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建国为什么使用“辽”字作为国号

合集下载

契丹的建国和统一北方的历程

契丹的建国和统一北方的历程

契丹的建国和统一北方的历程在中国历史上,契丹是一支强大而神秘的民族,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契丹人曾经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帝国,统治了中国的北方地区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讲述契丹人的建国和统一北方的历程。

契丹人起源和文化

契丹人起源于今天的蒙古国和中国东北地区,早在唐朝时期就被称为东胡或者鲜卑。在10世纪初,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国家和政治实体,成为了辽朝的重要部族。

契丹人的文化深受蒙古、汉、满、鲜、藏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契丹人信仰萨满教和道教,他们崇拜自然,注重宗族和家族的血缘和传承,同时也崇尚勇敢和战斗力。

契丹部族的联盟

在10世纪初期,契丹部族的联盟已经比较成熟,他们通过服从一个强有力的部族领袖,实现了多个族群的联合。后来,这个部族领袖就成为了契丹的首领。

在首领的领导下,契丹逐渐壮大,他们开始向东南侵略,先是攻打了渤海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疆土。到了926年,契丹击败了后梁,建立了独立的契丹国。这个国家是以契丹族为主体的政治实体,之后又不断扩大了版图,包括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和蒙古高原等地。

契丹与辽朝的关系

在契丹建立国家之后,他们开始与周边的势力互动。当时的中国,处于五代十国的分裂状况中,契丹寻求扩张的机会。

知道辽朝建立后,由于受到契丹军队的进攻,辽朝不得不与契丹建立了联姻关系。当时的皇帝耶律阿保机,将自己的女儿献给了契丹的皇太后,契丹也因此获取了与辽朝皇室联姻的机会。这个联姻促进了契丹和辽朝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最终,到了12世纪初,辽朝的灭亡和金朝的崛起,契丹也宣

契丹频改国号背后的玄机

契丹频改国号背后的玄机

律 德 光 为 代 表 的 一 些 契 丹 英 雄 们 走 出 广 阔 草 原 后 , 志成 为 大 一 统帝 国的主 宰 , 契 丹 ” 立 “ 这
个 草 原 文 明 的 词 语 就 显 得 与 伟 大 的 理 想 不 太
理 想 太 难 实 现 了 , 么 办 呢 ? 国 号 倒 是 个 怎 改
就顺理成章了。 但 太 宗之 后 , 朝 皇帝 似乎 对 南边 广 阔 天 辽
地 的 兴趣 锐 减 , 和耶 律德 光 灭后 晋 后人 主 中 这
原 的 失 败 有 关 系 。 在 947年 , 原 王 朝 就 被 少 早 中
统 治者 们 不去学 习汉族 先进 的精神 文 明成 果 ,
持 大 辽 国 政 的 萧 太 后 以 圣 宗 名 义 把 国 号 改 大 契 丹 。 咸 雍 二 年 ( 而 1066年 ) 宗耶 律 洪 基 道 恢 复 大 辽 称 号 。 丹 的 几 任 国 主 频 易 国 号 的 契 后 , 竟 有何 玄机 呢? 究 首 先 , 从 契 丹 人 自 身 说 起 。 丹 族 原 本 要 契
后 来 被 迫 引 军 北 返 , 面 上 看 辽 军 的 撤 退 是 契 表
丹 人 不 适 应 中 原 炎 热 的 天 气 , 实 是 因 为 辽 朝 其
【 行天 下 l 在 法语 中 , 刀 与厌 烦 同叉 , 以以 食指 背刮 下 巴( 风 剃 所 类似 于刮 胡子 ) 法 国 的特 有 是

“契丹”、“辽”名称探源

“契丹”、“辽”名称探源

“契丹”、“辽”名称探源

“契丹”、“辽”名称探源

对契丹、辽的名称探源,至今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看法。我认为,对契丹、辽名称探源,应以当时命名的本俗为依据和标准进行研究,至于本名的语义或孳生出的观念,不能成为其名称起源的第一位依据。这不是说命名的义不能研究,而是要与命名结合起来,以求对问题的全面解决。从东北地区看,古时带有普遍性的命名习俗,是依水、依山或依地理方位而命名,东胡系各族也多是如此。

一、契丹名称源于西拉木伦河

对契丹、辽名称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镔铁”、“刀剑”、“切断”、“奇首之领地”、“部酋名”、“寒冷”或释为“大中国”、“东方太阳神”等诸说。此外,陈述在《契丹政治史稿》中认为契丹有“草原、沙漠或森林相关的意思。”舒焚(辽史稿)谓“辽河地区水草丰富之地。”但还没有认为契丹是因水而得名。目前较为广泛用的通说为“镔铁”。

