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的契丹文文学汇总

合集下载

契丹文化

契丹文化

契丹指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亦指这个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

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

契丹文化是辽代文化的主体,在中亚与欧洲均有着广泛的影响,其遗俗遗风,历经金、元、清诸朝,以至今日,相沿不断。

在文化上,契丹人依照汉字创造了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据史书记载,契丹原先没有文字,建立的辽王朝后,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曾参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先后创制了两种契丹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用以记录契丹语。

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区别不是因为字写得大小,而是因为创制时间的先后和拼音程度的强弱。

先创制的拼音制度不太完备的称大字,后创制的拼音形式比较完备的称小字。

公元920年春正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创制契丹大字,秋9月制成,诏令颁发。

这种大字是采用汉字加以简化或增添笔划而成的。

解放前辽庆陵出土的“哀册”上所写的文字,都是大字。

后来在庆陵壁画上和许多辽代陶器上,也发现这种契丹大字。

契丹小字,据史载是皇子迭刺创制的。

解放后,辽宁锦西县狐山辽萧孝忠墓所出土的墓志和义县、建平县所出土的铜器、银器上的契丹文字,就是这种契丹小字。

契丹文字使用了好几百年,但因通读不易,所以并没有深入民间,可是,它极大地影响了西夏和女真文字,是契丹族对文化的一大贡献。

【诗歌专题复习】——辽金

【诗歌专题复习】——辽金

【诗歌专题复习】——辽金辽代诗歌一.辽契丹民族性格豪放勇武。

二.最能体现辽诗特色的当推契丹诗人之作。

(一)契丹诗人多君主、皇族和后妃。

1.辽第一个有名的契丹诗人—耶律倍,作品《海上诗》。

2.女诗人萧观音诗较多样化:(1)雄豪俊爽之诗,如《伏虎林待制》。

(2)委婉深曲之作,如《怀古》。

(3)另有《回心院词》10阕,情感深挚,意象细腻。

3.萧瑟瑟诗。

(1)颇含政治见解,现存《讽谕歌》、《咏史》讽谕朝政。

(2)两诗稍嫌直露,但情感激切,风格奔放;骚体,句式参差,具较强力度。

三.契丹人诗作中篇幅最大、最具典型意义《醉义歌》。

(一)署为“寺公大师”作,原用契丹文写成,后由耶律楚材译为汉文。

(二)译文为七言歌行。

四.辽诗中汉人创作成就不大,但偶有佳作。

如赵延寿《失题》。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一.金诗发展的3个阶段:(一)第一阶段:从金国初建到海陵朝(1115—1161)。

1.主要作家都是由辽、宋入金的文士,后人称为“借才异代”;较重要诗人有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等,内心颇多矛盾,常流露故国之思。

2.宇文虚中。

代表作《在金日作三首》,经历似庚信,诗风显示出南北融合的特点。

3.吴激诗多忆国怀乡之作。

4.其诗本是宋诗移植,但已具北方文学雄豪特色,表现出宋诗向金诗过渡特征。

(二)第二阶段:金世宗、金章宗时期(1162—1208)。

1.金诗走向成熟,初步形成自己特色。

2.主要诗人:蔡珪、王庭筠、党怀英、周昂等,被元好问称为“国朝文派”。

3.其诗不再有对异族政权的拒斥倾向;艺术上虽未完全摆脱宋诗影响,如王庭筠诗就效苏、黄;初步形成雄豪粗犷的特质,如蔡珪《野鹰来》王庭筠《韩陵道中》等。

(三)第三阶段:南渡到金亡前后。

1.不事雕琢、重在达意的文学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产生一批关心国计民生的作品。

2.诗坛由赵秉文、李纯甫主盟,形成两个诗歌流派。

(1)赵秉文:①主张师法古人,强调多样化风格,但对独创性有所忽略。

②诗作不拘一格,五古、七绝清远冲和,有蕴藉之致,如《暮归》、《雨晴》等;七古气势奔放,雄丽高朗,如《游华山寄元裕之》。

辽金元文学归纳汇总

辽金元文学归纳汇总

辽金元文学归纳汇总第一章:辽金文学1、耶律倍:现存仅一首遭猜忌而被迫离国时作《海上诗》。

辽代第一位文学艺术家是(2013.10单选):耶律倍辽代《海上诗》的作者是(2015.04单选):耶律倍2、懿德皇后萧观音:辽代懿德皇后萧观音的应制诗是(2012.10单选):《伏虎林》辽代寺公大师创作的契丹文长诗是(2013.01单选):《醉义歌》3、耶律楚材:“一代词臣”耶律楚材的诗作名篇是(2015.04单选):《西域河中十咏》由宋入金代表——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4、吴激:吴激词的风格特色是(2013.01单选):清婉简述金代“国朝文派”重要作家的诗歌风格(2013.10简答):1.蔡松年,骨力较为苍劲,清切雄健。

