 自的表现又是如何?对地表又有 什么影响?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课后活页训练
一、选择题1.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B.暴雨形成的冲沟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解析:选A。
植物的根系生长可以破坏岩石的结构,使岩石产生裂隙,属于风化作用。
暴雨形成的冲沟属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干旱区的风蚀城堡属于风力的侵蚀作用;瀑布及其对下面地形的影响(可形成深潭)属于流水的强烈侵蚀作用。
(2010年三亚调研)读图,回答2~3题。
2.如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A.侵蚀、搬运、沉积B.搬运、侵蚀、沉积C.侵蚀、沉积、搬运D.沉积、搬运、侵蚀3.图中c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的名称是()A.瀑布B.冲积扇C.三角洲平原D.河漫滩平原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a处位于河流上游,河流在高山峡谷中流动,以侵蚀作用为主;b处河流水量大增,河流的搬运作用增强,以搬运作用为主;c位于河口地区,流速降低,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
第3题,c处位于河口,由于河流和海洋(湖泊)水体存在强烈的交互作用,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叫做河口三角洲平原。
答案:2.A 3.C某河流的河道曲折,水流不畅,常于夏、秋季节暴雨后泛滥成灾,使附近居民饱受水患之苦。
为此,当地政府对其进行整治——裁弯取直,以减少水患。
a图为该河流整治前、后河道示意图。
据此回答4~5题。
4.b图的河流横剖面最可能出现在a图中的()A.甲、丁处B.乙、丙处C.丙、戊处D.乙、丁处5.河道裁弯取直后,能解决大部分河道的水患问题,但也可能出现新的水患威胁,它们是()A.己、辛处B.庚、癸处C.辛、癸处D.己、庚处解析:第4题,弯曲的河道凹岸水流侵蚀,凸岸泥沙堆积,b图中左岸为凹岸,右岸为凸岸,甲、丁处正好是左岸为凹岸,右岸为凸岸。
第5题,新开河道使己、庚两处上游河道平直,两处的水流速度加快,流量增加,而这两处河道弯曲,流水不畅,因此易形成新的水患威胁。
高中地理精品课件:外力作用
风蚀作用
吹蚀作用 地表的松散沙粒或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
磨蚀作用
风沙中的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摩擦或撞击,或在 岩石裂隙中进行旋磨
风蚀地貌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波浪谷
风蚀洼地 风蚀沟槽 土墩
风蚀垄脊
雅丹地貌
03 外 力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之 风 力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 风 积 作 用
结果:改变了岩石的化学成分
氧化作用使得岩石呈现红色
水中的碳酸令石灰岩沿着裂隙方向溶解风化
03 外 力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之 风 化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 生 物 风 化
在生物参与下,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
根劈作用
微生物对岩石表面的氧化作用
03 外 力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之 风 化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侧向侵蚀】
➢ 概念:
A岸
v
B岸
F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 结果: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 流横向发展
河流行进过程中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从而发生偏转,导致河道发生弯曲
O
A岸
a
➢ 形成的地貌: 河曲地貌、牛轭湖等
B岸
b
a点和b点谁受到的离心力比较大?