据研究,《魏书·契丹传》中的悉万丹即契丹,当是契丹原音的书写。悉万丹的“悉万”,旧无释,系来源于河名。从“悉万”和“悉万丹”的称呼分析,悉万当源于鲜卑的弱落水,亦称为作乐水、饶乐水,在《新五代史·附录》中为袅罗箇没里或枭罗箇没里,当是同音的异译。弱落、作乐、饶乐即袅罗箇或枭罗箇;没里义为水或河。枭与嫋同,意niǎo,读音如曲挠的“挠”。弱、作,皆属部,弱、作、袅当是音转。但袅亦译写为“枭”,枭属萧部,发声为xi。弱落水今为西拉木伦河,枭与西及悉发声同,当是弱之转音,皆指今之西拉木伦河可证。悉万的“万”,是乌拉的“乌”之异音,并省“拉”为“万”。悉万之本源即悉拉万(乌拉)。契丹的契,今为契约、书契的契,按其字亦作“”,发声为xi。

辽史的历史简介

辽史的历史简介

辽史的历史简介

<辽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

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辽史》记载的是辽朝的历史。辽朝是十世纪至十二世纪前期

契丹族在我国北部、东北部以至西北部辽阔地区建立的强大王朝。

契丹的名字,最早见于《魏书》,它的含意,据《金史》上说是“辽以宾铁为号,取

其坚也。”现代史学界虽有不同看法,但多数仍持此说。

契丹族的祖先属东胡的一支。后又为鲜卑一部分。原居辽河上游一带,在悠长的岁月里,纵横于千里草原上,“草居野次,靡有所定”,“生生之资,仰给畜牧”。从东晋到

隋唐之际,契丹有八个部落;到唐朝末年,契丹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十世纪初,契丹领袖耶

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都城设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到辽朝第二代皇帝耶律德光时,改国号为辽,以后有时称辽,有时称契丹。辽朝与北宋、西夏并立,比北宋的疆域还要大。

《辽史》的特点是列表较多,共有八表,仅次于《史记》和《汉书》。《辽史》的表多,减少了立传之繁,省却了许多篇幅,弥补了纪、志、传记载的不足。其中的《游幸》、《部族》、《属国》三表,是《辽史》的创新。通过列表,使读者对各部族、各属国的情况,以及与辽朝中央的关系,都一目了然。减省了不少笔墨。当然,表里记载的材料难免

与纪、志、传中的重复,但列表多弥补了《辽史》过于简略的缺点,从而使“一代之事迹

亦略备”。

在《辽史》的志书中,新创《营卫志》,记载了契丹营卫概况、各部族的建置和分布等;把《兵志》改为《兵卫志》,记述了辽的军事组织情况,包括御帐亲军、宫卫骑军、

“契丹”、“辽”名称探源

“契丹”、“辽”名称探源

“契丹”、“辽”名称探源

“契丹”、“辽”名称探源

对契丹、辽的名称探源,至今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看法。我认为,对契丹、辽名称探源,应以当时命名的本俗为依据和标准进行研究,至于本名的语义或孳生出的观念,不能成为其名称起源的第一位依据。这不是说命名的义不能研究,而是要与命名结合起来,以求对问题的全面解决。从东北地区看,古时带有普遍性的命名习俗,是依水、依山或依地理方位而命名,东胡系各族也多是如此。

一、契丹名称源于西拉木伦河

对契丹、辽名称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镔铁”、“刀剑”、“切断”、“奇首之领地”、“部酋名”、“寒冷”或释为“大中国”、“东方太阳神”等诸说。此外,陈述在《契丹政治史稿》中认为契丹有“草原、沙漠或森林相关的意思。”舒焚(辽史稿)谓“辽河地区水草丰富之地。”但还没有认为契丹是因水而得名。目前较为广泛用的通说为“镔铁”。

据研究,《魏书·契丹传》中的悉万丹即契丹,当是契丹原音的书写。悉万丹的“悉万”,旧无释,系来源于河名。从“悉万”和“悉万丹”的称呼分析,悉万当源于鲜卑的弱落水,亦称为作乐水、饶乐水,在《新五代史·附录》中为袅罗箇没里或枭罗箇没里,当是同音的异译。弱落、作乐、饶乐即袅罗箇或枭罗箇;没里义为水或河。枭与嫋同,意niǎo,读音如曲挠的“挠”。弱、作,皆属部,弱、作、袅当是音转。但袅亦译写为“枭”,枭属萧部,发声为xi。弱落水今为西拉木伦河,枭与西及悉发声同,当是弱之转音,皆指今之西拉木伦河可证。悉万的“万”,是乌拉的“乌”之异音,并省“拉”为“万”。悉万之本源即悉拉万(乌拉)。契丹的契,今为契约、书契的契,按其字亦作“”,发声为xi。

