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合集下载

清政府预备仿行宪政

清政府预备仿行宪政

清政府预备仿行宪政1901年至1905年的“新政”未能给清朝统治带来暂时的稳定。

日俄战争后,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普遍认为,日本能够战胜俄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实行了立宪制度。

从而,他们更加卖力地鼓吹立宪,并以积极运动政府有关当道。

而在统治集团内部,以洋务官僚和驻外公使为主的一些人,也就此提出了“立宪”的要求和建议。

此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激荡不已,群众自发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清政府感到越来越难以驾驭局势,于是以“预备立宪”来对付立宪舆论和革命浪潮。

1905年,清政府宣布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以作“立宪”准备。

五大臣于年底成行,分赴日本和欧美国家,次年夏秋之交先后归国,载泽、端方等多次被召见。

他们向西太后力陈实行立宪有巩固皇位、减轻外患、消弭内乱三大好处。

还献策说,立宪究竟何时实行,怎样实行,可从容计议;只要先定下立宪的“国是”,就能够安抚立宪派,稳定大局。

若继续狐疑,就会使希望立宪的人们失望,甚至“激成异端邪说,紊乱法纪”。

经过亲贵重臣的一番争论,清政府于1906年9月1日正式颁布了“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

在这道上谕中,清政府承认,“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而中国“政令积久相仍,日处阽险,忧患迫切”;所以“非广求知识,更订法制”不可。

它宣布预备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不能立即实行宪政,首要任务是改革官制,厘订法律,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明悉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

“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

在此期间,天下臣民要“各明忠君爱国之义”,“尊崇秩序,保守平和以预储养成立宪国民之资格”。

这道上谕,确立了实行立宪的基本国策,清政府由此进入预备立宪时期,即宪政改革时期。

但上谕所定原则,说明执政者对政权的开放极为有限。

20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容

20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容

20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容1 清朝末期改革20世纪初,清朝末期,以韩非子为总负责人,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以便重新修复帝国。

被称为“新政”的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彻底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它的目的是促进政治的现代化和经济的现代化,最终实现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完全同步。

2 预备立宪改革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政治,清政府于1906年发布《预备立宪ity改革方案》。

这一改革方案推出了议会制度,包括议会主席任期,及有权行使议会权力的委员会等。

此外,还规定议会会议由国务院任命的和由大臣投票选出的代表组成,旨在从政治和法律上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同时,政府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实施这项改革,以实现公民的政治和经济权利的实行。

3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新政”重要的一部分,旨在改革传统的清朝学校,包括改革传统科目,重新设立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三种基础教育模式,以及改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另外,清政府还派给中国留学生去国外留学,让他们接受现代文化的西化教育,让中国的教育体系能够迎接来自西方的现代化文明。

4 经济改革清政府“新政”的经济改革是由韩非子的努力推动的,他的改革目标是改善中国的生产和贸易,以及改革中国的金融秩序。

清政府设立更宽松的财政政策,使人们可以更多地利用工业机械、提高贸易量,改善人民的生活;同时,还改革了金融体系,推行铸币与纸币现金兑换制度,减少流通中人们使用钱币对纸币的汇率,以便改善经济秩序。

