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柳永词二首导学案
《柳永词二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宋词常识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二、【知识链接】1、宋词常识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
宋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还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
大部分词分成两段,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2、、作者介绍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福建崇安(今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至景枯元年(1034年),年近半百,方进士及第。
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
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女子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的作品的主要内容。
他的词集名叫《乐章集》,流传下来的有两百多首。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如《雨霖铃》、《八声甘州》、《蝶恋花(凤栖梧)》等。
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一、完成基础自主预习。
二、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那么作者笔下的杭州究竟是怎么样的一座城市呢?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具体来说,上片和下片各自交代了什么样的内容?请结合文本本身来简要概括以下?(第一组)三、请第二组负责给全词划分节奏,并诵读。
四、杭州在作者笔下有美丽的景色和繁荣的经济,还有人们安乐的生活,一切显得很有诗情画意,然而作者是怎样做到具体细微地描写的?先就上片内容来分析一下。
(第三组)五、上片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和美丽。
那么下片围绕西湖,又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呢?(第四组)六、作者不仅写了有关杭州和西湖的景色,而且还写了什么呢?试做具体分析。
(第五组)七、诗词中,作者涉及了许多景与物,还有就是不可缺少的人,有了这三者才能将散乱的意象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传达作者的感情。
那么词中,作者是如何将散乱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的呢?(第六组、第七组分别完成进行对比)八、景与人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那写西湖之美与杭州人民生活之乐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作者又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呢?(第八组)九、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中,除了直接的烘托手法的运用之外还有另一种叫做“点染”的艺术手法,它先直接将情“点”出来,然后再用具体的景色和事件来进行“染”,那么我们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例子,并给予详细的说明呢?(第九组)十、就点染手法,在文中,分别举一例子给以详细的讲述,看看起到了什么作用?(第十组)十一、抢答环节:1.若把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3.在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数字组成的词句,请找出来给予分析并说说好处和作用?十二、讨论:请大家思考下面这句词: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看看写了什么?能不能看出作者是写给谁的?结合原句回答。
这句词与主题有明显关联吗?能不能删除?结合文本及背景说说理由。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6.doc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髙审美能力。
(重点)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重点)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难点)【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词调简介“雨霖铃” 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冋、凄楚欲绝的情味。
2、写作背景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吋心境的体现。
3、有感情的朗读本首词。
用心体会词川主人公情感。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4、词的上阕写:词的下阕写:【合作探究】(一)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答: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答:3、“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答:(二)、鉴赏语言(仔细品味,咬文嚼字)鉴赏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鉴赏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达标反馈】1、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2、背诵全词【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文体知识及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反复吟咏,感受词的咅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3、学习诗中点染、铺叙的表现手法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背诵整首词。
【自主学习】(一)、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作者作品1、关于“词”:(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盛行于。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和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等。
(3)词的分类: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单调一一一片(阕)小令-(58字以内)双调——两片(阕)屮调一- -(59—90字)三叠__ 三片长调- -一(91字以一四叠__ 四片2、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词的文体知识及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有感情吟诵诗词,品味语言,理解意境。
3、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背诵整首词。
【学习重点】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整首词。
【学习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诵读法品读品味鉴赏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2、了解作者柳永。
3、鉴赏《望海潮》【预习案】1、看《点拨》中的“助读资料”,填空。
(1)词的起源:兴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有多种词调或词牌,各种词调规定了各种调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
(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4)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2、初读全词,把握字词。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参差..(cēn)(cī)堤.沙(dī)天堑.(qiàn ) 罗绮.(qǐ)重.(chóng )湖叠巘.(yǎn ) 羌.管(qiāng ) 钓叟.(sǒu) 千骑.(jì)箫.鼓(xiāo )(2)、解释下列词句的意思。
东南形胜:参差:天堑无涯:千骑拥高牙:重湖叠巘清嘉: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异日图将好景:【探究案】一、整体感知《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2、了解《雨霖铃》、《望海潮》填词背景。
3、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重难点】1、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2、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3、体会婉约派词的语言风格。
【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背景介绍】《望海潮》: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