第二回、大丹大辽大中央,国号之谜费猜想

第二回、大丹大辽大中央,国号之谜费猜想

第二回、大丹大辽大中央,国号之谜费猜想——钱币上的契丹国号漫谈

上回书咱们讲了契丹的族源,即从人类发展史的考古发现看,以及契丹人自己的历史记忆讲,契丹族确应是源于黄帝裔族,是真正“龙的传人”。“契丹”,是鲜卑语“天族(天神裔族)”的译音。

这一回咱们再讲讲契丹国的国号是什么?学界目前有“‘辽,契丹’双国号说”,“‘契丹,胡里只’两国号说”,和笔者的“只有一个国号,因音译意译本意不同的用法,产生了貌似有异的三种国号现象说”。这里我不讲其它两种说法的对错,只谈我的说法根据,一切都让契丹钱币自己说。

讲国号,就要让契丹“国号钱”说话。目前已发现汉文、契丹文契丹钱中有四个不同系列的“国号钱”,它们一是以“大契丹”缩写“大丹”为名称的“‘丹’字钱系列‘国号钱’”;二是以“大辽”为名称的“‘大辽’系列‘国号钱’”;三是以“天,契丹大字‘天。汉文丹字反写加双角(加一撇一捺)’字为名称的“‘天’字钱系列‘国号钱’”:四是以“契丹文‘大辽’、‘大契丹’、‘契丹’为名称的系列‘国号钱’”。

“‘丹’字钱系列‘国号钱’”(见图集1、丹字钱系列钱1-10),目前已发现“大丹重宝小平钱”、“大丹国宝小平折折二钱”、“大丹万年当五当十钱”、“丹贴巡宝小平钱”、“开丹圣宝小平折五折十钱”、“神册通宝背‘丹’折三型钱”、“丹贴之宝当十钱”。

“‘大辽’系列‘国号钱’”(见图集2、辽字钱系列钱1-15),目前已发现“大辽国宝小平折二折三钱”、“大辽万年折五折十钱”、“大辽镇库当百当千钱”、“大辽神册折十型钱”、“大辽天赞折十型钱”、“大辽天显折十型钱”、“大辽会同折十型钱”、“大辽天禄折十型钱”、“大辽清宁折十型钱”、“大辽天庆折十型钱”、“大辽元宝钱”。

第二回、大丹大辽大中央,国号之谜费猜想(含5篇)

第二回、大丹大辽大中央,国号之谜费猜想(含5篇)

第二回、大丹大辽大中央,国号之谜费猜想(含5篇)

第一篇:第二回、大丹大辽大中央,国号之谜费猜想

第二回、大丹大辽大中央,国号之谜费猜想

——钱币上的契丹国号漫谈

上回书咱们讲了契丹的族源,即从人类发展史的考古发现看,以及契丹人自己的历史记忆讲,契丹族确应是源于黄帝裔族,是真正“龙的传人”。“契丹”,是鲜卑语“天族(天神裔族)”的译音。

这一回咱们再讲讲契丹国的国号是什么?学界目前有“‘辽,契丹’双国号说”,“‘契丹,胡里只’两国号说”,和笔者的“只有一个国号,因音译意译本意不同的用法,产生了貌似有异的三种国号现象说”。这里我不讲其它两种说法的对错,只谈我的说法根据,一切都让契丹钱币自己说。

讲国号,就要让契丹“国号钱”说话。目前已发现汉文、契丹文契丹钱中有四个不同系列的“国号钱”,它们一是以“大契丹”缩写“大丹”为名称的“‘丹’字钱系列‘国号钱’”;二是以“大辽”为名称的“‘大辽’系列‘国号钱’”;三是以“天,契丹大字‘天。汉文丹字反写加双角(加一撇一捺)’字为名称的“‘天’字钱系列‘国号钱’”:四是以“契丹文‘大辽’、‘大契丹’、‘契丹’为名称的系列‘国号钱’”。

“‘丹’字钱系列‘国号钱’”(见图集

1、丹字钱系列钱1-10),目前已发现“大丹重宝小平钱”、“大丹国宝小平折折二钱”、“大丹万年当五当十钱”、“丹贴巡宝小平钱”、“开丹圣宝小平折五折十钱”、“神册通宝背‘丹’折三型钱”、“丹贴之宝当十钱”。“‘大辽’系列‘国号钱’”(见图集

2、辽字钱系列钱1-15),目前已发现“大辽国宝小平折二折三钱”、“大辽万年折五折十钱”、“大辽镇库当百当千钱”、“大辽神册折十型钱”、“大辽天赞折十型钱”、“大辽天显折十型钱”、“大辽会同折十型钱”、“大辽天禄折十型钱”、“大辽清宁折十型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含答案解析)-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系列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含答案解析)-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系列