03 外 力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之 流 水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 水 蚀 作 用
【流水沉积地貌】
三角洲:主要分布在河流入海口。
三角洲的形成机制: 1. 河口处河道扩宽,河水快速分散,流速降低; 2. 海水对河水有顶托作用,使得流速减慢; 3. 海水中的离子使得河水中不易沉降的胶体物质也絮凝沉降;
恒河三角洲
03 外 力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之 风 力 作 用 与 地 表 形 态 : 风 蚀 作 用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解
分布地区
流水 侵
侵蚀 蚀
形成石林、溶洞 溶蚀 及地下河、漏斗
等
河流流经的中低 纬度的可溶性岩 石地区
作
冰川
形成冰斗、角Biblioteka 、 冰川分布的高山用侵蚀
U形谷
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作用
风力 搬运 搬运 作用 流水搬运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
对地貌的影响 “飞沙走石” “泥沙俱下”
物质迁移
分布地区 在干旱、半干旱地 区以及海滨地区作
1.读“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丁
(2)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分别是
()
A.流水堆积 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 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风力堆积
D.流水侵蚀 风力搬运
解析:读图可知,甲为火山喷发,由内力作用形成;乙是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丙是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山;丁是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 的沙丘景观。 答案:(1)D (2)C
第 二 章
自然 环境 中的 物质 运动 和 能量 交换
第 二 第2 节 课时
地 外力 球 作用 表与 面 地表 形 形态 态
晨背关键语句
理解 教材 新知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把握热点考向
应用 创新 演练
随堂基础巩固 课时跟踪训练
1.数字法记忆外力及其表现形式 “四”种外力:流水、风、海浪、冰川。 “五”种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2.归纳法记忆河流地貌的不同 河流上游常形成“V”形谷;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常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第二章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教学重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背斜与向斜的差异性课时教学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播放视频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地球表面是千姿百态,地形多种多样,主要有崎岖不平的山地、起伏各缓的丘陵、海拔较低的平原,还有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内部平坦四周陡峻的高原,这些我们总称为是地球表面形态。
那么这种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指导阅读,出示表格: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设问: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地壳的运动引导了地表形态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其运动的呢?近几十年来对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的解释很多,其中最为盛行的一种学说是板块学说。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并完成表格。
自主学习1、找出你所在板块的范围2、分析你所在板块的主要地表形态特征[学生代表回答]课时教学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巡视指点更正。
强调:(1)印度洋板块向东北移动、亚欧板块向西南方向移动。
(2)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将其挤压、抬升,形成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3)板块的这种相对运动使地形发生了很大变化,本地区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①板块为什么会运动?②板块运动有什么规律?③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有何作用?……【讲解】【情况一】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大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4第四章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3.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课时质量评价(十七)
一、选择题
岩层和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证据。如果两组岩层之间出现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则称为地层不连续。读某山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页岩颗粒小于砾岩),完成1~2题。
1.该地一定经历了()
A.一次断层活动B.多次地壳升降
C.海侵海退现象D.明显变质作用
2.从页岩到砾岩的物质积累期,自然环境变迁情况最可能是()
如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第二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2.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结果: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高温高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二章 2.2构造地貌的形成(一)
3. 分 析 褶 皱 和 断 层 的 形 成 过 程 。
问题:1.在图中找出褶皱,并判断背斜和向斜。 2.在图中向斜、断层如 图所示; 断层西侧岩体向上运动, 东侧岩体向下运动。
由于地壳运动形成断层,两侧地块
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
成地堑构造(内力作用);再经黄河
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外力作用).
(二)断层
水平断层的典型案例:圣安德列斯断层
图2.18圣安德列斯断层景观
(三)地质构造的应用——找矿找水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利用向斜可找地下水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利用背斜可找 石油、找天然气。
图片来自网络
(二)断层
地堑 地垒
1、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的断层 2、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的断层
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各种地貌。
(二)断层
断层构造·断块山体示意图
上升的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块状山或高 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甲 乙
如何判断背斜与向斜?
