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高中必修2《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重/难点重点: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推导和理解。

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突破策略一、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其表达式为:212k E mv =。

2.对动能的理解(1)动能是一个状态量,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对应。

动能是标量。

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且物体的动能总是大于等于零,不会出现负值。

(2)动能是相对的,它与参照物的选取密切相关。

如行驶中的汽车上的物品,对汽车上的乘客,物品动能是零;但对路边的行人,物品的动能就不为零。

二、动能定理1.动能定理的表述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这里的合外力指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的合力,包括重力)。

表达式为K W E =D 。

动能定理也可以表述为: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实际应用时,后一种表述比较好操作。

不必求合力,特别是在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受力有变化的情况下,只要把各个力在各个阶段所做的功都按照代数和加起来,就可以得到总功。

动能定理也建立起过程量(功)和状态量(动能)间的联系。

这样,无论求合外力做的功还是求物体动能的变化,就都有了两个可供选择的途径。

例1. 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互成60°角的大小相等的两个水平恒力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物体获得的速度为v ,在力的方向上获得的速度分别为1v 、2v ,那么在这段时间内,其中一个力做的功为A .216mv B .214mv C .213mv D .212mv解析:在合力F 的方向上,由动动能定理得,212W Fs mv ==,某个分力的功为21111cos30cos302cos3024FW F s s Fs mv =??=°,故B 正确。

2.对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关系的理解:外力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这一外力有助于物体的运动,是动力;外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的动能减少,这一外力是阻碍物体的运动,是阻力,外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又称物体克服阻力做功。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设计如下目标: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通用4篇)《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1课题动能动能定理教材内容的地位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

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思路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验证功和能的关系──巩固动能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4.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演示实验的分析。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资源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法、类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仪器斜面、物块、刻度尺、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验证动能定理--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能的概念功和能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动能的概念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做功的关系。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课程教案人教版人教版必修2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课程教案人教版人教版必修2

七、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⑴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⑵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⑶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2.过程和方法:
⑴体验实验与理论探索相结合的探究过程。

⑵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⑵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题。

二、设计思路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一条重要规律,它反映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跟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贯穿在本章以后的内容中,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它,对解决力学问题,尤其是变力做功,时间未知情况下的问题有很大的方便。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又很重要,建议安排一节习题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⑴动能概念的理解;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斜面、质量不同的滑块、木块等。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7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7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能用动能定理进行相关分析及计算。

过程与方法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和动能定理的应用。

重点 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 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过程:引入:1、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图像(物体初速度为0)(在实验中,橡皮筋做功,物体速度越来越快,动能越来越大;结合功能关系)动能的表达式中可能包含2v2、设某物体的质量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速度由V1增加到V2,求这个过程中F 做的功是多少?21222121mv mv w -= ①等式右边两个物理量具有相同的形式221mv ,221mv 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且这个量的变化量正好等于力的功,由功能关系可推测这个量很可能是能量,那么什么能量与质量、速度有关呢?②同时类比重力势能的定义过程——得出动能定理的概念1.2目的:动能概念引入、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两方面去求证动能的表达式。

动能公式:221mv E k = 理解:(1)与质量成正比,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如:①一男生质量为60kg ,某时刻速度为2m/s ,此时该男生的动能;②某一物体质量不变,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质量变为原来的2倍,速度不变;质量减半,速度变为原来的4倍。

动能如何变化?(2)①是标量,②大小与速度方向无关。

如:①某一物体沿如下各方向以V0抛出,物体的动能大小相等。

有一物体质量为m ,以速度v 做匀速圆周运动,动能如何变化?②求动能和动能变化量小球质量为1kg,s m v s m v /4,/20==第3情景不需求出速度变化量该题目的:重点突破动能的标矢量问题,动能无方向、无正负(3)单位:焦耳(J )动能定理 公式:2122122121mv mv E E w K K -=-= 理解:(1)末动能初动能,:21:21211222mv E mv E k k ==,为动能的变化量12k k E E -,为合力的功w(2)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3)合力做正功,动能增加;合力做负功,动能减小。

高中物理必修二 7.7.1《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新人教版)