专题10 辽夏金元的统治

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和简单情境,考查这一时期制度变化的背景及其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考查唯物史观、历史理解。

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辽与西夏

1.辽

(1)起源: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2)建国:916 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3)制度: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4)宋辽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 贸易活跃。

2.西夏

(1)起源: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建国:1038 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 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制度: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4)夏辽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二、金朝入主中原

1.起源: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建国:1114 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3.金与辽宋关系:1125 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4.迁都:1153 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

辽国历史简介

辽国历史简介

辽国历史简介

辽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国家,其历史时

期从907年到1125年,共218年。辽国的建立人是耶律阿保机,他在907年称帝建立了辽朝,自称天祚皇帝,国号为“大辽”。

1. 建立与初期

辽国建立于五代十国的时期。当时唐朝已经灭亡,十国

混战。秦宗权等女真部落首领在辽河流域接受了唐朝徐州刺

史耶律阿保机的招抚,耶律阿保机遂建立了契丹部落的国家,称为“契丹国”,辽人也是以契丹为国号,不久改为“辽国”,建都上京(今内蒙的哈拉哈河北岸)。

辽国建立初期,对周边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征讨,占领

了包括边地、咸阳、崇德、韩、赵、宋、微、燕、卜、麟、狄等各国。辽国先后与后晋、后唐、后周等朝代建立了朝贡关系,实行“封疆制度”,通过任命巡抚大使、节度使等各级官员,控制着边疆地区。

2. 开展对外征讨

宋朝建立后,辽宋关系一度紧张,两国之间发生了许多

战争。1044年,辽国大举攻入宋境,灭宋南唐,统一南北,

辽国国势跃上新的台阶。

1122年,金国入侵辽境,辽朝宣宗耶律洪基派遣耶律大

石南征,但在遇到金军主力后被击溃。第二年,金军亲自率领大军南侵,辽军于1125年在定州失利,宣宗耶律洪基被俘,

辽朝灭亡。

3. 总结

辽国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却为东北乃至整个中国历史

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辽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标志之一。

辽金历史简介

辽金历史简介

辽⾦历史简介

编辑|梧桐 声⾳|梧桐

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契丹族在我国北⽅建⽴起来的⼀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政权,它

与五代同时开始,⼜和北宋⼏乎同时结束。作为sh ǎo 少shù

数民族的统治,虽然与中原地区常年征战,但在政治、经济、⽂化等⽅⾯,它却深受着中原汉⽂化的影响。

契丹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原是部落联盟的军事⾸长,凭借强⼤的军事⼒量,他击败了的là剌ɡě葛、dié迭là

剌等⼈,于公元916年即皇帝位,成⽴了契丹国(契丹于938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

称契丹,1066年仍改为辽)。契丹建国后,阿保机zhú

逐步消灭了周边的弱⼩部落,⼜于公元926年,消灭了渤海国(今辽宁东部到⿊龙江南部⼀带),基本完成了其统⼀的征程。

从公元926年到947年,是太宗耶律德光统治的时代,在这⼀阶段,辽国从⽯敬塘的⼿中得

到了燕云⼗六州。以此为基础,辽开始了对中原地区的扩张。耶律德光shù

数次对晋发兵,希望征服整个中国,但因中原⼈民的反抗,使其计划搁浅了下来。

在太宗之后,经世宗ru ǎn

阮和穆宗璟两代,辽的统治内部出现了激烈的纷争,直到景宗贤时,其统治才渐渐稳定下来。

景宗死后,其⼦⼗⼆岁的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由于圣宗年龄尚⼩,所以由其母萧太后摄政,萧太后是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她谴耶律休哥为⼤将,于圣宗四年(987年)进兵攻宋,打败宋军。此后,辽国连年发兵攻宋,⾄圣宗⼆⼗⼆年,辽国攻⾄澶州城下,与宋真宗签定了'檀渊之盟',迫使宋朝年年向辽国进贡'岁币',辽宋两国从此相对安定下来。辽圣宗依靠宋国的进贡,使辽的经济发展起来,此时辽国达到了历史上的⿍盛时期。

契丹服饰与女真服饰的区别

契丹服饰与女真服饰的区别

契丹服饰与女真服饰的区别

、辽契丹族服装

契丹族是生活在我国辽河和滦河上游的少数民族,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契丹族还处于氏族社会,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五代初,由于汉族人避乱涌入边区,加之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使其很快强大起来。公元916年,阿保机在临潢府(今辽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附近)自立皇帝,定国号为“辽”,后经常侵扰中原。由于宋王朝腐败无能,致使最终签定“澶渊之盟”,规定北宋每年向辽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1125年,契丹族的大辽被女真族所灭。