柳永就写下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雨霖铃》: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的基本常识】(1)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柳永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5 柳永词两首 2 六中王秋岩《柳永词两首》导学案﹙一﹚望海潮高一语文编写人:巩义六中王秋岩审核人:杨保卿【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鉴赏法,探究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
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有《乐章集》。
2 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
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
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了称颂祝愿。
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
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3知识概述词始于唐代,鼎盛于宋代。
它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词牌)而改变,句子长短不一,所以有“长短句”之称;又有“诗余”“倚声”“填词”之谓。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学习目标].理解这两首词地感情与意境;.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地艺术特点;.体会婉约派词地语言风格.[学习重难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地艺术特点..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了解词地相关知识与作家作品..学习鉴赏《望海潮》.[预习自测]结合《绿色通道》中本课地《基础知识归纳》预习掌握相关字音字形、文体常识、作家作品等.、字音、字形参差参天沙堤提防天堑珠玑罗绮叠巘嬉笑箫鼓坐骑骑兵骤雨凝噎暮ǎ 和ǎ 夜ā 云ā 甘í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参考答案:.ē ā ī ī à ī ǐ ǎ ī ā í í ò ē 霭蔼宵霖〗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词地知识: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地巨钻,历来与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地诗体.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词在形式上地特点是“调有(),句有(),字有()”(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又称(“ ”)、“乐府”、“诗余”、(“ ”)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或(),分两片地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地称作三叠,本课地两首词均为双调.词地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和长调三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参考答案:唐诗定格定数定声曲子词长短句片阕小令中调〗、《望海潮》写地是杭州地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下片写,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地词组,如“ ”“ ”“ ”“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等在词中地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地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地词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参考答案:杭州西湖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豪放〗、名句默写.(),,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念去去,千里烟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重湖叠巘清嘉,有,.(),,吟赏烟霞.[诵读鉴赏]、掌握诗词地诵读技巧.、理解词中点染、铺陈地表现手法.[质疑探究]、诵读指导《望海潮》词“音律谐婉,词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尽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以,朗读时应该注意音律地和谐,语势地激越. 开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句有总起夺势之妙,朗读要在“繁华”处升调且停顿,为下文地朗读蓄势.下文从三方面铺叙,朗读由三个层次推进,逐一昂扬,至“竞豪奢”到高潮.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地生活,朗读语气平缓和乐,“有三秋桂子”中地“有”是领字,朗读要作较长停顿.最后两句是祝愿之辞,朗读时语气诚恳,节奏和缓.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欣赏“文字图画”.()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地特征?()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生活场面呢?一个词(字)概括.、结尾地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呢?①问:最后两句是写给谁地?从哪里看出来地?②这样地奉承之辞,有些评论家说,它是完全游离于主题之外地,它跟本文无关,你认为呢?结合文本说说你地理由.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体会该词地艺术特色.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总结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地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地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地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二课时[学习要点].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地意境..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地艺术特色,理解虚实结合地艺术表现手法.[分析鉴赏]一、诵读探究:、通过了解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地背景,结合同学们读这首词地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地基调应该是怎样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思考词地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副怎样地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地感情?、思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地愁绪有何联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中地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地感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连绵不断地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地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地余味?请谈谈你地感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地情景?()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二、归纳写作特色:、融情于景地写法、虚实相济三、布置作业:、完成《绿色通道》第四课地作业.、准备默写.[瞭望高考]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加点地成语使用正确地一项().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地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尤为可喜地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地局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地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地人简直要踏破他家地门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地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地原因是他写地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地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地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参考答案:审题提示项“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地创始者.错在贬义褒用.项“移樽就教”指端着酒杯到别人跟前一起饮酒,以便求教,泛指主动前去请教别人.