2.党怀英,体物精细,寄兴高妙。

3.王庭筠,诗律精严生新,无险怪生涩之病在金代成长起来的“国朝文派”作家有(2014.04多选):A.蔡珪C.党怀英D.赵秉文5、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2015.04名解):1.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故事起源于唐传奇小说《莺莺传》2.作家是西厢记诸宫调元好问——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金代文学史上一代伟人元好问的论诗诗、伤乱诗,以及清雄顿挫的词作,标志金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和独特价值。

金元时期杰出诗人元好问的诗风特点是(2015.10):沉挚悲凉6、元好问:论诗绝句:《论诗三十首》——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论诗绝句。

元好问伤乱诗的风格特色是(2013.10):沉挚悲凉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字字血、声声泪。

第二章:元杂剧的兴盛和代表作家1、元杂剧: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不同的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

元杂剧的角色“正末”是(2013.10):男主角2、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简述白朴杂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2013.01简答):①《梧桐雨》是白朴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剧,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②善于表现杨玉环患难后李隆基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③沉雄悲壮,创造悲凉的意境元杂剧《梧桐雨》取材于(2015.10单选):《长恨歌》简述《梧桐雨》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2007.10简答):1.由盛至衰的人世沧桑的悲剧。

十至十二世纪汉文化教育影响下的契丹文学

十至十二世纪汉文化教育影响下的契丹文学
内实行科举 考试 , 汉文化 对契丹 的影 响更 加广 泛 深入 : 太 宗入 汴 , 取晋 图书、 器而 北 , 礼 然后 制 度 渐 以修 举 。至景 、 ( 宗、 宗 ) , 圣 景 圣 间 则科 目聿兴 。士有 由下僚擢 升侍从 , 骏骁 崇儒之 美。( 辽 史 ・ 学传序 》 《 文 ) 这一 史实 反映 了汉文化对 辽代 文化产生 的重要 影 响 。所 谓 “ 崇儒 之美 ” 指 的就是 重用 汉 ,

73 ・
了契丹族 与汉族 融合 的步伐 。
太宗 耶律德 光灭晋 入汴后 , 便将后 晋 的 图籍 、 历象 、 石经 、 明堂 刻漏 、 常乐 谱 等全 部 太 送 到上京 , 北归 时又将 官刻儒家 经籍 的创始 人冯 道 、 文学 家和凝 等 中原 王朝 的文人学 士带 回上 京 。圣宗 耶律隆绪 以后 , 国势强盛 , 与北 宋 结盟 修好 , 节 往来 , 交 频繁 , 且在 国 使 外 并
族儒 士 , 科举 制度 , 实行 吸收任 用一批博 通 经史 而善 属体 的辽人在学 习借鉴 汉文化 和 固有 文化 的基础 上创造 了具有 民族特 色和 时代
特色 的契丹 文化 。
三 汉文化 教育影 响下 的契丹 文学
契丹文 化在史 学 、 文字 、 艺术 、 文学等 方面取 得 了一 定 的成 就 。 以文学 为例 , 丹族 中 契
世不 久 , 阳书肆便 有 了翻刻本 , 范 据王辟 之《 渑水 燕谈 录》 载 : 张芸 叟奉使 大 辽 , 所 “ 宿幽州 馆中, 有题子 瞻《 老人 行》 于壁者 。 闻范 阳书 肆亦 刻子 瞻 诗数 十篇 , 《 谓 大苏 小集 》 。子 瞻
汉文化教 育 契 丹文 学

引言
十 至十二世 纪 , 中国北 部 的广大 地域 上存 在有一 个 以契 丹族 为 主体 的政 权 , 就是 在 这 耶 律阿保机 于公元 9 6年创 建 的契丹 国。 公元 9 7年 , 丹 国改 国号 为 辽 , 15年为 金 1 4 契 I2 所灭 , 先后 与五代 、 北宋 并立 。辽 国最强 盛时期 的疆 域北 至外兴 安岭 、 贝加 尔湖一 线 , I 东临 库 页岛 , 跨阿尔 泰 山 , 西 南抵 河北和 山西 北部 。虽然 辽 王朝 与 中原 王 朝发 生 过 多次 战争 , 但也 有过长 期的 和平相处 与友 好往来 。在非汉 族 的契 丹族 地 区 , 汉语 教育 得 以推 广 , 汉文 化 得 以传 播 , 取得 了伟 大 的成 就 。 并