契丹族服装一般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下穿裤,裤放靴筒之内。女子在袍内着裙,亦穿长简皮靴。因为辽地寒冷,袍料大多为兽皮,如貂、羊、狐等,其中以银貂裘衣最贵,多为辽贵族所服。

男子习俗髡发。不同年龄有不同发式。女子少时髡发,出嫁前留发,嫁后梳髻,除高髻、双髻、螺髻之外,亦有少数披发,额间以带系扎。按辽俗,女子喜涂面以黄色,如宋时彭如砺诗:“有女夭夭称细娘,真珠络髻面涂黄。”

1986年7月,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和驸马合葬墓中,有单股银丝编制的衣服和手套、鎏金银冠、琥珀鱼形舟耳饰、项链、垂挂动物形饰物的腰带等被发现,做工精致程度令世人震惊。

二、金、女真族服装

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一直到隋唐时期,还过着以渔猎为主的氏族部落生活,古称“靺鞨”。公元 10世纪时,女真族在辽的统治之下。1115年,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在按出虎水附近的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国号为“金”,后来逐渐摆脱随水草迁徙的穴居野外生活,发展生产力,练兵牧马,终于在1125年将辽天祚帝俘获,彻底推翻辽的统治。即年冬日,金太宗吴乞买(即完颜晟)派兵南下,直捣宋朝,要挟黄金、白银、牛马、绸缎数千百万,并索割太原、中

雄霸东北的契丹国,为何又改成了“辽”?

雄霸东北的契丹国,为何又改成了“辽”?

雄霸东北的契丹国,为何又改成了“辽”?

从907年到1125年期间,统治着东北大地的是契丹王朝。这个王朝由游牧民族建立,让统治中原的宋王朝非常挠头。在金庸笔下的《天龙八部》中,契丹人更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契丹名字是咋来的?为什么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却改成了“辽”?今日,汉字君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契丹是镔铁之意

金帐汗国自13世纪至15世纪长期是欧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相传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契丹”之名,始见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年)成书的《魏书》。汉人记契丹事,以《资治通鉴》为最早,东晋义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袭契丹”。契丹称号见于朝鲜《三国史记》更早,东晋太元三年(378 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丽“北边,陷八部落”。《新唐书》等明确指出:“至元魏,自号曰契丹。”有的学者则认为汉以来即有契丹之号。有的学者认为契丹一词出于宇文氏酋长名字之演变,约当西晋末东晋初,其异名已显,意为“镔铁” 。一般认为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

乞答、吸给等。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

契丹建立的王朝为何改称“辽”辽朝建国后疆域很大,全盛时

疆域东北至今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宋朝相对峙,形成南北朝对峙之势。公元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时,契丹仅仅控有塞北地区,故其国号为“大契丹”。938年,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于是辽太宗为这一新纳入的版图创立一新的国号——大辽。947年,辽灭后晋,辽太宗将晋改为“大辽”,把大辽这块汉地的国号扩展到中原。

中国历史朝代辽朝的契丹族文化

中国历史朝代辽朝的契丹族文化

中国历史朝代辽朝的契丹族文化契丹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辽朝作为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对于契丹文化的传承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深入探讨辽朝契丹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辽朝: 契丹族的伟大王朝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辽朝的建立标志着契丹族民族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辽朝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首领,他将自己封为辽太宗,确立了契丹族统治中国的地位。

辽朝的统治范围大致涵盖了现在的中国东北、内蒙古地区以及蒙古国部分地区。辽朝的国力强盛,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辽朝以其独特的契丹族文化特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契丹族文化的独特性

1. 语言文字

契丹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这是契丹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契丹文字又称为辽文,是契丹族最早的文字记载系统。辽文以双音节字为主,采用方块字形,有针对性地表达契丹语中的音节特点。契丹文字的独特性为契丹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 契丹族服饰

契丹族在服饰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契丹族的服饰以盔甲、短裙等为主,采用亮丽的颜色,图案多样,给人一种豪放、武勇的感觉。契丹族的服饰在辽朝时期非常盛行,不仅代表了契丹族作为统治

者的身份象征,也体现了契丹族的战斗精神和文化自信。

3. 宗教信仰

契丹族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契丹族最早信奉的是萨满教,后来逐渐转向佛教。辽朝时期,佛教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契

丹族的皇室和贵族都信仰佛教,建有大量的佛教寺庙。佛教文化对契

辽朝为何18次更改国号?

辽朝为何18次更改国号?

辽朝为何18次更改国号?