5 运动及洋务两大改革末期清政府另外两大改革是根据洋务思想的“运动”和“洋务”。

“运动”的目的是使除封建官僚体系,使政府机构和官员能更好地维护生活和经济活动;洋务改革的目的则是使清朝的政府机构能够与西方政府机构相比,从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20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改革,实质上是一股维护政府统治权威和西化运动,“预备立宪ity改革方案”是该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推出了议会制度,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同时,政府还改革了教育体系、经济体系,派给学生去国外留学,开放贸易,改善经济秩序;并且“运动”和“洋务”及时调整了政府机构,以便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完成西化文明。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风起云涌的各阶层反抗斗争
• • • • • • • • 抗捐抗税 抢米风潮 会党和农民起义 罢工斗争 兵变 学潮 反对教会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保路运动
第二阶段:预备立宪(1905-1911)
一、背景 (1)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不断 (2)资产阶级宣传革命的高涨,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3)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一些官员的反思 (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表明:清政府的改革是迫于形势和舆论压力
清朝晚期三次自救运动之三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第一阶段:清末新政(1901——1905)
一、背景 (1)清政府对义和团的镇压,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暴露了清 政府的腐败无能,清政府的统治出现严重的危机 (2)民族资产阶级宣传革命
一、清末新政:
二、新政措施: 1)时间:1901年——1905年 2)代表人物: 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 3)改革内容: ①教育:②政治: ③军事: ④经济: 三、目的 (1)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以维持其专制 统治 (2)缓和统治者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经济改革: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和提倡民族工业
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以“振兴商务”,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 投资设厂,保护工商业者的权利。1905-1910年国内新设厂矿企业资本 在万元以上的有209家,总资本7525.5万元;各省铁路公司兴起“保 路”、“招商筑路”热潮。财政上1903年在北京设铸造银钱总厂,1905 年在天津办户部银行 ,至1911年,全国共有30家银行,保险公司14家, 投资公
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 1901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其目的是为了博取帝国主义的欢心 修改《大清律例》,打破了“诸法合体”的中国传统法律结构,并根 据西方近代司法体系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原则,实现了“政刑”分 离和司法独立,并编篡了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标志着中国法制 的近代化。

第二讲 第三章 清末新政

第二讲 第三章 清末新政

3、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 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居上宽,临 下简,言必信,行必果,我往圣之遗训,即西人 富强之始基。中国不此之务,徒学其一言一话、 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利身家之积习。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 富强耶!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 当议更张。 --新政上谕
第二节 清廷的政治改革 ——预备立宪
一、政治改革的背景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②反帝爱国主义运动的刺激。 拒俄运动 1903
抵制美货运动 1905—1906 收回利权运动 1903-1911 Nhomakorabea
③清末新政的成果。
2、立宪派的宣传鼓吹活动 (1)立宪派的形成 张謇 郑孝胥 (2)康梁等维新派 (3)资产阶级中上层及绅商 3、日俄战争的刺激
1、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 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确立。 (1)争夺中国的路矿利权。 “铁路所布,即权利所及。凡其他之权、商权、 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纵于铁 路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 关也,死生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之权; 有一切权,则凡其地官吏,皆我颐使之奴,其地 之民,皆我刀俎之肉。” 《朝日新闻》
6、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 1911年11月3日
扩大了议会权力,削弱了君主权力 我国第一部正式的成文宪法。 确立了英国式的立宪君主制度(虚君制)。
三、立宪运动蓬勃发展 1、立宪团体
2、请开国会运动1907年秋—1908年夏 3、国会请愿运动 1909年底—1910年11月
慈禧的求变意识
“两宫自京启跸情形,所谓天子蒙尘,从古稀有之惨,可 痛已极”,并具体描写道,“太后身穿粗蓝夏布衫,亦不 梳头。皇上穿黑纱长衫,黑带,灰色战裙两条,铺盖行李, 一概未带。出京三日,均睡火炕,无被褥,无替换衣服, 亦无饭吃,吃小米粥。” “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 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存有人头,不得已,采秫 粃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 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晓间寒气凛冽,森 森入毛发,殊不可耐。 ” “我总是当家负责的人,现在闹到如此,总是我的错头, 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人民。满腔心思,更向何处诉 说?” “太后虽在蒙尘困苦中,尚刻意以兴复为念。一日,诸人 于召对之际,太后忽顾曰:‘此耻如何得雪?’”

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

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

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清末预备立宪。

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国家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外国列强则纷纷侵略中国领土,使得清朝政府不得不面对国家危机,寻求变革之路。

在这一背景下,清朝政府开始着手进行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试图通过立宪来振兴国家,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

预备立宪是指在实行宪政制度之前,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试验性的改革探索。

清朝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法律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

其中,政治体制改革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一环。

清政府试图在保留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引进西方的宪政制度,以期实现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成立了许多新设的官员职位,试图通过这些新设的官员职位来实现政治改革的目标。

同时,清政府还试图通过设立宪政学堂,培养宪政人才,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法律制度改革方面,清政府试图通过颁布新的法律法规,来逐步调整和改善国家的法律制度。

同时,清政府还试图通过改革司法体制,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以期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

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清政府试图通过推行新的教育政策,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国家所需的人才,以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