高中物理必修二 7.7.1《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新人教版)

7.7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教学学目目标标】】1.正确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正确理解动能定理,会进行动能定理的推导。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知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重重点点难难点点】】1.正确理解动能定理。

2.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

【【教教学学方方法法】】讲练结合【【教教学学用用具具】】课 件【【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一、.动能的表达式1、推导:设质量为m 的物体,初速度为υ1,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 ,速度增加至υ2。

在这个过程中,力F 所做的功W =Fs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ma ,由匀加速运动的公式22212as υυ-=,有22212s a υυ-=,由此可得: 2222212111W FS ma 222m m a υυυυ-====- 212k E m υ=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焦耳:1k g ·m 2/s 2=1N ·m =1J 。

3、动能是标量。

二、动能定理1、表达式:22212111W 22k k km m E E E υυ∆==-W =- 2、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3、对动能定理的理解:(1)动能定理的标量性:计算式为标量式,υ为相对参考系的速度。

(2)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单一物体,或者可以看成单一物体的物体系。

(3)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适用于直线运动,适用于曲线运动;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段作用。

只要求出在作用过程中各力做功的多少和正负即可。

(4)若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包含几个不同过程,应用动能定理,可以分段处理,也可以全过程作为一整体来处理。

4、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1)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做功情况,然后求各个外力做功的代数和。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7.7动能和动能定理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7.7动能和动能定理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⑴.理解动能的概念、符号、单位和表达式⑵.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⑶.领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会用动能定理处理物体直线和曲线运动实际问题2、过程和方法:⑴.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⑵.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⑵.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题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动能有了感性的认识。

在第一学期物理学习中,学生有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

且通过本章前几节的学习,学生掌握好了功的计算,在第六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知道了当物体v0=0时,合外力做的功W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的实验结论。

三、设计思路动能定理是力学中一条重要规律,它反映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跟物体动能变化量的关系,动能定理贯穿在本章以后的内容中,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它,对解决力学问题,尤其是变力做功,时间未知情况下的问题有很大的方便。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导入新课──提出动能的概念──动能的变化──推导合外力做的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推理、演绎)得出动能定理──理解好动能定理──动能定理知识应用例1.2.3题(直线,曲线)──方法总结──布置作业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⑴动能概念的理解⑵动能定理推导及其理解应用2.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六、教学过程化 ( )(4)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不变,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 )过渡:合外力做功W 合和物体动能的变化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推导合外力做功W 合与动能变化ΔE k 关系学生分组协作,推导动能定理设计情景:如图所示,某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水平面是粗糙的,摩擦力为f,物体的速度由v 1增加到v 2,求合外力做的功W 合和速度变化ΔE k 的关系?选择学生的答案,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归纳,总结得出合外力做的功W 合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ΔE k三、动能定理1、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动能的变化。

高中物理2 7.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物理2 7.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7.7动能和动能定理学习目标:1. 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3. 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4. 会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

知道用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优点。

学习重点: 1. 动能。

2. 动能定理。

学习难点:动能定理。

主要内容:一、动能1.定义:2.定义式: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焦耳(J)。

因为1 kg.(m/s)2=1 N·m=1 J。

4.动能是状态量,对于给定的物体(m一定),某状态下的速度的大小决定了该状态下的动能,动能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5.动能是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且总大于(v≠0时)或等于零(v=0时),不可能小于零(无负值)。

6.动能是相对量(因速度是相对量),参考系不同,速度就不同,所以动能也不同,一般来说都以地面为参考系。

【例一】火车的质量是飞机的llO倍,而飞机的速度是火车的12倍,动能较大的是_______。

两个物体质量之比为100:1,速度之比为1:100,这两个物体的动能之比为__________。

【例二】一个物体的速度从0增加到v,再从v增加到2v,前后两种情况下,物体动能的增加量之比为___________。

二、动能的变化△E k动能的变化,又称动能的增量,是指一个运动过程中的物体末状态的动能E k2(对应于速度v2)与初状态的动能E k1(对应于速度v1)之差。

三、动能定理(1)推导:(2)内容: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增量)。

(3)表达式:(4)理解:①物理意义: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揭示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即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对应着物体动能的变化,变化的大小由做功的多少来决定。