吐尔基山辽墓 契丹文

吐尔基山辽墓 契丹文

吐尔基山辽墓契丹文1.引言1.1 概述吐尔基山辽墓是一处位于中国辽宁省的重要考古遗址,被认为是契丹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契丹文化是10世纪至12世纪在东亚地区繁荣的一个古代文化,它是辽朝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之一。

吐尔基山辽墓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这座墓葬群建于辽朝时期,包含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古代墓葬,对于研究契丹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制度有着重要的价值。

这些墓葬中的出土文物包括了陶器、金银器、石刻等,展示了契丹文化的独特之处。

吐尔基山辽墓不仅具有考古学价值,而且对契丹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契丹文化是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与辽朝的兴盛密不可分。

通过研究吐尔基山辽墓中出土的文物和墓葬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契丹先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艺术技术。

同时,这些文物还提供了对契丹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和影响的重要线索。

通过对吐尔基山辽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历史中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契丹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吐尔基山辽墓是研究契丹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考古遗址,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文物和墓葬结构上,更体现在对契丹文化的研究与理解上。

通过对吐尔基山辽墓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契丹文化的特点和影响,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历史的多元文化面貌。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大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吐尔基山辽墓以及契丹文的背景。

文章结构部分将对本文的组织结构进行说明,分别介绍引言、正文和结论的内容安排。

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即通过对吐尔基山辽墓及契丹文的研究,探讨其重要性和对契丹文化的影响。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吐尔基山辽墓的背景介绍和吐尔基山辽墓的发现与研究。

中国历史朝代辽朝的契丹族文化

中国历史朝代辽朝的契丹族文化

中国历史朝代辽朝的契丹族文化契丹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中,辽朝作为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对于契丹文化的传承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辽朝契丹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辽朝: 契丹族的伟大王朝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辽朝的建立标志着契丹族民族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辽朝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首领,他将自己封为辽太宗,确立了契丹族统治中国的地位。

辽朝的统治范围大致涵盖了现在的中国东北、内蒙古地区以及蒙古国部分地区。

辽朝的国力强盛,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辽朝以其独特的契丹族文化特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契丹族文化的独特性1. 语言文字契丹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这是契丹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契丹文字又称为辽文,是契丹族最早的文字记载系统。

辽文以双音节字为主,采用方块字形,有针对性地表达契丹语中的音节特点。

契丹文字的独特性为契丹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 契丹族服饰契丹族在服饰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契丹族的服饰以盔甲、短裙等为主,采用亮丽的颜色,图案多样,给人一种豪放、武勇的感觉。

契丹族的服饰在辽朝时期非常盛行,不仅代表了契丹族作为统治者的身份象征,也体现了契丹族的战斗精神和文化自信。

3. 宗教信仰契丹族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

契丹族最早信奉的是萨满教,后来逐渐转向佛教。

辽朝时期,佛教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契丹族的皇室和贵族都信仰佛教,建有大量的佛教寺庙。

佛教文化对契丹族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政治与军事辽朝作为契丹族统治的政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政治与军事影响。

辽朝发展了契丹族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力量,提高了契丹族的统治能力。

同时,契丹族的统治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后来的政治和军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辽金元文学

辽金元文学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 惨淡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谁在,莫疑分军下井陉。
第十章 辽金元文学
一、辽文学概说:
辽,建国于907年,始称契丹。唐末五代时, 马肥兵壮,乘乱而起。938年改国号为辽, 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蟠据中国 北方约160-170年之久。宋徽宗时联络金人 灭之,随后金又灭宋。
现存有周春《辽诗话》,缪荃孙《辽文存》, 《辽史文学传》载有韩家奴、王鼎数人。但 形同于无,辽文学无任何重要成就。
金将终时则有元好问。
三、元好问
1、生平:元好问,字遗山,山西秀容(今忻 县)人。八岁能诗。有《论诗绝句三十首》, 评论了自汉、魏迄于宋代的众多重要诗人和 诗歌流派。有《中州集》,为金诗总集。自 作则有《遗山先生全集》。
主要主张:提倡建安以来优良传统,认为好 诗应以清新自然、刚健慷慨的风格表现高情 壮怀。否定齐梁诗风、西崑体和江西诗派
二、金文学概说:
金,传国百二十余年。承袭辽宋,文学上 出现一些重要作家和作品。
其中诸宫调、杂剧的兴起对后代文学有极重 要贡献,而诗文方面,则以元好问成就最大。 其他则有:金初期的吴激、蔡松年、长于乐 府,时号“吴蔡体”。
后又有:赵秉文、党怀英、王若虚等,形成 金文学全盛时代。
赵秉文善文,时人比之欧阳修,所为小诗亦精绝。 佳句如:“树头风写无穷水,天末云移不定 山”“酒浇墓上吃不得,留与饥鸦作寒食。”
2、评价: 他的创作,人评之“歌谣跌宕,挟幽亦之
气”。“金诗人之殿,元文章之祖。” 他的创作中成就最高的是“丧乱诗”,艺术
上高度概括,感情真挚凄切,将一种绝望又 不甘心的感情发为悲歌,极富感染力。人所 谓“慷慨悲歌,有不求工而自工者。”《山 居杂诗》:“瘦竹藤斜挂,幽花草乱生。林 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风韵绝佳,颇似 王维风格

