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建国为什么使用“辽”字作为国号

合集下载

总结归纳辽夏金元的建立

总结归纳辽夏金元的建立

总结归纳辽夏金元的建立辽夏金元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

这一时期,辽朝、西夏、金朝和元朝相继兴起,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辽夏金元的建立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

一、辽朝的建立辽朝是由契丹族所建立的,建立者为耶律阿保机。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在九八五年称帝,建立了国号“辽”。

辽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中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辽朝的政权建设及对内对外的政策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辽朝的政权建设注重中央集权,建立了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统治地区的控制,如设立京畿、军镇、察院等机构。

此外,辽朝还采取农耕与牧区的经济并重政策,积极发展农业、商业等经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

二、西夏的建立西夏是由党项族所建立的,建立者为李元昊。

公元九八八年,李元昊在西域建立了西夏政权,并自称为“夏”国。

西夏的建立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西北地区的政治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西夏政权在国内实行了高度集权制度,中央集权明显,世袭制继续保持。

政府机构设置和辽朝类似,但也具有一些党项族的特色。

此外,西夏政权发展农耕经济,并注重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与辽朝、金朝和宋朝的关系复杂且多变。

三、金朝的建立金朝的建立是由女真族所建立的,建立者为完颜阿骨打。

完颜阿骨打于公元一一一五年称帝,建立了金朝政权。

金朝政权的建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金朝在建立时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如联合契丹、南征北战,最终取得了建国的胜利。

金朝政权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等中央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

金朝政权的建立推动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同时它还与南方的宋朝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

四、元朝的建立元朝的建立是由蒙古族所建立的,建立者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于公元一一九九年建立了蒙古帝国,统一了北方草原诸部落。

元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起和亡我之心不死的活动。

契丹频改国号背后的玄机

契丹频改国号背后的玄机
后 来 被 迫 引 军 北 返 , 面 上 看 辽 军 的 撤 退 是 契 表
丹 人 不 适 应 中 原 炎 热 的 天 气 , 实 是 因 为 辽 朝 其
【 行天 下 l 在 法语 中 , 刀 与厌 烦 同叉 , 以以 食指 背刮 下 巴( 风 剃 所 类似 于刮 胡子 ) 法 国 的特 有 是
游 , l 2岁 的 辽 圣 宗 即位 , 岁 的 萧 绰 皇 太 后 摄 30 政 。 主 少 国 疑 ” 面 的 出 现 给 自 以 为 是 的 宋 太 “ 局
宗 赵 光 义 一 个 收 复 故 地 的 机 会 , 让 他 没 有 想 但
) 丹 军 队 灭 后 晋 , 宗 耶 律 德 光 改 国 号 称 契 太 辽 , 示 了 其 一 统 天 下 的 气 魄 后 , 号 就 不 宣 国 再 动 了 , 偏 偏 就 在 圣 宗 统 和 二 年 ( 5 ) 可 9 年 , 8
律 德 光 为 代 表 的 一 些 契 丹 英 雄 们 走 出 广 阔 草 原 后 , 志成 为 大 一 统帝 国的主 宰 , 契 丹 ” 立 “ 这
个 草 原 文 太
理 想 太 难 实 现 了 , 么 办 呢 ? 国 号 倒 是 个 怎 改
持 大 辽 国 政 的 萧 太 后 以 圣 宗 名 义 把 国 号 改 大 契 丹 。 咸 雍 二 年 ( 而 1066年 ) 宗耶 律 洪 基 道 恢 复 大 辽 称 号 。 丹 的 几 任 国 主 频 易 国 号 的 契 后 , 竟 有何 玄机 呢? 究 首 先 , 从 契 丹 人 自 身 说 起 。 丹 族 原 本 要 契
解 读 历 史 ・…
・…
・…

・・・・…

・ ・…


“契丹”、“辽”名称探源

“契丹”、“辽”名称探源

“契丹”、“辽”名称探源“契丹”、“辽”名称探源对契丹、辽的名称探源,至今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看法。

我认为,对契丹、辽名称探源,应以当时命名的本俗为依据和标准进行研究,至于本名的语义或孳生出的观念,不能成为其名称起源的第一位依据。

这不是说命名的义不能研究,而是要与命名结合起来,以求对问题的全面解决。

从东北地区看,古时带有普遍性的命名习俗,是依水、依山或依地理方位而命名,东胡系各族也多是如此。

一、契丹名称源于西拉木伦河对契丹、辽名称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镔铁”、“刀剑”、“切断”、“奇首之领地”、“部酋名”、“寒冷”或释为“大中国”、“东方太阳神”等诸说。

此外,陈述在《契丹政治史稿》中认为契丹有“草原、沙漠或森林相关的意思。

”舒焚(辽史稿)谓“辽河地区水草丰富之地。

”但还没有认为契丹是因水而得名。

目前较为广泛用的通说为“镔铁”。

据研究,《魏书·契丹传》中的悉万丹即契丹,当是契丹原音的书写。

悉万丹的“悉万”,旧无释,系来源于河名。

从“悉万”和“悉万丹”的称呼分析,悉万当源于鲜卑的弱落水,亦称为作乐水、饶乐水,在《新五代史·附录》中为袅罗箇没里或枭罗箇没里,当是同音的异译。

弱落、作乐、饶乐即袅罗箇或枭罗箇;没里义为水或河。

枭与嫋同,意niǎo,读音如曲挠的“挠”。

弱、作,皆属部,弱、作、袅当是音转。

但袅亦译写为“枭”,枭属萧部,发声为xi。

弱落水今为西拉木伦河,枭与西及悉发声同,当是弱之转音,皆指今之西拉木伦河可证。

悉万的“万”,是乌拉的“乌”之异音,并省“拉”为“万”。

悉万之本源即悉拉万(乌拉)。

契丹的契,今为契约、书契的契,按其字亦作“”,发声为xi。

从悉万丹分析,丹字有的释为“斯坦”,即土地或领地,可备一说。

但从悉万丹三字分析,在室韦中有“深末怛部”,深末怛与悉万丹语词结构很相似。

深末怛系以水名部,深末即黄水。

其部在今黑龙江北精奇里江(今结雅河)下游之东西地,其水东支流名昔林(林是剌、离、勒、里的同音之变)穆迪河(黄水),即深末怛水之东源。

第二回、大丹大辽大中央,国号之谜费猜想

第二回、大丹大辽大中央,国号之谜费猜想

第二回、大丹大辽大中央,国号之谜费猜想——钱币上的契丹国号漫谈上回书咱们讲了契丹的族源,即从人类发展史的考古发现看,以及契丹人自己的历史记忆讲,契丹族确应是源于黄帝裔族,是真正“龙的传人”。