作者:景爱

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08期

国号即国名,它是一个国家的标识,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必须保持稳定性。在中国历史上,一般只有改朝换代的时候才能改变国号,以表明一个新的朝代取代了另一个朝代。国号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特点,因而采用什么国号,必须深思熟虑,慎重对待。

辽朝曾多次改复国号

辽朝有些例外,在它存在的209年中(916~1125年),曾多次改复国号。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国家,最初是以族名契丹作为国名,这是顺理成章的。这种现象很多,例如渤海族建立的国家称渤海国,又如蒙古族最初建立的国家称蒙古国,到了忽必烈时代才改蒙古国为元朝。

根据史书的记载,辽太宗耶律德光当了皇帝之后,曾于会同元年(938年)改国号为大辽。此后不久,在会同四年八月以前,又恢复了契丹国号。会同十年(947年),辽太宗改元大同,与此同时又将契丹国改为大辽国。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又恢复了大契丹国号。

清代学者赵翼最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在《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中,两次指出了辽朝改复国号,提出“耶律氏两改而中复”,即两次改契丹为大辽,不久又两次恢复了契丹国号。赵翼只是根据史书的记载来考证辽朝改复国号问题,是很不全面的。从辽代的石刻资料(即辽代的碑志)来看,辽朝至少9改9复,即改变了18次。除太宗以外,在辽穆宗、辽景宗、辽圣宗、辽兴宗、辽道宗时代,均有改复国号之举,只有辽太宗和天祚帝不见有改复国号的记录。换句话说,除了建国者辽太宗和丧国者天祚帝以外,其他皇帝在位期间都曾改复国号,时而称契丹,时而称大辽。

辽国和金国到底算不算中国的,辽国人和金国人是中国人吗?

辽国和金国到底算不算中国的,辽国人和金国人是中国人吗?

辽国和金国到底算不算中国的,辽国人和金国人是中国人吗?

答:当然是中国了。

一、辽国自称“中国”。

现在俄罗斯、白俄罗斯等东欧、中欧国家称中国为“契丹”,为何?因为辽自称中国。

契丹自称“中国”的正式国号,是组成其契丹文复合国号三国号之首号。其契丹文复合国号全称为“大中央辽契丹国”,其内含三个正式国号,依次为:“大中(央)国”、“大辽国”、“大契丹国”(见拙文《辽朝国号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复合国号》附图)。三个汉译国号都曾在政治生活中被使用过。契丹建国之地并不被汉人认为是中央之地,契丹人也不被汉人认为是华夏民族。契丹人建立的辽朝为什么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正式国号中自称“中国”?

寻根溯源,一是契丹人自认本民族根红苗壮,是中央天帝黄帝的嫡系子孙,只有他们有资格继承中央天帝黄帝的衣钵,建立“大中央之国”。近年红山黄帝文化考古证实,契丹人所言非虚,他们确实是黄帝族演化而来,自称“天族”也是有理有据的实事求是。二是契丹族生于斯长于斯的西辽河流域确是轩辕黄帝的“中央之地”。契丹在自己祖先黄帝的“中央之地”建国,称为“中央之国”顺理成章。三是契丹人认为辽太祖耶律阿宝机是黄帝再世,按五行易理耶律阿宝机运属土德,“土”为中央之位,耶律阿宝机所建之国自然应名为“中央之国”了。

基于上述理由,契丹人把“大中(央)国”这一正式国号,纳入了契丹文复合国号全称之中,并镌刻到可以长久保存的众多石刻文献中。虽然,为避免中原政权及汉族文人对契丹“中央之国”论的非议和质疑。契丹人在纸质文献中和汉文典籍基本抹掉了汉文“大中(央)国”国号的使用痕迹。但遗落在字里行间零星蛛丝马迹,仍可推测出契丹人使用“大中(央)国”这一正式国号的端倪。

唐宋之际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名称

唐宋之际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名称

唐宋之际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名称

解析:

唐宋之际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名称是:辽。

契丹在唐初之时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唐天宝四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称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统和二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复号辽。由于金帐汗国自13世纪至15世纪长期是欧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丹建国为什么使用“辽”字作为国号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大小王朝七十余个,没有任何一个王朝的国号,像契丹族建立的"大辽"这般神秘。迄今为止,关于"辽"的解释仍无定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辽"为"镔铁";陈述先生认为"辽"的含义指代草原或沙漠;在冯永谦先生看来,"辽"即"辽阔"之意;学界的一般看法是"辽"可能与"辽水"有关;据新的调查研究,"辽"与如今的辽宁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尤为特别的是,刘凤翥先生通过破解已成绝学的契丹文字,发现辽朝使用的居然是"双国号":契丹辽或辽契丹。

金太祖立"金"克"镔铁"

在《"大金"国号之起源及其释义》一书中,陈学霖先生提到"辽"国号的起源问题,指出"大辽"国号意为镔铁,史料佐证出自大金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圣谕。