动能定理是力学的一条重要规律,它不仅贯穿于这一章的教材,而且贯穿于以后的学习内容中,是物理学习的重点。

②动能定理虽然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沿直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但是对于外力是变力或物体做曲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要对动能定理适用条件(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有清楚的认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5.7动能和动能定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定义式,能用动能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2)理解动能定理反映了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3)能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4)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理解理论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牛顿运动定律,掌握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感悟量变(过程的积累)与质变(状态的改变)的哲学关系。

二、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

2、动能定理的推导和理解三、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四、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在上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地确定物体的动能的表达式。

2.进一步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有什么关系,既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3.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理解理论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牛顿运动定律,掌握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特点.5.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感悟量变(过程的积累)与质变(状态的改变)的哲学关系。

(二)、创设物理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对“动能”的初步认识。

教师启发: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大家先猜想一下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代表回答:应该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有关。

教师启发:你能通过实验粗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吗?(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

可能的方案1:让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静止的木块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实验过程:①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②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

泗县一中《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高一物理组:吕雪利《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⑴理解动能的概念,知道其表达式的确定过程;⑵理解动能定理物理意义及其推导过程;⑶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学会动能定理的简单应用。

过程和方法:⑴体验科学推理和理论验证相结合的探究过程。

⑵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力。

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⑵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⑴动能表达式的得出。

⑵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对动能概念、动能定理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上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个特殊情形下力对物 体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即w v 2,那么动能的表达式中可能包含v 2这个 因子。

举例:假设两辆一样的卡车,一辆满载货物,一辆空载以相同的速度行驶,撞到一颗大树上,那辆车破损的更严重? 学生思考回答:满载货物的 继续提问: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回答因为满载货物的质量大拥有的动能多。

从这里可以看出动能还跟质量有关系,那么表达式还可能有 m 这个因子。

具体的表达式: E k1mv 2 (教师直接给出)2学生开始产生疑问,为什么是这样呢?教师接着介绍推导过程,我们是从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方程下手一、探究动能的表达式。

设物体的质量为 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 l , 速度由 v 1 增加到 v 2,如何用 m 和 v 表示力 F 做的功。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ma 由运动学方程得v 2 v 2 2al21由物体位移和做功之间的关系W Fl malm 1(v 22 v 12 ) 图 121mv 221mv 12221m v 2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 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与过程2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所以“ 1 mv 2 ”应该就是我们寻找的动2能表达式。

高中物理7.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物理7.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问题 2: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
?
(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少)
5.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当物体受变力作用, 或做曲线运动时, 我们仍可采用过去的方法, 把过程分解成许多小 段,认为物体在每小段运动中受到的是恒力,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这样也能得到动能定理。
所以, 动能定理既适合于恒力做功, 也适合于变力做功, 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 曲线运动。
1.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 W
EK2
E K1或 W
1 m
2 2
1 m
2 1
2
2
3
①确定研究对象及运动过程
②受力分析,并确定各个力所做的功
③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
④列方程求解,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说明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处,若在 A处的速度为 A , B处速度为 B ,则 AB的水平距离为多大?
可先让学生用牛顿定律考虑,遇到困难后,再指导使用

能定理.
解: A到 B 过程中,物体受水平恒力 F,支持力 FN和重力 mg

作用.三个力做功分别为 Fs, 0 和 - mg( h2- h1) ,所以动能定

写为: Fs mg h2 h1
1 173
2
2
②课本第 21 页“问题与练习”第 1 题
7.2
10 3
2
J= 4.48
× 109J
三.动能定理
1.若用 Ek 来表示物体的动能,那么刚才得到的表达式可以改写为:
W= Ek2- Ek1
2.学生叙述上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
W 表示 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2第八章第3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2第八章第3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科目物理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课 1 课时时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运动物体的动能;2.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意义。

教学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理解动能、动能定理及其表达式;与2. 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的情景,能用动能定理计算核心变力所做的功。