“契丹”,是鲜卑语“天族(天神裔族)”的译音。

这一回咱们再讲讲契丹国的国号是什么?学界目前有“‘辽,契丹’双国号说”,“‘契丹,胡里只’两国号说”,和笔者的“只有一个国号,因音译意译本意不同的用法,产生了貌似有异的三种国号现象说”。

这里我不讲其它两种说法的对错,只谈我的说法根据,一切都让契丹钱币自己说。

讲国号,就要让契丹“国号钱”说话。

目前已发现汉文、契丹文契丹钱中有四个不同系列的“国号钱”,它们一是以“大契丹”缩写“大丹”为名称的“‘丹’字钱系列‘国号钱’”;二是以“大辽”为名称的“‘大辽’系列‘国号钱’”;三是以“天,契丹大字‘天。

汉文丹字反写加双角(加一撇一捺)’字为名称的“‘天’字钱系列‘国号钱’”:四是以“契丹文‘大辽’、‘大契丹’、‘契丹’为名称的系列‘国号钱’”。

“‘丹’字钱系列‘国号钱’”(见图集1、丹字钱系列钱1-10),目前已发现“大丹重宝小平钱”、“大丹国宝小平折折二钱”、“大丹万年当五当十钱”、“丹贴巡宝小平钱”、“开丹圣宝小平折五折十钱”、“神册通宝背‘丹’折三型钱”、“丹贴之宝当十钱”。

“‘大辽’系列‘国号钱’”(见图集2、辽字钱系列钱1-15),目前已发现“大辽国宝小平折二折三钱”、“大辽万年折五折十钱”、“大辽镇库当百当千钱”、“大辽神册折十型钱”、“大辽天赞折十型钱”、“大辽天显折十型钱”、“大辽会同折十型钱”、“大辽天禄折十型钱”、“大辽清宁折十型钱”、“大辽天庆折十型钱”、“大辽元宝钱”。

“‘天’字钱系列‘国号钱’”(见图集3、天字钱系列钱1-9),目前已发现“大‘天。

汉文丹字反写加双角(加一撇一捺)’万年折十钱”、“神册通宝背‘天。

汉文丹字反写加双角(加一撇一捺)’折三钱”、还发现了“尧舜衕宝背‘天’当五型钱”、“辽铸应天元宝背‘天’当五型钱”、“保大元宝背‘天’当五型钱”。

辽国历史简介

辽国历史简介

辽国历史简介
辽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国家,其历史时
期从907年到1125年,共218年。

辽国的建立人是耶律阿保机,他在907年称帝建立了辽朝,自称天祚皇帝,国号为“大辽”。

1. 建立与初期
辽国建立于五代十国的时期。

当时唐朝已经灭亡,十国
混战。

秦宗权等女真部落首领在辽河流域接受了唐朝徐州刺
史耶律阿保机的招抚,耶律阿保机遂建立了契丹部落的国家,称为“契丹国”,辽人也是以契丹为国号,不久改为“辽国”,建都上京(今内蒙的哈拉哈河北岸)。

辽国建立初期,对周边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征讨,占领
了包括边地、咸阳、崇德、韩、赵、宋、微、燕、卜、麟、狄等各国。

辽国先后与后晋、后唐、后周等朝代建立了朝贡关系,实行“封疆制度”,通过任命巡抚大使、节度使等各级官员,控制着边疆地区。

2. 开展对外征讨
宋朝建立后,辽宋关系一度紧张,两国之间发生了许多
战争。

1044年,辽国大举攻入宋境,灭宋南唐,统一南北,
辽国国势跃上新的台阶。

1122年,金国入侵辽境,辽朝宣宗耶律洪基派遣耶律大
石南征,但在遇到金军主力后被击溃。

第二年,金军亲自率领大军南侵,辽军于1125年在定州失利,宣宗耶律洪基被俘,
辽朝灭亡。

3. 总结
辽国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却为东北乃至整个中国历史
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辽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标志之一。

雄霸东北的契丹国,为何又改成了“辽”?

雄霸东北的契丹国,为何又改成了“辽”?

雄霸东北的契丹国,为何又改成了“辽”?从907年到1125年期间,统治着东北大地的是契丹王朝。

这个王朝由游牧民族建立,让统治中原的宋王朝非常挠头。

在金庸笔下的《天龙八部》中,契丹人更为广大读者所熟知。

契丹名字是咋来的?为什么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却改成了“辽”?今日,汉字君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契丹是镔铁之意金帐汗国自13世纪至15世纪长期是欧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

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

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相传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

“契丹”之名,始见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年)成书的《魏书》。

汉人记契丹事,以《资治通鉴》为最早,东晋义熙元年(406年)初,“燕王熙袭契丹”。

契丹称号见于朝鲜《三国史记》更早,东晋太元三年(378 年)已有契丹人犯高句丽“北边,陷八部落”。

《新唐书》等明确指出:“至元魏,自号曰契丹。

”有的学者则认为汉以来即有契丹之号。

有的学者认为契丹一词出于宇文氏酋长名字之演变,约当西晋末东晋初,其异名已显,意为“镔铁” 。

一般认为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

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

契丹建立的王朝为何改称“辽”辽朝建国后疆域很大,全盛时疆域东北至今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宋朝相对峙,形成南北朝对峙之势。

公元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时,契丹仅仅控有塞北地区,故其国号为“大契丹”。

938年,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于是辽太宗为这一新纳入的版图创立一新的国号——大辽。