背斜:岩层中心老两边新,两翼较新 向斜:岩层中心新两边老,两翼较老
(一)褶皱
类型 结构特征 岩层向上拱起,
背斜 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间新,两翼老
一般形成地貌 地形倒置
山岭
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 被侵蚀为谷地(背斜成谷)
谷地
槽补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 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向斜成 山)
3.M附近的岩层接近垂直方向,并与两侧的岩层存在明显的不连续性,原因可能是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在压力作用下 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岩浆 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沉积岩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外科护理》第八章 第二节 创伤病人的护理
护理措施
急救护理
2 维持呼吸道通畅
创伤病人可被血块、呕吐物或异物 等堵塞鼻咽道和气管,以及昏迷后 舌后坠,都可造成窒息,应立即采 取有效方法,恢复呼吸道通畅。
护理措施
急救护理 3 包扎伤口及止血
根据条件,以无菌或清洁的敷料包扎 伤口,防止加重污染和继续出血。
如有出血病人,应进行紧急止血。使 用止血带止血,需注意正确的缚扎部 位、方法和持续时间。
SIRS不一定均由致病菌引起,严重创伤等非感染因素也可诱 发,因此大手术后早期出现的吸收热,本质上也属于SIRS。
护理评估
SIRS必须具有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体征:
①体温>38℃或<36℃ ②心率>90次/分 ③呼吸>20次/分或PaCO2<32mmHg ④白细胞数>12.0×109/L或<4.0×109/L 或幼稚细胞>10%
护理措施
软组织闭合性损伤的护理 1 一般护理
抬高患肢15°~30°,以利于静脉、淋巴液回流,减轻 肿胀和疼痛。
在受伤关节处可用绷带或夹板等包扎固定,局部制动 可减轻疼痛,避免继发出血和加重损伤。
指导病人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补充营养,促进创伤修复。
护理措施
软组织闭合性损伤的护理 2 病情观察
④功能锻炼:病情稳定后,鼓励并协助病人进行早期活动,指导病
人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功能恢复和预防并发症。
心理护理
安慰病人,尤其是对容貌受损或有致残可能的病 人,多与其沟通,进行心理疏导,指导病人作自 我心理治疗,稳定情绪,增强恢复健康的信心。
护理措施
健康指导
教育病人及社区人群应注意交通安全及劳动保护,要善 于调节良好的心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遵守社会公德 ,避免损伤的发生。
2.2地球表面形态
断裂带
裂谷 或河流
渭河平原、 庐山、 东非大裂谷 汾河谷地 华山 泰山,峨眉山 吐鲁番盆地
岩层形态新老关系
地
貌
背 内老 斜 外新 向 内新 斜 外老
背斜山 向斜谷
背斜谷 (外力) 向斜山 (外力)
断 层
1. 裂谷或陡崖(东非大裂谷、华 山北坡大断崖) 2. 块状山:华山、庐山、泰山 3. 谷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 断层构造地带常发育沟谷河流
修建地下隧道:选择在背斜部位
水库、工程建筑:避免建在断层带上
采石:选择在背斜部位,工程难度小.成本低
读上图填写地质构造名称:
向斜 (1)A属于———— 地堑 (3)C属于————
背斜 (2)B属于———— 地垒 (4)D属于————
练习: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
沙漠
是什么作用造就了这些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这 些作用的力量又来自哪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一)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 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二)分类:(根据能量来源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活动1读书 )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思考:外力作用除了流水作用和风力 作用外,还有没有其他类型的外力作 用?
例如: 海岸地貌: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 海蚀穴等) 海积地貌(如沙滩等)
侵蚀作用为主:
横断山区——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 青藏高原——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 黄土高原——内力抬升、流水切割——千沟万壑
地震是指岩 石圈在内力作用 下突然发生破裂, 地球内能以地震 波的形式强烈释 放出来,从而引 起一定范围内地 面震动的现象。
第二节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节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一.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的概念地壳自形成以来,各个部分和各个质点都是运动着的,并促使地壳的构造不断变化和发展。
这种由内力作用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叫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控制地表海陆分布的轮廓,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改变着岩层的原始产状,并形成各种各样的构造形态,因此,地壳中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
地壳内部物质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
有些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例如地震;但更多的是不被感受到的,因为这些运动进行的极其缓慢,例如,喜马拉雅山是今天世界上最高大的一列山脉,但是在四、五千万年前的始新世中期,这里还是一片海洋。
大约在一千二百万年前,现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地区,当时高程约一千米。
据大地水准测量,现在仍以每年3.3~12.7毫米的速度不断上升。
可见,地壳运动的速度虽很慢,但由于经历长期的活动,地壳运动对地壳变形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甚至引起剧烈的海陆变迁。
2.构造运动的划分构造运动根据其发生的时间、特点和研究方法分两类:发生在晚第三纪以前各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叫老构造运动。
发生在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的的构造运动,称新构造运动。
人类历史(四、五千年)到现在的新构造运动,也叫现代构造运动。
老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不同。
老构造运动主要研究地层的变形与错位;而新构造运动由于时间较短,地层变形不连续或不显著,所以主要研究地貌的变化(当然,新构造有时也表现为地层的变形和断裂等);至于现代构造运动则可以用考古法、历史法,甚至必须用仪器进行定量现测才能察觉。