项“声情并茂”指(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剧本”只是文学作品,不可能有声音,因而错误.项“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地活动.错在贬义褒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课后延伸]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地一项是().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就写出登临纵目、望尽天涯地境界..“苒苒物华休”指美好地景物逐渐凋残..“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流连于此,不忍离去..“正恁凝愁”: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刹瞬排解..对该词词句所作地比较分析不正确地一项().“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与《雨霖铃》中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两句在全词中所起地作用是相同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辞地角度来看,有相同地妙处..“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地效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地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地分析不正确地一项是().该词上阕写景.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优愁..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地一对恋人地相思苦..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然后下接几个字或一句.〖参考答案:(不是“不忍”,而是不能回家)(不是山河破败)〗附:【赏析】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地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地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地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地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地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地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地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地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地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地赞语,是极高地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注释:潇潇:雨声急骤;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关河:江山河流;残阳:夕阳;是处红翠衰减:是处:到处;红翠衰减:花朵调零,绿叶枯萎.李商隐《赠荷枪实弹花》地“此荷此叶常相映,红衰翠减愁煞人”句.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苒苒:渐渐地;物华休:美好地景致已不复存在;淹留:久留;顒:抬头;天际识归舟: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误回天际识归舟指多少次将远处来地船误认作是丈夫地归舟,极写思情之深. 争知:怎知;恁:如此,这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凝愁:愁思凝结难解.[学后反思]。
柳永词两首_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名句,再认真研读本学案。
2、限时完成,规范认真。
时间:30×2分钟【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培养对诗词的审美体验。
2、描绘词中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从而体味其中浓浓的离愁别绪。
3、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品味意向、感受意境。
把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有《乐章诗》,收词近200首,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
鹤冲天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读这首词,查阅资料,讲一讲“白衣卿相奉旨填词”的故事。
2.文学常识关于宋词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宋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的定义——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3.写作背景查阅资料自主完成。
柳永词两首教案4篇
柳永词教案柳永词两首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柳永词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3、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4、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1、品悟词的意境,体味其中情感。
2、学习解读词的意境、情感的简单方法,会解读词的意境,情感。
教学方法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味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
第一课时《望海潮》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
3、深入《望海潮》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的情感。
4、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根据课前预习相关知识二、检查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词的知识(可要求学生朗读)1、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2、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3、关于《望海潮》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
柳永词两首学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四《柳永词两首》导学案(一)编写人:任小燕时间:2011年5月5日【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柳永。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第一课时《望海潮》【知识链接】词是诗歌的一种。
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故名“长短句”,又都合乐歌唱,又叫“曲子词”,还有诗余、乐府等别称。
词按风格大致可分为两派,一为婉约,二为豪放。
明张蜒说:“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本课两首词均属婉约派作品。
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目睹都市繁华,熟悉偎红倚翠生活,颇多描绘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长期接触下层,身世穷愁,饱尝羁旅况味,身世之叹与对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故作品也有一定现实意义。
精通音律,善以口语、俗语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他是宋词的第一位变革者。
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社会人生。
除了男女恋情,还有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在艺术形式上,柳永采用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二、解题1.《望海潮》:《望海潮》词调,首见于柳永集中。
词咏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调名当是以钱塘作为观潮胜地取意。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载:“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
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说金主亮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艺术感染力甚强。
2.《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柳永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朱子大全》用赞美“教训”你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 至今依然保持着一种古老的生活仪式。
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 族长便会让犯了错误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 公开亮相,以示 惩戒。