素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2.领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培养学生会用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有关问题,理解其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动能及其表达式;教学 2.理解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求解力与位移。

重、教学难点: 1.理解影响动能变化的因素;难点 2.理解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教学课件演示准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

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炮弹在炮筒内推力的作用下速度越来越大,动能增加。

这种情况下推力对物体做了功。

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说明动能和力做的功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讨通过回顾上有关吗?这对于定量研究动能有什么启发呢?论节学过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题【教师引导】大量实例说明,物体动能的变化和力对物体做的功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物体的动能离不开对力做功的分析。

这与上一节研究重力势能的思路是一致的讲授新课:(1)动能的表达式【教师引导】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质量为 m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在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

速度由 v1增加到 v2(如图)在这个过程中,恒力 F 做的功 W Fl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ma通过联系之学生经过老师引导,体前已知的知会动能的表达式识,思考如何计算动能再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v22 v12有 l2a把 F 、 l 的表达式代入 W Fl 中,可得 F 做的功W 1 mv22 1 m v122 2【教师提问】如果拉力 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斜向上 , 得到的结果与此相同吗?【教师总结】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量1mv2表2示物体的动能,用符号E k表示。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2)自学内容
1、动能的定义和公式分别是什么?
2、动能定理及其表达式分别是什么?







环节二合作释疑环节三点拨拓展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合作释疑”:
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理解
1、W的含义:W指的是合外力做的功,包含重力在内的所有力所做的功。
2、W的求法: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的是合力的功,通常有两个求法。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年级
组别
高一物理组
审阅
(备课组长)
审阅
(学科校长)
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时间
课题
7.7动能和动能定理
课型
新授课
课标
要求
高考和小高考要求:Ⅱ级要求。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的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应用。
(1)应用功的定义式W=F合scosθ
(2)可以先求出各个力的功再求代数和
3、W与ΔEk的关系
(1)合外力做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动能变化的多少要靠合外力做功来衡量。
(2)合外力做功过程的实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只不过其他形式的能一般不能确定,而以合外力做功的形式出现。
4、动能定理描述了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它涉及一个过程、两个状态,应用动能定理时必须明确所研究的过程及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力做功,并且明确这一过程中初、末状态的物体的速度。
“点拨拓展”:
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及解题的优越性
1、使用条件
动能定理虽然是物体受恒力作用,沿直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但动能定理适用范围非常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7.7动能和动能定理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7.7动能和动能定理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讨论法。

【新课学习】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进行新课一、动能表达式教师活动: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动能有何启示?学生活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

讨论动能应该从力对物体做的功入手分析。

教师活动:投影简化的情景推导动能定理表达式。

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到v 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与速度变化关系表达式。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独立推导,求出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

功的表达式为:提出问题:教材上说“221mv ”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为什么这样说?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是否也印证了你的观点?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运动时的动能为提出问题: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在SI 制中,它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1kg ·m 2/s 2=1N ·m =1J说明:①动能是状态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在动能的表达式中,v 应为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②动能是标量,动能与功一样,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

其设计特色有二,其一,密切联系实际,从特殊简单问题到一般较复杂问题的循序渐进的研究;其二,教师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自然的自主探索,推理,师生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材分析:1.内容:《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七章的第7节内容。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

而在初二学生已知道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动能。

那么,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本节要研究的内容。

2.作用:本节内容是上一节内容的一个延伸,也是下一节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具有承前启后作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地理解。

拓展了求功的思路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

作为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更是贯穿于以后的很多章节。

由于动能定理适用于恒力、变力做功,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必须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好它。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动能的概念,并知道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而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知道能量的转化可以通过力做功来实现,这为“动能”“动能定理”的推导埋下了伏笔。

但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再加上他们数学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较弱,所以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

四、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7.7动能和动能定理28-人教版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7.7动能和动能定理28-人教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 第七章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动能定理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又一条主线,它比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更加广泛,更加简便。

2.动能定理是做功与能量转换的关系的核心。

学情分析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动能概念的理解较为容易,能够掌握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能够理论推导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但真正从深层次理解存在困难。