** 近代地壳运动例子对于现代地壳运动,常采有大地测量和天文测量方法,即定期观测一点(线)的高程和经纬的变化,以测出地壳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如美国西部一条著名的圣安得列斯断层,是在1.5亿年以前的侏罗纪时形成的,根据断层两侧同一岩层对比,平均每年位移3.2毫米。
2.1.1外力作用(内含丰富的地貌图)课件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01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冻融作用:在寒冷气候条件下, 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 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 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 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也成 为冰劈风化。
01 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
(动物、植物、微生物)
根劈作用: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 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 壁产生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从 而引起岩石破坏
典型地貌:水蚀地貌,如“V”形谷 (沟谷)、黄土高原的沟壑、壶穴等
主要分布:湿润、半湿润地区
黄土高原
V型谷
V型谷:因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 加深加宽,从而形成V型谷。
瞿塘峡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黄土 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 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 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 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 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 形态。
01 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
因化学反应而使岩石化学 成分发生改变,在高温湿润地 区(易发生化学反应),化学 风化较强
石灰岩容易与水、酸发生溶解反应而形成裂缝
01 风化作用
球状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 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 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于球形。 “石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02 侵蚀作用 物质离开原地
风蚀蘑菇
“风蚀柱”:风长期吹蚀垂直与水
平裂隙均较发育的裸露基岩,形成孤 立的风蚀柱,进一步磨蚀其基部则形 成风蚀磨菇。
风蚀柱
“风蚀蘑菇”: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
露出地表孤立突起的岩石下部岩性较软 , 风及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下部,形 成风蚀蘑菇。
风蚀蘑菇
• 雅丹地貌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理组【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教学目标】1、明确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主要表现形式2、掌握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类型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类型2、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的形成及特点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飞禽走兽都很少。
偶尔还会有诡异的事情发生。
我们来看一段短片了解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短片,判断“奇怪声音”的来源,推断魔鬼城的成因?请xx来回答一下——嗯,这位同学认为是风力作用导致的?那到底是风化、侵蚀、搬运、还是堆积呢?T:风力侵蚀【实验一】S:这位同学的推断是否正确呢?让我们用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
首先准备好实验材料,然后我需要一位同学来做我的助手,为大家朗读一下实验步骤。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然后分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并填写实验报告。
请每个小组选定至少两名发言人。
好了,实验完成,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1、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形成了洼地,有的地方形成了小山包?好的,第二小组的同学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嗯,综合两小组同学的答案,我们发现:松软的碎屑物质易被吹走,也就是被风力侵蚀掉,形成——风蚀洼地;学生上前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首先我们来到上游著名的三峡地区,在这里两岸悬崖壁立,滚滚长江在山间奔流。
形成了典型的“v”形峡谷。
而在河流出山口处,我们看到了扇形的堆积地貌,也就是冲积扇。
【实验二】这些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可以用一个实验来模拟一下。
我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有:一堆泥土、一瓶水、一个平底敞口的小箱子;请一位同学朗读实验步骤,另一位同学演示操作。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实验完成,现在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1、第一个问题,在流水的作用下,小土山上形成了沟谷,山麓地带则形成了扇形堆积地貌,也就是“冲积扇”2、第二个问题,很明显,小土山上,流水侵蚀作用强烈,而在山麓地带,则以沉积作用为主。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题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单元第二章学科地理年级高二学习目标课程标准: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核心素养:1.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不同区域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差异。
(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角度综合分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及过程。
(综合思维)3.通过野外观察,识别常见的三大类岩石及主要地貌景观。
(地理实践力)重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及过程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及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图片导入)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图、崎岖不平的云贵高原图、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图、地面坦荡的内蒙古高原图以及各种样的地貌景观图。