诠释"大辽"名称之意的金太祖圣谕是这样说的:"上曰:'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也就是说,完颜阿骨打之所以立国号为"金",是为了克制以"镔铁"自居的辽,镔铁再硬,终不及金。

在《草原与帝国:4—10世纪契丹·辽王朝的形成》一书中,马颂仁先生指出:"最近的材料表明,'辽'这个名字以一种词语的变形形式进入到蒙古语词汇中,遂演变为loqa,其义为'铁'。此处,用以表示'铁'的是'辽'而不是'契丹',关于它的解释或许来自于阿骨打的那条圣谕。"

马颂仁表示,契丹族是起源于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的一支游牧部族,而老哈河的河名本意,在蒙古语和满语中的意思很可能是"铁水"。在历史上,很多游牧民族都习惯以自己生存的地域或临近的河流来命名本部落的名称。那么,为何老哈河意为"铁水"呢?是指河水的颜色如铁?还是喻指河流奔腾,若生铁般强横?

有语言学家为验证契丹族与今达斡尔族之间的承继关系,还特意查找契丹语中指代"铁"的单词,并与达斡尔族指代"铁"的单词相比较,从中寻找彼此间的对应关系。

金灭铁,银灭金是后人附会

一说到"辽",势必与辽的另一国号"契丹"挂钩。而破解"契丹"本意,则有助于解读"辽"的真实含义。我国著名辽金史专家陈述先生认为,"契丹"一词大概指的是草原或沙漠。

契丹一名的汉义,过去的说法是"辽以镔铁为号",以后演化为辽、金、元三朝国号的对比,即金对铁,银对金。似乎三朝互替,一物降一物,是接续王朝为克制前朝而特意起的国号。这种说法看似顺理成章,但时间次序不对。

陈述先生表示,如果说蒙元的国号实意为"银",是针对金朝国号所起的,那么,蒙元的国号起名时间应该晚于金。但实际上,蒙元的名称却早于金。也就是说,辽、金、元三朝"金对铁,银对金"生生相克的说法是后人附会的,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辽"乃至"契丹"的真实含义究竟为何意呢?陈述先生通过考证与契丹同根的"奚族"及与契丹族血缘极近的"室韦"族名称的来由,提供了一个极有参考价值的历史信息。在陈述先生看来,契丹和奚族操共同语言,也长期毗邻,过着同样的经济生活。认识了奚、契丹的密切关系,还应当了解

契丹、奚、室韦在历史过程中,实际上是同一族的不同部分。《隋书》中说:"室韦、契丹之类也,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为室韦。"室韦,蒙语,达斡尔族谓之"森林"。那么"契丹"一词的本意,是否与和森林相对应的草原、沙漠有关呢?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不少部落被称为"森林中人"、"草原中人"。契丹族长期生活在草原沙漠区域,过着游牧生活。"契丹"之意,或许真如陈述先生的推断,是"生活在草原地带的人群"。

"辽"与辽宁有何历史渊源?

关于"辽"朝国号的内在含义,冯永谦先生认为是"辽阔、辽远"之意。在辽代,契丹官吏迎接宋使,往往不走直路而循迂曲,目的是向宋使夸耀其疆域广大。那么,今天辽宁的"辽"字又是何意,是否源自大辽之"辽"呢?

关于辽宁之"辽"的含义,有两种解读,一说为"天辽地宁";二说指"辽河"。若是前者,意义虽宽泛,却与冯永谦先生诠释的"辽"字含义基本一致了;若是后者,同样与大辽之谓神貌暗合。

因为,学界普遍认为辽朝因辽水得名。犹如金朝以"按出虎水"为其国名,而"按出虎水"的女真语意思是"金"。刘浦江先生在《辽朝国号考释》中曾指出,辽水是潢河、土河合流后的名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辽河。

澳大利亚麦克理大学康丹先生表示,契丹语的"辽"单词与蒙古语中表"吉祥、有福"的那个单词有关。这个蒙古语单词在当时指代一条河,这条河在辽朝如何称呼,人们尚不知晓,但此河最终是汇入西辽河的。指代这条河的单词与"辽"将是同一水系在不同流段的契丹语名和汉语名。

众所周知,契丹族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而这两条河恰是辽河的上源。两条河水合流形成西辽河,在今昌图入辽后,沿途汇合太子河、浑河等水系一路南下,最开始由营口入海。后在今盘山县六间房附近分流,形成一条双台子河由盘山县注入辽东湾。简言之,一千多年前的契丹人与今天的辽宁人都是喝"辽河水"长大的。这一方水土赐予了古今辽人同样的身材体貌,也在他们的血脉中注入了相似的气质基因。