947年,辽灭后晋,辽太宗将晋改为“大辽”,把大辽这块汉地的国号扩展到中原。

中国历史朝代辽朝的契丹族文化

中国历史朝代辽朝的契丹族文化

中国历史朝代辽朝的契丹族文化契丹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中,辽朝作为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对于契丹文化的传承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辽朝契丹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辽朝: 契丹族的伟大王朝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辽朝的建立标志着契丹族民族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辽朝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首领,他将自己封为辽太宗,确立了契丹族统治中国的地位。

辽朝的统治范围大致涵盖了现在的中国东北、内蒙古地区以及蒙古国部分地区。

辽朝的国力强盛,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辽朝以其独特的契丹族文化特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契丹族文化的独特性1. 语言文字契丹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这是契丹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契丹文字又称为辽文,是契丹族最早的文字记载系统。

辽文以双音节字为主,采用方块字形,有针对性地表达契丹语中的音节特点。

契丹文字的独特性为契丹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 契丹族服饰契丹族在服饰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契丹族的服饰以盔甲、短裙等为主,采用亮丽的颜色,图案多样,给人一种豪放、武勇的感觉。

契丹族的服饰在辽朝时期非常盛行,不仅代表了契丹族作为统治者的身份象征,也体现了契丹族的战斗精神和文化自信。

3. 宗教信仰契丹族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

契丹族最早信奉的是萨满教,后来逐渐转向佛教。

辽朝时期,佛教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契丹族的皇室和贵族都信仰佛教,建有大量的佛教寺庙。

佛教文化对契丹族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政治与军事辽朝作为契丹族统治的政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政治与军事影响。

辽朝发展了契丹族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力量,提高了契丹族的统治能力。

同时,契丹族的统治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后来的政治和军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辽朝为何18次更改国号?

辽朝为何18次更改国号?

辽朝为何18次更改国号?作者:景爱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08期国号即国名,它是一个国家的标识,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必须保持稳定性。

在中国历史上,一般只有改朝换代的时候才能改变国号,以表明一个新的朝代取代了另一个朝代。

国号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特点,因而采用什么国号,必须深思熟虑,慎重对待。

辽朝曾多次改复国号辽朝有些例外,在它存在的209年中(916~1125年),曾多次改复国号。

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国家,最初是以族名契丹作为国名,这是顺理成章的。

这种现象很多,例如渤海族建立的国家称渤海国,又如蒙古族最初建立的国家称蒙古国,到了忽必烈时代才改蒙古国为元朝。

根据史书的记载,辽太宗耶律德光当了皇帝之后,曾于会同元年(938年)改国号为大辽。

此后不久,在会同四年八月以前,又恢复了契丹国号。

会同十年(947年),辽太宗改元大同,与此同时又将契丹国改为大辽国。

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又恢复了大契丹国号。

清代学者赵翼最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他在《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中,两次指出了辽朝改复国号,提出“耶律氏两改而中复”,即两次改契丹为大辽,不久又两次恢复了契丹国号。

赵翼只是根据史书的记载来考证辽朝改复国号问题,是很不全面的。

从辽代的石刻资料(即辽代的碑志)来看,辽朝至少9改9复,即改变了18次。

除太宗以外,在辽穆宗、辽景宗、辽圣宗、辽兴宗、辽道宗时代,均有改复国号之举,只有辽太宗和天祚帝不见有改复国号的记录。

换句话说,除了建国者辽太宗和丧国者天祚帝以外,其他皇帝在位期间都曾改复国号,时而称契丹,时而称大辽。

辽朝不是以辽水得名如此频繁地改复国号,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少见的。

那么,辽朝为什么多次改复国号呢?这需要从“契丹”和“辽”的字义说起。

《金史》记载:“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

金之色白,完颜部尚白,于是国号大金。

”后世学者据此记载,最初认为“辽”字是指宾铁而言。

20世纪30年代,冯家异指出《金史》中“辽以宾铁为号”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契丹”具有宾铁之意,“以宾铁为号”是指契丹而言,史书以宾铁之意解释“辽”是不正确的。

国号怎么取

国号怎么取

国号怎么取一、根据发迹的地方定国号。

如宋就是是因其创建人赵匡胤在后周时曾为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而来。

二、根据所封爵名(或继承的爵位)定国号。

例如唐朝的国号是“唐”,是因为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

汉朝国号为汉,是因为项羽封刘邦为汉王,都南郑,管辖巴蜀两地。

三、根据发迹地的特产定国号。

这种命名法多见于少数民族政权,例如契丹人所建的辽国,“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镔铁之意,辽太祖的发迹地盛产镔铁,故该国第六代皇帝辽圣宗在位时,改国号为辽。

同时期的金太祖认为,“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坏,”金国发迹地盛产黄金,为显示其国比辽更坚强,便以金为国号。

四、根据谶(chèn)语或文义定国号。

例如南朝齐的国号就是来自谶语。

《南齐书·崔祖思传》:“初议朝太祖(尚道成)为梁公,祖思启太祖曰:'金刀利刃齐刈之,今宜称齐,实应之。

从之”。

元朝的国号则系源于文义,它是取《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由蒙改称为元的。

明朝国号“大明”出自《易经》,是表示光明周而复始,成就天地四方。

五.、以姓氏确定国号,例如:春秋末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于是建立了以这三家姓氏为国号的国家。

六、冒称前代亲戚以沿用其国号:例如西晋时,匈奴人刘渊自认为是汉朝刘氏的外甥,因此以汉(后改为赵,史称前赵)为国号。

后汉的刘知远也认定自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而沿用汉为国号。

后周太祖郭威自认为是周朝王族姬姓的后裔,便以周为国号。

七、因尊崇某前朝国家而沿用其国号:例如如宇文觉所建的周(史称北周)和武则天改唐为周。

都是其建立者尊崇周礼、欲效仿周制或因周朝延续长久,故而寄予厚望。

八、以期望为年号:王莽篡汉时,以自己的“改革”是开一代新宇,使万象更新,便以新为国号。

辽国和金国到底算不算中国的,辽国人和金国人是中国人吗?