辽代契丹文

辽代契丹文

辽代契丹文辽代契丹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契丹族的书写和交流。

这种文字在辽朝统治期间广泛应用于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文化发展。

辽代契丹文是一种带有特殊构造和语法的语言。

它包括中心音节和附属音节两部分。

中心音节通常由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例如“bita”表示“大”,“jula”表示“月亮”。

附属音节是指位于中心音节前或后的音节,它们不单独发音,而是构成一个整体,表示一个完整的含义。

契丹文字的书写形式是由上到下、从右到左。

契丹文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由一个或多个字符组成的。

每个字符由一个或多个笔画构成,这些笔画的排列顺序和形状都具有特定的含义。

这种文字的书写和阅读需要相当高的技能和知识,是当时的高级技术之一。

在辽代,契丹文字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文化和经济活动中。

政治方面,契丹文字是政治宣传和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

辽朝的各类官方文件、法律、命令、诏书等都是用契丹文字写的,契丹文字也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通讯的重要方式。

文化方面,契丹文字是历史、文学、诗歌、歌谣和经典的主要书写形式。

经济方面,契丹文字也有一定的应用,如财务记录、印章、商业交易等。

契丹文字的出现和使用,不仅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契丹文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种通信工具,在后世不同历史时期和环境下,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和应用,如元代的“回鹘文字”、明代的“满文”等,都是契丹文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同时,契丹文也为中原汉字的创新和变革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摘自中国新闻网)。

吐尔基山辽墓 契丹文

吐尔基山辽墓 契丹文

吐尔基山辽墓契丹文【概述】吐尔基山辽墓是中国辽代墓葬中的重要一员,位于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吐尔基山脚下。

该墓葬为契丹族人所建,其墓志铭以契丹文书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墓葬的背景、墓志铭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对研究辽代历史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背景】吐尔基山辽墓建于辽朝大庆二年(AD1002年),是一座属于辽世宗耶律阮的陵墓。

该墓葬呈方形,高约17米,墓室砌石而成,室内保存有丰富的文物和墓志铭。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契丹文书写的墓志铭,记录了辽代统治者世系以及吐尔基山辽墓的兴建过程。

【墓志铭】墓志铭是一种以文字记录墓葬相关信息的碑刻或铭文,它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祖先的尊重和崇拜,也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的重要依据。

吐尔基山辽墓的墓志铭由契丹文书写,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辽代统治者世系墓志铭首先介绍了辽代统治者的世系,从一二元年(AD916年)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一直到墓主世宗耶律阮的时代。

这些世系的详细记录对于研究辽代皇室的演变以及契丹族人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 吐尔基山辽墓的兴建墓志铭中详细记录了吐尔基山辽墓的兴建过程,包括修建的时间、施工的人员以及修建过程中的仪式等。

这些信息不仅可以了解到辽代的葬礼制度和仪式,也为研究辽代墓葬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3. 墓主耶律阮的事迹墓志铭中还回顾了墓主世宗耶律阮的事迹,包括他的生平、政绩和治理辽朝的成就。

这些内容对于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化内涵】吐尔基山辽墓的墓志铭以契丹文书写,这一事实本身就体现了契丹族人的文化特征。

契丹文是辽朝的官方文字,与汉字有所不同,其文字系统独特且富有特色。

墓志铭中的契丹文反映了契丹族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化自信心,也为研究契丹文化和语言提供了重要材料。

此外,吐尔基山辽墓的墓志铭还记载了辽朝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以及与其他国家的交往等方面的信息,这些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辽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对于深入了解辽朝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契丹王朝(七)

契丹王朝(七)

契丹王朝(七)辽应历十九年,宋开宝二年(969年)二月,辽穆宗终因多次残杀近侍,被不甘心坐以待毙的近侍小哥、盥人花哥,联合庖人辛古等,共六人,趁穆宗“再一次“欢饮方醉”时,将其杀死。