然而,清朝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并未取得成功,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主要是由于清政府在进行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时,面临了许多内外部因素的阻碍和挑战。

首先,清政府在进行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时,面临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巨大阻力,使得政治改革难以推进。

其次,清政府在进行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时,还面临了外国列强的压力和干涉,使得国家改革难以顺利进行。

最后,清政府在进行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时,还面临了社会动荡和民族矛盾的严重局面,使得国家改革难以取得社会的支持和认同。

总的来说,清朝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和经验。

预备立宪的改革探索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了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3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3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讨论:通过对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 立宪”的学习,对清政府在20世纪初的所作所为 你有什么看法?
总结:虽然这是清政府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措 施,从主观上看是为了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但 在客观上却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 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的一步。新政主要是从经 济上、军事上、文化方面推进了近代化的进程, 而“预备立宪”是从政治上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补充: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清末“新政” (1901——1905)
1.背景: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国内出现立宪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 以维持其专制统治
3.主要措施:
一、清末新政:
3、新政措施: 1)时间:1901年——1905年 2)代表人物: 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 3)改革内容:
①教育:废科举、办学堂、派游学 ——近代化知识分子
②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③军事: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④经济:奖励实业
一、“新政”(1901年)
实质: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作用:部分地吸收方工业文明的成果;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以 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果: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促使 人民不断反抗,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二、“预备立宪”(1905-1911年)
“预备立宪”目的 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 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二、预备立宪:
1、领导者: 资产阶级立宪派 2、过程:
1)五大臣出洋考察(载泽、端方等到欧 美、日本考察宪政)
皇位永固、外敌渐轻、内乱可糜 2)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①预备的内容:从改革管制入手 ②成立“编制馆”
——有名无实
“大清帝国系朕由祖宗继承之并传至子 孙以垂于无穷” ——1908年《钦定宪 法大纲》

清政府的“新政”和各地的武装起义

清政府的“新政”和各地的武装起义

清政府的“新政”和各地的武装起义教学目标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镇南关起义;安庆绍兴起义;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是收回利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是武昌起义的前奏。

使学生认识到清朝政府的灭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一次次革命党人的起义冲击就是在敲响清朝政府的丧钟,从而使学生认识清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对清政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实施背景和具体措施以及实施效果的分析,证明其是为了挽救清朝覆灭的一场骗局。

通过对革命党人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革命党人“为天下人谋永福”,甘愿牺牲的献身精神,和在法庭上、刑场上表现的崇高气节,体现了中华民族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品质。

以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本节课上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下接武昌起义的发生,是承前启后的一节。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并制定了政治纲领决定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革命党人举行了一系列的反清起义。

1911年的收回利权和四川的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时机。

重点分析: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是本节课的重点。

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成立以后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四川保路运动的高涨和武昌起义的发动,都是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继续和发展。

由于清政府于1911年宣布的“铁路国有”政策不仅侵夺了绅商的利益,也直接危害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四川人民掀起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后来发展成为武装起义,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的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难点分析对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实质认识是难点。

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直接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

为了遏制革命,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在“新政”之后,又决定实行“预备立宪”,对这样一个行将结束的王朝的最后一次自救的努力,需要全方位的综合分析,这对初中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观点一: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 封建的需要。 观点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泼洗澡水不应把孩子一起泼 掉。 对上述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解题关键:如何正确评价儒家传统文化。 思路引领:正确处理批判和继承的关系。 答案提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它由于 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 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 具,它承载了很多封建思想。因此,在新文化运 动中,批判儒学是必需的。但是,儒学毕竟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有很多我们民族几 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不能全盘否定。
二、“预备立宪”(1905-1911年)
“预备立宪”目的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 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预备立宪”内容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成立“皇族内阁”
骗局
结果: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失败,使社会各阶层都产生 了要求变革现状的强烈愿望,人们越来越相信革命派反 清革命的宣传和主张。清政府试图通过预备立宪来消弭 革命,但事实上却适得其反,反而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 展,加快了自身灭亡的步伐。
而“预备立宪”是从政治上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P71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 么作用? 答案: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 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 觉醒。
讨论一下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 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支持洋务运动? 答案:辛酉政变后刚刚上台的慈禧太后,在内外 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 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因 此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实质维护清统治,而得到慈禧太后 的支持。
晚清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