每当这时,整个部落的人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 团围住,用赞美来 “教训”他。
然后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 依次告诉这个犯错的人,美。
整个赞美的仪式,要持续到所有族人都将正面的评语说完为止。
巴贝姆巴族人是智慧的, 他们对待犯错人的态度是 “尽管你犯了错,有了缺点, 但我们 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
既然你曾为整个部落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 的优点,那么,请你认真地反思,然后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我们整个部落的人都坚 信:你一定具备改过向善的信心与能力。
微感言:•佳句咀华赏读:一个国家只崇尚农业(囿于小农经济)就必然守旧、不开化;如果一个国家提倡工业(重视现代化科学技术),就会天天创新,天天增加智慧。
立德、立功、立言、立节,谓之四不朽。
一一《魏源集》赏读:(一个人一生中应该)树立德行,立下功劳,说出名言,树立高洁的节操。
这就叫做 四项不朽的事。
须是表里皆实,无毫虚伪,然后有以为进德之地,德方日新矣。
赏读:(一个人)必须里面(心中)和外面(形象)都实实在在,没有丝毫虚伪,然后才能有不断 培养自己良好道德的基础,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天天提高。
THE THIRD UNIT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 13柳永词二首鸡声茅店月.人迹扳桥ffl•哲思品悟围上来的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 他今生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哪些好事。
每个族人都必须将犯错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
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而且不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赞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
康有为《朱子语类》赏读:处理事情的要点是: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一.课前预习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骤()雨凝噎()暮霭()天堑()无涯()珠玑()罗绮()豪奢()叠巘()羌管()千骑()萧()鼓吟()赏参差()()2.默写下列词语凄切初歇无绪留恋兰舟催发凝噎暮霭沉沉那堪今宵良辰形胜风帘翠幕参差天堑无涯珠玑罗绮豪奢叠巘清嘉羌管菱歌泛夜钓叟3.解释词语(1)骤雨:(2)无绪;(3)凝噎:(4)去去:(5).暮霭:(6)沈沈:(7).楚天:(8)经年:(9.)形胜:(10)参差:(11)天堑:(12)叠巘:(13)高牙:(14)图将:4.填写下列柳永词及其他离别名句1. 念去去千里烟波,2. 多情自古伤离别,3. 便纵有千种风情,4. 忍把浮名换了,5. 衣带渐宽终不悔,6. 怎知我倚栏干处,7. 想佳人妆楼颙望,8.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9. 何须论得丧,10.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西厢记》11.莫愁前路无知己,高适12.海内存知己,王勃13.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14. 两情若是久长时,秦观《鹊桥仙》15.相思相见知何日?李白《三五七言》16.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离思五首其四》17. 还君明珠双泪垂,张籍《节妇吟》18.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19. 似此星辰非昨夜,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20. 直道相思了无益,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21.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22.身无彩凤双飞翼,李商隐《无题》23.天长地久有时尽,白居易《长恨歌》24.在天愿作比翼鸟,白居易《长恨歌》二.感知文本赏析《雨霖铃》整体感知(一)默写全词(完成下列小题):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5.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概述词的大意上片:下片:鉴赏上片:1.上片都描写了那些景物?明确:2.用散文语言描述景物。
3.概述景物特点4.抄写饯别的诗句5.抒发了什么情感6.念去去千里烟波起什么作用赏析下片1.下片都词写了哪些景物?明确:2.想象描述这一场面。
柳永词两首(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一﹚望海潮【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鉴赏法,探究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
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有《乐章集》。
2、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
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
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了称颂祝愿。
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
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3、知识概述词始于唐代,鼎盛于宋代。
它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词牌)而改变,句子长短不一,所以有“长短句”之称;又有“诗余”“倚声”“填词”之谓。
词依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称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称长调。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3.doc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柳永生平及写作背景2•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
3•学习铺叙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1 •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
2. 铺叙于•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杲。
【课前预习】1. 课内词汇(1)注音:(2)解释以下词语: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堑,qian o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彖牙为饰而得名。
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2•每H 成语新愁旧恨:指新近的和旧有的各种忧愁、怨恨,也指长期积在心头的很多愁恨。
浆盈路:浆,古时一种带酸味的饮料。
成语指古代老白姓用壶装着酒夹道欢迎他们所 拥护的军队。
千愁万绪:“绪”:情绪,思绪千”、“万”:指数不清。
浅斟低唱:指浅浅地向杯中倒酒,慢慢地喝着,低声地唱着歌曲。
形容封建士大夫消 闲享乐的生活情态。
都(du )会参(cOn )差 云树绕堤(dT )沙 天堑(qian) 珠m (ji )罗绮(qi ) 豪奢(she 叠® (yan )羌(qiang )管 菱(ling )歌 钓叟(s6u )千骑(jl )吟(如)赏图将(jiang)(1)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2) (3) 重湖叠螺清嘉:螺,山峰。
清嘉,秀丽。
(4) (5) 异FI 图将好景:画下来。
将,助词,无实义。
黯然销魂:“销魂”:因受刺激而神思茫然,好像灵魂离开了躯体。
海誓山盟:也作“海约山盟”。
古代在神前立誓缔约,引申为誓约。
指着山海立誓订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3.文学常识(1)柳永(约980~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
仁宗景佑元年仃034)进士,官至屯皿员外郎,世称柳屯皿。
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 生活穷愁潦倒,处事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哓乐律。
《柳永词两》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2、领略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知识预热】了解词的发展史(起源、发展、风格、流派),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掌握词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点。
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餘)、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词的分类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单调—片小令——58字以内双调——两片(阕)中调——59~90字三叠——三片长调——90字以上四叠——四片一、导入二、走进作者――柳永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北宋词人,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亦被称作“柳屯田”。