也不习惯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动力学问题。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探究及动能定理的理解。

第二课时:动能定理的应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探究过程2.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 归纳法证明动能定理的普适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绎推理及归纳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2.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及归纳,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3. 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得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探究过程通过上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个特殊情形下力对物体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即2,那么动能的表达式中可能包含2v这w v个因子。

本节我们再沿另一条线索探究物体动能的表达式,如果两者能够相互支持,做结论时就多一分把握。

1、猜想:动能跟什么因素有关?(m 、v 、可能还有其他因素)速度一定:质量越大,动能越大;质量一定: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能否简单的认为是正比关系?2、 从那入手?(类比思想)重力势能的探究从重力做功入手弹性势能的探究从弹力做功入手动能的探究从合力做功入手3、物理情境(1)质量为m 的物体放置在光滑水平面上,在水平恒力F 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物体发生位移L 的过程中,物体的速度由V 1变为V 2 。

学生探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ma =而22212v v a -=,即22212v v a -= 把F 、的表达式代入W F =,可得F 做的功2221()2ma v v W a-= 也就是 22211122W mv mv =-(2)质量为m 的物体放置在粗糙水平面上,在水平恒力F 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物体发生位移x 的过程中,物体的速度由V 3变为V 4。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PPT课件
第一层级
研读教材
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双色笔,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
通读教材,作必要的标注,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致知识体系。
PPT课件呈现学习目标
完成学案
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
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第一层级的内容。
结对交流收集问题
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情况。
就学案中基础学习交流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第二层级
小组讨论
小组展示
补充质疑
教师点评
主题1:
动能的表达式
(1)展示情境:给质量为m的物体施加一个恒力F,使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物体发生位移l的过程中,力F对物体做功W,物体的速度由v1变为v2,引导学生推导该过程中外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阅读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思考并讨论投影问题。
PPT课件
主题2:
动能定理
(1)投影情景,完成所设置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见导学案),点评。
(2)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在动能定理表达式
W=Ek末-Ek初中,W为合力的功或各个外力做功的代数和,有正、负的区别,功的正负不能出现错乱,Ek末、Ek初的顺序不可颠倒。
(1)完成所设置的问题,填写表格,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交流
7.7 动能和动能定理
授课年级
高一
课题
7.7动能和动能定理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导学目标
目标解读
1.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运动物体的动能。
2.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张磊动能定理是本章教学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课程标准》要求"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其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自我体现.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动能概念的理解较为容易,能够掌握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能够理论推导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但真正从深层次理解存在困难.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种认识,那就是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本节就来寻找动能的表达式.因为有前几节的基础,本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理和定义动能的表达式.让学生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的起始要求不能太高,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通过实例分析、实验设计、器材选择、动手操作、教师演示等环节,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这个梯度是很大的,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哪些力做功相对应.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1.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2.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2.熟练计算物体的动能.3.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2.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利用大屏幕投影展示风力发电与龙卷风的视频片断,让学生观察、自主提问、分组探讨.教师引导参考问题:1.风力发电是一种重要的节能方法,风力发电的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2.龙卷风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龙卷风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能量呢?