第七章 从新政到预备立宪

第七章 从新政到预备立宪

第七章从新政到预备立宪第一节清末“新政”与现代化的深入第二节列强侵华的加剧与人民大众的抗争第三节预备仿行立宪与新政改革的深入第四节保路风潮第一节清末“新政”与现代化的深入1901年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加强“改革”。

编练新军1895年,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为编练新军之始。

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裁汰绿营和防勇,仿照西方建立“常备军”,采用新法训练,使用洋枪洋炮1902年,袁世凯编练“北洋常备军”,张之洞编练“湖北常备军”。

1903年12月,清政府设练兵处,以奕劻为总办,袁世凯为会办,铁良为襄办。

1906年,设立陆军部。

1907年,陆军奏定《全国陆军三十六镇按省分配限年编成办法》,计划编练新军36镇。

武备学堂与军事人才的培养1901年,清廷下诏停止武举,命令各省设立武备学堂,培养军事人才,派遣大批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

举办警政1901年2月,清政府下令各省将军督抚训练巡警。

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创立保定警务局和天津巡警总局。

1904年,奏设天津四乡巡警,制定《天津四乡巡警章程》,为中国警政开端。

1905年8月,中央设立巡警部,徐世昌任尚书,毓郎任左侍郎,赵秉钧任右侍郎,管理京城内外工巡事务和各省巡警。

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学堂、遣留学等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

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确立。

1905年,停止科举制。

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两湖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会奏请废科举:“就目前而论,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十数年后,人才始盛。

如再迟至十年,甫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才非急切可成,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

强邻环伺,岂能我待?”“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能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兵农工商,各完其义务而分任其事业,妇人孺子,亦不使逸处而兴教于家庭。

清政府的新政和各地的武装起义PPT课件

清政府的新政和各地的武装起义PPT课件

口号 “路存与存 路亡与亡” 结果
斗争方式 由和平到武装
为武昌首义创造了条件
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创造了 条件,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
《 湖舆 北论 农时 民事 积报 极》 保报 路道
保 路 运 动 纪 念 碑
FIN
1.镇南关起义
2.安庆、绍兴起义
不惜千金 买宝刀, 貂裘换酒 也堪豪。 一腔热血 勤珍重, 洒去犹能 化碧涛。 秋瑾(1877—1907) 徐锡麟(1873—1907)
——林觉民《与妻书》
回顾:
资产 阶级 革命 派的 组织 建设 民主 革命 思想 广泛 传播
1894 兴中会建立 早期革命活动开始
1904 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1905 同盟会成立
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1901-1905 资产阶级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 说为武器,主张以暴力推翻清王朝, 唤起了人民觉醒。 1905-1907 保皇派和革命派论战,民主革命思想 进一步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到 来。
3.黄花岗起义(1911)
1911 广州 黄兴 武昌起义前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林觉民
喻培伦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膻,满街狼犬,称心快意, 几家能够?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 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馀,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 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政府政策的调整

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

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

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1901——1911)一、背景1、帝国主义加深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列强对华政治控制的加强和经济势力的扩展)1902至1903年,英、美、日等国先后与清政府签订新的《通商航海条约》,取得免征厘金、增开商埠、扩大内河航行等一系列新的特权。

为外国资本家对华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1903年,英国派军侵略西藏。

日俄战争(1904—1905):《朴茨矛斯条约》规定俄国将旅大租借地、长春至旅顺口铁路(南满条路)及其他相关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

2.义和团运动3.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4.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资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5.来自西方的变革压力列强也要求清政府实行某些新政,因为一个顽固守旧的政府是不利于它们的“以华治华”方针的,而仿行西方的新政,在本质上就是按照它们的需要来改造中国,去掉那些不便于它们在华扩张的制度,建立起适合它们扩张的制度,二、内容(一)清末新政:1901——19051.目的:抵制革命,维护清朝的统治;2.内容:①经济:奖励实业,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商法;1903年设立商部,后改为农工商部,并制订商律,先后颁行《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一系列商法;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等。