让学生思考并引地质作用导出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讲授新课(承接)同学们,通过观看那么多类型的地貌景观图,那么,这些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质作用:1.概念:由自然界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的统称。
2.分类:按能量来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图片导入)地球内能相关图地球内部的热量来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形成地球时的原始热量,还有一种是放射性热量(铀-238、铀-235、钍-232和钾-40,)。
2.分类:迅速剧烈的内力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图片导入)基拉韦厄火山图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岛上。
基拉韦厄火山时常喷发,涌出的大量岩浆使岛屿面积不断扩大。
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图片导入)青藏高原图让学生看图回答概念和分类让学生看图回答能量来源和分类让学生学会看图写出昼夜长短让学(1)地壳运动(2)岩浆活动(3)变质作用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2.表现形式及作用(1).风化作用(2).侵蚀作用①风力侵蚀②流水侵蚀③冰川侵蚀④海水侵蚀(3).搬运作用(4).堆积作用①风力沉积②流水沉积③海岸沉积④冰川沉积⑤生物沉积3.外力作用的影响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类型(按成因划分)(1)岩浆岩(2)沉积岩(3)变质岩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板书。
第二章:运动力学基础
40
(二)人体平衡的类型
重心与支撑点关系
上支撑平衡 下支撑平衡
混合支撑平衡
平衡 稳定平衡
平衡稳定程度
有限稳定平衡 不稳定平衡 随遇平衡
人体整体
内力
骨骼肌张力
外力
人体环节
2、内力可以改变外力的大小
3、外力可用来增强内力
5
要获得较大的反作用力作为人体运动的动力,必须加大人的蹬地
力,这又取决于人体肌肉活动引起的对地面作用力的大小。肌肉
活动是主动的,为了提高人体Fra bibliotek动效果,最重要的是提高肌肉收 缩的力量(内力),以加大蹬地力从而得到一个大的反作用力 (外力),使人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3
一、运动中的力
(一)内力与外力的概念
若将人体整体看做 一个力学系统,则人体 内部各部分的相互作用, 称为内力。外界作用于 人体的力称为外力。 内力:骨骼肌张力、关节约 束力、韧带张力等,其中骨
骼肌的张力是人体内力中的 主动力。
外力:重力、支撑反作用力 等。
4
运动中的内力和外力的关系
1、内力与外力是相对的
腹膜、肠系膜、大血管间的阻力,食管的蠕动与
纵隔间的阻力等。 5)血液淋巴液在管道内流动时产生的流体阻力, 在分流时产生的湍流等。
20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 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 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则这 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 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2.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 3. 力的分解 运算。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 平行四边形 法则是力的 合成与分解 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成因是(双选) A.地壳的上升运动 B.地壳的下沉运动 C. 流水的沉积作用 D.流水的侵蚀作用
2.据考证:湘西武陵源曾是近陆浅海,后经河 流带来的泥沙在此形成石英砂岩。结合“武陵 源风光邮票图”,回答:
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成因是(双选) A.地壳的上升运动 B.地壳的下沉运动 C. 流水的沉积作用 D.流水的侵蚀作用 A.D
2.侵蚀作用
(3) 冰川侵蚀 A. 刃脊、角峰、冰斗 B. U型谷(挪威峡湾海岸)
C. 冰蚀湖(北美五大湖)
北美五大湖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
(4) 海浪侵蚀
——海蚀柱、海蚀崖
海蚀崖
海蚀柱
1.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A. B. C. D.
变质作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风化作用 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风 蚀 蘑 菇
风蚀洼地
风蚀残丘
风蚀城堡
风蚀垄槽(雅丹地貌)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
(2) 风力侵蚀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
(2) 风力侵蚀 A. 风蚀柱和风蚀蘑菇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
(2) 风力侵蚀 A. 风蚀柱和风蚀蘑菇 B. 风蚀洼地
冰碛物
日内瓦湖
日内瓦湖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 沉积作用
(3) 冰川沉积 A. 冰碛湖(日内瓦湖) B. 冰碛丘陵(波德平原)
冰碛丘陵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 沉积作用
(3) 冰川沉积 A. 冰碛湖(日内瓦湖) B. 冰碛丘陵(波德平原)
(4) 海浪沉积:泥质海滩、沙滩
B. 化学溶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地下部分
地上部分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
(1) 流水侵蚀
A. 冲刷、切割作用
——河床(V形谷)、峡谷、沟谷、瀑布
B. 化学溶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地下部分 —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
地上部分
钟乳石
石笋
石柱
黄龙洞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沟谷
河谷(V型谷)
河谷(V型谷)
峡谷
瀑布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 (1) 流水侵蚀 A. 冲刷、切割作用
——河床(V形谷)、峡谷、沟谷、瀑布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
(1) 流水侵蚀
A. 冲刷、切割作用
——河床(V形谷)、峡谷、沟谷、瀑布
B. 化学溶蚀作用
2.侵蚀作用
(1) 流水侵蚀
A. 冲刷、切割作用
——河床(V形谷)、峡谷、沟谷、瀑布
B. 化学溶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地下部分 —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
地上部分 —峰林(丛)(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峰丛、峰林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