辽国和金国到底算不算中国的,辽国人和金国人是中国人吗?

辽国和金国到底算不算中国的,辽国人和金国人是中国人吗?答:当然是中国了。

一、辽国自称“中国”。

现在俄罗斯、白俄罗斯等东欧、中欧国家称中国为“契丹”,为何?因为辽自称中国。

契丹自称“中国”的正式国号,是组成其契丹文复合国号三国号之首号。

其契丹文复合国号全称为“大中央辽契丹国”,其内含三个正式国号,依次为:“大中(央)国”、“大辽国”、“大契丹国”(见拙文《辽朝国号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复合国号》附图)。

三个汉译国号都曾在政治生活中被使用过。

契丹建国之地并不被汉人认为是中央之地,契丹人也不被汉人认为是华夏民族。

契丹人建立的辽朝为什么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正式国号中自称“中国”?寻根溯源,一是契丹人自认本民族根红苗壮,是中央天帝黄帝的嫡系子孙,只有他们有资格继承中央天帝黄帝的衣钵,建立“大中央之国”。

近年红山黄帝文化考古证实,契丹人所言非虚,他们确实是黄帝族演化而来,自称“天族”也是有理有据的实事求是。

二是契丹族生于斯长于斯的西辽河流域确是轩辕黄帝的“中央之地”。

契丹在自己祖先黄帝的“中央之地”建国,称为“中央之国”顺理成章。

三是契丹人认为辽太祖耶律阿宝机是黄帝再世,按五行易理耶律阿宝机运属土德,“土”为中央之位,耶律阿宝机所建之国自然应名为“中央之国”了。

基于上述理由,契丹人把“大中(央)国”这一正式国号,纳入了契丹文复合国号全称之中,并镌刻到可以长久保存的众多石刻文献中。

虽然,为避免中原政权及汉族文人对契丹“中央之国”论的非议和质疑。

契丹人在纸质文献中和汉文典籍基本抹掉了汉文“大中(央)国”国号的使用痕迹。

但遗落在字里行间零星蛛丝马迹,仍可推测出契丹人使用“大中(央)国”这一正式国号的端倪。

《辽史》就曾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

有大功德者。

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

太祖曰:‘佛非中国教。

’(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祭奠”。

因为他 俄罗斯等国称中国为契丹 他还被韩国人称为国父

因为他 俄罗斯等国称中国为契丹 他还被韩国人称为国父

因为他俄罗斯等国称中国为契丹他还被韩国人称为国父我们自称是汉人,而在西方很多国家则有“唐人街”,所以很多西方国家的百姓又称我们为“唐人”,而最早在中东和希腊一代的古国则称我们为“秦人”,现在的中国英语翻译成“China”,有人说是这个单词来源于瓷器,其实不然,最早的来源是“chin”,也就是秦的发音,因为秦帝国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而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就曾和西域、中东甚至希腊一带的国家有外贸关系,所以在他们便称中国人为“秦人”。

而在俄罗斯等一些国家中,却将中国称为“Китай”,也就是“契丹”。

从这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在咱们中国人的历史认知中,北宋才是中华的正统,可是在对中国历史并不了解的外国人眼中,当时更具影响力的辽国,才代表着中国。

而辽国的建立者,就是一代枭雄——耶律阿保机。

而辽国的统治民族则是契丹族,谁是最有名的契丹人呢?我想应该是他:我们那个胸口有纹身的不良青年萧峰萧大侠(丐帮不类似于现在的黑社会黑帮咯,作为黑社会老大,那自然是不良青年了,况且他还有纹身,额,开个玩笑,大家别当真,萧大侠还是我心目中最血性的大侠之一。

)那么俄罗斯等国为什么要将中国称为“契丹”呢?咱们先来看看契丹所建立的辽国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大。

辽国全盛时,疆域东北至今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宋朝相对峙,形成南北朝对峙之势,《辽史》称“幅员万里”。

而且辽强宋弱是事实,辽在宋夏之间玩平衡也玩得非常不错,虽然在经济上宋不知道是辽的多少倍,可是在综合国力上,辽还是强过宋不少的。

不过让俄罗斯一带的民族国家称中国为契丹,却不是在辽国时期,而是到了蒙古人西征时期。

Китай从词源上讲来自蒙古语“乞塔”,原来专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欧洲人称中国。

这一词义因13世纪蒙古的西征逐步扩大,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通过蒙古人转手给欧洲人,该词泛指中国。

辽国详细介绍

辽国详细介绍

辽国详细介绍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是契丹族在我国北方建立起来的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政权,它与五代同时开始,又和北宋几乎同时结束。

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虽然与中原地区常年征战,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它却深受着中原汉文化的影响。

契丹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原是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他击败了的剌葛、迭剌等人,于公元916年即皇帝位,成立了契丹国(契丹于938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改为辽)。

契丹建国后,阿保机逐步消灭了周遍的弱小部落,又于公元926年,消灭了渤海国(今辽宁东部到黑龙江南部一带),基本完成了其统一的征程。

从公元926年到947年,是太宗耶律德光统治的时代,在着一阶段,辽国从石敬塘的手中得到了燕云十六州。

以此为基础,辽开始了对中原地区的扩张。

耶律德光数次对晋进兵,希望征服整个中国,但因中原人民的反抗,使其计划搁浅了下来。

在太宗之后,经历世宗阮(947~950年在位)和穆宗璟(951~969年在位)两代,辽的统治内部出现了激烈的纷争,直到景宗贤(969~982年在位)时,其统治才渐渐稳定下来。

景宗死后,其子十二岁的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

由于圣宗年龄尚小,所以由其母萧太后摄政,萧太后是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她谴耶律休哥为大将,于圣宗统和四年(987年)进兵攻宋,大败宋军。

此后,辽国连年发兵攻宋,至圣宗二十二年,辽国攻至澶州城下,与宋真宗签定了"檀渊之盟",迫使宋朝年年向辽国进贡"岁币",辽宋两国从此相对安定下来。

辽圣宗依靠宋国的进贡,使辽的经济发展起来,此时辽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经过圣宗、兴宗(1031~1055年)的盛世之后,辽国开始走向衰亡。