时年三十九。

穆宗被弑杀后,群臣推举世宗长子耶律贤为帝,改元保宁,即辽景宗。

耶律贤幼时多灾多难,四岁即经历父亲世宗被弑的过程,在躲避追杀中因惊惧落下病根,由此一生体质羸弱。

但长成后,耶律贤宽和有礼,体恤臣下,为人谦逊。

在穆宗时期,因堂叔穆宗其酗酒怠政、滥杀左右,为政残苛,所以一大批世宗老臣皆寄希望于耶律贤,期待有朝一日辽统嗣能转回东丹王-世宗一系。

应历十九年,穆宗被杀,众臣立刻迎耶律贤即位,实在是众望所归。

景宗即位初期,没有改变穆宗以来谨慎主守的对南朝政策,不主动南侵,仅仅只援助北汉以为牵制宋。

辽保宁十一年,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发动北伐,一举灭北汉,完成中原统一。

此后宋太宗欲乘胜夺取燕云,不顾士卒疲劳,直驱燕京。

景宗以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率军,迎战宋军。

双方在燕京城外高粱河畔展开大战,宋军因太宗指挥失误,大败而回,宋太宗股中二箭,乘牛车狼狈而逃,仅以身免。

辽乾亨二年,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辽景宗亲征宋,于瓦桥关大败宋军,斩杀甚众,这是景宗最后一次率军南侵,此后因身体愈来愈差,景宗再没有进行南侵,辽宋战争暂时中止。

辽乾亨四年,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景宗在“捺钵”(定时巡游)时死于云州(今山西省大同),享年三十五岁,遗诏长子梁王耶律隆绪即位,军国大事听从皇后萧氏命令,而萧氏,就是日后艺术作品演绎中鼎鼎大名的承天萧太后,萧绰,萧燕燕,萧银宗。

契丹统和元年,宋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辽改国号契丹。

统和四年,宋雍煕三年(986年)三月,宋太宗不甘于第一次北伐失败,再度以曹彬、崔彦进、米信出雄州道,田重进出飞狐道,潘美、杨继业出雁门道,东中西三路并进,进攻契丹,以期收复燕云。

宋军初战告捷,连下岐沟、涿州、固安、新城等地。

辽契丹汉文契丹文钱币钱文序读类别释讲

辽契丹汉文契丹文钱币钱文序读类别释讲

辽契丹汉文契丹文钱币钱文序读类别释讲辽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铸造钱币种类、品种最多的国家,也是使用多种文字(汉文、胡书、图画文、契丹文、梵文、回鹘文、阿拉伯文)铭钱最多的国家。

由于文字、语言、书写习惯的不同,特别是民族语文中的宾语前置,主谓换位,语句倒装现象的大量存在,给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释读不同民族文字钱币时,往往误读或无法卒读。

给交流和贸易造成很大不便。

特别对于后代钱币学家,历史学家,文字学家来说,不了解、不掌握辽契丹钱币文字序读方法,就无法正确释读该钱文,真正掌握钱文内容,正确理解钱文背后的深刻内涵。

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错误和笑话难以避免。

为使当代钱币学家、钱币收藏家、钱币收藏爱好者,更好地了解辽契丹钱币,读懂辽契丹钱币,更好地掌握辽契丹钱币钱文的内容及内涵;为使历史学家、民族文字学家在研究涉及辽契丹钱币的问题时准确把握钱币内容,不讲外行话,不曲解钱文,真正按历史真实研究契丹文明。

笔者不揣浅陋,特意把自己琢磨研究辽契丹钱币钱文序读类别的心得整理成文,供关心热爱辽契丹钱币的朋友参考。

错误不当及遗漏缺失之处,敬请大家及时指出,以便随时修正补充完善之。

一、直读辽契丹钱币大多系方孔圆钱形式,汉文钱和绝大部分民族文字钱与中原王朝钱币无大大区别。

正面的钱文一般也是四个字。

直读,又称顺读,序读,是辽契丹钱钱文读序的主要类别之一。

所谓直读就是按上下右左顺序释念钱文,因其是按汉字书写顺序(先上下后右左)释读,所以又称作“顺读”、“序读”。

如“神册元宝”。

直读即为先上下,后右左,倘非"直读"即可能误读成“神元册宝”。

辽早期钱,“通宝“钱多为旋读,“元宝”钱多为直读。

中期以后,变为“通宝”钱多为直读,“元宝”钱多为旋读。

“直读”旧谱称“对读”欠准确,因上下可“对读”,右左亦可“对读”,左右也可“对读”,其就不是按书写习惯释读了,还易与真“对读”钱相混淆,造成误读。

所以,不如“直读”之直观明快,准确无误。

辽宋文学

辽宋文学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古》
《念奴娇·赤壁怀
东坡体与山谷体 《东坡》《寄黄几复》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luo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柳永对词体的贡献——慢词
辽宋文学
话说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罗贯中
五代十国 汉、沙陀 891—979 北宋实现局部统一