②教育:废科举,办学堂(高等学堂、中小学堂、女子学堂、各类职业技术学堂);派遣留学生;推行新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③军事:建立练兵处,编练新军;铁良和袁世凯在北京训练八旗兵军制改革的意义:1、一支与旧式军队完全不同的现代化军队开始具备了基础。

有知识的军事学堂毕业生于军事留学生排斥与取代了旧式军官而成为军队的骨干,从而奠定了中国近代军官制度的基础。

2、大量军事学堂的建立与军事留学浪潮,为清末的中国造就了一大批掌握了近代军事指挥艺术,具有专门技术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为军队现代化的前途提供了人才的保证。

3、军事改革,从根本上对中国社会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有所冲击。

清末的第一次自救运动是新政和立宪运动吗?

清末的第一次自救运动是新政和立宪运动吗?

清末的第一次自救运动是新政和立宪运动吗?>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是清政府在最后几近灭亡的时候一次失败的自救运动。

而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的关系只是先后的关系,先是慈禧在几分斟酌之下决定新政,之后在综合所有因素决定进行立宪运动。

当时帝国列强侵华之后,清朝的整个形式岌岌可危。

之后在义和团的加入之下,帝国主义的侵华计划破灭,所以说在当时算是义和团救了清政府。

但是之后因为其过度排外,引起了列强的不满。

开始加紧对清政府施压,而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也让慈禧支撑不下去,所以决定进行新政改革。

而恰巧此时一个日本小国战胜了俄罗斯大国的消息震惊了整个清朝廷。

在清政府的人看来,这不仅仅是日本的胜利,更是因为日本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所以能战胜专制的俄罗斯。

而当时清朝各个阶层的人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支持进行立宪运动。

当时的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不少新潮思想,在他看来中国急需自由平等,所以他也在不断的推进立宪运动。

而在之后梁启超就受到孙中山那一派人的攻击。

对于当时快支撑不下去的慈禧来说,这么一个好的选择放在面前,于是她派出五位大臣出国学习。

而这五位大臣带回来的情报全部再说立宪制度的好处,所以慈禧开始了立宪运动。

虽然最后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失败了,但是多少还是起到了积极影响。

立宪运动其实是晚清的政坛上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它曾经引发了无数当时开明人士的追捧,认为中国从此得救了。

可是他们注定失望,因为立宪运动最终只是喊了一个很响亮的口号,最后却是失败了的。

关于立宪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几点解释。

但是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经济问题。

中国经济还是非常落后的,小农经济已经成为了一大诟病,所以中国的根子就是腐烂的,再怎么施肥,树也是坏掉了的。

立宪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二,便是封建的这些思想。

有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封建的思想,叫做根深蒂固。

老佛爷那一堆人,是唯我独尊惯了的,所以他们不会允许有挑战自己权威的人物出现。

然而立宪运动,虽然给他们保留了一个名号,可是实权到底是给别人了,这肯定是朝廷里面的那几个不能够忍受的。

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

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
1906年下诏预备立宪
1907年预备立宪公会
立宪运动的过程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909年咨议局选举
1910年资政院开院礼 1911年任命内阁
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7月16日,清政府正式打出“仿行宪政”旗号,发布上谕, “派载泽、端方等分东西洋考察政治”。直陈朝廷的难局:“方 今时局艰难,百端待理,朝廷屡下明诏,力图变法,锐意振 兴„„兹特简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等随带人员,分赴东 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 由于受革命党人吴樾的炸弹影响,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名单稍有 调整,并分两路:载泽、尚其亨、李圣铎前往日本、英国、法国、 比利时;戴鸿慈、端方前往美国、德国、奥匈、俄国、意大利。 而其随员中,大都是后来历史上青史留名的大腕儿,诸如施肇基、 夏曾佑、熊希龄、伍光建等等。考察政治大臣出访约半年,考察 了14个国家。其间参观议院、行政机关、学校、监狱、工厂、农 场、银行、商会、邮局乃至博物馆、戏院、浴池、教会、动植物 园等,拜会政治家、学者听讲宪政原理,调查各项政治制度,搜 集各类图书和参考资料等。
第一部分:正文“君上大权”
1.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2.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3.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 而未奉 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4.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国 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议员,即与齐民无异, 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 5.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 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6.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君上调遣全国军队,制定 常备兵额,得以全权执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 预。 7.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国 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议决。