公元1101年,辽天祚帝即位,此时随着女真族的兴起,辽国的统治逐渐受到威胁。

公元1115年,金兵攻占辽国重镇黄龙府,随后又与宋朝订立"海上之盟",共同抗金。

_辽_国号新解_姜维公

_辽_国号新解_姜维公
⑧ 作为崛起于朔漠的 北 方政 权, 北 魏、 金、 元 都 曾 在族源 魏兼书,示不忘本之义也” 近于平实。 与王朝承接上反复争论,像传世的 《大金德礼》 就是 这种 争 论 的 产 物; 元 代 直至 末季才修 成辽、
金、宋三史,延误的原因也是因为这种争议长期无法止息。那么,辽建立封建王朝时也少不了这 种争议,与完颜金一样,这种争议都源于智囊团汉族知识分子意见的分歧。由于当代学者都没有 认识到辽朝曾炮制 “箕子道 统 ” 的 事实, 不 了 解辽朝 树 立自己正统观 的 根 源, 当 然 也 无 法 了 解 辽朝改名 “大辽” 的真实意图。
[6 ] , 论文中强调辽朝双 国号的 意 义。 像 佟 家 江、 刘 凤翥 两 位 都 曾 主张 契丹 是改 “晋 ” 为 “大辽 ”
。 而非改 “契丹” 为 “大辽”
[7 - 8 ]
尽管 他 们 都 认 识 到 了 此 次 改易 国号与 汉 族 有 密切关 系, 但 斤斤
姜 维 公 姜 维 东 ﹃ 辽 ﹄ 国 号 新 解
④、 张 定契丹于 947 年改元。其后, 蔡美彪 等 著 《中 国通史 》 第 六 册③、 翦伯赞 《中 国史 纲 要 》 ⑤、刘泽华等 《 ⑥、白寿彝主编 《 ⑦ 等均如是说 。 正明 《契丹史略》 中国古代史》 中国通史纲要》
937 年是辽太宗延续其父天显年号的最后一年,也是辽 取得燕云十六州 之年, 故 尚铖 认 为 耶 律德光获得建立正统政权的资格,于是年改国号。938 年, 耶律 德光 改 年号会 同, 蕴 有 四海 一家 ,《契丹国志》 从 之。 至 于 947 年, 则 是 辽 之义,故 《东都事略》 纪其事时称有改元改国号之举 ,《辽史》 诸书记载 其时 有 改 元 改 国号之 举。 笔 者的 倾向 也 是 947 年, 也 就 是说, 太宗灭晋之时 在此之前,辽未能颠覆任何一个中原政权,仅取中原数州之地,尚不足认为其有染指中原正统之 资格。而灭晋后,完全可以 “承晋” 之后建立一个正统政权。 ( 三) 辽改国号次数研究 关于辽改国号的次数,一般学者都认同这样的见解,即辽太宗时改国号为辽,辽圣宗时复号 契丹,至辽道宗时复 改 国号为辽。

08【历史笔记】辽夏金元的统治

08【历史笔记】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三单元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辽与西夏(一)辽1.建立(1)起源: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2)建国: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2.政治制度(1)南北面官①原因:各民族间在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汉人对民族高压政策的反抗;为对农耕地区的有效统治;统治者文化融合的政策②内容: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③特点:因俗而治、汉蕃分治,既学习汉族制度又保持本民族特色。

④作用:保护汉族封建文明;缓和民族矛盾,稳定契丹统治,加速契丹封建化和汉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快民族交融。

(2)四时捺钵①内容: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②作用:进行军事训练;笼络归属民族酋长。

契丹人既保持了本民族游牧习性,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二)西夏1.建国: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2.制度: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中央机构汉式官称和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一套制度,两套称谓)二、金朝入主中原(一)建立:1.兴起: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畜牧、狩猎为生。

2.建国: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哈尔滨),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

3.对峙:1125年金灭辽,1127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这是北京建都史的开端。

(二)猛安谋克制度(1)特点: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女真民族管理系统。

(2)内容:女真民户,每300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编为一猛安。

在汉族村落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3)性质: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4)特点: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5)效果:节约财政开支,保证较强战斗力。

古代时的辽国和现在的辽宁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有,而且密不可分

古代时的辽国和现在的辽宁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有,而且密不可分

古代时的辽国和现在的辽宁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有,而且密不可分古代时的辽国和现在的辽宁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有,而且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以下两点可以证明:一、土地归属。

辽宋对峙时期,现在辽宁省的范围全部属于辽国管辖。

辽国在领土极盛的时候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由上图可以看出,今天辽宁省那时候都是辽朝的管辖范围。

辽分5个道,东京道治东京辽阳府,管辖包括今天辽宁省在内的广大东北地区。

二、名字由来。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辽史》没有记载改国号为辽的原因,但是现在学界普遍认为“辽”与“辽水”也就是辽河有关。

辽宁省在清朝时称为奉天,取自以“奉天承运”之意,纪念清朝取得天下的这块根基之地。

1928年,东三省改旗易帜以后,张学良改奉天省为辽宁省。

关于辽宁名字的由来,有两种:1.天辽地宁;2.辽河流域永远安宁。

个人倾向于第二种。

理由有两点,1.是中国省份的名字由来基本都是以地理单元特点命名,如湖北、湖南,如黑龙江,如河北、河南等等。

2.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辽宁地区成立了两个省,辽东和辽西,很明显是根据地理位置来命名。

再来说说辽国时期,辽国,也叫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历经9位皇帝,持续210年。

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成为辽政权的创始人,国号“契丹”,定都临潢府。

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灭后晋,耶律德光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辽。

983年曾复更名“大契丹”,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恢复国号“辽”。

1125年为金国所灭。

相传北方大草原有两条河,一条叫西拉木伦河,起源于大兴安岭的南端,一条叫老哈河,起源于辽宁的闾山西端,那么契丹族就起源于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