(2) 风力侵蚀
风 蚀 柱
风 蚀 柱
1.对该景观形成过程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D
A. B. C. D.
变质作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风化作用 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2.据考证:湘西武陵源曾是近陆浅海,后经河 流带来的泥沙在此形成石英砂岩。结合“武陵 源风光邮票图”,回答:
(1) 流水沉积 A. 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B. 冲积扇
冲积扇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 沉积作用
(1) 流水沉积 A. 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B. 冲积扇 (2) 风力沉积 ——沙丘、黄土
塔克拉玛干沙漠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 沉积作用
(3) 冰川沉积 A. 冰碛湖(日内瓦湖)
(1) 物理风化(机械风化)
A. 温差作用
B. 冻融风化
冰 劈 作 用
花岗岩球状 风化地貌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风化作用
(1) 物理风化(机械风化)
A. 温差作用
B. 冻融风化 (2) 化学风化
当岩石中含铁的矿物被风化后,氧化成 红褐色的氧化铁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风化作用
沙滩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 沉积作用
(3) 冰川沉积 A. 冰碛湖(日内瓦湖) B. 冰碛丘陵(波德平原)
(4) 海浪沉积:泥质海滩、沙滩 5. 固结成岩作用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1. 常见的外力
——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
2.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固结成岩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风化作用
(1) 物理风化(机械风化)
A. 温差作用
温 差 作 用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风化作用
(1) 物理风化(机械风化)
A. 温差作用
B. 冻融风化 (2) 化学风化
(3) 生物风化
根劈作用
根劈作用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 (1) 流水侵蚀 A. 冲刷、切割作用
河谷的演变过程
河谷的演变过程
初期:以向下侵蚀和 向源头侵蚀为主,河 谷横剖面呈V字型。
河谷的演变过程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
(2) 风力侵蚀 A. 风蚀柱和风蚀蘑菇 B. 风蚀洼地
C. 风蚀城堡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
(2) 风力侵蚀 A. 风蚀柱和风蚀蘑菇 B. 风蚀洼地
C. 风蚀城堡
D. 风蚀垄槽(雅丹地貌)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
(3) 冰川侵蚀
初期:以向下侵蚀和 向源头侵蚀为主,河 谷横剖面呈V字型。 中期:向下的侵蚀减 弱,向河谷两岸的侵 蚀加强,河谷出现连 续的河湾。
河谷的演变过程
初期:以向下侵蚀和 向源头侵蚀为主,河 谷横剖面呈V字型。 中期:向下的侵蚀减 弱,向河谷两岸的侵 蚀加强,河谷出现连 续的河湾。 成熟期:向河谷两岸 的侵蚀为主,河谷横பைடு நூலகம்剖面呈槽型。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搬运作用
(1) 风力搬运 ——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海滨地区 (2) 流水搬运 ——湿润、半湿润地区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 沉积作用
(1) 流水沉积 A. 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示意图
珠江三角洲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 沉积作用
冰川
青藏高原
视频:冰川侵蚀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
(3) 冰川侵蚀 A. 刃脊、角峰、冰斗
刃 脊 角 峰 冰 斗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
(3) 冰川侵蚀 A. 刃脊、角峰、冰斗 B. U型谷(挪威峡湾)
挪威峡湾
挪威峡湾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
(1) 流水侵蚀
A. 冲刷、切割作用
——河床(V形谷)、峡谷、沟谷、瀑布
B. 化学溶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地下部分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
(1) 流水侵蚀
A. 冲刷、切割作用
——河床(V形谷)、峡谷、沟谷、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