契丹
907—
被金灭 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
1125
北宋

960— 1126
被金灭 汴京(今河南开封)

女真
1115— 被元灭 北京、汴京
1234
南宋

1127— 被元灭 临安(今杭州)
1279
元 这一蒙时古期的文学12特71点—:游被牧明文灭化与大都汉(文今化北交京融)融合
《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 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 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 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上阕: 平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韵)。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下阕: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韵)。 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说明: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阕各五仄韵,本调常用入声韵,且多用拗句。 【示意符号】:⊙可平可仄;○平声;●仄声;△平韵;▲仄韵;A叶平韵;

契丹遗珍序

契丹遗珍序

契丹遗珍序一、契丹史略《北史》有言:“黄帝之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鲜卑,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

公元前206年,匈奴冒顿可汗率军击溃东胡联盟,其残部退守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中旗之大罕山),以山为族名称“鲜卑”,应是其族源起。

公元一世纪,匈奴西迁,原居阴山之鲜卑宇文氏始祖——葛乌菟乘机南下独立,号“鲜卑俟汾氏”(“俟汾”鲜卑语“药草”或“天王”之意)。

其部渐强,换“天王”为“宇文”意,而宇文十二部中即有若干个契丹部落。

契丹始祖——奇首可汗(名投鹿侯,葛乌菟后裔、宇文鲜卑族人)约公元114年出生于都庵山世里(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朝格图山),后与匈奴裔之女成婚,生檀石槐。

又续生子七人各居分地。

自此以鲜卑父、匈奴母并自号“契丹”之新部族形成,而檀石槐则以鲜卑汗国创建者之身份显于华夏历史舞台。

檀死盟遂解。

东部鲜卑宇文、慕容、段三大部先后独立。

《魏书·契丹传》云:“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

登国中,国军大破之,遂逃迸,与库莫奚分背”即东晋建元二年,慕容皝帅征宇文部,占宇文鲜卑地——紫蒙川,残众(库莫奚、契丹),向北窜入松漠间。

北魏登国三年拓跋珪北征库莫奚,渡弱洛水(西拉木伦河)大破之,此为契丹族始脱宇文鲜卑体系之肇始。

后约半世纪,契丹始与北魏通好。

自太延三年起,契丹遣使贡北魏而首著于史典,并“得班飨于诸国之末”而获承认。

逮之隋末唐初大贺氏联盟“君长”与各部长,既为契丹首领和各部酋,又分别为唐代都督府与州都督、刺史。

736年松漠都督涅里立遥辇俎里(唐赐名李怀秀)为阻午可汗,遥辇汗国正式成立。

汗国一百七十六年间仅十余年诚服唐朝。

906年痕德堇可汗殂,禅位与大于越耶律阿宝机。

907年阿宝机建大契丹帝国,登基称“天皇帝”。

耶律阿宝机成“天皇帝”后,定行“一国两治”、“南北官制”及“化祖为神,化家为国”之国策。

辽太宗继志图治,天显、会同间经济繁荣,彰显四海。

辽代文学

辽代文学

Liaodai wenxue辽代文学辽先后与五代、北宋并立。

辽朝与中原王朝间有过多次战争,也有过长时期的和平相处与友好往来关系,双方在经济方面相互交流,在文化方面相互吸收。

当时还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契丹族,更多地接受中原和江南地区先进的汉族文化。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不久即立孔庙,亲临祭祀。

太宗耶律德光灭晋入汴,将晋方伎、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等悉送上京,北归时以中朝文臣冯道、和凝、李□等从行。

圣宗耶律隆绪以后,国势日盛,与宋盟好,使命交通,往来频仍,并且在国内实行科举考试,汉文化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朝廷刻印颁行《五经传疏》、《史记》、《汉书》等汉文典籍,民间也贩入许多书籍。

兴宗重熙间曾诏译群书,萧韩家奴将《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等译成契丹文字。

《辽史·文学传序》说:“太宗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

至景、圣(景宗、圣宗)间,则科目聿兴。

士有由下僚擢升侍从,□□崇儒之美。

”明确指出大量吸收中原文化对辽代文化发生的深远影响。

汉文化在辽国,一方面被直接采用,一方面则作为借鉴。

契丹人和汉人以及其他各族人民在固有的文化基础上共同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辽文化。

辽文化在史学、文字、艺术、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对祖国历史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辽代文学深受先秦以来特别是唐宋文学的影响。