在今天的辽宁境内,残存的辽塔至少有几十个,被专家发现的辽城有上百座。被认定为萧太后家庙的宏伟奉国寺在辽宁义县,辽代的东京陪都在辽宁辽阳,辽代北府宰相萧义的家族墓地在法库叶茂台,埋葬四位大辽皇帝的乾陵、显陵在辽宁北镇,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修筑的镇海口长城在辽宁大连……

有人说,辽代的主要都城(上京、中京)与皇陵(辽祖陵、辽庆陵、辽怀陵)在今内蒙古的巴林左旗、巴林右旗与宁城境内,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赤峰辖地,这与今天的辽宁有何直接关联?要知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赤峰归辽宁管辖,过去叫昭乌达盟。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昭乌达盟建制,设立赤峰市。若按这一历史源脉评判,萧太后的家庙、大辽国的三座都城、上百座头下军州、所有的皇陵都曾在辽宁境内。可见,风华绝代的大辽国与今天的辽宁渊源不浅。

史上罕见,忽而契丹忽而辽

在大辽218年的历史上,"大契丹"与"大辽"两个国号是交替使用的。

公元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时,契丹仅仅控有塞北地区,故其国号为"大契丹"。938年,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于是辽太宗为这一新纳入的版图创立一新的国号——大辽。947年,辽灭后晋,辽太宗将晋改为"大辽",把大辽这块汉地的国号扩展到中原。但太宗北归后,中原旋即易主,此后大辽国号仍只用于燕云汉地。于此同时,在长城以北的契丹本土仍继续采用"大契丹"为国号。辽圣宗时,国号仍为"大契丹"。但到了辽道宗朝,公元1006年,复改"大契丹"为"大辽"。不过,《辽史》丝毫未记载历次改国号之事,这是非常罕见的一种现象,在中国史书中是绝无仅有的。清朝学者屡屡指责《辽史》太过疏漏,如钱大昕云:"按辽自太宗建国号大辽;至圣宗统和元年,去辽号,仍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复称大辽。《辽史》中皆没而不书。"冯家昇先生认为,《辽史》的编纂者没有记载历次国号的变更情况,也许是他们不想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问题是,统治政权定立国号是一个非常庄重、神圣的事件,乃是本身的政治文化标识,宣示新政权的政治合法性。而辽统治者却三番五次地更改国号,意欲何为?当时的历史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2002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宝力罕吐乡出土了汉字萧兴言墓志铭和契丹大字永宁郡公主墓志铭。《燕京学报》发表了刘凤翥、唐彩兰的《辽"萧兴言墓志"和"永宁郡公主墓志"考释》。此文考释出契丹大字中的"大中央哈喇契丹国"等词语和词组。据刘凤翥考证,音译的"哈喇"应意译为"辽"。

1993年7月,内蒙古文物考古所在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的罕苏木苏木的朝克图山之阳出土了契丹大字《耶律祺墓志铭》。2005年冬,刘凤翥给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塔拉所长写信,建议尽快研究发表契丹大字《耶律祺墓志铭》,塔拉所长同意刘凤翥的意见。于是,由刘凤翥起草了《契丹大字耶律祺墓志铭考释》寄给内蒙古考古所,稿件随即在《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1期发表。

契丹大字《耶律祺墓志铭》的志盖和志文,均以四个契丹字开始。其中,第一个字与第四个字已被解读,是"大"与"国"之意,对这两字的解读在契丹文字学界已达成共识。以此推理,夹在"大"与"国"之间的两个契丹字只能是国号名。辽代的国号只有"契丹"和"辽"两个称谓,而契丹大字中的"契丹"一词已经被破译,不是《耶律祺墓志铭》开头的四字中间的两个字。那就是说,这两个神秘的契丹字的意思舍"辽"莫属,"辽"的契丹读音是哈喇,哈喇契丹就是"辽·契丹"之意。

刘凤翥先生还发现,在使用契丹大字的范围内,辽代实行"辽·契丹国"或"契丹·辽国"的双国号制。在汉字文献称国号为"契丹"的时期,在契丹文字中则称国号为"契丹·辽国",双国号中的"契丹"置于"辽"之前;在汉字文献中称国号为"辽"的时期,在契丹文字中则称国号为"辽·契丹国",双国号中的"辽"置于"契丹"之前。《契丹大字耶律祺墓志铭考释》首次阐明了辽代的双国号制,通过刘凤翥先生对契丹文字的解读,破译了契丹族建国后采取"一国两号"的政策体系。

在一个王朝内,采用"南北面官"双轨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是大辽王朝在行政体制上的伟大创举,也是契丹族逐渐融入中原文明后的醒目标志。而"一国两号"的发现,正是这一史实的不朽印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