故事导入传说早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200多年)阿基米德曾经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了投石机,它能将石块不断抛向空中,利用石块坠落时的动能,打得敌军头破血流.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了提高这种装置的杀伤力,应该从哪方面考虑来进一步改进?学习了本节动能和动能定理,就能够理解这种装置的应用原理.问题导入英国传统跑车的代表品牌莲花也是以制造小排量、车体极度轻量化的速度机器而著称.一辆莲花Elise,排量只有1.8 L,由于重量只有675 kg,却可以创造出百公里加速5.9 s 的惊人纪录.使莲花跑车速度达到100 km/h需要对它做多少功?如果这一过程是以恒定的额定功率实现的,那么该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大约应是多少?推进新课一、动能的表达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每一种力做功对应一种能量形式的变化.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前几节我们学习了重力势能的基本内容."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参案:奔驰的汽车、滚动的足球、摆动的树枝、投出的篮球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教师引导: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有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今天我们学习的动能影响因素有哪些?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学生思考后总结:汽车运动得越快,具有的能量越多,应该与物体的速度有关;相同的速度,载重货车具有的能量要比小汽车具有的能量多,应该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即动能的影响因素应该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问题:如何验证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演示实验: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1.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2.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师生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即质量、速度是动能的两个影响因素.问题:动能到底跟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动能的表达式是怎样的?情景设置一:大屏幕投影问题一架飞机在牵引力的作用下(不计阻力),在起飞跑道上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问:1.飞机的动能如何变化?为什么?2.飞机的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牵引力对飞机所做的功与飞机动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并总结回答:1.在起飞过程中,飞机的动能越来越大,因为飞机的速度在不断增大.2.由于牵引力对飞机做功,导致飞机的动能不断增大.3.据功能关系:牵引力做了多少功,飞机的动能就增大多少.由于牵引力所做的功和动能变化之间的等量关系,我们可以根据做功的多少,来定量地确定动能.情景设置二:大屏幕投影问题,可设计如下理想化的过程模型:设某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提出问题: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2.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4.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推导:这个过程中,力F所做的功为W=Fl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而 =2al,即l=把F、l的表达式代入W=Fl,可得F做的功W=也就是W=根据推导过程教师重点提示:1. mv2是一个新的物理量.2. 是物体末状态的一个物理量,是物体初状态的一个物理量,其差值正好等于合力对物体做的功.合力F所做的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的动能.总结:1.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2.动能的公式:Ek= mv2.3.动能的标矢性:标量.4.动能的单位:焦(J).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动能具有瞬时性,是个状态量:对应一个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就有一个动能的值.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验现象中思考分析,最终总结归纳出结论.同时注意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例质量为2 kg的石块做自由落体运动,求石块在第1 s末、第2 s末的动能是多少?解析:先求出第1 s末和第2 s末的速度再求出动能值,明确变速运动的物体动能是时刻变化的.v1=gt1=10×1 m/s=10 m/s,v2=gt2=10×2 m/s=20 m/sEk1= mv12=100 J,Ek2= mv22=400 J.答案:100 J 400 J或者先求出石块1 s内和2 s内的位移,再确定重力做功的对应值,重力做功的值就是石块动能的增加量,即石块的动能值(因为石块的初动能为0),从而进一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二、动能定理课件展示: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足球运动员踢球的场面,让学生观察,运动员用力将足球踢出,足球获得了动能;足球在草地上由于受到了阻力的作用,速度越来越小,动能越来越小. 问题:1.若外力对物体做功,该物体的动能总会增加吗?2.如果物体对外做功,该物体的动能总会减少吗?做功与动能的改变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推导:将刚才推导动能公式的例子改动一下:假设物体原来就具有速度v1,且水平面存在摩擦力f,在外力F作用下,经过一段位移s,速度达到v2,如图,则此过程中,外力做功与动能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外力F做功:W1=Fs摩擦力f做功:W2=-fs外力做的总功为:W总=Fs-fs=ma· =Ek2-Ek1=ΔEk.师生总结: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动能的增量.其中F与物体运动同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增大;f与物体运动反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减少.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物体动能的变化.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问题情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独立推导出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思维拓展将上述问题再推广一步:若物体同时受几个方向任意的外力作用,情况又如何呢?