唐宋文学家在辽朝影响较大的是白居易和苏轼。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东丹王耶律倍寓居后唐时自署乡贡进士黄居难字乐地,耶律隆绪在所作诗中称“乐天诗集是吾师”,并亲以契丹大字译白氏《讽谏集》,令群臣诵读。

苏轼的作品亦深受喜爱,他的《眉山集》问世不久,范阳书肆便有了翻刻本,当时人就指出:“子瞻名重当代,外至夷虏,亦爱服如此。

”(王□之《渑水燕谈录》)契丹原本通行汉字,建国后又相继创制了契丹大、小字,以后契丹字和汉字同时并用。

写作诗文,一般使用汉字,也使用契丹文字。

全辽文目录——精选推荐

全辽文目录——精选推荐

示来远城牒致高丽宁远镇谕旨(重熙六年 兴宗)
谕高丽兴化镇敕(统和二十八年 圣宗)
答高丽请修朝贡诏诏(重熙七年 兴宗)
谕高丽兴化镇敕
答高丽问安诏(重熙七年 兴宗)
黥面诏(统和二十九年 圣宗)
答高丽谢恩贡物诏(重熙七年 兴宗)
禁军官非时畋牧妨农诏(开泰元年 圣宗)
答高丽行用年号诏(重熙七年 兴宗)
遣还被质男女诏(开泰元年 圣宗)
囚铎臻誓(淳钦皇后)
宣谕上京等路(天庆四年 天祚帝)
诫田猎(统和十五年 景宗睿智皇后)
东京兵马都部署司致高丽牒(天庆四年 天祚帝)
伏虎林应制(懿德皇后)
高丽使还赍回诏(天庆五年 天祚帝)
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懿德皇后)
遣耶律义等谕高丽发兵攻女直诏(天庆五年 天祚帝) 谏猎疏(懿德皇后)
征女直诏(天庆五年 天祚帝)
谕驸马萧鉏不公主粘木衮诏(太平七年 圣宗)
赐耶律仁先诗(重熙十一年 兴宗)
谕中外大臣诏(太平七年 圣宗)
致宋帝书(重熙十一年 兴宗)
谕燕京将士诏(太平八年 圣宗)
遣王永言赐高丽王诏(重熙十一年 兴宗)
遣罗汉奴赐高丽王诏(太平十年 圣宗)
回宋誓书(重熙十一年 兴宗)
戒公事造次诏(太平十年 圣宗)
遣萧慎微等赐高丽王诏(重熙十二年 兴宗)
戒勖释流偈(道宗)
并并存之。 天祚帝)
题李俨黄菊赋(道宗)
降金表
谢免罪表(天祚帝)
卷三
谢封海滨王表(天祚帝)
遣边唐英赐高丽王诏(乾统三年 天祚帝)
责宋便者马扩(保大二年 耶律淳)
遣耶律嘉谟等册高丽王诏(乾统四年 天祚帝)
谕李处温等议对策(保大二年 耶律淳)
遣耶律嘉谟赐高丽国王册(乾统四年 天祚帝)

契丹文对照手册

契丹文对照手册

契丹文对照手册
摘要:
1.契丹文的概述
2.契丹文的历史背景
3.契丹文的特点
4.契丹文对照手册的内容介绍
5.契丹文对照手册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契丹文是一种已经失传的文字,曾经是契丹族使用的文字。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曾经建立过辽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一环。

契丹文是契丹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契丹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契丹文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9 世纪,当时契丹族建立了辽朝,契丹文也随之产生。

契丹文是一种表意文字,与汉字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契丹文主要由契丹族的贵族和文人使用,对于契丹族的社会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契丹文的特点是其表意性和象形性。

契丹文字形中含有大量的象形元素,如日、月、山、水等,同时也有表意的部分,如“天”、“地”等。

这种文字形式使得契丹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契丹文对照手册是一本介绍契丹文的专业书籍,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契丹文的字形、读音和意义,并且附有丰富的实例,是研究契丹文的重要参考资料。

契丹文对照手册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研究契丹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同
时也对研究契丹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代的契丹文文学
_hasgo122
在中文学史上,辽宋金元时期成为中国文学频繁整合、急遽更新的重要转型期。

其中勃兴于辽代的契丹文文学,正是携带着契民族游牧狩文化威武健勇的宝贵元素,参与了中国文学史的构建过程,成为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立辽的契丹族本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