而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合成西辽河,西辽河就是辽河的上游。

1954年8月1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辽东、辽西省合并,成立辽宁省。

辽朝国号考释

辽朝国号考释

辽朝国号考释【提要】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辽朝一代的国号变迁远比人们过去所知道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辽朝建国之初建号大契丹,太宗时一度实行双重国号,在燕云汉地称大辽,在草原地区仍称大契丹,后来圣宗和道宗时又两次改变国号。

而在契丹文和女真文中,始终称辽朝为哈喇契丹或契丹。

辽朝国号的复杂性是辽朝二元政治体制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辽代国号大辽大契丹哈喇契丹一、辽朝国号之谜由于史料匮乏的缘故,辽朝一代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谜团。

譬如这个王朝的国号,就是一个迄今尚未弄清的扑朔迷离的问题。

国人对于辽朝历史的蒙昧,不是晚近以来的事情。

金末以降,人们对辽史已不甚了了,元好问曾经感慨地说:“呜呼,世无史氏久矣。

……泰和中,诏修《辽史》,书成,寻有南迁之变,简册散失,世复不见。

今人语辽事,至不知起灭凡几主,下者不论也。

”[1]元人所修的《辽史》,可以说是二十四史中内容最简陋而错误又最多的一种,这并非元朝史官不肯尽职,主要原因还是保存下来的原始史料太少。

关于辽朝的国号,《辽史》中唯一的一条记载是:太宗大同元年(947年)二月丁巳朔,“建国号大辽”。

[2]然而根据宋代文献的记载来看,辽朝曾经先后几次更改国号,故清代学者在这一点上屡屡指责《辽史》的疏漏,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八三云:“按辽自太宗建国号大辽;至圣宗统和元年,去辽号,仍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复称大辽。

《辽史》皆没而不书。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七“辽史疏漏处”条也指出说:“《辽史》又有太疏漏者。

《东都事略》记辽太宗建国大辽,圣宗即位,改大辽为大契丹,道宗又改大契丹为大辽。

改号复号,一朝大事,而《辽史》不书。

”《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六《辽史》提要以辽重熙十六年《释迦佛舍利铁塔记》所称“大契丹国”来印证《东都事略》的记载,讥评《辽史》“于国号之更改尚未详也”。

确实,国号之变动,可谓政治史上的头等大事,《辽史》之疏漏,莫此为甚。

对于辽朝国号的演变,今天学术界已经基本上形成定论,陈述先生的说法代表着最通行的观点: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又改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大辽。

契丹大辽的五个都城

契丹大辽的五个都城

契丹大辽的五个都城辽,契丹族建立的王朝。

契丹,发源于北方大兴安岭的游牧民族,最早源起于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之间。

文献中称之为东胡,或直指为鲜卑宇文部的一个分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匈奴别种”。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比960年建立的北宋立国还要早。

耶律阿保机又名耶律亿,是辽的开国君主,死后被尊为“太祖”。

大辽第二代皇帝,也就是死后被尊为太宗的耶律德光是耶律阿保机次子。

“京”,有两个意思。

一是指很大的城邑,比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那段有“请京,使居之。

”另一是指做过国都的城邑,比如先周时有丰京、镐京,都在现在陕西西安。

辽国有“五京”,就是五个作为行政中心的城邑。

为了加以区分,在“京”之前加上方位词,称之为: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南京。

辽太宗时期,契丹改国号为辽,将修建好的都城命名为“上京”,设临潢府,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巴林左旗,当时叫作西楼邑。

这个建都之地是耶律阿保机定下来的,《辽史*地理志》认为此地“上京,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种,水草便畜牧。

”。

耶律阿保机“以金龊箭卜之”,就是骑着马奔驰,同时射出一箭,箭落处就是建都之地。

《辽史》说“金龊一箭,二百年基业,壮矣!”耶律阿保机称帝立国之后将大辽的势力向东发展。

当时东北地区有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所建立的渤海国,当时被称为“海东盛国”。

辽灭了渤海国,改名为“东丹国”,即东契丹国,由耶律阿保的长子耶律倍掌管。

于现在的辽宁辽阳设东平郡,迁渤海国遗民于东平郡。

太宗耶律德光时设辽阳府,作为南京。

后唐节度使石敬瑭为了换取太宗耶律德光的军事支持,在936年把幽云十六州献给辽。

于是又设幽都府为南京,就是现在的北京西南广安门一带。

后来辽圣宗时期“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又改名为析津府。

南京是上京的陪都,设中台省为行政机构。

原来的南京辽阳府改为东京辽阳府。

上京、东京、南京合称为“三京”,这是辽前期的三个行政中心。

真正起到国都作用的还是“上京”临潢府。

中国历代国号漫谈——辽、金、元、明、清

中国历代国号漫谈——辽、金、元、明、清

中国历代国号漫谈——辽、金、元、明、清以上提到的国号可以归为一大类,国号都是借鉴前人所得,另外还有一大类国号,国号都是自我创造而来,这些国号是辽、金、元、明和清。

所谓自我创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或者更准确的说大元,就是忽必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而来;而辽取自契丹语中的镔铁即坚硬之意;明的命名则充满宗教色彩,暗合元末民间流行的“明王出世”的传说;清的命名说法众多,没有定论,但皇太极在确定以“大清”为国号时,肯定知道用“清”做国号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传说完颜阿骨打称帝时对群臣说:“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

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

”于是以大金为国号,望其永远不变不坏,这个故事很好的诠释了当时新旧两朝相克的关系观和确定国号的主流思路。

国号命名的主流方式的改变并不是突兀的,也不是偶然的。

改变发生的关键节点是辽宋之交。

这里要先提另外一个很巧合的事件,象征着华夏正朔的传国玉玺在五代十国期间失踪了。

自秦始皇嬴政制传国玉玺,历朝历代就把得到这枚镌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石当作华夏正朔的象征,是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传国玉玺的历程之传奇比小说电影所能描述的还要曲折,自秦汉魏晋之相传,历五胡乱华之倏忽,尝草原流落之颠簸,终在后唐末帝李从珂而自焚后失踪,而逼迫李从珂自杀的正是刚刚崛起的辽人。