论清末预备立宪

论清末预备立宪

论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摘要: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1年,被八国联军赶到西安途中的满清慈禧太后,于1月29日发布了一道变法上谕——在内外压力之下,慈禧意识到:不改革中国没有出路。

为挽救王朝危亡、化解内外危机,两年前血腥镇压“百日维新”的慈禧太后,不得不推行新政。

作为新政最重要内容的“预备立宪”是在各种矛盾中由清廷主导的,结果却对以后中国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

本文就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活动做以浅论,对一些疑难问题给予解释。

关键词:新政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一、历史背景及原因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我国遭遇了全面危机,改革的浪潮从未平息。

首先兴起了以“中体西用论”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这一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的器械技术,实现强国之梦,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其彻底破产。

当时的精英阶层转而认识到:要让国家富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器械之理,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在维新派的极力劝说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下诏“明定国是”,仿效当时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展开了自上至下改革的变法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运动。

2但这个变法运动不久就失败了,当时保守派的慈禧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

但后来由双手沾满戊戌志士鲜血的慈禧发起的新政却在力度上超过了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途中所宣布的“新政”并非完全没有诚意,也不是没有具体措施和实际投入。

由于历史条件不同,“新政”中有关改革的深度与成效超过戊戌变法,这是没有疑义的。

慈禧等人的转变主要是因为:首先,从国际环境看,经过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扶植清朝傀儡政权,实行“以华治华”,从而维护其殖民利益的政策,他们要求清政府披上“民主宪政”的外衣。

1亓冰峰:《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年版,第2页。

2徐祥民等:《中国宪政史》,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其次,就国内形势而言,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资产阶级革命正在兴起,封建专制主义与资本民主主义的矛盾已十分尖锐;而代表资产阶级右翼和一部分地主官僚的君主立宪派也积极活动,企图通过立宪分得一点权力。

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

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

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清末预备立宪。

清朝晚期,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内忧外患,国力日衰。

为了挽救国家危亡,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其中预备立宪成为了当时的重要议题。

预备立宪,即在清朝进行宪政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期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这一时期的预备立宪运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内在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清末预备立宪的背景是十分复杂的。

在外部压力方面,列强的侵略和侵略扩张,使得清政府在外交上陷入被动局面。

在内部方面,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动荡不安。

因此,清政府迫切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解决国家危机。

其次,清末预备立宪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下,封建专制统治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君主立宪制度的实施,为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性。

它为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途径,为中国近代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再次,清末预备立宪的意义还在于,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

预备立宪的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觉醒,激发了人民的民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它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清末预备立宪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为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尽管清末预备立宪最终未能成功,但它为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之,清末预备立宪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运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它为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为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清末预备立宪的重要意义,珍惜历史经验,不断推进政治体制的现代化进程,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 了《辛丑条约》,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 中国争夺加剧,名义上中国还是保持统 一独立,而实际上已经成为列强共管的 半殖民地国家,而清政府则成为列强在 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 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 激化,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在华共管的需 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 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
改 王朝自我挽救的迫不得已的选择。
客观而言,清末十年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 在改革进程中,废除科举制度,初步建立近代教育体系; 形成近代军事制度;奖励实业刺激了经济发展;法制改 革开启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清末新政” 和“预备立宪”不只是继承了洋务运动,而且在广度和 深度上都超过了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然而,这一切都不 能挽救满清王朝覆灭的命运。其原因不止一端: 第一,“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彼此背离。 第二,清王朝假“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实,并没有
二、过程: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 约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 任命奕劻、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5月 增补张之洞、刘一坤等3人为参赞,全权 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但新政的各项主张和 推广实施权力仍集中在慈禧太后一人手中, 7-8月间,两江总督刘一坤和湖广总督张 之洞联名上奏三折,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得到慈禧太后称赞,便以此二人主张制定 新政措施蓝本。之后在1901-1905年陆 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比较 ⑤认识:新政、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 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 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 原因是本质上的落后性。注意:从近代化角度 以生产力标准来分析,清王朝的预备立宪政体 虽不完备,但毕竟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 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它的一部分成果,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 可以这样认为,“预备立宪”是一场具有政治、 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被动和主动地顺应了时代 的潮流。