契丹文作家主要有耶律倍、耶律隆绪、耶律庶成、耶律庶箴、耶律良、萧韩家奴、耶律固、寺公大师等。

其中耶律倍是辽太祖的长子,也是汉文化的热心提倡者,他传留至今的《海上诗》,是一首契丹文与汉文合璧之作。

该诗云:“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诗题中的“海上”与诗句中的“山”表面上是汉字,实际上也是契丹字,所谓“海上”即“郎主”(君主)之意,“海上诗”即“郎主诗”,契丹语的“海”与“郎”为同音词;至于“山”,契丹语“山”与“弟”同音,共用一个契丹字表示,实际写法其右上方应加点。

诗中的“小山”喻其弟耶律德光,“大山”乃诗人自喻。

耶律倍将皇位让给其弟,不仅未得厚待,反而遭到疑忌,只好在莫可奈何中接受友邦邀请、“载书浮海”(《辽史》本传)避之后唐了,字里行间虽无怨恨之辞,却多羞惭之意。

由于当时契丹文与汉文共同使用、并行不悖,因而诗中巧妙地把契丹文和汉文组合镶嵌在一起,以达两种文字相辅相成、互文互训的修辞效果,从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皇位继承问题在兄弟之间引发的矛盾冲突,使之成为双语合璧而空前绝后的佳作。

清代文学家赵翼评赞此诗“情词凄婉,言短意长,已深合于风人之旨矣!”(《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七),可谓独具慧眼,一语中的。

_hasgo122
辽代中后期,耶律隆绪、萧韩家奴、耶律固等都是契丹文文学首屈一指的重要作家。

其中耶律隆绪(971-1031年)即辽圣宗,史书誉之为“辽之诸帝,在位长久,令名无穷,其唯圣宗乎!”(《辽史》本纪)在他即位的早年,母后萧太后奉景宗遗诏摄政时母子二人通过御驾亲征而达成同北宋的“澶渊之盟”,实现了北、南两朝长时间的和平相处、共存共荣。

作为少数民族的领袖人物,他有着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胸襟,曾云:“五百年来中国之英主,远则唐太宗,次则唐明宗,近则今宋太祖、太宗也。

”耶律隆绪自幼即喜书翰,十岁能诗;因为钦佩白居易的诗作,自称“乐天诗集是吾师”。

据《契丹国志》可知,他曾以契丹翻译白居易的《讽谏集》,“召番臣等读之”。

还大力提倡契丹文与汉文的诗歌创作,出题命宰相以下百官赋诗,诗成一一品读,优者赐金带。

可惜耶律隆绪君臣的契丹文以及汉文作品,随着辽朝退出历史舞台和契丹族融入其他民族大多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至于辽代有幸保存下来的契丹文作品,以哀册、墓志一类应用文字为主,例如耶律良撰写的《辽兴宗哀册》、耶律庶箴撰写的《仁懿皇后哀册》、耶律固撰写的《辽道宗哀册》和《宣懿皇后哀册》,以及《耶律延宁墓志》、《北大王墓志》等。

而契丹族诗人寺公大师的契丹文长篇诗作《醉义歌》,则堪称北方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

虽然契丹文原文作为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地永远消失了,所幸由金入元的契丹族诗人耶律楚材在《湛然居士文集》卷八中为我们保存了该诗的汉文译作。

从诗的内容看,作者所汲取的,既有来自汉民族典籍中道家、儒家以及佛家的思想资料,也有取自辽朝统治民族契丹族的价值观念。

如“泰山载斫为深杯,长河酿酒斟酌之”的宏大气魄,“四时为驭驰太虚,二曜为轮碾空廓”的出奇想象,“陶陶一任玉山颓,藉地为茵天作幕”的苍凉格调,都与契丹民族劲健尚武、豪放不羁的精神气质密切相关。

至于诗的意象旷阔雄奇艺术风格壮浪恣肆,则是“文如其人”的最好体现。

它们给中国诗歌史增添了新的因子,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汉文化与契丹文化的整合更新、优势互补进行了可贵的创造。

《醉义歌》的契丹文原作,能把如此充沛的情感、丰富的内容和缜密的思想天衣无缝、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为文学史家了解和认识契丹文字的表达功能提供了确实可靠、不容置疑的范例。

辽代契丹文文学的崛起,对于中国文学史的丰富性、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金人灭辽五十年以后,金世宗在就契丹文文学与女真文文学进行对比时,曾经心悦诚服地指出:“契丹字年远,观其所撰诗,义理深微。

”(《金史·选举志》)其中对契丹文文学达到的水平进行了近距离而直观的权威评价,认为契丹文和用契丹文创作的诗歌已经发展到颇为先进的程度。

有辽一代的契丹文文学,正是以其“义理深微”的表达能力与汉文文学一起,积极参与了中华文学的整体构建,为多元一体、有容乃大的文学格局在辽宋金元时期的整合演化进程提供了一个走势强劲的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