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结论并板书: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动能定理.用W总表示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用Ek1表示物体初态的动能,用Ek2表示末态动能,则动能定理表示为:W总=Ek2-Ek1=ΔEk.分组讨论:根据动能定理的表达形式,提出下列问题,加强对动能定理表达式的理解:1.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2.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学生总结分析:1.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2.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少.知识拓展1.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的理解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因此它们做的功就有正、负之分,总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又因为W总=W1+W2+……=F1·s+F2·s+……=F合·s,所以总功也可理解为合外力的功.2.对动能定理标量性的认识定理中各项均为标量,因此单纯速度方向改变不影响动能大小.如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合外力方向指向圆心,与位移方向始终保持垂直,所以合外力做功为零,动能变化亦为零,并不因速度方向改变而改变.3.对定理中"变化"一词的理解由于外力做功可正、可负,因此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动能可增加,也可能减少.因而定理中"变化"一词,并不表示动能一定增大,它的确切含义为末态与初态的动能差,或称为"改变量",数值可正,可负.4.对状态与过程关系的理解功是伴随一个物理过程而产生的,是过程量;而动能是状态量.动能定理表示了过程量等于状态量的改变量的关系.5.对适用条件的理解: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对于外力是变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同样适用.例2 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0×103 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102 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 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力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解法一:以飞机为研究对象,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受到重力、支持力、牵引力和阻力作用F合=F-kmg=ma ①又v2-02=2al,所以a= ②由①和②得:F-kmg=F=kmg+ =0.02×5×103×10 N+5×103× N=1.8×104 N.解法二:以飞机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支持力、牵引力和阻力作用,这四个力做的功分别为WG=0,W支=0,W牵=Fl,W阻=-kmgl.据动能定理得:Fl-kmgl= mv2,代入数据,解得F=1.8×104 N.方法比较:解法一是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解的,而解法二是用动能定理求解的,那么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比较后得到:解法一采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解,要假定牵引力是恒力,而实际中牵引力不一定是恒力.解法二采用动能定理求解,因为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用它可以处理牵引力是变力的情况.而且运用动能定理解题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时比较方便.课堂训练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它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在水平力F 作用下开始运动,发生位移s1时撤去力F,问物体还能运动多远?解析:研究对象:质量为m的物体.研究过程:从静止开始,先加速,后减速至零.受力分析、过程草图如图所示,其中mg(重力)、F(水平外力)、N(弹力)、f(滑动摩擦力),设加速位移为s1,减速位移为s2方法一:可将物体运动分成两个阶段进行求解物体开始做匀加速运动位移为s1,水平外力F做正功,f做负功,mg、N不做功;初始动能Ek0=0,末动能Ek1=根据动能定理:Fs1-fs1= -0又滑动摩擦力f=μN,N=mg则:Fs1-μmgs1= -0物体在s2段做匀减速运动,f做负功,mg、N不做功;初始动能Ek1= ,末动能Ek2=0根据动能定理:-fs2=0- ,又滑动摩擦力f=μN,N=mg则:μmgs2=0-即Fs1-μmgs1-μmgs2=0-0s2= .方法二:从静止开始加速,然后减速为零,对全过程进行求解.设加速位移为s1,减速位移为s2;水平外力F在s1段做正功,滑动摩擦力f在(s1+s2)段做负功,mg、N不做功;初始动能Ek0=0,末动能Ek=0在竖直方向上:N-mg=0 滑动摩擦力f=μN根据动能定理:Fs1-μmg(s1+s2)=0-0得s2= .方法总结:在用动能定理解题时,如果物体在某个运动过程中包含有几个运动性质不同的分过程,此时可分段研究,也可整体研究;在整体研究时,要注意各分力做功所对应的位移. 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明确各个力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进而明确合外力的功;(3)明确物体在始末状态的动能;(4)根据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可用Ek来表示,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2.动能是标量,也是状态量.3.动能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来的.4.动能定理中所说的外力,既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的力,动能定理中的W是指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的合力的功.5.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对于外力是变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同样适用.布置作业教材"问题与练习"第3、4、5题.板书设计7 动能和动能定理活动与探究课题:估测自行车受到的阻力目的:自行车仍是我国主要的代步工具,根据动能定理估测自行车行驶过程中所受阻力,既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方法:骑自行车时,如果停止用力蹬脚蹬,设此时自行车的速度为v0,由于受到阻力f作用,自行车前进一段距离l后将会停下来,根据动能定理,有-fl=0即阻力f=实验中需测出人停止用力后自行车前进的距离l,自行车和人的总质量m,以及初速度v0. 初速度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测得:1.在停止用力前,尽可能使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测量时间和距离,计算出平均速度,以它作为停止用力时的初速度.2.测出自行车从停止用力到静止时前进的距离和时间,再根据匀减速运动的规律,求出初速度.3.停止用力时从车上释放一个小石块,测出释放的高度和石块在水平方向通过的距离,即可求得初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