与长兄三复,次兄三接,皆为进士,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
柳永年轻时到汴京应试,常出入歌楼舞馆,为人狂放不羁,应科举屡试不中,直至仁宗景祐元年(1034)才中进士。
柳永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用)第一课时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2了解《雨霖铃》、《望海潮》填词背景。
3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预习内容】1、阅读作者介绍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背景介绍《望海潮》: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
柳永就写下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雨霖铃》: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的基本常识:(1)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2)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倚声”“填词”等。
(3)关于词牌和标题: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4)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4、初读全词,查阅工具书,依据注释,疏通词意。
5、朗读《望海潮》和《雨霖铃》。
初级水平:读清字音,读准句读中级水平:清晰并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高级水平:熟读并背诵两首词【自我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参差()天堑( ) 珠玑()罗绮()重()湖叠( ) 羌管( ) 钓叟( ) 千骑()给括号前的字注音骤()雨凝噎()暮霭()天堑()无涯()珠玑()罗绮()豪奢()叠巘()羌管()千骑()萧()鼓吟()赏参差()()2、词是_隋唐____时兴起、_宋____代盛行的一种_诗体______。
由于它可以配乐歌唱,亦称_歌词______、__曲子词_____;而且它句式长短不齐,故称___长短句____。
2、词的分类:按照字数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__58___字以内是__小令_____;_59___字至__90___字是中调;__91___字以上是长调,按词作风格可把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3、柳永是北宋婉约派词人,字_耆卿_____,世称_柳屯田______。
他创作之词形式上大量为慢词,扩充了词体的容量。
内容上以写男女相思之情、羁旅行役之苦、都市生活为主。
后人评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东南形胜地理形势优越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天堑无涯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重湖叠巘清嘉秀丽异日图将好景把杭州的美景画下来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骤雨初歇又急又大的雨,一阵暴雨兰舟木兰舟,船的美称凝噎因激动或悲伤而说不出话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越去越远教学案【教学目标】深入《望海潮》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的情感。
一、预习成果展示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可轻声跟读,个人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望海潮》中描写都市生活景象的句子,体会词作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要求:先个人阅读思考获得认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确定学习成果,组长指定展示成员。
结论:《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生活景象。
2、小组内成员边读边共同在表格中填写相应的诗句,理解体悟作者如何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朝品牌大都市—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描绘的角度)(相应的诗句)3、根据前面的解读,结合填词的背景和“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 分析词作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参考: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惊叹和羡慕之情。
同时这首词是作者路经杭州时,写给地方长官的投赠之作。
作者想通过它获得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那么必然会对长官进行夸耀和奉承。
4、根据理解放声吟诵《望海潮》(要求:力争做到声情并茂。
)三、合作探究1、“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表现了怎样的生活场景?(点拨:先逐句描述,再总结)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哪两个词用的好?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卷”是翻卷的意思,“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的波滚浪翻的景象。
“卷”可以形象地表现出钱塘江潮排山倒海的气势、浪花飞溅的情态。
用“推”字的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3. 《望海潮》中数量词的运用使词体现出不一样的风格,请结合其中的数量词来分析本词的风格特色?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4、诗词中,你还喜欢哪一句,试举一例,说明理由。
点染手法的运用概述:上阙,开头概述“钱塘自古繁华”,接着从美景和居民方面详细描绘。
这样来写,从结构上来看,乍看有点像我们说的写文章时的“总分方式”,其实,这种描写手法,叫“点染”。
“点”,抽象的评点;“染”,具体的描述。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
表现鲜明的情志。
抄写下阕“点”的句子:。
“ 染”的句子:答"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
第二课时预习案1、熟读《雨霖铃》朗读指导: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2、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我们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预设: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教学目标】理解词蕴涵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一、预习成果展示二、整体感知1、播放邓丽君唱的《雨霖铃》歌曲2、听录音,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心绪的一句话教师引导:作者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学生活动:齐读这句话3、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
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学生活动:反复品读这句话,讨论交流)预设: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
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三、重点探究1、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明确:凄凉、沉寂3、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明确: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4、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
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8、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明确:一个人将另一个人的手放在自己手中,相互看着时泪眼婆娑,竟然是被泪水给噎住而说不出话来了!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离别依恋痛苦的心情,缠绵悱恻,淋漓尽致。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明确:“执手”感觉很慎重,很郑重,而“牵手”和“握手”不能充分表达那种凝重感和气氛。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
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
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
(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
)9、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
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10、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预设):“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预设):“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