高中历史清末新政;

高中历史清末新政;

新政的影响与革命的兴起 廢除科舉考試
士子原有出路中斷
(從軍)
練新軍
新階層: 士兵
(出身較好,有較高文化,易接受新思想)
新階層:軍官
(在日本軍事學校留學,接受革命思潮)
新政
官派赴日留學
新階層:留學生
(受日本戰勝俄國強烈刺激,民族主義高漲,轉而排滿)
在中央機構中增加滿人權力 謀求削弱地方督撫權力
各省大員(督撫)不滿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末新政(1901-1911)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迫于列强压力,列强需要清变法;侵略中国的需要,洋人朝廷需要采
原因:取一些调整延续统治,新政的整个精神是赋予中国政治更强的买办性;同时,练兵筹饷则是为了巩固统治。
内容: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添设新机构 改革兵制----编练新军(巩固统治,新军阀的产生) 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
“真改革” 从背景、动机看,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打击下,清政府无法维持旧统治,出于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主动推行新政,有其真的因素。 从内容看,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官制、修刑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涉及范 围很广,很多戊戌变法的措施得到实现。 从结果看,新政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影响超过了洋务运动和戊戌 变法,尤其在政治民主化方面进行了实践;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从内阁成员名单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内阁成员13名,满族9人(皇族7人),汉人只有4名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年,清廷谕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 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侍郎绍英分赴东 西洋各国(日、英、法、比和美、德、俄、意、奥等国)考察政 治。在考察中,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最后, 在立宪问题上,清廷采取了师仿德日的政体模式。

洋务运动和预备立宪

洋务运动和预备立宪

11. 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破产的标志是 A.“皇族内阁”成立 C.宣布实行铁路国有政策 B.“成都血案”发生
D.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2. 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了“新政”,结果 ① 消除了统治
阶级内部的矛盾 ② 引起了立宪派的分化 ③ 清政府仍处在困
境之中 ④ 增加了人民的捐税负担 B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4. 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C A. 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B.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对外国经济侵略作了些抵制
C. 建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
5. 下列各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 那拉氏勾结奕訢发动政变 ② 李鸿章在上海设立制炮局 ③ 洪仁玕总理太平天国政事 ④ 洪秀 全病逝于天京 A A. ③①②④ B. ②①③ C. ①②④③ D. ③④②① 17. 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下列关于 该阶段工业资金来源的表述,正确的是(2006) A.军事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官办民用工业 D B.民用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政府 C.军事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民间 D.民用工业的资金来自政府和民间
军 事
1885
1876 1880
军 事
科 技 科 技
1870年派遣的中国首批留美学生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 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洋匠进行 敲诈勒索,谋私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2. 顽固派的百般阻挠和破坏。
3. 中央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地 方上的力量分散,又有限,难成大业。 4. 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 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 (1) 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 (2) 主要是消极的,但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⑴新政
①目的:挽救清朝统治
②时间:1901年开始
③措施:
改革官制,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改革兵制,编练新军。

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励留学。

改革经济,保护奖励工商业。

④作用:推动近代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捐税,激化矛盾。

⑵预备立宪
①原因:遏制革命形势;资产阶级上层立宪派的推动。

②过程
1905年,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8年,清廷宣布以9年为预备期,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效法日本宪法,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于皇帝,一定程度上认可人民权利和政治地位。

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
③影响:立宪派分化;汉官离心;革命党趁机发动革命。

○阅读思考: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依次出现了洋务新政、戊戌新政和清末新政。

从这三次新政的从主要内容来看连续性,它们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四个方面的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早期的现代化,并且都是在重要的对外民族战争以后出现的。

这是三次新政的共性所在。

三次新政推行过程中,它们都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内容的改革,并且有不少内容是前后相继不断深化。

洋务新政的主观目的是“自强”“求富”,从军事工业到民用工业的创办是这方面的最好体现。

洋务派的“自强”观和“求富观”始终没有冲破“中体西用”的藩篱,尽量以“西用”来引进西学,这有助于摆脱顽固派的阻挠,却也限制了洋务新政的深化与发展。

洋务新政的推行启动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并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但是洋务新政未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