不得不说历史总是充满着巧合,今人看来也满是神秘的玉玺失踪事件像是一个标志,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传国玉玺的失踪更多是一个象征,国号命名方式发生改变的背后是血腥的事实。

辽朝之前,改朝之际虽然多有战争,但更多是由上层统治阶级的内部政变来实现政权更迭,如商、周、秦都是地方政权上位,曹魏、晋、隋都是权臣篡朝。

即使是灭亡西晋的匈奴人起初也是打的复汉的名义。

但自辽以降,辽、金、元、明和清分别为契丹、女真、蒙古、汉和满洲各族,其换代充满了比以往多的多的冲突和血腥,新旧两朝的更替动辄亡族灭种,新朝对旧朝的皇室后裔是要斩尽杀绝的,比如蒙古推动的席卷近半个地球的灭国运动,再如清初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运动。

16.辽朝

16.辽朝

辽朝辽朝(公元907年~1125年)或称辽国、大辽、契丹,简称辽,是中国五代十国北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

辽国原名契丹,后因其居于辽河上游之故,遂称“辽”,“辽”字在契丹语是镔铁的意思。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47年定国号为“辽”,983年曾复更名“契丹”,1066年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

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1218年被蒙古汗国所灭。

简介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16年改元神册,改渤海国为东丹国,立其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后为辽的藩属。

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开封(并定都于此)改汗称帝,正式定国号为“辽”,后被后汉高祖刘知远击退,还都幽州、上京,983年萧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曾复更名“大契丹”,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辽末,辽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辽共同抗金,后被辽灭。

辽朝宗室后代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与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

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斯翰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又被蒙古(元朝前身)所灭。

辽在与中原和西部各国的交往中,融汇众长,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契丹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

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部落氏族社会过渡形成奴隶制度社会,并在向封建社会跃进的同时统治了中国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为我国北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崛起与建国契丹源于东胡后裔,与同样说蒙古语的室韦、库莫奚是同族异种。

唐朝唐太宗在契丹人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酋长任都督并赐李姓。

晚唐时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于乘唐朝内乱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可汗后于907年2月27日即可汗位。

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并且握有蒙古地区的产盐区,在军事与经济方面都十分强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丹建国为什么使用“辽”字作为国号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大小王朝七十余个,没有任何一个王朝的国号,像契丹族建立的"大辽"这般神秘。

迄今为止,关于"辽"的解释仍无定论。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辽"为"镔铁";陈述先生认为"辽"的含义指代草原或沙漠;在冯永谦先生看来,"辽"即"辽阔"之意;学界的一般看法是"辽"可能与"辽水"有关;据新的调查研究,"辽"与如今的辽宁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尤为特别的是,刘凤翥先生通过破解已成绝学的契丹文字,发现辽朝使用的居然是"双国号":契丹辽或辽契丹。

金太祖立"金"克"镔铁"在《"大金"国号之起源及其释义》一书中,陈学霖先生提到"辽"国号的起源问题,指出"大辽"国号意为镔铁,史料佐证出自大金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圣谕。

诠释"大辽"名称之意的金太祖圣谕是这样说的:"上曰:'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

镔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

"也就是说,完颜阿骨打之所以立国号为"金",是为了克制以"镔铁"自居的辽,镔铁再硬,终不及金。

在《草原与帝国:4—10世纪契丹·辽王朝的形成》一书中,马颂仁先生指出:"最近的材料表明,'辽'这个名字以一种词语的变形形式进入到蒙古语词汇中,遂演变为loqa,其义为'铁'。

此处,用以表示'铁'的是'辽'而不是'契丹',关于它的解释或许来自于阿骨打的那条圣谕。

"马颂仁表示,契丹族是起源于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的一支游牧部族,而老哈河的河名本意,在蒙古语和满语中的意思很可能是"铁水"。

在历史上,很多游牧民族都习惯以自己生存的地域或临近的河流来命名本部落的名称。

那么,为何老哈河意为"铁水"呢?是指河水的颜色如铁?还是喻指河流奔腾,若生铁般强横?有语言学家为验证契丹族与今达斡尔族之间的承继关系,还特意查找契丹语中指代"铁"的单词,并与达斡尔族指代"铁"的单词相比较,从中寻找彼此间的对应关系。

金灭铁,银灭金是后人附会一说到"辽",势必与辽的另一国号"契丹"挂钩。

而破解"契丹"本意,则有助于解读"辽"的真实含义。

我国著名辽金史专家陈述先生认为,"契丹"一词大概指的是草原或沙漠。

契丹一名的汉义,过去的说法是"辽以镔铁为号",以后演化为辽、金、元三朝国号的对比,即金对铁,银对金。

似乎三朝互替,一物降一物,是接续王朝为克制前朝而特意起的国号。

这种说法看似顺理成章,但时间次序不对。

陈述先生表示,如果说蒙元的国号实意为"银",是针对金朝国号所起的,那么,蒙元的国号起名时间应该晚于金。

但实际上,蒙元的名称却早于金。

也就是说,辽、金、元三朝"金对铁,银对金"生生相克的说法是后人附会的,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辽"乃至"契丹"的真实含义究竟为何意呢?陈述先生通过考证与契丹同根的"奚族"及与契丹族血缘极近的"室韦"族名称的来由,提供了一个极有参考价值的历史信息。

在陈述先生看来,契丹和奚族操共同语言,也长期毗邻,过着同样的经济生活。

认识了奚、契丹的密切关系,还应当了解契丹、奚、室韦在历史过程中,实际上是同一族的不同部分。

《隋书》中说:"室韦、契丹之类也,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为室韦。

"室韦,蒙语,达斡尔族谓之"森林"。

那么"契丹"一词的本意,是否与和森林相对应的草原、沙漠有关呢?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不少部落被称为"森林中人"、"草原中人"。

契丹族长期生活在草原沙漠区域,过着游牧生活。

"契丹"之意,或许真如陈述先生的推断,是"生活在草原地带的人群"。

"辽"与辽宁有何历史渊源?关于"辽"朝国号的内在含义,冯永谦先生认为是"辽阔、辽远"之意。

在辽代,契丹官吏迎接宋使,往往不走直路而循迂曲,目的是向宋使夸耀其疆域广大。

那么,今天辽宁的"辽"字又是何意,是否源自大辽之"辽"呢?关于辽宁之"辽"的含义,有两种解读,一说为"天辽地宁";二说指"辽河"。

若是前者,意义虽宽泛,却与冯永谦先生诠释的"辽"字含义基本一致了;若是后者,同样与大辽之谓神貌暗合。

因为,学界普遍认为辽朝因辽水得名。

犹如金朝以"按出虎水"为其国名,而"按出虎水"的女真语意思是"金"。

刘浦江先生在《辽朝国号考释》中曾指出,辽水是潢河、土河合流后的名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辽河。

澳大利亚麦克理大学康丹先生表示,契丹语的"辽"单词与蒙古语中表"吉祥、有福"的那个单词有关。

这个蒙古语单词在当时指代一条河,这条河在辽朝如何称呼,人们尚不知晓,但此河最终是汇入西辽河的。

指代这条河的单词与"辽"将是同一水系在不同流段的契丹语名和汉语名。

众所周知,契丹族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而这两条河恰是辽河的上源。

两条河水合流形成西辽河,在今昌图入辽后,沿途汇合太子河、浑河等水系一路南下,最开始由营口入海。

后在今盘山县六间房附近分流,形成一条双台子河由盘山县注入辽东湾。

简言之,一千多年前的契丹人与今天的辽宁人都是喝"辽河水"长大的。

这一方水土赐予了古今辽人同样的身材体貌,也在他们的血脉中注入了相似的气质基因。

在今天的辽宁境内,残存的辽塔至少有几十个,被专家发现的辽城有上百座。

被认定为萧太后家庙的宏伟奉国寺在辽宁义县,辽代的东京陪都在辽宁辽阳,辽代北府宰相萧义的家族墓地在法库叶茂台,埋葬四位大辽皇帝的乾陵、显陵在辽宁北镇,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修筑的镇海口长城在辽宁大连……有人说,辽代的主要都城(上京、中京)与皇陵(辽祖陵、辽庆陵、辽怀陵)在今内蒙古的巴林左旗、巴林右旗与宁城境内,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赤峰辖地,这与今天的辽宁有何直接关联?要知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赤峰归辽宁管辖,过去叫昭乌达盟。

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昭乌达盟建制,设立赤峰市。

若按这一历史源脉评判,萧太后的家庙、大辽国的三座都城、上百座头下军州、所有的皇陵都曾在辽宁境内。

可见,风华绝代的大辽国与今天的辽宁渊源不浅。

史上罕见,忽而契丹忽而辽在大辽218年的历史上,"大契丹"与"大辽"两个国号是交替使用的。

公元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时,契丹仅仅控有塞北地区,故其国号为"大契丹"。

938年,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于是辽太宗为这一新纳入的版图创立一新的国号——大辽。

947年,辽灭后晋,辽太宗将晋改为"大辽",把大辽这块汉地的国号扩展到中原。

但太宗北归后,中原旋即易主,此后大辽国号仍只用于燕云汉地。

于此同时,在长城以北的契丹本土仍继续采用"大契丹"为国号。

辽圣宗时,国号仍为"大契丹"。

但到了辽道宗朝,公元1006年,复改"大契丹"为"大辽"。

不过,《辽史》丝毫未记载历次改国号之事,这是非常罕见的一种现象,在中国史书中是绝无仅有的。

清朝学者屡屡指责《辽史》太过疏漏,如钱大昕云:"按辽自太宗建国号大辽;至圣宗统和元年,去辽号,仍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复称大辽。

《辽史》中皆没而不书。

"冯家昇先生认为,《辽史》的编纂者没有记载历次国号的变更情况,也许是他们不想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问题是,统治政权定立国号是一个非常庄重、神圣的事件,乃是本身的政治文化标识,宣示新政权的政治合法性。

而辽统治者却三番五次地更改国号,意欲何为?当时的历史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2002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宝力罕吐乡出土了汉字萧兴言墓志铭和契丹大字永宁郡公主墓志铭。

《燕京学报》发表了刘凤翥、唐彩兰的《辽"萧兴言墓志"和"永宁郡公主墓志"考释》。

此文考释出契丹大字中的"大中央哈喇契丹国"等词语和词组。

据刘凤翥考证,音译的"哈喇"应意译为"辽"。

1993年7月,内蒙古文物考古所在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的罕苏木苏木的朝克图山之阳出土了契丹大字《耶律祺墓志铭》。

2005年冬,刘凤翥给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塔拉所长写信,建议尽快研究发表契丹大字《耶律祺墓志铭》,塔拉所长同意刘凤翥的意见。

于是,由刘凤翥起草了《契丹大字耶律祺墓志铭考释》寄给内蒙古考古所,稿件随即在《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1期发表。

契丹大字《耶律祺墓志铭》的志盖和志文,均以四个契丹字开始。

其中,第一个字与第四个字已被解读,是"大"与"国"之意,对这两字的解读在契丹文字学界已达成共识。

以此推理,夹在"大"与"国"之间的两个契丹字只能是国号名。

辽代的国号只有"契丹"和"辽"两个称谓,而契丹大字中的"契丹"一词已经被破译,不是《耶律祺墓志铭》开头的四字中间的两个字。

那就是说,这两个神秘的契丹字的意思舍"辽"莫属,"辽"的契丹读音是哈喇,哈喇契丹就是"辽·契丹"之意。

刘凤翥先生还发现,在使用契丹大字的范围内,辽代实行"辽·契丹国"或"契丹·辽国"的双国号制。

在汉字文献称国号为"契丹"的时期,在契丹文字中则称国号为"契丹·辽国",双国号中的"契丹"置于"辽"之前;在汉字文献中称国号为"辽"的时期,在契丹文字中则称国号为"辽·契丹国",双国号中的"辽"置于"契丹"之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